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对于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思后,我们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6篇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6篇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6篇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少数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而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所以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在新课教学之前,我还是先进行了复习。

我先复习生活中的四个方向,再复习地图上的四个方向,从复习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掌握都比较好。

在此基础上,课件呈现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从而引出新课的教学,将指南针适时引了出来。

根据指南针上的方向,学生明白了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也就知道了“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东北面,食堂在学校的西南面”。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八个方向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呈现米字形图,让学生自己再写一写这八个方位的名称,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写的顺序,学生一致认为先写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写其余的四个方向容易写一些,这样一个汇报的过程有助于帮助思维差的学生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但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约,大多建立在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动手操作中。

二班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受,自然是非常快乐的。

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一、整合课时,让同学因动而学为了让同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同学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末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同学带来家中各式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同学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那么巡察同学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美满的笑容:“今日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究竟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同学学得轻松开心。

下课了,由于孩子们的超卓表现,我嘉奖他们共同共享带来的水果。

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每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同学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

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同学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受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

由于种种缘由,没有实现。

预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同学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同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同学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

为了让同学和千克、克有更亲切的接触,我组织同学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作业既是同学愿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进展了同学的思维、语言技能,提升了同学的数学素养。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同学的答案形形色色,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班级组的老师沟通,但我们乐此不彼。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所以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

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

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 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掂量一枚2分的硬币、一袋盐、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

产生学习需求。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篇1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过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但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但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紧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得、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由于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得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显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得》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

所以在“克的认得”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察看、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身身体亲身经过、体验后渐渐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克》这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克的重量,为后续的千克等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克,知道克是质量的一个单位。

-能够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一些物品的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来称量物品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感知、实际操作等方法,形成对克单位的初步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克的概念,理解克作为质量单位的意义。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简单的称量。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克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但对于质量单位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克单位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辅助教学。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克的重量。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完成任务。

2. 教学策略:-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克的概念。

-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克的概念和应用。

-及时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比如询问学生平时购买食物时是否注意过包装上的重量标注,如“500克”等。

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克’是什么吗?它代表了多少重量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a. 概念介绍:向学生解释“克”是重量的一个单位,常用于衡量较轻的物品。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1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同学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同学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同学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同学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接受讲授记忆的方法,同学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消逝同学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

《克和千克的熟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

所以在“克的熟识”中,我反复让同学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同学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千克”的概念在同学头脑中的建立,同学经过眼晴观看、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受、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同学的内心深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

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

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

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

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

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

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

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

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

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2认识克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2认识克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2认识克丨苏教版认识克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电子秤学生:数学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掂一掂:1、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文具盒和铅笔,把你的感觉说一说。

小组交流感觉2、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说一说。

小组交流感觉说明: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斤,公斤是我们国家以前的质量单位。

现在为了和国际单位统一,世界各国都统一用“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31页,重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思考: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二)体验克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1角硬币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

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

(数学书约300克)5.认识小型电子秤。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00字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00字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00字要想充分的改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完成自主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的要准备教案,书写教案时,要灵活运用知识,避免死板教条。

怎样才能让教学思路很好地体现在教案中呢?为此,我们特意呈上“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篇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

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

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

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

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篇2成功之处: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上课伊始,我尽可能的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学校的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不足之处:我告诉学生一般方位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方向时,同学们往往把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混淆,这是我倍感困惑,本来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效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克》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质疑导入
当物品的重不满1千克时,要用克作单位。这里就能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它比千克要轻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另一个表示轻重的单位“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2、3、4.
四、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认 识 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补充习题
入:当物品的重不满1千克时,要用克作单位。这里就能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它比千克要轻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另一个表示轻重的单位“克”。(板书课题)
认识克
主备教师
周次
8
总课时数
19教Biblioteka 内容认识克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1千克是多重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感觉来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1、在活动中体验“克”
感受“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先让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

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里建立1克的概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本课中,所有的物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这些常用的物品感受到克的重量,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3、在合作中探究新知。

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操作,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