第四章 着火与熄火
初三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B
教师辅导讲义(八)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名称酒精(乙醇) 氢气化学式C2H5OH H2来源高粱、玉米、和薯类经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为可再生资源氢气可由分解水得到,目前制取成本高,储存困难,作为燃料暂不能广泛使用,但终将成为主要能源之一燃烧反应C2H5OH+3O22CO2+3H2O2H2+O2 2H2O特点燃烧产物基本上不污染环境,可做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燃烧产物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其它能源:太阳能、风能、热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二、典型例题【例1】如图,白磷在热水(90℃)下不能燃烧,而通入空气或氧气后,会自发燃烧起来,这是因为( )A.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B.白磷是湿的C.白磷没有达到着火点D.白磷本身不属于可燃物【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白磷燃烧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解】90℃已超过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水下主要是缺空气(氧气),故不能自发燃烧。
故选A。
【点评】解此类题告诉我们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两个条件,否则即使是燃烧的物质也会熄灭。
解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从题意中提炼出正确的内涵。
【举一反三】科学探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某实验设计如图所示。
请回答:(1)猜想该实验在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燃烧的条件(2)进行实验(3)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例2】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爆炸,极易造成巨大伤害。
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爆竹④汽油⑤煤油不能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思路点拨】此题是考查生活中哪些是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完整版课件.
燃烧和灭火完整版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
教材章节为《物质的化学反应》中的燃烧篇。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类型,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难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水、灭火器等)。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条件: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燃烧的类型: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并通过实验演示。
4. 讲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介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灭火操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燃烧的条件。
2. 请列举三种灭火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3. 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引入、实验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火灾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整改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发生燃烧。
其中,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石油等。
与氧气接触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因为氧气是燃烧的必需品。
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的温度达到了使其开始燃烧的程度。
初中物理课件《燃烧和灭火
2. 使用不同的灭火器对可燃物进行灭火, 观察并记录灭火效果。
05
06
3. 分析不同灭火器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得 出结论。
家庭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预防措施 1. 不乱丢烟蒂、火柴梗,避免引燃易燃物品。
2. 检查家中的电线、电器是否老化或破损,及时维修或更换。
家庭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 正确放置煤气、液化气等易燃气体,定期检查管道是否漏 气。
燃烧的种类和特点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燃料中的可燃成分在燃烧过程中 与足够的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化学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无害物质。
不完全燃烧
燃料中的可燃成分在燃烧过程中 未能与足够的空气中的氧气进行 完全的化学反应,导致产生一氧 化碳、碳黑等有害物质。
燃烧的火焰颜色和温度
火焰颜色
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不同,如蜡烛燃烧产生橙色 火焰,镁条燃烧产生白色火焰。
初中物理课件《燃烧和灭火
• 燃烧的基础知识 • 燃烧的种类和特点 •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 安全知识和实践操作 • 实验和探究活动
01
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的定义
总结词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 生的剧烈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光和 热量的释放。
详细描述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物质与氧 气或其他氧化剂的相互作用。在燃烧 过程中,物质会释放出光和热量,这 是燃烧反应的显著特征。
温度
火焰的温度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种类和氧气供应量。一般来说 ,火焰温度越高,物质燃烧越剧烈,释放的热量也越多。
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
01
02
03
气体燃料
气体燃料如天然气、煤气 等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 高,但容易受风影响。
徐通模燃烧学--第4章
2)环境温度为Tb2时,不同散热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燃烧状态。 若散热曲线为Q2b,在反应初期,放热
大于散热,反应系统温度增加,至点2 达到平衡。
点2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点。系统处在 点2左边时,Q1>Q2b,系统会升高温度 到达点2;在右边时,Q1>Q2b,系统会 继续升高到达点3,进行高温燃烧。此 时满足着火条件2。
52
第三节 链锁自燃理论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链锁自燃概念
链锁自燃是可燃混合物在低温、低压下,由于分支链锁 反应使反应加速,最终导致可燃混合物燃烧。
链锁爆燃理论的实质是由于链锁反应的中间反应是由简 单的分子碰撞所构成,对于这些基元反应热自燃理论是 可以适用的。但整个反应的真正机理不是简单的分子碰 撞反应,而是比较复杂的链锁反应。
c1n 0
E
e RT0
QEk0
ln i (1 n) ln p B
五、热自燃界限
无论是均相气体燃料或固体燃料,当周围介质温度T0达到 一定值后,即出现热自燃着火,其临界自燃条件如上所述 的第2点临界方程,此时的系统温度即为自燃温度。
试验也表明,在一定的炉内压力p0下,可燃混合物的浓度 变化时,其自燃温度也不相同。
着火时
即,增大燃烧室空间,弥补了压力降低引起的着火点升温的弊 端,保证着火进行,因此说提高了着火性能。熄火距离
着火浓度界限
ln p0 Tz2h
1 2
ln
R 3
QVk0 xA2
E
E 2RTzh
对于谢苗诺夫方程,还可以固定压力p,作T-xA着火浓度界限 图,固定温度T作p-xA着火浓度界限图,如下图所示。这些曲 线统称为着火浓度界限(或自燃界限和范围)。一般来说, 这些图线都呈U型,U型区内为着火区,U型区外为不着火区。
九年级燃烧与灭火归纳总结
九年级燃烧与灭火归纳总结燃烧与灭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正确的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九年级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燃烧的基本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质、助燃剂和氧气(氧气可来自空气中或其他氧化剂)。
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燃烧才能进行。
二、燃烧的类型根据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的状态和形式,燃烧可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明显燃烧并伴有明火现象,而隐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燃烧现象,但在微观层面仍在进行氧化反应。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阶段、传播阶段和燃尽阶段。
引燃阶段是点燃可燃物质,给燃烧提供起源,传播阶段是燃烧向周围物质传播,燃尽阶段则是可燃物质完全燃烧并释放出能量。
四、燃烧的危害燃烧不受控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燃烧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有毒气体,导致火灾扩大,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燃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灰尘,对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五、灭火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和控制火势,我们需要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扑灭灭火法和抑制灭火法。
其中,冷却灭火法是通过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来灭火,隔离灭火法是将可燃物质与氧气隔离,扑灭灭火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扑灭火焰,抑制灭火法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抑制火焰的燃烧。
六、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灭火工具,我们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常见的灭火器分为水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选择适合的灭火器使用。
在使用灭火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保持冷静,并站在安全距离进行灭火。
七、火灾逃生和自救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逃生和自救措施。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火源位置和逃生通道。
然后,低姿势快速逃生,尽量避免吸入有毒烟雾和热气。
《防火与灭火》课件
环境破坏
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森 林、草地等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
社会影响
火灾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造 成社会恐慌和混乱。
火灾的分类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燃气体火 灾,如石油、天然 气、液化气等。
D类火灾
可燃性粉尘火灾, 如煤粉、面粉等。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如 木材、纸张、布料 等。
C类火灾
金属火灾,如钠、 镁、钾等。
泡沫灭火器
通过喷洒泡沫灭火剂扑灭液体火灾,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火灾。
气体灭火器
利用大量的惰性气体或化学气体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或化学反应来扑灭 火灾,适用于电子设备、高价值物品等场所的火灾预防。
水灭火器
利用水的冷却效果来降低火焰的温度,从而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适 用于扑灭固体物质火灾和液体燃料火灾。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防火安全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 纸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防火知识。
组织开展防火安全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防火安全的关注度和 参与度。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公众参与防火安全工作,如设立举报奖 励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利用安全出口原则
在逃生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安全出口,以快 速逃离火场。
火灾逃生的方法
利用楼梯逃生
在火场中,应尽量利用 楼梯逃生,避免使用电
梯。
利用窗户逃生
在火场中,如果无法通 过楼梯逃生,可以考虑
利用窗户逃生。
利用阳台逃生
在火场中,如果无法通 过楼梯或窗户逃生,可 以考虑利用阳台逃生。
利用避难层逃生
检查灭火器状态
确保灭火器没有损坏,压力正 常,保险销完好。
初中化学课件《燃烧与灭火》
冷却
利用水粉末等物质把 火源周围的物品降温, 使燃烧反应中断,以 达到灭火目的。
窒息
在灭火过程中将灭火 剂直接投入火源中, 使火灭亡的方法。
隔离
将物品或场地分隔, 使火灾受到限制,不 再扩大,以便灭火。
灭火剂的工作原理
惰化燃料
如盐、砂等物质覆盖到燃烧的物 质表面上,使氧气与燃烧物难以 接触到,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3 氧气瓶
用于高温、低氧的环境中,例如采矿和太空等特殊情况。
安全注意事项与案例分析
1
安全注意事项
保持门窗自由;建筑材料选择阻燃材料;保证自身行为规范,不随便乱丢烟头或搭配不当材 料;保持消防器材运转、状态完好等。
2
案例分析
2019年台州大火灾宣判:对18名被告人,分别判处吊销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有期徒刑2年至10 年不等。
化学反应
燃料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和发光, 是燃烧的本质。
不同类型燃料的燃烧过程
1
固体燃料
燃料表面先受热而发生燃烧,形成炭层;炭层不断向燃料内部传导,造成燃料不 断减小。
2
液体燃料
挥发性液体—例如汽油、柴油—先挥发成气体,再混合空气燃烧;不挥发的—例 如油漆—则流淌燃烧。
3
气体燃料
混合空气后,形成可燃气体,直接燃烧。
燃烧与灭火
欢迎来到《燃烧与灭火》,这次课程将会带您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为未来的安全与应急演练提供帮助。
燃烧的基本要素
燃料
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反应,从而释 放出能量。
点火能
使燃料和氧气反应的能量,一般由热源提供, 如火柴、电火花、高温等。
氧气
氧化剂,包括空气中的氧和高压氧气瓶中的氧, 是燃烧反应的必要物质。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4_9511
石磨之所以能磨面,是因为大磨盘上有大约三寸厚的扁圆柱形石头制成磨扇互相磨动。下面的磨扇,固定在大磨盘上,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面磨扇中间也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上下 磨扇相合以后,上面磨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磨膛,俗名“磨脐儿”;磨膛的外周用錾子錾成一道一道的磨齿。下扇为母,全圈有凹下约一手指高的沟;上扇为公,全圈 突起约一手指高的棱。上棱下沟相互摩擦挤压,使得两盘中间的麦子谷物等被粉碎成粉末状。磨扇四周高中间略凹陷,有两个鸡蛋大小的磨眼在凹陷处。磨面的时候,两个磨眼儿可同时开启,也可堵住 一个,以调节粮食下漏的速度。磨扇的旋转时候,麦子或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将磨盘上磨碎的粮食拿到面箱里用罗子筛,面粉落在面箱里,罗子里留下的 还没有磨碎的粮食,继续放到磨扇上磨。上扇磨盘边上,还有一个圆孔,有一个小铁环从圆孔中穿过,那个小铁环,就是用来固定拉磨或推磨的长木杠,通过长木杠,人们运用杠杆原理,驴子或者人就 可以拉着或者推着磨石走了。孩子个头矮,只能用双手推着磨杆行走;而大人则多用肚子顶着磨杆走,当然也可以用双手推着磨杆子转。
第四章着火
见图
而对于交点C,情况就不相同,假如偶然的原因,使系 统温度偏离C点下降,这时Q2>Q1,散热大于产热, 温度 将继续下降,最后使系统温度降到A点,燃烧系统处于 熄灭状态,相反,若温度偶然偏离C点上升,这种情况下 Q1>Q2, 温度将会不断上升,系统的氧化反应愈来愈强 烈,最后会使系统中的可燃混合物着火燃烧。 因此可见,任何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使反应偏离平 衡点C,所以交点C实际上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C点 不能稳定地存在就不能作为临界工况点,所以真正的 工况只有一个A点,但A点只是一个熄灭状态点。
单位时间内容器中由于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为: 产热: 产热 Q1=m.q=k0Cn e-E/RT·q·V m──单位时间参加反应的数量 kg/s q──单位数量可燃混合物的发热量即可燃物热值 (KJ/Kmol) 容器的散热 Q2=ηS(T-T0) 散热: 散热 η──散热系数 KJ/m2.s.℃ S──容器内表面积 T──可燃混合气温度(变量) T0──容器壁温度(常数)
T(煤)>Tc时,能着火。 T(煤)<Tc时,不能着火。 T0=T0Ⅲ炉壁高温时,放入冷煤球也能燃烧。
当Q1曲线与Q2直线相切时, Q2与Q1的切点B 是一个临界状态,系统温度升高到切点以后, 在B点,若再偶然升温, 就会继续升温到着火 状态,因此B点是一个临界点, 它所对应的温 度称为临界温度Tlj或着火温度,即Tzh=Tlj。 但 在实际上,Tlj与T0 Ⅱ相差很少(T 0Ⅱ是引起热自 燃的最低环境温度),所以因为实验的方便,常 常定义T0 Ⅱ为着火温度,这一点请注意。点B 称为自燃点(或着火点)。
显然对于一定压 力的可燃混合物, 要使其自燃,不仅 用提高容器壁温 度来达到,也可以 在同样容器壁温 度下,减少容器的 相对散热面积或 设法降低散热系 数, 也就是降低散 热程度ηs的办法 使其自然,如图: θ1>θ2>θ3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1
请同学们回忆与讨论: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 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并在课本93页表4-2内做适当 记录。
16.09.2020
12
16.09.2020
13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以下。
16.09.2020
14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联系生活 思考灭火方法 ①熄灭酒精灯②草垛着火 ③家里的
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
3、设法脱离险境:可裹上浸湿了的毯,快速冲下楼梯。若楼
道被大火封住而无法通过,可顺墙排水管下滑或利用绳子缘阳
台逐层跳下。
4、尽快显示求救信号: 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
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
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16.09.2020
28
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C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16.09.2020
29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4_9511
上面圈圈点点的还有小丫头的书批。看了不禁惋尔。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老师让背此文的第二段,非常有韵味非常优美的一段文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一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 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一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 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 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我差不多围着楼转了两圈,没有发现适宜西瓜虫的藏身之地,正打算放弃的时候,忽然发现路边的一个石凳,石凳的下面没有草坪,是一堆裸露在外的泥土。我蹲下一身,盯着石凳腿一儿,哈哈, 果然被我发现了西瓜虫的藏身之地,我用女儿准备好的小玻璃瓶,很轻易地就抓了数只,胜利地返回家门。
一进门,就向女儿报喜,被女儿赞为“强!!”(能被女儿赞“强”,是件很荣幸亦很不易的事情。)
一早醒来,听到外面沙沙的雨声。看着熟睡的老公,想起前一晚答应女儿捉虫的事情,无奈只好亲自出马。我打着伞在楼下转悠,小区里绿化做的很好,卫生也不错,上哪去捉虫子呢。印象里,西 瓜虫应该是在潮一湿的地方,最好是掀一开一块砖或石头什么的,比较容易发现。澳门星际登录网址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及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 学会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教学重点:燃烧的概念、灭火方法、安全防护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沙子、水、湿抹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现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出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现象,思考燃烧的条件。
3. 知识讲解:(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物体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原理:消除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安全防护。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概念、条件、特点。
2. 灭火的原理、方法。
3. 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及安全防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燃烧的概念、条件、特点。
(2)列举三种灭火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燃烧是物体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原理:消除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3)木材:充分通风,防止火势蔓延;天然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面粉:保持清洁,防止粉尘爆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互动是否积极。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4
四
他有一个我最讨厌的爱好,赌钱,如果你想找他,两天不见人,肯定到那里去了。乌烟瘴气的房间里,汗味、脚臭味、咳嗽、放屁、吐痰,一张张焦头烂额的脸。他就在那里坐着,烟不离手,浑身 上下没有一点人的样子。这时候,你就是把天大的事说给他,他也心不在焉。站在一旁,看他斤斤计较,口吐白沫,或叹气,或怒吼,或沾沾自喜,完了,那个眉飞色舞的大哥不见了;那个称兄道弟的 哥们不见了;那个带着家长的微笑的人不见了。瞬间叫人恶心,如果说这时候他就是死在那里,我也不会心疼。
我让他想办法因为只有他才能找见项目经理,再难都得把钱要出来。他很听话,真像欠债似的,没有一点脾气了。我也能想到,他见了经理摇尾乞怜的样子,直到春节放假的最后一天,他露面了。 拿来了满满一袋子钱。我看他眼睛血红,目光呆滞,像劳累过度,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样子,身上一股烟味,伸出手来,食指跟中指被烟熏得焦黄。工人们拿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我因为要收拾一些 零碎的东西,忙了很长时间,出来发现他的车还在,车门开着,他躺在座位上,睡死了,副驾驶那里放了两个半干硬的烧饼……下载注册免费送18体验金
可能有人会说我心狠,不够意思,那是你不知道,他输得钱有多少。我骂他、恨他,你还是不知道,他妻离子散时候的狼狈样子。他离婚了,谁也受不了他。有时候庆幸自己是个男人,要不也早离 他而去。他媳妇偶尔碰见我,让我劝劝他,把赌戒了,把心思用在正经事上,叫我多照顾他,帮帮他。我能看的出来,她心里还想着他以前的家。那个三口之家,谁见了都羡慕,小勇年轻有为,妻子漂 亮贤惠,女儿聪明伶俐。每个周末,带上孩子,你拉左手,他拉右手,孩子在中间,笑容满面。
2024年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课件
2024年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火险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2. 学习并掌握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灭火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柴、蜡烛、酒精灯、实验器材(烧杯、镊子、火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火灾现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重视。
2. 知识讲解:a. 燃烧的条件:讲解并举例说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b.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介绍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以及新物质的。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燃烧与灭火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燃烧与灭火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燃烧与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条件a. 可燃物b. 氧气c. 温度达到着火点2.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3.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a. 消除可燃物b. 隔绝氧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燃烧的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b. 分析灭火原理,举例说明常见灭火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火灾报警器的原理,探索如何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燃烧与灭火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燃烧理论第4章
第4章着火(自燃与引燃)本章内容:着火的概念谢苗诺夫的热着火理论(热)自燃的着火延迟链着火理论强制着火着火范围4.1 着火的概念燃烧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着火阶段,第二阶段为着火后的燃烧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燃料和氧化剂进行缓慢的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只是提高可燃混合物的温度和累积活化分子,并没有形成火焰。
在第二阶段中,反应进行得很快,并发出强烈的光和热,形成火焰。
与连续、稳定的燃烧阶段不同,着火是一个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自身演变或外界引发的过渡过程,是可燃混合物的氧化反应逐渐加速、形成火焰或爆炸的过程。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及产物的生成尚不明显,它们之间的相互扩散的量级不大,扩散速度对此过渡过程的化学反应影响极微。
因此,着火是一个化学动力学控制的过程。
火焰的熄火过程也是一个化学反应速度控制的过程。
但与着火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从极快的燃烧化学反应到反应速度极慢,以至不能维持火焰或几乎停止化学反应的过程。
4.1.1 两种着火类型有两种使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式:自发着火及强制着火。
自发着火有时又叫自动着火或自燃(以后统称为自燃)。
它是依靠可燃混合物自身的缓慢氧化反应逐渐累积热量和活化分子,从而自行加速反应,最后导致燃烧。
自燃有两个条件:1)可燃混合物应有一定的能量储蓄过程。
2)在可燃混合物的温度不断升高,以及活化分子的数量不断积累后,从不显著的反应自动转变到剧烈的反应。
有许多燃料与氧化剂在高温下迅速混合并导致自燃的例子。
例如,柴油喷到高温的压缩空气中在极短的时间内,部分地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在经历一定的延迟后反应便进行得非常快而着火燃烧;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及涡轮喷气发动机中燃料喷雾在加力燃烧器中的着火;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是靠外加的热源(外部点火源)向混合物中的局部地方加入能量,使之提高温度和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迫使局部地方的可燃混合物完成着火过程而达到燃烧阶段,然后火焰向可燃混合物的其他部分传播,导致全部可燃混合物燃烧。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火灾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了解灭火的原理,掌握常见的灭火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重点: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柴、蜡烛、酒精灯、沙子、湿抹布、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观察火灾现场,思考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2. 理论讲解:讲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5. 实验操作:演示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灭火过程。
教学细节: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实验安全。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概念、条件、灭火原理。
2. 常见灭火方法。
3. 火灾预防与处理。
七、作业设计(1)简述燃烧的概念及条件。
(2)列举三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根据火灾案例,合理选择灭火方法,如:用灭火器灭火、用灭火器材扑灭火源、用湿抹布覆盖火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更多关于火灾预防与处理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
第四章着火与熄火
Q Q1 Q2
dT cV qV A(T T0 ) d dT A c q (T T0 ) q1 q2 d V
(二)、非稳态分析法
q1:取决于阿累尼乌斯因子:exp( E / RT
)
q2:为T的线性函数,斜率为, A
V
,初始值:T0
着火成败取决于放热量与散热量的相互关系及其随 温度而增长的性质。分析q1和q2随温度的变化,就可以 得出系统的着火特点,并导出着火的临界条件。
2 0
exp( E / RT0 ) 1
p0 1 AR3 E ln 2 ln 2 T0 2 EVQK 0 y0 2 RT0
谢苗诺夫方程
当燃料及外界条件给定时:
ln(
AR3
EVqk2 xA xB
) const
P0 ln 2 T0
截距 ln(
斜率E/2R
AR
3
据此求出活化能
)
EVqk2 x A xB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临界点:
A点:稳定点,对应 于一个反应速率很小 的缓慢氧化工况。 C点:非稳定点,两 种发展方向,对热自 燃而言不可能出现的 工况。
B点:临界工况。
A点稳定: (1)温度自A点下降,放热大于散热, 温度回升恢复到A点。 (2)温度自A点上升,放热小于散热, 温度降低恢复到A点。 C点不稳定: (1)温度自C点下降,散热大于放热, 温度继续下降远离C点,最后达到A点。 (2)温度自C点上升,放热大于散热, 温度继续上升远离C点,反应越来越剧 烈,温度进一步上升,导致混气着火。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对于烃类燃料,反应级数近似为二级:
2 i p0 exp( E / RT0 ) R 2CV T03 ( EQK 0 y0 ) 常数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4_4367
可是,另一种人,是真正值得同情的,他们可能懦弱,可能悲观,可能不够聪明,可能贫,可能病……而不是自私自利和不满。下载注册免费送体验金 上面那个小故事,虽然十分平凡,可是它常常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当我偶尔对人生失望,对自己过分关心的时候,我也会沮丧,也会悄悄的怨几句老天爷,可是一想起自己已经有的一切,便马上纠 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叹,高高兴兴的活下去。不但如此,我也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感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群。 淑珍,你知道一个秘密吗?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这份快乐,乍一看也许平淡无奇,事实上它深远而悠长,在我,生命的享受就在其中了。 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台北近郊的一片山水是如此的安详而美丽的。我看青山真妩媚,而青山看我当如是。好朋友,世间有你这样的人,我也看不厌呢! 谢谢你,真的,你给了我很多东西。敬祝平安健康 朋友 三毛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的浓度界限:
p0 1 AR3 E ln 2 ln 2 T0 2 EVQK 0 y0 2 RT0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当混气由初始状态达 到温度急速上升所经历的 时间。
dT 0 CV q1 q 2 dt
着火感应期i :
在不同初始温度下的混气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为0.19mJ, 甲醇为0.215mJ,丙烯为0.282mJ,丙烷为 0.305mJ。
最小点火能量:能将一个最小混气团点着,并 能使这个混气团的火焰在主燃区传播所需的火 花能量。
半经验公式:
πd2 d K Un Tb T0
Emin
k d Tb T0 un
结果是在容器内形成了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即在容器中心, 只随时间变化。 混气的温度较高、浓度较低;在器壁附近,混气的浓度较高、 温度较低。 计算单位容积 内的放热速率 温度分布 浓度分布 导热微分方程 扩散微分方程
的温度和浓度是均匀的,它们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理论简化假设(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
§4-1 基本概念
着火方式
链锁(化学)自燃:
不需要外界加热,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的混合物,在一定 的温度和压力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着火过程。
热自燃:
将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迅速而均匀地加热,自发的微量反 应形成热的积累,使温度不断升高,使反应加速而生成火焰。
点燃(强迫点火):
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源使混合气局部受到强烈 地加热而先点火,然后火焰传播到整个空间。
f (T0 , , P0 , d , u ) 0 f ( xi , T0 , , P0 , d , u ) 0
开口系统:
二.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着火、熄火的本质:
利于着火的因素:反应放热(放热量与放热速率)
不利于着火的因素:散热
着火、熄火就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在某一系统中反应放热 占优势,则着火容易发生(或熄火不易发生), 反之,则着火不易,熄火容易。
VE n QK 0 ( p0 y i / RT0 ) exp( E / RT0 ) 1 2 ART0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当n=2(二级反应)时,
2 VEp0 2 QK 0 y 0 exp( E / RT0 ) 1 AR 3T04
2 p0 T04
AR3
EVQK 0 y
常见的点燃方式:
炽热固壁点火、火焰点火、电火花点等
三. 强迫点火
(二)、电火花点火
电火花点火的两个阶段
电火花加热预混气使混合气局部点火,形成初始的火焰中心 初始的火焰中心向未点火的混合气传播
点火成功:1)初始的火焰中心形成;2)出现稳定的火焰传播
初始火焰中心的形成取决于:电极间隙距离、间隙内的混气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对于烃类燃料,反应级数近似为二级:
2 i p0 exp( E / RT0 ) R 2CV T03 ( EQK 0 y0 ) 常数
相对于指数中的T0,其 影响很小,可视为常数 压力、温度下降时,感应期增大。
二. 热自燃理论
(三)、稳态分析法
基本思想: 当反应系统与周围介质间热平衡被破坏时就发生着火。 着火临界条件: 反应放热曲线与系统向环境散热曲线相切。
(二)、非稳态分析法
分析模型:
在密闭容器中储存 着具有一定初始温度的 可燃混合气,在进行化 谢苗诺夫提出了一种简化 学反应的同时,也通过 容器向外界散热。 的热理论,他认为容器内混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B T0 RT / E
2 B
改变α:
改变P:
压力 增加
3 Q
2
1
c
P3>P2>P1 T
T0
Tc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温度
B点是释热曲线与散热线的切点
(Q1 ) B (Q2 ) B
-----------------热相等
dQ1 dQ2 ( )B ( ) B -----------------相切 dT dT
弗朗克-卡门涅茨斯提出稳定分析法:
容器内由于反应与热传导的结果形成稳定温度分布, 如果达到着火条件,则容器中就不可能存在稳定的温度 分布,在数学上表现为方程的解不存在。此方法着重于 数学求解。
三. 强迫点火(点燃)
(一)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
热自燃与点燃的本质没有差别,但在着火方式上有较大 的区别: 热自燃:整个混合气的温度较高,反应和着火是在容器 的整个空间进行的。 点燃:混合气的温度较低,混合气的部分气体受到高温 点火源的加热而反应,而在混合气的大部分空间中其化学反 应为零,其点火是在局部地区首先发生,然后向空间传播。
二.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着火、熄火条件的分析方法: 着火是一个非稳态过程,考察 过程随时间变化,确定着火条件 着火前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如 果达到着火条件,则这种稳定态就 不可能存在,在数学上表现为方程 的解不存在。
非稳态分析法
稳态分析法
二. 热自燃理论
(二)、非稳态分析法
分析对象:闭口系统 分析理论:热自燃理论 热自燃理论: (范特-霍夫、利-恰及利耶、谢苗诺夫)
2
起始球面火花微团的表面积,m2; 火焰传播的临界直径,这里认定它等于熄火距离,m; 未燃混气的导热系数,J/(m· k) s·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m/s; 已燃气体温度,K; 混气初始温度,K。
点火性能准则
点火性能准则参数I代表点火时在点火器附近的混气 中生热率与散热率之比,I值高,则认为点火性能好。 点火性能准则参数: I f [ Am ma Ei
q qk n c e
n E / RTB
qkn c n e E / RTB (
A (TB TOB ) V E A
2
RTB
)
V
T0 RTB E E TB T0 B TB 1 4R E 2R 2R E T0 E E TB 1 4R 2R 2R E 若E=40000kcal/kmol,T0=1000K时,
Ⅳ
Ⅲ
T
Tc
Ⅱ
曲线Ⅰ:τi=∞
T0Ⅲ c
Ⅱ T0 c
Ⅰ
曲线Ⅱ:放热曲线与散热曲线 只有一个切点
曲线Ⅲ:一开始就上凹,没有 拐点,感应期很短
i
τ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在着火感应期内,反应物的浓度:0 y0
0 yB
i 0 ( y0 yB ) / W0
W0 k0 ( 0 y0 ) n e E / RT0
§4-1 基本概念
影响着火与熄火的因素
化学动力学因素:燃料性质、混气成分、环境温度
流体力学因素:气流速度、燃烧室结构尺寸
§4-2 着火机理
热机理
二.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在一定的初始条件(闭口系统)或边界条件(开口系统) 下,由于化学反应的剧烈加速,使反应系统在某个瞬间或空 间的某部分达到高温反应态(即燃烧态),那么实现这个过 渡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为“着火条件”。着火条件不是一 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 合函数。 闭口系统:
(1)容器体积为V,表面积为A,内部充满了温度为 T0 ,浓度 为 0 的可燃混气。 (2)开始时,混气的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一样为 T0 ,反应过 程中,混气的温度为T,并且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容器内的温度 和浓度仍是均匀的。 (3)外界和容器壁之间有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为 ,它 不随温度变化。 (4)设反应在着火前,由于反应速度很低,可不计反应物的 浓度因反应而引起的变化,即认为着火时的浓度ρ1=ρ0。
TB-T0≈50<<T0,即:TB ≈ T0 这就是说在着火的情况下,自燃温度在数量上与给定的环境温 度相差不多。在近似计算中不需测量真正的自燃温度。
2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TB T0 0 p0 / RT0 A n 2 K 0 ( 0 yi ) exp( E / RTB )Q( E / RTB ) V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临界点:
A点:稳定点,对应 于一个反应速率很小 的缓慢氧化工况。 C点:非稳定点,两 种发展方向,对热自 燃而言不可能出现的 工况。
B点:临界工况。
A点稳定: (1)温度自A点下降,放热大于散热, 温度回升恢复到A点。 (2)温度自A点上升,放热小于散热, 温度降低恢复到A点。 C点不稳定: (1)温度自C点下降,散热大于放热, 温度继续下降远离C点,最后达到A点。 (2)温度自C点上升,放热大于散热, 温度继续上升远离C点,反应越来越剧 烈,温度进一步上升,导致混气着火。
§4-1 基本概念
□链锁自燃和热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链锁自燃与热自燃均为整个空间的着火过程,链锁 自燃基于链锁反应机理,热自燃基于热活化机理, 但前者也有热的作用,后者也有活性中间产物的作 用。
□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与联系
热自燃:整个混合气的温度较高,反应和着火是在容器 的整个空间进行的; 点燃:混合气的温度较低,混合气的部分气体受到高温 点火源的加热而反应,而在混合气的大部分空间中其化 学反应为零,其着火是在局部地区首先发生,然后向空 间传播。 点火=局部点燃(着火)+火焰传播 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在于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的 不同而已,着火机理相同均基于热活化。
比、压力、初温、流动状况、混气性质及火花能量。
稳定火焰传播取决于:传播区混气压力、温度、初温、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