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模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136404f12d2af90242e6fd.png)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密切
相关。因此,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实施 问题,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实现其思 想政治教育价值的 “钥匙” 。 一、 研究综述 (一) 关于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分类 研究 近年来, 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 了探讨, 广泛认为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归 纳起来主要有 两种: “ 灌输” 模式和 “渗透” 模式。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有 $ 种: 形象教育模式、 互动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有 学者根据交流方向的不同, 将交流的模式分为横向 和纵向两种, 其中纵向交流互动模式还可分为: 与 时俱进的网络交流 互动模式; 面对面交流 互动模 式; 影响力交流互动模式; 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的交 流互动模式。一些学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 略与方法展开研究, 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开展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 种基本模式: 内容中心模式、 媒介中心模式、 用户中心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分类研究已逐渐注重微观层面, 对模式创新的 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背景 研究 G E 教育对象发生新变化 社会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管理方式和思想方 式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 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cf6594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1.png)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状况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从创立到发展、从探索到成熟的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本文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综述,梳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人才。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69bf3e60975f46527d3e11c.png)
b e u jc t p l y d sme t n r f r e n s b t O oi a j t n a d eo m.Th r f r , t s mp ra t o o d c a e c u e eo e i i o tn t c n u t i
c m p e nsv e i w o t e po iy d v l pme t f i ol g c l a d p iia e c to i e o r he i e r v e t h lc e e o n o de o i a n oltc l du a i n snc
以来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政 策 的变 迁 进 行 全 面 审 视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依 据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发展 的 实 际 状 况 将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政 策 的 变 迁 分 为 政 策 的 选 择 与 初 创 、 策 的 发 展 与 异 化 、 策 的 恢 复 与 重 构 、 策 的 加 强 政 政 政 与 改 进 等 四个 阶 段 。同 时 对 各 阶 段 政 策 的 影 响 因 素 、 征 、 果 和存 在 的 不 足 进行 分 析 。 特 效 关键词 : 高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政 策 ; 策 变 迁 ; 径 依 赖 政 路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2 0 《 0 0 0 — l 30 l0 —6 3 2 1 )60 1-5
Th lc v l p e t o e Po i y De e o m n f Uni e s t d o o i a nd Po i i a v r iy I e l g c l a lt c l Edu a i n c to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综述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综述1](https://img.taocdn.com/s3/m/e800699551e79b8968022686.png)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研究综述刘霞(社会科学系B110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无疑是当前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作为一种理论创新,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为切入点。
国内学者进行了一下研究。
一. 关于思想政治的主体的内涵及理念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林伯海周至涯在期刊2011年02月第02期总第191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讲到“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念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体有三种解释:“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3.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主体的人是对象化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由于“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商丘的马万宾在期刊2009年第10期总第186期中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总体上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 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 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是复数主体, 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 与教育资料主体客体的关系。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原则胡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叶雷陈珑在期刊2004年8月第16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中讲“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 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 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 从而培养和造就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主体性的普遍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cc8e3a3968011ca2009103.png)
关键词 : 中国成 立以来; 新 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 究综述 研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经历 重 建的基 础上 , 进行 的三次重 大 的改革 思 想政 治理 论 先后 了探索、 调整、 改革、 完善的过程。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课 程改革 , 步 揭示 了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程 的本 质 特 征 、 进一
一
法 , 和总结 了新 中国成立 以来 思想 政治 理论 课 教育 教 概括 育 教学进行 了分 析 和展 望, 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 的成就 、 验和 教训 , 经 对新 世 纪 新 阶段 思 想政 治 理 论 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 ( 06 年版) 则从密切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思想理论发展的
理论教育导刊》 《 、 思想理论教育》 《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实 改进 高校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 , 断增 强高 校思 想政 治 不 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学科建设 、 教师队伍建设 、 理论 课教学 的 吸引 力 、 造 力 和说 服 力 , 供 了有 益 的启 创 提 教材建设、 教学模式、 考试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启示作 示。顾海 良等 著的《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 用。一些学者从不 同角度、 同层面对新时期、 不 新阶段 的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 09年版) 则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1 年 第 2 01 1期 ( 总第 2 6期 ) 3
世 纪 桥
No 21, 01 . 2 1
Si i iO h J Qa
( e ea N .3 ) G nrl o2 6
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高校 思想 政 治 理 论课 研 究 综 述
课程思政文献综述
![课程思政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e63ef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e.png)
课程思政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受到重视。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首先,要坚持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加强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确保课程的思政效果。
其次,要注重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
再次,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思政水平和教学水平,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最后,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的思政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的思政质量。
再次,关于课程思政的评价,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既要注重学生的思政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课程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
评价的指标应该包括学生的思政水平、思政成果、思政实践和思政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的思政效果,为课程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提供依据和保障。
最后,关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研究者们认为,课程思政将会在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0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5b76045022aaea988f0fc6.png)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10篇)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摘要:新媒体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步成为青年学生交流分享和学习的新平台。
新媒体正在通过其构建的虚拟网络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逐步结合和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积极研究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占领新媒体阵地,使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不断拓展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策略拓展当前社交网站、BBS论坛、微信、新浪微博等新兴的自媒体收到了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推崇,移动互联网设备已经变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网络搜索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资源获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新媒体所营造的网络世界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生生活的所有领域。
新媒体正在通过其构建的虚拟网络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个性化、普遍性和交互的便捷性等典型特点,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机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1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1新媒体带来的挑战1)不良信息侵蚀大学生身心健康互联网的信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其中必然包含了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例如反动言论、暴力色情信息、谣言等虚假信息,由于此类信息对用户眼球的吸引力较大,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一定恶劣的影响。
2)导致大学生信任危机网络中虚拟的交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躲避现实问题。
尤其是互联网中包含的虚假诈骗信息或是新闻,使大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戒备心理,缺乏安全感,同时在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感,易造成对自身的真实感受和信任感产生怀疑,不利于融入到真实的社交关系圈中,从而由内而外产生信任危机。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29d0f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8.png)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其制度建设、内容体系、方法与手段、对策与措施以及发展方向。
总结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为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现状、制度建设、内容体系、方法与手段、对策与措施、发展方向、必要性、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为人处世态度,从而使他们具备辨别是非、正义感和责任心。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增强其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民族观,增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觉性,以及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了德育、智育、体育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高校还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讲座、讨论、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6537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d.png)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学术追求者,他们对于实践和社会经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学生在学术学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一,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视频、教育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学生论坛、讲座、辩论赛等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c8704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a.png)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针对高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变化的趋势,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导向,积极拥抱新科技,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一、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时代需求为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成长需求等等。
在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学习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练就更加全面的素质,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以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需求。
二、积极拥抱新科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积极拥抱新科技。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课堂等先进科技手段的优势,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活泼。
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网络辅导、在线交流、微信答疑等,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
三、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
高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加注意,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打造积极向上、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学生将会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整体的素质水平。
四、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教学过程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制定和落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完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取新时代社会的最新信息,形成深入实践的能力和特点。
五、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cfae6ccaaedd3383c4d35d.png)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综述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且渗透和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研究和总结各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不同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特点;启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并存,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市场经济属于契约经济,它需要契约精神的支撑,包括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民主观念等。
这种契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需要有法律意识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增加人们的法律知识来普及法律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影响形成最大化的社会发展合力,既是当前新时期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时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现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不断丰富,地位日渐提高。
根据各国国情不同,社会需要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新加坡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教育、双语教育并列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
世界各国都把“爱国主义”作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把爱国主义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
美国以培养具有责任感、对社会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本国的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国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理解他人,如何融入集体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英国则是把现代宗教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把宽容、豁达的人格魅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126326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0.png)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实施这一教育。
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政治立场、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环节。
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以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
这包括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坚定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拥护,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获得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看法,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这要求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基本理论,了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获得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包括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将明白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除了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发展他们的领导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高校思政课综述
![高校思政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ac0f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6.png)
高校思政课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专门开设在高校院校中的课程,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思政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近现代史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人提出了“文艺、教育、出版界都应该畅通民心、寄语社会、推动进步”的思想。
而思政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设立的。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还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思想上进行自我修养,还能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得成功。
高校思政课还围绕着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民生。
通过讨论当前时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意识。
高校思政课还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活动,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讨论、互动、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提高。
高校思政课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一种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工具。
通过高校思政课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高校思政课是指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目标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本文将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实施。
一、发展历程二、内容设置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治教育等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a50d0bad51f01dc381f193.png)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作业一、思想教育最早提出:《管子》的“五教”,把“教心”同其他教育区分开来,是最早提出的独立的思想教育的概念。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
1920,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
只是不要从外面灌输的,而是通过他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得到高度的自觉和对于客观的认识。
这要求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2002:337] 论文中的军队思想教育,是指一定的政党或政府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在军队中将自己的意志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特有价值观灌注与官兵之中,以影响军人的动机系统、心理过程系统和观念系统,从而在思想上保证对军队实行有效领导和为作战提供精神动力。
[徐特立.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J].徐特立文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91] 思想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思想教育,一般是指非政治性的思想教育,比如生产业务活动的思想教育,家庭生活中的思想教育等等,它是长期存在和十分广泛的。
广义的思想教育,既包括这种非政治性的思想教育,又包括以解决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教育。
……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人、武装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吴志忠.中美军队思想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2] 思想教育归根结底是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反映客观世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能力。
高校思政工作综述
![高校思政工作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0b4f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d.png)
高校思政工作综述
高校思政工作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工作。
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高校思政工作综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工作目标。
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思政工作内容。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等。
思政工作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思政工作形式。
高校思政工作形式多样,包括开展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还通过网络平台、校园广播、校报等多种形式实施。
四、思政工作机制。
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包括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学生思政工作机构等。
思政工作机制的建立对于确保思政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思政工作特点。
高校思政工作特点主要包括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以及思政工作创新的态势。
思政工作特点的提升对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六、思政工作的影响。
高校思政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总之,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综述(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综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45abb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4.png)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背景、内容、形式、成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 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观冲突不断增多。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内容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则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内化所学知识。
2.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包括参观学习、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元环境中接受教育。
3.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锻炼。
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形式1. 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一种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参观学习参观学习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地、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4ebb74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1.png)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如下是一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范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背景、学生特点和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差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有深厚的感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校应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之一,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他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此外,学校还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守法守纪,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念。
3. 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应该把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特色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和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和实践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任何一项政策的变迁都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其变迁的背后存在着各种制约力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不是单一动力作用的,而是由社会环境、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动力系统中,根本动力是社会环境,基础动力是政府,直接动力是大学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外围”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
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
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
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
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毛泽东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
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
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
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
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校园文化”的教育途径。
20XX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络化教育的开展。
(二)政治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体制上容纳的可能性决定了公共政策选择的结果。
”因此,对政策变迁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是政治体制。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反映在政策领域即以中央精神和领导指示作为逻辑起点。
如1950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根据共同纲领文教政策”来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及其他方面。
1970年《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指出,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培养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遵照胡启立同志关于“在全国各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指示开设法律基础课。
随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进程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仍存在集权政治的“阴影”,但已不是“主流”。
如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根据十五大精神进行课程设置及有关工作。
20XX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些政策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政策导向的变化,即开始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和生活需要,政策的文本表述由“引导”代替“应当”、“必须”。
在制定政策时,政府也逐渐跳出“权力的圈子”,积极迎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利益和需要。
如20XX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历时9个月的调研,涉及全国几乎所有高校,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宏观管理、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
(三)文化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文化的因子总会深入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内在精神,成为决定政策变迁的重要变量。
改革开放前,社会文化价值观高度同质,人们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权威的意志作为价值尺度,绝对否定人作为个体自我的存在。
这种文化价值观决定了社会的一切事务由政府直接决定,民众(包括大学生)无权利质疑政策或拒绝执行政策,即使政策发生方向性错误仍得到运行,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错再错”。
如1957年《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出台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左”,教育目标转向阶级斗争教育,教育内容转向对马列着作的学习,教育方式转向劳动改造,管理体制转向工农兵学员管理。
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才逐渐“转轨”。
改革开放后,文化价值观多元突显,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价值观“迷失与缺失、多元与偏离”等现象,使政府主动地变革政策。
如《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教育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增加了适合大学生个性需要的教育途径。
在教育管理方面,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制度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动力——政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因此,在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众多活动中,教育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加强其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行为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不是我国政府独有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对高校德育进行管理,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干预,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政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是基础动力政府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由官方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等)主动提出,并在各高校选择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旧、新政策的讨论,最终以官方主体的名义发文。
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先是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了3次重要批示,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部署,接下来由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全国10个地区,包括北京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上海地区、天津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征集大量材料,并从地方高校选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形成的。
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形成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了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利益,而大学生利益却无法真正得到体现,这种政策是“义务型”政策,即一项政策出台后,目标群体不得不履行一些新的义务或者增加履行原有义务的总量。
由政府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渐进变迁为主,少有激进变迁。
从政策变迁的60余年来看,除《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政策作全面调整外,基本保持了政策的稳定变迁。
政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时,不是保持“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而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
政府的价值取向表现在:(1)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统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3)培养社会的接班人。
政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调整和终止旧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建国之初政府全面学习前苏联,使政策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的规定上明显带有前苏联教育制度的痕迹。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不满和躁动倾向,为此政府推动政策转向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并相应增加了“阶级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讨论,为此政府主动结束了阶级斗争教育,并推动政策从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转向突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受“市场化”、“利益化”、“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大学生队伍出现了“理想淡化”、“信仰动摇”、“价值扭曲”、“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倾向,为此政府再次调整政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形式,提出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条例及实施办法。
同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指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大学生政策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群体。
一项政策如果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就较容易被目标群体接受;反之,一项政策如果被目标群体视为对其利益的侵害和剥夺,那么它就难以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可。
因此,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力。
50年代大学生对政治、马列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据回忆:当时同学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体育、不是游戏、甚至不是学业,而是政治,大家都坚定地笃信马列主义。
因此,不论政策怎样学生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学生的表现促使政府沿着建国初期的政策走下去。
从课程规定来看,1956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与1952年《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相比较,除增加马列主义基础外,其余保持一致。
1957年后,部分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状态才促使政府进行政策微调。
如1958年《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规定,一律停开政治课,改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
1959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60年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着“讲政治,不讲出身”的时代心理,对党、国家和毛主席表现出无限忠诚,拥有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追求。
学生的表现使政策在延续的基础上向绝对服从于政府和社会的方向发展,以至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