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的学术研究——以《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再思考——《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后记

关于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再思考——《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后记

关于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再思考**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多维观照”(项目号:2018SKQD13)的终极成果《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一书(清华出版社即出)后记。

—《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后记张跃军眼前的这部名为《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 学经典》的书稿,记录了笔者自从1991年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以来,对英美文学孜孜矻矻、夙寐以求 的心路历程,见证了笔者整整三十年来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困惑与迷茫、思考 与收获。

在不断前行的同时,把曾经的所思所想整 理出来,希望透过冷静的反思,下一阶段的路程走 得更加平顺、行稳致远。

顾名思义,《西方文论视野中的英美文学经典》兼顾英美文学与批评理论两个方面,把英美文 学经典置于西方文论的视野中加以考察。

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新批评”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模式早已式微,而知人论世的社会历史文化批评,似乎也失去了“原本如此”的先验特权,沦为明日 黄花。

理论转向以来方兴未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色理论,仿佛成了诠释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以 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或答辩中,如果没有贯 通的理论,能否通过都不好说。

人人皆称理论先行不足取,但“存在即合理”,作为长期教授英美文学 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笔者认为对理论既不能盲从,更不能无视;理论是解读文本的利器,理论 的加入有利于在形式分析之外,多维度、多层次地审视文本的丰富蕴涵。

在感受论、经验论作为不言 自明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漫长岁月之后,各领风骚若干年、几乎无死角覆盖的缤纷理论让其提质升 级,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见,让感受和经 验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境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感受论和经验论如同中医,能依赖行之有效的经 验解决问题,但受限于直感,难以理性诠释,进入不了现代科学的体系;而理论化的解读则避免了这种尴尬,在现代科学的体系化模式下畅行无碍, 成为学者所遵从的通行模式。

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林少华(1925-1996)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公认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他对英美文学的翻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其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林少华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领域,尤其是诗歌翻译方面。

他对于诗歌的翻译有着极高的要求,认为翻译必须做到“形神兼备”,既要忠实于原著的意境和情感,又要保持译文的艺术美感。

他主张译者应在传达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注入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以使译文更具有艺术价值。

林少华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和文化译。

他认为直译是重要的基本方法,要求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表达方式。

但他同时也强调意译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应根据原著的意境和语言特点,进行局部的调整和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还提出了文化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传递原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林少华的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方法论。

他的译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翻译的《哈姆莱特》、《麦克白》等莎士比亚作品,以及《离骚》、《长恨歌》等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在翻译理论方面,林少华对于翻译的本质和任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再造性的创造”,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

他主张译者应注重对原著作者的理解,努力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成分。

他还强调了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林少华是中国翻译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翻译研究中对于诗歌翻译和文学翻译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对于翻译理论的思考和总结,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和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翻译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翻译家和翻译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 ——以《哈姆雷特》为例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 ——以《哈姆雷特》为例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双关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字词的多义性或者同音性为基础,利用双关手法,可以极大的丰富语句的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都用到了双关的手法。

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语境和含义等,合理的对其中出现的双关语进行翻译。

据统计,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包含了90多个双关语,是研究双关翻译的绝佳案例。

本文,我们即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一、文学作品中双关的应用双关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对文学作品而言,应用双关手法,首先可以显著的增强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通过合理应用双关语,可以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洋溢含蓄隽永的气息,发人深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其次,应用双关手法,还可以烘托气氛,勾勒人物形象,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于是,在双关手法的作用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来讲,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和语音双关两种。

其中,语义双关是指词语因为具有多义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形成双关。

而语音双关也被称为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巧合,达到同音异义的效果,使语句含有多种含义。

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含有90多个双关语,为我们研究双关的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即以不同学者对《哈姆雷特》中相关双关语的具体翻译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双关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法。

在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双关语进行翻译的时候,直接翻译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工都是在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

但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变动,而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

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

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

国外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ﻭﻭ语义核心代表词汇的基本意思和词的基本意思都是相对确定的,语义边缘词汇就涉及到语言的模糊性,这给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例如下面这些表示类属概念不清词:city/town、untain/hill等,每组词语之间并不存在十分明确清晰的界限.虽然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会遇到众多困难,但被翻译得十分出色的作品依旧会如同原文一般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ﻭ1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原则(1)忠实于原文内容与精神对于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来说,译者绝对不能背离原文内容和原文主旨思想,离题万里地凭空捏造一些原文没有的西。

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原文中固有的表现出来的形象加之译者对模糊性语言的到位翻译共同作用而得来的结果。

这样的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既要保持对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忠实,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又要注重将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恰到好处的保留,使译文不致失去原文具有的意蕴美感,如此一来,译者翻译的作品才会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再次创造。

(2)保留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原作的意象之美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要深刻理解原著对模糊性语言的运用技巧并加以充分利用,用保持了原文意蕴的译文去再现作品中要表达、要体现的任务或者意象的模糊之美。

ﻭ(3)注重翻译模糊语义的特点模糊语义的翻译的难点就在于一些词语或句子所表示的含义往往不是大家平日里常见的,这就要求译者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治、地理等等各个方面有较为涉猎,能够根据整部原著的及背景、所处时代及时代背景、治背景等等选择最为恰当、最能体现出语言模糊性带来的美感的意义。

总之,蕴涵在文学语言中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模糊语言的艺术。

这样具有模糊性的语言表达赋予了原文作品以意蕴之美.意象之美,也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再创造空间。

为了保持这种原文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翻译工的翻译工作要争取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这种语言的模糊性。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3篇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3篇

⽂学英语论⽂范⽂3篇⽂学圈课外阅读中学英语论⽂⼀、扣准概念,是⽂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的基础毫⽆疑问,⽂学圈是核⼼概念。

根据丹尼尔的描述,笔者以为其所说的“⼀⼩群”与当前英语课堂上的⼩组类似,⼀个⼩组的成员即可成为这⼀⼩群学⽣(当然也可以是课后⾃由组合),“读⼀本书”保证了这⼀⼩群学⽣能够围绕同⼀个话题进⾏“深度研讨”“,圈”即“群体”,是学习的主体体现。

课外阅读是⽂学圈在本研究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促进学⽣英语阅读能⼒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形来看,因为英语作为⼀种语⾔,其能⼒提升更多地发⽣在学⽣课后的英语意识与英语交流上。

但第⼆语⾔的学习⼜决定了学⽣不⼤可能有⼀个良好的英语交流情境,⽽⽂学圈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

这样,将⽂学圈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个可以利⽤前者促进后者的情境,从⽽在理论上进⼀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为实践奠定基础。

⼆、精设步骤,是⽂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的途径有了上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学圈⼜应当如何应⽤呢?笔者通过研究,寻找到了重要步骤。

⼀是基于共同爱好,共选⼀本书,共建⼀个组。

在学⽣进⼊初⼀时,笔者就注意帮学⽣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基于⽂学圈的思想,笔者推荐学⽣以《悦读联播》作为阅读材料,并根据⾃⼰的朋友圈去初步形成阅读圈,教师根据学⽣⾃主建⽴的阅读圈中成员的英语学习能⼒进⾏调整,让阅读圈成为⽂学圈。

这样,通过⼀本⼤家都愿意阅读(这⼀点很重要)的书,将⽂学圈形成。

⼆是围绕⼀个话题,从⽂学解读的⾓度深⼊阅读。

笔者以为⽂学圈是离不开对⽂学的研读的,尽管初⼀学⽣能⼒有限,但这样的要求可以给学⽣培养⼀种意识。

从英语⾏⽂特点的⾓度去阅读,去理解,然后在⽂学圈内交流,这样学⽣的阅读就不只是浅显的“读”的层次,更能抵达理解、运⽤的层次。

值得强调的是,这⼀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学⽣理解后再交流再应⽤,因为语⾔有⼀个特点,即其有可能在应⽤中加深理解。

三是教师适度介⼊。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向世界文坛展示了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人文主义情怀,还向世界民众呈现了英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人文精神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1.感受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2、文科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与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例3、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4、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5、香港中文大学设置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哲学硕士课程6、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7、中西比较文学理论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9、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10、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11、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12、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3、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4、现代中西比较文学史述略15、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6、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 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17、纵横古今跨越中西──《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18、贯通中西的学术追求——记叶舒宪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19、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20、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二、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2、别开生面的中西对话——评杨义、陈圣生的《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3、比较文学视角下的中西美女文学形象分析——以杨玉环与克丽奥佩特拉为例4、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5、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6、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7、朝向中西文学对话的新阶段——记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8、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9、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10、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世纪末”的文化境遇与我们的出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西文化“平行研究”与“话语建构”讨论会纪要12、《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13、中西文学比较14、乐黛云论中西思想资源启发比较文学建立多元差异性学科批评意识15、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16、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17、中西文学之比较18、显性的相合隐性的迥异--中西文学中"疯女人"形象之比较研究19、从比较文学视角看中西诗学对话20、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三、热门中西比较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文学创作成果之比较和透视2、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3、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4、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5、寻中西文化契合之道,求世界文学多元之美——评黄永林《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6、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比较文学古今、中西参照的方法论7、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8、以《战城南》题材比较中西文学史观9、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与孟长勇同志商榷10、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2、20世纪中西精神漂泊主题文学比较研究13、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14、面对“文学性”的文化比较研究——读《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15、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16、意象与言语世界──关于文学形象基础的中西比较思考17、文学作品中女性反抗夫权之中西比较18、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19、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笔谈(4篇)--跨文明语境下整合中西文论20、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四、关于中西比较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2、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4、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综述5、中西比较文学手册6、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7、中西比较文学的空间拓展构想8、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9、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近视”与“远视”10、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11、阐发:中西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策略12、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13、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14、我的学术之路:中西比较文学50年15、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16、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17、浅析中西比较文学中的反映与反思18、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9、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20、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在无锡召开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题目1、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为例比较中西文学艺术特征2、从《沉沦》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较中西文学性描写的差异3、中西文学人物性格批评论比较4、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比较中西文学抒情传统5、典型与意境——中西文学审美建构理想比较6、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7、中西历史文学观的比较8、文学理论表征与文化的深层——中西文学功用论之比较9、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10、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1、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12、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13、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14、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中西文学比较15、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16、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17、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18、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1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20、中西文学比较论。

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以萨克雷讽刺小说《名利场》为例

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以萨克雷讽刺小说《名利场》为例

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以萨克雷讽刺小说《名利
场》为例
王予红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10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模糊性语言,具有弹性特征,相较于直白语言,模糊语言更为灵活与生动。

萨克雷的《名利场》作为英美文学经典讽刺小说之一,在人物刻画与故事情节推动期间应用了语义模糊、修辞模糊、模糊词汇三种不同的模糊语言技巧。

在翻译时,需把握模糊语言的出现场景,采用恰当转化手段,在准确传递原文内涵的同时,提高《名利场》可读性。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王予红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论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讽刺表现手法
2.萨克雷《名利场》中语言特征研究
3.从《名利场》看萨克雷的讽刺艺术
4.萨克雷《名利场》中的反讽语言特色
5.英国小说萨克雷《名利场》中语言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是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下2004年自主设置的研究方向。

本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目标:主要从事研究、教学和政府部门等工作。

三、授予学位:文学硕士四、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业务实习和论文写作。

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教材或编写适合研究生教学的教材。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本专业最新动态和相关成果,重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撰写专题论文, 发表研究成果, 积极参加本学科的相关学术会议或相关问题的研讨会。

对学年论文严格要求,确保论文质量。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九、必读书目。

霍红宇简介

霍红宇简介

霍红宇简介霍红宇,女,生于1972年9月。

2008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汉口译。

一.教学情况近五年以来,主要讲授:“综合英语”,“英汉口译”,“翻译”等英语专业课程,平均周课时约十六节,学期课时总量约三百二十节。

我在连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连续五年辅导我院多名学生在全国及全市英语比赛中七次获奖,为学院和学校争得多项荣誉。

二. 科研情况I. 承担科研项目1.上海师范大学文科青年预研究项目:“超文本”语境下英美文学“文本”教学研究(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已发表结题论文:“超文本语境和英美文学文本教学”,《语文学刊》,2006 年10月。

2.上海师范大学文科一般研究项目:“东禅西悟”—加里·斯奈德诗学观研究(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II.参加学术会议1.“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4月6至8日,上海,论文入选并在大会发言。

2.“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21至23日,武汉,论文入选。

3.“2007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专题会议”,2007年10月12至14日,苏州,论文入选。

4.“2008全国第一届英语诗歌学术研讨会”,2008年4月18至21日,石家庄,论文入选。

III.发表学术论文1. 《物语巧胜人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2月, 独立完成。

2. 《融合之旅,回家之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月, 独立完成。

3. 《超文本语境和英美文学文本教学》,语文学刊,2006 年10月,独立完成。

4. 《显像与隐喻》,外国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7月,独立完成。

IV.编写教学用书1. 《高级口语演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 《高级阅读精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 《英语专业四级语法热点与词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4. 《英汉口译技巧与常用语汇》,审编之中,拟2008年10月出版。

三种翻译模式的对比研究

三种翻译模式的对比研究

2014.08学教育64程必须是在一个有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且这种社会文化声音是持续性进行的,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这个外界的声音必须不能停止,否则儿童将难以获得完成的语言。

另外,在瓦西纳看来,儿童之所有能够在有声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语言,其根本决定因素是儿童具有人类本质,与有声社会文化环境的人们是同类,因此能够从中感受就获得他们的语言。

且瓦西纳还认为,儿童语言获得过程是一个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新生儿刚出生后是一直自然本能去听取和获得语言,在慢慢长大后才开始有意识的去接受和获得语言。

这一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知结果与蒙台梭利的观点相同[1]。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她认为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并不都是有意识的,他们一开始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本能性地去接收外来声音。

这一观点也就说明了,儿童语言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受到后天有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之后获得的(但需要注意儿童没有生理权限是基本前提)。

也就是说一个出生在中国国境的无任何生理缺陷的儿童不一定会说中文,而是若他在出生后就被待到说非中文的国家生活,那么由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中文,没有受到中文的影响,那么势必也就不会将中文。

儿童的语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受到后天文化环境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低于的儿童才会将不同的语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获得语言虽然必须要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遗传性其决定作用。

但儿童能够获得语言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生理的物质遗传。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生理系统,如发音系统,认知系统等,儿童才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受到后天有声文化环境的影响获得语言。

其次,儿童阶段是获得语言的最优阶段。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快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儿童非常容易就受到外界有声环境的影响而获得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获得成年人需要花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儿童只要在很短时间内且不需要给予多大努力就能够获得。

这种轻易获得语言的能力被称之为学习语言的潜力。

学术术语翻译面面观:以“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为例

学术术语翻译面面观:以“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为例

自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科领域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热潮,西方各种学术思想理论被引介到中国,甚至在多个社科领域引领了中国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其中文化研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尤为显著,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研究著作的翻译,也出现了大量文化研究的实践。

当然,学术翻译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然而翻译存在着诸多问题,辜正坤教授(1998)专门撰文,以十个外来的人文社科术语的误译带给中国学术的各种困扰,指出了术语翻译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笔者在中英文对照着研读西方的文化研究著作时发现,国内近三十年的一个热点术语———“大众文化”———在英文中居然对应着两个术语,分别是“Mass Culture”(“大众文化”)与“Popular Culture”(本文译为“民众文化”)。

事实上,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陆扬(2001:1)曾表示,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他编译的《大众文化研究》的译文中没有作出任何区分,二者概念使用上的混淆造成了文化研究上的诸多误解、争论与不便。

循此,本着陈民乐先生(1991:22)对学术翻译的期待与要求,即“翻译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研究”,笔者以这两个术语为焦点,分别从语义与语用,术语出现的语境与立场、理论系脉与演进等面向的对比考量,以说明学术术语的翻译至少应考虑以上多个面向,方可确定其译文,方能避免今后使用与研究中的麻烦。

1.语义与语用面向语义层面是翻译最基本的层面,通常包括理解上下文以确定词义和选择适当的词来进行表达,字典多是确定语义的主要参考工具。

通过查阅字典,我们会发现“mass”与“popular”在语义层面上存在些许交叠与歧出。

首先,如果单纯按照英汉字典对这两词的释义,二者语义具有重叠之处。

根据国内较有权威的《英汉大字典》,“mass”作为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有以下三种意义:“群众的,民众的,……普通的”、“”大量的,大规模的,大批的”和“整个的,总的”(陆谷孙2001:2023)。

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

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

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译介和变形:《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引言:《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它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中国本土,它也渗透到了西方文化中。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在英美的接受研究,包括翻译和改编等方面,以揭示其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一、《西游记》的翻译与传播1. 翻译历史《西游记》最早的翻译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其中英国传教士塞缪尔·贝尔构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并于1879年出版。

贝尔采用了传统的直译风格,使得西方读者得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后,《西游记》受到了广泛关注,相继有多个版本的英译本问世,如亨利·休斯(Henry Yule)和阚枭(Arthur Walters)等人的译本。

2. 翻译的挑战翻译《西游记》有着独特的挑战。

首先,源自中国文化的象征、传统和历史背景对外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所以译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解释和注释工作。

此外,小说中的幽默和博大精深的神话背景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翻译的意义翻译使得《西游记》在英美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翻译,《西游记》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神话传统和价值观念。

二、《西游记》的改编与变形1. 文学改编《西游记》在英美的改编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艾略特(T. S. Eliot)的现代主义作品《荒凉山庄》。

艾略特将《西游记》的故事与他自己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2. 戏剧与戏曲改编《西游记》的戏剧和戏曲改编在英美也非常普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剧作家沃特·斯科特(Walter Scott)的戏剧《变形记》。

斯科特以《西游记》为灵感,创作了一部具有浓厚史诗气息的戏剧作品,展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作者:王晨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文学翻译对于读者欣赏世界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也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翻译规范的定义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在西方当代的学者中。

图里,切斯特曼等人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篇论文就是从他们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关键词:翻译规范理论英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也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翻译规范的定义却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在西方的学者中,图里,切斯特曼等人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对于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明白翻译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和交际行为,它受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

下面就以他们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来探讨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翻译图里是一名以色列的翻译研究教授,在描述性翻译学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里对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这三个翻译研究的分支的关系进行了就进一步的探讨,并且着重强调了描述性翻译对于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将社会学中的“规范”引入翻译活动中,明确的提出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他认为翻译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类,应该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约束。

在这样的认知下,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三类,所谓的预规范就是指在进行翻译前翻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元规范是指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操作规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作法。

下面就以具体翻译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曾被认为是“近乎完美无缺”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出身贫穷的盖茨比因为无法忘掉曾经抛弃他的嫌贫爱富女友,经过一番刻苦努力成为十分了不起的富翁后,苦苦追求女友最终悲惨丧命的故事。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作者:安妮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1期摘要: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修辞效果,也是一种常用的幽默形式,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中,双关语的应用大有作用,是历来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

双关语中存在着复杂的音,义和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功效,翻译绝非易事。

而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中,前人对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及汉译习惯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着重讨论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关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双关语修辞效果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04-02双关语在英美文学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修辞效果是利用谐音相同,语义不同的条件,使某些词语和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带有双重意义,一种是字面意思即本身含义,一种是它的引申意义,通俗的讲,就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一个句子或者词语中要讲到两个事物,同时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直白能直接看懂的,但作者要表达的实际的思想则是隐藏在表面意思之下的深层含义。

而这种表达则能出现由己推彼的效果,并且运用了幽默,讽刺,隐射的文学相关手法。

英美文学中关于双关语的应用不可谓不多,这种修辞手法长期以来被广泛运用在故事,戏剧,歌剧,影视,诗歌,笑话,小说,甚至于广告等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中。

1 英语双关语的形式和分类双关语这种形式自出现以来就得到了很多从事文学相关学者的研究和定义,而英美作家里,不同人对于双关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许多大文豪会给这个修辞打上自己的标签,融入自己的风格,使作品富有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关于双关语的定义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修辞学发凡》中都有较为权威的说法,普遍认为双关语就是对一词多义,同音异义有着巧妙幽默使用的文学效果,用中国词语来讲就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或者民间常说的指桑说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面这个意思,实际是另一个意思。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然而,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对于英语在新媒体、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应用涉及较少。

其次,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要在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特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优化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具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促进学科发展课程设置的优化有助于推动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保持学科的活力和吸引力。

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空间。

2、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原则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大创项目英语专业历年

大创项目英语专业历年

大创项目英语专业历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创项目英语专业历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大创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各个领域的大创项目中,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涵盖了语言学习、文化传播、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学术研究平台。

在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中,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课题、深入研究问题、撰写论文等一系列独立的学术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

大创项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实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学术界和社会中获得更多认可和关注。

历年来,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涵盖了许多热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如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英美文学比较分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翻译实践与教学改革等。

这些项目不仅让学生们对英语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为学术界和翻译业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资源。

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大创项目,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大创项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领域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长。

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在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大创项目的参与,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英语专业的大创项目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让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字数不足,文章内容简略,可根据具体情况继续补充】。

第二篇示例:在大创项目中,英语专业的学生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与英语学习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和创新。

开展英语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英语口语培训项目、英语阅读指导项目等。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

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

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
孙会军;郑庆珠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3)002
【摘要】1976年,中国政治出现重大转折.自此之后,中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特别是英美文学翻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中国翻译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本文尝试把新时期的英美文学翻译分成3个阶段,即解冻阶段、复兴阶段和活跃发展阶段,然后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总结,并且描述新时期英美文学翻译发展的总体趋势.
【总页数】6页(P73-77,88)
【作者】孙会军;郑庆珠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江苏昆山,21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的学术研究——以《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为例 [J], 王琛琛
2.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翻译——评《英美文学与翻译实践研究》 [J], 刘海燕
3.积极探究英美文学与翻译教学策略——评《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J], 程爱丽
4.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的学术研究——以《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为例 [J], 王琛

5.新时期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水平之我见 [J], 陈军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微专业 课程

英语微专业 课程

以下是一些英语微专业课程的例子,这些课程可帮助你提升英语能力和扩展相关知识:1. 英语阅读与写作微专业:- 阅读技巧与策略- 学术写作与论文写作- 文学作品分析与评论2. 商务英语微专业:- 商务沟通与演讲技巧- 商务英语写作与邮件沟通- 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3. 英语翻译与口译微专业:- 翻译理论与实践- 口译技巧与实践-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4. 英语教育微专业:- 语言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材开发与评估- 英语教育研究与趋势5. 英语语言学微专业:- 语音学与语音变体- 语法与句法分析- 语义学与语用学6. 文学与文化研究微专业:-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研究- 跨文化传播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分析方法这些微专业课程可以提供系统化的学习经验,深入探讨英语相关领域的知识,并提供实践和应用的机会。

你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此外,许多大学和在线学习平台都提供类似的微专业或英语相关课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更详细的搜索和了解。

当谈及英语微专业课程时,以下是一些更加详细的课程内容和学习重点:1. 英语阅读与写作微专业:- 阅读技巧与策略:包括主旨理解、推理能力、词汇应用和阅读速度。

- 学术写作与论文写作:学习撰写学术论文、报告或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和逻辑表达。

- 文学作品分析与评论:深入探讨英语文学经典作品,学习文学评论的方法和技巧。

2. 商务英语微专业:- 商务沟通与演讲技巧:学习商务会议、电话沟通、演讲和谈判的英语技巧。

- 商务英语写作与邮件沟通:培养书面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包括商业信函、报告和业务提案的撰写。

- 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差异,并学习跨文化交际与礼仪规范。

3. 英语翻译与口译微专业:- 翻译理论与实践:学习翻译原理、技巧和常见问题,培养翻译实践能力。

- 口译技巧与实践:培养口语翻译的技能,包括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

-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了解翻译和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学习跨文化沟通策略。

考博个人自述

考博个人自述

考博个人自述篇一:考博个人自述模板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个人自述表姓名:报考院系所:报考专业:报考导师:请用大约5000字介绍你的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术背景、在拟报考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博士毕业后的就业目标。

着重阐述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设想等。

个人自述须由考生本人独立完成!除通过网络上传外,还必须提供书面材料。

请双面打印。

注意:不得改变此表的格式。

道德修养: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散文家培根言:“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关于道德修养,从古至今一直是很多有识之士奋力追求的目标。

因为道德使人稳重,使人高尚,道德直接关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自己深知道德的培养对个人,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平时非常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尤其是在成为了高校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更是努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道德修养。

在决定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便做好了爱教乐业,献身教育的思想准备。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我将深厚的感情投入了我所选择的这一高尚职业中,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充实和满足,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学生,感觉到他们已经成为我精神和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我努力做到"三心俱到"爱心、耐心、恒心。

在参加工作后不久,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已成为党的一名积极分子并马上要成为正式党员。

这就更使得我在道德修养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学习动机: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正是因为人类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

因此,我的学习动机源于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

在大学阶段我接触到了辜鸿铭,钱钟书,林语堂这些学术大师的故事,我被他们的学术功底所深深折服,尤其羡慕他们“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那一分潇洒与自如,从那时起,我便立志博览中西方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英美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学生可 应用所学的英语翻译知识,尝试着翻译一些名家作品,便于学 生进行学习和模仿。日常英语学习中,阅读大量英美文学作 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语言结构,让学 生对各类文体和语篇风格都具备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解 读作品的深层含义。而学生也更容易对英语进行理解和领悟, 并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和 交际能力[1]。 2)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使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 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可了解到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传统文 化、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扩充他们的知识容量。而英美文学 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具备本土特色的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 手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语言和思维方式,以达到良 好的文化学习和语言交流效果。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不仅能够
纵观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模糊,很难保障英 美文学翻译课堂教学质量,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 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 的重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普 遍不佳[2]。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练习机会,也没有 真正应用所学知识,尝试着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有违英美文学 翻译课堂教学初衷。
3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现状
近年来,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教师往往 将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作为课堂教学重心,不注重学生的文化 积累及人文素质培养。该门课程不受重视,甚至以选修课形式 存在,采取近百人的全年级大班授课形式,难以保障整体课堂 质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学目标不明确
4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英美文学翻 译课程学习。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 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1 明确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英美文学翻译教学的重心是翻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语 言文化交流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翻 译理论知识及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到该门课程教学中,认识到课堂实践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充 足的翻译训练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 翻译活动中。而英语教师要在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及时 发现他们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使 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2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目标和作用
2.1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翻译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使学生具备扎 实的英语功底和英美文学功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
2.2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的作用
英美文学翻译课程是翻译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是培 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它的作用如下:
3.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近年来,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将 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主体,以课堂讲解为主,而学生在日常学 习中过于被动,很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英语课 堂教学互动性严重缺乏,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也很 难及时解决,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难以激发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整体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4 师资队伍缺乏
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中,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部分 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没 有依据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课堂教 学进行合理规划,使英美文学翻译教学效果普遍不佳,也对学 生的日常学习产生了相应的阻碍。加之,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 求量比较大,使学校往往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一一一一一一 44 专业英语教育
本栏目责任编辑:代 影
2017 年 2 月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学生翻译。该门课程的课时很少,教师又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 内,将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等传授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进行实 训[3]。这些教学内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充足的 时间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消化,难以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 容。
1 前言
英美文学翻译教学是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最佳途 径。该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认知及 文化素养,也能够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英语翻译课 程学习,使他们从根本上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恐惧心理。然而, 当前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 要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诉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符合 其教学初衷,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对英美文化的 认知。
OISvSeNrs1e0a0s9E-n5g0l3is9h 海 外 英 语 Overseas English 海 外 英 语
jsjt@ 2017 年 2 月 Tel:+86-551-65690811 65690812
英美文学和翻译教学的学术研究——以《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为例
王琛琛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摘要:英美文学翻译能够帮助读者领会异域文化,加深对英美文学的解读和认知。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内容 比较多,教学难度也相对较大。教师要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及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采用崭新的教学思维及方法,达到良好 的课堂教学效果,满足翻译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营造最佳学习空间,提升他们的英美原著阅读能力和作品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翻译;教学;学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3-0044-02
3.3 课时安排少且流于形式
当前,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翻译教学的课时比 较少,而课堂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并未从根本上为学生 提供帮助和指导,也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美文学素材,供
收稿日期:2016-11-05 修回日期:2016-11-15 作者简介:王琛琛(1985—),女,河南漯河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使学生明确文化差异 性。
3)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 英美文学是西方的文化精髓。英美文学翻译教学中,可引 导学生了解作品中所暗含的哲理,明确其文化意蕴。英美作品 中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可帮助学生感知文化、生活中暗含的美,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参 与到英语学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