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18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将相和》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课标表述】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璧、怯、诸、荆”等生字,读准“大夫允诺胆怯鼓瑟”等词语的读音。

2.通过小标题的梳理,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的结构顺序。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词语等方法,了解蔺相如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爱国情怀。

4.学习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词语等方法,了解蔺相如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

学习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评价方案】

1. 通过课上复习、课后练习,落实学习目标1。

2.通过课堂的交流学习、自读自悟落实学习目标2、3、4的达成。【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落实目标2)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知道这里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如初)。

2.围绕课题,课文一共讲了三个故事。(板书: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负荆请罪)

◇“璧”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里指的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渑池这个词容易读错,跟我读。课文里容易出错的词还有很多,谁来带着大家一起读。

3.三个故事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4.小结:明确了故事之间的关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改编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将相和》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是(蔺相如),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他。

【设计意图:通过课题导入,了解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对全文有初步认识。】

二品读开头,学习方法(落实目标2-4)

1.老师把前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着读,联系着读,发现这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故事的开头——

2.学生有感情朗读,思考并交流相似的地方。(都写出了赵王的左右为难)

3.(出示地图)这是当时的战国。赵国弱小,秦国强大,所以经常经常受到秦国的欺压。敌强我弱,所以左右为难。这种为难的感觉应该怎么读?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总结:危急关头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蔺相如)。这么一比较,一联系,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板书:有胆有识)【设计意图:通过前两个故事开始背景的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感知人物形象,落实朗读指导。】

三落实方法,品读形象(落实目标2-4)

1.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的比较着读,联系着读,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下面,就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请同学们浏览这两个故事,边读边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除了开始的背景相似以外,还有哪些地方相似?

2.学生交流,教师提升。(过程相似、结果相似)

3.重点指导,品读形象。

☆“撞”

第一句话边读边思考,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撞)交流:“撞”的意思是(用尽力气碰),如果“撞”了结果是(璧碎人亡),那为什么还敢“撞”?(读懂人心、信守诺言)出示相关句子,结合具体词语,体会读懂人心、信守诺言。

小结:一个假“撞”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聪明机智)是呀!敢于假撞也是要有勇气的!学生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师生读。

☆“拼”

(1)自己读一读这一句,这段话里哪个字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拼)

(2)怎么“拼”的?(先礼后兵)这是故事的原文,听我读体会。

(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视死如归、勇敢)

小结: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撞”是假撞的话,此时的“拼”就真的以命相“拼”。两个故事,一撞一拼,一比较,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送给蔺相如?(智勇双全)

思考:“拼”“撞”的背后,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这叫做(爱国情怀)

朗读:全班一起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两段话,读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读出他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一“撞”一“拼”的具体交流,引导学生落实借助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方法,通过比较学习感知人物形象,进行有效朗读。】

4.自主学习,继续落实

通过比较着读,联系着读,蔺相如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栩栩如生,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继续运用这种方法,

把前面两个故事我们学习的结果和它联系起来读,比较着读,看看从中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顾全大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出示),一起读一读。

5.总结:今天同学们运用了比较着读、联系着读的方法,对蔺相如有了如此丰富的感受和认识,有意思吗?这就是阅读名著的乐趣。

【设计意图:继续方法落实,感知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廉颇,因为篇幅的限制,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史记》里他的故事还有长平之战、廉颇失势等情节。课下请同学们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试着读一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关的段落,想一想廉颇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后续我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将方法延伸至课下,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有胆有识

蔺相如渑池之会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爱国情怀

廉颇顾全大局

18《将相和》学情分析

1.已知方面:

学生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养成了浏览、默读、边读边想的习惯。

2.未知方面:

学生对比较着读、联系着读的方法了解不多,在课堂的运用上有一定难度;学生对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需要课前预习及课堂教学中时进行有必要的涉猎。

3.难知方面:

学生对借助比较着读、联系着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课堂学习运用中有一定难度。

18《将相和》效果分析

1.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能自主解决本课字词以及文章脉络的梳理,在课上反馈效果较好。

2.学生能通过比较着读,联系着读的方式,发现两个故事相似的地方,并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撞”“碰”两个关键字的思考体会蔺相如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3.学生整堂课思维踊跃,发言积极,朗读到位,自主思考效果较好,对人物的感知到位,方法的运用能落到实处。

18《将相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将相和》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18《将相和》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本篇课文时,在课堂上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品读开头,学习方法。通过把前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着读,联系着读的方式,发现这两个故事相似的地方,体会蔺相如有胆有识的特点,初步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落实方法,品读形象。学生继续运用的方法浏览

前两个故事,边读边画相关的句子,思考除了开始的背景相似以外,还有哪些地方相似;然后通过交流落实到描写两个故事高潮的重点段落,抓住“撞”“碰”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及他的爱国情怀;最后,学生自学第三个故事,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通课下来,课堂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在引领学生运用比较着读、联系着读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有所欠缺,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进行感悟。

18《将相和》课标分析

现将与本课相关的识字与写字、阅读方面的课标要求摘录如下: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

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