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气质量控制系统控制计划

合集下载

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实施方案

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实施方案

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实施方案
如下:
一、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进行严格检测,并对违规车辆进行处罚;加大对偷排、超标、乱改排气系统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推广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加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的生产力度,并通过政策支持、补贴等措施鼓励市民购买。

三、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车辆排放治理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车辆排放控制的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

五、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监管机制。

加强对机动车维修环节的监管,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维修质量,从源头上控制机动车的排放。

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从立法层面出发,完善关于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为机动车排放控制提供法律保障。

七、强化监测和评估。

建立机动车排放监测体系,对机动车排放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便是机动车节能排气防治实施方案的内容,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改善机动车排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
是指针对车库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制度。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的目的是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车库内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安全与健康。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车库通风系统设计与管理要求:包括车库通风系统的设计标准与要求,通风系统的安装位置和数量,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等。

2. 车库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方法:包括车库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监测方法的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参数等。

3. 车库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与指标:制定车库空气质量监测的标准和指标,例如PM2.5、CO、CO2、VOCs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制。

4. 车库通风与空气质量控制措施:制定车库通风与空气质量控制的措施,例如通风系统的使用时间、通风量的控制,空气净化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

5. 车库空气质量监测与报告:制定车库空气质量监测的计划和频率,监测结果的汇总和分析,以及报告的编制和提交。

车库通风及监测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车库环境空气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积累和传播,保障人员健康和车辆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工作目标1.1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到2025年,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显著,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PM2.5平均浓度下降10%以上,O3浓度控制在100μg/m³以内。

为实现该目标,需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源治理,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针对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扬尘、农业面源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制定并实施具体治理措施。

如对工业企业和散乱污企业进行整治,提高排放标准,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等。

其次,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如加强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污染行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此外,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如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最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责任追究制度。

1.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25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15%以上。

为达成该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天然气,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3.推进碳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动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现碳排放权有偿使用。

4.加强低碳发展政策引导。

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

5.加大森林碳汇建设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平衡。

第二、工作任务2.1 加强大气污染源治理对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扬尘、农业面源污染等主要污染源进行全面治理。

如实施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排放标准提标改造,推动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4.04.30•【文号】国办发[2014]21号•【施行日期】2014.04.3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14〕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4月30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改善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3〕1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

第三条考核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以各地区细颗粒物(PM2.5)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长三角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珠三角区域(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等9个城市)、重庆市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其他地区以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煤炭管理与油品供应、燃煤小锅炉整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气环境管理等10项指标。

空气质量检测项目策划方案

空气质量检测项目策划方案

空气质量检测项目策划方案项目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空气质量作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开展空气质量检测项目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空气质量检测项目的策划方案,旨在通过监测和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绿色生活。

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目标和范围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监测关键污染物的浓度,并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提示。

项目的范围包括传感器选型与布设、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系统开发等。

2. 确定技术方案2.1 传感器选型与布设根据监测要求和成本考虑,选择适合的空气污染物传感器。

传感器的布设要考虑监测点的分布范围和覆盖面积,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2 数据采集与存储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图、趋势分析等,为环境监测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4 预警系统开发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开发预警系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

3. 项目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各阶段的时间节点、任务分配和资源调配。

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进行。

4. 项目团队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包括项目经理、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师、开发人员等。

分别负责项目的管理、技术支持、数据分析和系统开发等工作。

5. 项目实施监督与评估建立项目实施监督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评估和调整。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6. 项目结果交付和推广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

形成项目报告和项目成果,进行相关技术推广,以促进空气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项目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期将达到以下成果:•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实现对关键污染物的准确监测和数据分析。

空气自动监测站系列七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20210807

空气自动监测站系列七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20210807

空气自动监测站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终身努力学习2021年8月目录一、质量保证体系 ............................................................................... - 1 -1、质量方针 ................................................................................... - 1 -2、质量目标 ................................................................................... - 1 -3、质量保证体系 ........................................................................... - 1 -4、质量目标保障措施 ................................................................... - 3 -5、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 - 3 -二、质量控制措施 ............................................................................... - 4 -1、质量控制计划 ........................................................................... - 4 -2、质量控制方法 ........................................................................... - 4 -3、质量控制内容 ........................................................................... - 4 -三、工作质量督查 ............................................................................. - 15 -1、督查目的 ................................................................................. - 16 -2、督查职责 ................................................................................. - 16 -3、质量督查形式 ......................................................................... - 16 -4、督查内容 ................................................................................. - 17 -5、督查检查计划 ......................................................................... - 20 -6、督查实施 ................................................................................. - 21 -四、质量保证措施 ............................................................................. - 23 -1、量值溯源保证 ......................................................................... - 23 -2、日常质量保证 ......................................................................... - 24 -3、标准传递保证 ......................................................................... - 24 -4、仪器设备校准规范 ................................................................. - 25 -5、质量保证措施 ......................................................................... - 26 -6、系统设备维修 ......................................................................... - 26 -7、网络传输管理 ......................................................................... - 27 -8、仪器档案管理 ......................................................................... - 27 -9、记录档案管理 ......................................................................... - 28 -10、数据审核管理 ....................................................................... - 29 -11、其他质量保证措施 ............................................................... - 29 -五、安全保证措施 ............................................................................. - 30 -1、安全管理措施 ......................................................................... - 30 -2、行车安全措施 ......................................................................... - 31 -3、意外事故处置措施 ................................................................. - 31 -4、人员健康 ................................................................................. - 31 -5、保险.......................................................................................... - 31 -6、其他保证措施 ......................................................................... - 31 -六、运维情况报告 ............................................................................. - 32 -1、运维情况报告的分类 ............................................................. - 32 -2、运维情况报告的处置 ............................................................. - 33 -七、运维档案管理 ............................................................................. - 33 -1、档案内容 ................................................................................. - 33 -2、档案及记录管理 ..................................................................... - 34 -八、量值溯源管理 ............................................................................. - 35 -1、量值溯源与标准传递 ............................................................. - 35 -2、钢瓶标准气体的追踪与传递(S02、NO、CO) .................... - 36 -3、流量、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标准的追踪与传递 ......... - 36 -4、臭氧标准追踪与传递 ............................................................. - 37 -5、PM2.5、PM10采样器的比对........................................................ - 37 -6、PM2.5、PM10采样器的校准鉴定................................................ - 37 -7、零气发生器 ............................................................................. - 38 -8、其他设备的量值溯源 ............................................................. - 38 -九、标准物质管理 ............................................................................. - 39 -1、采购.......................................................................................... - 39 -2、验收.......................................................................................... - 39 -3、使用.......................................................................................... - 39 -4、存放.......................................................................................... - 39 -5、期间核查 ................................................................................. - 40 -6、信息管理 ................................................................................. - 40 -十、标准物质验收 ............................................................................. - 40 -1、目的.......................................................................................... - 40 -2、适用范围 ................................................................................. - 40 -3、职责.......................................................................................... - 40 -4、工作程序 ................................................................................. - 41 - 十一、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 - 42 -1、核查计划 ................................................................................. - 42 -3、核查频次 ................................................................................. - 42 -4、核查结果报告 ......................................................................... - 43 -5、标准物质的失效及废弃处理 ................................................. - 43 -6、标准物质的使用 ..................................................................... - 43 - 十二、标准样品管理 ......................................................................... - 44 -1、采购.......................................................................................... - 44 -2、验收.......................................................................................... - 44 -3、使用.......................................................................................... - 44 -4、存放.......................................................................................... - 44 -5、信息管理 ................................................................................. - 45 - 十三、仪器设备管理 ......................................................................... - 45 -1、仪器设备配置 ......................................................................... - 45 -2、仪器设备使用 ......................................................................... - 45 -3、现场监测仪器设备使用 ......................................................... - 46 -4、仪器设备维护保养 ................................................................. - 47 -5、仪器设备标识管理 ................................................................. - 47 -6、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 - 48 - 十四、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 - 49 -1、期间核查对象 ......................................................................... - 49 -2、期间核查计划 ......................................................................... - 49 -3、期间核查内容 ......................................................................... - 49 -5、期间核查实施 ......................................................................... - 49 -6、期间核查结果处理 ................................................................. - 50 -7、记录和归档 ............................................................................. - 50 - 十五、联机比对程序 ......................................................................... - 50 -1、仪器和设备: ......................................................................... - 50 -2、现场比对 ................................................................................. - 51 -3、结果评价与处理 ..................................................................... - 51 -4、其他.......................................................................................... - 52 - 十六、手工比对程序 ......................................................................... - 52 -1、试剂和材料 ............................................................................. - 53 -2、仪器和设备 ............................................................................. - 53 -3、现场比对 ................................................................................. - 54 -4、采样时间及周期 ..................................................................... - 54 -5、采样、滤膜保存、运输及恒重 ............................................. - 55 -6、结果计算与表示 ..................................................................... - 55 -7、相对误差 ................................................................................. - 56 -8、自动监测结果数据质量评价 ................................................. - 56 -9、数据误差的纠正 ..................................................................... - 56 -10、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 57 -空气自动监测站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一、质量保证体系1、质量方针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扎实服务求发展,树公司形象,实现“一流素质、一流服务”。

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范文

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范文

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方案范文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的问题。

车辆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直接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以及居民的健康。

因此,加强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成为了当前很重要的环保工作之一。

2. 工作目标制定并推广科学的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方案,使之成为城市环保管理的常规工作。

由此,实现以下目标:•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的量和浓度;•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居民健康风险。

3. 工作内容3.1 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群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自觉性,让每个市民都投身到环保工作中,为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

主要包括:•发挥各种媒体的力量宣传车辆污染防控工作知识,加深市民的环保认识;•增加环保知识在学校和社区的宣传;•增加公共场所对车辆污染防控的宣传。

3.2 组织检查为了确保车辆排放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我们将从车辆的管理策略入手,落实以下措施:•加强交通执法力度,以防止超标车辆行驶;•完善车辆尾气监测数据库,检查和核实车辆尾气排放情况;•增加抽查策略,对处于尾气排放聚集区的车辆进行不定时抽查。

3.3 建立制度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规定和制度,以规范车辆污染防控工作。

重点包括:•制定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对超标车辆进行惩罚;•鼓励车辆改造,推广新能源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的技术支持,完善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3.4 持续监测对车辆尾气进行持续监测,收集数据和信息,并定期向公众公布。

主要包括:•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完善尾气检测设施;•建立信息公开体系,向公众及时、准确地发布车辆污染防控的数据和信息。

4. 工作保障为了加强车辆污染防控工作,我们还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经费保障,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监测数据中心和管理中心;•完善协调机制。

5. 工作效果评估我们将建立车辆污染防控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对污染防控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和改进。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解读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解读

一、行动计划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改善空气质量,维护人民裙众的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其中,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是重要的一环,下面将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二、行动计划目标和原则1. 目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空气质量周年平均浓度的持续改善,减少雾霾天数,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2. 原则:该行动计划以科学规划、全面治理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市民的作用,形成合力,推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1. 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高污染能源的依赖。

2. 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对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进行严格限制,加大对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转型。

3. 优化交通管理: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

4.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 加强监管和考核: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督查考核,严格对空气质量责任人进行考核评价。

四、行动计划的阶段性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1. 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

2. 雾霾天数减少:雾霾天数比例明显降低,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 新能源汽车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动车尾气排放减少。

4. 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五、行动计划的未来展望1. 继续加大力度: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行动计划不断向前发展。

2. 推进技术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环境治理效果。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01•【字号】市政发〔2023〕10号•【施行日期】2023.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2023年11月1日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求,推进西安市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逐步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总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以及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以精治为手段、共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以PM2.5和O3协同防治为重点,推动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绿色发展。

以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西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重点行业发展规模,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引导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快落后产能和工艺淘汰,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用环保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空气质量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当前,空气质量恶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恶劣的空气质量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还会加剧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方案迫在眉睫。

二、问题分析1. 空气污染源头: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活垃圾焚烧等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2. 损害程度: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害。

3. 管理缺陷:现行的空气治理体制和政策措施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控制方案1. 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确保各项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落实相应的治理措施。

2.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大对老旧车辆的淘汰更新力度,提升车辆尾气排放的标准。

3.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高污染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生活垃圾处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减少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

5.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空气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措施实施1. 常态化监管: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2. 宣传教育:加强空气质量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空气质量治理中来。

3. 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事业的进步。

五、前景展望如果能够切实贯彻执行上述空气质量控制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城市空气质量将会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会有所提升,环境保护事业也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希望广大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为空气质量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州市空气质量改善达标规划

苏州市空气质量改善达标规划

苏州市空气质量改善达标规划(2019-2024年)二○一九年十一月苏州市空气质量改善达标规划(2019-2024年)目录一、空气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 (5)(一)空气质量现状 (5)(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8)(三)大气污染来源解析 (9)(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10)二、污染防治成效与达标压力 (13)(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13)(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15)(三)空气质量达标压力 (16)三、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17)(一)规划原则 (17)(二)编制依据 (18)(三)规划范围 (21)(四)编制期限 (21)四、限期达标战略 (22)(一)达标期限与分阶段目标 (22)(二)总体战略 (24)(三)分阶段战略 (25)(四)可达性评估 (26)五、近期主要大气污染防治任务 (28)(一)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28)(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32)(三)推进工业领域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 (35)(四)加强交通行业大气污染防治 (41)(五)严格控制扬尘污染 (48)(六)加强服务业和生活污染防治 (52)(七)推进农业污染防治 (54)(八)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 (55)六、近期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8)(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 (58)(二)严格考核评估,狠抓制度落实 (58)(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测能力 (58)(四)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监督质效 (60)(五)拓宽投入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60)(六)完善奖惩政策,强化政策支持 (61)(七)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 (62)(八)推进联防联控,凝聚治气合力 (62)附图 (64)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

近年来,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中细颗粒物(PM2.5)、臭氧和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未达标城市需要编制限期达标规划,明确限期达标,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空气质・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加强区域联建联防,突出精准、科学、治污,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强化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大气污染多元共治新格局,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二、目标要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结构调整和管理挖潜,加强源头防控和面源治理,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到2025年,国考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优良天数比率、重污染天数比率完成目标任务;所有设区的市空气质量排名稳定保持;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累计减排总量达到3万吨。

三、深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严格环境准入。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新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

涉及置换产能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设施关停后,新建项目方可投产。

(二)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和优化产业布局。

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逐步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要求,加快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装备升级改造和淘汰退出。

2024年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计划(2篇)

2024年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计划(2篇)

2024年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当前,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法规范机动车行驶和排放,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为此,制定____年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计划,旨在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

本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____年,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全面治理,使机动车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有效保护。

二、治理措施1. 制定和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进一步提高尾气排放标准,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的淘汰力度,推动车辆更新换代,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 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制度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车辆排放测试,确保排放水平符合标准要求。

对不能通过环保检验的车辆,要坚决禁止上路行驶,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车辆的淘汰和更新。

3. 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使用。

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个人和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4. 建立健全尾气治理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尾气治理监管体系,加强尾气排放监测工作。

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建立违规排放车辆的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车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5.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清洁燃料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效果。

6.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升人民群众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和健康的认识,引导人民群众关注和参与尾气治理工作。

三、实施方案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责任和标准要求。

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提高施工现场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提高施工现场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提高施工现场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施工现场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尤其是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施工现场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管理计划至关重要。

一、背景和目标1. 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施工现场所产生的灰尘、废气、噪音等污染物排放问题愈发凸显。

特别是在大型和重工业项目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2. 目标提高施工现场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

二、施工现场环境评估施工现场空气质量管理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环境评估数据基础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质量监测:对施工现场周边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指标。

2. 噪音监测:对施工现场的噪音水平进行监测,确保不会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3. 环境风险评估:对施工现场造成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土壤污染、水源受损等情况。

三、空气质量管理措施基于施工现场环境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

1. 清洁燃料使用:优先选择清洁能源,例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减少燃油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2. 排放控制装置:使用有效的排放控制装置,如颗粒物捕集器、氮氧化物处理装置等,对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

3. 粉尘控制:采取有效的粉尘控制措施,如覆盖物料堆放、湿法作业、喷水降尘等,减少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

4. 垃圾管理:做好施工现场垃圾和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避免垃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5. 污水处理: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不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四、监测与评估空气质量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评估,以确保计划效果的实现。

什么是蓝天门计划

什么是蓝天门计划

什么是蓝天门计划
蓝天门计划是像素应用(Pixel Applications)于2019年发起的一项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工程项目。

该项目旨在加强大气污染监测,探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控制策略,并使实验数据可及,以获得更好的空气污染控制成果。

蓝天门计划的目的是建立多种测量工具,以帮助用户直接获取有关空气质量的准确数据,以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知。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该项目提供的应用程序,监测PM2.5污染物的浓度,并通过社交媒体上传他们所在地区PM2.5空气质量数据,促进公众关注空气污染。

此外,该科技还可以抓取户外空气质量和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和PM2.5污染物浓度实时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日常的空气状况。

不仅如此,蓝天门计划还设置了报警系统,即PM2.5浓度达到极高时,信息会立即发送至用户的手机,以引起公众的重视,并提醒大家及时采取空气污染防护措施。

在蓝天门计划运行的过程中,该项目还开发了一款名为“快手污染”的应用,可用于从各个室内外各种污染源中快速定位分布情况。

该应用还可把测量数据显示在地图上,为可视化化的实时污染物监测提供支持,为改善和维护大气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而言之,蓝天门计划聚焦大气污染控制,不仅运用技术帮助公众快速获取来源详尽、准确的周期排放数据,而且以可视化的地图形式可以帮助公众实时了解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来源,从而促进公众处理空气污染问题的意识形态过渡。

空气监测年度计划

空气监测年度计划

空气监测年度计划1. 引言空气质量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地监测和改善空气质量,制定一个年度计划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空气监测年度计划的框架,以指导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2. 目标和目的空气监测年度计划的目标是确保城市或地区的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监测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分析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影响程度,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数据,以指导公众采取适当的健康防护措施;•监测环境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各项措施的成效。

3. 计划内容3.1 空气监测站点布设为了全面监测城市或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需要合理布设空气监测站点。

站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因素:•代表性:站点应能够代表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覆盖范围:站点应覆盖城市或地区的不同区域,包括工业区、居民区、交通要道等;•环境条件:站点应远离污染源,避免受到人为干扰;•稳定性:站点设置应具备长期稳定性,不易受到地理、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

3.2 监测项目和频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确定需要监测的项目和频率。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PM2.5和PM10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常见的频率包括:•日常监测:每日监测空气质量,提供实时数据;•定期监测:每周或每月对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特殊监测:对特定区域或时间段进行重点监测。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空气监测站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数据收集包括:•数据记录:对每个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并建立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空气质量是一个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然而,为了衡量改善的效果,必须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指对于空气质量的期望水平的定量描述。

它们可以比较现有空气质量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可以设定为对特定污染物的浓度进行限制。

例如,可以设定每立方米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这种目标可以帮助监测和控制空气中的污染物,并确保它们不会超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水平。

其次,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还可以设定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百分比。

这种目标可以鼓励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使用更清洁的燃料或引入环保措施。

这将有助于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还可以设定为改善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

有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气象条件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地区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改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这可以通过在受污染地区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措施来实现,例如限制某些污染源的使用或推广环保技术。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设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必须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的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浓度。

然后,要确定适用于各种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空气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和人口特点。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制定行动计划,并监测实施结果,以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实际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参与目标的制定过程,并就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达成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