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拾葚异器的故事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传颂和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百里负米一仲由(春秋)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家里贫困。

他就自己在田间挖野菜充饥,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买米回家做给父母吃。

后来他当了大官,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他也常常惋惜。

2.鹿乳奉亲一郯子(春秋)郯子的父母得了眼疾,只有新鲜的鹿乳才能治病。

郯子为了治疗自己双目失明的父母,他跨越了千山万水,又披着鹿皮学习鹿的行为习惯,终于取到了鹿乳。

相传因为模仿的太像鹿,有一次还差点被猎人给射死了。

3.芦衣顺母一闵损(春秋)闵子甕弯的母亲是继母,继母经常虐待他。

有一年冬天,继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弟弟都用上好的棉花做衣服,给闵子甕用的却是芦花。

父亲让闵子骞赶马,闵子骞冻得浑身冷战。

父亲以为是他偷懒,就用鞭子抽他。

衣服被抽破了,飞出来的是芦花。

父亲才知道继母虐待儿子,就要赶继母出门。

闵子骞不让,说继母在的话,只有自己受冻挨饿,继母走了,那三个孩子都得受冻挨饿了。

4.亲尝汤药一汉文帝(西汉)汉文帝刘恒的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每晚都侍奉在母亲面前,每一碗汤药都要自己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5.拾葚异器一蔡顺(汉朝)那年正好是王莽之乱,家里没有米下锅,只能吃野果充饥。

蔡顺就把把捡来的桑葚分成了两筐,一筐是黑色的,熟透了的很甜,给自己母亲吃。

另外一筐是红色的,还很酸,就留给自己吃。

二十四孝图中五个值得批判的故事1.埋儿奉母—郭巨(晋朝)郭巨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吃饱,觉得是儿子侵占了母亲的口粮。

不惜埋了自己的儿子,为家里节省口粮,侍奉母亲。

2.尝粪忧心一庾黔娄(南齐)庾黔娄的父亲生病了,大夫来问诊后,告诉他:“你父亲的病很重,你如果想知道他还有没有得治,就尝尝他的粪便。

如果味道很苦的话,就还有得救。

”庾黔娄尝了一口,发现很甜,果然如大夫所说,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死了。

3.怀橘遗亲一陆绩(三国)陆继小时候跟随父亲去做客,主人家待客的时候有橘子,陆继就在怀里藏了两个。

后来被主人家发现,主人家笑话他不懂礼仪,他才说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拿回家给母亲吃。

二十四孝,愚孝竟然这么多,皆沽名钓誉!

二十四孝,愚孝竟然这么多,皆沽名钓誉!

二十四孝,愚孝竟然这么多,皆沽名钓誉!孝感动天有个孝子被后母虐待,多次谋害,后被孝子发现,仍然像以前一样孝顺,于是感动了天。

评:此举是变相鼓励恶劣的父母,不可取。

亲尝汤药有个皇帝非常孝顺母亲,在母亲生病时照料母亲,每次都尝过汤药后才让母亲服下。

无病时服药是不科学,且没必要。

当然,作为自己,能在平常生活中端茶倒水,是值得效仿学习的。

评:基本可取。

齿指痛心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不知所措,于是咬破手指,在山里的儿子感觉到自己的手指痛,就跑回家招待客人。

评:毫无科学的谎言,不可取。

百里负米在饥荒的日里,儿子在外吃野菜,把从百里外背来的粮食给母亲吃,此举是二十四孝图里不多见的真孝,评:可取,当效仿。

芦衣顺母后母虐待孩子,冬天让孩子穿芦苇衣服,被父亲发现后要休了后母,孩子为后母求情。

评:后母,孩子,父亲三者采取的方式都是错误的,不可取。

鹿乳奉亲有个人披着鹿皮混在鹿群中挤奶供养母亲,有一天猎人要射鹿,他跑出来阻止,以免他以后无法挤奶。

评:这是借孝之名提出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此举不可取。

戏彩娱亲有个七十多的老人穿上戏装扮小孩戏耍来逗父母开心。

评:和父母开开玩笑,给父母点开心,在自己身体硬朗的情况下,值得提倡。

卖身葬父讲古代的董永,在父亲去世后,无力安顿后事,将自己卖为奴仆,来安葬父亲。

评:这是对人性尊严的亵渎,也反映了社会的冷酷,不可取。

刻木事亲有个人母亲去世后,为母亲刻了一个木像供奉在家里,每遇到事情,他都来想木像禀报后才决定。

他的妻子对此抱有意见,他居然将妻子休掉。

评:怀念母亲本身没错,但把木刻的母亲看得比妻子更重,是对妻子人格的侮辱。

行佣供母有个人通过当佣人来养活父母。

评:可取。

怀橘遣亲有个小孩去人家里做客,临走时怀里塞了主人家招待他的橘子,在出门时橘子掉下来被发现。

于是,他解释说,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偷偷拿回去给母亲吃。

评:这是借孝顺之名行偷窃之事。

埋儿奉母将古代夫妻两因为无力奉养老母亲,担心刚生下来的儿子会占用母亲的生活费用,于是决定将儿子埋了,结果在挖坑时挖到了黄金,于是孩子不用活埋了。

二十四孝(精简版)

二十四孝(精简版)

二十四孝01孝感动天舜,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其父亲及继母、异母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弟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后帝尧选定舜做继承人。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位。

他以仁孝闻名,侍母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以孝著称。

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觉心疼,知母亲在呼唤自己,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于是他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性格直率勇敢,极孝顺。

早年家贫穷,常以野菜为食,却从百里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去楚国,随从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说:“你侍奉父母,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

继母常虐待他,冬天,弟弟穿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他牵车时因寒冷打颤,绳子掉落地上,遭父亲斥责鞭打,芦花随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他受虐待,要休逐后妻。

他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她我一人受冷,休她三人都要挨冻”。

父亲很感动,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待他如亲子。

二十四孝故事简述三

二十四孝故事简述三

二十四孝故事解说三1.闻雷泣墓原文: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

母存日,性畏雷。

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

又称为《王裒泣墓》,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póu]孝行的故事。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2.恣蚊饱血讲述了一个孝子在蚊虫肆虐的时候,怎样不让亲人遭受蚊虫之害。

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七则故事。

原文:晋吴猛。

年八岁。

事亲至孝。

家贫。

榻无帷帐。

每夏夜。

蚊多攒肤。

恣渠之饱。

虽多。

不驱之。

恐去己而噬其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

榻(tà):睡觉的地方。

帷帐(wéi zhàng):帐子,帷子(周围遮挡的布,类似现在的蚊帐)。

攒肤:这里的意思是很多蚊子咬人。

恣(zì):肆意,随意,放纵渠血:意思是血多。

驱:驱赶,轰走。

噬(shì):咬。

亲:父母。

矣:助词,不表示意思。

晋朝人吴猛,八岁儿童,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

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

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

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母。

爱护父母之心无微不至。

3.哭竹生笋原文: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

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

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

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

食毕,病愈。

讲述了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4.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二十四孝图有哪些故事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1、孝感动天虞舜,瞽瞍(ɡǔsǒu)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鹿乳奉亲周郯(tán)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历史是现实的纪录,莫说十几年前的现实都难以记清,就更遑论几千年前的现实。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一: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二: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三: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四: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一、恣蚊饱血,二、扼虎救父,三、哭竹生笋,四、尝粪忧心,五、弃官寻母,六、涤亲溺器,七、扇枕温衾,八、拾葚异器,九、涌泉跃鲤,十、闻雷泣墓,十一、乳姑不怠,十二、卧冰求鲤,十三、戏彩娱亲,十四、卖身葬父,十五、刻木事亲,十六、行佣供母,十七、怀橘遗亲,十八、埋儿奉母,十九、孝感动天,二十、亲尝汤药,二十一、啮指痛心,二十二、百里负米,二十三、芦衣顺母,二十四、鹿乳奉亲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今天坐公交车时偶然看见车厢里的24孝故事宣传画,就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下来,24孝的故事以前听过,但总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在博客里写下来,希望古人的孝举能够感动今天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我们看这些故事的同时,能够有所反思,在闲暇之余对父母能够尽一份为人子女的孝道。

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

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二十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故事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拿着拨浪鼓戏耍,就像小孩一样。

一次他跌了一跤,怕父母伤心,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

3鹿乳奉亲。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时想吃鹿乳,郯子就身披鹿皮,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

不料猎人把他当做了真鹿,要用弓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人才知是人,对他大加赞扬。

4.为亲负米。

春秋鲁国人仲由,年轻时家贫,自己常吃野菜,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大官,但是父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5.啮指心痛。

春秋鲁国人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山里去打柴。

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人。

6.芦衣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

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母亲病重,汉文帝日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一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

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

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儿。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儿子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10.卖身葬父。

汉朝董永家贫,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

后来他准备卖身去地主家干苦力,半路上遇到一位美女,于是董永就将她带到地主家帮忙。

弟子规-孝的故事(24孝)

弟子规-孝的故事(24孝)

二十三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 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 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 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 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 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 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 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 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 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 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 (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 的职责。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 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 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 到夏夜,吴猛总赤身坐在父亲床 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 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 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 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 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 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 放下父亲跑掉。
十三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 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 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 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 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
九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 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 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 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 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 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 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 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 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 弃。

二十四孝: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二十四孝: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门⽣,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

⼀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负⽶仲由,字⼦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门⽣,性格直率勇敢,⼗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母死后,他做了⼤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母亲去负⽶,哪⾥能够再得呢?"孔⼦赞扬说:"你侍奉⽗母,可以说是⽣时尽⼒,死后思念哪!"(《孔⼦家语·致思》)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拾葚异器文本解读

拾葚异器文本解读

拾葚异器文本解读摘要:一、引言二、拾葚异器的背景与出处三、拾葚异器的文本解读1.拾葚异器的原文内容2.拾葚异器的主题思想3.拾葚异器的艺术特色四、拾葚异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拾葚异器的现实意义与启示正文:一、引言拾葚异器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文辞优美,寓意深刻,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拾葚异器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以期能够对其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拾葚异器的背景与出处拾葚异器出自《庄子·外篇·齐物论》,是庄子以寓言的形式表达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家,他的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

三、拾葚异器的文本解读1.拾葚异器的原文内容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拾葚的过程中,因为对待葚子的不同态度,使得葚子产生了异变。

这个故事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表达了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2.拾葚异器的主题思想拾葚异器的主题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

庄子通过故事中的人对待葚子的不同态度,来寓意人生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3.拾葚异器的艺术特色拾葚异器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深刻的思想内容。

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寓于生动的故事中,使得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四、拾葚异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拾葚异器作为《庄子》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来的寓言文学和道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拾葚异器的现实意义与启示拾葚异器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分别是什么(优秀4篇)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分别是什么(优秀4篇)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分别是什么(优秀4篇)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分别是什么篇一1、孝感动天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

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

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2、戏彩娱亲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3、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

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

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

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芦衣顺母7、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拾葚异器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

赤眉军士兵问他为什么要把两种桑葚分开盛装,蔡顺告诉对方:自己吃红色的桑葚,母亲吃黑色的桑葚。

赤眉军送给他两斗白米和一个牛蹄,表示敬意。

9、埋儿奉母东汉郭巨为了不影响对母亲的供养,就想埋掉刚刚降生的男孩。

挖坑时,郭巨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明是老天赐给郭巨的。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doc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doc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一: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

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

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奉母亲。

妻子勉强答应了。

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三:扼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四: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

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五: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拾葚异器的故事(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的故事(二十四孝)
时值王莽之乱又遇上饥荒和旱灾粮食短缺蔡顺只有去荒野采拾桑树的果实充饥
拾葚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故事(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的故事(二十四孝)
汉代的蔡顺,少年丧父,对亲母十分孝顺。时值王莽之乱,又遇上饥荒和旱灾,粮食短缺,蔡顺只有去荒野采拾桑树的果实充饥。一天,蔡顺在拾桑时遇上赤眉贼,贼人大声问他:「为什么把黑色和红色的桑子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果较熟较甜,留给母亲吃的;红色的较生较酸,就留给自己吃。」赤眉贼听了,十分怜悯他的孝心,并送三斗白米和一只牛蹄给带回家供母亲享用。

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蔡顺拾葚的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其中之一是关于蔡顺拾葚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蔡顺是一个年轻的孝子,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蔡顺的父亲生病了,蔡顺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我们诠释了孝道的真义。

蔡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子弟,他的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

蔡顺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明白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蔡顺的父亲是一位母亲肉痛的疾病——石淋的患者。

这种疾病使得他无法行动自如,生活变得极其艰难。

母亲在家里忙着照料父亲,还要辛苦地外出劳作,赚取生活费用。

蔡顺看到父母的辛劳,内心十分难过,决定亲自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他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亲进行基本的生活起居,为父亲做饭、喂药,擦拭他的身体,给他提供温暖和关怀。

对于蔡顺来说,照顾父亲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

除了日常的照料,蔡顺还用实际行动寻找治愈父亲疾病的方法。

他特意前往附近的草药店,向店主请教并购买了一些草药,希望能够缓解父亲的痛苦。

他自学医药知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蔡顺每天都按时给父亲熬草药,希望父亲能够康复。

然而,蔡顺的父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论是草药还是其他方法,都未能给父亲带来长期的痊愈。

尽管如此,蔡顺并没有丧失希望,他坚定地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奇迹发生。

正是蔡顺顽强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他们也纷纷向蔡顺伸出援手。

邻里的乡亲们纷纷向蔡顺献上他们所知道的草药,希望能够治愈蔡顺的父亲。

蔡顺感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关心,对这些善良的人们心怀感激。

尽管众人的努力和祈祷,蔡顺的父亲最终还是离世了。

在他临终之前,蔡顺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泪流满面地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蔡顺丧父后,整个村庄都表达了对他的深深同情和敬意。

人们都知道蔡顺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他为了照顾父亲,不惜一切代价。

人们互相转告着蔡顺的故事,将他作为一个孝顺的榜样。

即使在蔡顺父亲去世后,蔡顺对孝顺的追求仍未停止。

有关二十四孝图阅读感想优质范文(2篇)

有关二十四孝图阅读感想优质范文(2篇)

有关二十四孝图阅读感想优质范文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

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

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

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有关二十四孝图阅读感想优质范文(2)《二十四孝图》是古代中国传世的名画之一,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故事展现了二十四个不同的孝子孝女的形象和事迹。

这幅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孝道的理解和追求的窗口。

在阅读《二十四孝图》后,我对这幅画中所描绘的孝子孝女们的形象和事迹深感震撼和敬佩,也对这种伟大的孝道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在《二十四孝图》中,每一个孝子孝女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事迹展现了对父母的至深至真的孝心。

无论是杨元与母亲共享假牙,还是范蠡深夜摆水,每一个孝子孝女都以自己的真诚和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

他们不仅尽心孝敬父母,而且经常忍辱负重,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舒适。

这种对父母的孝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如今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个人主义泛滥,很多年轻人对父母的感恩和孝顺心理逐渐淡薄。

通过《二十四孝图》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白了对父母的孝敬是我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本。

其次,《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孝女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而且在关键时刻也能够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故事:拾葚异器的故事第一篇:二十四孝故事:拾葚异器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拾葚异器的故事诗曰: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这首诗讲的是汉朝人蔡顺孝敬老母亲的故事。

蔡顺,汉代汝南(今河南)人,“以至孝称”。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施行暴政,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琅琊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饥民起义。

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不久,赤眉军打到汝南地区,为了避战祸,老百姓都外出逃难。

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又遇灾荒,许多百姓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背井离乡、出外求生。

有个叫蔡顺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为命。

为了养育他长大成人,母亲一直守寡,为此吃了很多苦头。

所以蔡顺对母亲特别孝顺,眼下遇上了荒年,母亲经不起逃荒之苦,蔡顺便陪伴母亲留在了乡间。

由于家中无粮,无奈之下,蔡顺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

这一天,蔡顺拿起篓子,对母亲说要出去拾些桑葚。

母亲看着瘦弱的儿子,忙叮嘱道:“孩子,外面兵荒马乱的,不要跑远了让娘牵挂。

”蔡顺恭恭敬敬地对母亲说:“母亲,您的身体要紧,不要顾念孩儿。

您就安心在家中等我吧!”蔡顺背着一个篓子,抱着一个篓子,来到林中。

林子里的桑葚都被采光了,饥肠辘辘跑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到一棵有果实的。

就在他焦急的时候,忽然,隐隐约约看到远处有一片桑林。

他急忙跑过去,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葚,他如获至宝。

他把红色的桑葚放在一个篓子里,把黑色的桑葚放在另一个篓子里。

拾了许久,蔡顺看看天色,已经很晚了,母亲恐怕早就饿了。

想到这儿,便准备回家。

刚走出丛林,忽然,一队人马到了跟前。

一个士兵见了他,厉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一人在此?”蔡顺见这些人眉毛上都涂上红颜色,他曾听人说过赤眉军的事,知道遇见了起义军,就回道:“我叫蔡顺,就住在山脚下。

因为战乱,家中没有粮食充饥,只好上山拾些桑葚果腹。

”那个士兵见蔡顺带着两个篓子,将黑色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开,不知搞什么名堂,就把他带到头领面前。

头领看了看蔡顺,问他为什么不外出求生。

见他篓子里采的桑葚并不多,却用两个篓子将黑色和红色的分开,就问他为什么。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比较甜,是给老娘吃的;红色的桑葚还没有熟透,是酸的,要留给我自己吃。

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那个头领一听,心里不由一震,一下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

是啊,自己加入赤眉军很久了,家里的老母现在怎样了呢?再看看眼前之人,语真心善,颗颗桑葚充满了对母亲的孝敬之心。

蔡顺的孝子之心深深打动了这位头领,他令手下快去拿来两斗白米,还有一头牛。

他要把米和牛送给蔡顺,要蔡顺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

谁知蔡顺却拒绝了,他说:“就是因为战乱我才拾取桑葚给母亲果腹,战乱不知让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父母挨饿受冻。

你们快回家吧,白发苍苍的父母正盼望你们早日平安归来呀。

”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都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尽快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

那个头领对蔡顺说:“是啊,我也要回家照顾年老的双亲,以尽孝心。

这头牛你就收下吧!你母亲那么大年纪了,天天吃桑葚,时间久了身体受不了!”接着,又把两斗白米给了蔡顺。

想到家中的母亲,蔡顺只得收下了。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也许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所谓“百行孝为先”,不就是尽其尊亲、养亲、孝亲之心吗?第二篇:拾葚异器《拾葚异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

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

“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1.读《拾葚异器》的故事2.思考:周郯子的哪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周郯子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周郯子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周郯子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置生死而不顾,可以做任何事情、付出任何代价;周郯子因为对父母的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4.小结: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孝经》、《论语》、《弟子规》当中的许多儒家孝道思想在现实的社会里仍有可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拓展部分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2.出示童谣:《敬老歌》别嫌老人老,老人是个宝,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直到老。

别嫌老人烦,都是为我好,为家庭为儿孙日夜把心操。

父母生养我,孝亲要趁早。

为老人,梳头捶背洗洗脚。

为老人,端茶盛饭不觉小。

敬老人爱长辈大家乐陶陶。

3.填写孝心卡,交流。

4.老师出示:比一比:看谁能做到四.总结: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第三篇: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鲁迅在其写的《二十四孝图》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老莱娱亲》为了孝,不择手段,一味讨好父母,失却了自我;《郭巨埋儿》更不可取,为了母亲,竟然想把儿子埋掉,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做法不可取,任何人都是生命,不能为了所谓的孝,就任意践踏生命。

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

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

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

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

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

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

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

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

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

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

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

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原文·出处】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

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

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致思》节选第四篇: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一)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

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

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

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

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

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

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

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

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

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

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

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

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

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

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