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自然地理学》课程 地貌实验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实验

自然地理学实验
土壤质地仅是指土壤中粒经小于2mm的“细土”部分而言的。而有些土壤,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壤,主体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砾石。砾石的大小和多少直接反映了土壤形成中的堆积环境。在野外一般是粗略估计上层中砾石所占的百分比。土壤结构即是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粘结组成为团聚体。一般分为粒状、块状、棱住状、片状、核状等常见的几种形态。也称坚实度或硬度。在野外一般用土刀、土铲等工具粗略地测试松紧度一般分为四级、疏松:土刀、土铲等很容易楔入土体;稍紧实:土刀、土铲较容易楔人土体;紧实:上述工具需用较大的力才能楔入土体;极紧实:土刀。土铲很难楔人主体。
第14页/共19页
(四)土壤样品及标本的采集
第15页/共19页
1、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在观察和记录完土壤剖面资科后,如需进一步作精确的实验分析,则要采集土壤分析样品。采样时应由下向上逐层采集,采集的部位应位于各主家的中间位置。每层土壤纳采1kg左右,装入布袋或塑料袋中,并应填写一式三份标签,一份放于袋中,一份挂于袋外,一份存根备查、然后将同一剖面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混乱。样品运回室内后要倒出风干,以防变霉。
在土壤剖面开挖或修整完成后,首先要对剖面进行土壤发生层次的划分,然后是逐层将土壤的性态特征记录于相应的剖面记载表中(表1)。
1、土壤发土层次的划分土壤发生层次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在垂直地面方向上出现的性状上有差异的层次。实际上我们在土壤剖面开挖成修整的过程中,就能直接观察到土壤从上到下各个部位的颜色、质地、矿物组成结构形态、紧实度、砾石多寡。风化程度等一系列的差异。以此为依据,加上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就可对剖面的层次进行比较客观的划分。按照一般的剖面划分模式.土层由上向下依次为覆盖层(O)、淋浴层(A)、沉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H)几个大的层次,有的还根据土层性质的差异在O,A,B层中进一步地划分出次一级的层次。需要件意的是,住自然界中的土壤剖面;尤其是山丘地区的土壤,剖面的构型并不一定是完整的O一A-B一C—R构型。由于发育环境条件的制约,很可能会缺失某些土层。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波影区。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其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及学习重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3)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及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选修课程
(1)气候学:研究地球表面气候形成、分布、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成因、发展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3)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水文循环过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4)生态地理学:探讨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二、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自然资源评价与规划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三、学习重点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提高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的实训报告

自然地理学的实训报告

一、前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科学,涉及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个方面。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实训目的1. 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提高学生在野外考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实践技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4.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实训内容1. 地貌考察: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实地考察,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分布规律。

2. 气候观测:学习使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对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3. 水文调查: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现象,学习水文观测方法,如流速、水位、水质等。

4. 土壤调查:学习土壤的采样、分析方法和土壤类型划分,了解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5. 植被调查:学习植被调查方法,如样方调查、样带调查等,了解植被类型、结构及分布规律。

6. 实验操作:进行自然地理学实验,如土壤水分测定、植物水分含量测定等,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7.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典型案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探讨解决措施。

四、实训过程1. 地貌考察:我们选择了典型地貌类型进行考察,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地貌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2. 气候观测:在实训基地,我们使用气象仪器进行了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并记录了数据。

3. 水文调查:我们选取了河流、湖泊作为调查对象,对流速、水位、水质等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水文现象。

4. 土壤调查:在实训基地,我们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了解了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5. 植被调查:我们选取了不同植被类型进行样方调查,了解了植被类型、结构及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 地貌[精]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 地貌[精]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内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冰川与冻土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地貌与海底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 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一、地貌成因
(3)悬移 颗粒细小的泥沙,是以悬浮方式移动 的,称为悬移。
(4)溶解质搬运 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 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称为溶解质搬运。
(三)堆积作用
当水流的流量减小,或流速减慢,或含沙量增加时, 搬运能力都将会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搬运能力 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的堆积也有次序地进行, 首先堆积的是粗重颗粒,继而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 颗粒。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动力由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 所以堆积物的分布基本规律是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 下游最小。
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按其 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 貌;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 貌。三者的关系是以第一级为基础,第二和第三级 分别叠加上去,最后组成了地貌的总体。
(一)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 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 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集水盆 它是沟谷源
头扩大后的小 盆地,其生成 与沟头集水量 大小有关。
集水盆
(2)沟谷 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 1)细沟: 2)切沟: 3)冲沟: 4)坳沟:
(3)扇形地(洪积扇) 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 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的侵蚀。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 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类型
固体含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粘性泥石流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3.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 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 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 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 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 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6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6

迎风坡
背风坡
落 沙 坡
滑沙
落沙坡
新月形沙丘链1
新月形沙丘链2
复合型新月形沙丘链
敦煌鸣沙山
敦煌鸣沙山景区
月牙泉
沙垄1
沙垄2
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月形 沙垄
非洲纳米比亚
灌丛沙堆1
灌丛沙堆2
沙篙
灌丛沙堆3
红柳
灌丛沙堆4
沙棘
沙棘
胡杨0
塔里木河
胡杨1
胡杨2
胡杨3
胡杨4
活千年不死, 死千年不倒, 倒千年不朽。
3 美国犹他州的土林
云南元谋的土林1
云南元谋的土林2
西西藏 ·藏阿里的·土阿林 里的土林1
西西藏 ·藏阿里的·土阿林 里的土林2
沙湖1
宁夏银川的沙湖
沙湖2
宁夏银川的沙湖
丹巴吉林沙漠
内蒙西部的丹巴吉林沙漠
风蚀洼地
风蚀洼地埃及
埃及
新月形沙丘1
新月形沙丘2
塔克拉玛干沙漠
风向
落沙坡
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岛 状 山
戈壁(砾质荒漠)
祁连山前
敦煌
敦煌
风棱石
沙漠
泥漠
盐漠,罗布泊
风洞实验2
风洞实验3
风洞实验4
风洞实验5
风沙流1
风向
风向
风沙流2
风向
风沙流3
风沙流4
石窝和风蚀壁龛1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2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3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4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 窝 和 风 蚀 壁 龛5
甘肃

地理课实验报告(3篇)

地理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地形地貌观测与分析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XX山脉实验目的:1. 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2. 分析地形地貌对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地形图2. 地貌观测记录表3. 气象仪器(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4. 拍照设备5. 计算器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 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地点的地形地貌特征。

2.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3. 确定实验路线,制定安全措施。

二、实地观测1. 观察地形地貌特征,记录山脉、丘陵、平原、盆地等类型。

2. 采集地形地貌样本,如岩石、土壤、植被等。

3. 观测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

三、数据分析1. 分析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屏障作用、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

2. 分析地形地貌对植被的影响,如山脉对植被垂直分布的影响、地形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3. 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山脉对交通、城市建设的影响等。

实验结果:一、地形地貌特征1. 实验地点位于XX山脉,山脉呈东西走向,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

2. 山脉两侧地势陡峭,中间地势相对平坦。

3. 山脉上有森林、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

二、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1. 山脉对气候具有屏障作用,山脉东西走向使得山脉南侧气候温暖湿润,北侧气候寒冷干燥。

2. 山脉对降水有显著影响,山脉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三、地形地貌对植被的影响1. 山脉对植被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山脉南侧植被类型多样,北侧植被类型单一。

2. 地形对土壤肥力有影响,山脉两侧土壤肥力较高,中间地带土壤肥力较低。

四、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山脉对交通、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山脉东西走向限制了交通发展,城市建设受限。

2. 山脉对资源开发有一定影响,山脉两侧资源丰富,中间地带资源较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地形地貌对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课程 地貌实验

《自然地理学》课程 地貌实验

通过实习让同学们学会利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让同学们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二、实验原理利用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可以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这样可以掌握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初步了解区域地貌的基本特征,还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细节。

罗盘仪可用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三、实验设备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罗盘仪、坐标纸、描图纸、铅笔、直尺四、结果预测(1)熟悉地形图的比例尺、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4) 通过教学,学会利用地形图和罗盘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地物定点等方法在地形图上实现定点与定位。

(一)罗盘仪的使用(模拟野外实习,岩层等用书本代替)1. 岩层走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3.岩层倾角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风化壳、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河流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侵蚀基准面、三角洲、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冰碛、角峰、槽谷、冰碛丘陵、终碛堤、冰缘地貌、风蚀残丘、雅丹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断块山、正地形、负地形、河床、河漫滩、分水岭、荒漠、荒漠化、断层海岸、台地、海蚀崖、海蚀台、水下沙堤、黄土、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谷地貌、溯源侵蚀、平衡剖面、河漫滩、牛扼湖、离堆山、河流劫夺、喀斯特地貌二、填空1、完整风化壳自下而上分为()、()、()、()、()五层2、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和()。

3、滑坡形成的地貌有滑坡裂缝、()、()和洼地。

4、以河谷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将河谷分为()、()和逆向河等。

5、岩溶地貌发育在()岩石中,形成条件中所需的二氧化碳必须具有()。

6、构造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第二级为();第三级()。

7、在地质构造上,汾渭盆地为()盆地,西安骊山为()构造,秦岭为()山地,造成秦岭在构造地貌上具有()的特点。

8、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具有同一个基座但峰顶分离的山峰称(),它继续发展形成(),最后发育成()。

9、在溶洞中,自洞顶向下增长的是(),向上增长的是(),二者若相接则称()。

10、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和()二种。

11、大陆边缘在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和大陆基。

12、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和()。

13、搬运方式有四种:()、()、()和真溶液搬运14、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可形成(),最终使得山脊形状锋锐,称为()。

15、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在河谷中阶地有三种:()、()、和()。

16、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和()。

17、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形式,即()、()和()。

18、黄土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地 貌)【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地 貌)【圣才出品】

第5章地貌5.1 复习笔记一、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地貌,又称地形,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1.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①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冰川冰缘作用成为主要外动力。

在冰川作用下,山地将形成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其中,冰川气候地貌形态尖锐,冰缘气候地貌起伏小。

②温湿气候条件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成为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温湿气候地貌剖面轮廓和缓。

③干旱气候条件风与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相应的地貌类型包括风蚀残丘、风蚀洼地、各种沙丘、沙垅、洪积扇、洪积倾斜平原等。

干旱气候地貌除残山外,一般无太大高度差。

④湿热气候条件流水作用仍居主导外动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湿热气候地貌多为夷平面。

⑤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具体如下:a.湿润而有足够高度的山地以冰川冰缘作用与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为主。

b.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则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相差很大。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5)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例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貌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类。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峡谷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貌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观察方法,观察和分析实际地貌形态,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地图技能,解读地貌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5.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分析,进行地貌特征的比较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对自然地貌的探索热情。

2. 学生能够意识到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地貌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科中的地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貌的直观认识,并培养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具备地貌相关知识,发展地理技能,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貌基本概念: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地貌与地形2. 地貌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山地、平原、丘陵、峡谷等典型地貌特征及其分布。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地貌与地形3. 地理观察方法:学习如何观察地貌,包括观察角度、方法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理观察方法——地貌观察4. 地貌图的解读:培养学生解读地貌图的能力,掌握图例、比例尺等地图要素。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理图表——地图的使用5. 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课本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地理学实验.

自然地理学实验.

“地方”:是限区有规律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是几种初级地貌形态单元,彼此叠置分布形成的结构复杂的 自然地理综合作、每一个“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格局。
实验项目 一 、自然地理综合体观测与判别
(五)操作步骤
(1)在学校附近或近郊选择比较典型的小山丘或盆、谷 地作为调查地段;或根据科研生产任务需要确定调查地段。 (2)室内对所选地段的地形图(底图)进行详细的景观 判读,根据地形形态特点,参照有关图件(如地貌图、植被 图、土壤图等)划分出与相和限区相适应的地貌面和基本地 貌形态单位。 然后,对这些单位进行初步的分类、编号和命名。 (3)野外对所划分的自然地理综合体进行观测、分析和 验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貌作详细调查。 (4)室内实验室分析野外取回的样品。
实验项目 一 、自然地理综合体观测与判别
(五)操作步骤
(5)整理野外工作记录,完成限区(土地单元)的野外 描述表;根据调查资料修正“相”和“限区”的界线;编制 限区类型图(用透明纸在底图上转绘)。 研究土壤、植被与中等地形形态单位的关系,相的各要 素在简单限区中的变化规律。
(6)编写实习报告,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内容方法; 实习区的基本情况。
⑵ 编制土地类型图Fra bibliotek实验项目
一、自然地理综合体观测与判别 二、 编制土地类型图
一、自然地理综合体观测与判别
(一)目的与要求 (二)主要内容 (三)仪器用品 (四)原理方法 (五)操作步骤 (六)注意事项
实验项目 一 、自然地理综合体观测与判别
(一)目的与要求
学会观测、分析、划分自然地理综合体基本单位的方法。 验证划分自然地理综合体最小单位(相)的诸要素在简 单限区中的变化规律。 操练对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观察分析的技能;为编制土地 类型图打基础 。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地貌学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及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的主要FI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在人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卜•各种地貌形态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通过室内地貌教学模型、地形图、航片等的观察并结合野外教学实习,能够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考虑实验课时的限制,本课程选取的实验是常见的、与本地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形图、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五个实验观察内容。

其中河流地貌的观察需要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查。

室内地貌教学模型以及地貌类型的观察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其组合特点,通过地形图、航片的观察,能够判读出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在河流地貌的观察中,要能够联系实际,回答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实验一:地形图(航片、卫片)的判读说明和要求: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河流流向、地表形态特征,理解最佳野外实习路线的选取理由。

实验二:河流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实地认识流水作用塑造的河床、阶地、深槽、浅滩、沉积平原等各种地表形态及其空间分布,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河流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喀斯特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因素及其演化规律,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

实验四: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理解人类对黄土地貌的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高中地理活动课课外实践-1.7地貌观察

高中地理活动课课外实践-1.7地貌观察

流水地貌观察
一、活动目标
通过教具观察熟练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掌握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活动过程
【教具】河流地貌模型,喀斯特地貌模型。

【活动步骤】
1、讲解地貌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2、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山岭、河谷等);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
3、分组观察地貌模型,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活动记录】
1、河流地貌模型观察
地貌部位峡谷宽谷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特征
成因
2、喀斯特地貌模型观察
地表地貌峰丛峰林孤峰石芽溶沟落水洞特征
地下地貌溶洞地下暗河钟乳石石笋石柱
特征
三、活动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实习让同学们学会利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让同学们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二、实验原理利用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可以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这样可以掌握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初步了解区域地貌的基本特征,还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细节。

罗盘仪可用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三、实验设备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罗盘仪、坐标纸、描图纸、铅笔、直尺四、结果预测(1)熟悉地形图的比例尺、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4) 通过教学,学会利用地形图和罗盘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地物定点等方法在地形图上实现定点与定位。

(一)罗盘仪的使用(模拟野外实习,岩层等用书本代替)1. 岩层走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3.岩层倾角的测定: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4.利用罗盘定向:(1)磁子午线定向野外定向时,首先把罗盘刻度盘上“北”字和“南”字分别指向北图廓和南图廓,即令罗盘仪“N”、“S”两字的连线与地形图上磁子午线重合。

然后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直至磁北针与刻度盘“北”字(或0o)重合时为止。

(2)真子午线定向首先将罗盘刻度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让刻度盘“北”、“南”注记连结线与东图廓或西图廓线重合。

然后按照南图廓外所绘“三北”(真北、磁北和坐标北)方向图形中标注的磁偏角值,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使磁北针指向相应的磁偏角数值,使得地形图的方向就与实地相一致了。

(3)按坐标纵线定向首先将罗盘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使刻度盘上“北”、“南”注记连成的南北线与坐标纵线重合(坐标纵线指地形图上方里的纵方向线)。

然后转动地形图连同其上的罗盘,依方向改正角的数值(坐标纵线北端偏于真子午线以东者为东偏,以西者为西偏)让磁针北端指向相应的角度值,即完成地形图定向。

(二)地形图的判读1.确定地面特征线:在进行地貌判读时,首先确定地面特征线(地性线)的部位和走向。

2.判别地面形态类型:根据等高线所反映的形态特征,初步确定大的形态类型。

3.进行形态描述和形态计量:对于大、中、小形态类型的认识,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形态计量。

注意其组合规律和空间结构特点,运用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分析来把握不同地形面的垂直结构。

4.分析形成原因:在对形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态的成因分析,确定当地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从而判断可能存在的形态成因类型。

(三)黑果沟流域图的绘制在1:10万九寨沟流域地形图上,利用九寨沟地形图,在描图纸上实际圈绘黑果沟流域界线,查阅出流域的最高点及最低点海拔高度,利用描绘出的黑果沟流域图和坐标纸,量算出黑果沟的主沟长度并计算其流域面积。

六、实验结果(一)罗盘仪的使用通过教学、实践,学会利用地形图和罗盘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地物定点等方法在地形图上实现定点与定位。

(二)地形图的使用(1)通过教学、实践,熟悉地形图的比例尺、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2)学会了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三)黑果沟流域内海拔:h最低点≈2200米,4400<h最高点<=4440。

黑果沟主沟长度≈8.251km,流域面积S≈2159km2七、实验分析由于罗盘仪的数量限制以及场地限制,不能到野外进行实地操作,但利用书本模拟岩层也可进行罗盘仪的使用操作。

由于有关地图的基础不扎实,在绘图过程及计算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需与实际流域图进行对比,纠正误差。

八、结论(一)在野外,我们需要进行定向。

在野外使用地形图时,要使地形图的方向与实地方向一致,亦即让地形图上所代表的每种地物同地面上相应的各种物体一一对应起来。

1.利用罗盘定向(1)磁子午线定向通常地形图上的北图廓和南图廓上分别绘有一个小圆圈,各注有磁北(或注P)和磁南(或注P′)标记,连接磁北与磁南两点即得磁子午线。

野外定向时,首先把罗盘刻度盘上“北”字和“南”字分别指向北图廓和南图廓,即令罗盘仪“N”、“S”两字的连线与地形图上磁子午线重合。

然后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直至磁北针与刻度盘“北”字(或0o)重合时为止,地图定向即告完成。

(2)真子午线定向首先将罗盘刻度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让刻度盘“北”、“南”注记连结线与东图廓或西图廓线重合。

然后按照南图廓外所绘“三北”(真北、磁北和坐标北)方向图形中标注的磁偏角值,转动地图连同放置于图上的罗盘,使磁北针指向相应的磁偏角数值。

此时,地形图的方向就与实地相一致了。

(3)按坐标纵线定向首先将罗盘上“北”字指向北图廓,并使刻度盘上“北”、“南”注记连成的南北线与坐标纵线重合(坐标纵线指地形图上方里的纵方向线)。

然后转动地形图连同其上的罗盘,依方向改正角的数值(坐标纵线北端偏于真子午线以东者为东偏,以西者为西偏)让磁针北端指向相应的角度值,即完成地形图定向。

2.根据地形地物定向若观测者站立点周围有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山峰、河流交汇处、道路、独立树等),可转动地图形,使图上的地形地物与实地相应的地形地物位置吻合,则地形图定向即告完成。

(二)利用地形图,我们需要在野外进行定点与定位工作。

定点与定位工作也就是把持图人站立点位置或自然地理调查中所观察到的地形地物点标注于地形图上。

1.后方交会法定点当站立点附近找不到明显地形地物,而在远方可以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地形地物,并且在图上也能找到它们时,可以利用后方交会法来确定站立点位置。

具体做法是:将地形图准确定向后,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物,利用前述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用三棱直尺的长边靠放于图内某一个明显地形符号上(譬如山头的三角符号中心),转动三棱尺瞄准远方的地物,并画一方向线。

再以同样的方法瞄准另一处地物,画出另一条方向线。

两条直线交会处就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如果两条方向线的交角大于150°或者小于30°,则需采用上述方法作出第三条方向线进行校核。

如果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结果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

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

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2.延长线法定点在站立点附近存在有明显地物(如桥梁、火车站等等),而地形图中的这些地物难以寻见时,如何迅速地确定站立点在图中的位置呢?这就需要采用延长线法来定点。

在此情况下,可以先不急于从图内查找那些站立点附近的明显地物,而要在地形图上寻找别的容易找到的显眼目标(如最高的山峰等)。

一经找到了显眼目标,就可利用直尺贴近图内所选目标,转动直尺瞄准远方目标物并画出一条方向线。

然后循着这条方向线的延长线很容易就能找到站立点附近的那些地物。

于是,站立点位置则可很容易被确定下来。

3.用地形图与实地相对照的方法定点当站立点附近存在有明显地形地物,并且在地形图上也比较容易找到这些地形地物时,只要将地形图与实地加以对照,便可迅速地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三)在地形图上辩识山峰、山脊、垭口(鞍部)、台地、洼地、陡崖、U形谷、河流等常见地形。

1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2山脊: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3鞍部: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4台地:台地四周一般有陡崖,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

故台地四周会有等高线交与一处的陡崖情况,且台地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5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6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7陡崖: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

8 U形谷:等高线在谷底处呈U字形转折,在谷坡上比较密集,且由谷缘向谷底等高线逐渐变稀疏。

9 河流: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河谷是地表坡面径流汇聚的地方。

在等高线图上,只要能够判断出判断山谷的位置,就可以判断河流的位置。

(四)以水平比例尺1:10万、垂直比例尺1:5万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选择剖面线。

 (2)确定剖面的水平比例尺1:10万和垂直比例尺1:5万。

(3)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各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按水平比例尺转绘在水平坐标上,得到各对应点的纵垂线。

在图上绘制“水平线段”要与剖面线等长,以保持原图的水平比例尺不变。

(4)在纵坐标上引出各对应点海拔高度的水平线,确定与各对应点纵垂线的相交点。

(5)对照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表形态,把最终确定的相交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在图中做必要的注记(例如比例尺、高度等),即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五)黑果沟流域图的绘制与计算由于有关地图的基础不扎实,在绘图过程及计算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仍需巩固基础知识,多加练习地图的绘制以及各种换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