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解读教材,成就深度学习

合集下载

认真解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解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解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摘要】认真解读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认真解读教材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意义。

接着介绍了如何认真解读教材、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教材解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关注教材更新与修订以及培养学生认真解读教材的习惯。

结论指出,认真解读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教材的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认真解读教材,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而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不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认真解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教材更新、教学习惯、教师、学生、重视教材、融合、修订、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认真解读教材的重要性认真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认真解读教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认真解读教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新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认真解读教材,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加教学经验,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认真解读教材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重视教材的作用,多花时间和精力认真解读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1.2 提高教学效率的意义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精品文档资料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精品文档资料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怎样备好一类课,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说课才能说出精彩,评课评出品味,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的我,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在学习中研究、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高。

、研读课标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

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

才能不以“本” 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

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

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 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 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 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 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 2”,最小的奇数是“ 1”。

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

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

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

以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育核心素养——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

以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育核心素养——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

以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育核心素养——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摘要】核心问题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本文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以教材思考练习、文本体裁特点、学生阅读需求为抓手,在教学中挖掘、提炼、研制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深度学习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3]。

而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高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

本文基于核心问题的设计,阐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深度、广度且能统领整堂课的核心问题,以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基于教材思考练习,挖掘核心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

统编教材注重习题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且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以精读课文为主,略读课文为辅,进行编排。

精读课文在每一课之后设置课后习题,一般从理解、运用与实践等角度进行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呈梯度上升。

比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读课文《丁香结》,笔者在教学中关联、整合课后习题第一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2]和第三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2],设计本课核心问题:为什么课题叫《丁香结》?学生根据核心问题自主默读,会发现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丁香花”,四到六自然段写丁香结。

课题为“丁香结”,作者却大量描写“丁香花”,在“丁香花”这一部分中,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这一连串围绕核心问题出现在学生脑海中的问题,便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

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基于内容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7.30和7.31两天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网上“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第五期研修学习,培训活动中我们先进行了通识培训,第二天又针对学科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学习。

从讲座中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深度学习,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深度教学的教学策略。

短短三个小时的理论联系案例的精彩讲座给了我更深的启迪与思考。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任务,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取发展的学习过程。

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旨归的一种学习。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批判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观看了专家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通过本次深度学习的培训,收获甚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理论知识是多么的匮乏。

在教学当中,首先我们要先确定好单元的学习主题,要设定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什么是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呢?1、学生学习有难度的,没有学过的;2、学习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知识;3、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提高。

以上才是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

如何来确立单元学习主题呢?专家向我们讲授了四种思路:1、按照教材章节思路的主要内容来确定;2、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的进阶来组织;3、按照主题性任务来组织;4、按照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

其次就是围绕我们确立的这个单元主题确定好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指在完成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结果,包括能灵活应用相应的知识、技能、策略,掌握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的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经历一定的困难之后学生获得的愉悦的心理感受,还有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和期待。

在教学当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来进行和展开的,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关注数学本质 引领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书心得

关注数学本质 引领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书心得

小学教育46张奠宙先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是张教授站在整个数学发展历程上,去揣摩核心概念背后的大道理、思想方法的神髓。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教材的编写是否够科学?作为一线教师也要敢于质疑甚至批判教材,要站在数学本质、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数学文化教学的高度,去分析教材中的问题、缺失,悟出“小”数学中的“大”道理。

一、加法交换律应从本源上讲清道理现在教材里提到加法交换律,就拿出一组加法等式来找规律:5+6=6+5,3+8=8+3,22+34=34+22……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举很多例子,由此归纳出加法交换律成立,即a+b=b+a。

这部分内容我曾经教学过,当时觉得不太对劲,通过这次阅读,我觉得张奠宙老师讲得非常有理,加法交换律为什么成立?也就是说加数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交换?没有从本源上讲清道理。

现在提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凡是小学生能够懂的道理,还是要说理。

怎么去说理?对此我很赞同书中所提到的做法,数数是最基本的数学活动之一,教材上可以画A、B两堆苹果,引导学生发现先数A堆接着数B堆,和先数B堆接着数A堆的结果是一样的,从本源上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成立的证明。

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的意义应相统一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展示了三幅不同的情景图片,引出三个加法算式:3+3+3+3+3=15 ,6+6+6+6=24,2+2+2+2+2+2+2=14,然后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以最后一个加法算式为例,指出这个加法算式表示7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或“7×2=14”,这就是说,不管是“2×7”还是“7×2”,都可以表示7个2相加,两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可以表示同一个加法算式。

照这么说来,当a和b都是大于1的整数时,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也可以表示a个b的和。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最新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

以下是本站我为大家带来的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1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

那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让同学不再只是学问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而要成为学问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深度学习应当是能让同学学会独立思索,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定要求。

而这样的学习在我们的学校语文课堂学习中是难能珍贵的,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孜孜以求的。

有人说,要求学校生进行深度学习有些太苛刻了,他们的力量究竟还很欠缺,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思索和练习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深度学习'。

其实不然,正由于学校生(特殊是中、高班级同学)还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力量进展的关键期,所以更应当注意思维力量的培育,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同学进行深度学习,让同学学会独立思索,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仆人,而不是老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基于这样的思索,笔者对学校语文课堂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分析。

一、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分析(一)表演代替体验,课堂成了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课改,当前的学校语文教学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封闭、呆板,它已经渐渐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布满活力。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谓"过犹不及',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象正愈演愈烈,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片面追求让同学欢乐学习,把课堂变成了群英荟萃的舞台,而不再是师生学习沟通的平台。

课堂无限开放,语文教学中消失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

例如,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嬉戏、表演;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试验、操作;有的老师热衷于让同学叠纸、绘画、唱歌等等。

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深度学习

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深度学习

教材点击2023年12月下半月㊀㊀㊀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深度学习◉湖北省武汉市杨园学校㊀熊㊀利1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理解和课堂实践的深化,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指导策略.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活动过程,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笔者在一节习题课中设计了三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一是发现习题的多个不同的证明方法;二是通过不同证明方法的对比,发现并确认题中多余的条件;三是将多余条件结论化,进而探求习题的结构.三个学习活动衔接自然,过程流畅,思维含量一个比一个高,逐步将课堂学习活动推向高潮.整节课学生自主㊁自发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不断体验到发现和证明出结论带来的快乐,这也正是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的最好展现.2教学纪实2.1展示习题,指明目标教师: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埋头做题,一题做完紧接下一题,很少停下脚步去深入研究一道题,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对课本上一道习题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大家从中能有所收获.(展示习题)本节课我们只研究这一道题,请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图1题目㊀(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习题第10题)如图1,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øD A B =60ʎ,A B 与D 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B C 与E F 有这种位置关系吗?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做完的同学写一下过程,然后再看看整道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没做出来的同学,尽可能地算出图中所有的角,并给出证明.过程回顾:首先指明这节课的目标是对一道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希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发现 øD A B =60ʎ是多余条件,让接下来的学习过程衔接更自然.2.2一题多解,拓宽思路教师:老师已经看到了不同的证明方法,大家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结论.教师:会做这道题的同学请举手.好,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举手了.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你的证明过程.学生1:A B ʊD E ,且B C ʊE F .证明:由øD A B =60ʎ,得øF A D =øD A B =60ʎ.由øE +øF +øF A D +øE D A =360ʎ,且øE =øF =120ʎ,可知øE D A =60ʎ,所以øE D A =øD A B ,故A B ʊD E .又øF +øF A D =øB +øD A B =180ʎ,所以E F ʊA D ,B C ʊA D ,于是B C ʊE F .教师:对于D E ʊA B ,同学们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学生2:如图2,过点F 作F H ʊE D .由ø1+øE =180ʎ,得ø1=60ʎ,则ø2=120ʎ-ø1=60ʎ,所以ø2+øF A B =180ʎ,所以F H ʊA B .故D E ʊA B .图2㊀㊀图3学生3:如图3,延长E F ,和B A 的延长线交于点H .由ø1=180ʎ-øE F A =60ʎ,ø2=180ʎ-øF A B =60ʎ,又øH +ø1+ø2=180ʎ,得øH =60ʎ,所以øE +øH =180ʎ,故D E ʊA B .图4学生4:如图4,连接A E .由ø1+ø2+øF +ø3+ø4=360ʎ,ø1+øF +ø3=180ʎ,可知ø2+ø4=180ʎ,所以D E ʊA B .教师:对于D E ʊA B ,同学们给出了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大家再观察一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5:除了第一种方法,其余三种都作了辅助线.学生6:后三种方法都没有用到 øD A B =60ʎ这个条件.82023年12月下半月㊀教材点击㊀㊀㊀㊀教师:这两个同学的证明方法都很好!请问条件 øD A B =60ʎ能否去掉?过程回顾:让学生尽情展示,在一个个证明方法中逐渐打开思路,过程自然流畅,学生都沉浸在思维的海洋里.2.3导向深入,抓住关键学生7:从做题过程来看,条件 øD A B =60ʎ可以去掉.D A 这条线段也可以去掉.教师:那为什么题目要多给条件呢?(学生7沉默不语,课堂陷入沉默.)教师:此题是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的一道习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多给条件,一是为了让大家往计算角这个方向思考,二是给大家留出探索发现的空间,这也是此题放在 拓广探索 栏目中的原因.教师:经过大家的思考探索,可以把题目简化为 凸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求证:D E ʊA B .学生8:老师,我又发现了新的证明方法.不用 øD A B =60ʎ 这个条件,连D A 就可以证明.教师:好的,你先不说过程,让大家思考一下,这样可不可以证明?图5学生8:如图5,因为ø2+ø3+øE +øF =360ʎ,所以ø2+ø3=120ʎ.又ø1+ø2=120ʎ,所以ø1=ø3.故D E ʊA B .教师:非常好,过程清楚,思路明确.要证明平行,但没有截线,连D A 后就有了截线,产生内错角,证内错角相等.大家回顾一下,以上几种证明方法有没有共同点?解答这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9:课本原题除学生1的证法外,其余证明方法都作了辅助线,作辅助线后才产生了截线,所以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有截线.教师:学生9总结得很好.大家能否归纳一下作截线的方法学生10:作截线有三种方式,即连接㊁延长和作平行线.过程回顾:通过教师的引导㊁学生的积极参与,证明思路越来越清晰,最后点出了证明平行的关键是找截线,并归纳了作截线的三种方法.2.4抛出问题,探索结构教师:既然条件 øD A B =60ʎ是多余的,老师有一个想法,能否把它放到结论中,也就是由每个内角都相等能否得到øD A B =60ʎ.题目改编如下:如图6,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øD A B是否等于60ʎ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先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题中的六边形是否是正六边形?图6(课堂陷入沉默,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学生11:不一定是正六边形,可以将B C 边向上平移,如图7,如果原图是正六边形,则平移后的图形就不是.教师:学生11举出的反例很图7好地解释了原图不一定是正六边形,通过平移边,在不改变角度大小的情况下,改变了边长.下面回到øD A B 是否等于60ʎ这个问题上来,大家还同意øD A B =60ʎ吗?学生12:不一定是60ʎ,将B A向上平移,øD A B 的度数会变小.教师:你是如何判断øD A B 变小的?学生12沉默,学生13举手.图8学生13:如图8,由A B ʊG H ,得øD A B =ø2.又ø2>ø1,所以øD A B >ø1.故向上平移øD A B 会变小.教师:非常好!通过两位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øD A B 的度数不是一个确定的值,那 六个内角都相等 这个条件能确定什么?不能确定什么?学生14:可以确定D E ʊA B ,不能确定øD A B .学生15:还可以确定E F ʊB C ,还有C D ʊA F .教师:也就是可以确定六边形正对着的三组边平行,但不能确定六边形的边长,如果大家能够看到这一层,那这个图形在你眼里就是可以变化的,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过程回顾:通过将多余的条件结论化,来探索试题的结构,将此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抛出问题 六个角相等的六边形是否为正六边形 ,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3教学感悟课本的一道普通习题,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可能十分钟就讲完了,但沉下心来研究一番,结果发现它是一座思维的宝库.笔者并不想直接将这里的宝藏呈现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领学生看到发现宝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解完题后,我们还能怎样去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一同经历一堂思维的盛宴.教师能设计出具有挑战性㊁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试题,而研究试题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研究教材习题.只有教师的深度学习和研究才有可能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产生.Z9。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及“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名师之路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及“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名师之路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及“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名师之路学习心得体会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期望、对教学的执着,我于10月31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会堂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暨“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论坛。

第一感激学校领导为我提供了那个学习机遇,本次的培训学习,对咱们来讲都是一个宝贵的机缘。

因为它为咱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平台。

借助那个平台,咱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

经历了理论学习、交流互动等等的系统培训,使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取得更新。

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术,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染了、熏陶了。

他们出色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短短的时刻里,咱们一行4人共观摩了6节课和5节学术报告,充分展现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

名师的课堂出色纷呈,风格独特,各有所长,令人线人一新,视野开阔,让咱们享受到了一场试听盛宴。

领略了名师课堂的出色,欣赏到了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让我豁然爽朗。

他们的课犹如好茶留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报告更是真实有效。

细细体味他们的课渗透着与咱们不一样的教学观念,彰显着数学特有的魅力;他们的报告是他们体会的总结,引领着咱们前进的方向,名师们对课堂艺术的把握更是令人叹服。

本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体会是我人一辈子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伙儿分享:一、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方式。

几位专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式,教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方式,最后达到共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进程,展现了学生所思所想、所做。

是一个个真实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以学论教的课堂,在教学进程中充分彰显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新资源,也表现了学生的认知不同,启发了学生加倍深切全面的把握知识,提升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切实促进深度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切实促进深度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切实促进深度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作为语篇研读的最佳载体,更是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主阵地。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分析、批判和创新,汲取文化精华,凸显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使英语学科从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转向学科育人为本的课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

学生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增长,学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孕育、渗透和养成。

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促进这个过程的最大效益化,即是深度学习的“有效生长途径”。

学生通过参与记忆、认知、归纳、分析、思考、推断、评价等活动,增长该学科特有的见识,提高对世界、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力,形成对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和态度。

教师仔细推敲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语篇研读环节,探索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

结合苏教版牛津英语相关课例,在细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反思得出以下几点以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实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一、在深度追问中发展高阶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适切的问题能激活、驱动思维。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要指向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促进有效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开放,让学生有话可言,发挥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三个转变:从信息型问题到开放型问题,从展示型问题到参考型问题,从评价型问题到迁移型问题。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牛津英语》8A U6 Reading一文时,教师A 和B在播放了相关视频后均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引入法。

前者:Where is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后者:Have you ever seen any birds? Where did you see them? Do you like bird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s you see? What do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it? 同样是对鸟的看法进行开放式提问,但学生的思维就在后者的问题中推进,更广阔,更开放,更深层。

坚守课堂板书,促进深度学习——读《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板书》有感

坚守课堂板书,促进深度学习——读《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板书》有感

坚守课堂板书,促进深度学习——读《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板书》有感《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板书》是一本出版于2024年5月的新书。

在人工智能飞跃发展且逐渐普及的2024年,还有必要研究板书吗?笔者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有必要;特别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认为非常有必要。

笔者曾担任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发现许多准教师对板书不够重视,且不说板书的字体不够工整、美观,单单板书中的错字、别字就让人无法容忍。

那在职教师的板书如何呢?在优质课评比现场,用板贴取代板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堂课结束了,黑板上没有留下老师的几个字。

而常态课上,用课件代替板书更不少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一线教师:“课件不能代替板书,我去听课,现在都用课件了,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空的。

我不赞成,我认为一些教学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教师在黑板上再写一遍,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教师形式新颖、生动别致的漂亮的板书,是带给学生的美的艺术享受,要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板书水平。

”新时代教育中,板书不但不应被忽视,而且更应进一步加强。

我们要重新认识并挖掘语文教学课堂板书的作用和价值,站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精心设计板书,提高板书效益,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本书作者蓝辉春老师从“我为什么重视板书”“什么才是好的板书设计”“我这样进行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举隅与设计意图说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分享了他基于35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板书设计研究成果。

这本书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板书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蓝辉春老师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归纳板书设计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理清思路、概括内容、分清主次、领悟方法、背诵积累及学习运用八项价值。

每一条实用价值,蓝老师都从学理、案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说明了板书具备的“导学助教”功能,既能简洁明了、系统完整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的思维,搭建师生之间教学信息双向交流的桥梁。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5篇)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5篇)

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5篇)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精选5篇)五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心得体会篇1以课会友,见贤思齐。

为了准确学习统编新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2月6日上午,我有幸参加灵宝市3一一6年级统编教材网络培训,从中收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语文学习的路上徜徉,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促使我努力奔赴语文学习的百花深处。

曾经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已经在灵宝全面铺开,崭新的编写体例,陌生的课文内容,多样教育素材让我初感摸不着方向。

曾似“乱花渐欲迷人眼”。

今昔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天,通过几位名师的培训,我对新教材整个体系有了全新的了解,对于重点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面对统编教材认识,恰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理清编写体系新教材的编写为双主线的结构,在单元内容的组织上,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均衡递进,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另外,从三年级开始“阅读策略单元”“写作策略单元”每册书均有体现,突出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掌握,这也是和以往教材所不同的一大特点。

在培训上李彩芳老师的三年级下册内容一一教学中对于“预测策略”精讲多练重阅读的教材解析,扎实到位,习作训练,由扶到放,引导看图,重视联想的方法,架起了习作由难到易的桥梁,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落实语文要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明确了一个核心的概念:语文要素。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全套统编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尝试建立语文训练体系。

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每个单元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还要注意整合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训练更加的系统有效。

这一点李彩芳、杜少晶老师联系课文实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引导,让我们教有所思,有法可依。

第三紧扣人文情感“一花一鸟总关情”,每个词语、每一节小诗、每一段文字都富有生命和情感。

新教材的文章选择上情感更加细腻,主题更加宏阔高远,人文情怀更加厚重。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内容提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出现注重教学形式忽视学生发展的教学表层化现象,“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高中政治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深度解读学科知识、深入学科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为此,教师需改变教学策略,精选整合学科资源,挖掘学习内源力,着意于迁移运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学习内源力/迁移运用学习是自我的内心世界之“旅”,是自身智慧的“上下求索”,是同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

通过读书实现的学习,犹如在教科书这样的葡萄园里品尝葡萄的果实那样的快乐。

①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学生应逐步构筑起同世界的关系,塑造自身在这个世界里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认识到自我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

然而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内容,这样的浅表化学习导致过程丧失,意义不足,价值残缺,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一、缘起:教学表层化导致了学习的浅层化1.学科知识的表层化。

学科知识的表层化指的是教师游离于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内核之外,对学科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

主要表现在:偏重知识的表层而不是知识的深层;偏重知识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偏重知识点而不是知识的结构;偏重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偏重知识教学的进度而不是知识教学的深度。

②教学表层化现象普遍存在,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显得尤为突出。

教师常常关注的是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大部分课堂时间花在对单个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很少深入知识的逻辑根据和深层意义,更不能触及学科基本结构、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和基本价值等更富有教育内涵的层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遥不可及。

2.学生思维的浅层化。

学生思维的浅层化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启动,或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思维状态不佳。

主要有以下表现: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善于全面地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前因与后果、偶然与必然等诸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善于处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无序散乱状态,构不成知识块,织不成知识网络,理不清知识层次,建不起知识系统;思维表层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学习只流于表象的理解,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知识的真谛;思维迟钝而不敏捷,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点带面,让学生走进深度学习

以点带面,让学生走进深度学习

以点带面,让学生走进深度学习作者:王晓英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03期深度学习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的学习,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语文学科在推进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单元整合的推进过程中,构建了“布点推进,分层制定”的主策略。

所谓“布点”就是指在研究推进中考量多种因素设计关键点,以关键点的突破达到研究的深入。

在布点推进的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主要策略的归纳和总结,使研究在成果的逐层累进中深入推进。

把握重难点。

在推进中首先明确学生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推进的原点。

我们立足课标、年段、教材、学情等诸多因素,确定了原点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

这种把握首先服务于学生,需要教师进行诊断形成预设。

这样,重难点就在课标要求、教材特色、学情分布等科学变量中逐渐有了清晰的定位,也为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水》这一单元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制作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手册,而这样的定位就是综合考量形成的。

寻找结合点。

单元整合学习的推进难点在于结合点的确定,原来分散而教的课文如何在结合点的强大凝聚力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环,这是对研究者的考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归纳出了“三个进行”的策略,即对教材进行深度细读、对学情进行横纵分析、对设计进行预讲实验,在这样立体推进下形成了单元整合的结合点。

例如,《破除迷信》单元的小报设计就是一个将学习与实践、认识与行动、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链接的结合点。

立足着力点。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切忌盲目整合、压缩课时,需要在关键处精细化、在过渡处常态化地推进。

换言之,就要选出整个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何处。

学校对不同校区依据不同着力点选择的课程实录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更为科学的着力点,使研究更为严谨。

设计活动点。

在推进单元整合学习的过程中,一个明显有别于之前学习的形式就是语文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活动点时我们规划了“三结合”的策略:与“语文天地”的活动相结合,不跳脱教材,优势凸显;与其他课程的活动相结合,不闭门造车,优势共享;与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不脱离生活,优势互融。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学习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学习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学习作者:刘静娴来源:《师道(教研)》 2021年第3期文/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刘静娴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思维、情感、意识、价值观的全面投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深刻性学习。

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多维聚焦:聚焦教材、聚焦情境、聚焦思辨、聚焦问题、聚焦思想,达到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让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有效的培养,经历数学思维过程,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本质,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聚焦教材,让深度学习有厚度1.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本质。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编写时比较深奥的知识学理探究内容就被阻隔在教材之外,教学时,我们要避免学生思维表层化,要精心创设好数学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建立起数学表象,感悟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让教材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2.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真正影响孩子行为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这些将伴随孩子终生。

作为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地挖掘教材,解读教材中隐含的暗线——数学思想。

二、聚焦情境,让深度学习有温度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的学生因为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导向——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邻边相乘计算。

“请同学们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可以用邻边×邻边来计算呢?”以问题为内驱力,拔动思维之弦,激发探究欲望,利用学生思维的负迁移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认知需求,进而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接着,再引导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情境中深度探究学习。

三、聚焦思辨,让深度学习有深度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对习题进行多次变换,让学生在同一题型的不同问题中获得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构经验:①AB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时相遇?②AB 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7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③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向相反方向开出, 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通过以上一题多变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和深化了“相遇问题”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大胆提出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创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形成乐学、好学、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尊重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问题探索、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经过20年的发展,这套教材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小学教师和研究者的欢迎和好评,在国外也受到关注。

近几年,我参与“深度学习”学校改进项目的研究,对如何理解“深度学习”,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研究体会。

受本次研讨会主持人的邀请,介绍有关“深度学习”的问题。

因本次研讨活动以“量感”为主题,我尝试把“量感”的理解和案例融入其中,希望引起讨论和思考。

“深度学习”,追溯起来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瑞典学者马顿(Marton)等早在1976年针对以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深度学习的主张。

他们将以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为特征的学习叫作“浅层学习”,与之相反,有联系的记忆、具有批判性的接受知识的学习叫作“深层学习”。

此后,这个概念逐步演变为“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

直到2013年,“深度学习”开始逐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2014年,美国教育协会开始在19所高中进行“深度学习”的研究,最终确立了学业内容核心知识的掌握、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六个维度来指向“深度学习”目标。

2.我国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2013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启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和结果、轻素养和过程等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2014年起,在初中和小学的十几个学科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研究,我和吴正宪老师承担主持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并在北京市海淀区、广州市南沙区等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践研究。

2017年,“深度学习”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与研究的学者和老师发表了系列的文章,出版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等著作。

优化教材结构,促进深度学习

优化教材结构,促进深度学习

优化教材结构,促进深度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教材结构,促进深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教材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教材结构的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传统的教材结构通常是按照章节和知识点进行划分,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逐步学习。

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的状态,只是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且,固定的教材结构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下降。

优化教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后的教材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优化后的教材结构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促进深度学习,优化教材结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联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等。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是教材结构优化的关键。

教材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教材内容也应该注重前沿科技和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联结也是教材结构优化的重点。

传统的教材结构往往是按照学科和知识点进行划分的,导致学生很难将知识点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体观念建立起来。

在优化教材结构时,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联结,使得不同学科和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也是教材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教材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既包括教科书的知识点,也包括实际案例、图表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来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实现多元化学习。

紧扣单元导语要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紧扣单元导语要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备课I编辑赵静紧扌卩单元导语要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袁莉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江苏南通226100一、提炼单元导语要义,建构深度学习逻辑单元导语一般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提炼单元导语要义不仅是从字面提取教学重点,更要由此引爆教学思维、生发教学路径,提供教学借鉴,达成教育目标。

该单元导语要素中人文主题是“纯朴的乡村,_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阅读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炼要义就是“写了什么”,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学习,深刻感受、体会。

习作要素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提炼要义就是”要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个性化表达,重在运用。

所以纵观整个单元导语,就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感受一体会-运用”,紧扣导语中的语文要义进行层递式阶段教学。

深度学习一是指对学习领域的探索;二是与浅层学习相对应,这是人的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本文所指的深度学习属于第二种。

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所以,“感受”“体会”对应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运用”对应的是“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这样我们就在单元导语要义和深度学习之间产生了关联,达成了逻辑架构,指向单元要求下的深度学习。

二、结合单元导语要求,设计组合型主题学习单元导语要求学生“感受、体会、运用”,而这些如何达成?单元导语同样给了途径:抓住关键词语。

也就是说要结合单元导语要求,做到从导语中生发、定位教学目标,策划教学路径。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组合型主题式”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更具灵活性、聚焦性、高效性的特点。

本次学习活动为“跟着课本去旅行”,由以下两大主题学习活动组合而成。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者:廖小花来源:《家长·下》2019年第08期摘要:数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科目,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本质,对数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结构;深度学习;教学效率一、认真解读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前,要认真地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的分析与整合,将具体的知识分类。

这样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的结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知识网络,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为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认数”时,可以运用数位筒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搭配语言、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五种感官的作用,通过对“数位筒”的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将“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关键位置凸显出来,在对数认识的逐渐深入之下,学生个体将潜移默化地吸收这些“知识结构”,并将其内化为“认知结构”,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方法与知识,对碎片化处理数学方法与知识的情况做出改变,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观念得到强化。

二、进行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构成知识网络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整合,对近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关的整理与分类,将知识系统性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知识网络,优化认识结构,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后,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小学时期所有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帮学生回忆如何推导各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对各类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间所包含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的把握,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建立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将散落、零碎的连接成线、组织成网,进而构建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精心解读教材,成就深度学习
作者:傅美婷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要:教学质量的根基在常态的课堂,课堂效益的基础在对教材的解读。

对教材合理地
分析和解读是每位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解读教材。

在今年的“聚焦前沿,名师有约”市教育科研活动中,大家聆听了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深有感触,围绕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我对教材解读有了更多思考和想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教材解读成就深度学习
正文: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基本材料,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精心正确的解读、创造性的使用,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是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体现。

在今年的“聚焦前沿,名师有约”市教育科研活动中,大家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和《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的讲话后,如醍醐灌顶,收获很大!对“成就深度学习”,对教材解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借此,结合朱德江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对怎样精心解读教材进行一些分享。

一、怎样准确地解读教材?
1、精心解读教材,领会编排意图。

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最大程度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

因此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含的内容。

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
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
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能帮助教
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2、精心解读教材,掌握知识的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