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实词

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经历)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2)虚词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如是.再啮(这样)

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但.知其一(只)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1)之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3)如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突然)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将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2)《河中石兽》的体裁是文言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二、交流展示

1.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二、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