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槁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与产生原因2. 静电现象的特点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举例4. 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及应用与防止。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与防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静电现象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物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止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6.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现象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静电现象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应用与防止等内容的课件。
2.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仪、塑料尺、毛皮、气球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 静电现象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探讨静电现象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静电现象的实例资料。
3. 小组讨论所需道具。
【导入】(简要介绍静电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一、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1. 静电现象的定义(给出静电现象的定义)2.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介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产生静电的原因)二、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 静电现象的应用案例(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三、静电现象的危害及预防措施1. 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介绍静电现象可能对人体、电子设备等造成的危害)2. 静电现象的预防措施(讲解如何避免和减少静电现象带来的危害,如使用抗静电材料、保持室内湿度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六、课堂活动与实验1. 静电现象演示实验(1)摩擦起电实验:用塑料棒和毛皮摩擦,观察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静电感应实验:用金属棒和绝缘板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棒上的电荷分布。
2. 学生分组实验(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静电现象。
(2)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添加日期:2015/3/30 9:55:31 点击率:829 来源:三江侠录入人:海风建德市梅城小学罗晓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
2、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3、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4、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静电现象,知道物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有所不同【教学难点】知道物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有所不同【教学准备】塑料梳子、玻璃棒、尺子、吸管、铁架台、细线、丝绸、毛皮、塑料袋、绒布、碎纸屑(红色)、尼龙绳、托盘、塑料杯、课件。
【教学过程】一、观察静电现象1.科学小实验引入:(教师示范)实验步骤:(1)手拿塑料梳子靠近碎纸片,有变化吗。
观察到没有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发现。
(2)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再接近碎纸屑,现在有什么变化?(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谁能解释一下?板书“静电现象吸引轻小物体” 2.摩擦起电你也想尝试一下通过摩擦观察到静电现象吗?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材料:杯子里的是第一组材料:塑料梳子、玻璃棒、尺子、吸管;托盘里的是第二组材料:丝绸、毛皮、塑料袋、绒布,还有碎纸屑。
来看一下实验建议:(请一位同学读一读)1从第一组(托盘)和第二组(塑料杯)中各选择一种物体,快速用力摩擦10次左右。
2用摩擦过的地方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人至少做2组实验,四个人都完成2组以上了,小组讨论,交流我的发现。
学生演示:快速、用力;摩擦过的部位;手不要碰到3.学生活动:摩擦起电,观察静电现象 4.收拾器材交流“我们的发现” 5.全班汇报发现(预设):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静电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案例,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解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静电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静电现象在自然界、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第一章: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
3. 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带电的现象。
2. 静电的产生原因:摩擦、接触和感应。
3. 静电的基本特征:吸引轻小物体、排斥同种电荷、中和。
4. 静电现象的表现: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静电放电等。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基本特征。
3. 演示:教师演示静电现象的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学生能列举出静电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
3. 学生能参与讨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静电现象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
3. 培养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2. 静电现象在工业中的应用:静电涂装、静电喷粉、静电植绒等。
3. 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为正作用,静电电击、静电放电等为负作用。
三、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静电除尘的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演示:教师演示静电现象应用的实验,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及应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判断静电现象的正负作用。
3. 学生能参与讨论静电现象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科学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说课稿 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摩擦过头发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广利小学王伦兴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研究不一样的电荷;让电荷流动起来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三、说教学准备: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杆、气球,并且变废为宝将塑料包装绳制成小章鱼。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以课前将这些材料用吹风机吹干或教室开空调保持干燥。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小组的合作,体现静电现象,发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更好理解、解释物体间的静电现象电荷的作用,我还采用了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的产生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2. 摩擦起电3. 接触起电4. 感应起电5.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例,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静电,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产生过程。
4. 接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接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接触起电的产生过程。
5. 感应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感应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6.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静电现象的应用,并进行思考。
9.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2. 摩擦起电3. 接触起电4. 感应起电5.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视频。
2.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如塑料尺、气球、毛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展示静电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对静电现象的了解和感受。
二、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静电现象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三、静电现象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2. 学生观看并讨论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
四、静电现象的注意事项(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静电现象带来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应用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案例,如衣物粘附灰尘、头发静电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这些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七、静电现象的安全措施(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静电现象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分享自己对于静电安全的看法。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
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举例。
3. 静电现象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
2. 静电现象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静电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资料和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静电现象实验(如摩擦塑料尺产生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如摩擦、接触、感应等),以及静电的单位和常见静电现象。
3. 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头发飞起等,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练习题:(1)静电现象是指____。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
(3)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种静电现象,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探讨静电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产生方式。
3.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 摩擦起电3. 接触起电4. 感应起电5.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静电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塑料尺、毛皮、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气球、验电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安全防护用品:绝缘手套、绝缘垫等。
4. 学生分组,每组4-5人。
5. 教学时间为4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介绍静电的定义、产生原因及静电场。
3. 演示实验:摩擦起电实验。
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起电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4. 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应用: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举例说明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应用,教师辅导。
6. 演示实验: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实验。
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7. 讲解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应用:分析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举例说明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案例分析:介绍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
9.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生活中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教师辅导。
生活中的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说学生情况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
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
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目的确定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与学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上。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 摩擦起电的原理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解释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摩擦起电的原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解释。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静电现象实验,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
3. 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解释现象。
4. 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静电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摩擦起电原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气球、毛皮等。
2. 教学课件:静电现象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关于静电现象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九、课后作业1. 复习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收集关于静电现象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否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共有四个单元: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有7课,一共28课。
第一单元“电”是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在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通过摩擦的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以及生活中的常见静电现象,并能解释这些现象。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正负电荷,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使学生了解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槁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探究过程,我将做如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笔杆、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基于上述分析,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部分:激趣导入:体验静电现象
我将创设有趣的情景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先出示一个塑料杯子塑料杯子,用它与头发相摩擦,吸引泡沫的小魔术。
来问学生这个神奇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引出“静电”一词(板书:静电),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静电现象,如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的时候,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等。
些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教材中出现的3幅静电现象的图片,告诉同学们:第二幅图片中神奇的球形仪器叫莱顿瓶,是用来存储静电的容器;闪电是一种能量超大的静电现象,是云层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大量电荷,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剧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闪电。
接着让每组同学在老师给的材料中(塑料梳子、塑料棒、碎纸屑等)找一找静电现象。
学生在
找静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初步观察到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情况。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不仅仅用头发来摩擦塑料棒等,还可以尝试着用衣服、丝绸、手等来摩擦。
在组织学生汇报找静电的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导,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情况。
可以使用的引导性问题有:“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你怎么知道物体带静电了呢?”“你能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的引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收到外力作用(只要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第二部分,深入探究: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通过课件演示,来让学生了解物体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再结合用塑料木梳梳头发的实例课件让学生知道: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
利用相互吸引的气球不一会就掉下来了的这一现象,让学生明白明静电能不能持久存在
是因为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不能持续流动。
那么生活中我们想要点亮灯泡必须让电荷怎样?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问题,我课件出示用电器:一个小灯泡。
电源,导线,电器元件等。
讲解: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屏幕出现);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屏幕出现,电荷运动起来,小灯泡亮起来)。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课堂是灵动的,也是动态生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及时进行调整,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