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第2章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上海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上海为例,结合上海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过程学案 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过程一、考点突破1.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及意义;2. 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类型及表现;3.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 理解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2. 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难点:城市化进程及阶段的判读。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1. 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在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综合分析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项目原因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二、乡村—城市转型 1. 概念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2. 类型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 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 具体表现①景观:乡村景观(阡陌纵横、民居分散)→城市景观(烟囱林立、楼房密集); ②社会:文化教育、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改变; ③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④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二. 世 界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1.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1)学生看书和 通过学生 读图 2.14,分组讨 讨论、读图 论,补充完成右表 分析和图文 (在学案中完成): 转换,既培
养了合作学 (2)学生在完成 习的意识, 对不同类型国家城 又锻炼了图 市化进程的特点并 文转换的能 填表格(下表)。 力,引导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P39 的活动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探
读课本 37-38 页材料分析如下问题
1.逆城市化产生的原 究活动,加
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一 因:城市环境恶化、 强学生对发
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 郊区及农村基础设 展中国家和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乌海六中 盖秀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2.阅读图 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 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重点难点】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湘教版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题型斩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化速度与美国互有快慢;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 水平;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衡量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故C正确。 (2)英美两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2000年相比,2030年第一、 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且2030年预测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一产业比重将下降,不会是 主导产业。故C正确。
题型斩
题型2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例2 (黑龙江鹤岗一中2021高一期末)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问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快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 D.衡量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变式图2 城市化过程坐标图 例4 (云南丽江2021期末)如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 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心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据此回答问 题。 (1)据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四川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贵州城镇化率增长最慢 D.天津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图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下列城市中,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 ) A.成都 B.贵阳 C.天津 D.沈阳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如城市化与资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实践性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湛把握,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组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现状,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现象。
2.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案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为其今后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含解析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自学导引】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①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城市化水平:大多在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②城市中心区的变化: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城市居民陆续,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的迹象。

③商业和制造业分布的变化: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向迁移④市区范围的变化:市区范围,城市边缘地带发展。

⑤城市分布的变化: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

⑥居住环境的变化: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①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

②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分布在。

③“虚假城市化”:突出: 洲,表现: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④“滞后城市化”:表现: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如、、等国.问题:大量流人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压力,进而导致大幅度下降。

6、中国的城市化:①状况: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②意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③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合理利用,切实保护,全面实施战略;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建设,努力改善。

[自学答案]:1、乡村城市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3、社会经济的发展;4、75% 90% 渐趋恶化向外迁移衰落市中心区边缘区明显扩大较快连绵带5、低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南美洲工业化水平落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6、快速增长急剧增加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农村、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图表解读】1.教材图2—13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据图分析:(1)从1900年到2000年,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的数目和城市化水平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什么?(3)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3)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3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3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湘教版)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以及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二、课表要求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动力机制,掌握不同地区城市化特点。

三、教材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

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的变化过程。

他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动力,以社会经济水平为标准。

由时间进程带来地区和空间变化。

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

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许多学生是随家长由农村来到城市的。

由于小学、初中在农村,学生没有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高一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教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学明白。

另一方面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析。

把学习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五、设计思路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e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e

2~ 3

2 .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发展快
B .乙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
C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人口比
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 .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
城市中心区移动
3 .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程度。
教材整理 2 城市化动力机制
阅读教材 P37 第 2 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 :经济越发达,城10市/ 化12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e
自学 合学 探究
归纳 总结
(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
学习 目标
1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 重点 ) 2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难点 ) 3 、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重点 )
自学 合学 探究
教材整理 1 城市化
阅读教材 P36~ P37 第 1 段,完成下列问题 。
1.含义: 是指

在空间上
、乡村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学 合学探究完成各学 习目标。
小组为单位活 动不但可以提高学 习效率,而且可以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
作和情感。
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的学习方式,适合
新课程的变化,有
及时了解学情、点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
拨。
合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展
展示 活动 不但
三、小组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无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无答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_____;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__、___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_____规模不断扩大其中____________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____________;③城市化有助于____________,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

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三、城市化特点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总结: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探究:“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3.阅读教材P38回答下列问题:(1).逆城市化指(2).虚假城市化指(3).滞后城市化指(4).引起逆城市化的原因(5).引起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原因(6).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城市化水平不断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是、、、3.改善环境的措施是建设: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循环。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表2-16要点提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例1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⑵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各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D.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大⑶有关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C.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解析:⑴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⑵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

⑶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基础上的,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推动下,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⑴A⑵D⑶B探究点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及表格所示:2.地区差异例2我国黑、吉、内、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是中部经济地带,以东以南(包括广西省)乏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图中左图是我国城市化差异分布图,右图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A.东部地带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B.中部地带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西部地带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缓慢发展阶段D.总的说来,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变式训练】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⑴~⑵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湘教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一、城市化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思考1.为什么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答案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

但无论是产业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为根本的。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1)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思考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这种说法准确吗?答案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一般情况”这个前提就不准确了。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城市绿化率高。

湘教版必修二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案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自主预习】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标志):(l)____________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转移(3)____________不断扩大3.意义:(1)缩小__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_。

(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关系(1)_________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2)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________。

(3)并为________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处于___________阶段(2)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衰落,_______地带发展较快(逆城市化)(3)解决措施:建设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________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总体水平________(2)问题: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________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_______(3)解决措施:大力发展城市及___________,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________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__________。

3.中国的城市化(1)过程: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____________的过程。

(2)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①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②合理利用________,切实保护________。

③统筹城乡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重点)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难点)3.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城市化阅读教材P36~P37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误判断:(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化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提示】(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与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教材整理2城市化动力机制阅读教材P37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正误判断:(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2)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提示】(1)×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市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教材整理3城市化特点阅读教材P37第3段~P40,完成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1)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2)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现象。

(3)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5)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发展中国家(1)城市化总体水平比较低。

(2)城市化推进迅速。

(3)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4)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正误判断:(1)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2)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提示】(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

(2)×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讨]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

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 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探讨1: 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市化?【提示】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探讨2: 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提示】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核心点击]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动力及结果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3.城市化的意义1.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64490033】(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2)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省区城市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B.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城市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D.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2)题,从图中可判断,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省区。

【答案】(1)A(2)D[合作探讨]时隔37年,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顶层设计。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探讨1:我国目前在城市化速度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快,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探讨2: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提示】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核心点击]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2.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图乙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的数量及变化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表(1)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表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图甲,可以看出虚线所代表的国家的城市人口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量较少;但随后增速很快,说明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分析图乙,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的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分析表格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1)发展中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2)数量不断增多,且数量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水平较低探讨1:图中直观显示出的世界城市化的特征是什么?【提示】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增加,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

探讨2: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提示】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读图指导](1)看坐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分别表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和城市化水平。

(2)看图例:图中显示了两种图例,分别是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3)看图中信息:在1900~2000年的100年间,每隔50年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增加的速度。

(4)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体验评价]3.读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

阶段Ⅰ阶段Ⅱ(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A.初期阶段B.城市郊区化C.成熟阶段D.再城市化(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由图可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城市郊区化阶段;在阶段Ⅱ,由于城市中心地价昂贵、污染严重,人口开始外迁。

【答案】(1)B(2)B[课堂·小结]对点训练1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34】1.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第2题,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

【答案】 1.B 2.A对点训练2城市化特点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