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及研究动态述评

合集下载

新区域主义理论浅析

新区域主义理论浅析

新区域主义理论浅析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早期区域主义和新区域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特征,并从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旧区域主义的区别,梳理了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标签:区域;国家;区域主义;经济合作“re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glo”,指的是某一行政区域或是由相似特征(Similar Feature)构成的地理区域,”reglo”的词源是”regere”,该词又有引导和管制的意思。

因此从词源上看来,区域一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思,即地理位置临近并且联系紧密,拥有共同的区域观念意识,以及存在对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监管的机构。

区域主义则是关于区际关系的理论的总称。

一、Ⅱ战前的旧区域主义早在1664年,法国各省就签定了历史上最早的区域贸易安排协议,建立了关税同盟。

但在其后的两百年里区际贸易发展较缓慢。

直到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以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为基础的商业协定后,区域主义才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20世纪初期,英国与46个国家、德国与30个国家、法国与2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安排极大地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这一时期被经济史学家欧文称为渐进的双边主义时代(Progressive Bilateralism),它也引发了欧洲和全球的削减关税浪潮,其历史作用与意义堪与Ⅱ战以后的GATT相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区域贸易安排的发展进程。

战争结束后,区域主义迅速发展,且比上一阶段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区域内成员对区域协定外的成员更具歧视性,而且这个时期签订的贸易安排更加倚重政治因素,例如1928年法国与其殖民地国家签订的关税同盟、1932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建立的英联邦优惠制度等,便是从巩固法英帝国控制势力的角度考虑的。

相比较于Ⅰ战前的区域主义,Ⅰ战后的区域主义的特点是,歧视性的贸易集团以及具有保护色彩的双边协定盛行,其本质是以邻为壑和贸易转移,结果自然是加剧了其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造成的影响,激化了主要势力之间的政治冲突[1]。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的区域性差异和创新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和应用等方面。

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斯宾格勒(1990)提出的“创新链”理论和劳伦茨(1998)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斯宾格勒的“创新链”理论主要关注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强调创新的微观基础。

而劳伦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则更加注重创新的地理集聚性和系统性,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

主要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构成的创新网络。

该网络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三个要素。

创新主体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过程指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创新环境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创新集聚创新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创新主体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集中存在,并通过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聚可以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创新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和集聚外部性的作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资源交流为基础的复杂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传播,扩大创新主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可以包括产业联盟、科研团队、创新合作等形式。

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应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因素。

新区域主义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新区域主义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新区域主义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新区域主义是一个新兴而又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涵盖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社区规划等多个层面,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新区域主义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入手,深入探讨新区域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新区域主义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新区域主义是一种以社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思想,旨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将城市规划功能重新定义为服务于社区的需要,强调公共空间的价值和重要性,提倡地域性特色的发展,推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试图消除城市的刚性结构,打破普遍存在的车位至上和汽车依赖的现象。

新区域主义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致城市精致城市是新区域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城市环境的品质、可达性和连通性。

通过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改善城市内的公共空间、社区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的交通、服务和商业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步行城市步行城市是指城市规划中采用步行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依靠大量的公共空间和行人友好的设计,将城市内相关设施和服务连接起来,从而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步行城市能够促进城市的社交互动,加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3.传统城市形态传统城市形态是指历史悠久、有机产生的城市形态,通常呈现出密集的、混杂的、交通互通的特点。

传统城市形态是新区域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社交性和可达性,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传统城市形态在新区域主义的实践中,通常会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提高城市维度,促进社区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第三章新区域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以社区为中心,强调公共空间和地域性特质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新区域主义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新区域主义通常体现为强调行人道路、自行车道、绿地、公园和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和能够加强社区互动的设施。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新区域主义的概念与发展新区域主义是由美国学者J.Scott等提出的理论,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区域共同体的建设,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区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二、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一体化: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倡导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减少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同发展。

2.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新区域主义将地方政府视作区域发展的主体,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新区域主义注重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提倡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区域的创新能力。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内各类实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4.推动城市群的发展:新区域主义要求区域间协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优化,提高交通和物流的效率等。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5.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区域主义提倡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新区域主义的案例分析1.加拿大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在污染控制上的合作:这两个省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合作进行污染控制,建立了污染控制委员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辖区内工业的污染管制。

新区域主义和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践

新区域主义和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践

新区域主义和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成为了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新区域主义是一种以地方性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形式,旨在促进城市、州际及其他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一新形势下,城市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区域主义和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践。

一、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新区域主义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理论:政治经济学、行为主义和制度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新区域主义是由全球化引发的地方优势和漫长地方等级化传统以及新生地方识别感的表现。

其主要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和民族国家的分裂促进的地方地位。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派则更关注区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些组织是基于信任、互助、合作和创新的社会关系,旨在加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

制度主义认为,新区域主义是通过认识到政府政策和规则的作用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制度主义者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在引领创新、规划和协调中的角色。

这些理论中,政治经济学派更加注重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学派则更注重组织形式,而制度主义派则强调政府政策和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二、新区域主义在城市竞争中的实践与传统的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新区域主义创造了创新型、多样化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了城市发展的全球性和互相交流的集体行动。

新区域主义的实践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环境治理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纽约和伦敦为代表的城市通过环境治理,提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比如,纽约市采取了“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碳排放限制”政策来降低城市环境污染。

伦敦则通过城市绿地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等措施,打造了世界上最环保的大城市。

2、促进科技和文化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技术和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硅谷、上海张江、深圳南山区等由于创新而得以高速发展。

同时,城市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吸引人才和营造宜居环境的有效手段。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
地制 宜 、灵 活地 制定 措施 。“ 巨人 政府 ” 还 可能 带来 政府 机 构臃 肿 、
机关人员难于管理 、改革无法实施等组织性问题 ,降低政府的办事
悄 然 形 成 的 最 新 一 波 区 域 发 展 理 论 和 实 践 ,在 过 去 二 、 三 十 年 中 已 经 成 为 区
域研 究的主导课 题。论文将通过对 国 内外主流 文献 的综合评 论 ,从 历史 沿革、 理论兴起 、实践发展 等方 面全 面 阐述 新 区域 主义 的发展 和动 向 ,并 尝试 分析
在 过去 的 1 0多年 中 ,在 日趋变 化 的经 济 、社 会 环境 下 ,世 界 0 各 国一 直致 力 于寻找 能够 最有效 地 提供公 共 服 务 、促进 经 济发 展 的 政 府结 构 。区域 主义 在几起 几伏 之后 逐渐 成 为 了各 国政 府 日渐 趋 同
的有效 模式 之一 。在 欧美 主要城 市 和地 区 ,区域 主 义 理论 与 实践 的
求助于成立 “ 区域 型 ” 政府 , 以解 决 公共 服务 问题 。合 并 的 “ 大
纽约 市 ” 就成 为 了 当时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 区域 型 ” 都 市 。但 由 于 在 美 国政治 思想 中根 深蒂 固 的 “ 小政 府 ” 传统 以及 市郊 社 区和政 府强 大 的经 济 、政 治 势力 ,这样 的大 规模 市郡 合并 并 没有 在 很 多地 区 推
发 展在 过去 10年 中经 历 了几个 主要 阶段 。 5 第 一个 阶段 是 在 1 9世纪 中后 期 ,包 括 费 城 并 ( i -o nyC noia o ) Ct cu t o sl t n y di 的 区域政 府 。在 19 8 8年 ,纽约 市宣 布其 周 边 的 4郡 2 0市 合并 成 现 在的 “ 大纽 约市 ” 。这个 在 当 时影 响 最 大 的市 郡 合并 ,标 志着 北 美

浅谈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浅谈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浅谈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关于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新区域主义概述二、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1. 鼓励地方政府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2.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3. 加强城市间合作发挥地区优势4.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综合实力5. 建立跨地区合作平台促进区域一体化三、新区域主义的案例研究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 华北经济区发展战略3. 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建设4.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5.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结论一、新区域主义概述新区域主义是指在全球化时代下,面对国家间竞争加剧和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通过促进省级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和合作,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新区域主义的出现,寓意着经济体系和地缘政治结构的新调整。

相较于旧生产方式和旧贸易方式,新区域主义战略更多关注区域内部的发展和互动。

二、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1. 鼓励地方政府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于实现地区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在中国的呈现,大致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加剧。

政策的推动诱使地方政府虔诚跟进,确保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更具魅力的投资环境,以激发当地经济的活力。

2.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跨省和不同城市之间,产业差异性和优势地位的存在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随着区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产业集群的作用得以发挥。

尤其是在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主要动力。

同时,地方特色经济也成为各地宣传和开放的重要窗口。

3. 加强城市间合作发挥地区优势新区域主义的理念是倡导通过城市联合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和协同作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如长三角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国家一级发展战略。

城市间互动和产业合作将产生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4.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新区域主义强调的是在关注全局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地区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拓宽资源的使用范围,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当地经济效益的目标。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论文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论文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 论文关键字:理论方法主义世界区域国家社会秩序区域化4-12-19 摘要本文以赫特纳等人提出的关于冷战后新区域主义研究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为对象,阐述了该方法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涉及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及其世界新秩序观,并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比约恩·赫特纳“新区域主义方法”新区域主义世界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1]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新区域主义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各个流派探索的新的重大课题。

[2]其中,由比约恩·赫特纳(BjrnHettne)等人提出的“新区域主义方法”(NewRegionalismApproach)(简称NRA)因其研究成果丰厚、研究视角独特、理论观点新颖且更符合当前区域主义实践而格外受到关注。

[3]该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区域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为出发点、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描述了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涉及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世界秩序新图景。

鉴于该研究方法及其关于区域主义和世界新秩序的理论观点在我国尚未有专门介绍,本文即以该方法关于新区域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基础,阐述它关于“新区域主义”世界新秩序的基本看法,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国内刚刚兴起的区域主义和世界新秩序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一、“新区域主义方法”关于新区域主义的基本观点赫特纳等人提出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从这样一种假定出发,即新区域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产生于新的框架并有新的内容的经验和理论上新现象。

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及研究动态述评

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及研究动态述评



导 入 问题 :新 区域 主 义
近3 0年来 ,欧洲 、美 国、东南亚 、非洲等地 区 纷纷出现 区域经济整合的提议和协商 ,特别是有了欧
洲 联 盟 和北 美 自由 贸 易 区 的成 立 和顺 利 运行 的 典 范 , 2 纪9 0世 0年 代 到 现 在 各 种 区域 贸 易 协 议 ( ei a R g nl o TaeA re et T ) 不 断 涌 现 。根 据 WT 统 计 , rd gem n,R A O 最 近 l 产生 的区域 贸易 协 议 数 量 与 在 此 之前 的 5 0年 0
10 2 , hn ) 009 C i a
A b tac : W i he d v lp e f“n w e o aim ”。t e e rh no r go a c no c i tg ai n t e r e st sr t t t e eo m nto h e rgin ls he r s a c i t e in le o mi n e r to h oy sek o
2 0 / 1 总 第 3 1期 0 9 0 8
文章 编 号 :10 0 1一】 8 ( 0 9)O 4 X 20 1—0 4 0 0 6— 4
商 业 研 究
C MME I LRE E RC O RC A S A H
新 区域 主义 理 论 脉 络 及 研 济合作的影响边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区域贸易协议作 为其贸易政 策 的核心 ,并赋予区域贸易协议高于多边 贸易的政策 优先权。另外 ,区域贸易协议 自身更加复杂化 ,其贸
易管 理框 架 大 多超 出 多边 达成 的贸 易规 制 。尽 管 是 区 域性质 ,区域贸易协议依然呈现出扩展和联合的发展 态势 。 此外 , “ 区域 主 义 ” 的发 展 还 表现 在 发 达 国家 新 和发 展 中 国家达 成 优惠 协议 的互 惠性 增 强 。在 美 国参 加 的 4个 区 域 贸易 协议 中 ,有 3 是 与 发 展 中 国家 签 个 订 的 ,分 别 是 墨西 哥 、智 利 和约 旦 。欧 盟 则把 区域 贸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评述

[12]盖文启著,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盖文启、王辑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及其创新网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14]傅家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中国科技月报,1999(08)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研究衍生研究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力量。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其发掘区域优势,充分调动区域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整体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衍生研究三个方面来说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6]Naulaers,c.&Reid,InnovativeRegions?AcomparativeReviewofRethondesofEvaluatingRegionalInnovationPotential.Brussels:EuropeanCommission
[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科技管理,2000年3月,第21卷第2期
丁焕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新、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8]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描述。综合分析已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的内涵有以下几点:(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单元;(3)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评述
研究内容
导论 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概述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旧对比分析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典型模式 结论
1.导论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 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范式的研究特别强调区域竞争力优势的培 育,其所关注的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中的关系转向 伴随着人文地理学制度转向和文化转向研究的深化,经济地理学 中出现了关系转向的研究视角——强调有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 相互作用,这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区域创新系 统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 一些代表性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型发生了显著的调整演化,一些学 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本文 将对其进行简单评述。
4.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旧对比分析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在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2010)教授认为区域 创新系统模式发生了一个新旧的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旧模式:
◆聚焦部门或集群 ◆技术转让 ◆科技实验室 ◆治理 ◆供给方 ◆顾客主义 ◆程式(如创新三螺旋模式)
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结构、特性、功能、 类型、机制、模式及创新环境等方面。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奥泰奥 奥泰奥(Autio,1998)和库克 库克(Cooke , 奥泰奥 库克 2002) 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内存在两个关键的子系统(见图1): 一是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 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客户和契约商围绕生产企业组成垂直 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 网络,合作者和竞争者则构成生产企业的水平网络,知识在这个以生产企 业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中得到运用和融合。 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知识主要在公共组织,如研究机构和 二是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教育机构中产生,通过技术转移机构、劳动中介机构以及支持创新的其他 区域机构得到扩散和传播。 这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来相互作 用。当然,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它与国家创新系统政策和机构, 以及国际政策和机构等外部环境也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苗长虹)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苗长虹)

“发展主义”理论

以城市和区域为基础、以解决城市与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目的、以权衡公 平与效率为核心、以计量分析和数学模 型为工具、以社会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 规划为手段、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干预为 实现途径的“区域主义”发展理论范式。
区域主义

这种“区域主义”发展理论范式的形成, 离不开战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与 政策背景。显然,战后凯恩斯主义和福 利国家政策的推行,构成了这种“发展 主义”范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战后 资本主义黄金增长时期的到来和人们对 科学技术的狂热崇拜又进一步加强了人 们对“发展主义”的信念。
区域主义


“增长极”理论 “增长中心”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 “城镇体系”理论 “核心—边缘”模式 “大城市带”概念

在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区域 科学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与实践 的共同推动下,50年代末期哈特向所强 调的“区域概念”和“区域方法”就发 展成为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发展 主义”理论
5、区域主义的批判与解构


20世纪60-70年代,在计量与理论革命推动下, 英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焦点转向人类活动中的 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 哈格特(P.Haggett)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 分析》这一经典著作中,将“一般系统论”引 入地理学“节点区域”(nodal region)的分 析,并按开放系统的构成将其分解为运动、网 络、节点、等级、面等5个几何要素,后又加 上第6个要素——空间扩散
2 区域地理学范式的建立

19世纪后期,德国地理学在拉策尔和李希霍芬 等第一代大师的推动下开始走向复兴。虽然后 人将拉策尔看作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 者,但根据英国地理学家迪金森的考证,拉策 尔的两卷本著作《人生地理学》和后来于1897 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体现出他思想的核 心主要是三个方面:测定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 测定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解 释人为的景观或文化景观

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

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

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一、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三、长三角区域化的背景与发展现状四、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的交叉点与互补性五、新区域主义下长三角区域化战略建设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区域主义成为继新自由主义、替代社区主义后一个新的重要理论流派。

新区域主义是一种关注地缘政治与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注重区域发展规划策略的理论框架。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腹地,也是全球化进程中较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本文将从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实践经验,探讨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和互补性,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展望。

一、新区域主义与长三角区域化新区域主义是一种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流派。

它认为地缘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区域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博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不仅仅是通过相对独立的项链形式存在的,还是依托于一定的权力政治、经济网络连通,并通过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和服务衔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长三角区域包含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是中国发达地区之一。

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框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网络,即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的网络,网络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网络来实现;第二,区域集群,即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的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缘经济环境,并带动产业发展;第三,区域治理,即通过政府、企业合作与公民社会的参与实现区域治理,以实现区域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第四,空间正义,即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对区域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来实现空间正义,提升地缘经济竞争力;第五,可持续发展,即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的布局、推动生态环保、实现经济平衡与社会公正,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区域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欧洲、北美等地。

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_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_郭学堂

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_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_郭学堂

,
义 时 处 国际 体 系 的 转 型 期 和 不 稳 定 期 它 是 否 有 利 于 推 动 世 界 多 极 化 的 和 平 演 变 ?
区 域 主 义 的理 论 价值 何 在 ? 本 文 将 追 寻 冷 战 和 后 冷 战 时 代 区 域 主 义 的 历 史 脉 络
,
重 点 探 讨 新 世 纪 区 域 主 义 的 新 发 展 和新 动 向 以 期 回 答 上 述 提 出 的 重 大 理 论 和 现
,
过 程有着 明显 的不 同
,

除 了欧洲 地 区 外 区 域 主义 显 然 不 急 于 地 理 范 围 的扩 张 和 成 员
, ,

国 的扩 大 而 是 在于 内部 政治 经 济关 系 的协 调 和 区 域认 同感 的培 育 非 国家 行 为体 和 利
益 集 团的作 用也 在不 断 上 升
0 十1 比 如 东 盟 国家 的区 域认 同感 也 在 1
实问题



新世纪 以 来 区 域 主 义 的新 浪 潮
,
新世 纪 以 来 经 济全球 化 浪潮进 一 步 向世 界 发展 中国 家和 地 区 蔓 延 强 权政 治 和 大
,
国力量 竞争 与整 合也 加快 了 发 展 中国 家 推 动 区 域 一 体 化 的 步 伐
, ,


除 了 世 界 经 济 发达 地
进人 新世 纪 以 来 南美 国家 逐 渐 认 识 到 只 有 加 强 区 域 经 济 联 合 才 能 应 对 经 济 全
, , ,
球 化 带来 的 挑 战 增强 与外 部 区 域经 济体 的谈 判 资 本 抵 御 外来 各 种 压力
,
,

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

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

作者: 郑先武[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39-58页
主题词: 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理论;综合化
摘要:国际关系新区域主义理论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提出来的,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冷战时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尤其是交流主义和新功能主义。

目前,这一理论既形成了包括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政府间主义等理性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方法”、“世界秩序方法”等反思主义流派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在内的多样化局面,又逐步呈现出建立在理论、历史、现实与比较方法之上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5-0593-07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苗 长 虹1,2(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2.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所,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

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虽然自荷马时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描述有人居住的世界的土地和居民,但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由德国两位杰出的学者洪堡(A・Humboldt,1769—1859)和李特尔(C・Ritter,1779—1859)将古典地理学的功利主义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系统地发展成为依靠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近代地理学[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近代地理学大师拉策尔(F・Ratzal,1844—1904)、李希霍芬(F・Rich2 thofen,1833—1905)、赫特纳(A・Hettner,1959—1941)、施吕特尔(O・Schluter,1987—1952)以及法国近代地理学大师维达尔(P・Vidal,1845—1918)、白吕纳(J・Brunhes,1869—1930)、德芒戎(A ・Demangeon,1872—1940)等人的努力下,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科学体系中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洪堡和李特尔所开创的地理学区域研究传统也得到了极大的复兴和发展。

新旧地区主义比较

新旧地区主义比较

新旧地区主义比较摘要在全球化与地区化潮流下,地区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要想深化地区主义研究有必要对过去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回顾、比较与分析,从而找出理论观念的新解释,反过来促进地区主义的发展。

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展开。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交代,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梳理了地区主义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对研究主题地区主义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因为在地区主义研究中既有经济学角度又有国际关系角度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国际关系角度来分析地区主义。

第三章探讨的是旧地区主义理论和实践,主要以欧洲一体化的三个理论为分析重点,同时以欧共体来分析旧地区主义的特征。

第四章探讨的是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和理论诉求,并以APEC为新地区主义实践来分析新地区主义的特点。

第五章是文章的重心,也是前几章的自然展开,主要通过新旧地区主义的对比得出各自可借鉴的地方,并论述了旧地区主义对新地区主义的启示,希冀对地区主义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关键词:地区,旧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比较COMPARISON ON THE NEW AND OLD REGIONALISMABSTRACT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ism phenomena prompt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study of regionalism in china,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and comprise regionalis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heory, by which,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new explanation of regionalism in the current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 and theory constructed.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struction part explains subjects’ val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methods in 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cur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this subject. The second chapter sees the conception of regionalism, the rea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ism practice. Then,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egionalism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From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fourth chapter, the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heory of old regionalism and new regionalism. The author divides the history of regionalism theory into two stages the stage of old regionalism of theory, and the new stage of regionalism theor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regionalism.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points in two stages in regionalism, i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old regionalism and new regionalism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it ends with inspiration to new regionalism for the study of comparison between two stages in regionalism .This part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KEY WORDS :Region, Old Regionalism, New Regionalism, Comparison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及研究动态述评作者:王淳来源:《商业研究》2009年第01期摘要:随着“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试图超越基于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和效率的传统分析框架,探讨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外的因素,如贸易与生产率的关系、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需求增加带来的效率增加等。

对传统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特别是从贸易生产率关系、不完全竞争、投资效应、利益集团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理论脉络;研究动态;述评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一、导入问题:新区域主义近30年来,欧洲、美国、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纷纷出现区域经济整合的提议和协商,特别是有了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顺利运行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各种区域贸易协议(RegionalTrade Agreement,RTA)不断涌现。

根据WTO统计,最近10年产生的区域贸易协议数量与在此之前的50年成立的区域组织数量相当,在整合程度和规模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所有的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一体化协议,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被称为“新区域主义”。

与旧的区域主义相比,“新区域主义”范围更广,更加注重一体化的“纵深层次”,不仅涉及贸易领域,而且涉及金融和对外直接投资,并扩展到政治领域的合作与协调。

区域经贸安排已突破传统的地缘概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洲和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

此外,还出现了诸多新型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把更多的经济体纳入到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充分扩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边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区域贸易协议作为其贸易政策的核心,并赋予区域贸易协议高于多边贸易的政策优先权。

另外,区域贸易协议自身更加复杂化,其贸易管理框架大多超出多边达成的贸易规制。

尽管是区域性质,区域贸易协议依然呈现出扩展和联合的发展态势。

此外,“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还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优惠协议的互惠性增强。

在美国参加的4个区域贸易协议中,有3个是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分别是墨西哥、智利和约旦。

欧盟则把区域贸易协议视为对外经济发展援助战略的核心内容,其参加的50余个区域贸易协议中,有35个是与发展中国签订的,其中包括许多东欧国家。

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非互惠性安排仍然存在,例如普遍优惠制(GSP)和包括《美国加勒比海经济复苏法案》(CBERA)、安第斯贸易特惠安排、欧盟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合作安排(ACP)、《科托努协定》等在内的特惠安排,但与互惠性的区域贸易协议相比,这些特惠贸易安排通常有期限的约束。

与此同时,由于特惠贸易安排往往有利于传统低生产率部门的发展,因此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Panagariya(2002)研究认为“欧盟的特惠安排实际上阻碍了可能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国内改革”。

拉米(2002)则认为“非互惠性贸易安排导致经济活动向传统行业集中,从而阻碍工业化进程”。

正由于此,欧盟愈发重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惠性贸易安排。

在“新区域主义”的背景下,学术研究面临着诸多理论难题和挑战。

这包括“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在内容、深度、广度上的差别,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对“新区域主义”的研究框架,“新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的阐释等。

二、传统一体化理论对区域主义的研究框架传统一体化理论对以“浅层次一体化”为特征的“区域主义”的经典研究主要依托H-O-S 理论框架。

20世纪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等人开创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萨缪尔森(P,Samuelson)等人的完善,形成了H-O-S理论框架。

在勒纳(A.P.Lerner)和里昂惕夫(M.M.Leontief),尤其是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在以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为边界约束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得到了系统表达。

这一取得现代形式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度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统治地位,并且成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分支。

从其现实意义看,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李嘉图基于国际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近30年来新贸易理论的崛起也没有取代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目前,它仍然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准,即使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也还是以其为基准的理论创新。

但是因为这一理论采用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因而很快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大量研究证实,在全球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根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促使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益改善,由此带来福利的增加。

传统一体化理论对“旧区域主义”的研究体系极为复杂,这是由其内在的“次优”分析方法决定的。

在假设条件上,这种“次优”方法消除了区域贸易协议内部贸易关税,但却保留了国内税、补贴政策和非区域贸易协议关税等扭曲贸易的因素。

“旧区域主义”的核心是“关税同盟”理论,凡纳(1950)、米德(1955)和Kemp(1976)均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该理论在方法上严格遵循了H—O—S框架下的标准一般均衡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区域贸易协议的静态福利影响由福利增进(包括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条件效果)和福利损害(贸易转移效果)两方面效果构成。

然而,鉴于“次优”分析的性质,很难从单个成员或全球经济角度得出关于区域贸易协议效应的一般性结论。

三、新贸易理论对新区域主义的代表性研究传统贸易理论侧重考察商品贸易和价格,而“新贸易理论”则探讨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外的诸多其他因素,如贸易与生产率的联系(即“新增长理论”)、不完全竞争。

动态比较优势和贸易需求增加带来的效率增加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贸易发展及贸易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纯考虑区域贸易而忽略相应的政策调整显然是不够的。

另外,虽然区域贸易安排的效率提升效果非常显著,但这种效率的增加占国民产值的比重并不高,而且“在伴随许多国家贸易扩张的经济增长问题上的解释力也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所产生的“新贸易理论”,试图超越基于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和效率的传统分析框架,从寻租理论、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特别是不完全竞争理论)、规模经济、地缘理论、开放宏观经济学、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关系等更广泛的视野内探讨区域经济整合问题。

(一)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不完全竞争、博弈论和产品差异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例如,Francois(1994)利用纳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fi,um,CGE)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Wintera(1997)借助不完全竞争模型来分析区域贸易协议的贸易条件效果,认为“通过计算非成员国向成员方的进口变化来研究福利问题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他建立了一套理论模型来研究区域贸易协议对非成员福利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产量水平、企业数量、现存的贸易约束以及外资的影响。

Winters and Chang(2000)则借助该理论模型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存在“伯川德”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条件效果。

Winters and Chang(2000)考察了西班牙加入欧盟后,西班牙从主要OECD国家制成品进口价格的数据,发现优先出口商会提高含关税价格,而非成员则会降低含关税价格。

(二)政治经济学与利益集团理论贸易政策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团各方竞争的结果。

Grossman和Helpman(1994)研究认为区域贸易一体化政策是一国政府的政治需要,也是域内各种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集团彼此较量的政治产物。

由于区域贸易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或竞争压力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利益集团,尤其是获益者将会尽最大努力游说政府决策者,以便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区域贸易协议或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般而言,受进口竞争压力的生产商通常易于形成一种利益一致的利益集团,而相反,出口商则较难形成一致的利益集团。

从贸易壁垒保护的利益获得者分析,则进口替代产业生产商易形成反对进一步自由化协议的联盟,出口产业部门则显得相对弱小,很难影响政府决策。

Grossman和Helpman(1995)在此前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由贸易谈判描述为“一个向各国利益集团提供充分平衡的过程”,“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方都有足够多数量的出口商从贸易协议中获得利益,并给予政治上的支持。

”对生产商利益集团来说,区域一体化与单边非优惠贸易自由化比较则是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选择:因为,第一,它使国际竞争仅有限增加,其带来的竞争者有限,仅限于区域内的贸易伙伴,而不像单边非优惠贸易协议,不能带来最直接的利益。

第二,通常区域协议是互惠的,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可以获得贸易伙伴市场的开放。

而在区域贸易安排下,贸易伙伴市场却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市场是被保护起来的,这种贸易转向有利于生产商集团利益的增加。

Grossman和Helpman研究认为“区域贸易协议的政治可行性需要可能与社会可取性相违背”,特别是当贸易转移效果带来出口增长,以至于区域贸易协议以牺牲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少数生产商集团的狭隘利益时,这种区域贸易协议是损害福利的。

贸易转移效应增强了政治上的可行性,但有可能引发各国纷纷签署带有贸易转移效应的区域贸易协议的现象。

国内生产者和出口商形成的利益集团影响国家贸易政策,他们对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转变十分敏感。

一旦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发生变化,国内利益集团就会重新审视本国的贸易政策,加快推动本国同相关国家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或直接参加现有的区域贸易集团,激发区域贸易集团接连发生,并且导致分散的区域贸易集团向核心贸易集团靠拢,从而产生了“多米诺效应”(Domino Effect)。

Baldwin(1995)认为,集团的扩张取决于已有成员方允许外来者进入的意愿和集团外国家寻求进入的激励。

他假设潜在进入者进入一个贸易集团会面临“非经济(Non—Economic)”成本。

而这种非经济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随后寻求进入集团的国家会要求越来越高的经济激励。

Baldwin(1997)进一步研究指出,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会激发非成员的政治经济意愿和压力,“他们可以选择加人已有的贸易协议,或彼此之间签订新的贸易协议”。

这种政治经济压力将导致贸易协议规模的扩大。

由于被区域协议排斥在外的国家往往会发起更加强大的游说攻势,因而利益集团对区域协议的反应是“非对称”(Asymmetric)的。

另外,被区域协议排斥在外的国家内部主张自由化的力量往往会增强,这一过程最终会促使各国纷纷降低双边贸易壁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