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写现实的剧,明清三 大时事剧。
《宝剑记》
《鸣凤记》
2、分期:
• B、万历年间: • “沈汤之争”: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
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 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 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 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 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 文学思想:“至情”论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3、创作: • “临川四梦”:因为汤显祖是临川人, 所
写的四个剧本因情生梦、因梦成戏,所以 把《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 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 •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邯郸》 仙也; 《南柯》,佛也; 《紫钗》,侠也; 《牡丹亭》,情也。 •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于丹《游园惊梦》
• 内容:至情至性。 • 形式:载歌载舞。 • 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
美、苍凉之美、风雅之美、诙 谐之美、灵异之美。
2、分期:
• ②中后期: • A、先声:嘉靖三大传奇: • a、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明代中
期传奇中第一个剧本。 • b、梁辰鱼的《浣纱记》,共45出,第一部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 和要求
(一)明代传奇的体制特征:
1、明清传奇:明清时期用南曲写作 和演唱的长篇戏剧形式,是在宋元 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生 动、故事性强、具有传奇色彩,代 表明清戏剧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品 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 《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文/陆精康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有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戏曲文学的个性。
明代吕天成《曲品》卷上论其区别云:ァ〗鹪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
杂剧北音,传奇南调。
杂剧折惟四,唱唯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
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
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ヂ捞斐纱酉非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三个方面昭示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区别,可谓慧眼独具。
-ピ代杂剧全用北曲曲调,故又称北曲杂剧。
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
唱词的安排,一折只用一种音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
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
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调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到“煞尾”等十支曲子组成,押先天韵,一韵到底。
-ピ杂剧的剧本形式,通常为一本四折。
有时可加一至二个楔子,或放在第一折之前,用以交待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或放在折与折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
元杂剧一本四折的结构,好处是比较严谨和完整,但要在固定的四折戏中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免限制了剧情的充分展开。
楔子和折构成本,但一本并不专指一部作品。
有的作品可以超出一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合五本为一剧。
-ピ代杂剧剧本分为“旦本”和“末本”,这是由每本只能有一个角色主唱决定的,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
如关汉卿《窦娥冤》是旦本,四折唱词由正旦窦娥一人主唱;马致远《汉宫秋》是末本,四折唱词由正末汉元帝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对话或独白称作“宾白”。
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以其明白易晓也。
”人物的表情动作称作“科”或“介”。
唱词、宾白、科介三者交相配合以刻画人物,表现剧情。
-ッ髑宕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较之杂剧,在上列三个方面有了很大变化。
古代文学4册名词解释
诸宫调1、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
2、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元杂剧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3、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
4、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折1、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
2、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3、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1、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戏。
2、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
3、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都可以唱。
宾白1、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2、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3、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1、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
如“把盏科”、“做掩泪科”等。
王西厢1、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 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
2、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11、明代传奇
2.临川派
又名“玉茗堂派”。明代后期的戏曲 流派,因代表人物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书室名“玉茗堂”而得名。在戏曲创作上, 临川派主才情,不拘音律;要求语言要有 文采,要表现人物的“意趣神色”;以奇 幻事体现浪漫风格,以男女至情反抗礼教。 因此也称之为 “至情派”或“ 文采派” 。 在晚明曲坛上,与注重音律的吴江派各树 一帜。 重要作家有阮大铖 、吴炳等。
《鸣凤记》 得名:
第一出《家门大意》: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 阳丹凤一齐鸣。”
八谏臣,即杨继盛、董传策、 吴时来、张翀、郭希颜、邹 共同点:为国 抗争,为民请 命 。 应龙、孙王扬、林润。 又合夏言、曾铣为“十义”, 或称“双忠八义” 。
杨继盛夫妇形象: 杨继盛揭发严党仇鸾通敌的阴谋,反遭严嵩陷 害,毒刑拷打,手指拶折,胫骨夹损,贬谪到 边地为小吏。仇鸾事暴露后,皇帝召回杨继盛, 升任兵部武选司。出于义愤,杨继盛决心写奏 本弹劾严嵩。当他“灯前修本”时,手指流血, 夫人劝阻,甚至先人鬼魂也现形警诫,他仍义 无反顾。次日,他到午门外朗声宣读奏章,结 果当即被判处斩刑。杨夫人闻讯赶到刑场,为 丈夫满斟别酒一杯,并高诵祭文,表扬丈夫的 “正气”、“忠心”和“壮怀”。为了替丈夫 伸冤,杨夫人伏阙要求“尸谏”,监斩官不敢 转达,她立即
阮大铖传奇戏存4种,有《春灯谜》、 《燕子笺 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 燕子笺 《石巢传奇四种》。
《燕子笺》
《燕子笺》描写唐代书生霍都梁和名妓 华行云、礼部尚书的女儿郦飞云之间的 爱情、婚姻故事。该戏采用双线结构, 关目离奇巧合,引人入胜。然人们对该 戏的评价却不尽相同。清代梁廷楠在 《曲话》中曾赞扬此剧:“《燕子笺》 一曲鸾交两美,燕合双姝,设景生情, 具徵巧思”;而叶堂却斥为“以尖刻为 能”(《纳书楹曲谱读集》)。
传奇与南戏关系的探讨
到了南宋颇为兴盛 , 它开始是由民间的村坊小戏演 变而来,现所知最早的作 品是永嘉人所作 《 赵贞
女》 《 、 王魁 》 惜 已不传 。宋代南戏作品流传下来 , 的很少 。据统计 , 见于《 永乐大典 目录》 《 、 南词叙
录》 以及各曲 目、 曲谱 的宋元南戏共 2 8 , 3 本 然今 存不及十分之一 。传世的宋元戏文 ,除 《 张协状
十分严格 。一股 隋况 , 角色 出场 , 唱引 子 , 先 若不 用 引子 , 会有 唱过 曲或念上场 诗的情 况 。过 曲是 唱词
“ 家门” 它或为第一 出, , 或不属各 出而作为全剧开 端。 “ 门” 家 之后 , 便是正戏 了 , 正戏分 “ 出”, 每 “ 都有标 目, 目多为二字或 四字 , 《 出” 标 如 千金 注》 各标 目为 “ 开宗”、 遇仙” “ ……传奇的出与出 之间的安排比较匀称 , 既相连属, 又有间断。 在传奇 正戏中, 一般第二 、 三出是 “ 、 生 旦家 门”, 分别 由
场子的合理安排 , 使场上演出富于变化。它扬弃 了 北杂剧以音乐为中心 、 以套曲为单位构撰剧情的结 构, 增加净 、 、 末 丑的戏 , 加强宾 白和科诨 , 使整个剧
情 结构 出现灵 活多变 、 丰富活泼 的特点 。 2音 乐结构 .
南戏由演员扮演 ,根据剧 中人物类型的不同, 出现了七类角色 : 、 、 、 、 、 、 生 旦 外 贴 丑 净 末。剧中的
生 、 上场 , 旦 唱引子念定 场 白作 自我 介绍 , 其他 角色
中的主要部分 , 过曲的应用有联套 、 专用和兼用三
种。 [ 如 红衫儿 ] 一调, 张协状元 》 在《 第十四出, 与 [ 金莲子 ] 醉太平 ] [ 联成一套 。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21101021029 11新闻刘巧敏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在元代,曲坛上除了《窦娥冤》、《赵氏孤儿》杂剧的熠熠生辉,南方戏剧圈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题材互相辉映。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
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也比较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
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在结构方面,他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
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
《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这是一本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
作者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
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了先例。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
南戏便一度衰落了。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
同时,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沈和甫则创造了“南北和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南曲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
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
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像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与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明代传奇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①前期: • 邱濬《五伦全备记》: • 邵璨《香囊记》: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体制特征: • ①元杂剧一本四折;明传奇不称“折”,
而称“出”,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 长篇。 • ②元杂剧不标折目,明传奇每一出有 一个题目,叫“出目”,一般两个字,多 是文言,如“贿权”、“定情”、“春睡”。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③元杂剧有楔子;明传奇没有楔子,第一 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 意图,介绍故事剧情。它不是剧情的组成 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 ⑦杂剧角色有旦、末、净、杂;传 奇有生、旦、净、末、丑等。传奇 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⑧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用曲牌联套的 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 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一个宫调, 可以换韵。
• ⑨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 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北曲豪 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杂剧与传奇 的音乐风格各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
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
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 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 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 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 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 属【正宫】。
流行于元代的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作《赵氏孤儿》)、尚仲贤(代表作《柳毅传书》)等
人。 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 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作家作品的数量比前期减 少,这与南方人习惯于南曲而对北曲尚未适应不无关系。
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在他们的
创作中逐渐失去了前期作家那种战斗的锋芒,作品的质 量也不如前期。后期杂剧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宫 天挺、秦简夫等人。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被誉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成就还是相当高的。
南戏四大奇书
《拜月亭》 《白兔记》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荆钗记》
《杀狗记》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 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 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 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 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 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 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 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 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 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 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 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 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 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 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 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 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承继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戏文。
最初产生在温州(又名嘉兴)一带,所以又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朝建立后,它继续发展并取代北杂剧而占据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人们改称为传奇。
它由多种声腔演奏。
宋金杂剧产生的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也渐变为歌舞小戏。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对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
明祝允明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
他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 之后,南渡之际(1127)。
”徐渭则认为稍后一些。
他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种说法相距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乡村小戏渐变成完整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
地处浙江一隅的温州却比较安定,再加上对外通商口岸的各种便宜,因而商业经济相当的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的集中。
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当地农村小戏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大批北方人口也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带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南宋初年又有一个相对的安定时期,市镇乡村的民间歌舞及戏曲演出更加活跃。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人口也高度集中,作为演出场地的瓦子勾栏遍布全城内外。
据《武林旧事·勾栏瓦子》记载,临安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
第一处瓦子又有许多勾栏,仅北瓦就有十三座。
同时还有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路岐在各处流动演出。
此外,从汴京来的各种伎艺也汇集临安。
这一切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到南方安家落户,进一步推动南戏走向成熟。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摘要] 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而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最终演变为明清传奇。
“四大传奇”和《琵琶记》是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清中叶以后,传奇时代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关键词] 宋元南戏琵琶记明清传奇一、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它在历经汉朝百戏、隋、唐歌舞戏和角抵戏之后,进入两宋杂剧,为元杂剧的辉煌鼎盛打下了基础。
但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却不是宋杂剧,而是与其基本同期的南戏,它也是明清传奇的前身。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产生了南戏(也称戏文)。
它源自于民间歌舞小戏,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宋杂剧、诸宫调及其他民间伎艺的成分,又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
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故事多与爱情有关,常见的主题是对于“负心汉”的批判,它是中国古代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正因为它与宋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南戏在形成之初也叫“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宋代尽管其声威不及汉、唐、明、清,但由于多年没有内乱,因而经济发达,城市异常繁荣,而城市娱乐业的繁荣一定是要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宋朝正具有这样的条件。
南戏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的。
二、南戏的形式与主题与元杂剧相比,南戏最重要的特征是形式自由。
因为它来自于民间,一切以吸引观众为已任,没有元杂剧那么多的束缚。
其戏剧结构可长可短,曲与曲的连缀不拘定则。
元杂剧多为一人主唱到底,而南戏则“无一定之宫调……各色皆有白有唱”,演唱与科白相结合,完全视剧情内容决定,因而能随心所欲地敷演短至数出,长至数十出的戏剧故事。
“此则南戏之一大进步,而不得不大书特书以表之者也”。
因为南戏主要是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徐谓在《南词叙录》中也说“语多尘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所以保留下的有关资料及剧本极其有限。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1、家庭剧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
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明清传奇戏曲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
ppt课件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形式,将明清传 奇戏曲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有助于提高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 和传播。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艺术创新
明清传奇戏曲在唱腔、表演和剧本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可以深入剖析这些创新点,揭示其对后世戏 曲的启示和推动。
音乐与舞蹈
明清传奇戏曲在表演中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可以展示这些音乐和舞 蹈元素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04
明清传奇戏曲的现代意义
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历史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维系民族 精神至关重要。
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旅游开发
将明清传奇戏曲与旅游相结合,打 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有助于推动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提升 。
艺术教育
将明清传奇戏曲融入艺术教育体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 文化修养。
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启示
01
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审美和表现手法, 实现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
艺术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 繁荣。
社会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保 护与传承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交流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
【戏曲专题复习】——明传奇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
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1)南戏与明清传奇关系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的代表作是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非常卓越。
(2)《牡丹亭》的创作特色①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a.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b.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c.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③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牡丹亭》的艺术成就《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显示出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表现在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作品的非现实题材及其“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
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荒诞离奇,而正是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构成了此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为表达主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汤显祖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如杜丽娘还阳后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
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
②强烈的抒情性,主观精神外化表现在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第一节 宋元南戏概况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例 三、元末四大南戏
一、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草创时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 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 协状元》等。 2)元灭南宋,南戏一度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 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 3)元末明初,南戏复兴,文人参与创作,出现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与《琵琶记》。 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一、教学要点:(5点)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思想倾向及艺 术成就。
二、课时安排:(10-14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宋元南戏概况 高明和《琵琶记》 明代传奇概况 汤显祖和《牡丹亭》 清代传奇概况 洪昇和《长生殿》 孔尚任和《桃花扇》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作者 二、《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三、《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四、《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与南戏中兴 六、[作品讲读]
《糟糠自厌》
一、《琵琶记》的作者
高明,少有斗壮志,至正五年进士;为官于处州、 杭州等地,历经宦海波澜后,产生恬淡自守、菲薄 功名思想,晚年隐居四明栎社沈氏楼,闭门著书, 以词曲自娱。
六、[作品讲读]《糟糠自厌》
1、刻画赵五娘形象重头戏,她身上体现社会底层劳 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舍己为人的美好情操。 2、艺术特点: 1)通过语言行动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心理活动。 2)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3)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王晓依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而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最终演变为明清传奇."四大传奇"和<琵琶记>是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清中叶以后,传奇时代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总页数】1页(P26)
【作者】王晓依
【作者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九宫大成》收录的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考
2.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
3.地方戏曲研究的新理念——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评析
4.浅析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的舞美差异
5.论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的界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教学要点: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课时安排:(12-16节)第一节宋元南戏概说一、起源与发展1、起源。
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比较接近实际的。
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时“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发展。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
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
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早期南戏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宋代,南戏一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有时还遭到禁止。
如祝允明《猥谈》提到“赵闳夫榜禁”事,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
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见《南词叙录》)。
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早期的南戏剧本集,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其中《张协状元》被公认为南宋作品,后两剧由于剧本采用南北合套的宫调组合形式,被认为是元中叶以后的南戏剧本,由于这三剧是早期的南戏的现存本,保存了早期的南戏风貌,其资料价值高于论证价值,是研究宋元南戏的珍贵资料之一。
南戏的内容特点是:①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
②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对门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学作了嘲笑与暴露。
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南戏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
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
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
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
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
南戏的民间气息较浓,所以这一类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数量较多。
※二、南戏的体例1、体制。
南戏初无体例言,至元末明初始定型。
1)、结构形式:由题目与正文(开场+正戏)组成,题目开始作为广告语,后来演变为副末开场的下场诗。
采取分场制,一场为一出,每剧例在30出以上,长短不拘。
2)、音乐形式:以南方乐曲为主。
用管乐笙、萧、笛伴奏,曲调婉转,节奏缓和(音乐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并吸取了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而形成的,杂剧的音乐则主要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北曲高亢,伴奏以弦乐为主)。
一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曲调分成引子、过曲、尾声三类。
由于它在南方流传,唱时也用南方方音。
它分平上去入四声,不象北曲的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
在用韵上也和北曲有所不同,如“居鱼”、“支时”有时合用,“车遮”、“家麻”不分。
3)演出形式:a. 一般第一出由副末(作者的代言人)登场,介绍作者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叫“副末开场”。
第二出起才是正戏。
b. 南戏的最后一出,不论悲剧喜剧,必定是大团圆结局。
c. 南戏每出之后,必然由最后一位下场人念(或分念)四句下场诗。
以总结这一出的剧情,预示下一出的内容;或者是描述即将下场人物此刻的心情,有的下场诗,作者爱用现存的唐诗句,被称为“集唐”。
d. 南戏每段曲词不必一人唱到底,可以对唱、接唱、合唱。
4)、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还有外(外生、外旦)、贴(=贴旦)、净、丑、末(副末)。
明传奇戏曲大体沿用了南戏的体制精神,艺术上“多虚少实”。
创作主体、题材有很大的变化。
南戏的体制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
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2、名词概念。
1)、“科介”——指南戏剧本中规定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部份叫“科介”,简称“介”。
2)〔合〕——南戏中的“合”字有二义:一指合唱,一指南戏中同一曲牌连续使用两支以上而最后儿句曲词相同的称为“合头”。
在上曲合头上注一“合”宇,下曲不再重出曲文,仅注“合前”二字,意即“合头同前”。
合头往往合唱时多,也有独唱的。
3)、〔前腔〕——南戏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前腔”,意即腔调同前。
与北曲中的“么篇”相同。
4)、〔前腔换头〕——南曲的套数中,同一个曲牌可以连续使用,但后面的曲子可以改变前面曲了开头一句或数句,这叫做“前腔换头”。
与北曲的“么篇换头”相类似。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引子〕〔过曲〕〔尾声〕——南曲曲牌分引子﹑过曲、尾声三部分。
引子是拍子散漫的曲子,是演剧者上场所唱;过曲是拍子严格的曲子,为接“引子”所唱的主曲;“尾声”也有删去不用的,它是曲终得余韵。
如《牡丹亭.惊梦》以《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为一套,除引子《绕池游》和末曲《尾声》外,都属于过曲。
三、元末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的出现使一度萧条的南戏重新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
它们不仅是南戏复兴的标志,同时也为南戏向传奇的过渡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戏班子如果不在隆重庆祝的场合搬演这四部戏,必将受到“缺典”的严厉指责。
由此可见,“荆、刘、拜、杀”在当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四大传奇的意义。
“四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①反映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妇女的痛苦的处境,②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③批判了封建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门弟观念,总的倾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从艺术形式来看,“四大传奇”与《琵琶记》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南戏的改革,为后世传奇体制树立了楷模。
“四大传奇”虽然在场次仍然比较松散,但结构组织有了明显加强,每部曲都由一些份量较重的场次组成骨干,体现事件或矛盾的发展,对主要人物也注意利用大段抒情的独唱来展现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从而较为细致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主题无关插科打诨也大大减少。
这些都表明“四大传奇”在创作上的进步。
第二节高明和《琵琶记》一、《琵琶记》的作者高明(1305-1359)字则诚,自号莱根道人,温州瑞安人(今浙江瑞安),因瑞安旧属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世人又尊其为东嘉先生。
高明少有壮志,其《游宝积寺》诗曰:“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抒发了希望有所作为的襟怀。
他在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步入仕途,在处州、杭州等地为官。
高明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离任处州之际,当地士民为其立碑纪念。
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浙东起义,他被任命为“平乱”元军统帅府都事,因与统帅意见不合,“避而不治文书”。
高明历经宦海波澜后,又更多地产生了恬淡自守,菲薄功名的思想,“莫说市朝事,功名欲逼人”(《题一青轩》)正是他后期思想的写照。
至正十二年(1352 ),方国珍接受元朝的“招抚”,他也以任满告归。
解官后,隐居在四明(今浙江宁波)栎社沈氏楼,闭门著书,以词曲自娱,名作《琵琶记》约在这时完成。
至正十九年(1359)春,朱元璋率军进攻浙东,据徐渭《南词叙录》及《明史·文苑传》等书记载,朱元璋曾征召高明,但他以老病不出,不久病卒。
所著《柔克斋集》20卷,仅存50余篇。
所作戏曲除《琵琶记》外,尚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不传。
《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
二、《琵琶记》的故事演变“宋元旧篇”中就有《赵贞女蔡二郎》之目,剧中有“雷击蔡伯喈、马踏赵五娘”的情节。
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小舟游近村舍舟不归》)说明这一故事在南宋时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出现了另一部南戏《蔡伯喈琵琶记》(由《南曲九宫正始》保存了其部分原始曲文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