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开始进入地球的内部运动对于地球表面地形的影响。

在第二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的基础的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以及运动。

本课和第四课,将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震基于学校的定期演练以及四川地区由于地震带影响,本校学生对于地震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的,但是大部分学生理解中“地震”仅仅只是地面的震动可能会导致对建筑物的破坏的一些相关内容,并不能够将地震与地球内部的运动联系起来,同时他们也较难意识到地震会造成地形上的改变。

【学习目标】1.能够在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中基于实验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认识到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成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3.知道抗震减灾的基本常识并制作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简报宣传防震减灾相关内容知识。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找到岩石弯曲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实验结论。

(检验目标1)2.学生能通过资料的阅读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认识到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检验目标2)3.学生能够将地震的成因以及防震减灾的知识制作成知识简报。

(检验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单(各小组模拟实验的成因)分组材料: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准备:科学书、学生活动手册、笔【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 1)学生活动 11. 观察图片,说一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教师活动 11.图片引入:这是一幅地震震中的实拍老照片。

2.提出聚焦问题: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呈现出地震对于地球表面的改变与对建筑物造成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对于地震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认知,通过提出问题聚焦问题中心,引发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以及如何避震进行探索和思考。

第4课 《光的反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  《光的反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现象形成结论。

4.教师板书并小结光的反射现象。

四、回归生活,发现光的反射的应用。

1.教师激趣:同一束光照射平面镜和白纸,光的反射有什么不同?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发现,并提出猜想。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册中。

3.小结: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

4.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

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漂浮能力。

(二)活动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初步设计。

(1)明确比较对象:漂浮的物体(2)明确比较方法: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较;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

(3)确定比较的问题: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DD板),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

(1)说一说你的想法?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

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

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

(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人体司令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五大系统及其相应器官,并能简单描述其功能;2.理解人体器官间的协调合作;3.通过动手实验,探索人体的一些基本功能。

二、教学准备:1.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教材《3人体司令部》;2.电子白板或黑板;3.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人体五大系统及其相应器官;4.实验材料:水杯、白垫、盐;5.实验器材:一个折叠凳。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对人体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的身体能做哪些运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展示(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人体五大系统及其相应器官,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器官,并简要介绍每个系统的功能和重要器官。

3.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每个系统及其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例如,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子、喉咙、气管和肺部,它们的功能是呼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的器官有心脏和血管,它们的功能是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部分;消化系统的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和肠道,它们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并吸收养分等。

4.实验活动(30分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人体的一些基本功能。

实验:观察尿液变化步骤:1)在水杯中放入适量的水;2)加入适量的盐,并搅拌均匀;3)将实验材料放在白垫上;4)让一个学生坐在折叠凳上,并喝下水杯中的盐水;5)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鼓励学生描述感觉;6)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排尿到实验材料上,并观察尿液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到盐水摄入后体内的尿液变化,进而了解排泄系统的功能。

5.总结(10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内容,强调人体五大系统及其相应器官之间的协调合作。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感受,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果与人体的排泄系统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震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震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3《地震成因及作用》教案新课聚焦1.引入:展示本课首页的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

2.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预设:因为板块相互碰撞摩擦。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预设:小地震时,身边的物品会微微颤动,大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倒塌;地震发生时房屋会倒塌,地面上的物体会晃动,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预设:地震会让地球上的物体有微小的移动;地震会使地层构造发生变化,形成高原、海沟、裂谷、山脉。

)3.揭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思考问题观看视频设计意图:路面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提出本课聚焦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据地猜测地震形成的内部原因。

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课件出示断开的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教学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成因、搜集证据、建构解释三个过程,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提问: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预设:地震时,房屋在摇晃。

)是从哪里了解到的?(预设:从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

)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预设:地震会使地表出现塌陷;会引发泥石流。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研究主题设计
主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研究目标
-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 探索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 认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如何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活动
1. 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的特征和性
2. 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 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教学资源
- 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 海报和展板制作材料
研究检验提示单
检验方式
- 知识问答
- 观察和描述
- 小组讨论
- 创作展示
检验内容
1. 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3. 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提出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补充说明
- 检验时间:单元结束时进行
- 可以使用笔记、教材和参考资料
- 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检验活动,鼓励提问和思考
以上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2保护感官》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2保护感官》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2保护感官》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保护感官》教学设计引言:保护感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感官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带来潜在的伤害。

因此,本文以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保护感官》为背景,设计了一节以保护视觉和听觉为主题的科学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感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的感官。

教学目标:1. 了解感官的重要性和功能;2. 掌握保护视觉和听觉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2. PPT或黑板;3. 眼罩、耳塞等道具;4. 视频和图片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感官?有哪些感官?- 为什么感官对我们非常重要?- 每个感官都有什么功能?Step 2:探究(30分钟)2.1 探究保护视觉-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保护视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常见的伤害视觉的因素,如强光、电视、电脑等。

- 教师展示如何正确佩戴眼镜并解释眼镜的作用。

- 分发眼罩给每个学生,让他们戴上,并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走路、写字等。

- 学生感受到视觉受限后,教师引导他们讨论保护视觉的方法,如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保持适当的用眼距离等。

2.2 探究保护听觉- 教师向学生介绍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可能损害听觉的因素,如噪音、音量过大的音乐等。

- 教师展示如何正确佩戴耳塞并解释耳塞的作用。

- 分发耳塞给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戴上,然后进行一些听力活动,如听音乐、对话等。

- 学生感受到听觉受限后,教师引导他们讨论保护听觉的方法,如避免长时间接触噪音、调低音量等。

Step 3:拓展(4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嗅觉、味觉和触觉?- 每个感官都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措施?Step 4:巩固(20分钟)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感官保护方法,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给全班。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我们知道的太阳”是以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关于太阳的己有 知识,通过学生们的相互交流和启迪,使他们对太阳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 种了解既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学生的兴趣会因此而提高,他们会发现我们生活在阳光 下,我们的生活原来与阳光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美丽的彩虹”三课是以学生的眼光研究太阳下一个个光的自然现象 为他们呈现一个个美妙的科学画面,引领学生们经历一 个有关光的探究历程,体验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混合等性质。
生仓寸造的欲望,这无疑将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好机会。
课题: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相关联的;
6、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适合在室外进行,要注意学生的组织和安全。
教师课前要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分组材料:竿子、尺子、学生活动能够手册。
课时安扫杠
教学曜蚪
教新 彻间
预期达成目 标
教学扃己
一、引 入(5分)
“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 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 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 的探究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思考: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2.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活动1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请看这张照片。

2.出示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改变地球表面的因素,用照片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引出风的作用。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讨论并记录看法1.思考: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小组交流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并总结观点。

教师活动21.提问: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组织小组交流汇报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将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汇总。

学生活动3: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思考: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1)思考:选用砂岩代表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纸模拟什么呢?思考:怎么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呢?思考:随意摩擦吗?(3)观看微视频《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注意先观察砂岩的特征并记录再进行实验。

(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说一说:(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这个现象与自然界中的风蚀拱门相比明显吗?说明了什么?(3)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蚀拱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活动31.提问: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人工宝石、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大手电筒、铁架台、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把教室的灯点亮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灯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人工宝石)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学生讲述见解:电灯本身发光。

宝石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宝石放进暗盒里,请三个学生观察,确认宝石不是自己发光的。

4.教师讲述:像点亮的电灯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宝石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

(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10. 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对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对流)

6.热对流【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2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6.3.3 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

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

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对流现象。

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

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

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线香,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从而认识气体热传递的方式主要也是对流。

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走马灯,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概念;2. 复与生物有关的基本概念;3. 掌握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知识;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复回顾生物的定义、组成部分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小测验。

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2.1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

2.2 植物的繁殖方式- 介绍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分株繁殖、结构繁殖等;-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例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的互动配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2. 手段与抽象概念的结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教学材料;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2. 研究成果:通过小测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3. 考试表现:根据相关知识点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物、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七、教学安排本教案为第二单元的复教案,大约需要2至3节课的时间来复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八、教学媒体本教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包括投影仪和电脑等。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对生物基本概念、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理解。

通过实例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提问、互动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2、照镜子
课时顺序号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集体备课时间
2017年8月28日
二次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第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阐明课标依据)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教学重
难点
学生活动。
抽生汇报活动发现。
小结:勺子正面(凹面)成倒像,勺子反面(凸面)成正像。镜子的平整程度不同,所成的像也不同。
3、镜子的应用。
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摩托上的反光镜、哈哈镜等。
三、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照镜子时,闭起左眼,看看镜子里的你有什么不同?
2、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
谈话:镜子就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就来通过几个活动来研究镜子的成像特点。
活动内容:
(1)照镜子。(在同一面镜子里看)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4)借助镜子读文字。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难点
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难点:解释透过不同颜色玻璃纸,看到图案的颜色是不同的。
教法与
学法
实验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与
学具
水盆、镜子、手电、白纸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但是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研究光的强度与热的关系。

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去探究。

第7、8课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因为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这两课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

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辐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案-热辐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软镜、铝箔纸、玻璃试管、塑料试管、黑试管、剪刀、双面胶、秒表、温度计。
【教学时间】
01
1课时
情境导入新课,认识热辐射
1.(出示特色广播操训练时的图片)同学们,我们刚结束了特色广播操的排练,每天下午大家集中训练,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学生汇报:热。
3.提问:是的,太热了,这些热量从哪来的?
制作简易太阳灶
13.教师讲解:给大家5分钟时间制作,各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如果制作中有不明白的,也可以抬头看看大屏幕上的提示。
14.学生活动。
15.教师讲解并提问:团结就是力量,各组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作品,很棒,我想知道各个太阳灶加热速度的快慢,怎么办?
16.生1:放到室外测一测,温度升高快的,加热的速度就快。
师:没有问题的小组来领取新灶具,然后外出测试,学生活动。
制作简易太阳灶
27.学生汇报: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面聚焦的位置等。
05
28.讲解:大家从灶具灶面灶架来优化太阳灶,整体思路不错,课后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
06
25.提问:这是加热速度最快的太阳灶,大家看看和你们的比有哪些不同?(也可以请测试最快的那个组上来说说)
热辐射 1、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3.小结:看来同学们透过现象找到了本质,对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有了很深的认识,希望大家真正的学有所用,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发现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初步学会归纳总结,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结
1.讲解并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热辐射,加上之前认识的热传导和热对流,我们一共认识了三种热传递方式,请大家说说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4脑的保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4脑的保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4脑的保健》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脑的保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负责思考、记忆、感知等功能;b. 掌握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点;c. 掌握保护大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c.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大脑保健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b.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 保护大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个与大脑相关的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脑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介绍大脑的概念、位置和形状;b. 结合幻灯片展示大脑的结构图,讲解大脑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实验活动(20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每组选定一名代表并提供纸杯、铅笔、涂料等材料;b. 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感觉器官的传递信息到大脑的过程;c. 每组代表将涂料倒入纸杯中,用铅笔在手腕上点上一点;d. 学生在观察点在手腕上的变化的同时,尝试用头脑思维,想象涂料是如何传递到大脑的。

4. 知识巩固(15分钟):a.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答环节,复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b. 制作海报,展示各自小组对大脑的保护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总结。

5. 拓展活动(15分钟):a. 阅读一篇关于保护大脑的文章,学生找出并总结文章中提到的保护大脑的方法;b.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平时如何保护大脑的经验。

6. 小结(5分钟):通过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 评价学生在小组问答环节和海报制作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研究透镜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方面: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l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l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l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l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l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l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l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l制作望远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三种类型的凸透镜各一片,蜡烛一支,火柴一盒,纸屏一个,支架三个,凹透镜一片,布卷尺一把,记录纸一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