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三)
(经典)2019-2020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 诗歌鉴赏
专题十诗歌鉴赏1.(2017年1月·广东学考·T16~1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宋〕苏轼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鹊的活泼欢乐。
D.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解析: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错误。
作者是“待听”。
答案:D(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句化用温庭筠、韦庄诗意,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
”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
”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
一开头就给人造成强烈印象,起笔不凡。
第二句以“阶前屐齿”写“到乾明寺”,以“我先行”,写他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孙思顺杨载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①玉屑:喻美好文辞。
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
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写作目的以及典故的内容来分析。
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
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原因同B。
【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
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古诗歌鉴赏语言类题》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古诗歌鉴赏语言类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专题集训19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一、单首鉴赏1.(2018·广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9分)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解析:B B项,“借景抒情”理解错误。
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居无定所的蓬草。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解析: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
自己与朋友均已老去,青春和青春的锐气在战乱流离中已消磨尽。
“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对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②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尽,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充溢于诗句之中。
2.(2018·云南师大附中第八次月考,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卷Word版(1)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卷Word版(1)( 附参照答案 )分点训练一、单诗鉴赏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① 。
[注 ]①山翁,指晋人山简,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家园林,风景很美。
山简常到习家池上,烂醉而归。
第三联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何?请联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三联“浮” “动”二字用得好。
明显是自己所乘之舟上下颠簸,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浮动;明显是波浪汹涌,浪拍云天,却说天空也为之动乱。
一“浮”一“动”,衬着了澎湃水势,表露出对襄阳风光的热爱之情。
2.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 ]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
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饶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
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
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之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
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
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课标通用)2020高考语文 专题跟踪检测14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
专题跟踪检测14 古代诗歌阅读(一)(建议用时:70分钟)(2020·安徽六校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②阔。
空听潺潺清颍③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
【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②长淮:即淮河。
③颍:颍水,淮河支流。
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作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D解析“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令人怅然若失.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作的大意: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水声潺潺,像是颍河在幽咽悲切。
河上传来悠扬歌声,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而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逝.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消失却不过一瞬。
十五的月轮多么皎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
和我一样曾同醉翁相识的人,现在只有西湖波底的明月而已。
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已失"“空听"“犹唱”“电抹”“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等来分析词人的情感。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李清照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
[注]①殢(tì)人娇:词牌名。
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5分)答:解析: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
“江楼楚馆"为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
参考答案: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参考答案: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2)题。
(11分)破阵子·远眺徐允贞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
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
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
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
风吹无限愁.(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在词中的作用。
(5分)答:解析: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
对于炼字,首先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关于作用的思考,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的层面解释,关注诗歌中倚楼远眺之景。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①夹明镜,双桥②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 ①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②双桥:指横跨溪水的凤凰桥和济川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晴朗秋天的傍晚,诗人登楼远眺,满目是如画的风景,放眼皆是万里的晴空。
B.诗人以“望”字领起了中间四句,选取典型意象,绘形绘色,勾勒出深秋的轮廓。
C.颔联将溪水比作明镜,双桥比作彩虹,写出了双桥倒映水中的画面,想象丰富奇妙。
D.诗人追忆着在北楼度过的时光,遥想着先贤诗人谢朓,可惜无人领会他登临的慨叹。
(2)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请赏析本诗的“转”之妙。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9分)寄沈鄱阳①王安石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②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惟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注] ①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江东提刑,巡按各地,工作结束后作此诗。
②《汉书·王尊传》载: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来阝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
及尊为刺史,至其阪……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作者此次巡按的时间和工作的艰难,从夏到秋,至九月底才完成任务。
B.颔联详细介绍了一天劳累的行程,既写了水陆的转程,又道出一天行程耗时之长。
C.作者一路考察下来,听到了许多对各地官员的不实评价,独对沈鄱阳是一致好评。
D.这首诗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简洁明快,描写具体可感,直抒胸臆,意味深长。
(2)对王安石的诗作,前人向有擅说理,精修辞,善用典之评论。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解析:选B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①描景象(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
“寒”“暗”,写出景象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
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写了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共6分,每点2分)[白话诗歌]自从和老友上次别后,隔山隔水已度过几年。
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
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飘浮着烟云。
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举杯痛饮。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题】仿真综合训练卷(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19版高考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板块1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1)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110分)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其四)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泛西湖(其四)》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答:解析:“菰蒲”“水”是诗人放眼所见,是视觉;“香”是嗅觉,以视觉和嗅觉描写相结合来表现西湖夜景;另外“香”字饱含了诗人的惬意欣喜,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夜景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视觉嗅觉相结合,寓情于景。
(2)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解析:戴诗中的意象“子规”即是诗人思乡心切的表现。
子规即杜鹃,其鸣声很像“不如归去”,这种啼鸣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苏诗写的则是诗人夜泛西湖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其对西湖的喜爱。
参考答案:戴诗表达了回乡心情;苏诗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夜宴观石将军舞李益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①。
更闻横笛关山②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 ①锦缠头:赠送给舞蹈者的锦帛。
②关山:笛曲名,《木兰诗》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句,后人以此谱了《关山月》《度关山》等曲。
(1)这两首诗都写到笛声,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
漂泊颠沛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
把握了这个意象,本题就好回答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阶段质量测试卷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测试卷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阶段质量测试卷(二)(《散文之部》能力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那么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外乡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当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根底。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表达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方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那么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老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古诗歌阅读综合类题》一附答案详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2
E.本诗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 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指 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 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 “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 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 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 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6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命题2主观题设问创新作业课件
命题预测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命题预测
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饱含作者对能隐能仕的南丰先生曾巩的敬佩之情。前两联写曾巩出山时的情 景。首联写曾巩乘坐竹轿通过狭窄的山路,两眼明亮,整个人超凡脱俗,具有仙人风骨。颔联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态,一写“笑”,一写“随”,表现了山中白云和流水对曾巩的不舍。后两联写曾巩对山 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颈联写在山中生活虽不及飞鸟那样自由自在,却也羡慕僧人能够在山中度过一 生,表现了曾巩对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尾联照应颔联中的“还多事”,直接写曾巩不能完全忘怀世间 之事,动身出山为百姓发声做事,表现了他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既可隐于山 林,又能为天下苍生而出仕为官,“仕”与“隐”于曾巩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作者对其人生志趣和 处世情怀充满敬佩之情。 白话诗歌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 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0岁。②开元二十七年,高适至汶上, 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参考答案 5.B 对颔联的理解有误。“青林霜日换枫叶”是指青翠的树林在秋日换上了红枫,而不是枫叶随风飘落;“白水秋 风吹稻花”是视觉,而不是嗅觉。故选B。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2021年整理)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的全部内容。
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宋诗的前三句通俗晓畅,遣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一、二句直起直落,抒情自然;第三句平平道来,感情却曲折起伏。
B.宋诗“嗟"字意蕴丰富:一是惜别,因与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愤怒,表达了对友人被贬万里的愤懑。
C.宋诗尾联通过龙泉剑最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来比喻友人也会脱颖而出,东山再起,在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D.陈诗首联富于对称美,描写了眼前景物的鲜明形象,诗人以“金樽”“绮筵"等铺陈送别场面的隆重、热闹,渲染、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三)1.(2018·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①感而成咏李德裕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②吟因病感,潘鬓③入秋悲。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注] ①赞皇山:诗人家乡的一座山。
②越:南方。
③潘鬓:潘岳三十二岁鬓发斑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秋日”交代了具体的时间,“登”“望”写诗人“登高望远”,“感而成咏”写诗人感想颇多写下了这首诗。
B.首联,写古往今来那些离开家乡追求仕途的人也都会产生怀念家乡的情感,但他们会坚持理想,不回故里而在朝廷做官。
C.颔联,与首联对比,哀叹自己仕宦未遇,以致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痛。
D.颈联,写诗人像南方人一样吟唱是因为自己近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
E.尾联,写诗人看到邯郸道后的感慨,现在身居家乡,本打算离开家乡到京城去,但看现在的情形应该没有时机到京城了。
解析:选BE B项,“不回故里而在朝廷做官”错误,首联的下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人能够功成名就而荣归故里。
E项,“应该没有时机到京城了”错误,尾联下句的意思是诗人没有像古代先贤那样功成名就而荣归故里。
(2)这首诗通篇议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一气直下,以行文之法成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通过议论“以行文之法成诗”的。
(6分) 答:参考答案:①首联是立论的大前提,写古代仁人志士回归乡里都是功成名就之后,以此引出下面的三联内容。
②颔联、颈联,反衬自己长期宦游不能返乡的悲凉。
③尾联,写诗人功业未遂,仍不能像古人一样荣归故里。
④全诗虽然表达了漂泊失意的哀叹,但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②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
②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等勾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乱云如絮”把云层比成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缭绕,以此表现出山势险峻的状态。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孤峰,后见斜月;“渐映”写月光的逐渐明亮,“斜生”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诗句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E.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看作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解析:选CD 诗歌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两联称赞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倾慕之情。
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
“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乱云如絮”,写山势高峻。
颔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
颈联,由前面的实景转入虚笔,写当地人仲春烹食紫蕨和秋冬之际摘柑的景色。
尾联,表现诗人对西塞山美景的爱恋,诗人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C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D项,“化实为虚”的说法错误,应该是通过联想想象的手法、虚写或者是由实入虚等。
(2)本诗的尾联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回答本题,注重把握分析诗人面对“西塞山”筛选的景物和要表达的情感。
韦诗中,诗人看到芦苇花后感觉到了环境的宁静,并且说自己有朝一日会回来在这里定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是一种闲适恬淡;刘诗的尾联,上句写国家的安定、下句写诗人看到的前朝营垒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主要是对前朝衰亡的悲凉等。
参考答案:①韦诗表达了诗人对西塞山景物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怀。
诗人把芦花当作宁静恬适生活的象征,期望有朝一日能够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
②刘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欣慰以及对前朝衰亡的悲叹。
上句写因此时的国家已经安定、人们可以四海为家而心生欣慰;下句写诗人看到前朝的故垒遗迹,想到了前朝的衰亡而心生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泊杨子岸鲍溶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的“才入”与“乡关”呼应,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的“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
C.颔联的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作铺垫,诗句抓住江潮景观,把握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十分鲜明,诗意清新。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起来,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游子身份,“薄”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薄”、“寒气”“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
解析:选AE 诗歌的首联通过诗人刚到维扬就感觉离乡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描写所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树木葱绿;下句写风吹潮涌。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
“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引发漂泊失意之叹。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A项,“首联的‘才入’与‘乡关’呼应”错误,应该是“才”与“遥”呼应。
E项,“韶光易逝”的情感没有体现。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景物的描写以及情感抒发上的异同。
(6分)答:解析:鲍诗,主要通过描写江中的渔火展现船舶之多,因而阻隔了自己眺望家乡的视线,以此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诗,主要通过描写江中的渔火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①景物描写:两句诗都描写了江中渔火的闪烁,鲍溶的诗句通过渔火照亮岸边来写江中的船多,杜甫的诗句通过渔火的闪烁表现夜雨的美丽。
②情感抒发:鲍溶的诗句主要通过描写江中舟船太多阻碍自己瞭望家乡的视线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的诗句主要通过渔火照亮野径来表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11分)咏史(其二)[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使用比拟手法,以“涧底松”比拟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拟世家大族子弟,描写了自然界的不公平现象。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说“涧底松”“山上苗”所处地势不同,因而栋梁之材被孱弱的小苗遮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意在表达世家子弟得高位、贫寒子弟在低位的不合理,诗人认为这个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金日磾和张汤两家因是世家故能够做高官,以此对比有才干的冯唐到年老也只是做了中郎署长的小官,具体解说了五、六句的内容。
E.诗人咏史,其实是抒怀,诗人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胸怀,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AC A项,“比拟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
C项,“诗人认为这个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诗歌中没有表现诗人的这种情感。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参考答案: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
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5.(2018·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锵然,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解析:选AB A项,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项,是比喻(借喻),不是借代。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