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思考 杨君丽
学年论文对电视综艺节目跟风同质化的思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新闻学姓名:杨君丽学号: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 (I)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 (1)(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 (1)(二)各种同质化风潮不断助长 (2)二、节目多山寨,缺乏原创力 (3)(一)大量引进,从欧美到日韩 (3)三、同质化的弊端 (5)(一)同质化的原因,收视率和竞争 (5)四、如何将创新应对同质化 (6)结论 (6)参考文献 (7)摘要:电视从发明到现在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比较短的阶段,也可以说是飞速的发展,随着电视的发展,节目的样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然而给大众最大娱乐的就是综艺娱乐节目。
近几年来,国内电视荧屏因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如火如荼”,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
然而,但是即使就在多种多样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又有许多的综艺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同类型节目多,大量引进,透露出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拷贝”国外同类节目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隐忧。
深究起来,国内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创作力量薄弱等根本性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不足,这就是要在本论文中提到并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同质化引进原因弊端创新一、同质化形成大浪潮(一)媒介商业环境冲击由于商业文化大潮的巨大冲击,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日益增大,收视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一家电视台往往开设多个频道以播出更多的电视节目,各大卫视进入竞争时代。
但同时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各式节目而来的——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电视文化的同质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互文本”现象。
形象地说,就是所谓“克隆”;通俗地说,就是“扒过来”。
所谓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指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是营销手段等不同方面相互模仿,以至日渐趋同的现象。
电视媒介同样是一个生产商品的单位,它生产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精神产品。
广电低俗之风思想根源及应对
广电低俗之风思想根源及应对作者:唐弦饶岚来源:《声屏世界》2008年第09期广播电视低俗之风是全球的流行病,中国电视不幸也感染上了,而且几成痼疾。
治病要对症下药,对症下药要先查出病源。
2007年11期《中国广播影视》刊登的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所所长杨明品的文章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低价现象的深层原因,一是运营公益主体与商业主体两位一体的体制因素;二是频率频道配置过多、广告资源和节目资源匮乏而导致二者失调。
笔者认为,这只是深层次原因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广电传播者认识上存在盲区和误区。
体制和资源配置的问题可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但认识上的偏差却可以及时纠正。
认识上的漂移导致低俗广电节目的低俗主要根源在于几个重要问题认识上的漂移,这主要表现在:1.由以人为本滑向以“市”为本。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有着优良的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念。
关爱受众,维护受众的权益,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广电传播中的体现。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广电走向市场,既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又承载着经营创收的任务,在一些广电人眼里,受众即市场,受众被物化为商品。
媒体有“两次销售”:第一次销售的是将媒体产品广电节目销售给观众;第二次销售的是将附着在广电节目的注意力(即视听率)出售给广告商。
在这些人眼里,视听率成了广电传播唯一的价值取向,由以人为本滑向了以“市”为本,受众不再是“权利主体”,也不是服务对象,而成为媒体谋取利益的商品。
为了获取高视听率,节目可以胡编恶搞,无厘头搞笑,以审丑为愉悦,语言低俗,表演媚俗,创意荒唐。
有的电视游戏节目设置整人的危险动作,以残酷的赛制挑战参赛者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刺激观众对恐怖、恶心现象的承受力,以参赛者的尖叫声、狼狈相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全然不考虑节目对视听者是否有益,甚至不惜造成负面影响和伤害。
2.由坚守道德没向道德边缘化。
在广电的新闻传播中,坚持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观,而且对高尚道德精神的追求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坚守,一直是这种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和体现。
对省级卫视综艺热生态的冷思考(1)
对省级卫视综艺热生态的冷思考作者:常力轩梁笑然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12期摘要:透视近期省级卫视节目市场会发现,综艺节目是各家竞争的主战场。
在此轮综艺热潮中,多数卫视将策划大型节目、引进海外版权、重视明星元素和受众心理作为自己立足市场的法则;而由此带来的奢侈浪费和模仿跟风等不良现象,导致了广电总局“限歌令”等政策的出台。
省级卫视的出路何在?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政策性引导的效果如何持续?这些都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卫视综艺节目热生态“限歌令”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宣告省级卫视开始走出“限娱令”的“阴霾”,到2013年初各卫视跨年演唱会、春晚的“重磅”出击;从2013年上半年“引进”选秀类节目的“热火朝天”,再到2013年中广电总局“限歌令”的出台——伴随着省级卫视新一轮品牌升级战的愈演愈烈,综艺节目市场成为了此轮竞争的主战场。
一、省级卫视综艺热生态的表现在此轮综艺节目的竞争热潮中,省级卫视较之以往在以下几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1、大型季播节目“热”一方面是来自之前“限娱令”等政策的上行压力,另一方面是推广自己频道品牌的下行限制。
如今,省级卫视在两者的夹缝中找到了集中力量策划大型综艺季播(分赛季播出)节目这一“制胜”武器。
湖南卫视从2012年底开始,先后策划了“2013跨年狂欢夜”、《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等大型品牌活动;安徽卫视从2012年底以来,先是推出“2012国剧盛典”,而后又策划《我为歌狂》、《超级演说家》等栏目;浙江卫视除了有跨年晚会、《中国梦想秀》等传统季播节目外,还连续推出了《中国星跳跃》、《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等品牌节目。
这些卫视的季播节目,形式上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每一季的时间都不长,多以23个月为一季;其次,每一季的节目从场地、设备、包装到演出阵容,再到推广宣传,很明显都是各家卫视倾力为之,非常规栏目可比,正如有些专家所言的“…极端制作‟,这应该是未来几年内电视媒体的灵魂”。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分析—以相亲类节目为例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分析—以相亲类节目为例内容摘要:2010年上半年,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以仅次于《新闻联播》的高收视率引爆电视屏幕,一时间各省级卫视纷纷效仿,形成了相亲节目的热潮。
随着竞争的加剧,炒作、作假、节目低俗化、选题极富争议等负面问题层次,国家广电总局下令部分相亲类节目停播整顿。
一场省级卫视间的“追风”现象慢慢降温。
本文就此事件分析了省级卫视间长期存在的“追风”“模仿”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并给出改善建议。
我国省级卫视自1980年西藏、云南和贵州三个省级卫视的频道率先上星以来,20年时间内早已形成“一省一星”的局面,而华娱卫视、凤凰卫视等境外媒体的相继落地也使我国的电视界更加繁荣,观众的选择更加多样。
但近年来的收视率之争,使省级卫视之间的追风现象日益严重,由最开始的仅为节目形态相似,直至赤裸裸的照搬,而追风的领域从娱乐节目、选秀、电视剧到相亲节目,一旦某节目收视率攀升后,大批量节目就跟风而至,形成千台一面的节目狂潮。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接连开播了两档相亲类节目,《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异军突起,以高收视率压倒选秀节目,引爆了又一场省级卫视的相继“追风”狂潮。
一、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追风现象我国省级卫视之间相互“追风”的现象由来以及,且呈现愈演愈烈的局面。
2004年湖南卫视模仿《美国偶像》创办超级女星,成为国内选秀节目的先驱它以新鲜的视觉冲击,独特表现形式在2005年达到鼎盛,也引发了其他省级卫视的“追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第一次心动》、《《红楼梦中人》等纷纷涌现荧屏,但由于节目形式相同,无新意呈现恶性竞争,在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选手直播中为“出位”跪地向评委求婚,深圳卫视《超级情感对对碰》为刺激收视率请网络争议人物“芙蓉姐姐”做嘉宾,其出言表现不妥,造成恶劣影响,广东卫视《美丽新约》直播整容血腥画面等事件后,广电总局下令部分节目停播整顿,并对选秀节目进行整顿,出台了包括选秀节目退出黄金时段、不允许选秀节目再进行短信投票等相关规定。
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反思
合 唱 ,要 听写大 家一起 大 “ 听写 ” ,将
却 使节 目内容 趋于 单一 层 次 ,造成 某 类 节 目跟 风和模 仿 越演 越烈 、毫无掩 饰 之
费 的尴尬局 面。 本来 以独创见 长的产业也跟着推 波助澜 。
在这期 间 ,或许 因为研 发经 费不 足半 途 信 息传 播 过量 ,形 成低 效重 复 、资源 浪 意 。更让 观众 不齿 的是 ,连 电视剧 这 个 近年 来 ,不仅 时政 类 节 目照 葫芦 画 《 血 色浪 漫 》 走红后 ,《 血色玫瑰 》 、《 血
能 复印机 ,既没 有 自己的特色 风格 ,又 7 0 0 0万元 大关 ,比上一 年翻 了一倍 多。 挤压 了受 众 的选择 空 间,还严重 伤害 了
一
仿 节 目投 资少 、见 效快 ,只要 将 国 l
些 电视 台便看 得 眼红心 跳 ,抢 着跟 风 收视率 高 的 电视 节 目稍加 改编 ,甚:
众并无 厚 非。2 0 0 5年 ,湖 南卫视 “ 超 级 女声 ”虽然 也是 模仿 大洋 彼岸 的节 目, 但对 中 国观众 而言 ,山姆大 叔毕 竟十 分
3 6
析结 构 、设 计 定位 、策 划 文案 、进行 艺 求 , 但 电视节 目的跟风模仿 、照搬抄袭 , 术 和市场的检验 ,再二度创 作直至播 出。 而废 , 或许 因为人 员的变动而突然终止 , 或许 因为 主 管领导 的个 人 爱好 而碰 壁 , 因此 避 险从 众 、巧 取 豪夺 、盲 目攀 比、
被观众所厌倦 和无 视。 1 电视节 目跟风的成因与背景
《 我型我 s HO w》也 在全 国高调 开锣 , 轰炸 , 让 以歌争宠 的节 目顿时满屏 皆是 , 模仿如果出于学习 , 本来 不足 为忌 ,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作者:范缤月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5期摘要:随着“魔术热”的兴起,电视媒体又进入“魔术时代”。
电视媒体的“跟风潮流”何时能够平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跟风魔术【中图分类号】I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5-0174-1近期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标题为“内地电视台集体跟风进入魔术时代”,“据《北京日报》报道,台湾魔术师刘谦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凭借8分钟的近景魔术迅速走红,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南卫视不惜花巨资打造魔术综艺节目。
内地荧屏在春晚后集体进入了”魔术时代。
看看各卫视的节目安排变可以看到,湖南卫视每周日19:35播出《金牌魔术团》,特色:以选手参赛的模式进行,由刘谦和三位专业评委对每位参与者进行指导、点评。
安徽卫视每周五21:30播出《星光魔范生》,特色:邀请国际顶级魔术大师和大牌明星加盟。
东南卫视5月2日起每周六20:20播出《全民大魔竞》,特色:以平民魔术为主,邀请明星加盟,并将在多个城市中选拔魔术师。
就甚至连中国电视界的“老大哥”央视也也要加入这场“魔术大战”,宣布从5月1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推出首档魔术节目《魔法奇迹》,于每周六、日21:43至21:53播出。
节目采用播出季方式,本季持续至7月,节目将以近景魔术表演为主要展现方式,以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互动全景展示魔术世界。
看到这些不禁使我们深思,为什么内地电视媒体流行“跟风”?当发掘到一个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大家就会一哄而上。
电视媒体的这种“跟风”潮流从近几年的访谈热,选秀潮、真人秀、麦霸潮这诸多的例子中就可初见端倪。
自从凤凰卫视2002年推出王牌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大家》、《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访谈节目, 其它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其中就不乏许多滥竽充数之辈。
论近几年综艺节目的跟风现象
王 凯
( 作 者单位 :辽 宁大学广播影视 学院 )
摘 要 :最近 几年 ,中国的一些综 艺节 目为 了取悦 观众 ,努 力 突破 传统 ,引进 、购买 了一批优 秀的国外综 艺节 目,引发 收视 热潮的 同时也使得部 分节 目出现低俗化 、跟 风化 的现 象,一 些综 艺节 目的教 育功能随之慢慢 淡化 。
能兼顾 文化 以及精神 的含义 ,使节 目太过
年级 》等节 目的出炉,我们看到 中国综艺 节 目在借 鉴模仿 的过程 中,也在不断地改
进节 目制作背后 的生产机制 ,不断挖掘适
4 中国综艺节 目的反思及曙光
4 . 1 对中国综艺节 目的反思
娱乐化 ;另 外 ,在模仿 国外成 功案例的同 蕴 和社会现状的反思。
2 中国 电视综艺节 目的瓶颈
如今 ,很 少有 人 能看 到缺 乏原 创 给 合我国社会环境 的原创 因素 ,我国电视综 样 的观 念覆 盖下 的媒 体对 综 艺节 目的竞 管披荆斩棘 ,我们依然满怀信心 。
争 ,势必 会 导致 惨烈 的牺牲 。我们 要 有
时 ,也 缺乏了对中国的民族特色 、文化底 中国综 艺 节 目发展 带来 的隐患 。而在 这 艺节 目在走 向原创 、走 向成熟的路上 ,尽
目中必不可少 的顶梁 柱。 中国综艺节 目的发展虽然 已经步人正 3 _ 2 避免同质化而走差异化道路
只要媒体能勤于动脑想创意 ,一定会积累 出经验 ,创造 出具有 自身特色的 “ 中国好
节 目”。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无论从人力 、
内地的综 艺节 目要想摆脱 同质化带来 5 总结
全 复 制英 国 《 百万 富翁 》。江 苏卫 视 的 果持 续这 样 的购 买版 权行 为很 容 易被别 似 只 取 皮 毛 未 获 精 髓 [ E B / OL ] . 东 方 大 型 相 亲节 目 《 非 诚 勿扰 》节 目和美 国 人 打上 “ 文 化无 能 ” 的标 签 ,不 能一 味 网 , ( 2 0 1 3 - 0 4 — 0 2 ) . h t t p : / / e n J o y . e a s t d a y . 的《 t a k e m e o u t 》也如 出一 辙。这种投 机 让 外来 文 化 占据我 们 的视线 。通 过跟 风 c o m/ e / 2 0 1 3 0 4 0 2 / u l a 7 2 9 8 6 6 9 . h t m1 .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应对策略
省级卫视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应对策略作者:张晗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10期目前在国内开办的娱乐节目数量很多,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然而与数量上的庞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让人唏嘘不已的节目质量。
各娱乐节目之间形成的相互抄袭、模仿成风的“习惯”,让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观众无可奈何。
同一类型的节目在各大电视台争相上映,一拥而上,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如何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让电视娱乐节目健康发展是从业者始终要思索的问题。
本文以《年代秀》和《我爱我的祖国》这两档相对成功的节目为例,探究应对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弊端的策略。
深圳卫视的《年代秀》是一档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斥巨资制作的号称‘内地综艺旗舰节目’的综艺秀。
节目独家引进比利时收视冠军《GENERATION SHOW》的节目模式,并有欧洲顶级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持”。
①湖北卫视的《我爱我的祖国》是一档原创于荷兰的大型围绕爱国主题、明星互动类娱乐节目。
精准受众定位受众是节目的核心,对受众定位清晰,是节目制作关键的一环。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年代秀》的受众定位,是依据“年代”划分。
年代秀的嘉宾设置,是以1960年代到2000年代五个不同的年代为划分界限,把嘉宾以两人为一组,分成五个年代的代表队。
每组邀请的嘉宾都是在当时的时代里红极一时的歌曲影视演员。
在每个嘉宾小组的后面,节目组还用心安排了对应年代的现场观众,比赛答题的时候,面对属于自己年代的题目,观众都会有熟悉的感觉。
如此全面的定位受众,成功吸引了电视屏幕外各个年龄层的观众。
如果说《年代秀》对受众的划分是一条延伸的时间线的话,那么《我爱我的祖国》对受众的划分则是纵横各方的网状覆盖。
《我爱我的祖国》没有像《年代秀》一样,明确区分不同受众的年龄层,但它以不同的地域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
在《我爱我的祖国》中所设置的比赛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既包括天南地北,又包括衣食住行。
他们给现场观众和嘉宾提的问题都是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点,每次提完问题,都会邀请相关的人士,给观众现场演绎,让观众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
从电视节目娱乐化探析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
从电视节目娱乐化探析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种类的电视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和信息,这也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
然而,伴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电视节目内容的同质化。
大多数电视节目强调的是娱乐性和视觉效果,因此许多节目中都采取了类似的制作手法和框架。
例如,综艺节目中通常都有明星嘉宾和主持人互动,以及各种游戏和话题讨论。
而真人秀节目中,通常会选取一批有争议性或特别的人士,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特长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并在编排上采用一些类似的手法和情节。
这种同质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电视媒体依存性的影响,因为大多数电视台都会在各自的时间段内对一类节目进行制作,以吸引受众。
第二,电视节目形式的同质化。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越来越同质化。
例如,某种类型的节目的制作团队通常会采用类似的节目主张、编辑技巧和节目框架,这使得电视节目的原创性逐渐减少。
在电视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多的制作者倾向于在已有的模式下进行创作,以便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这种模仿和模式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会给观众带来些以下几个影响。
首先,同质化降低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因为每个节目看起来都很相似,观众可能很快就会感到审美疲劳,丧失了权衡不同节目的能力。
其次,同质化降低了电视节目的价值。
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产品,应该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多数节目内容和形式都是相似的,那么就很难创造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最后,电视节目的同质化为电视媒体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如果所有的节目都可以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那么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而独特的节目,这会导致电视节目行业的局限性。
总之,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是电视媒体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一,但直接降低了电视节目的价值和重要性。
省级卫视“追风”现象浅析
种全新 的节 目形式 , 无论是模仿 自
国外媒体 , 还是 自主创新 , 是对 电视荧 都
屏 的 丰 富 。 早 年 的 选 秀 节 目, 在 的 相 如 现
亲节 目,使更多 的观众参 与到节 目当中 ,
互 动 性 增 强 , 加 贴 近 观 众 , 到 了观 众 更 得
总局 规定选秀节 目退出黄金时段 、 不允许 选 秀节 日再进行短 信投票 收场 。0 0年 , 21
习的样板 。 白此 , 省级卫视 “ 追风 ” 现象产
生。
要手 段 。 这样 的无序竞 争 , 使媒 体应 负担 的社会责任缺失 。 媒体本应 给观众带来 的
健 康 、 极 的娱 乐 节 目 , 因为 争 取 收 视 积 却
2 0 年湖南 卫视模仿 《 国偶像 》 04 美 创
办 “ 级 女 声 ”, 为 同 内 选 秀 节 目 的 先 超 成 骄 , 以新 颍 的 视 觉 冲击 , 特 的 表 现 形 它 独
节 日就 跟 风 而 至 , 成 “ 台 一 面 ”的 现 形 千
象。
一
产 生 “ 美 疲劳 ”。 《 审 自 我们 约 会 吧 》 和
《 诚 勿 扰 》 到 高 度 的 关 注 后 , 它 卫 非 得 其
视纷纷 出招 , 贵州卫视 《 相亲相爱 》、 东方
卫视 《 百里 挑一 》, 时间 电视 荧屏 充斥 一
1 千 台 一 面 —— 同质 化 严 重 、
的喜爱。 因为 “ 风”现象 的出现 , 节 但 追 新 目在没有任何改变 的情况下 被迅速模仿 ,
省 级卫 视间相 互 “ 风 ”, 追 某一 新类
38 o 年 期 22 第l 1
相同 , 新 意 , 呈 恶性竞争局面 , 无 且 以广 电
浅析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泛娱乐化的三个表现,即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电视娱乐节目娱乐化和公益资讯类节目的娱乐化。
笔者认为电视节目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在中国已经非常严重,并且从文化、媒体和大众三个方面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要想解决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必须做到完善多元电视文化机制、提高电视节目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加强对电视节目的扶持和监督力度。
关键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负面影响对策娱乐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更是人类艺术音乐等形式的根源。
自人类产生之初,人类就开始了娱乐的脚步。
面对当前电视综艺节目中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有的人赞赏而有的人大力批判。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定位电视综艺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1、新闻节目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是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九十年代的西方,现在已经在西方媒体中成为了普遍现象。
把娱乐和新闻融合起来,再加上当前网络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模式,并降低了政治新闻的严肃性,使干巴巴的严肃新闻变得生活活泼起来,但是同时也显得肤浅和浮躁。
2、电视娱乐节目泛化当前我国电视节目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娱乐节目的庸俗化,电视台一味追求高收视率,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择手段。
电视制作者一味追求利益,极力迁就观众的口味,导致电视节目越来越庸俗化。
因为电视节目的受众是非常广的,所以众口难调下,为了保证电视台的利益,唯有先满足文化程度不高的大多数。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当前电视娱乐节目中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各大卫视相互抄袭,节目雷同,模仿甚至直接照搬国外或港台的电视节目。
在当前的电视节目话语中,缺乏经营的话语。
由于电视的从业者一般都是学技术的出身,虽然电视台离不开他们的技术支持,但是他们却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作为一个优秀节目人的人文修养和文化涵养。
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摘要:我国地方电视台节目盲目“跟风”已成为难以纠正的问题,对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有着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跟风”现象的成因、危害与节目本土化实践联系起来,从行业特质、文化心理以及理论探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地方电视节目成与败的具体实例分析,着重探讨了地方电视节目制作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和应当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电视节目跟风本土化正文: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
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研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地方电视台如何实现节目的“本土化”回归、扭转跟风恶潮,已成为现在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广泛讨论的焦点。
此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市场细分、贴近实际具有重要影响。
一地方电视节目“跟风”恶潮的出现原因“电视从业人员全是新手的现实困境却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电视产业相适应,于是直接照搬业务上最成熟、政治上最可靠的中央电视台就成为地方电视节目制作的最佳途径。
”[1]总体来说,地方电视节目“跟风”现象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驱动,“跟风”节目投入低、见效快,只要对国内外已获成功的电视节目稍加改编,就能直接搬上屏幕套取利益,模仿者还能借助被模仿对象的名气迅速提升自身影响力,便于进行宣传、筹措资金和拉动广告,投资回报大;第二,文化心理,主要有避险从众、盲目攀比,民有所好、媒必迎之,低估受众、疏于深思三方面的因素,电视工作者的从众心理、迎合心理和轻视态度都影响了地方电视节目加强深度和勇于创新的脚步;第三,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完善,电视业缺发创新环境和产权意识,电视节目模式这一劳动成果被随意抄袭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条文仍不健全,被抄袭方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第四,从理论角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中“竞争性复制”策略以及西方电视节目编排策略的“居中规律”都解释了“跟风”现象盛行是由于电视的行业特质和竞争方式决定的。
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王珏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
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王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7
【相关文献】
1.地方广播电视台节目制编网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J], 张柏
2.浅议地方广播影视协会在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创优中的作用 [J], 韦迎红
3.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台节目的生命力r——以专题节目《丝路西安》为例 [J], 崔夜
4.融媒时代地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发展 [J], 马瑾瑾
5.新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途径探析 [J], 代军瑜;刘金竺;代军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电视栏目的三大怪现象
国内电视栏目的三大怪现象近几年我国的电视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原来的几个电视频道到现在上百个电视频道,电视栏目也由原来的几个栏目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栏目,涉及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国内央视与各大卫视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众多卫视的也加快了电视栏目创新的脚步,各类新栏目也是不断涌现,可以说这是国内电视节目的一个繁荣期。
然而,互联网全国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受众。
网络直播视频的快速崛起,让传统的电视栏目备受挑战。
在受众需求、媒体竞争和收视率指标等多重力量下,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典型电视栏目如:情感类、历史类、法制类、声音类等呈现出了各种三俗现象,同时也被曝光出各种有损媒体形象的事件。
因而,这股电视栏目时代化创新大潮中,也造就了当今国内电视栏目通犯的三大怪现象——跟风、拼人、搞怪。
跟风,一档做火,万档相随跟风是国人的一大习惯,当突然流行起某样东西时,大部分人都是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就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
社会上有许多跟风现象:炒股买基金跟风、买房子跟风、异地求学跟风、到商场排队买东西跟风等等,都是屡见不鲜。
但除了国人会跟风,服务于观众的电视栏目跟风也是十分严重,且习以为常。
这也造就了国内电视栏目的一大怪现象,只要哪个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栏目做火了,随后其他众多电视都会山寨,瞬间类似的节目就如雨后春笋版出现,真可谓是一档做火,万档相随。
在这个跟风模仿过程中,有的电视台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做的更好;有的电视台会照搬前者的形式,加入一些其他新内容;有的电视台则直接原版复制,直接换名换人,但总归都是抄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电视台之间竞争激烈,谁都想做的更好,但观众的数量是有限的。
那么,谁花费大力气做的电视栏目变得火爆了,赢得了观众的喜好。
那么必然同类节目就更好吸引观众目光,对于其他电视台而言,只需要复制过来就可以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国内电视栏目的一大怪病,更是中国人的一大通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电视台节目“跟风”现象透视
摘要:我国地方电视台节目盲目“跟风”已成为难以纠正的问题,对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有着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跟风”现象的成因、危害与节目本土化实践联系起来,从行业特质、文化心理以及理论探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地方电视节目成与败的具体实例分析,着重探讨了地方电视节目制作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和应当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电视节目跟风本土化
正文: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
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研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地方电视台如何实现节目的“本土化”回归、扭转跟风恶潮,已成为现在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广泛讨论的焦点。
此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市场细分、贴近实际具有重要影响。
一地方电视节目“跟风”恶潮的出现原因
“电视从业人员全是新手的现实困境却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电视产业相适应,于是直接照搬业务上最成熟、政治上最可靠的中央电视台就成为地方电视节目制作的最佳途径。
”[1]总体来说,地方电视节目“跟风”现象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驱动,“跟风”节目投入低、见效快,只要对国内外已获成功的电视节目稍加改编,就能直接搬上屏幕套取利益,模仿者还能借助被模仿对象的名气迅速提升自身影响力,便于进行宣传、筹措资金和拉动广告,投资回报大;第二,文化心理,主要有避险从众、盲目攀比,民有所好、媒必迎之,低估受众、疏于深思三方面的因素,电视工作者的从众心理、迎合心理和轻视态度都影响了地方电视节目加强深度和勇于创新的脚步;第三,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完善,电视业缺发创新环境和产权意识,电视节目模式这一劳动成果被随意抄袭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条文仍不健全,被抄袭方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第四,从理论角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中“竞争性复制”策略以及西方电视节目编排策略的“居中规律”都解释了“跟风”现象盛行是由于电视的行业特质和竞争方式决定的。
二地方电视节目盲目“跟风”的危害
地方电视台节目盲目“跟风”是一种“捡芝麻,丢西瓜”的做法,对我国电视媒体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隐性危害,不但阻碍了地方电视台的创新实践,更贻误了打造品牌的成长良机。
一方面,盲目跟风对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忽视,将导致观众价值观念的异化。
商业文化谋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操纵和宣扬的一些流行文化并不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误导他们忽视了人生奋斗的过程和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造成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
这些强调物质体验、个人本位、享乐主义的节目倾向,会逐渐导致社会风气偏离和道德规范弱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盲目跟风使电视节目越来越缺少文化含量和人文气息,让有文化的观众疏离电视,而电视人也将在进一步追求泛娱乐化的过程中,失去独立、尖锐、有建树的思考,使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步履维艰。
娱乐并非博得观众好感的根本,观众感到趣味的新鲜感过后,还是更注重节目的信息含量和内在启示。
过度娱乐化带来的恶果不仅仅侵蚀了新闻主体,对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失职。
长此以往,流失的不仅仅是观众,还有文化,迷失的不仅仅是青年,更是民族,电视媒体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三种力量”,绝对不该放松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此外,盲目跟风将阻碍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的脚步,使中国电视在国际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自身特色,成为附庸人后的跟随者。
中国电视业本身起步较晚,在国际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电视人面对研究力量尚薄弱、传媒教育欠职业、媒介资源仍匮乏的局面,应当迎难而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力量。
盲目跟风只能让电视台延长实践、失败、改革、成功的成长过程,错失建立自身品牌的大好良机。
最终导致:在国内,各家电视台节目相似成风,恶性竞争没有秩序可言,在被抢占瓜分的有限娱乐市场上谁都拿不到长期效益;在世界,中国整体电视节目缺乏创新,又没有民族文化特色,很难形成强势竞争力而为国际所接受。
电视人实在应当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赢得长久之战而非眼前蝇头小利。
三地方电视节目应多管齐下抵制“跟风”
从外部建设来看,营造积极有序的电视媒体创新环境,对地方电视台节目避免“跟风”是十分必要的外部举措。
首先,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电视工作者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行业组织和制度的调控、把关,完善知识产
权保护制度,多管齐下保证节目质量。
其次,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现有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强化特色优势,建立专项研发激进和机制,形成全国性电视节目市场。
[2]再次,重视人员队伍培养,促使一线电视工作者处于积极流动的状态,活化教育机制,细化从业人员分工,打造高素质的制片人队伍,并重视行业人员培训。
从内在动力来说,开创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的新格局,将地方电视台节目制作趋势从“跟风”的盲目和肤浅上扭转过来,必须从本土化入手。
首先,找准定位,扬长避短。
地方电视台优势正在于能够准确了解本地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因此应进行本土化战略定位,明确目标受众,抓好地方宣传工作的契合点、突破点和创新点。
其次,地方电视台要把节目落到百姓这个实处。
地方电视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要重视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实效,关注百姓对节目的反馈意见。
再次,深掘地域历史、弘扬民间文化是地方电视台节目制作形成特色、出新出彩的关键点,应把握好文化原生态,勤于将分散庞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整合,做好文化的传承者。
最后,地方电视工作者应当摒弃地方无大事的固有观念,认识到自己服务的这一方水土有生生不息的新闻来源和线索,将自身发展和地方百姓的生活、地方经济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由心理到行动真正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来。
此外,在地方电视节目在避免“跟风”的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不能将本土节目等同于方言节目,方言只是是地方电视节目的一种播报方式,但绝非本土化的主要手段和本质方法,方言的使用要注意传承和传播的平衡,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3];二,地方电视节目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某一电视台采用与其他电视台相似的节目形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变通,学习已经成熟的优秀节目模式,做到借鉴不照搬、旧式创新意,保证节目内容赋予地方特色;三,不能忽视地方新闻节目这张关键牌,要促进时政新闻与观众需求的对位,掌握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度与面,为新闻背后的公共利益服务;四,地方电视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本土化栏目品牌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必须坚持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事业,在影响力上下功夫,强化品牌运营,同步提升节目内在水准和外在形象。
总之,地方电视台应当从“跟风堆”里拔出脚,把眼光放长远,充分意识到自身拥有的地域财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以独立的文化品格、生动的区域特色、持久的创新意志来应对媒介“分众”时代的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 苗棣. 电视为什么喜欢跟风. 财经,2001.8
[2] 王艳. 良性循环,电视产业的梦. 文化月刊, 2004.6
[3] 姜丽. 地域文化是山西卫视的力量之源. 传媒,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