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课时作业含解析2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一服务业概述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市中心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但过度集聚也会产生一些城市问题。
如右图示意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大因素.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行业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是()A.餐饮业、金融业B.教育培训、货物运输C.家电生产、物流业D.旅游业、养老业2.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交通条件B.地理位置C.经济导向D.政府规划知识点二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金融服务业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
国际金融中心则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集中地开展国际金融服务的城市或地区。
1991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建设,选择了陆家嘴建设金融中心。
近年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展迅速,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如图示意上海陆家嘴位置。
据此完成3~4题.3.上海选择陆家嘴建设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陆家嘴()A.拥有良好深水港区B.重化工业基础较好C.靠近原有商贸中心D.经济腹地十分广阔4.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市场B.技术C.交通D.政策知识点三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读图,回答5~6题.5.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呈负相关关系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6.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市场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D.人口密度、交通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下图是江苏某科技产业园规划示意图,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1~2题。
1.该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有()A.靠近原料产地B.邻近城区市场C.生态环境优美D.劳动力廉价丰富2.关于该科技产业园内的各产业部门说法正确的是()①属于生活性服务行业②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③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较多④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较高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易错题)C2C是指消费者个人间的电子商务行为,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个消费者,此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线及网络 (1)线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 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的联系通道。 3、域面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单个企业 的市场区形成;②潜在市场区的形成;③多个企 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 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 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 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 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8)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7)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①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③水源: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①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必备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工业一、工业区位因素1.概念: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基本状况。
(2)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3)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等。
(4)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3.传统工业的区位指向:(1)原料指向型: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2)市场指向型:如面包厂等。
(3)动力指向型:如炼铝厂、钢铁厂等。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等。
(5)技术指向型:如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详情对比见右侧表格)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环境质量: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对厂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2)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水平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3)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工业指向型特点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市场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接近能源供应地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较高知识与技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1.概念: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
2.类型: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1)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布置,区域工业综合布局。
(2)微观: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基本假定命题与研究思路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假定命题: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 金额最大的地点。 他的这一假定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 曲线来反映的。
研究思路: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 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 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 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 “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 。
(四) 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
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 策可造成区位的变化。
图3.31 政府作用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五) 其它非经济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 额最大的地点,但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 可能会受到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可导致 其放弃最大利润区位,而追求最大满意区位。
(一)运输费用理论
1.运费结构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1.运费的构成 胡佛把总运费分为线路运行费和站场
作业费两大部分。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 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 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因此,总运费率是远距离递减的。 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 (图3.19(b).与帕兰德结论同)
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三)企业家经营手段对区位的影响
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
图3.30 企业家能力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经营手段或能力高的企业家获得利润的空 间范围比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空加范围大。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eg:气候二.农业的分类(右图)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以农、牧为主)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eg:游牧密集农业→技术eg:花卉、乳畜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自行消费密集农业→产品销售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两层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充足且配置合理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土壤:黑土、水稻土→耕作业,红壤→茶叶种植位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灌溉农业必要条件,如河湖水源靠近/附近有(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判定市场是否广阔→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判定交通是否便利→公路、铁路、海运、航运·技术:科技水平的高低及其投入的程度,决定产量产值和保鲜水平·劳动力:考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其他:政府政策,地价(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历史(习俗)3.区位要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自然因素具有非决定性,不宜耕作的土地,可通过人为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使其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改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衡量技术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是否高于投入成本(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人口的↑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保鲜水平↑(交通、技术)·劳动力:随着集约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二、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1、区位与市场地域 ❖ 2、运费与区位理论
图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 (二)胡佛的交通区位理论 ❖ 1、假设条件 ❖ (1)运费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组成; ❖ (2)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和一个销售市场; ❖ 2、主要观点 ❖ (1)若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止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区位理论的产生 ❖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1、杜能对“孤立国”的理论假设条件 ❖ 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
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 ❖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
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 第二、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①自由式农业圈: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这一农作区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 ②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 ③轮作农业圈: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农牧结合,
合理轮作是其主要特点。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 六区轮作。 ❖ ④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其特点 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 了休闲地。 ❖ ⑤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 放;这一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农业经营粗 放,土地大量休闲。 ❖ ⑥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杜能圈或农业圈。
高中地理 第3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3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之小船创作1.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生产和销售服务类产品的部门。
(2)产品特征:大多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
2.服务业的分类(1)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等提供服务的部门,具有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2)生活性服务业:直接为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3.服务业特征(1)广泛性和分散性:服务业较少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
(2)技术性和综合性:市场需要各种专业服务,也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
1.分类:按照服务发生的场所,服务业可以分为服务人员上门到用户所在地提供服务和用户到提供服务的场所购买服务两类。
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 )(5)汽车服务业包括保养、维修、加油、保险、广告、停车等行业部门。
影响汽车服务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原料C.能源D.劳动力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
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5)A [汽车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适合布局在靠近消费市场的区域,便于从事保养、维修、加油、保险等行业。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材料一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经济地理全
名词解释1、区位(P34):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因子(P37):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或者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综合等费用线(P71):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4、临界等费用线(P73):一系列同心圆状的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是临界等费用线。
5、中心地(P93):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6、门槛人口(P94):指某种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7、接触扩散(P121):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8、等级扩散(P121):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9、生产链(P156):是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各环节活动及其关联,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造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
由于每一个环节均为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做增值链。
10、区域经济结构(P173):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1、主导产业(P17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12、区域空间结构(P183):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3、增长极(P208):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支配效应(P209):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15、乘数效应(P209):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张PPT)
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对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有比较高的要 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 地区。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3.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环61、.荒境主漠环创要与造地境荒了质漠生质灾化物害:量,荒:生漠地物是震包 环又指、创气火括境造候山了干大等、现燥滑在气,坡的降和环环水泥境量境石。非流所、常。以少水生的物地环是区地境或理自、环然境景土的观生壤,物它,包要 居 离同括时沙努 住 水又漠是、力 区 源地沙减 和 地理地环、少 其 和境戈的壁工他河塑等业城流造。者荒生市上漠化产功游是对能等土地环区退化境域的生的现象态干,是的扰一破,个变坏如化过,有程严水,其格污结果控染可制的能出工工现荒业厂漠区要景观对远。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按将要求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③用光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成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1.主要原因是:大量的CO2排放以及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暖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
水稻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雨天
玉米 (4)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由里到外(如右图):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经典区位理论引言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关于经济区位的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经典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石之一,通过研究企业选择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实践的启示。
经典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区位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选择地理位置时,会考虑到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相互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地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它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吸引人口和资本流入。
中心地通常具有交通便利、政府和金融机构集中等特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企业选择地理位置时考虑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和政策环境等。
区位因素是影响企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地理关系地理关系是指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给周边地区,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给中心地,支持其产业发展。
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是由多个中心地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空间结构。
中心地系统的形成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相关,中心地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经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典区位理论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弗雷德·珀隆(Alfred Weber)在20世纪初提出。
他通过研究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提出了“最佳区位”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克里斯特勒(William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特勒认为,存在着一种空间规律,即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中心地向周边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周边地区向中心地提供劳动力和资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在某地的价格如果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市场区竞争图示(图中:P——生产地价格,T——运费率,红线为市场界限)(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68 )(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等距离线: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
•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
•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
(2)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帕兰德在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的前提下,认为运费有两种形式:•距离比例运费:指运费与距离呈等比例增加。
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条件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决定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首先,地理位置是经济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所处的区域对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和物流成本是有明显影响的。
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往往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其他地区进行货物交换和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带动经济发展。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由于其接近海洋,便于进行海上贸易和物流运输,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商业和制造业投资,形成经济繁荣。
其次,地形地貌是经济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形地貌会对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土地可利用性产生影响。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运输往往面临的挑战更大,土地可利用性也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平原区域的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土地可利用性较高。
例如,位于北方平原的中原地区,由于其平坦的地形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和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区域。
另外,气候和自然资源也会对经济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和能源领域特别重要。
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也会吸引大量投资和企业选择在此区域落户。
例如,地处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成为了全球石油产业的重要中心,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
最后,地理因素还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存在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通常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缘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理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存在。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经济区位选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第三章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1. 巩固理解服务业的概念及其与区位选择的关系;2. 掌握分析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4.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课程知识点展开,具体包括:1. 理论复习:回顾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如市场需求、交通便利性、人力资源等因素。
2. 案例分析:选择若干个实际的服务业案例(如餐饮、零售、教育、医疗等),分析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和影响因素。
3. 地图实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地图工具,查找并标记本地服务业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区位选择的地理优势。
4. 思考题:设计一系列与服务业区位选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不同类型服务业的选址差异及其对经营的影响等。
5. 撰写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总结分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过程。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简单复制粘贴。
2. 案例分析要具体详细,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案例,并指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3. 地图实践需准确标注地理位置,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和优势。
4.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过程完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运用、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报告的写作质量等。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并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奖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我们讨论一下收入水平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市场规模与区位引力之间的关系
▫ 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
本 章 结 束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财经教育出版机构
(3)空间
竞争与空 间定价。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4)竞争和区位选择。
(5)市场范围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 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
区位选择
(1)消费的外部经济——
产品多样性和区位吸引力。
(2)生产过程的外部经 济——分工和专业化吸引
力。
(3)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
▫ 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
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 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 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
第三节 动态区位选择
• 一、区位力
• 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
第三节 动态区位选择
• 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
▫ 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
首先,我们要考虑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产业聚集是否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问题。 其次,我们讨论一下经济增长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 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 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 1.运输导向型区2.市场导向型
区位模式与区 位选择
(1)空间需 求曲线。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2)市场边界
和市场范围。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国家级重点学科
新区域经济学
第三章 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目
录
• 第一节 区位概述
• 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 第三节 动态区位选择
第一节 区位概述
• 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
• 二、区位要素
▫ 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
▫ 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
• 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