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水河苏维埃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记忆之三:镇安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70多年前,我县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米粮镇的花水河畔宣告成立,它广泛开展的抗捐抗税斗争和“耕者有其田”的均地运动,让千百年来当马牛的劳动人民看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希望。由县委组织部和我台联合开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专栏《红色记忆》,今天追忆那段轰轰烈烈的时光——
主持人现场:我现在是在米粮镇的花水河畔,75年前,这里有一座画梁雕栋的庙宇,我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就在这里宣告成立。
在千年流淌的花水河畔,今天仍醒目的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碑石,它记录的是一场改变镇安历史的革命事件。在这个空旷的河滩边,70多年前,有一个巍峨的戏楼,是人们聚集看戏的去处,但1935年的2月14日,1000多穷苦百姓汇聚于此,不是看戏,而是见证镇安新生力量的诞生——镇安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采访树坪村刘文炳老人:成立
采访党史专家:为什么在这里成立苏维埃、机构组成等基本情况镇安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立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们组织农会,打富济贫、均分土地,建立白塔、西沟等五个区、34个乡苏维埃政权,还利用这里两省交界、五县毗邻的地理位置,除在镇安活动外,深入山阳、柞水、郧西、旬阳等县,广泛推动农民闹革命,并成立两个游击师,壮大武装力量。
采访党史专家:意义
不到一年,镇安的苏维埃政权辐射五县,人口十多万,面积达到3900平方公里,深得民心的红色政权很快形成燎原之势。下期《红色记忆》带您走进米粮二里湾,继续寻找先辈们的足迹。
红色记忆之四二里湾的红色足迹
在米粮镇,有一个叫二里湾的地方,那里毗邻山阳和郧西,藏在大山深处,70多年前,它是镇安苏维埃的驻地,领导全县乃至周边五县的红色运动,是镇安革命的摇篮。由县委组织部和县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庆祝建党90周年专栏《红色记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二里湾,寻找先辈们奋斗的足迹——
主持人:我身后这片土地就是二里湾,别看它地处偏僻,面积狭小,但从红军长征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直燃烧着熊熊的革命烈火,映照古老的镇安走向光明。
镇安苏维埃政权在花水河畔宣告成立后,就将政府驻地选择在这腹藏园林、背倚大山的小小盆地里,它进可攻、退可守,北面能与山阳呼应,南面能和湖北连接,是一块战略要地。
采访党史研究者马云腾:位置的重要。
苏维埃政权在二里湾一带立足后,立即开展了均地运动,全面统计地主土地剥削量,对土地进行造册登记,确定均地对象,将地主豪
绅土地分给无地或地少的农民,让世代赤贫的“泥腿子”如久旱遇上了甘霖。他们奔走相告,积极响应苏维埃政权的号召,仅在二里湾附近村落,短短十天时间,就将蒋邦昌等6户地主420余亩土地、57间房屋分给了74户贫困农民。
采访见证人张国财84岁:当时状况
与此同时,县苏维埃还在东乡各地建立农会20多个,并组建赤卫军,发展到1个连3个排130多人,凭着大刀、长矛、土枪,一边生产劳动,一边站岗放哨、保卫红色政权。在与反动武装斗争中,他们勇敢顽强,不惜一腔热血抛洒在红土地上。这位年过60的农民名叫刘国润,他的祖父当时是镇安苏维埃政府的副主席刘蔚瑶,在与敌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二里湾农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采访刘国润:回忆牺牲场景
在二里湾,红色火种一经播撒,就变得生生不息,在解放战争年代,这里坚持游击战争,领导全县的武装斗争,直至解放,成为镇安革命的见证。下期红色记忆,走进与二里湾遥相呼应的柿园,追忆鄂陕第五路游击师的战斗历程。
红色记忆之五人民心中的五路游击师1935年,镇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建立起地方武装,他们攻城
拔寨、骁勇善战,为保卫红色政权、为革命事业在镇安的薪火相传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的鄂陕第五路游击师就是一支令土豪丧胆、受群众拥护的优秀队伍。由县委组织部和县电视台联合开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专栏《红色记忆》,今天播出《人民心中的五路游击师》——主持人:“五路同志仔细听,听我来唱抗捐军,联合工农干革命,抗捐抗税为穷人。”70多年前,这首革命歌曲在米粮一带广为传唱,它吟诵的是鄂陕第五路游击师,而五路游击师驻地就在这柿园一带。
米粮柿园一带,前面临河,后面靠山,易守难攻,是镇安红色武装的发祥地之一。在红25军进入镇安之前,这里成立了大刀会,与地主民团进行秘密斗争。镇安苏维埃政权诞生之后,以毛仪斌、李春秀等为首的大刀会成员,在柿园的这处名叫窑场院子的地方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组成农民自己的武装。
采访党史研究者马云腾:开展活动
采访知情人:地址所在
农民抗捐军以抗捐抗税为目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展打倒地主老财、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运动,深受贫苦农民的欢迎,周围群众纷纷加入这支队伍,很快就发展到300多人。是陕南较早成立的农民革命武装。
1935年2月10日,因革命需要,抗捐军被改编为鄂陕第五路游击师,成立3个团12个连队,他们先后攻打米粮、铁厂、大坪等地反动民团乡练,摧毁国民党乡保政权,不仅如此,还能对付国民党的正规军和大股民团,给进犯镇柞苏区的反动军队迎头痛击,有力地保
卫了镇安的红色政权。1935年11月,第五路游击师正式编入红25军74师,成为红军队伍的一支骨干力量,它的英雄业绩永远在镇安大地传唱。下期红色记忆,将回顾红74师在青铜关的一场永垂史册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