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崇尚智慧,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a.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b.分析过程中明确引用所学学派的主要观点,展现思考过程;
c.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体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d.字数在500-700字之间。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成果:
a.请分析《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之间的异同点;
b.结合当今社会,谈谈你认为哪个学派的思想最具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与策略:
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法家:讲解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突出法治、权谋、严刑峻法等观念;
5.其他学派:简要介绍阴阳家、名家、杂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本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讨一种学派的主要思想;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学派,讨论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历史影响等方面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22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春秋 仁
以德治民
孟子
战国中期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战国末期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性相近
(二)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思想的基本特征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 世的方法
13
1.老子的思想 《老子》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 礼” 。 伦理观:性相近
此外孔子编辑整理了“六经”,他的言行被载于 《论语》,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发展
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政治主张:发展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 心” ) (2)评价:
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 思想家。 天下大乱 礼崩乐坏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阶级关系: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21-22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步步高)
[时空构建][主旨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透视(1)立足“唯物史观”,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分析“百家争鸣”思维建模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梳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构建“时空观念”;搜集图文史料,着眼“史料实证”探究“百家争鸣”的主张及意义。
(3)注重“历史解释”,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涵养“家国情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况(1)诸子百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②这些学者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派代表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老子(春秋)庄子(战国)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 商鞅、韩非子(战国)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素养解读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百家争鸣(共32张PPT)
P17为什么法家在秦国会受到重视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 旧贵族,强化国君权力;同时,为 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 重的赋税,要求百姓服沉重的兵役、 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 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重视
1)主张“兼爱”、“非攻”
把“兼爱”称为“仁”,但和 提倡“平等博爱、热 孔子的“仁爱”不同:墨子则是 爱和平、反对战争” “博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2)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 治者铺张浪费
“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避实就虚”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原因: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 的家族宗法社会
“百家争鸣”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从思想发展的特点角 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老子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 他认为:一切事物 都有对立面,如难 与易、长与短、祸 与福、强与弱,而 且对立的双方能够 互相转化。
老子主张“无为”; 意思是——事物是矛 盾对立的,但可以互 相转化;守静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胜强。
积少成多、转败为胜、 无中生有、转危为安、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34/35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 这反应了孟子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
35/35
27/35
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
28/35
10. 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 A. 二十岁 B. 三十岁 c. 四十岁 D. 五十岁
D
29/35
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 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 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 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 倡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11/35
(2) 荀子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唯物思想
17/35
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35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 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代表人物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记者与放羊娃的儿子的对话 城里的记者采访放羊娃:你放羊为了啥? 放羊娃:为了赚钱! 记者:赚钱为了啥? 放羊娃: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为了啥? 放羊娃:娶媳妇儿! 记者:娶媳妇儿为了啥?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娃为了啥? 放羊娃想了想:放羊!
认识:
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 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 想文化的变革。
想一想
孔子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气愤?体现了 孔子哪些思想?
推崇“仁”学说:
(1)爱人,要关心和爱护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2)要“克己复礼”。
崇尚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课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学派,以儒家学派为重点,深入分 析孔子思想。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
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争鸣:指不同的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相互论争和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2021
11
材料一
铁器使用 牛耕出现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
材料二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注:隐瞒)其力 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也 。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吕展氏春秋》
材料三 据《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战言争“侵频”繁者次,
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 “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翦伯赞的《先秦史》 材料四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021
9
(3)辩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 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P6 资料回
放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
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 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 免于痛苦。
2021
10
3、法家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主张变法革新;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强调“法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掌握权力; 建立大一统专制的国家。
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2021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7
道家 老子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2021
8
(2)无为:老子在政治方面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
孙 子
孙 膑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提 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著有 《孙子兵法》。
著有《 著有《孙膑 兵法》 兵法》。 主张“ 主张“事备 而后动” 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 兴办私学, 结合;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五经: 五经 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 :《诗》、《书》、《礼》、 春秋》 《易》、《春秋》
孔 子 (前551-前479 ) 前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子路》 《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臣事君以忠。 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论语 八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述而》 述而》 《论语·述而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形成的原因
社 会 大 变 革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大批文士,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造相产想
和应物观 构的,念这 成社是是也 的会在一说 。 关它定明
系的的了 的物历: 基质史一 础条时定 上件代的 创和的思
的制变济化 。度化迅繁
形,速荣总 成奴发的之 的隶展局, 历制,面春 史度阶,秋 条瓦级是战 件解关在国 下和系社时 出封剧会期 现建烈经文
③对世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 上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 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 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 宣言》。
(3)伦理观:“性本善”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4.早期儒学
(2)荀子
第一课百家争鸣
孟子(战国)
• 仁政学说 • 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18
知识归纳: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信
• 以法治国 • 建立君主专制
集权 • 变法革新
法家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25
老子、庄子和道家
• 老子(春秋) •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
面,对立的双方能 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痛恨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乐天安命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韩非与法家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礼”和“德治”;“因材施教” ,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的
二 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第一课百家争鸣填空
第一课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局面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孔子的思想成就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核心)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______ ______”,注重人的。
(3)主要贡献:开创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学文献“”堪称经典著作。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礼、。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之学1.学派思想: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主张(1)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思想。
(3)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4)消极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主张(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
4.总体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变法运动:以李悝和变法为代表。
2.总体特点:重“”、重“”、重“”。
3.集大成者韩非(1)思想特点: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要主张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
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 李,又有唐玄宗的“做 了皇帝想登仙”,老子 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 为“玄元皇帝“。但这 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 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 的一个偶像。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二、儒家
1、孔子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1)礼
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为 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礼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为政》 成贤街牌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左传· 文公十八年》
(4)影响: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恶论
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人性论 性善论
三、道家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体系的构建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 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 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 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 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 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 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 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 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 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 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鲁,专心执教。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拓展思考】“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 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隆礼”是儒学的表 层结构, “贵仁”才是它的思想核心。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 循“中庸”之道。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三:法家思想 1.代表:李悝、商鞅、韩非等。 2.思想: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 (3)奖励耕战。 (4)严刑峻法。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 要。汉代以来,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秦始皇佩服的“韩非”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 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 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思考】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韩非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 施必须与时俱进。
探究四:墨家的主张 1.墨家学派:纪律严密,成员称为墨者,领导人称
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2.墨子的思想: (1) “兼相爱、交相利”。 (2)提倡“尚贤”“节用”“节葬”等。 3.墨子思想的影响:
(1)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
(2)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结合视频讨论: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 B )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出现了“诸子百家”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 这种思想的价值?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 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合理 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请思考: (1)结合图文信息,思考孔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或历 史贡献? (2)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重要意义?
“杏坛讲学”是孔子轶事 中极辉煌的一则,相传他 所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 者七十余人。孔子的大圣 大德,也因这三千弟子而 发扬光大,在博大的东方 文明中达到辉煌的顶峰。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探究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仁”与“礼”,“德治”。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3)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孟
子
幼。 ——《孟子·梁惠王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
子
探究二:老庄之学 1.老子: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
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 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成为显 学。 (2)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受 限制,因此不再受重视。
百家争鸣原因
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⑵经济:井田制崩溃。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4)整理古籍:“五经”。
2.孟子: (1)“仁政”的学说。 (2)提出“君轻民贵”的主张(民本思想)。 3.荀子: (1)早期儒家思想的总结者。 (2)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
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
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 面,大批知识分子脱颖而出,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 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 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原 因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现的是( B )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 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D ) A.儒家 C.墨家 B.道家 D.法家
3.右图为范曾国画精品“竹 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 的七位名士。他们“皆豪尚 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
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
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B )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4.“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
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
孔子在柏林 西 方 社 会 兴 起 了 孔 子 文 化 热 法国文化部长说:“孔子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
孔子在洛杉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1)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儒家:孔子 孟子 荀 子 主要学派 墨家:墨子 及思想 道家:老子 庄子 法家:韩非 意 义 奠定基础 影响深远
【自我测评】
“六经”包括哪些典籍?
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 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 改变一生。
【讨论】“仁”与“礼”有何关系?
“仁者爱人” 道德规范、准则
外在约束 他律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庄子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
(4)杰出的文学成就。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期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 成一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 各处,醒来后,已分不出自己是蝴 蝶还是庄周了,心想:究竟是我庄 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 化为我庄周呢? 【思考】“庄周梦蝶”的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 么思想?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观点。庄周也罢,蝴蝶 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