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将相和》。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和他的好友相国平原君因为误会而争斗,在齐国使者的一番劝解下,两人化解误会,和好如初的故事。
2.2 生字词解析将:将军相:相国和:和解误会:误解劝解:劝说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认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提问学生对于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理解。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生字词学习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4.4 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角色,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并和家长分享课文故事。
学生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写一个句子,并家长签名确认。
5.2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后练习题: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__分段。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认读生字3、难字指导:“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古代将领和相国之间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将领和相国的争论和矛盾展开,通过智慧解决了争端。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掌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运用。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和包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故事中的将相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他们的冲突和和解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动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讨论与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团队合作。
写作与口语表达: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与绘画:通过板书和绘画,生动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将相之间的故事,通过将相之间的争斗和和解,揭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关键词汇:将相、争斗、和解、团结、合作等。
句型:介绍人物、描述情节、表达原因和结果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热身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故事。
3.2 阅读课文《将相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思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对于团结合作的理解和体会。
4.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录视频或录音,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3 学生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表演中的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将相和》文本6.2 课文插图或海报6.3 角色扮演道具6.4 学生作业模板6.5 视频或音频播放设备第七章:教学方法7.1 阅读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友谊与矛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将相和》是一篇描写古代将领和相国之间的故事,通过故事展现了友谊与矛盾的交织,以及相互理解和宽容的重要性。
2.2 生字词学习:将军、相国、矛盾、宽容、友谊、理解等词语的解释和书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3 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并书写,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友谊与矛盾,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2 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生字词学习。
5.2 课堂小游戏:设计相关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课文内容和生字词学习。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6.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步骤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3: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三篇
【导语】《将相和》这篇课⽂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性,但⼜紧密联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揭题质疑 1.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课⽂。
三、理清层次 1、课⽂中有⼏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然段。
2、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要统⼀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是⽐较富强的齐国,西⾯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在这个时期。
四、深⼊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中哪⾥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不克,战⽆不胜,⽴下许多⼤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张嘴,反⽽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由读⼀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将相和》优秀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精选
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将相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将相和”故事的背景,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背景,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 学习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背景,学习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将所学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古代将军和宰相和睦相处的典故,引发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3. 故事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将相和》2. 主要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背景3. 课堂重点: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答案示例: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国家,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和一位足智多谋的宰相。
他们原本关系融洽,但有一次,因为一场误会,将军误以为宰相背叛了他。
经过一番周折,误会终于解开,两人重新和好。
从此,他们更加齐心协力,为国家繁荣昌盛共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阅读、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将相和”的故事内容,了解了故事背景,学会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将相和》。
能够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将相和》是一篇描写战国时期故事的文章,讲述了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故事中,廉颇因为嫉妒蔺相如的才能而多次陷害他,但蔺相如却以宽容和智慧化解了矛盾,最终两人和好如初。
2.2 生词短语:将领(jiāng lǐng)相国(xiàng guó)陷害(xiàn hài)宽容(kōng róng)智慧(zhìhuì)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战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关系。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引导学生思考宽容和智慧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表达,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
(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能够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懂得珍惜和维护友谊,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将相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将相和》,思考其中的含义和期待。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的疑惑。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探讨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4.2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思考过程。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
引导学生创作故事续写或改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2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的阅读和思考,如阅读其他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2 教学工具与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第一章:课堂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
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展示法,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情节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段讲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包括相争、相让、相和等部分。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人物性格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性格。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等进行性格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第四章:道德教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将相和》的故事中领悟到道德教育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引导学生领悟到团结、友谊、尊重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中。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道德教育的内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进行互动交流。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电影,鼓励他们进行拓展阅读和观看。
5.3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_,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五、知识拓展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练习与作业: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18.将相和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教学反思:《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
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
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
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
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
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
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
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
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其_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
(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
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_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_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_,不畏牺牲。
(爱国情深)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