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河中石兽》教学教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2.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
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旳《四库全书》旳总
• 他旳作品统计诸多亲身经 历,详述一切他以为值得注意 旳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 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旳 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 笔记》。
• (写寺僧按一般人旳想法顺流找石兽。 )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
讥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旳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好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纪晓岚趣事3 •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
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 岚最终一种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 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 那个那个,究竟是狼是狗?是狼是狗?” 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 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 是狗?你堂堂一种尚书还分不出来吗? 我教你一种方法,看尾巴。下拖是狼, 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 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 (一)导入:这篇讲了一种故事:有 一种庙接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旳两 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 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 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成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种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 因为石头重,沙泥轻,成果在庙前旳沙泥 里也没找到。一种老水手最终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成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 懂得了。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人教版新教材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特殊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理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特殊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疏通文义1、作家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给下面的字注音纪(jǐ)昀(yún)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â)铁钯(pá)杮(fâi)湮(yān)啮(niâ)溯(sù)臆(yì)断欤(yú)3、完成三行译,注意黑色字体的句子。
能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性松浮,水不能冲石,渐激渐深,上矣。
三、总结归纳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多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故事的文章,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和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课文的例句和生活中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寻宝”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
c.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家乡传统节日的文字,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比如,家乡的一座老建筑,或是一段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奥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学设计《24河中石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学设计《24 河中石兽》一. 教材分析《24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的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记叙了纪昀在献县看到的关于河中石兽的一则故事,并通过对石兽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文章寓意深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的解读。
2.难点: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节奏。
2.课文翻译:准备课文的白话文翻译,方便学生对照理解。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兽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随后展示课文白话文翻译,帮助学生对照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略古人智慧和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及其含义;2.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3. 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4. 领略古人智慧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2. 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3.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纪昀及其作品背景;(2)阐述本课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石兽的形象特点;(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3)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引导学生领略古人智慧和品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断句和朗读练习;(2)选取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河中石兽》;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纪昀的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文言文断句和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文中石兽形象的分析能力;5. 学生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河中石兽》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克服。
本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针对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寓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课文深层次寓意的把握;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阐述课文寓意;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2.生僻词汇和句式的解释;3.与课文相关的案例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河中石兽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老师可适时停顿,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表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相关问题,老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5.拓展(10分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说明,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僻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课文寓意的理解。
25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学生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有了基本的掌握,但我感觉他们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中石兽》的象征意义,我计划在下一节课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写作能力。
-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通过分析“石兽瞪目而视,状若欲搏”等句子,掌握拟人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韵味。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举例:《河中石兽》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4.学习Leabharlann 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深入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6.探讨作者通过河中石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课后习题及拓展阅读。
二、核心素养目标
《25河中石兽》核心素养目标: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 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 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3.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河中石兽的了解。
(3)简介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讲解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河中石兽的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河中石兽》教案五篇
《河中石兽》教案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河中石兽》教案五篇《河中石兽》教案五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
-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感和效果。
-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引导学生从河中石兽的经历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有较高要求。
-例: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品味和评价文学作品。
-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例:举例说明课文中“石兽如铁铸般屹立不动”的比喻如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技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项挑战,需要克服词汇和句式上的障碍。
-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效果。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我发现部分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今后,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调整,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词汇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培养推理判断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诚实、勤奋、谦虚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3.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描写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河中石兽”为主题的小短文。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大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分析和解说文章的寓意和写作手法。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深,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其次,关于写作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神奇与和谐,提高审美品位。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点。
举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石兽的特点。
(2)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石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石兽在河中翻滚、嬉戏,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另外,情感体验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感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人教版《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河中石兽》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词汇;(3)了解文章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传说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够概述河中石兽的传说和特点;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词汇;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成语的理解;2.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河中石兽》课文;2. 参考资料:关于河中石兽的传说和相关图片;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2)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传说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小组成员讨论。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难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讲解;(2)详细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词汇;(3)解释文章中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特点和传说。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欣赏。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河中石兽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日记或感想;(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yì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意思
讲学,教书 听说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 zhì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 不已, sù
人教版《河中石 兽》教学教材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 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 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 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洞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 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 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 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 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 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吗?”大家都很佩 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 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 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 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陷坑里。像这样 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 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 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 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 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 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 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 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古今异义
古
干
岸
今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一词多义
1、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2、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之
4、当求之于上流 5、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6、至石之半 的
7、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 的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带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原因是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指代水 的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 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 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 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 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 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 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 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 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 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 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 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 方法及结果。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朗读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
mù
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
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
zhào
yè pá
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fèi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y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