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与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得《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与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得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得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就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得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得血液成分与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ﻩ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得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就是清醒得,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得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得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得相关信息与受血者得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得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得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得,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就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得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得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整理]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4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输血治疗前,经管医生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并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2.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3.血液取回后在室温下放置____分钟,不宜放置过久。
4.对于第一次输血的患者,应告知其血型。
5.输血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输血反应。
如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同时查明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将原血袋余血妥善保管____小时以便备查。
6.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一袋血需要在____小时内输完,放置时间过长而发生血液变质。
7.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出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
8.输血完毕,护士还应该将与输血有关的化验单应当存入病历,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放入病历中做永久保存。
同时详细记录输血的时间、种类、量、血型、血袋号以及有无输血反应等。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2)是指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防止输血相关风险和事件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政策。
以下是一个可能包含的内容:1. 输血前的全面评估:对输血受血者进行身体状况评估、病史询问,以了解其输血的风险和适应性。
2. 确保血液安全:通过对献血者血液的检测和筛查,确保输血血液的安全性。
包括传染病筛查(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血型鉴定等。
3. 血型鉴定和配血:确保输血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的血型匹配准确,避免发生血型不匹配的输血事故。
4. 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输血设备和器材的消毒、监测输血速度和治疗反应等。
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输血相关事件的管理和报告:建立一套事件反馈和报告机制,及时记录和报告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事后分析和总结,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6. 输血过程的监督和培训: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其具备安全输血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7. 信息管理和追溯:建立血液管理系统,对血液信息进行记录和追溯,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可追溯。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目的:提高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减少输血纠纷。
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和输血相关检测。
3.定义:3.1 血型血液各种成分的抗原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3.2 交叉配血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办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3.3 不规则抗体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常由同种异体红细胞免疫产生。
如接受输血、妊娠等。
3.4 妥协标本部分不符合检验要求,但特殊情况下仍继续检测的样品,如体内发生溶血的标本。
4.内容:4.1 输血前基本检测内容和要求4.1.1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包括ABO血型、Rh(D)血型、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紧急抢救输血除外。
4.1.2 输血前相关检测:如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等。
以上检测项目要求在输血申请单发出前完成,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中。
4.1.3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应当使用能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意外抗体的方法4.1.4 紧急抢救输血时,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方案应当服从临床用血的时限要求。
4.1.4.1 即刻输血且患者血型无法确认时,可立即发放0型红细胞和 AB 型血浆,发血单上标明“紧急一相容性检测未完成”。
4.1.4.2 限时输血时,输血科应根据时限要求完成相应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及时发放血液。
4.1.5 在申请紧急用血时尚未完成输血前相关的其他检测项目者,必须同时采集血标本送检,并在输血请单上相应位置备注说明“已送检,结果待回报”以及送检具体时间。
4.2 输血前检测的血样本要求4.2.1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申请单和血液标本送至输血科。
送、接双方共同确认其标签信息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一致,如对患者身份或标本信息有疑问,应当重新采集血标本。
输血查对制度及流程
输血查对的流程与要求
01
02
03
04
输血查对的流程包括采集患者 信息、核对信息、配型试验、
再次核对等环节。
医护人员需在输血前对患者身 份、血型、交叉配型结果等信
息进行核对,确保无误。
核对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进 行验证,如口头核对、书面记
录等,以降低误差风险。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输血查对制 度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制度
根据制度优化内容,及时更新输血操 作流程,确保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制度优化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实际操作经验, 不断优化输血查对制度,提高制度的 科学性和实用性。
感谢观看
THANKS
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2
输血前查对制度
患者信息查对
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确保患者身份与输血申请单上的 信息一致,包括姓名、性别、年 龄、病案号等。
核对患者身份标识
如指纹、手写签名或电子识别等 ,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查对
核对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
确保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容,避免发生输血后血型不合引起的严重反应。
记录输血时间、血型、输注量、输注速度等信息,以便于 后续核对和追溯。
输血后核对与签字
输血结束后,应再次 核对患者信息、血型 、交叉配血结果等, 确保无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医 院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
核对无误后,应由两 名医护人员签字确认 ,并填写输血后记录 表。
04
输血后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及流 程
目 录
• 输血查对制度概述 • 输血前查对制度 • 输血中查对制度 • 输血后查对制度 • 输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监督与改
进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安全有效,防止输血过程中因不当的检测措施而导致输血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在实施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以及进行输血前检测和安全评估的医务人员。
三、管理原则1.科学合理。
输血前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原则,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严格执行。
所有执行输血前检测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要求执行,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
3.安全优先。
患者的输血安全和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前检测的要求,保障患者的安全。
4.信息保密。
对于患者的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四、输血前检测内容1.血型和Rh因子。
对患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以确定输血及供血的相容性。
2.传染性疾病筛查。
包括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和疟原虫等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3.免疫抗体筛查。
对患者进行免疫抗体的筛查,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抗体介导的输血反应。
4.其他相关检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进行其他相关检测,如钾、钙、镁等离子浓度的测定。
五、检测的时机1.住院患者。
所有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在确认需要输血后,应立即进行输血前检测。
2.门诊患者。
所有需要进行门诊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在决定进行输血治疗时,先进行输血前检测。
3.紧急输血。
对于需要进行紧急输血的患者,可以在进行输血治疗的同时,立即进行输血前检测,但必须在输血前及时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
六、检测标准1.血型和Rh因子的鉴定必须准确无误。
2.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结果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3.免疫抗体的筛查结果必须准确可靠。
4.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七、检测方法1.血型和Rh因子的鉴定一般采用凝集法或ELISA法进行。
2.传染性疾病的筛查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一、输血前检测1、血型鉴定患者在输血前,必须进行 ABO 血型和 RhD 血型的鉴定。
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血型鉴定结果有疑问或不明确的,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
2、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意外抗体。
抗体筛查应使用能够检测出常见不规则抗体的试剂和方法。
若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应进行抗体鉴定,明确抗体的特异性。
3、交叉配血试验完成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主侧是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次侧是患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记录结果。
4、传染病检测对患者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
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检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传染病检测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二、输血前核对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无误。
核对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抗体筛查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输血相关检测报告。
2、血液制品核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发放血液制品时,应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血液制品的血型、血量、有效期、血袋完整性等信息。
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血液制品发放和领取记录上签字确认。
3、输血过程核对输血开始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制品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输血记录1、输血前的检测结果、核对情况以及输血的指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应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输血服务规范》、《血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工作环节,包括输血相关的检测、选择供血者、血液质量控制等。
三、输血前检测项目和要求1.受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实验。
(2)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2.供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Rh实验和其他特殊血型的检测。
(2)血红蛋白浓度:供血者血红蛋白浓度不低于130g/L。
(3)传染病相关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4)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核抗体等。
四、检测管理流程1.输血前检测申请:医生在确诊输血必要的情况下,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包括受血者姓名、住院号、检测项目等信息,并签字确认。
2.样本采集:由专业医务人员按规范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并及时标注相关信息,以防混淆。
3.样本检测:将样本交给临床检验科进行相应的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果反馈:临床检验科将检测结果准确填写到受血者的病历中,并将正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5.检测结果的处理:(1)正常结果:医生在受血者符合输血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输血需求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异常结果:医生根据具体异常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或调整治疗方案。
六、责任与监督1.医生责任:负责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与检验科沟通和解释检测结果,作出输血合理决策,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2.护士责任:负责采集血样,并确保采样过程规范、标本正确,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科。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 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 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 2 名护士 (一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 ,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者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及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输血相容性检测是指在进行输血前,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相匹配,防止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将为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一、管理制度1.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负责制定并修订血站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清晰。
3.负责定期组织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协调进行。
二、程序1.严格按照供受血者的标本采样要求操作,确保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血型鉴定方法采用ABO、RhD血型标志物鉴定、典型血清试验、中性凝集试验等方法。
3.血凝型鉴定采用全血凝集试验、抗凝剂处理试验、制备抗血小板血清鉴定等方法。
4.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制定输血方案,并列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
5.进行交叉试验,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6.定期对设备和试剂进行校准和监控,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检验结果登记、报告和存档,并通知输血医生和相应相关部门,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8.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及时纠正问题,防止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9.定期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制度与程序的完善和执行,将为提升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并降低输血引起的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师应当认真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1 用血前评估原则:1.1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输血相关指标。
1.2 患者病情描述,包括:症状、体征、出血、渗血、凝血等。
1.3 输血指征的判断依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临床症状。
2 血液制品使用适应症:术中失血低于血液总容量的10%时,不输血液制品,可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术中失血低于血容总量的20%到3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术中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30%或患者血红蛋白(Hb)≤70g/L,可输入红细胞、血浆、白蛋白及其它血液制品。
具体如下:2.1 全血:一般不输全血。
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2.2 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携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患者。
a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用。
b 血红蛋白<70克/升,应考虑输用。
c 血红蛋白在70~100克/升之间,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2.3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a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不输血小板。
b 血小板计数<50×109/升,应考虑输血小板。
c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d 成人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应输血小板1-2个单位。
e 其他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60%),输血量大于15单位,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其他情况。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治理制度输血前相容性检验主要包括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ABO 和 Rh 系统定型;抗体筛选和鉴定,穿插配血试验;配血报告和血液发出。
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1、核对输血申请单填写工程是否完整,尽可能多了解受血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继往输血史以及输血反响记录。
2、标本要求(1)核对每 1 份标本正确无误,标签完整,和输血申请单上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完全一样。
(2)配血标本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天,无稀释和溶血,能代表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况。
(3)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保存与 2-6℃至少 7 天。
(4)反复输血的患者应抽取的标本做配血试验,避开因回忆反响而产生的抗体漏检。
(5)假设受血者使用肝素治疗,则应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使标本分散。
假设受血者使用右旋糖酐等治疗,配血前留意将红细胞洗涤。
ABO 系统定型1、输血前必需核对并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的 ABO 血型,核对正定型与反定型结果,两种结果必需相符。
2、觉察正、反定型不符时进展一下核对及处理:(1)标本或试剂有无污染、失效、漏加或错误。
(2)试验器材有无不清洁。
(3)离心力或时间有无过度或缺乏。
(4)阳性反响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
(5)结果记录或推断错误产生假阴性。
(6)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
(7)华道氏胶或血清蛋白引起钱串状形成,影响反定型结果。
(8)致敏红细胞在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发生凝集。
(9)ABO 亚型抗原减弱、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白血病和难治性贫血),难以检出。
(10)由于近期异型输血或基因遗传,血液标本含有二群不同型别的红细胞(嵌合体血型),定型时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11)红细胞因遗传或获得性的外表特别,发生多凝集现象。
(12)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红细胞可获得“类 B”的活性。
(13)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如卵巢囊肿),可中和抗 A 和抗B定型试剂,必需屡次洗涤红细胞。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检测范围1.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以下检测:(1)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等;(2)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直接交叉配血试验和间接交叉配血试验;(3)传染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艾滋病病毒抗体(HIVAb)等;(4)丙氨酸转氨酶(ALT);(5)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6)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7)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核酸检测;(8)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
2. 对于有输血史或近亲属有输血史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检测。
三、检测流程1. 患者入院后,由临床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明确输血指征、血型、输血量等。
2. 输血科接到申请后,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检测。
3. 对传染病进行筛查,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4. 对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 所有检测项目完成后,输血科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师,由其决定是否输血。
四、检测质量控制1. 输血科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检测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输血科应建立健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制度,确保检测质量。
五、责任与义务1.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指征,合理使用输血。
2. 输血科应严格按照检测制度,认真执行检测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3. 检测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保守患者隐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输血前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输血科负责解释。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中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二、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五、输血后评价: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第 2 页共 11 页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历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检验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检验科每季度抽取输血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