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

■教学要点:

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课时安排:(12-16节)

第一节宋元南戏概说

一、起源与发展

1、起源。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两者相差六、七十年。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比较接近实际的。

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同时“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发展。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早期南戏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宋代,南戏一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有时还遭到禁止。如祝允明《猥谈》提到“赵闳夫榜禁”事,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见《南词叙录》)。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早期的南戏剧本集,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其中《张协状元》被公认为南宋作品,后两剧由于剧本采用南北合套的宫调组合形式,被认为是元中叶以后的南戏剧本,由于这三剧是早期的南戏的现存本,保存了早期的南戏风貌,其资料价值高于论证价值,是研究宋元南戏的珍贵资料之一。

南戏的内容特点是:①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②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对门弟观念、背信弃义的市侩哲学作了嘲笑与暴露。③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南戏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

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而言),而婚变则不能为社会的普遍道德意识所赞同,因为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南戏的民间气息较浓,所以这一类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数量较多。

※二、南戏的体例

1、体制。南戏初无体例言,至元末明初始定型。

1)、结构形式:由题目与正文(开场+正戏)组成,题目开始作为广告语,后来演变为副末开场的下场诗。采取分场制,一场为一出,每剧例在30出以上,长短不拘。

2)、音乐形式:以南方乐曲为主。用管乐笙、萧、笛伴奏,曲调婉转,节奏缓和(音乐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并吸取了宋代流行的词体歌曲而形成的,杂剧的音乐则主要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北曲高亢,伴奏以弦乐为主)。一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曲调分成引子、过曲、尾声三类。由于它在南方流传,唱时也用南方方音。它分平上去入四声,不象北曲的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在用韵上也和北曲有所不同,如“居鱼”、“支时”有时合用,“车遮”、“家麻”不分。

3)演出形式:a. 一般第一出由副末(作者的代言人)登场,介绍作者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叫“副末开场”。第二出起才是正戏。 b. 南戏的最后一出,不论悲剧喜剧,必定是大团圆结局。c. 南戏每出之后,必然由最后一位下场人念(或分念)四句下场诗。以总结这一出的剧情,预示下一出的内容;或者是描述即将下场人物此刻的心情,有的下场诗,作者爱用现存的唐诗句,被称为“集唐”。 d. 南戏每段曲词不必一人唱到底,可以对唱、接唱、合唱。

4)、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还有外(外生、外旦)、贴(=贴旦)、净、丑、末(副末)。

明传奇戏曲大体沿用了南戏的体制精神,艺术上“多虚少实”。创作主体、题材有很大的变化。南戏的体制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2、名词概念。

1)、“科介”——指南戏剧本中规定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部份叫“科介”,简称“介”。

2)〔合〕——南戏中的“合”字有二义:一指合唱,一指南戏中同一曲牌连续使用两支以上而最后儿句曲词相同的称为“合头”。在上曲合头上注一“合”宇,下曲不再重出曲文,仅注“合前”二字,意即“合头同前”。合头往往合唱时多,也有独唱的。

3)、〔前腔〕——南戏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前腔”,意即腔调同前。与北曲中的“么篇”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