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摘要:网络以其信息的多向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体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改写着大众传媒的历史,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自由转换角色,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这种传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世界遭遇巨大的挑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改变。

研究内容涉及对“把关人”角色定位的重新审视,以及面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对传统“把关人”理论冲击,应如何面对。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从而深化对已有“把关人”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传统“把关人”理论,更好的为网络传播活动把好关,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字:网络传播;把关;把关人
"People's role who spreads middle guarding the
pass" changes a network
Liu Wen zhe
Abstract: Multi-media that the network spreads with whose the information multiway interactive nature,the universality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in is rewritten the history let masses summon a matchmaker , "fourth intermediaries " following newspaper and periodical ,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tradition masses biography matchmaker are called by people. Internet has been that human being has provided hitherto unknown facilitating and liberty , the network medium has broadened the extent and depth spreading, boundary having broken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form, network interactive sex makes people change a role freely , accept numerous recipient no longer passive information , is to provide propagation information on self's own initiative but, this "the people who spreads architectural change , uses guarding the pass" on tradition significance encounters gigantic challenge in the network world.
The primal problem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studied is: Tradition "guard the pass person " theory spreads hit the target changing in the network. The "person role who studies content involves in guarding the pass face to face" is localized again scan, person " theory pounds , should how to face as well as checking on tradition strictly in facing a network spreading process. By the research to above-mentioned problem, deepen a pair thereby already having "guarding the pass person " theory cognition, enrich composing in reply "person theory developing tradition guarding the pass", be that the network spreads an activity keeping good control on , purifies cyberspace more well,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 fine network.
Key words:Network Communieatio;Gatekeepin;GatekeePe
序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飞速扩张,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广,都超出了人们的大胆预想。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大陆网民数量已达2.1亿人。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交流方式。

它使信息的传播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的壁垒阻隔;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的三大媒体担负着舆论“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但是,网络技术的出现,给这种传统带来了挑战。

网络传播最大的特征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拒绝权威,也就同样拒绝了伴随大众媒介上百年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角色遭到了挑战,甚至面临被消解的的危险。

因此,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的角色,可能是和传统媒介时代中的“把关人”是全然不同的,“把关”的规则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将站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关注和研究这些新现象。

一、“把关人”理论诞生的背景及主要论点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把关”一词,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科特·卢因(KurtLewin,1590一1947)在1947年首次提出的。

卢因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发现了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存在。

自卢因之后众多学者对把关进行了不同层面和深度的研究。

对“把关人”的研究始于首次把“传播”与“把关”作为一对术语出现,卢因基于“渠道理论”,进而建立了把关的思想。

身为心理学家的卢因认为影响渠道通行的首要的是人的因素,并归纳为“把关人的认知结构”和“把关人的动机”两大因素。

怀特在1949年对一个电讯搞编辑进行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传播中存在“把关人”的实证依据,同时他得出结论:在“把关”过程中个人的因素(个体的价值判断)起着主要作用。

麦克内利的把关理论是对怀特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他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绝非怀特模式所显示的一个孤零零的“门区”。

此外,对把关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还有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墨菲的“沉默的看门狗理论”等。

这类把关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信息传播的流动是单向的,专业的传播者掌握着对信息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对受众发挥着重要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吉伯 (WalterGieber)为代表,将影响“把关”过程的因素从个人扩大到了组织,重视信源和新闻官僚机构的影响力,“把关人”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控制的模式。

这些研究以传播者为中心,细致的分析了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各种层面上的因素和压力。

对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而言,把关理论突出的特色不在于记者、编辑通过把关发挥过滤功能,而在于把关过程是一个传授双方的互动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信息的处理控制,而且包括信息的传输与接受过程。

任何一种把关都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整体组成部分,也是另一种信息发布形式,因此从宏观上说,把关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基本框架的重新建构。

在上述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把关人”的研究又有所深入。

如张国良在其《现代大众传播学》一书中指出,受众也是“把关人”。

比如受众将筛选出的信息传送给好友,而好友又将向受众提供反馈信息。

①又如邵培仁全面总结了把关人的
角色与特征、功能与责任。

②他认为,把关人是一个接受者、把关者、传播者统一的三重角色;把关人具有隐形、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的特征;把关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把关人的责任,是确定编导方针、确保产品质量、加强整体和谐、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总之,把关主要来自个人、群体和社会等层面。

大众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把关,通过把关选出传播机构认为值得传播的信息加以传播。

二、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职能弱化及产生的后果
(一)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模式之间的区别
网络传播是人类新闻传播史上一种全新的形态,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所出现的所有传播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契机和活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社会传播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趋势是传统传播模式逐渐被新型传播模式所代替。

传播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传播过程中各种权力的重新分配。

由于网络的特点是双向性、交互性、无限性。

传播的分工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而固定,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受众角色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在网络媒体中最为突出,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播领域的一次重大转型。

1、传播模式方面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考虑到人际传播影响的两级传播模式(又称拉斯韦尔模式),在受众群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先获得信息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相当大的意见影响。

这一部分人就是意见领袖。

此模式中主要采用一对多、点对面的形式进行传播,借用传播学者波斯特的术语,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在网络传播领域传统的“5W”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事实上,传统的五大要素在这里已经精简变异成了信息源—媒介—网众—信息源的循环链。

在这条信息传播链条上,没有首端与末端,没有控制与被控制,没有主体与客体,普通网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同时还操控着舆论,影响着大众传媒。

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③从受众接受信息的角度看,网民们不像传统传描媒介的受众那样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大众快餐”开始向着特色化、私人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变。

网民在传播关系中甚至承担起了大众传媒“把关人”的角色。

在信息呈现出无限性、多元化的网络上,我们将会看到由受者启动某次信息流的传播,也将由受者决定信息流的最终呈现状态,并决定信息流的具体内容。

2、与受众的交流方式
网络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网络传播提供的这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使受众得以随时与传者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的传播操作环境。

现在不少网上报纸都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调查栏目,针对当前的热点新闻、话题搜集网民的看法。

网络调查利用了受众对信息的反馈,从而搜集了全新的信息即“民意”,形成了全新的信息回流和再传播,使传播活动由单向变为双向,进而形成信息的大循环。

同时,读者也可以容易的在网上传播自己的信息,整个传播过程表现为网状。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网络传播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使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受众可以更
方便的了解信息,有了选择的权利。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以及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再加上网络传播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使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拥有主动权,而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设置的内容。

同时,网络传播也是“去中心”的,它对于舆论的权威性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以往的舆论“把关人”作用受到了全面的抵制和消解。

(二)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职能的弱化
把关人角色的传统内涵即信息的选择特权已经被削弱,网络传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传统舆论“把关人”把关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些方面:
1、信息数量的极度丰富使“把关人”对信息筛选失去意义
传统媒介诸如报刊,电视分别受到了版面、时间上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采集到的信息发布给受众。

“把关人”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慎重的筛选,去芜存精,有时甚至不得不忍痛割爱。

而网络传播的巨大空间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使得海量的信息有了同时存在的可能。

④而网络媒体,因为信息储存和发布空间的巨大,传播者不必受版面或播出时间的限制而对信息进行筛选、删节,使得海量的信息有了同时存在的可能。

在不考虑信息自身质量的前提下,“把关人” (在这里指的是网站编辑)可以不经压缩,删减而采用来自网站记者,国内外通讯社以及个人的任何一篇稿件。

我们可以看到,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采用了滚动播出新闻的形式把各项比赛,各局比分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同时传递给受众,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而多媒体,超文本,超链接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受众可以不依赖于“把关人”而自由方便地调阅到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信息空间容量的急剧膨胀使传统“把关人”不必再为在众多稿件中弹精竭虑地挑选感而到烦恼,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信息的控制权,优先占有权被大大地削弱了。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打击,查封非法网站的力度,但总是屡禁不止,相反有愈禁愈烈的趋势。

可以说,在国家层面上的“把关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撇开那些非法网站不说,在一些明文规定严禁发表色情、暴力文字、图片以及反动言论的论坛中也总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尽管论坛管理员拥有删贴的权力,但是在发贴与删贴的时间差里还是被有些人钻了空子。

他们披着“匿名”的保护套肆意发布非法信息,常常使得网站管理员顾此失彼,鞭长莫及。

这不能说是“把关人”玩忽职守,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只能说他们在防不胜防的网络世界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虽然某些网站标榜着“成人网站”、“未经十八岁严禁进入”的字样,但是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和毫无道德谴责压力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不良网站的点击率。

特别在我国,网民分布仍呈低龄化特征。

据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30岁以下的网民占全部网民总数的49.9%,其中18岁以下的占19.1%,18到24岁的占31.8%。

而就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为36%。

可以说,大多数网民还不具备理性的信息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的传播内容所腐蚀,危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信息空间的高度开放使信息“把关人”形同虚设
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是个高度开放的电子信息空间,它不同于传统的物理信息空间,整个网络不受某一政府和商业机构的控制,网络用户不分国家、民族,不论思想,政治都可以进入网络,自由地获取和传递信息。

⑤普通公民所享有的传播权力,如言论自由、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自由权等在网络空间终于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事实上的实现。

以前往报社投送一篇稿子很可能几个月都杳无音讯,但现在许多人都在网络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随写随帖,无需“把关人”的审查。

他们也拥有了更大程度上的了解真相的权力。

用户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轻易绕开“把关人”设置的障碍来获取需要的信息。

对于一些国际上有争议的事件,他们通过代理就能够直访国外网站,了解各方面的看法与评论,而不只是被动地听取经过“把关人”过滤处理后的一面之辞。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互联网络上存在着数以千万计的各类网站,并且这个数量还在继续以爆炸性的速度膨胀。

在这么多的网站中,难免良莠不齐。

网络空间的高度开放为许多非法的色情暴力网站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甚至一些合法网站都频频被不良信息骚扰。

尽管在1997年12月8日,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20条中规定: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即使有法可依,执行起来也使困难重重。

3、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使“把关人”的角色模糊,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对于信息不是简单的反馈,而是自由的充当起了信息的发布者。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化成为网络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一些网络媒体上受众发言有所限制,比如资格认证、内容限制、网络管理员的管理等,但受众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畅所欲言”,比如通过网络日记、私人网页、聊天室以及借助聊天工具的群发信息功能来达到目的。

4、网络媒体为了追求信息发布和反馈的速度而降低把关的力度,甚至放弃把关
以2007年的NBA联赛转播为例,为了追求速度,新浪、搜狐等网站的体育频道的“NBA直播室”纷纷采用文字直播的方式,不经编辑,即时报道,第一时间发布对正在进行的比赛的报道,以求达到“现场直播”的效果;仍以体育频道为例,为了获得受众对刚刚结束的比赛及时迅速的反馈,对“留言板”的“把关”往往不及论坛的严格,使得一些非文明用语及有恶意或无恶意的重复发言屡禁不止,“留言板”也成了各地球迷相互漫骂攻击的场所。

(三)“把关人”职能弱化后产生的后果
与传统的“把关人”相比,网络传播中“把关人”对信息的把关功能正逐渐弱化这种弱化助长了网络传播的诸多弊病。

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1、虚假信息的泛滥
网络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已经不低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但距离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网络特有的自由言论空间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而验证信息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网络信息发布的无序状态使筛选和把关很难控制,这些都为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真实性、可靠性是新闻信息的生命,这是中外新闻从业人员普遍认可的职业准则。

在传统媒介传播活动中,由于“把关人”的显著作用,虚假信息很难进入传播渠道。

而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功能的弱化,使得虚假信息屡见不鲜。

如2007年臭名昭著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虚假信息的泛滥,后果轻者毁人名誉、骗人钱财,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经济恐慌、社会动荡。

2、信息污染的问题
垃圾信息、过时信息、色情信息及反动信息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网络论坛上有个术语叫做“灌水”,即发表无实际意义、没有讨论价值的信息。

这些无实际意义的信息如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对有用信息的传播产生干扰;由于网站管理员没有及时对网页内容进行更新,以至丧失了时效性,不能成其为新闻,反而变成了垃圾信息;如果说虚假信息、过时信息的危害尚不足以“祸国殃民”的话,色情信息、赌博信息以及反动信息的泛滥则会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互联网媒体实验室负责人方兴东涌“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前国内网络色情现状。

正是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了有害信息的泛滥成灾,要想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必须严加把关、加大打击力度。

3、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行为的自由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甚至传播病毒和进行网络犯罪。

而病毒的破坏程度轻则造成计算机的黑屏、死机,重则破坏计算机硬件,删除重要数据,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瘫痪。

⑥网络犯罪呈现出高智能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广地域性、犯罪行为人低龄性、取证困难性等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由此可见,正因为网络中把关功能的弱化导致了网络传播一系列问题的蔓延,给网络环境以及社会安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认清网络“把关人”角色的转变加强对网络的把关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转变及应对冲击的策略
新型的网络传播,极大地颠覆了传统大众传播体系和观念,对信息的优先权获得权、选择发布权不再是“把关人”的特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关人”在网络时代的没落,而是意味着“把关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要有所保证,要有能力成为网络虚拟社会中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传统的大众传播体系和新闻传播观念、规范产生重大变化,长期形成的“把关人”的信息特权受到了挑战,虚拟空间的管理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关人”在网络时代的没落。

虽然“把关人”失去了信息的优先获得、大量拥有和选择发布的权力,但只要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下及时转换角色,变控制为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引导受众,成为“舆论领袖”,“把关人”的权威将会进一步加强。

(一)传播模式的变化导致传统“把关人”角色多向度的变化。

1、由“把关人”向“引路人”的转变:
在传统“集中传播模式”(信息被大量集中,经过严格把关,而后传播给公众)下,媒介是信息的集中地和发送信息的垄断者,与受众相比它拥有优越的特权,媒介的经济、政治利益的获取同样得益于这种特权地位。

而在网络传播的分散传播模式(公众自行获取或发布信息)下,“把关人”角色更加广泛化,网络传播环境下全方位、多角度的丰富信息汹涌而来,使得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把关功能弱化,甚至“无关可把”,媒体的把关地位受到极大动摇。

这并非意味着在网络传播中,媒体工作者的把关角色不重要了。

相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更加突出了,开始向“引路人”转变。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传播时代,人们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太多,大多数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来分辨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

尤其是网络受众面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报道而困惑不解无法辨别真假时,传统的媒介“把关人”以其深厚的公信力,既为受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又为受
众解除疑惑。

这样一来,那些专业水平高,权威性强的媒体工作者,对受众接受信息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当传统的大众媒介让位于网络时,“把关人”向“引路人”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完成自身蜕变的“把关人”将以“引路人”的身份,利用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重建网络传播的权威形象。

但是后者不仅仅是前者的翻版,必然有一种比“把关人”更加先进的信息控制能力,以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从而确立自己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

2、由“把关人”向“意见领袖”的转变: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领域不是一个新名词,最初出现在1940年。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开始了一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研究,结果让研究人员感到非常意外:真正能够影响选民投票的,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人际影响。

而且人际影响比媒介影响更频繁、更有效。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首先通过影响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来影响更多的普通人。

美国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

一个事件,总是先影响一批比较敏锐和积极的人,这些人在圈子内具有威望,他们最先形成看法和观点,而他们又将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在网络世界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人际交流圈”。

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各种论坛、讨论区中交流思想和意见。

这就使得那些富有权威和号召力的“把关人”成为网络虚拟组织的“意见领袖”成为了可能。

当然充当这样的“意见领袖”对个人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独到的见解,幽默的谈吐,有效的组织都是一名成功的“意见领袖”所必不可少的。

“意见领袖”可以鼓励网民自由地发表言论,更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们。

当确立了自己的核心地位之后,即使有少数抱着破坏目的的人在这个群体中发布一些煽动性的,反动性的信息,其结果也只能是遭到大多数人的鄙视和厌恶。

3、由“把关人”向“商人”的转变:
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和很强的倾向性,强调媒体对信息的把关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是对新闻事业本质属性的坚持。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媒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负盈亏的压力,使媒介“把关人”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喜好和需求。

他们对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市场标准—是否合乎受众口味?是否能带来盈利?大部分靠商业资本运作,并且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络媒体,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把关标准,使得“把关人”角色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转变。

“以国内网络媒体为例,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网站: 初期采取的纸介内容的电子化操作模式,并不能为其带来满意的点击率,经营惨淡,媒介规模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而以新浪网领头的商业网站,建立伊始便引入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运作模式,把关标准从舆论宣传的关卡下游离出来,以受众为瞻,向市场化过渡。

“把关人”的市场转变对媒介形象亲和力的形成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点击率的直线上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资本的良性循环推动媒介规模的发展和膨胀。

由此可见,在传统媒体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是比较明确的,其把关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面对网络传播模式的冲击提高“把关人”自身的媒介素养
对于现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在中国2.1亿网民中,30周岁以下的占网民总人数的69%(1.449亿),年轻一代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对于网络传播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很好的把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与网络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