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

合集下载

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转换——对“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转换——对“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的发行价格甚 至连 成本都无 法收 回, 可是
广 告 所 带 来 的 巨额 效益 保 证 了 经 济 来 源 ,
起, 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 固然给传统媒体
带 来 了很 多机 遇 , 可是也 对 “ 把 关 人 ”的
角色 提 出 了前 所 未 有 的 挑 战 。 新 的业 界 环
②李 本 乾 、 李彩 英 : ( ( 财 经 新 闻 》[ M 】 . 东北 财 经 大学 出版 社 , 2 0 0 6 ③詹 姆 斯 ・ 凯瑞: 《 作 为 丈 化 的 传播 [ M ] . 华夏 出版 社 , 2 0 0 5
学 子 论 文 选 登l N E W S W O R L D
与粘贴 , 自己完全不用对其真实性和准确
性承担任何责任。
观政 策 、 突发事件 、 社会现 象的深度 解读 和解析等职责 , 为受众提供准确 的新 闻解 释和评析 , 帮助受众正本清源 , 求 真务实 , 从而 引导社会舆论 , 引导人们探求事物 的 本源 , 做好一个合格 的新时代 “ 引路人”, 做一个真正 能对受众有 用的 “ 有观点”的 媒体人 。 因此媒体 的 “ 把关 ”不仅 不能弱化 , 反而应 当加强。 互联 网极大地放松 了对传
业 门户 网站 无 奈 只能 做 出转 载 之举 。 3 、 传统媒 体 对 自己原创新 闻的低价让 渡
体 的差异化要 求 , 而这都 对 “ 把关人 ”提
出了较 以往更高的要求 。
结 语
在 近 十年 的时 间里 , 大 众 传 媒 的 传 播
了网络传 播 的无 制约性 以及 网络信息传
传 媒 领 域 的一 种 新 潮 流 。 在这样的背景之
西方一 些 国家鉴于 相关政 策法 规的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也由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信息流的海量化,更对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定义、特征、把关过程、把关人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展示新媒体时代传媒把关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应对此变化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进而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对传媒把关人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研究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represented by newspapers, magazines, television era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media ag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s not only just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gatekeeper"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is paper aims to show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rough the respects of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ecking process, “gatekeeper” functio n between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This paper will also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atekeepers existenc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re-defines the role of gatekeeper.Key words: New media gatekeepers Role study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s research引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在这一时代中产生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人处于信息链条的首端,掌握着信息的发布权。

1“把关人”理论

1“把关人”理论

1“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之⼀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些把关⼈,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新闻传播,发现在⼤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理论从⼈们的不⾃觉⾏为成为⼤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随着电⼦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开⼝必谈".com"的21世纪后,⽹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为⼤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报纸、⼴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络不是个单纯的⼤众传播介质,它的⾝上还散发着⼈际传播的活⼒。

⼈际传播是个⼈(个体系统)与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众传播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的⼀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很明显,⽹络既有⼤众传播媒介的专业化、组织性、⼴泛性等,同时⼜具有⼈际传播的多渠道、多含义、双向性、互动性及⾮制度化。

但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络作为⼤众媒介的特性强于⼈际传播,它是新兴的具有虚拟现场交往感的公开传播媒介。

正因为⽹络传播的特殊性质,在⼤众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把关⼈"⾯孔也随之发⽣变化。

本⽂拟将"把关⼈"理论具化成实践中的新闻选择,在这个层⾯上对⽹络新闻时代的"把关⼈"理论进⾏探讨。

"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新闻选择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中国的宣传⽅针认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因此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从政治、法律、思想、⽂化等⾓度审查。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以“艾滋女”事件为例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以“艾滋女”事件为例
有 所 选 择 , 慎 采 访取 证 , 分 发 挥 把 关人 角 色 . 能发 挥 解 释 功 能 和 舆 论 引 导 功 能 。 谨 充 才
关键 词 : 闰德 利 把 关人 集体 无 意 识 劣 币驱 逐 良 币
从 网 络 扩 散 到 传 统 媒 体 的 介 入 . 艾 “ 滋 女 ” 事 件 由 一篇 博 文 发 展 成 了公 共 事 件 . 为社 会 焦 点 。2 0 年 1 月2 日容 城 成 09 O 1 民 警 在 北 京 将 炮 制 闰 德 利 事 件 的 嫌 犯 杨 某 抓 获 , 艾 滋 女 ” 件 终 于真 相 大 自 。 不 “ 事
3 0 万 , 媒 体 的 “ 意 力 经 济 ” 巨大 力 00 而 注 的
传 统 媒 体 的 权 威 效 应 量 也 自然 而 然 地 惠 及 他 , 数 金 钱 滚 滚 而 无
来。
现在 , 纸 、 报 电视 、 播 等 传 统 媒 体 从 广 网络 中 发 现 新 闻线 索 。一 经 报 道 , 过 来 反
机 制 把 身 份 的 不 同 和 评 判 隐 去 了 。 “ 了 除
报》 ,还 有 另 一 家 杂 志 的 网 络 版 都 曾对 他
做 了专 访 。 后 数 百 家境 内外 媒 体 一拥 而 此 上 , 此 . 秀 杰 的 博 客 再 也 不 需 要 靠 技 从 王 术 手段 来 提 高 点 击 量 了 , 击 量 很 快 超 越 点
伊 德 的 学 生 荣 格 认 为 , 无 意 识 有 两 个 层
人判 断。
在 公 民 社 会 里 , 家 都 应 当遵 守 社 会 大
网 名 的 隐 匿 性 和 免 责 性 。和 价 值 ; 在 网 络 而
社 会 中 , 帖 者 是 网 民 , 应 当维 护 网络 发 就 群 体 的共 同利 益 。 时 可 能 会有 群体 思考 此 的现 象 产 生 , 体 思 考 的 概 念 是 指 一 群 人 群 在 思 考 过 程 中 . 常 会 产 生 群 体 自我 膨 胀 常 的 现 象 , 为 群 体 的 决 策 是 正 确 的 , 具 以 是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新闻学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摘要】这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

以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传播”兴起,为以报纸为主阵地的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

本文从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转变探索方面,试图寻找传统媒体在微传播领域的作为。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传播;把关人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把关”现状“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

“把关”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往往用在媒体对于信息的选择上。

正如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形成稿件后,由编辑根据媒体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审核,层层把关,才能形成新闻报道。

然而随着新兴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出现后,传统的传播格局和把关模式被打破,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意见表达市场和信息传播的平台,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传统媒体在“把关”方面有自己非常成熟的流程体系,传者处于整个传播的中心位置,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受众显得比较弱势。

如今,传播主体多元化了,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任何人都拥有传播权,这一切都颠覆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地位。

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不断地被弱化。

另外,由于现在整个传播领域传播内容的海量及信息的复杂还有技术的局限,使得专业的把关人员有了局限,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判断标准也很难做到统一,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把关”的效率。

再者,把关变得越来越难控,新媒体扩充了信息传播渠道,平台是多样的,内容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传播的人本身也就是把关的人,传播的流程在简化。

传播方式的多渠道,使传统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受众基础,把关的可控性在减弱。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同 时发 展 多元 产业 模 式 , 政 府 也 要加 大 对重 点 新 闻 网 站 的扶 持 力 度 , 尤其 是 资
分清 晰 , 对 于 铤 而 走 险 的 人 加 大 处 罚 力度 。 真实不但 是新 闻 的基本 准则 . 更 是 新 闻从 业 者 的 生 命 。 网络 媒 体 和 传
播 过 程 中 ,受 众 只 能 被 动地 接 收 媒 体
提供 的信息 , 在 媒 体 提 供 的 有 限 信 息 内进 行 选 择 , 而在网络时代 。 互 联 网上 的海 量 信 息 和 各 种 搜 索 手 段 ,使 受 众 可 以 自主 选 择 自己 喜欢 的 信 息 。在 网
络传 播 “ 把关 人” 失 去先 “ 把关 ” 特 权 的
渠 道或继 续在 渠道 内流 动做 出取舍 ,
辑 人 员 则 更 少 。 网 络 提 供 的 信 息 是 无 限 量 的 ,但 网 络 编 辑 是 极 其 有 限 的 。
当 有 限 的编 辑 人 员 面 对 无 限 量 的信 息 时, 信 息把关也就变得十分 困难。 随 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的 深 人 ,媒 体 也逐 渐走 上了市 场化 的道路 . 由原来
价 值 标 准 或 群 体 规 范 的 信 息 进 入 传 播渠道 。1 9 5 o年 , 传 播 学 者 怀 特 将 社
会学 中的“ 把关人 ” 概 念 引 入 到 新 闻 传 播 领 域 。明确 提 出 了新 闻选 择 的 “ 把 关” 模式 。 “ 把关 人” 根 据 其 所 属 的 意 识
形态 、 文化接近性 以及新闻业务标 准 、
新 闻市 场 标 准 甚 至 “ 把关人 ” 个 人 的 主
中 的许 多 信 息 往 往 是 先 发 布 然 后 被 网 络编辑 “ 把关” 。 而 网 络 传 播 的迅 速 性

“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

“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

“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的角色重构作者:霍洪田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4期摘要: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迷航”现象时有出现,如新闻失真、非法和不良信息等问题不断在网络媒体中出现。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网络媒体的“把关人”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把关人”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角色重构“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领域的先驱卢因率先提出的,后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的角色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

一、网络媒体“把关人”的分类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信息和个人评论,似乎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核实功能已失效,因此有人对“把关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疑问。

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网络宽松的传播环境,才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需要把关角色实施“内净化”,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加以筛选过滤。

把关力度的加大不但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对网民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把关人”通常分为4类,即职业“把关人”、技术“把关人”、影子“把关人”和最终“把关人”。

职业“把关人”是指传统媒体开办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这类网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把关手段主要是传统媒体的做法;技术“把关人”主要是指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我国大型商业网站激烈竞争,为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网站的信誉度,其必然会采取种种手段对信息进行把关,并且使用各种相关的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影子“把关人”是指网民,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博客、BBS及电子邮箱等网络工具发布和传播信息,因为无需经过编辑审核和总编审查即可发布,因此网民自己成了自己所发布信息的“把关人”;最终“把关人”是指政府,政府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设定网络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发布的范围,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通过不同方式管制媒体,充当最终“把关人”,这种控制是不可或缺的。

对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思考

对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思考

传播手段进行快速 、 广泛的传播 提供了条件 。由于传 播的迅速 , 论坛 “ 把 关 人 ” 能 根 本 来 不 及作 出 反应 , 些 帖 子 就 已 经 造 成 不 良 的社 会 影 响 , 可 一 “ 关人” 境尴尬 。 把 处 另外 , 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 也导致把关 难度加大 。海 量 的信息 常常 混淆受众 的视听 , 使其 目不暇接 , 至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 的判 甚 断能力 。而对于“ 把关人 ” 每天发布千条信息 以下 的 中小型 网站 的审核 , 工作就能将工作人员累垮 , 更别说 再审核 网站的互动 社区里 的帖子。所 以论坛信息的海量存在这一事实又进一步降低 了“ 守门” 的可行性。 鉴于 以上特殊 的网络传 播环 境 , 把 关人 ” “ 一定要 提高 把关 的可能 性, 虽然面对海量信息却是很难让 人处理 , 是为 了文 明的网络环境 , 但 还 需要“ 把关 人 ” 百 倍 的 努 力 。 做
最 后 : 护 新 闻 真 实性 这 是 把 关 的 最 底 限 维
网站公开发布的新闻信息虽然可能在数量上要较传统媒体多些, 但是它们 依 旧是 在“ 把关 人 ” 制 下存 在 的 。所 以说 , 网 络 媒 介 中 , 把 关 人 ” 存 控 在 “ 是 在的 , 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由于网络为受众 自我释放提供 了更大的空 问, 才 造 成 了一 般人 对 网络 “ 关 人 ” 在 与 否的 忽 视与 误 解 。 把 存 第二 , 网络媒体 中, 把关 人” 在 “ 始终 处于双 重身份 的异 质化状 态。 在传统的大众媒介 中,“ 把关人” 本上是 同质 的 , 基 都是媒介 机构 中的成 员 , 自身的专业素质 , 有 依据 自身的实践经验对 信息进行 把关 , 实现 和形 成 自身群体 的媒介价值观和伦理观。但在 网络 媒介 中, 除了网络媒介 的 专 业 人 员之 外 , 存 在 着 各类 以 网 民身 份 存 在 的 “ 关 人 ” 还 把 。他 们 在 人 际 交 流 平 台上 活 跃 地 存 在 , 成 自己 的网 络 人 际 圈 , 组 对符 合 自身 人 际 圈价 值 观的信息予 以接纳 , 不符合的则摒除在外 , 这些人通 常为 B S的版 主 、 B 个 人 网站 的站 长 等 。 这些 “ 关 人 ”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身 份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他 把 在 们 在 网络 中 以传 播 者 和接 受 者 的双 重 身 份 存 在 , 各 种 信 息 进 行 把 关 , 对 是 类 持殊的存在。 第三 ,在网络媒体 中,把关人 ” 终处于特殊 化状态 。网络 上的信 “ 始 息把 关 无 疑 是 特 殊 的 , 种 特 殊 以一 种 宽 松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在 这 一 方 这 面, 网络媒体使传统媒体面临 了前所未有 的挑战 , 毕竟 通过网络 , 网民们 能轻 易 找 到 被认 同 的途 径 ,一 个 再 微 不 足 道 的人 , 能 在 网 上 得 到 前 所 也 未有 的身份转换。因此 , 网络上特殊的把关要求 , 创造了网络媒介 文化的 独有 氛 围 。 另 外 , 网络 这 个 虚 拟 世 界 ,任 何 人 都 可 以 逃 避 道 德 的 约 束 在 和法律的责任 , 凭借虚拟的身份畅行无 阻。 那么在网络传播 时代 , 把关人 ” “ 怎样才能肩负起如此重任 呢?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资料]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多元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趋分散化。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手机短信和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把关人”面对的传播环境不断更新。

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在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地选择新闻信息、编辑稿件,如何策划组织报道,当好“新把关人”,是新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把关人”提出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杭州新闻广播打造“格式化广播”的实践,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多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新把关人”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种趋势和要求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特点,即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新媒体时代的这一特点,需要新的把关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大融合的时代需要强化“把关人”角色媒体大融合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传播介质的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传媒反映出来。

每一种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也会对旧传媒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旧传媒对自己原有的传播方式进行改进或创新,以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由于这种创新和改革,传统媒体也融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特点【摘要】网络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关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监督、筛选和引导信息的责任。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及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来确保网络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把关人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以便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不仅是信息的守护者,更是公共舆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能够塑造公众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对维护网络新闻秩序和塑造公共舆论都具有重要性。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把关人的作用,以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重要性、作用、素质、技能、经验、责任、社会影响、不可替代性、网络新闻秩序、公共舆论、影响力1. 引言1.1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网络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

通过互联网,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发布和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发展和最新动态。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更容易与受众互动,人们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传播还具有多样性和便捷性。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到来自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新闻信息,有助于扩大视野和了解更多的观点。

而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访问网络新闻,方便快捷。

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在于其促进了信息的多元化、互动性和参与性,对于增进人们的了解和认知,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把关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真正把握受众的需求不能以牺牲客观性去迎合取悦受众而要遵循基本的新闻价值准则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才能真正在服务受众上做好文章才会得到认可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2期
20 年 5 月 06
信息传播 ・
维普资讯
需求调整定位 。从大众传播到小众传播 ,从有限信 息到海量存储 ,从单 向播报到双 向交流 ,从定时出 版到随时更新 ,优秀 的传播者应该正 视这些差别 , 研究这些差别 ,并依据这些差别及时调整策略 ,首 当其冲要改变的就是受众观。于是 ,受众意识取代 了传播者本位意识 ,传播者不光要依据 自己的标准 对信息进行把关 ,同时还要看受众的脸色 。也就是 说 ,传播者要想方设法选择那些受众需要 的信息。 如果信息不能博 得注意力 ,其把关也 就失去 了意 义。由于网络传播 信息 的泛滥 ,需要 “ 把关 人 ” 有足够 的整合能力 、选择能力 ,以实现新闻资源配 置的最优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真正把握受众 的需求 ,不能以牺牲 客观性 去 “ 迎合 、取悦 ” 受 众 ,而要遵循基本的新闻价值准则——影响力、接
关人”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各“ 所需: 拉” 促成“ 把关人” 观念的转换
随着大众传播理论 的不断深入研 究 ,人们 发 现 ,现代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 、接受后的反映 已发生了很大 的改变。在信息传播 的各个环节 ,受 众或强或弱、或显性或隐性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 。
【 收稿 日期】20 一 1 0 06 O — 2 【 作者简介】秦广艳, 16 年生, 女, 8 9 辽宁建平人, 主任编辑。
锦 州 医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n f i huMeia C l g Sca SineE io ) ora o n o dcl o ee( oi cec dt n l Jz l l i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0 引言21世纪毫无疑问是信息的时代,互联网的崛起和普及使信息的传递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的使用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那么在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里何者是真何者是假,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怎么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新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1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伴随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主要依附于高科技产品,所以具有一些传统新闻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传播的迅捷性、方便性、广泛性;但是同时由于目前的情况下网络管理的不健全,这些优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这给网络把关带来一定的困难。

1.1 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还有电视,网络作为新媒体,被人们称为“多层次的大众媒介”,网络具备多种传播方式,是能够提供现实社会多种传播样式的虚拟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交谈,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方式;而电子公告牌可以进行组织传播;新闻浏览则是大众传播。

据调查有60%~ 70%的网民经常在网页上浏览新闻。

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它是对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一种新的整合,鉴于这个特点也必然具备传统媒体所不能比较的优势,比如所提供信息的广阔全面性、与传统一次性观看所不同,网络具有庞大的数据库、海量信息、全面生动,使传播者不再单方的拥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平等关系、互相交流的伙伴。

1.2 网络新闻传播的弊端网络新闻传播给人们生活带来精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惑。

其一,是人们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真实,在原始的新闻观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够在媒体上发表,“把关人”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弱了,网络新闻内容芜杂。

尼葛洛庞帝曾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多的是垃圾信息、某些人故意制造的虚假信息,而那些真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被湮没在这些杂质之中。

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把关人的重新审视

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把关人的重新审视

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把关人的重新审视作者:马婕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4期“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守门人”理论。

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换代,媒体及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使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介受到冲击。

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频繁使用,传统媒介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分散。

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面对新的挑战,在新的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交融又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对传统把关人角色进行重新审视,是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新问题。

一、传统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他具有较大的权力制定传媒机构的政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二、新媒介的特点(一)定义新媒介是针对传统媒介而言的,对于新媒介的准确界定,至今没有定论,因为新媒介是随发展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等形式。

既然新媒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它的发展空间、潜力、表现形式的范围便是很广阔的。

(二)特点1.传受关系的变化传统媒介中的受传关系是固定的,由新闻媒介的权威部门向受众传送经过他们筛选、过滤并认为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需要的内容。

“传统媒介的新闻工作者认为自己是判定公众需要知道些什么的正确的公断人,以至于他们会对其他可供选择的观点充耳不闻。

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嬗变

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嬗变
林 总 总 的新 闻素 材 , 中选 择 、 滤 出符 从 过
网络 传播 从根本上 改变 了受 众在传
播 中 的地 位 。 是 因 为 网络 传 播从 本 质 上 这
合 新 闻价 值 、宣传 价 值 的信 息对 外 发 布 ,
是 一种 双 向 ( 多 向 ) 或 的交 互 式 的传 播 方
定 哪些社会信息有机会 被作为素材 采集
回来 , 给 编辑 梳 理 、 工 和 最后 发 布 ; 交 加 然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 的规定 , 或是根据 ‘ 守
门人 ’ 的个 人 意 见 , 信 息或 商 品是 否 被 对 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 里流动作 出
后进入第二道程序 , 即编辑们直接面对林
极 大 的 兴趣 , 经 怀 特 、 克 内利 等 众 多 后 麦
为新 闻从 业 人 员 的 编辑 记 者 均 受 到 过 教
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 , 最终成 为传播学控
制 分析 领 域最 具科 学 性 的理 论 之一 。
育或培训 因而谙熟 国家 的宣传纪律和政
策 , 新闻信息把关较好 。 国学者布里 对 美 德的力作 《 编辑部的社会控制 》 所述 , 整 个编辑部是一张巨大的网 , 部里的每个人
醛赫麟麟嚣瞄醚戮麟繇群鼯
器 9 网
赣 名 络

新 昕
媾 媒 嚣 甘 布
论网 传播中 把关 角 络 的“ 人” 色嬗变
■杨 晓强 廖俊清
【 要 】网络 以其 全 球 性 、 摘 个人 化 、 动 性 等特 性 给传 统 媒 体 带 来 了 巨大 的冲 击 , 互 网 络 时 代 的传 播 理 念 向 “ 关人 ”理 论 发 起 了严 峻 的挑 战 ,“ 关人 ” 去 何 从 。 文 从 把 把 何 本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比较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比较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比较作者:李贺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6期“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它的意思是说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①。

一、传统媒体的把关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将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的采集阶段,这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指作者、记者等;第二部分是新闻加工阶段,这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指编辑、改稿人员、翻译等。

传统媒体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体系、有组织的过程。

它往往包含着科学严密的把关制度,严格的编辑方针。

传统媒体的记者通常会亲临新闻现场,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

而对于来自各方的稿件,编辑会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计划的要求,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格调关、保密关、事实关和文字关②。

它一方面通过对主题、思想的把关,进行议程的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容本身的把关,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准确,加强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二、网络媒体的把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网络媒体已经发展得逐渐强大,作为一支全新的传播力量,其影响力正在日益彰显。

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即时传播、互动参与等优势,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因而,它的把关问题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一些网站自己所拥有的记者、编辑所采编的信息,以及版主或普通网民所刊发的信息。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网络媒体的所有者不能完全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

BBS、BLOG等的出现,使得任何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几乎处于平等的位置,两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化。

把关人概念在网络媒体中显得相当模糊和淡化,但总的来说,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主要包括网站编辑及网民个人。

网络媒体的把关不及传统媒体严格,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把关标准,编辑自身的把关能力也不及传统媒体。

从木子美事件看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从木子美事件看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网络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我们的生活
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上,秘书长安南正式提出了因特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CNNIC)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一小时的中国公民)总数已达6800万,而上一年同期则为4580万,一年之内就增长了4847%。
客观地说,木子美事件的影响之扩大,新浪网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看,在此,是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失职,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所面临的辨别信息的干扰增大,从网民的言论看来,网络把关行为的强化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迫切需要一批能扫除不良信息的把关人。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媒介组织通过把关来直接体现对新闻素材“新闻价值”的判断。而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网站所提供的内容相比要大大增加,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也相应增大。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此就要分解为两个层面: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媒体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网站和专业媒体虽然可以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是有选择的,是根据网站和媒体自身的定位从信息海洋中选出来,并运用各种相关的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自己的意图。从宏观上看,虽然政府的直接控制力相对减弱,但为了在网络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政府也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某些网站以扶持。因此,政府的把关仍然会以某种方式融入微观的把关。由此可见,在探讨网络把关人时,我们还是应该将中心锁定在网站自身的把关上。
此外,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发布者大多处于匿名状态,对于所传播的信息无须承担责任,传统的传播规范、传播公德在网络上难以推行,缺乏保障。凭借着“在网络上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信条,个别人在信息传播中混淆是非,扰乱受众视线。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上种种虚假、不良信息,以及不为广大受众所欢迎的信息构成了网上的“噪音”,污染了这个原本应该是纯洁的虚拟世界。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研究对象“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

随后,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极大挑战,甚至出现了“无关可把”的呼声,另一方面,互联网频频爆出“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丑事,亟待网络媒体“把关人”过滤污染信息、整合优质信息。

然而,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希望通过探讨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现状,来总结该领域先行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探索未来研究的潜力区域。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有关网络媒体“把关人”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研究现状。

1 研究资料的选取笔者将通过检索以下数据来确定本文的研究样本:检索项:题名检索词:把关人时间:1915~2009年范围:全部期刊匹配:精确排序:时间通过检索,笔者共获得158篇论文,去除传统媒体“把关人”等与研究相关度不大的文章,最终确定有效论文44篇。

其中,最早的论文是《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刊发的《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最晚的一篇是《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1期刊载的《“不良报道”与网络“把关人”的责任》。

本文将针对这44篇论文进行分析。

2 测量本文内容分析所测量的变量包括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类型、议题内容。

发表年份:从网络媒体“把关人”这一主题最早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现的那一年即1998年开始,到2009年12月份为止,统计每一年这一议题的论文发表数量。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近几年,网络成为分外热门的字眼,网络媒体的灵活时效、论坛讨论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听众”成为网民;在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中,新闻失实、不良信息、网络官司等现象开始汇入网络媒体环境中。

习惯运用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概念,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也凸显出了角色转换的必要。

在网络媒体公信力减弱的环境下,要合理发挥把关人作用,对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及过滤,重塑网络媒体形象。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网络媒体凭借着快捷的优势,风头迅速盖过了传统媒体,但有闻必录、有情必报的弊端也暴露出了网络环境的监管问题。

传统媒体由于信源渠道较单一,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呈放射状送达受众,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把关以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准确。

而网络媒体则不然,因为在网络中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被设计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都虚实难辨,所以网络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使人信服。

尽管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但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淡化把关意识,对没有新闻来源、缺少事实依据的信息未经核实就加以发布,这也是降低网络媒体在受众心中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何为网络媒体及其存在的问题网络媒体也可以看做是对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一种融合,当提到网络媒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刊登新闻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

用闵大洪所下的定义来说,网络媒体就是“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具有公信力,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①然而,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

首先,真实性弱。

网络中的新闻信息可能来自传统媒体、官方,也可能来自某个论坛等,由于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有着严格的层层把关,因此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其真实可靠。

[“把关人”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法]网络把关人

[“把关人”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法]网络把关人

《[“把关人”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挑战与应对方法]网络把关人》摘要:传统媒体对于正面典型事件的传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而对于互联网上的正面典型事件传播则关注得不够,加之网络传播的经验不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网络编辑信息筛选时应结合传统媒体正面典型人物新闻,整合编辑同时适应网络环境,这就要求网络编辑严把相关新闻筛选关,做到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近年来,湖北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各类事件的出现使人振奋,隐藏在电脑背后的主体网民们已成为这些正面典型事件宣传发展的主角,他们借助网络时代迅速兴起的各类在线产品与服务参与事件、发表言论,已不仅仅是受到事件产生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的进程与走向,显示出网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互联网的个人传播时代真正到来了。

传统媒体对于正面典型事件的传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而对于互联网上的正面典型事件传播则关注得不够,加之网络传播的经验不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但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发展对这些问题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放大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卢因提出的。

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

公众声音由于途径的原因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有鉴于此,直至近年来网络媒介的兴起,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传媒开始借助网络这个版面无限、发言自由、反馈及时的平台,实现了受众话语的公开表达,受众和传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大大降低了发布和传播信息的门槛。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对传播者的传统把关人这一角色的地位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Which channel)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改变最终效果,因为某些典型正面人物也会由于谁、说什么或渠道可能带来的政治色彩引起受众的心理上反感及行动上的抵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
作者:弓伟波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4期
摘要:网络成为很多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消息源,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免责性及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网络热点事件真假难辨,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报道扩大了事件影响和可信度,引起更多范围的传播。

传统媒体要有所选择,谨慎采访取证,充分发挥把关人角色,才能发挥解释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闫德利把关人集体无意识劣币驱逐良币
从网络扩散到传统媒体的介入,“艾滋女”事件由一篇博文发展成了公共事件,成为社会焦点。

2009年10月21日容城民警在北京将炮制闫德利事件的嫌犯杨某抓获,“艾滋女”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暴力和失范的媒体给闫德利本人及家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引导舆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媒体的权威效应
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从网络中发现新闻线索。

一经报道,反过来对互联网是第二轮的推动,形成一个原子裂变般的几何级增长。

网络热议事件经传统媒体的报道,会增加事件本身的可信性,但如果未经核实,或核实不到位,再次进入网络传播,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009年10月12日,自称身染艾滋病的女子“闫德利”在网上发表博文,网友们疯狂在各大论坛转载上述文章,此事亦引起了平面媒体的关注。

10月14日,华东地区一家媒体在“热辣网事”版刊载的《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一文引来疯狂转载,成为长达两周舆论漩涡的引爆点。

10月16日,该媒体推出追踪报道《艾滋女再自曝公布接触者只为寻夫》,记者在文中称,找到了“闫德利”的QQ,并通过该方式采访了她,媒体的这一稿件再次在网络上得到了疯狂转载,一些平面媒体也进行了“消息综合”。

在“闫德利”事件初期,传统媒体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信息不够权威。

如果没有传统媒体作报道,受众会觉得这个信息不正式,可能是炒作、恶搞。

但是一旦经过传统媒体报道,它的性质就改变了。

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正式的报道,传递给我们的就是权威事实。

比如轰动一时的“中国第一博案带头大哥777”。

为什么此案中王秀杰的形象和谎言可以被成功“漂白”?就是因为媒体在起包装作用。

在王秀杰被捧
红的关键时期,网易、《新快报》,还有另一家杂志的网络版都曾对他做了专访。

此后数百家境内外媒体一拥而上,从此,王秀杰的博客再也不需要靠技术手段来提高点击量了,点击量很快超越3000万,而媒体的“注意力经济”的巨大力量也自然而然地惠及他,无数金钱滚滚而来。

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中提出“双重行动模式”,即信息流通中,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传统媒体援引网络热点事件时必须慎之又慎,因为网络作为消息源,具有很多不可确定性。

网络作为信息源需考虑的问题
网名的隐匿性和免责性。

网络的匿名机制把身份的不同和评判隐去了。

“除了发言者能够畅所欲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他人没有了身份评判的资料了,也就不得不放弃这种评判,转而关注其发言的内容,进而让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发挥作用。

”在“网络虚拟”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网络责任”并没有及时跟上。

不少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时抱着“互联网本来就是瞎讲的,又不当真”的想法,因此往往不计后果,一味以引发轰动效应为目的,使得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内幕充斥着网络。

从“云南躲猫猫事件”到“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在见证网民力量的同时,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也混杂其中。

几乎所有论坛均在网友的发帖后面打上“本帖仅为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事件的真实性由网友自行负责”等免责声明。

这种如同“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似的政策,在丰富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为论坛甚至网站的公信力埋下了一颗地雷。

此外,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为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埋下了隐患。

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零星小岛代表人们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水面下的岛屿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零星岛屿最下面的基地是海床,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一部分网民习惯于不辨真伪,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缺乏对事件本身的理性分析,人云亦云,跟风追捧,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合力,以集体判断代替了个人判断。

在公民社会里,大家都应当遵守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而在网络社会中,发帖者是网民,就应当维护网络群体的共同利益。

此时可能会有群体思考的现象产生,群体思考的概念是指一群人在思考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群体自我膨胀的现象,以为群体的决策是正确的,是具备道德基础的。

网络交流和现实交流不同,网民在网络上的相互影响,就会导致“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心理暗示”,结果就会激发网民更大的网络热情,最终导致“社会心理事件”的发生。

“艾滋女”、“贾君鹏”、“假胡斌”等事件正是在这种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下蔓延,广为传播,而受众对消息的真伪缺乏判断。

2009年7月16日,一个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在百度“魔兽世界”的贴吧里出现。

短短一天时间内,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堪称网络世界的一个传奇。

后来有人披露,此举是网络游戏玩家为保住人气的一场精心策划。

强化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12座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从信任度来看,网民最信任的是国内电视新闻,其次是国内广播和报纸新闻,信任度最低的是网络新闻。

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在网络热点事件出现时,传统媒体除了有选择性地进行报道外,还应做好把关人,承担起解释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传统媒体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取舍。

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原本在货币领域的规律已然全面渗透到传媒文化中。

为追求眼球经济,利用热点话题,增加网站的人气与点击率,网站管理者将一些爆炸性信息予以突出,即使主观上对事件的真实性存疑,仍会在第一时间将议程设置为醒目位置,不断追捧炒作,导致事态扩大化。

缺乏新闻理念的某些传统媒体出于市场价值的考虑,将自己的关注度与受众的好奇心简单联系起来,从而使得“瓦釜”在媒体话语中成功地主流化,使得有意义的新闻角色大多默默无闻,无意义或有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却易于煊赫一时。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从业者更要提高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三贴近”原则,用有限的版面、时间和资源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

传统媒体更应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权威报道和解读,放大网上正确舆论,净化消极舆论。

切不可为发行量,或者是为收视率、为收听率所驱动,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轰动,跟风或配合网络炒作损害传媒的公信力和品质。

传统媒体业务操作的规范性。

Web2.0时代,借助网络人人成为传播主体,人人可以制造传播信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

传统媒体将网络作为搜集信息的渠道和消息源时,要慎之又慎,当好把关人,严格遵循新闻操作规范。

网络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它的匿名性、非理性而难保其信息的准确性,负责的媒体应该进行自己的调查,找信息源进行核实,深度解读。

信息质量包括精确性、深度,才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竞争中体现出优势的地方。

例如闫德利事件中,华东某报记者是通过QQ采访到“闫德利”的,而QQ、电子邮件等是可以假冒的,所以采访前记者应通过其他手段核实被采访者身份,更要对于事实所涉及的闫德利家人及279名嫖客进行多方比较,相互印证,这样所报道的事实才是详尽的,观点、立场才是平衡的。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假消息、炒作层出不穷。

传统媒体要强化把关人角色,做好新闻价值判断与核实解读,这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巴斯的模式——大众传播模式论》,第138~139页。

2.屈桂林:《卫视烧友是怎样炼成的》,《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9(4)。

3.汪志坚、骆少康:《网络上流传谣言类型与特性研究》,2002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论文。

4.赵志刚:《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新闻前哨》,2004(4)。

5.杜骏飞:《“中国第一博”案的媒介社会行为分析》,《新闻记者》,2009(9)。

6./today/topic/2009/10/29/7032578.shtml
7./article/print.jsp?id=671785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广告学系)
编校:赵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