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文化差异作为跨文化交际时最重要的难点之一,亟待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关注和解决。
本文主要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阐述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运用的翻译方法。
首先,文化内涵的意译。
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
例如,在英语中,狗被视为人最忠实、最亲近的朋友;而在中国文化中,一只狗所象征的含义则可能会更加丰富,如可代表增添家庭的温暖等。
因此,当我们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狗”时,应根据中国文化中狗的寓意来进行意译。
其次,文化背景的注释。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并相应地进行注释和翻译。
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我们需要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政治环境、宗教信仰等,以便于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同时,可以在翻译后面给出相应的注释,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再次,文化特定性的替换。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一些熟知的特定文化符号,在汉语中可能并不存在。
例如,在哈利·波特中,出现了很多英国的特色文化符号,如贝德尔比斯棒球队、滑铁卢车站等。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文化符号,我们可以采用替换的方法,将其替换成在中国文化中和其类似的符号,以达到翻译的效果。
最后,双向补充的翻译。
翻译过程应该是相互补充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同时也需要将汉语中的文化背景和特征翻译回英语,让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这种双向补充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差异,更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作品中的文化背景、特征及和中文的对应表达方式。
在这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性强的翻译方法,让作品在跨越文化的同时,保持其原有的意义和特色,实现“异质性发展”的目标。
中西文化语言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与赏析
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不断 提高翻译技巧和水平
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理解原文: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语言转换:将原文的语言转换为目 标语言的语言
文化差异: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避 免文化误解
翻译技巧:运用翻译技巧,如直译、 意译、增译、减译等
语言风格: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 特点
翻译质量: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 性
YOUR LOGO
中西文化语言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翻译与赏析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中西文化语言差 异概述
03.
英美文学作品翻 译技巧
04.
中西文化语言差 异下的英美文学 作品赏析
05.
翻译难点:如何 准确传达原文的 意思和风格,同 时兼顾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
赏析方法:从语 言、文化、历史 等多角度进行赏 析,以更好地理 解作品内涵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文化差异:中西方 文化在语言、历史、 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文学价值:文学作 品在跨文化交流中 的重要性和意义
翻译与赏析:如何 理解和欣赏英美文 学作品,以及翻译 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问题
跨文化翻译理论: 探讨中西文化语 言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
翻译策略研究: 分析不同翻译策 略在英美文学作 品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批评研究: 对英美文学作品 翻译进行批评, 探讨翻译的优劣
翻译与文化传播 :研究翻译在文 化传播中的作用 ,探讨如何更好 地传播英美文化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比喻:保留原意, 适当调整
探究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处理
149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一些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而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给文学翻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方法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切实提高翻译工作的实际水平,通过翻译工作的开展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本质上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大陆文明以及海洋文明的差异。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1]。
一些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依赖海洋,要通过不断地探索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也就形成了海洋文明。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阻碍。
基于此,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分析,认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语言文字方面的不同中国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象形文字能够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也能表达出多种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一些存在偏旁部首的文字来讲,这些偏旁部首本身就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也能够传递一些较为特殊的信息。
在阅读中国文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文字结构的分析揣摩文字本身的含义。
西方国家的文字主要是由字母构成,这种现象导致我们在理解西方文字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翻译人员有较强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如果要表达惊叹的意思可以说“我的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会说“My god”。
除此之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中文的概括性、综合性相对较强;西方文字更加追求表述的精确。
也就是说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阅读者的习惯,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作品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一、语言层面的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直译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行,但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较少,因为英美文学在语言上往往富于想象力和修辞,其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象征、谐音、反讽等修辞手法,直译可能会损失原文的审美效果和文学价值。
借译法是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相似或者有共同含义的表达方式,将其用来翻译原文。
借译法在不少时候能够比直译法更好地传达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英文中的“rose”和汉语中的“玫瑰”没有实质上的联系,但翻译时可以用“春风化雨”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表达,以达到传达情感的效果。
3. 释义法释义法通常是指将生疏甚至不可译的词或句子用注释或者解释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学价值和语言风格,但代价是翻译后的文本会增加一些说明或者解释,使得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原作。
1. 文化调整法英美文学中常常用到许多本土文化元素来突显其独特性,但这些元素可能和目标语言的读者所了解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照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适当进行文化调整。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提到的“吼不入耳”的“拔不出眼”的意象,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可能就失去了原作的效果。
可采用类似“玄心妙境”、“匪石之拔”等的表达方式。
2. 社会习惯法英美文学中经常会描写其本国的特定社会习惯或者文化禁忌,如西方国家谈话时注重“礼节性语言”,禁忌谈论政治、宗教等主题。
这些文化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困难。
因此,社会习惯法是一种将源语言的一种社会习惯通过某些手段转化成目标语言的习惯的翻译方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翻译《哈利·波特》时,翻译人员将原作中的“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翻译成“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充分体现了英国文化中的魔法元素。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导言:随着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而这种差异也同样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中。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1.语言表达2.文化符号3.社会体系和价值观中西文化的社会体系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而中文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
这种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认知水平来调整翻译策略,以确保作品的意义得以准确传达。
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研究方法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差异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并比较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具体影响。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直接收集读者意见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意见和理解程度。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读者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
三、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策略1.借用目标语言的文化符号和象征2.适度调整语言表达方式结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语言表达、文化符号和价值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索这种差异对翻译的具体影响。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可以借用目标语言的文化符号和象征,适度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确保作品的意义得以准确传达。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变得越来越密切。
而英美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方法。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英美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
首先是词汇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的词汇系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汇。
有些词汇在中文中可能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翻译者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是句法结构的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中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句型,而英语则更加注重主谓宾补的结构。
翻译者在处理这些差异时需要灵活运用调整语序和句型结构的方法,保持作品的逻辑性和流畅性。
中文和英语还有着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意境和典故的运用,而英语则更加直接和实用。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根据作品的风格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翻译作品贴近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首先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因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哲理,以便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是典故和文化符号的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经常运用本土的典故和文化符号,而这些在中西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
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原文中的典故和文化符号进行准确的解读和转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也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适度地调整翻译策略,以便使翻译作品更受读者的欢迎和接受。
三、翻译方法在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一些翻译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也面临着中西文化差异的挑战。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一、准确理解并尊重原著作品二、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直译是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字和结构,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文字和结构。
而意译则是指在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原文,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适当的意译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中西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直译可能无法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意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精神。
三、采用文化适应策略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还需要采用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适应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背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文化适应策略来实现:一是替代策略,即将原著作品中的某些文化元素替换成目标文化中的相似元素。
二是解释策略,即在译文中加上必要的解释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中的文化细节。
三是调整策略,即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适当调整原著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使之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需要翻译者深入理解原著作品的文化内涵,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并采用合适的文化适应策略来传达原著作品的精神和魅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翻译的作品更好地传播和体现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中西方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了促进世界交流,须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翻译处理,以帮助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形式的作品利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中,需注意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来完成合理的翻译工作,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本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处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标签:中西文化差异;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几千年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翻译英文文学作品时需要对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进行大量了解,从而确保翻译后的文学作品符合原著的中心思想和正确理论,如此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
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将英文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文学作品过程中,对其语言风格的把握比较困难。
此外,还需重视原著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语言特色。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对原文作品的语言风格有准确把握,选择合适的译文来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展现的淋漓极致[1]。
一、译文与原著作者语言风格比较判断译文的好坏,可通过其与原著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来得出结论。
译文的语言风格需与原著作品保持高度聯系,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原著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全面地理解,并对原著作者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生活年代等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掌握原著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抓住原著作者的真实看法,并通过译文准确表达,从而读者真正了解原著作品的魅力所在。
比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翻译后的该作品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追捧。
该作品的翻译人员也将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发挥得十分完美,不但准确得当,还十分简洁明了,让读者眼前一亮、深刻理解,不论是在描写景物上还是描写人物上,译文都利用“一个连接词+几个短语”的形式将其完美呈现,让译文与原作品的风格保持高度一致。
该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还注意结合汉语阅读习惯将原文中频繁出现的人称代词所取缔,从而让译文在与原文含义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保留了作品的节奏感与美感。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阅读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如何以更符合汉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方式进行翻译,成为翻译者和读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注重对语言的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需要对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把握原作的情感、思想和意境,用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
还要注意到,英美文化中的幽默、讽刺和双关等特点,需要找到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来翻译,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其次,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跨文化翻译策略。
一是要善于运用同化策略,即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转译为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中国文化元素。
例如,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历史人物转译为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将西方宗教、神话等元素转译为中国的宗教、神话元素。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文化信息。
二是要善于运用异化策略,即在翻译中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差异性。
这种做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作品的鲜活性和新颖性。
最后,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注重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因此,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和研究作品所涉及到的背景信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编写导读等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的背景知识,以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注重对语言的处理、灵活运用跨文化翻译策略以及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文学作品的翻译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给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论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一、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一项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工作,要准确传达源文本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历史、宗教、哲学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背景和内涵,以便准确翻译并传达源文本的意思。
二、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中文有很大差异。
中文注重言简意赅、以情动人,而英美文学作品则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推理和隐喻等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
三、解决文化背景的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背景的障碍。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文化习惯、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补充和解释。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脚注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传达源文本的意思。
四、积极运用文化换位思维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换位思维,即站在目标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翻译源文本。
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以便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和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调整句子结构等方式实现文化转换,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五、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翻译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欣赏源文本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品味,翻译者需要在保持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实现最佳的文化传达效果。
中西文化不同给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解决文化背景的障碍、积极运用文化换位思维和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源文本的意思,实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困难。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以期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引言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等。
这些差异会导致翻译中的许多问题,如语言难度、文化难度、语义难度等。
1.语言难度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语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英语中有很多虚词,而汉语中虚词较少。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转换和调整。
2.文化难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
英美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英美文化鼓励自由和创新,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传统。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以准确传达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自由”在英美文化中代表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多地与责任和义务相关。
这样的语义差异给翻译者带来了困扰,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
三、翻译方法在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时,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1.文化调整文化调整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文化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翻译者可以将英美文化中的一些概念、习俗、象征物等转化成中文读者熟悉的文化元素,使作品更贴近读者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2.语言转换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转换和调整。
翻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作品的原意和风格。
3.意译和注释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使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解释文化差异和语义难题。
适当的意译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翻译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翻译,但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为出发点,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一、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价值观念、语言表达方式、历史背景等等。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如果翻译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就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者传达不到原作的情感和内涵。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尊重原著文化背景,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应该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即根据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对原著进行适当调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宗教和历史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国读者中可能不为人熟知,因此翻译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替换成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说法。
在语言表达方面,翻译者也应该避免直译,而是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来翻译,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翻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
这包括原著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意图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翻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精髓,从而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和体味原作的内在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四、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作品不仅仅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多种因素,这使得其翻译更为复杂。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1. 理解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原作所处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等。
以英美文学为例,其中的作品大多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翻译人员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和解读,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原作意图。
2. 注意语言风格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例如使用复杂的句型、词汇丰富、使用隐喻和象征等。
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但也要根据中文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转化。
例如,中文习惯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简化句子,让读者更易理解。
3. 翻译文化难点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文化难点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尤为突出。
例如,在英美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宗教、历史事件、哲学思想等,在中文文化中可能没有恰当的对应词汇。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转化并准确表达原作意思。
4. 翻译符号和象征在英美文学中,符号和象征的使用非常广泛。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墓地、骷髅、剑等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在翻译时,需要将原作的符号和象征准确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总之,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同时注意文化难点和符号和象征的翻译,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
浅析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翻译.docx
浅析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翻译中西文化具有明显差异,不仅容易造成中西方人民在日常交流中的误会和冲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作品的相互传播。
尤其是翻译人员在翻译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时,由于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领会英美文化作品的内涵,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因此,译者应充分研究外国文化,在谙熟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翻译技能将英美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一)风俗文化差异风俗文化是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世代相传形成的,因此最能够体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吉祥,也蕴示着好事将近;而在西方,红色仅仅只是一种颜色,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再例如“老”在我国文化中,不仅仅具有“富有经验”“陈旧”“落后”的含义,还表示“老一辈”“老人家”的意思,表示了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敬意和对前辈的尊重。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字面上,语言的文化内涵也有明显不同,若翻译者不清楚写作者所在国家的文化风俗,就很容易造成翻译的错误。
(二)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在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反映出的思维方式不同。
例如,西方文化更注重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看重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分析和判断,[1]更加重视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
而我国文化则是更推崇“中庸之道”,并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华文化认为一切事物的进行需要亲力亲为,每一项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世间万物都具有可取之处。
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思维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三)价值观念差异英美国家奉行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是核心价值观。
而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群体文化,重在体现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也不允许将个人的价值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崇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
因此,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也变得十分重要。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确保翻译的质量。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方法。
1. 了解源语言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了解源语言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英美文学作品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其独特性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上。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情感。
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需要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并传达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同样至关重要。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
因此,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语言文化,尤其是当地的语言使用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翻译《基督山伯爵》时,需要注意中文中“义士”一词和西方“hero”一词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翻译意念的偏差。
3. 恰当运用翻译策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可能不同。
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旨在使翻译结果最优化。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译、减译、调整结构等。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比如,在翻译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以采用加译或者意译的方法,保留原著的文化特征,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4. 注重语言风格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之处,反映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以便让读者更贴近原著的文化氛围和情感。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灵活运用语言风格,让翻译结果更符合当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难度也相应增大。
既要保留原作的意思,又要让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这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和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研究来探讨此问题。
一、中西文化差异1.语言方面:中西方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法都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主谓宾语语序与中文的主谓宾语语序不同,这就为翻译造成了不少麻烦。
2.价值观方面:中西方的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西方关于时间概念的认知。
西方人普遍认同时间就是金钱,强调时间的效率和生产力。
而中文中相对于时间的概念更多是强调待人待事的态度和意义。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学作品在语言、主题和人物描写等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3.文化传统方面:中西方的文学传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英美文学接受了皇家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等不同形式的文化影响,而中国文学则更多受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传统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研究1.翻译方法: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意译和直译。
意译更多是为了贴近中文读者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而直译则是为了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思。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折中处理。
2.翻译难点: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最大的难点在于文化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故事的结尾往往需要有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这种道理在英美文学中并不是必须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平衡原作和译文之间的差异。
3.翻译技巧: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需要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如换句话说或者增加一些注释来使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造成了影响。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探究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探究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英美文学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问题。
这些文化差异既可以体现在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特征上,也可以体现在语言的用法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究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文化差异问题在翻译中的体现文化差异是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中美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英美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英美作品中,经常提到餐馆、咖啡厅、酒吧等地方,但是中美两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需要翻译者考虑如何用中文表达这些场景。
此外,英美文学作品也经常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绿山墙的安妮》中提到了加拿大法语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中加入注释或者提供背景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如何应对文化差异问题面对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
以下是一些应对文化差异问题的方法:1.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在翻译之前,翻译者需要对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作好记录。
例如,在翻译《简·爱》时,翻译者需要了解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翻译作品。
2.运用文化转换策略翻译者需要运用一些文化转换策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转换为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翻译《哈利·波特》系列时,翻译者将霍格沃茨学院的“Quidditch”翻译为“魁地奇”,这符合中国读者对运动项目的认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3.增加注释和背景介绍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适当地增加注释和背景介绍,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在翻译《百年孤独》时,翻译者在翻译注释中提供了哥伦比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介绍,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4.注重翻译的流畅度虽然翻译中需要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但是翻译者也需要注重翻译的流畅度。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作为翻译领域的一部分,文学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中西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中西文学之间的跨文化翻译需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
本文将着重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如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价值观念、情感等,这些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准确地传递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化。
英美文学中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往往会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中。
如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往往在中文中无法直接翻译。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灵活转化语言风格,使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语言表达。
最后,译者需要注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英美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对于这些作品的翻译,需要对当时的背景有相应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主题与情感。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背景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翻译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化,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有透彻的了解。
通过这些方法,译者可以准确地传递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使翻译成果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语言表达。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因此,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探究英汉翻译的难点与解决方案,成为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中国则有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圣经》中的某些内容在西方文学中被广泛引用,而在中国则较少。
2、社会结构中西方的社会结构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家长制度和孝道观念非常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盛行。
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也反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例如在《简爱》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描述了19世纪英国的家长制度及其对女性的压迫,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例如《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官僚贵族制度和家族结构。
3、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教育和家庭价值观念非常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追求快乐和享受生活的理念更为明显。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在英国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中,主人公哈利·波特所体现出的勇气、诚实、友情等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
二、英汉翻译难点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传统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难点,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难点:1、文化难点文化难点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问题。
例如《哈利·波特》中的饰语和隐喻,容易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质要求较高。
2、语言难点语言难点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语言差异和用词准确性问题。
例如英语的语序与汉语相比较灵活,英语表达的抽象概念较多,对于译者而言,需要较高的涉猎面,能够熟悉各类语言类型。
3、风格难点风格难点是指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共性又具有差异,英美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做出了解并探寻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途径和办法。
本文对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主要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研究《乱世佳人》陈廷良译本,对陈译本《乱世佳人》在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差异下翻译策略的选取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乱世佳人》陈廷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每个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都会受到当地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会体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差异也无法避免,所以,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文化相含、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三种形式。
1 文化相含文化相含主要体现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下某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大于或者小于外民族文化环境中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可能出现优势有时大于、有时小于的情况。
比如在对亲属的称谓上,中华民族文化下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分为堂姐、堂兄、表姐、表兄等,但是这些内容在英语文化中用一个“cousin”就可以涵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视亲情和血缘,而英语国家的亲属关系则比较松散。
面对这种现象,译者在英美文学翻译对个别词汇的翻译只能以语境为根据来进行判断。
2 文化相斥文化相斥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语言表现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具有差异或者存在矛盾的情况,文化相斥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引起的。
如将“猫(cat)”作为例子,在《乱世佳人》中有着这样一句话为:“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这里的cat一般是英语文化中对心地恶毒、喜欢说些闲言碎语的女人所作出的比喻,而在汉语文化中的cat所比喻下的人一般都比较可爱、伶俐,带有亲昵的感情。
如果将这句话进行直译则是:“我猜她会告诉所有男人的,这只老猫。
”这种翻译更加忠于原文,但是在陈译本的翻译中,这句话通过归化方法的运用被翻译为:“我料想她会告诉所有的男人的,这个老恶婆婆。
”虽然这种翻译效果难以避免地丧失了一些英语文化特色,但是却适应了读者习惯接受的表达方式。
3 文化相缺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中都存在一些具有特色的内容,而这些独特的内容对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而言就是一种文化空白,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文化相缺现象的产生。
在《乱世佳人》中有很多文化相缺现象的体现,如宗教文化和希腊文化等,这些东西对于不熟悉他们的中国读者来说就是一片文化空白,如《乱世佳人》中的瑞特将自己比作ishmael:“at least,he had friends who took him in,whereas i was ishmael.”ishmael作为《圣经》中出现的人物并不被大多数中国读者所熟悉,针对这种情况,陈译本对这句话采取了直译的形式并进行了加注,陈译本中的ishmael译为“以实玛利”,并在标注中对“以实玛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种做法对帮助中国读者对这句话做出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英美文化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英美文学翻译既是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又是进行文化转换的过程。
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给翻译工作制造了很大的阻碍,而探寻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并较好地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应当是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翻译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异化法与归化法两大类。
简单来说,异化法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作者的文化与语言习惯并引导作者对这些文化和语言习惯做出了解和认知;归化法就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外民族作品按照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从文学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异化法是对文化差异进行处理的最佳方法与策略,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对源语文化进行传播并对目标语文化进行丰富。
异化法下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保持着英美的异域风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以及民族特色。
鲁迅先生曾经在归化法和异化法选择的问题上这样说道:“世界上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神离合,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法能够在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和异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人民的互相了解,对推动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异化翻译策略的这一优势符合当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和广泛的需要。
另一方面,通过异化法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保留了英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而这些东西能够有效地调动起中国读者阅读译作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读者通过阅读译作来探寻作品原著中的新鲜感和异域性的心理需求,而如果使用归化法翻译文学作品,这些异国独特的文化因素就会被剔除,读者的这种需求也自然得不到满足。
在认识到英美文学翻译工作使用异化法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在翻译工作中要避免走极端,如果在翻译工作中面对的翻译对象与本民族文化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存在过大差异,甚至读者很难吸收和接受这种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那么翻译者就必须通过归化法的运用将作品中体现出的内涵尽量用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传达出来,否则,这种翻译将是徒劳无功的。
总之,在英美文学翻译中,处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法体现为归化法和异化法两种,异化法的使用在源语文化传播和目标语文化丰富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需求的加强,异化法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也会更加凸显。
但是,为了实现英美文学作品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必须以我国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喜爱为前提,所以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归化法作为翻译工作的补充,从而做到在保持英美文学作品自身风姿的基础上,保证译本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乱世佳人》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陈译本的《乱世佳人》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处理方面,本部分将对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在以上生态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两种文化差异方面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生态文化是指某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会使不同的民族在对待同一种现象或者事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联想。
如在对待猫头鹰的态度上,中国文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物,而英语文化体系下的猫头鹰却可以当做智慧的化身。
陈译本的《乱世佳人》为了在传达异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让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对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运用了直译、直译加注、意义、替换和省略几种处理手法。
1 直译:“but hideous rumors fled uo and down the quiet streets like darting bat.”在陈译本中被译作“然而可怕的传闻还是像东冲西撞的蝙蝠一样在静悄悄的街上到处乱飞。
”蝙蝠在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吉祥的意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恐怖和神秘,虽然如此,因为原著已经对气氛进行了渲染,所以通过直译,作者也可以感受到此处的“蝙蝠”所传达的意义。
2 直译加注:“something,someone has made you realize that the unfortunate mr.wilkes is too largea mouthful of dead sea fruit for even you to chew.”这句话中的“dead sea fruit”被译为“死海果子”,同时译者对死海果子做出标注。
这个词是英语中的习语,与中国文化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相似,译者通过直译加注的方法可以将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忠实地向中国读者进行传达,同时又消除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障碍。
3 意译:上文中提到的将“cat”翻译成“老恶婆”的翻译方法就是意译的直接体现,译者直接将原文中“cat”所代表的含义翻译过来,虽然原文中的比喻被隐去,但是却更加有助于读者对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做出理解。
4 替换:“elephants roost in tree”,在陈译本中被翻译为“西天出太阳”。
如果进行直译的话,那么这句话应该是“大象栖息在树上”,虽然与“西天出太阳”所代表的意思一样是不可思议、无法实现,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比喻却难免生涩,对于这种通过直译难以被读者接受的句子使用替换的方法来表达原文内涵,能够避免读者的误解和迷惑。
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将一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英美文学翻译中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直接关系着作品翻译的成败。
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可以从人名翻译、地名翻译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人的名字是社会成员的标记和符号,名字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具有着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通过名字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宗教、历史、习俗、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伦理观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信息作出侧面反映。
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在对人名翻译方面所使用的方法是音译,虽然在音译的过程中对中国取名方面的习惯和文化作出了考虑,如在女性姓名上使用了妮、丽等,在男性姓名上使用了礼、德、特等,但是全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难免形成了文化亏损,影响了名字内涵的传达,如原著中的honey wilkes,陈译本中翻译为“霍妮·韦尔克斯”,虽然陈译本为了作出文化补偿而通过加注的方式指出了honey的原意为“蜜”,此处代表嘴甜和热情,但是却是去了原著中原有的趣味,由此可见,在进行人名翻译的过程中不应墨守成规而采用一律音译的方式,虽然音译为最基本的人名翻译方法,但是当姓名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并且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最好采用意译的作法或者做到音译和意译的结合;每个民族的地名都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等,地名本身所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应当被重视。
在地名的翻译中,陈译本的翻译方法仍旧是音译,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也十分贴切原著中的发音,并且有意避开了容易引发错误联想的中国地名标示词,这种手段虽然并不容易被不熟悉英美文化的读者所接受,但是却可以让读者根据作品内容对地名做出判断,而不至于使读者通过翻译过来的地名产生认知上的混乱和失误,这对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与理解英美文化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地名的过程中,音译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在音译过程中,要精良地不使用能够引起读者联想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