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3.1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要求完成P51的《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结全课。
学生总结:重点、难点、疑点。
学生思考,讨论
2
演示课本P48实验3一l
(1)实验现象如何?
(2)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观察实验3一l
(1)品红向水中扩散,整杯水都变红了;
(2)学生思考。
3
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应该用什么加以解释?
阅读课本P48~49第一段文字,思考归纳得出:
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并且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4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看课本图3—2、3—3
这说明了原子是确实存在的。
5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49《探究》
(1)实验第一步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实验第二步有什么现象?
(3)实验第三步有什么现象?·
(4)这说明了什么?
看课本P49《探究》,完成实验:
(1)无可见现象;
(2)蒸馏水变红色。说明了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大烧杯内的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变红了,大烧杯外的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不变红;
(4)这说明氨分子是运动的o.
6
那么分子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与学生分析作答。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隔;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7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蒸发与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不同?
(2)分子发生变化后,物质还存在吗?化学性质还存在吗?
(3)什么叫分子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答案】C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从而理解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性。
设计实验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分子的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分子运动特性的理解。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到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性质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差异。
【交流讨论】你知道如何解释以下现象?
①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②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
③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1】是因为扩散,分子热运动
【过渡】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当中的现象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板书】二、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图片展示】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总结】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①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法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在元素周期表掌握程度上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物质的变化、分类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尚不深入。此时,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原子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内部结构的逻辑框架。
-采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定期进行符号书写的小测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创设情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原子理论的应用,逐步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用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我们有时会带着微观的想象去仰望星空!从微观的视角去思考世界!我们知道,分子很小,小得不可思议!那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如何给分子、原子下定义?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
二、探究新知【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
)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 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
)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
)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
)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
)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课目知与技术1、物是由分子、原子等细小粒子组成的2、原子是化学化中的最小粒子3、原子与分子的系与区程与方法1、通学生熟习的平时象提出,引学生思虑,来研究微世界,分子和原子2、通宏象的,把微世界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学生用分子、原子的点剖析比两种化,一步从化学化中分子与原子的特点,形成看法感情度与价1、增学生微世界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学生学化学的趣2、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的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二、教课要点、点要点:从宏象微粒子的运,形成原子的看法点:抽象思的培育三、教课准水分子、氧分子、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四、教课程教活学生活意[引入]察、剖析上我学了分子, 知道分子是保言表达:一个水分子持物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那么在是由二个原子和一个用模型把微粒直地来察并表述水分子、氧分子、分子氧原子组成的⋯⋯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的分子模型。
而后回想电解水的实验,思虑:在模型的帮助下,剖析、用宏观的模型解说微观1.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议论、推理在化学变化的现象 , 加深对微观概解有什么不一样?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念的理解2.能够推论在化学变化中 , 发生变化的况。
是分子仍是原子 ?为何 ?[ 详尽解说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理解加深对微观看法的理解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损坏成原子,原子从头组合成新的分子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小结收获经过小结、练习,使知1、氧化汞受热分解;沟通领会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学生讲话步进入微观世界3、混淆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一样?作业:课本 P52 3 ( 2)( 3)(5)( 6)板书设计课题 2分子的原子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教案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案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的区别3、让学生会运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二、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难点: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通过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原子2、通过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形成概念。
四、教学准备1、药品:品红、氨水、酒精、水2、仪器:烧杯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为什么人们能闻见花香?2、糖放水中为什么不见了?3、衣柜内的樟脑球为什么不见了?【二】合作探究1、品红扩散的探究2、感觉风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特点学生讨论总结出分子、原子的性质:1、分子、原子体积、质量都很小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4、温度越高分子、原子运动越剧烈【三】分子、原子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1、H2O、CO分子中分子、原子的关系2、水通电分解:H2O通电H2 + O2师生归纳总结: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4、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小结】回顾本节学习内容【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原子体积、质量很小2、分子、原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三、分子、原子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原子不变2、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教学反思】学生对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实质的对应理解的不好,由宏观现象分析得出分子的性质有一定的困难,以后多做这方面的讲解和习题进行巩固。
分子和原子教案
【演示实验4】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打气筒能将气打入车胎或蓝球中的原因。
【课堂练习】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观看放映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思考
过程
方法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板书】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讨论,并做好记录。
4.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1.选择题:设计一些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微观粒子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新课: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思考。
九年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微观粒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仍较为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粒子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具体概念和性质掌握不牢,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1.分子的概念与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可以是相同原子或不同原子。
-分子具有以下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1 分子和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目标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酚酞溶课堂讨论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教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关键字】教案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一杯水+ 一块糖=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新课教学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活动可能性预测:*棉花沾水*棉花沾酚酞*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棉花沾品红*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清水”映红桃花答案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该课题的知识结构以分子为主线,介绍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以及分子、原子的概念等知识,能与前面的知识相互联系,又能有效衔接即将研究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
具体表现如下:1.从这一课题开始化学研究进入了微观世界,是化学研究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2.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前面研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
3.本课题能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并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4.该课题是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是继续研究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
二)“问题”剖析本课题直接以疑问句形式呈现的问题不多,正文没有以“问题”方式呈现的内容,直接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结论。
在“探究”模块,有3个问题;在“讨论”模块,设计了1个问题;另外在“练与应用”模块,涉及的题若转化成问题形式,也有7个问题。
1.正文内容需要进行改造,转化成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考。
1)课堂引入内容可以结合过去所学知识潜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进入最近发展区,起到温故求新的作用。
2)正文中直接呈现的微粒特征的结论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总结,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在“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的正文内容中,学生需要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抽象概念。
首先需要创设情境,把微观知识用宏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再围绕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设计问题链构成外驱力,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达到自主构建概念的目的。
2.在“探究”模块书上呈现的3个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运动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主备:审核:八年级学科组总第19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3.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4.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学习重点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知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要点
学习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
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解读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
认真观看
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三、达标检测
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独立认真完成
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投影]展示图3-2及图3-3[说明]图3-2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
图3-3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
[总结]这两幅图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板书]2.分子的特点[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回答]也不可以。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
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
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
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可投影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
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回答]不会。
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变化。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
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
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
请同学回答。
[回答]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补充]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
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
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 mL?[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 mL,而是小于200 mL。
[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当把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 mL。
[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
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
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布置作业]习题3(2、3、4、6)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第二课时[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阅读第50页,第三段回答此问题)[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沦”。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
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