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本土价值
抽象艺术领域一种新的景观——朝向东方的视觉审视和价值判断
文江林曾说:“中国传统文化道家阴阳思想和禅 宗体悟的方式对我目前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我迷恋于虚空和灵动的生命体验,总想用我的艺术把 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作为习惯于深度思维的年 轻艺术家,这是文江林的艺术哲学。我们知道,其实 道家的阴阳哲理即是事物“显在”表象与“潜在”本 质的形神相貌的和合为一;而禅宗思想则又为从现代 性向当代推演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市场化这一当下 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效提供了东方主义式的观 察、呈现、阅读和禅悟的可能路径。在这里,我们特 别要对文江林的具有“激越抒情范式”与“灵动幻化 气息”的抽象作品进行必要和深入的学理解剖。
137
文江林 痕 NO.1
一种习惯性的记忆,这种身体和心理在工作时的感受、 品时说:“他一直在追寻,变化的无常性与不确定性,
想象和感应,终于可以习惯性地本能地处于一种与思 赋予外物一种必然性价值。”
维、与材料、与媒介、与观念、与画面的统一规律的
通过这种对材质的反复调试和磨合,通过对手、
律动之中。
眼、身、心与物的特性的不断契合的修炼,通过对于
文江林在创作时,要根据材质特性和画面效果的 需要,而采用随机性的工作方式,因其完成的作品与 预设的想象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更多的是呈现出意想 不到的偶然性的奇特视觉景观。同时,由于使用的材 料媒介在创作时,其大幅面的作品尺寸在 2 米左右, 对于画面预设的效果,需要进行大体方向上的控制, 这就需要调动艺术家整个身体的静态的止息和动态的 运动来完成,其实那是一种动静交织的运动态,有着 行动绘画的特质。在创作过程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 引力在牵引着手、眼、身、心的整合的律动,在反复 的长期的训练和修炼之后,整个身体和精神已经形成
当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可以关注当代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探索 如何将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向世界舞台,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陈旧的形象
由于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误解,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旧的传统形象上,如中 国龙、中国结等。设计师需要努力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技术难题
在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技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例如,如何将传统 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能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当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 升设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具有积极作用,有助 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研究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 计中的应用,探索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设
计手法和表现形式。
可以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将当代中国元素与设计学、 美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视觉传达设
视觉传达设计
指通过视觉媒介传达信息的设计 领域,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 、包装设计等。
主题关联
探讨当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 计中的应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视觉 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其特点、优势和价值, 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摄影与插图
运用摄影和插图技术,将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文化内涵的应用
01
文化符号
通过运用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 如中国结、灯笼等,传递文化信 息。
文化故事
02
03
文化精神
将文化故事融入设计中,如四大 名著、传统节日等,增强文化底 蕴。
浅谈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本土化意识
本土化 意识最早萌 芽 于二十世 纪初 , 以李 叔 同 、 徐 悲鸿 、 林 族 特 色 的 艺 术 文 化 已 经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传 承 经 典 、取 精 去糟 才 风眠、 刘 海粟等 为代表 的早 期 画家 , 纷 纷 出国学 习 , 并将 西方 油 是 我 们 对 待 艺 术 的 正 确 态 度 。 画 技 巧 引 入 中 国 。刘 海 粟 、 徐 悲鸿 、 林 风 眠 更 是 中西 艺 术 融 合 的 本 土 化 的创 作 情 结 在 每 一 位 中 国艺 术 家 身 上都 有 .这 是 一 渗 入骨髓 、 直 抵 心 灵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所 以 , 中 具 体的倡导 者和身体力 行者 . 而是 纷纷 提 出提 出了 自己对 中国 种 融 进 血 液 、 油 画 的 不 同艺 术 主 张 。徐 悲 鸿 主 张 将 西 方 油 画 的古 典 主 义 写 实 国油 画 必 然 要 走 自己 的 道 路 。 中 国油 画 学 会 主席 、著名 油 画 家 性 绘画与 中国传统文 化结合 起来 . 极 力 倡 导 西 方 写 实 主 义 方 法 詹 建 俊 说 . 对 中 国油 画 来 说 . 二 十 世 纪 是 一 个 学 习 并 自觉 地 把 改 造 中 国油 画 而 刘 海 粟 在 中国 油 画 中运 用 了后 印 象 派 的 表 现 西 方 油 画 植 入 中 国 土 地 使 其 生 根 成 长 的 进 程 。 也 是 一 个 外 来 文 方法. 主 张“ 主体表现 ” 和“ 中西结合 ” 。 ? 林风 眠可以说是“ 中 西 融 化 与 本 上 文 化 相 互 碰撞 与 融 合 的 过 程 。结 合 民族 文 化 的本 土 化 才 是 真 正 属 于 中 国人 的 油 画 . 它 让 中 国人 又 找 到 了 一 种 新 合” 艺术 理论 的开 山鼻祖 , 他 在 国 外 留 学 时 就 一 直 在 苦 苦 探 索 创 作 . 从而让艺术 的发展道路更加宽 阔 , 形 式 中 西 艺 术 之 相 似 之 处 .他 主 张 广 泛 吸 收 西 方 各 流 派 艺 术 之 长 , 的 抒 情 达 意 的表 现 手 段 . 倡 导把 西方 的现代 艺术 的表 现语 言 融人 到 中国传 统 的水墨 中 更加多样 。 去. 为“ 油 画 民族 化 ” 做 出 了不 可 磨 灭 的贡 献 。 虽 然 不 曾有 人 提 到 三、 结 论 过“ 油 画 民族 化 ” 这 一 口号 . 但 这 一 阶段 的 艺 术 家 们 所 研 究 出 的 植 根 于 民族 文 化 才 能 屹 立 于 世 界 之 林 .本 土化 的研 究 远 远 油 画艺 术理论 以及艺术 实践 正在 潜 移默化 的在朝 “ 油 画 民族 不 只 局 限于 对 中 国 油 画 的 创 作 的 重 要 作 用 在 多 元 文化 的 背 景 在 中 国 特 色 油 画 的建 构 与 中 国 艺术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传 统 与 现 化” 这 条 路 上 走 去 ? 五 四运 动 至 抗 日战 争 爆 发 后 , 中 国油 画 家 们 下 . 东方与西方 之间注定 是一种开 放 、 互 动 的关系 , 我 们 应 该 选 以绘画 为武器和工具 . 积 极 投 身 抗 日救 亡 宣 传 活 动 。各 种 不 同 代 、 择正 确 的立场和 态度 . 持有 开放 的胸 怀 和学 习的精神 , 只 有 这 的生活使他 们体验 了普通人 民的悲欢离合 , 使 中 国油 画 家 的 艺 样 . 具 有 中 国 精 神 的 艺 术 才 会 走 出一 条 宽 广 的 金 光 大 道 。 同 时 也 术 出 现 了新 的 感 情 色 彩 , 并 为 新 的艺 术 突 进 积 聚 了 力 量 。 与 此 不 能 盲 目 自信 . 我 们 应 该 汲 取 国外 油 画 传 承 下 来 的经 典 成 分 , 继 而 转 化 为 己有 . 扬 长 避 短 才 是 中 国 油 画 发 展 的有 效 途 径 。 同时 . 新 派 画 在 战乱 的 环 境 里 停 止 发 展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宝藏,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元素。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作品赋予独特的中国风格,增加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用来塑造独特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平衡和内涵,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得以体现。
例如,人们常常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条、花纹、色彩等元素来设计海报、包装等作品,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
传统的中国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也可以在设计中得到应用,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其次,通过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向观众传达更具有情感共鸣的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的符号、形象等元素,以及情感表达的技巧,使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元素可以唤起人们对于家庭团聚、亲情的思考和共鸣。
在品牌设计中,通过采用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色彩等元素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情感认同和亲近感。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热情和重要性愈发凸显。
设计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现代的设计语言和创新的表现方式,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设计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例如,通过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造型,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也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
设计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寓意、审美标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正确有效地将其运用到设计中。
此外,设计师还应该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将传统元素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相结合,以打造出符合现代人口味和审美追求的作品。
视觉文化的价值
视觉文化的价值
视觉文化是指由视觉艺术和视觉传媒所构建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通过图像、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来传达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
视觉文化具有以下价值:
1. 表达和传递价值观:视觉文化是一种广泛传播和共享的文化形式,通过视觉艺术和传媒的表达手法,传达并强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塑造社会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2. 丰富和提升审美体验:视觉文化的作品通常具有艺术性和美感,能够为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通过艺术品的观赏和欣赏,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视觉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载体。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维护和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特殊性。
4.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视觉文化是一种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文化形式,能够通过视觉媒介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作品和视觉传媒可以成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
5. 彰显个人和社会身份认同:视觉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符号,常常反映出特定社群或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特征。
通过
选用、欣赏和研究视觉文化,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彰显自己的个人或社会身份认同。
总的来说,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它具有丰富的价值,既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又能够传达和强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并且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从“新东方主义”风格探寻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点
新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21 8 S 1 —48 o0 4 。0o 月 S 0 年 年
Prs Cice I SN1 07-2 38 es r ls S 0 4 No4 2 0. g201 . . 01 Au . 0
从 “ 东 方 主 义 " 格 探 寻 中 国 当 代 设 计 的 突 破 点 新 风
一
、
当代 中 国设 计 的 问题 分 析
释别 人 的 文化 , 就 是 “ 方 主 义 ” O ina s 的来 源 。所 这 东 ( r tl m) e i 以 , 谓 “ 方 主 义 ” 是 西 方 对 东 方 的话 语 方 式 , 种 话 语 所 东 乃 这
多 年 来 , 为 各 种 复 杂 的 社会 、 史 原 因 , 国 文 化 的 传 方 式 随着 西 方 对 东 方 的殖 民 扩 大 , 构 成 了一 种 优 劣 对 比的 因 历 中 建 承 并 不 完 整 。设 计 界 比较 大 的 问 题 就 是 对 本 土 文 化 的不 自 知 识 体 系 , 过 教 育 、 体 以 及 留学 生 , 通 媒 向全 球 扩 散 , 种 话 这
Hale Waihona Puke Ke o dsi w re tls y w r e oinaim oinaim c n e o ayd sg r dt n l utr l re tl s o tmp r r e in ta io a l e i c u
浅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浅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作者:王宏朕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2期【提要】对于我们来说,当代艺术是在传统和现代、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张力中所产生的。
伴随着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内地的交流与广泛传播,中国的艺术逐渐的从文革时期为政治服务的狭隘概念中解放出来。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起步,并且迅速发展。
在中国大量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们,大部分都采用“模仿”的路线和策略,其中大量的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现代艺术元素来演绎中国的当代艺术。
在跟随国际潮流的同时,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发展的也需要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元素作为基础,应该具有本土的独创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国际化本土化浅析一、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当代艺术是后革命时期的一种艺术,它本身即是艺术革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对革命艺术与写实精神的叛逆。
但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又是一种鱼龙混杂的艺术文化现象,与艺术的阴谋论和文化殖民论不同,当下社会还是主张当代艺术的来自各种不同力量的相互博弈且彼此之间能相互协商的产物,其中有契合、有疏离也有各种的批判。
人类的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的当代艺术也紧随着“国际化”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
随着世界经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融合与高速发展作为基石,使得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是空前的繁荣。
这种繁荣,是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下,且中国社会的逐步开放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就在这繁荣的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呈现,发生在周边的变化,与我们息息相关。
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潮艺术家相继移居到了国外,在欧美等国发达国家进行深造和继续更好的进行所谓的前卫性活动。
在海外的艺术活动中,大多艺术家都将自身去本土化,为了能更加接近国际化水平,与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
在日益提升水平的同时,逐渐的引起了国外展览机构和策展人的高度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和趋势。
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在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包括中国的书法、绘画、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等,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而在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们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不仅可以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可以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比如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造型和配色,成为设计作品的主题元素,给作品注入丰富的中国文化气息。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传统建筑、传统文玩、传统工艺品等元素,为产品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这些设计作品既可以满足当代人对于艺术审美的需求,又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能够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和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设计师若能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作品中,不仅可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韵味,更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品牌标识的设计若能结合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色彩,将会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取向,并且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和装饰手法,可以为空间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空间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更可以对设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分析中国油画意象美学的“本土化”的价值-模板
分析中国油画意象美学的“本土化”的价值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评价,研究学者们众说纷纭。
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当中,带有意象化的倾向。
因此,意象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美术的代名词。
艺术语言体系的形成,总是要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美术具有自己的造型原则,与西方的写实和抽象画法有所不同。
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美术语言在表达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定势。
以传神的手法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并将本土文化渗透其中,使中国油画艺术呈现出返朴归真的倾向。
一、意象美学的历史传承意象理论一直都在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其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直到先秦时期,意象理论才初步成形并融入到美术创作当中。
中国的绘画,就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已经将中国古代的意象与现代的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带有传统意义的中国油画风貌。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使意象理论逐渐地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的意象观开始发生了改变。
这就是中国现代意象美学的形成。
意象,所表达的是一种视觉效果。
艺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不会单纯地写实,而是会将主观的思想融入其中,塑造出一种属于自我的时空立体感。
这种极具直观性的艺术表达,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具有可视性。
欣赏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内涵,并体会更深层次的美感。
这就是意象美的魅力,艺术形象的整体感受通过“意”的抽象和“境”的升华,营造出特有的氛围。
二、中国意象油画的特征中国的美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
其将中国的文化底蕴根植于其中,成为了中国美术创作的灵魂。
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局限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单一性。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世界,同时也吸收了各国文化中的精华。
西方着名的艺术大师,如毕加索、梵高,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
其艺术作品中将东方的艺术吸收到作品创作当中,将艺术创作推向了又一个巅峰。
当油画传入到中国之后,经过了无数艺术家的摸索和创新,已经使其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
关于中国现代油画视觉价值转化的深度分析与思考
并且这种势头正变得 大有一发不 可收拾 之气 势。究其根 由, 就 中国现代油 画视觉价值 转化 的活 水源头正是 艺术主体 性人格
在于我们 丢失 了 自己文化 的主体性 , 继而在创 作 、 审美判 断过 的 自我确证 。如果说艺 术丧失 了以主体性人格 的精神作 为其
程中, 丢失 了 自己的视 觉形象 , 至少 这种本来应 该具有 的主体 价值的底线 , 其意义也 就 自动消解 , 艺术不可能称之 为艺 术 , 艺
参考 文献
[ 1 ] 引 自美术观察杂志社 、 西南大学美术 学院主 编 , 《 走 向文化 自觉
2 O 1 0 ) 论 文集》 卟 邱正伦 , 格精神价值 的 自 我确证 ( 主要指群体性价值取 向) 。譬如说 , 几 建构 中国美术观—— 中国美术观重庆 论坛 (
中国美术的 自主表达 , 文化 艺术 出版社 , 2 0 1 0 年9 月第一 千年来 , 中国的艺术家们始终对 四君子 ( 梅兰竹菊 ) 这个 主题表 中国美术观 :
性艺术 形象早 已十分模糊 了。 ” 也就是说 , 中国现代油 画只有 术 之为艺术 的道理 , 不就是在 于艺术 主体性人格 的价值确证 。
确立起 主体性人格 的 自我 确证 , 才能够 明确艺术 视觉 价值 转化 进入历史的新世纪 以来 , 伴 随着国家崛起和 民族文化复兴 的步 的真正意义 , 做一个 “ 完整的人” ( 席勒语 ) 。有这样一种说 法同 伐 , 中国现代油 画的视 觉价值转 化也应以更加主体 自觉 的方式 样 的让 人倍觉 真实 : 人天生是艺 术家 , 他享有发 挥完整意 义上 最终找到同艺术主体性人格 自我确证 的谐和价值增长点 , 让遍 的人的本性 和体验人 生之活力 的权利 ; 人 应该成 为“ 大地 上诗 体鳞伤的 中国现代油画从此挺起腰杆 , 重新树立起艺术 的主体 意 的栖 居” , 而不是 游荡 在大地 上 的智 能符 号 。 在 某种 程度 性人格精神旗帜 , 才是 中国现代绘画视觉价值转化 的根本性价 上, 中国现代油 画要实现视 觉价值意 义的创造 品格 , 唯有 让艺 值之所在 。所 以, “ 君子务本 , 本 立而道生” 。 致 力 于艺术 主体
浅谈新东方主义与本土化设计
作者: 魏笑
作者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21-2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S2期
主题词: 新东方主义;本土化设计;生活营造;非物质社会
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关系设计的时代,产品设计将不仅是独立的功能和外观的设计,今后的设计将更加重视看不见的东西,重视关系的再发现,方法的追忆和内心的反响。
在非物质社会,设计将更加注重文化的体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产生民族化设计、本土化设计的根本原因。
中国风是这个时代中国文化崛起的一个现象,是中国设计师理解和传承的有时代特征的风格。
今天的中国,很需要有一种突破自我的勇气,建立一种'新东方主义'风格。
新东方主义的设计精髓在于东方主义的诠释,是东方的,但不是复古的,高调形式,低调表现,通过对文化的感受和领悟,让有形的物表现出无形的境界。
视觉文化研究本土化与当代中国艺术
视觉文化研究本土化与当代中国艺术作者:刘陶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1期“视觉文化研究”来到中国,要经历一个被“本土化”的过程。
首先,必须承认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舶来品”,它需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得以成长起来。
实际上,视觉文化研究应该说它主要是来自于“文化研究”,它是文化研究在视觉上的延伸。
然而,这种基本界定并不意味着视觉文化研究就是文化研究的“视觉化”(Visualization)而已,而是说,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在问题意识上没有超出文化研究。
当然,视觉文化以“视觉性”(Visuality)作为研究的聚焦点,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是“视觉”,正如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是“文化”一样。
那么,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是哪些呢?其实,视觉文化所讲的主要就是,观看是一种“实践”,它讲究的是,在“凝视”当中可以产生某种“意义”。
刘悦笛所著《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开篇就说,“看,我们‘观照’外界的重要途径;视,我们‘洞察’万物的基本方式。
视觉经验,构成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本真体验。
只要我们拥有‘属人的眼睛’,我们就无时无刻地不在通过‘扫视’,也就是the Glance,或者‘凝视’也就是the Gaze,来经历这个世界的”。
[1]简言之,视觉经验构成了我们的基本生存方式。
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键词”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视觉文化研究聚焦的还是“权利关系”、“意识形态”、“性别”、“种族”,等等,并没有超出文化研究的领域。
但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实际上“视觉文化研究”还有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关于这些内容和意蕴的,它们首先是关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文化研究在笔者看来,就是从视觉的“视角”对“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文化研究。
这就与中国美学界新近提出的“生活美学”关联了起来。
这种最新的“生活美学”观念认定,美学不能再自说自话成为玄学了,要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不仅如此,美学作还要成为“当代的艺术哲学”。
古意新象:简论叶锦添“新东方”舞美设计理念
古意新象:简论叶锦添“新东方”舞美设计理念叶锦添,中国著名舞美设计师,被誉为“新东方”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古意与现代新象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系列富有东方韵味的舞美设计作品。
在当代舞台艺术中,他的作品备受瞩目,成为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将从叶锦添的设计理念、作品特色和艺术意义三个方面对其“新东方”舞美设计理念进行简要论述。
一、设计理念叶锦添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将传统古意与现代新象相结合。
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擅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古典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新东方”风格。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如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汉唐建筑的飞檐、斗拱,汉服中的褶皱、绸缎等等,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舞美设计之中,为舞台注入了浓厚的东方韵味。
叶锦添在设计中还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进行再创作和再演绎,赋予其全新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他将传统的静态艺术形式进行了重新演绎,融入到动态的舞台艺术中,通过灯光、影像、音乐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为舞台营造出立体丰富的视听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梦幻与奇观的东方世界之中。
二、作品特色叶锦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审美上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视觉享受。
他擅长运用明快的色彩和富有张力的线条,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美效果。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面积的色块运用、饱满的线条勾勒以及对比鲜明的光影效果,这些设计手法使得舞台上的舞美效果极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叶锦添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富有内涵和深度。
他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象,将之融入到舞台设计中,使得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深邃、含蓄的东方意蕴,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东方情感,这种情感既不同于西方审美的直白和张扬,又不同于传统东方审美的含蓄和内敛,而是一种既朴实又深刻的东方情感。
电影服饰设计中新东方主义的价值体现
7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2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的时尚传播影响力可想而知。
从新时期电影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电影服饰设计中的造型、色彩等艺术元素,在电影本体语言阐释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影服饰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某类信息的暗示,如《夜宴》《赤壁》《卧虎藏龙》等影片,其服装设计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意蕴,诠释着“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
在电影这个大环境里,服饰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暗示,电影服饰所体现的“新东方主义”价值,顺应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新东方主义”的美学价值(一)“新东方主义”意象的极“简”的表现著名艺术家叶锦添曾给“新东方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我最喜欢找到一些没有话好说的理论句子,就是什么都说不了、什么说了都不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新东方主义。
”[1]这不仅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富于哲理的艺术见解,也是他关于电影服装设计意象构成的准则,叶锦添在电影美术创作上,凭借着美轮美奂的东方意蕴,独特的新东方主义意象,荣获了诸多国际大奖的提名,如《卧虎藏龙》的服装设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
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意象,体现在电影美术设计的诸多方面,如场景合计,化妆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叶锦添的美术设计,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典型的东方意蕴,东方文化的含蓄使人不知不觉与角色形成了心灵上的交汇。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美术意象,体现着影片浓郁的文人气质,好像是一幅水墨画,撼动着观者的视觉。
如电影《卧虎藏龙》的服装设计,为表现影片主角李慕白的儒雅之风,其服装主要以白色为主,没有掺杂任何其他色彩,通过这种“新东方主义”意象的极“简”的表现,释放出一种具有张力的能量。
[2]凸显人物丰富的情感和极具个性化的性格。
(二)包容与吸纳,重构色彩符号叶锦添服装设计另一特征就是“繁”,服装设计中的“繁”,并不是元素无度的堆砌,而是通过繁复的色彩体现人物特征和角色复杂的心理变化。
“当代中国”是如何内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读《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是如何内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读《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曾军;李缙英【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5页(P238-242)【作者】曾军;李缙英【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2周宪主编的《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文化研究视角,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现实,有着自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意识的著作。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满足于仅仅将“当代中国”作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或例证,既不简单运用视觉文化的西方资源对当代中国现象的图解和阐释,也不试图构建一套普适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视觉文化研究理论。
阐释“中国经验”、理解“中国体验”成为本书更为重要的问题意识、方法选择以及理论立场。
因此,通过本书,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是如何内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
一、文化与社会: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研究“扇面”作为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周宪从其学术生涯的初期就已经开始关注视觉艺术问题了。
即使是从其在论文中首次提及“视觉文化”开始,他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也已超过了20年。
[1]在这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大体来自于两个研究取向的殊途同归:一方面是来自于聚焦“视觉”的艺术和美学研究,聚焦视觉艺术和美学观念的现代剧变,并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寻找导致这一剧变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从“视觉”到“视觉文化”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文化研究”的视觉分析,受到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启发,聚焦于“正在形成中的”“普通的”“作为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的“当代文化”,发现“视觉”“视觉化”已经成为理解当代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领域或视角,先锋艺术、影视文化、网络新媒体、都市景观等等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于是形成了从“文化”到“视觉文化”的研究路径。
前者多来自于美术、影视、设计研究等视觉艺术研究领域的学者,后者则多来自文学、美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等形成文化研究转向的学者。
【毕业论文范文】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元素论文
已重新整理排版,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毕业论文范文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元素论文文艺走出为政治服务的圈子。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出现了“乡土美术”等创作流派,他们在创作中大都引入了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借鉴、模仿西方元素,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初期采取的策略。
因此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大都是从西方元素的模仿上进行探讨的,忽略了其本土元素。
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元素表现的也很明显。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元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中表现出的与西方现代艺术趋同的图式。
但任何艺术家都深深扎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离不开他成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本土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很明显的,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从另一层面来说,中国当代艺术中使用本土元素也是一种策略,表面上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元素是对西方文化扩张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其实是全球化的产物,这可以用中国当代艺术家运用本土元素创作的艺术作品获得的国际声望来证明。
王广义:中国特定时期政治化符号中国元素最早出现在政治波普艺术中,中国波普艺术的最早示范者及典型代表人物是王广义。
他敏锐的领会波普艺术的实质,用幽默的方式解构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使当代艺术充满了政治趣味。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里,引用文革中流行的斗争姿势作为表现符号,把文革时期工农兵宣传画的形象与美国的可口可乐等商业文化符号组合在一起,是大胆的尝试。
中国当代艺术中借用文革时期特定的政治符号,使中国的典型符号更为凸显,也迅速得到了西方的认可。
《大批判》系列使王广义完成了现代艺术家向当代艺术家的转换,实践了全新的艺术图示,将两种相悖的艺术图像并置在一个画面中,引发了对现实文化的反思,产生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虽然在形式上还是借鉴西方,但内容却结合了中国实际,形成本土化的创作图式。
王广义的艺术图式经过了几次转变,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图式是他较为稳定的图式,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使他找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本土元素的契合点。
浅谈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视觉表现
浅谈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视觉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视觉表现。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创意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视觉符号元素一直扮演着解读视觉信息、视觉认识、视觉表达的引导作用,展示出千姿百态的视觉符号元素的个性角色。
它具有浓郁传统意义的视觉形态元素,其"形、色、神、意"无不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折射出华夏民族各个层面的审美观念及情趣。
设计更重要的是有哲理的思考,它是具有一建筑、雕刻、器物等等的艺术设计形式,它们都反种文化内涵的视觉元素,人们给设计所特定的这映出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视觉元素。
种语言,它所表达的各种元素,都将构成人们生活"本土化"的成果可追溯到张道一大师在中中的历史记录以及思考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记号。
国工艺美术思想史方面的功劳,他具有开创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怎样把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入理论建树,如《考工记H韩非子》等很多古典文献到当代设计中去。
作为商业设计领域里的重要组中都蕴涵着精辟的阐述;另一这种审美情趣也是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创意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视思想。
"神与物的统一"始终贯穿在中国古典的觉符号元素一直扮演着解读视觉信息、视觉认识、审美活动中。
"神与物的统一"中"物"是指客观视觉表达的引导作用,展示出千姿百态的视觉符事物,在这里也是审美客体,包括社会人物、自然号元素的个性角色。
它具有浓郁传统意义的视觉景物等等。
传统美学对于审美客体的表现,主要形态元素,其"形、色、神、意"无不延续着中华民不是思考它的形体如何美,而是强调美的属性,就族的文化精髓,彰显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折射是在它的形与神之间反复切磋。
出华夏民族各个层面的审美观念及情趣。
平面设中国当代设计应定位在本土文化上,在传统计中的视觉形态元素,目的在创造一种能够迅速文化中挖掘、撤取精华,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传递视觉信息的符号印象,若想使人们在瞬间被入到当代设计艺术活动中,探求蕴藏其中的深层所要传递的视觉信息留住脚步,就必须在瞬间给喻意,利用现代构成原理进行新的设计重组,将其人留下易理解、易解读、印象深刻完整、形象生动衍生形融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中,让设计艺术强烈的视觉元素符号。
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
中国绘画与中国画文/徐勇民“中国绘画”与“中国画”——我们常常不太经意这一对术语涵义所指,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坐标上所处的位置。
不同维度决定了它们各自处在不同层面应有的涵义。
“中国绘画”包含了中国文化史中一切二维空间内人们创造的视觉表现样式。
“中国画”则特指经千年演化,以寄情山水放达情性的文人画为发初,用毛笔在帛纸(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着的世界上最具柔性的绘画材料)等材质上形成我们认知其为“中国画”的视觉表现样式。
“中国画”冠以国,名称谓界定出与其他画种之别,多年来,我们从中体会到模糊的荣誉感远大于它精确的视觉定义。
“中国画”伴随着文化地位的沉浮,风风雨雨,一路前行。
尤其在近现代,它历经变革最多,招致——“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徐勇民工作室的博士生、硕士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教育背景,在多元的文化浪潮中,坚持传统与当代并重的精神,将探索现当代水墨语言的可塑性作为教学的元点,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语义表达的“自我”属性,在当代文化境遇中承续文脉精神。
在包容和自由的工作室氛围里,学生的天性得以保护,潜质被无限激发,同学们自由大胆涉猎不同题材样式,展现出视觉语言探索的创新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栏目主持人:刘进安的批评也最甚。
尽管它兼具优雅精致与豪放旷达的美学品质已深深地渗入了中国人视觉触感与身心律动中。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中国画”称谓显示出的“荣誉感”细致勾勒出文化处于弱势境遇中流露的心理自我慰藉。
社会的动荡,文化吸取上形成的偏激,使其表现手法应有的拓展受到了阻碍。
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的革命性的反思。
一部分有志融合异质文化的实践者们,常常由此引发出力促“中国画”时代演变而不得志的积愤之辞。
“中国画”专业术语的约定俗成,应该让我们在今天将中国视觉文化价值重新审视,将其内涵转换充实成时代所需要的更为宽广的心灵表述。
从艺术样式特质看,“中国画”具有其“视觉表现元本价值”,即原创性和纯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本土价值作者:陈晶晶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5期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整体形象作为对外宣传战略措施的重要方面,即政府与民众对一个国家文化符号的整体印象与观念。
所以为了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国家既要重视自身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正如巴柔所言:“形象就是对一个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制造了(或赞同,宣传) 这个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显示或表达出他们乐于置身其间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虚构的空间。
”[1]塑造一国的文化形象其实就是为了建立本民族海内外同胞的文化身份认知,获得国外政府及大众等对本国文化价值的认同。
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主要依靠文化艺术的充分发展和广泛传播,对于一个拥有优良传统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度——中国来讲,更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国际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身优秀的文化。
中国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国际大环境要求我们当今的文化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样式,这就是“新东方主义”风格。
“新东方主义”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东方主义”而言,既可以给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也可以不再重视繁琐的装饰细节,而是更多地让欧美的简洁自然和东方古典的含蓄婉约相结合,显露完美的风韵。
东方元素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种以人为本、融入自然、含蓄内敛的艺术涵养和人文精神。
未来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就是将这种圆融的人文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思想一定会撞击出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尚而有神秘感的艺术火花。
下文就以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为视角,从绘画、设计、建筑等方面分析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现状,以期带着致敬优秀传统文化、着眼时尚前沿的创作心态,立足本土语境,兼容并蓄进行创作,要通过艺术作品去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努力实现文化的“中国梦”。
要达成此目标,就必须以“新东方主义”为抓手,充分发掘其本土价值,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全面提升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东方元素的自我体认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数代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尊严。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各类视觉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沃的植根土壤。
(一)绘画。
绘画的门类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画与油画。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国粹艺术,既有变化多端的笔法墨法,又有构思巧妙、富有诗意的构图形式,更有富有意趣的意境烘托手法,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东方素材。
另外源自欧洲的油画艺术进入中国并发展到现今,经过了学习、借鉴到自我深化的过程,中国当代众多的油画创作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借鉴与应用,散发独有的东方神韵。
油画在中国从明朝发展至今,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借鉴、碰撞,随着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寻求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当代,一些新锐艺术家的创作对传统文化元素也有充分借鉴,这些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东方风格的自我体认,也正是中国油画自成体系之根本。
(二)设计。
就设计风格而言,古典主义代表严谨高贵,哥特风格寓意虔诚信仰,巴洛克式则显示富丽奢华,而“新东方主义”的设计则暗含了圆融海纳。
在西方人看来,“东方风格”就是代表着寓意深远的纹样,华丽繁复的雕刻以及由朱红、明黄、蓝紫和暗金等富丽堂皇的色彩等等所形成的各种元素的耦合。
追求神韵的现代“新东方主义”设计风格,不是简单沿用东方色彩与符号,或者具有寓意的具体形象,而是作品中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的整体东方氛围。
以平面设计中诠释东方设计理念,并成功建立品牌形象的扬州“谢馥春”化妆品包装设计为例,它不是国际大牌化妆品,而是“中华老字号”,不仅产品采用经典传统工艺精制,而且产品外包装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崇尚“东方化、天然化、人本化”品牌内涵,它的设计在整体氛围烘托与细节之处上很好地发扬了民族性,传达出新东方理念。
(三)建筑。
建筑领域中的“新东方主义”风格不是单纯的复古风潮,而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契合。
卢铿先生就曾指出“新东方主义”建筑的精髓应为“古今兼容,中西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东方主义”建筑潮流是建筑文明推进的必然结果,将“儒家思想”倡导的精神实质融入其中。
“中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对其居住环境自然也存在一种潜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追求一种和谐的精神空间” [2]。
以中国当代别墅设计中“新东方主义”为例,这种建筑风格有机融合了西方的现代精神与东方的审美情绪,“新东方主义”建筑风格顺应了时代生活潮流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尽管受到的是正宗的西式教育,但其代表作北京香山饭店,却恰恰是依据传统建筑理论而设计的代表民族风格的作品。
贝聿铭先生借此作品的设计探索中国建筑的新方向,希望中国的建筑师能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设计中西合璧的作品。
我们应当看到,当一些中国新建筑还处于照搬风格的麻木状态时,一种吸取本民族文化精髓并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态势正在萌芽。
二、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文化自足(一)绘画。
首先是其他绘画融合国画的多种元素,中国画水墨淋漓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创作素材与经营布局,还是笔墨趣味与意境营造,经过数代中国人的努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绘画上的自我满足,并由此扩散至绘画的其他形式。
就拿中国当代油画作比方:国画中的要义已经被油画家们自然和谐地融入到了油画创作中。
如中国画的写意性在当代油画中的体现,油画家洪凌一直追求传统文化精神,作品不仅流露的是传统绘画的韵味,而且对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也有独到的见解。
还有张冬峰的风景画中也合理运用了中国画的笔墨方法。
还有国画的构图技巧也被当代油画创作所运用,吴冠中先生就在作品中展示了和谐的构图技巧。
其次是绘画作品中传统戏曲题材的植入,油画家关良不但在题材上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场景,而且还把戏曲文化的表达结合到作品中。
另外,在油画创作中还有民俗文化的体现,画家段正渠把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唱跳民俗文化全景式地展现在了油画作品中。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创作题材和手法,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是一种自我体系的满足。
(二)设计。
当前,“新东方主义”设计已经在服装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较为成功的是获得较大影响力的设计师叶锦添和马可。
叶锦添在香港地区长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不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时代的容颜》服装特展,还在欧洲举办代表中国文化的服装展览,向西方世界隆重介绍东方服饰艺术之美,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创作中。
设计师马可的“无用”观念则在时装之都大放异彩,设计的服装看似简单却是蕴含很多。
她甚至把做工精致的新衣服埋进从中国运去的泥土里,然后取出,模仿岁月的沉淀,然后请年龄各异的真人模特,将脸涂成泥巴色,穿着这些处理过的衣服,进行静态展示,意图强调人与时间相交融的主题。
这些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体现了东方文化的自我满足。
(三)建筑。
“新东方主义”建筑风格体现在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细腻风韵,注重对细节处理的严谨。
中国的哲学和美学观是以情感贯穿整体的,中国图腾文化、风水文化、易经文化等等,是构成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设计理念的精神追求;另外中国传统建筑因为时间的久远、地域的广袤和民族的众多而显得特别丰富淳厚,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徽州的村落、陕北的窑洞、丽江的古巷、热带的竹楼等等;中国园林建筑的曲径通幽,方寸山林,步移景易,主次安排,疏密错落的布局;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许多代表性的表现语言:亭台、回廊、骑楼、花池、假山、窗棂、影壁、飞檐、屏风、画砖等等。
翻开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史,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丰富的历史素材和艺术成就就是国人最丰厚的文化资料。
三、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中西融合(一)绘画。
当代中国绘画中“新东方主义”的中西融合,先是一种创作观念的中西融合。
中国与西方社会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国和西方主流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而西方则强调理性主义和天人两分的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创作重视神韵,强调主观精神,而西方的绘画从开始就以再现自然为主题。
但是中西方艺术创作观念的演变,都是从古朴“和谐”走向近代“对峙”之后,又回归现代新“和谐”的过程。
西方现代艺术的自我表现就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认同,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绘画都拥有无视世俗的眼光,勇于反抗各种平庸思想的束缚,将人类的精神性本质独特地展现在绘画作品中。
中国画家对西方绘画的融合还表现在绘画手法与材料的选择上:如蒋彩萍的厚重岩彩法、唐勇力的脱粉法、雷苗的清洗法等当代中国画家对于新技法的不断尝试、发展和创新;还有材料的融合,现代很多艺术家用西方绘画的丙烯与中国传统颜料相结合,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中西艺术的融合,定会撞击出璀璨的火花。
(二)设计。
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中国现代设计的理念比较薄弱,西方设计理念对中国现代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何吸收中西方文化的成果并加以融合,成为我国设计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例如从苹果和小米的电子产品,可以看出中国产品是如何借鉴外国产品,在外观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小米产品身上都体现了中西设计的融合。
另外在设计的风格上,中国设计中许多几何元素的应用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样式。
同时,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传统纹样,尤其是日本的图案对西方的设计艺术运动也有很大推动作用。
在现今国际设计大浪潮里,中国的设计一直处在随波逐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将东西方风格完美地融合,让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设计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三)建筑。
与西方建筑风格相比较,中国建筑在时尚审美方面缺乏市场。
我们应该承认西方的艺术进步,正视曾经出现的文化断层,将西方建筑艺术中那些经久不衰的范例为我所用。
“新东方主义”建筑设计的内涵是“中西融合”,而不断地创新求变则是“新东方主义”真正的艺术宗旨。
例如:北京四合院在技术上的尽善尽美表明中国设计师没有完全抛弃本土文化;美国人在上海波特曼酒店的设计中特意地强调了东方的符号元素;日本人也将苏州园林的月洞门融入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部的大圆孔设计等等。
“新东方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所蕴含的中西融合,成为未来中国建筑最弥足珍贵的设计理念。
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本土价值,即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自我体认;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文化自足;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中西融合。
国际社会现在对当代中国“新东方主义”视觉文化形象已经有了局部认同,而且当代中国“新东方主义”视觉文化形象在国际社会也拥有了一些话语权,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形成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内在的文化自觉,并树立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开放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完善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形象中“新东方主义”的输入输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