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兽试题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完整版)《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 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 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 pǐ)僧募金重修(mù)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C. 是非木杮( f èi)湮于沙上(yān)D. 如是再啮( ch 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24.0 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⑴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⑴湮于沙上(湮:)⑴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4.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重点词语理解(1)河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尔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木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失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溯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据理臆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找出通假字(1)河干: ____ 其他读音: ____ 组词: ______(2)重修: ____ 其他读音: ____ 组词: ______8.识记生难字圮()募()棹()木 f èi()湮()啮()sù()流臆断()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60.0 分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 1)~( 3)题。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美.格式.编辑《河中石兽》同步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4.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木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失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据理臆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找出通假字不亦颠乎“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doc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doc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班:姓名:卷面分:60分州南,一寺河干,山圮于河,二石并沉焉。

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流下矣,棹数小舟,曳,十余里,无迹。

一学家寺中,之笑曰:“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乃石性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沉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湮::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 ”的不同含:(6分)⑴ 能暴携之去?⑵众服确。

⑶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6、下列句子翻不当的一是()(3分)A.十余里,无迹。

(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的踪迹。

)B.众服确。

(众人佩服他的,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在几里外的上游。

)众服确。

一老河兵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沙坎穴,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坎穴中。

如是再,石又再,再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下列句子。

( 4 分)⑴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⑵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写出下列代指代的内容( 4 分)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⑴一老河兵之,又笑曰⋯⋯“之”指代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学家和老河兵都到了“石性重,沙性松浮”,但他沉在河中的石1、本文自,作者是(朝代)人。

(3 分 ) 作出的是完全不同的。

学家据此得出的最是______( A、不能究2、下列加点字注音:( 6 分)物理; B、是非木柿,能暴携之去?C、湮于沙上,沉深耳; D、沿河求棹曳湮溯臆之,不亦乎?);老河兵的最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不已,3、于河中石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坎穴中)。

( 6 分)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3 分)判断其在,是因。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棹:划(船)B.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C.渐激.渐深激:猛烈D.转转不已.已:停止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至石之.半久之.,目似瞑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寻.十余里无迹未果,寻.病终C.是.非木柿斯是.陋室D.求之下流,固.颠汝心之固.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所欲有甚于.生者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夫子为.动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打捞石兽时,寺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

D.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如是再啮.啮:冲刷D.如.其言如:依照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万钟于.我何加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C.其.反激之力安陵君其.许寡人D.不亦颠乎.不亦说乎.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一种不经过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1,...,__,4题。

(15分)《河中石兽》心沧州南一寺临河于,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钜,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啃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啃,石又再转。

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穗断欤?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 I、司十余岁(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棹数小舟(划船).(4)但知其一(只)2. 将下列旬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二三,是因为“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解析】第一空问的是讲学家的看法,那么就在文中第@段寻找,可知讲学家认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湮于沙中”;关于老河兵的论述应在第@段寻找,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膛断”的道理。

【解析】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这一主题,道理在原文结尾处巳和盘托出,不难找到。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等人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中考题集锦。

1.第五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正确答案为D,因为“转转不已已”应该解释为“不停地旋转”。

2.第六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正确答案为C,因为“渐激渐深激”和“猛烈”意义和用法相同。

3.第七题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正确答案为B,因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是正确的翻译。

4.第八题要求选择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正确答案为B,因为文章语言简洁,但并不意味着语言贫乏,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事件。

5.第十九题要求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正确答案为(1)湮于沙上湮:被掩埋在沙土之中;(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就顺着河流逆流而上;(3)曳XXX曳:拖着XXX。

6.第二十题要求翻译句子,正确答案为(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2)你凭什么臆断呢?7.第二十一题要求解释“凡河中失石……”一句,正确答案为该句话的意思是“在河流中失去石头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XXX错误地将“凡”解释为“凡是”,但在老师的提示下,她明白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

四.【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完成10~12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XXX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C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基础题1. 填空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字晓岚,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河干()山门圮于河()募金()棹数小舟()曳铁钯()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沙( )倒掷(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 可据理臆断欤( )( )3.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 并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曳)(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是 )(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为)(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如是)(啮 )(8)求之下流,固颠( 固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 )(10)然则天下之事(然则 )4.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5)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力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据传说它们居住在河流的深处,守护着水源的安宁和生态的平衡。

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来了解和探索这些神秘生物的秘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河中石兽习题及其答案。

1. 问题:河中石兽的体型大小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体积为1,每过一年,它的体积都会增加1。

现在有一只年龄为10岁的石兽,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年体积增加1,所以10岁的石兽体积为10。

2. 问题:河中石兽的脚趾数目是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已知一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其年龄的平方根,那么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多少?答案:根据题意,这只石兽的年龄为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我们可以列举出1到10的奇数,然后求平方根。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为3。

3. 问题:河中石兽的眼睛颜色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眼睛是红色的,每过两年,眼睛的颜色就会变化一次。

已知一只石兽的眼睛颜色是蓝色,那么它的年龄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过两年眼睛颜色变化一次。

所以这只石兽的年龄必定是2的倍数。

我们可以列举出2的倍数,并根据题意判断眼睛颜色,直到找到眼睛颜色是蓝色的年龄。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年龄为4岁。

通过以上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河中石兽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它们的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脚趾数目与年龄的平方根有关,眼睛颜色每过两年变化一次。

这些规律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想要了解这些神秘生物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习题,还有许多其他的河中石兽习题可以挑战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

通过解题,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这些习题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总结一下,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有趣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可以了解和探索河中石兽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习题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河中石兽》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B卷:能力提升四、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 老虎B. 狮子C. 猴子D. 袋鼠2. 石兽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于()。

A. 装饰B. 守护C. 祭祀D. 驱邪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A. 麒麟B. 石狮C. 天马D. 龙龟二、填空题1. 石兽在古代建筑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2. 我国古代石兽雕刻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石兽的雕刻题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兽雕刻作品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

三、判断题1. 石兽仅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的装饰。

()2. 石兽雕刻艺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3. 石兽的摆放位置和数量没有讲究,可以随意摆放。

()4. 石兽雕刻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简答题1. 请简述石兽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

2. 请列举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石兽雕刻作品及其所属朝代。

3. 请简要分析石兽雕刻艺术的发展趋势。

五、论述题请结合实例,论述石兽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及其艺术价值。

六、匹配题请将下列石兽与其所属的古代建筑匹配:A. 麒麟B. 石象C. 石虎D. 石骆驼1. 北京天坛2. 西安大雁塔3. 南京明孝陵4. 北京颐和园七、连线题请将下列石兽与其象征意义连线:A. 石狮B. 天马C. 龙龟D. 蟾蜍1. 权力与威严2. 长寿与吉祥3. 祈求丰收4. 祈求平安八、名词解释1. 石兽2. 石刻艺术3. 神兽4. 瑞兽九、计算题1. 如果一个古代宫殿的门前需要摆放一对石狮,每只石狮的重量为2吨,请计算一对石狮的总重量。

2. 假设一个石兽雕刻师每天可以完成0.5平方米的石兽雕刻,他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一个5平方米的石兽作品?十、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地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墓前有一对石虎,造型古朴,线条流畅。

河中石兽选择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选择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选择题带答案
B.你们不能深入探究自然科学,只是在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怎么可能把它带走呢?
解析: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不能深入探究自然科学,只是在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怎么可能把它带走呢?”
C.你们这一代人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这个石兽不可能像木片一样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冲走。

D.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个石兽的纹路与周围的石头不同,它可能是由一种特殊的矿石组成。

E.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石兽可能是古代文明留下的一种神秘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F.虽然这个石兽的来历不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形状、纹路等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XXX《河中石兽》期末复试题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一、注释。

1.河干:___________,2.圮___________,3.并___________,4.阅___________,5.求___________,6.竟___________,7.棹___________,8.曳___________。

9.设帐___________,10.尔辈___________,11.究___________,12.物理___________,13.是___________,14.木杮___________,15.岂___________,16.为___________,17.暴涨___________,18.性___________,19.湮___________,20.之___________,21.颠___________,22.盖___________,23.反激之力___________,24.啮___________,25.坎穴___________,26.如是___________,27.不已___________,28.遂___________,29.溯流___________,30固___________,31.如___________,32.果___________,33.然则___________,34.但___________,35.据理臆断___________。

二、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觉得逆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练习题(生)

河中石兽练习题(生)

河中石兽(2)一、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曳铁钯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7、尔辈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9、湮于沙上10、不亦颠乎?11、凡河中失石1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4、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6、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内容理解】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课文(结尾)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问今是何世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1)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知识竞赛版

河中石兽知识竞赛版

• 老河兵
自选题2
谁的结论是正确?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忽略了流水 4、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 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 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 来分析
水流方向
是非木杮
木杮 木片
抢答题:打对一个一分,打错扣 一分
凡河中失石

凡是
抢答题:打对一个一分,打错扣 一分
凡河中失石
失石 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 入水中的石头
抢答题:打对一个一分,打错扣 一分
盖石性坚重

发语词
抢答题:打对一个一分,打错扣 一分
湮于沙上

埋没
抢答题:打对一个一分,打错扣 一分
求之下流,固颠
能对质疑题给出满意回 答者,加10分。
极限挑战题
1.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却主观臆断,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 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吕蒙正 2. 昨夜西风过院林,吹落黄花满 地金。
• 宋时,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恰王安石在黄州做官。一日, 苏东坡赴王府拜见王安石,不巧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 只能在厅堂等候。时隔良久,王仍不见还。苏东坡闲来 无事,观察起厅堂的布置来。于不经意中,东坡看到案 几上有一笺白纸,上书两句诗。曰:“昨夜西风过院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一看,料是王安石所书,但尚 未写完。苏东坡看到边上笔墨铺开,心想秋菊花以傲雪 凌霜著称,怎么会满地是金。于是会心一笑,信手拿笔, 饱蘸浓墨,续了两句。“秋花怎与春花比,说于诗人仔 细吟。”是日未遇王安石,无功而返。 • 时隔数日,苏东坡再次拜见王安石。这次王安石在厅 堂相迎。一番寒嘘,王安石说:“你初来乍到,第一次 来此地,老夫与你一起到后花园走走,边走边聊。”苏 东坡见王安石如此雅兴,欣然从命。 • 进入后花园,苏东坡大吃一惊,只见后园黄菊,落英满 地。想起擅自续了王安石的两句诗,不由得满脸通红, 无地自容。好在王安石说东道西,妄顾左右而言他,并 未一语点破。后来苏东坡才知道,这黄州地方的菊花独 不耐风雨。一夜秋风过,满地铺黄金。

河东石兽学案答案

河东石兽学案答案

河东石兽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
二(二)2三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二)3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二(二)4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二(二)5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下注释】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掉(zha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0、【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棹.数小舟棹:划船B. 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C. 渐激.渐深激:猛烈D. 转转不已.已:停止7.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1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寺僧:原先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后来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B.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C.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D.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B.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讲学家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C.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文中体现道理的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D.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文中得到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B. 寺僧按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经验丰富。

C.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蔑他人的性格特点。

D.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方向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的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所以当求之于上游。

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及他的正确判断可看出他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14.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 本文作者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明代文学家。

C.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D.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15.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平易,风格简淡。

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 文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D. 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的兴趣所在,是不断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A.本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文章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石兽落水,各种推断,寺僧打捞,最后找到石兽。

C.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叙述精练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D.文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17.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A.这则故事用庙僧、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主观臆断。

B.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的“笑”。

讲学家的“笑”是对庙僧的肯定,表示赞同他的看法;而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嘲讽和挖苦。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省。

D.本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示出文章的主旨。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9.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2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

B.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一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理由是石兽被大水冲走。

二是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C.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D.这篇文章说明了“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这个道理。

21.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文中两次写到了“笑”。

讲学家的“笑”是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出老兵自信和自喜。

B.本文结尾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很多,怎么能按照常理主观臆断呢?言下之意是:实践出真知。

C.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记述寻找石兽的经过。

二作者的思考和议论。

D.教书先生和老兵的性格特点分别是:教书先生:自以为是,自认为博学,嘲笑僧人的做法。

想当然,主观臆断。

老兵:阅历丰富,他善于观察和总结。

对自己的判断表现出自信和自喜,认为僧人和讲学家都不如自己。

22.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A.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B.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老河兵“笑”的对象是讲学家。

C.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悟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