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2.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4.强化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区别。
2.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正确表示分子和原子,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联系。
2.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化学知识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形成清晰的微观观念。
-研究报告:要求包括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等内容。
-课堂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为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
1.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内涵。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书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微观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设想: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家长签字,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或海报,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
要求:每组提交一份作品,内容丰富,创意新颖,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从而深化对两者概念的理解。
4.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拓展,提升能力:布置拓展性作业,如查阅资料、研究分子和原子的应用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瓶香水,让学生闻一闻香水的味道,引导学生思考香水的味道是如何产生的。
2.提出问题:香水的味道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鼻子里的?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3.引导思考: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在香水的味道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天我们将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知水平:学生在此阶段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较为模糊,容易混淆。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微观粒子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他们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元素的概念,并能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能够描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组成2.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描述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组成。
2.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相关概念和实验操作步骤。
2.实验材料:小瓶子、红糖、砂糖、食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他们了解到的物质的分类。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
2. 引入新知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PPT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组成。
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微粒之一,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如H2O表示水分子,O表示氧原子等。
3. 实验展示•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小瓶子、红糖、砂糖、食盐。
2.将红糖、砂糖和食盐分别放入三个小瓶子中,添加适量的水,摇匀。
3.让学生观察三个溶液。
4.分析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展示实验后,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红糖和砂糖在溶液中都是透明的,而食盐溶液变成了透明的咸水。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
4. 深化学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通过PPT展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强调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三单元课题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分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等,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与原子的理论来解释?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作业批改与反馈:
-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讲评,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分子与原子的奥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定义及其本质区别。
-分子与原子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需借助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1.教师详细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定义,强调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利用实物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展示分子与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质量、间隔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异同。
五、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合作效果。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习题包括: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尝试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进行解释。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以及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习题,特别是那些涉及分子结构、原子组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作用的题目,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学生需要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化学变化的实例,如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并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变化过程。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提交,内容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变化过程解释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具体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哪些异同?”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并理解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掌握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电子排布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些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2.掌握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相互转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通过实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燃烧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案例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相互关系。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定期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总体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模型、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
2.通过实际案例、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分享、合作中共同进步。
4.反思与评价注重过程:本案例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总结性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构成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微观模型、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等,旨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观察气体膨胀、溶液稀释等,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水和酒精的蒸发过程,提问学生:“蒸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
3.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蒸发、气体的膨胀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湿衣服晾干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组成和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分子的化学式。
3.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基本性质和区别,如质量、体积、间隔等。
4.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如化学反应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
2.对于化学符号表示和化学式的书写,采用示范法、练习法进行教学。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对于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采用实验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关注学生差异化需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和兴趣,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利用多媒体和模型,形象教学:运用多媒体动画、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微观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实验探究,加深理解:设计一系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实验,如气体扩散实验、原子光谱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从而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性质的理解。
4.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分享观点,讨论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概念,如分子的体积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原子的构成,如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以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水的沸腾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铁的生锈是原子结构发生变化等。
3.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2.提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
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
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板书: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