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_请以战喻》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主备:汤迪辅备: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解析课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2、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论证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战争与和平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四、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寓意。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语言特点。

2.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三、课堂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学生举例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拓展话题:战争与和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口头表达训练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四、课后作业2.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文章,互相学习、交流。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军事方面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难点:对历史和军事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战争和军事方面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的问题。

1.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二章:战争的定义和类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战争的定义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思考。

2.4.2 讲解:讲解战争的定义和不同类型。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概念。

2.4.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争类型。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问题。

2.4.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战争及其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4.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战争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动机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培养学生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和价值;•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能够分析王好战的战争哲学和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观看视频:《我是士兵》,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领域的思考。

B. 渗透环节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讲解《庄子》、《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王好战的哲学思想: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特点和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C. 迁移环节1.现实应用:分析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个人思考: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

D. 还原环节1.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点评: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王好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先秦诸子及王好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度。

2.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课后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并撰写体验感想。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2.相关教学视频和文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并实现其应用于战争和政治领域的方法和方式。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例,讲解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看法。

3. 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 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展览,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4、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积累、点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学生已在课前对字词、文意作了预习】一.导入温故知新: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及其作品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三、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齐读课文(二).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指名学生翻译。

(四)文意分析1、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既尽心又用心,他的尽心与用心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这么重视人口?(移、察)他又是举例又是比较,但是结果呢?(“民不加多”)战国中期,合纵连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各君王的当务之急。

“民不加多”的现状当然令梁惠王忧心忡忡。

然而,有果必有因,那么,他的“移”的做法是不是强国的根本之策?宋代的朱子解释移粟用来给老幼的不能行走。

移民是移走那些青壮年,为什么?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暴政所导致。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作者孟子,了解孟子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3. 战喻的内涵: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战喻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相关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资料。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对《孟子》产生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写作背景。

3.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4. 分析战喻: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战争与和平时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战喻内涵和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评估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展开辩论。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文章中的战喻及其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

2.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讨论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战争的伦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分析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和平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讨论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和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战争与和平的平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让学生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讨论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及其影响。

讨论历史上的和平事件及其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战争与和平的心理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在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中的作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
附: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 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 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
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 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 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 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 观。 3、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 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 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 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 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 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 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 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 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 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 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 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 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引言部分。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和引言部分的意义。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本质和特点的意义。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理解战争的原因和动机。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原因的观点。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三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原因和动机的重要性。

第四章:战争的影响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影响的观点。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四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战争的预防5.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理解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分析文章中关于战争预防的观点。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五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战争预防和和平的重要性。

第六章:战略与战术6.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观点。

6.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理解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和重要性。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课文讲解
01
02
03
背景介绍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 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内容讲解
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包 括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看 法和态度。
语言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 题和思想,鼓励他们发表 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9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王好战,请以 战喻》的文学背景和 作者思想。
分析《王好战,请以 战喻》中的修辞手法 和语言特点。
理解《王好战,请以 战喻》中的主要观点 和论述。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 度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和测验
通过布置作业和测验,了解学生对课 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 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 程中的得失,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 自我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资源

王好战请以战喻 (4) 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4) 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式。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孟子文章中使用寓言的技巧,并能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孟子寓言的特点与说理技巧二、教学方法1、情境再现法2、“引导——探究”学习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所带班级共有学生62人,整体的语文水平积淀还是不错的,个别学生的积淀应该能达到优秀的程度。

由于学生对孟子略有了解,决定从使用寓言的论辩手法与讽刺艺术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孟子,了解他的仁政思想,进而深入理解他的寓言的讽刺艺术。

五、教材分析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所选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七部经典。

先秦诸子活跃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其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皆有根本的改变,社会迅速剧烈的变化孕育了伟大的思想者。

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片断中引用的冯梦龙编写《古今笑概》中的《文戏部第二十七》诗:乞丐何曾有贤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二)指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特点概括故事情节开端:齐人对妻子的夸口发展: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高潮: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结局:妻妾的羞愧和哭骂尾声:“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特点:故事短小,情节完整、曲折、富有戏剧性(三)重读文本,夯实基础知识重点字词1.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2.显瞷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前一个“之”是助词,消除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动词。

显者:有名望的人。

所之:所去的地方。

3.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国中:都城内卒:最后顾之:回过头看、环视之:去、往其:大概道:方法(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表演文本情节。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背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交流的实用性。

而在英语学习中,语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仅仅掌握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节课将介绍一种特殊的英语学习方式——以战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以战喻,掌握以战喻的学习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以战喻的方式,理解语法知识;3.学生能够运用以战喻的方式,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A. 教学内容1.以战喻——什么是以战喻2.以战喻——如何运用以战喻3.以战喻——对比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4.以战喻——通过名人名言学习语言5.以战喻——通过实例学习语言B. 教学方法1.情境热身:通过看图片介绍“战争”一词,引导学生热身。

2.填词考察:通过让学生用英文词汇解释已知的中文词汇,加深学生对于英文词汇的理解。

3.团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以战喻的方式讨论并分析已知的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

4.语言输出:让学生通过介绍名人名言、实例等方式,输出学习到的语言知识。

四、教学步骤A.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认知“战争”。

2.讨论“战争”相关的词汇、句子,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主题:以战喻。

3.通过填词考察,让学生注意整体学习方法,打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B. 介绍以战喻的学习方法1.讲解什么是以战喻,以及以战喻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相关配合,全面了解学习以战喻的精髓。

C. 通过对比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理解语法知识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已知英文句子和同义中文句子,以达到理解语法知识的目的。

2.辅导学生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处理时避免分析出现偏差。

D. 通过名人名言学习语言1.介绍名人名言,在学生的帮助下,分析名人名言中包含的精髓。

2.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解释名言,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德化三中高二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 :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讨论: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第二课时一、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

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

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