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应用五苓散

合集下载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ook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ook

茵陈五苓散临床运用-曾荣修茵陈五苓散出于《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条中。

原文:黄胆病,小便不利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方是五苓散加茵陈,化裁之方,其病机由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久则发黄,故以通阳利水为主,加茵陈以清其湿热,湿热清则黄疸自消矣,此方非通治黄疸方。

方药: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茵陈30g方义:茯苓、猪苓、泽泻均属淡渗利水之品,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气化膀胱,茵陈为清湿热之要药,故加入方中合用,则燥湿健脾,温阳利水兼清湿热,令湿热从小便排出,故黄疸退矣。

凡属小便不利而黄变证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汤。

举案如下:刘某某,女,22,住劳动路95号1982年8月3日,初诊:上月下旬开始胃脘痞塞,厌油,溲黄少,乏力,医院检测小便:尿胆元阳性,胆红质0,肝功能7/8月报告:SGPT500以上(正常值170以下),ZNTT13(正常值2-12),巩膜发黄,脉濡缓,苔白辨证:湿蓄于内,郁久化热。

治宜:清热利湿方药: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二付。

1982年8月14日,五诊,之前共四诊,八剂均原方未减,目前胃脘痞塞消失,但白带多不黄,仍疲乏,目前转治下焦湿邪。

方药:苍术15g,法夏12g,茯苓12g,陈皮10g,茜草12g,乌贼骨12g,牡蛎30g,淮山30g,防己12g,惹仁12g,共四剂。

1982年8月18日,白带愈,精力复常,纳可,溲清长,查肝均正常。

此案寒湿壅塞中下二焦,中焦化热形成黄疸,先以清热利湿的茵陈五苓散治愈湿热,因下焦寒湿未去,故改用温化寒湿之法治之。

唐某某,男,53,放射科医生1981年4月14日,近来疲乏、纳减、溲黄、腹满、厌油、恶寒。

4月13日肝功能检查结果:TTZnTT正常,SGPT500以上,A/G=4.2/265,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

脉浮无力苔腻。

辨证:湿热内蕴,兼太阳之邪传入膀胱。

治宜:清热利水方药:茵陈30g,茯苓2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三付1981年4月22日,感冒愈,腹胀减,小便增多黄减,疲乏减。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

陈瑞春柴胡类方的灵活运用举例-中华医学-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国学文化、文化复兴、古籍...一)柴胡茵陈汤——治肝炎胁痛——加茵陈郁金法王X X,男,43岁,干部。

1987年 4月 10日初诊。

患者因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40多天,病情稳定出院。

自觉症状:胁痛,腹胀气滞,大便时稀时干,小便量中等,食欲不振,胃口不香,纳食不多,精神欠佳,四肢软弱,夜寐不宁,脉缓而软,舌根部黄腻,舌尖偏红。

转氨酶400,其他正常。

病者于住院期间用护肝药,输液,又大剂服用清热解毒药,尿三胆阴转,黄疸消退,转氨酶亦降至240,余症为肝郁气滞。

拟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茵陈 15g,郁金10g,川楝子10g,青、陈皮各10g,炒谷、麦芽各10g,炒鸡内金10g,甘草5g,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每日l剂,分2次温服。

二诊:1987年4月16日。

服上药5剂后,精神好转,胁痛消失,腹无所苦,大便成形日一次,小便清长,食量大增,舌淡润,薄白苔,脉缓有力。

拟守原方加山药15g、扁豆’10g,嘱继服15剂,以平余波。

5月10日,复查肝功,转氨酶正常,已上班工作。

遂停药观察。

约国庆节前相遇,病者称:一切如常,未再服药。

临床痊愈。

按:急性黄疸型肝炎,用西药护肝,输液适量,中药用清利湿热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宜过量,有的动辄用苦寒之品200多克,一剂药500多克,如此用法,不出三五天,胃口败坏,脾胃损伤,绝非良策。

故在临床中如何把握清湿热药非常重要。

若已见脾胃不足,进补不宜峻补,如补之过甚,补之壅滞,有失偏颇,这是肝炎用药的大要。

本例肝炎后胁痛,以小柴胡汤疏肝理脾,稍佐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药。

是病药合机,不偏不倚,处处固护脾胃,调达肝气,故病情较快得以痊愈。

(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二)柴胡解毒汤——治乙肝“三阳”带菌——加蛇舌草白马骨法郭X X,男,43岁,于部。

1995年 3月 5日初诊。

病者自述肝区隐痛胀痞,食纳差,大便不规则,时干时稀,小便黄,四肢软弱,容易疲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经方五苓散

经方五苓散

经方五苓散经方五苓散[组成用法]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水煎服分三次[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

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

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

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

七剂后痛止出院。

续服一个月。

观察3年未见复发。

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

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五苓散的临床新用途

五苓散的临床新用途

自诉双 眼睑突然肿 胀 i 。症 见眼 睑光亮 ,色 微红 ,有重坠 14 4 J 秋 季 泄 泻 天 . ,L 感,伴头晕乏力 ,舌胖 淡,苔 白,脉浮缓 。四诊合参 ,辩证 临床表 现 : 曾某 某 ,女 ,4 ,于 2 0 年 8 岁 0 8 月来 诊 。症 为:脾肾阳虚 、风邪上扰 。治法 :温 阳利 水、祛风散邪 。方 见:面色 萎黄 ,形体瘦弱 ,恶 心欲呕 ,大便 日解 3 4 ,色 —次 选 :五苓散加减治疗 。药物 :茯苓、猪苓 、白术各 1 克 ,泽 淡 ,清 稀有泡沫 ,臭气 不重 ,肠鸣腹胀 ,不思饮食 ,小便清 2 泻 2 克 ,桂 枝9 ,荆芥 、 防风各 i 克 ,姜 活 l 克 ,虫退9 4 克 2 O 长 ,舌质 淡 ,苔 白,脉 濡而缓 。综上所述 ,此乃 中医脾 阳不 克,大腹 皮1 克 。3 2 剂服后 ,眼睑肿 胀消退 ,纳食 如常 ,精 神 较 好 。 随 访 1 ,未 见 再 发 。 年 1 2 月经周期性水肿 . 临床 表现 :黄 某 ,女,3 岁 。 自述 i 1 年来 ,每 月经 期来 前 5 ,常 出现 面部发胀 ,面色 苍 白,伴眼睑 浮肿 ,继 而下 天 肢浮 肿,纳差 。舌质淡胖 ,苔 自,脉浮缓 。小便 常规检查正 常 ,生化各 项检 查正 常 。综合 辩证 分析 ,此 乃 肾失蒸 腾 , 湿 邪 内阻 。治宜 :补 。 气 、通络 祛湿 。方 选五 苓散 加减 肾益 治疗 。药物 :茯苓 、猪 苓 、白术各 I 克 ,泽 泻2 克,桂枝9 2 4 足之 小儿秋季泄泻 。治疗当 以温运脾 阳,化湿和 中。方选 五 苓 散加减 治疗 。茯 苓 、猪 苓各 1 克 ,苍 术6 O 克,泽泻 1 克 , 0 藿 香 、苏 叶各6 ,生姜3 ,大枣4 。3 。每 日1 ,分 克 克 枚 剂 剂 2 次服 。服后 无呕 恶 ,大便 日解 2 ,且性较 大的抗 生素 5 )预 防性应用 抗生素 要严加控 制 ,尽 量避免在皮肤 、 粘膜等局 部使 用抗生素 ,因其易 导致过敏 反应 。 总之 ,要做 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需要 综合 考虑多方面的因 素,其临床思维和 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 。但是,随着科技 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必将会进一步地朝着 高效、 安全、经济合理 的方 向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

(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

.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

.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

一天服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

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

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

.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

《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

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

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

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

五苓散 条文

五苓散 条文

五苓散条文五苓散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也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中药方。

它由五种草药组成,分别是白术、茯苓、炙草、泽泻和苡仁。

这种药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五苓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分步骤阐述五苓散条文。

一、五苓散的出处五苓散最早出现在唐代李时中医药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中。

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之一。

该书中详细记录了五苓散的用途和组成。

二、五苓散的组成五苓散由白术、茯苓、炙草、泽泻和苡仁组成。

这五种草药各有不同的功效,完美地搭配在一起,可以达到清热利湿,排除水分的效果。

1.白术白术是一种具有健脾助消化、除湿除肿通脉的草药。

它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改善,增加食欲。

2.茯苓茯苓是一种具有补肾平喘、利尿除湿的草药。

它可以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症状。

3.炙草炙草是一种具有调和人体气血、镇静止痛的草药。

它可以平缓肝火,治疗相关的疾病。

4.泽泻泽泻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泻火的草药。

它可以收敛血管,减轻水肿症状。

5.苡仁苡仁是一种具有消炎抗菌、保肝养肝的草药。

它可以帮助人体消除有害物质,改善肝脏功能。

三、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五苓散的功效比较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去湿消肿:五苓散可以排除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症状。

2、增加食欲:五苓散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

3、治疗腹泻:五苓散可以缓解有关症状,肠胃功能恢复正常。

4、平缓肝火:五苓散可以治疗因肝火旺盛引起的症状。

5、保肝养肝:五苓散可以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肝脏代谢。

以上是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其实它还有很多细节的功效。

总的来说,五苓散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早期水肿症状的药方。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经验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1 多尿症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如: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起颜 面 、四肢浮 肿有 紧束 、胀 满感为特 征 ,常伴 有 月经 不调 ,经期 前后加重 。
水忡往 往局限 于双下肢 或眼睑 等部位 , 重者可- ] I 展至 全身 ,症 状可 间歇 发作 或
射肺 ,或喘 或咳 者 填 药物组 成包拈 猪苓 1 2 g、泽 泻
2 0 g 、白 术 1 2 g 、侠 1 2 g、桂 枝 1 0 g l - 5
述 ,后 又有 临床实 践检验 ,可用于治疗 生 化之源 ,主运 化水谷 精微及 水湿 。若
功能性水忡 。
睥 失健运 ,水 湿不化 ,加上 肾气 足 ,
气化失调 ,水 液泛滥而 溢于肌 肤 ,发为
外 解 太 阳之 表 , 能 人膀 胱 而 温 化
气 ,故可 助 利小 便之 功 , 佐 弱
国 匡 硝 一 … …
w u w a n g q u j c y y 1 2 0 O O m G n 责 编 , 一 吴 王 群
五苓散 :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文 /杨峰 ( 河 南省 南 阳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中医 内科 主 任 医 师 )
功能性 水8 中,又 称 特 发 性 水 9 中,
碍性疾 病 。 该 病 、女 均 可 发 生 , 中年 女 性 ( 尤其是 更年期 女性 )更为 多见 ,以晨
畏 土 ,故 其制在 睥 ;今 怖虚 则气不 化津 而 化水 ,脾虚 则土不制 水而 反兜 ,肾虚 则水无所主而妄 行。” 然 而 ,女 性 功 能 性 水 呻 的病 因病 机与一 般水 9 中 略 有所 区别 ,多由 于脾肾 亏虚 ,气化失 常 ,水液泛溢 所致 。肾藏
理 功能 发生紊乱 ,体 内水液代谢 失 衡而 引发功能性 水 肿。睥 为后天之 本 ,气血 水 消 肿 之 力 , 为 臣 药 ; 白 术 健 啤 盖 气 ,运 化 水 ,以 转 输 阴 津 .利 丁 水 精 四 布 ,而 不 直 驱 之 于 下 ;桂 枝 ,既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1)、下焦气血凝滞不通的病症 这一类病在临床上如月 经病、妊娠病、产后病、腹痛、小便不利或尿血等。主要 表现为少腹下腹拘急硬满疼痛,舌质暗,脉沉涩。如胡梦 先治疗林某某,女,40岁。月经停闭,小腹结块如碗大, 便秘,食减,体日消瘦。某医院诊为“子宫肿瘤”,须用 手术治疗。患者怕开刀而来门诊。察其口舌干燥,夜睡不 宁,脉数有力,拟为膀胱蓄血症,用桃核承气汤。连服六 剂,诸症悉除。(胡梦先.伤寒论方剂疗效.福建中医 药.1964,(5):封3)
关于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是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临床运用当抓住膀胱 腑及水液代谢的生理病理特点。
(1)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影响了膀胱的气化 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就可形成太阳蓄 水证。证见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 甚则水入则吐,或兼有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脉 浮数。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3) 治法与茯苓甘草汤方义: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 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茯苓——利水;桂枝——通阳化 水;甘草——扶中调药;生姜——健胃以散水饮。合为温 阳行水之剂。用于治疗胃中停水,不烦不渴,或兼有心下 悸,或四肢厥冷者最宜。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第一版.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1984:117)
2、 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 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解析】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化热,和血 结于下焦。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医案两则

五苓散医案两则熊兴江、魏戌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

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证病机关键。

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肠炎、脂肪肝、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症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该方验案两则。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曹某,男,72岁。

初诊日期:2009年7月6日。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

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

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

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

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自觉体力明显好转,神清气爽,头昏沉消失,咳嗽咳痰减,胸闷消失,未觉心慌,腰酸痛减轻,且意外发现困扰多年的腋下黄汗痼疾也得到明显好转;面色黄黯,体胖,肌肉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转浮,且有力。

查:心率72次/min,节律不齐,早搏4次/min。

拟上方加防己10g,生黄芪20g,改桃仁15g,赤芍药15g,另外每次冲服三七粉3g,每日2次。

三诊:患者电话告知坚持服上方1个月余,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头晕胸闷消失,黄汗基本痊愈,咳嗽咳痰止,小便量增多,尿频减,夜尿减至1至2次,腰酸痛消失,腿脚较前灵便;平常自察脉搏,每分钟偶尔可及早搏1至2次,但不觉心慌。

五苓散的真正方义

五苓散的真正方义

五苓散的真正方义五苓散,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

流传至今,五苓散依旧备受宠爱,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也可谓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

但五苓散真正的方义,很多人却未真正全部领悟,又或有偏差!从五苓散的药物组成来看,方中有桂枝,会让人联想到发汗解表,但是从原方的药物重量计算,全方药物共重96铢,桂枝重12铢,每服方寸匕(约6克),即12/96×6=0.75g,不到1克桂枝,怎能做到辛温发汗?而且,纵观整个《伤寒论》,似未见用单味桂枝来发汗解表的例证,假如单味桂枝能解表,为何要设立桂枝汤、麻黄汤?既然五苓散未能发汗解表,为何学术界普遍认为五苓散能治蓄水兼表证?这要先从原文分析。

一、五苓散在《伤寒论》原文是否有兼表证五苓散条文见《伤寒论》第71至74条,以及386条。

一般认为第71至74条是表里同病,而386条的霍乱是否有表证还没有定论,因此,后世把五苓散的应用概括为“有表证可用,无表证亦可用”。

本文讨论五苓散能否治疗表证的问题,将集中讨论第71至74条内容(以下简称四条条文)。

不少注家认为四条条文所指的是蓄水兼表证,如成无己说,“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饮”;刘渡舟说,“证为膀胱蓄水兼表邪,故予五苓散表里双解”;陈亦人说,“病机仍是(指74条)蓄水兼表,所以治疗同样使用温阳化气利水和表的五苓散”。

各版教材亦持同样观点。

对于四条条文是否兼有表证,历来虽无大异议,但深入研究《伤寒论》发现,这几条原文似乎并不一定兼有表证。

蓄水兼表的相关条文包括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四条条文中,可以反映表证的证候包括脉浮、微热、汗出三个症状,但这三个症状所反映的也不一定是表证。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五苓散各医家论述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

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

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

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伤寒明理论》)方有执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

……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

(《伤寒论条辨》)吴昆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用桂之意也。

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

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

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

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

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

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

正考见伤寒门。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欲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发表于2015-07-11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之经验:遗尿症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之经验:遗尿症

陈瑞春教授应用五苓散之经验:遗尿症陈瑞春教授为著名经方专家,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我有幸跟师学习,观其用方用药,现仅举几例以说明。

《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包括原文71、72、73、74、141、156、244、386条。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除第386条为治疗霍乱外,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

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

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2条“烦渴者”、73条“汗出而渴者”、74条“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141条“意欲饮水”、156条“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陈老在临床运用五苓散时强调要详析五苓散之病机,要求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深入领会原文之要旨。

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在于“气不化水”。

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同样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之证。

因此,掌握了五苓散之病机为“气不化水”,在临床上便可灵活运用,治疗各种疾病。

遗尿症遗尿症之患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往往仅有遗尿一症,白日无所苦,看似常人,辨证比较困难。

有人从肾虚论治,认为肾主水液,或用收涩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

陈老认为:年老体弱之人,说肾虚尚有道理,但年轻体壮之人,面色红润,体质甚佳,讲其肾虚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遗尿的病机为“气不化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而于夜间自遗。

治疗取五苓散加减,以助气化,约膀胱,俾气化行,阳气通,中土健,则遗尿自止。

如:罗某某,女,15岁,高安人,2001年12月13日初诊。

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

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

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

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

【陈瑞春:五苓散治小儿遗尿】

【陈瑞春:五苓散治小儿遗尿】

【陈瑞春:五苓散治小儿遗尿】
五苓散治小儿遗尿多例,如某女孩14岁,每晚遗尿,父母想尽各种办法令其起床小便,未能奏效。

察其形体肥胖,少言寡语,除有夜间尿床(每夜少则2~3次,量少)之外,其他一切正常,脉缓有力,舌苔薄白润.
五苓散加味:茯苓15g,白术、泽泻、猪苓、桂枝、远志各10g,菖蒲6g。

服1剂,当晚即自行起床排尿,服完五剂,基本痊愈。

半年后复发1次,守原方再进5剂,又获痊愈。

一年老年女性65岁,身体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轻度浮肿,小便每晚4~5次,并有自遗现象。

脉缓弱,舌胖润。

五苓散加味:茯苓15g,芡实20g,白术15g,猪苓、泽泻、肉桂、益智仁各10g。

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服2剂后夜尿减至1—2次,服10剂后,夜尿每晚1次,不再自遗。

继之以金匮肾气丸巩固。

上述两案可以悟出,五苓散既可治少腹满,小便不利,又可治少腹满,小便自利,然其病机都是气化不利,别无二致。

临床实践证明,明辨病机又是选方的关键。

阳虚水停,即是病机。

然而,这一病机所反映的主症,则有脏腑、病位的差异。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

五苓散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
来源于பைடு நூலகம்伤寒论》
用于治疗水湿内停所致的泄泻、 水肿等病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 枝五味药组成
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组成
茯苓
泽泻
猪苓
白术
桂枝
功效
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腹胀等 症状
组成:桂枝、茯苓、泽泻、白 术、猪苓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的思路与方法
五苓散在陈瑞春的运用下不仅发挥了古方的经典疗效还为现代临床提供了 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为后学 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的不断认识和深入研究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前景将更 加广阔有望在更多疾病领域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研究展望
患者情况:男性 56岁因“双下 肢水肿、腹胀” 就诊
诊断:肝硬化腹 水
治疗经过:西医 诊断后采用常规 利尿、保肝治疗 效果不佳。后转 诊至陈瑞春教授 处采用五苓散加 减治疗
治疗效果:治疗 一周后水肿明显 消退腹胀减轻。 治疗一月后肝功 能恢复正常腹水 消失
病例三
患者:男性50岁反复水肿5年 症状: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伴乏力、纳差、头晕 诊断:慢性肾炎 治疗:陈瑞春应用五苓散加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五苓散药材需选用优质药材煎煮器具宜选用砂锅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同时服用五苓 散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的典型病例
病例一
患者:男性52岁
症状:发热、咳 嗽、气喘
诊断:肺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举例:张某某,男,75岁,以夜尿频(7~8次/ 夜),点滴而下,前来就诊。b超显示:前列腺 肥大伴有慢性炎症。问诊得知小腹有时胀痛, 小便点滴,大便1~2天一次,质软,舌淡红、 有齿痕,苔白,脉微弦。给予五苓散加减:桂 枝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 10g,台乌10g,香附10g,牛膝15g。3剂后, 小腹胀痛明显减轻,小便能自行排出,尿量增 加。又服5剂,小便流畅。
• 举例:罗某某,女,15岁,高安人,2001年12月13 日初诊。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 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问诊得知其口不干, 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观其发育良好, 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 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 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 菖蒲10g,远志6g。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 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服5剂后患 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 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
2.遗尿症
遗尿症之患者以青少年较为多见,往往仅 有遗尿一症,白日无所苦,看似常人,辨 证比较困难。有人从肾虚论治,认为肾主 水液,或用收涩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
• 陈老认为:年老体弱之人,说肾虚尚有道 理,但年轻体壮之人,面色红润,体质甚 佳,讲其肾虚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遗尿的 病机为“气不化水”,膀胱气化功能减弱, 而于夜间自遗。治疗取五苓散加减,以助 气化,约膀胱,俾气化行,阳气通 漏汗 漏汗是指汗出多如水,淋漓不尽。有人报 道曾用当归六黄汤治愈,但有的病人并无 阴虚内热之象,治疗效果则不佳。陈老根 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五苓散加减,取得 意想不到的疗效。
• 如:褚某某,女,60岁,自51岁绝经后汗出增多, 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多年,未 能根治。1999年国庆节前后加重,每天换10多次衣 服,自觉恶寒、肢冷,背恶寒尤甚,须穿羽绒衣, 盖大棉被,面色(白光)白,四肢清冷而肿胀,大便 稀软,小便量减少,口淡,舌胖有齿痕,夜卧难安, 脉缓而弱。拟方五苓散加味:白术10g,茯苓20g, 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生黄芪15g,防风 10g。水煎温服,日1剂。小便明显增多,一夜尿5 次,汗随尿止,次日感觉全身舒适,肌肤清爽,5 剂后,汗出基本停止,全身肿胀感明显减轻,面色 较红润,大便成形,守方共服25剂,汗出身暖,精 神倍增,临床痊愈。多年痼疾得以治愈。
3.小便不利
• 《伤寒论》中五苓散方用以治疗外感后失 治、误治而致小便不利、口渴者,但陈老 在运用时认为:无论有无表证,凡符合 “气化不利”之病机者均可运用。老师用 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而致小便不利、 点滴而下者,认为此种癃闭证,
• 若只从活血化瘀施治,用诸如山甲、穿山甲、 王不留行等类药物,于本病并无稗益,因为老 年性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变化,也是生理的必 然,岂能用活血攻破药根治,这也是不符合临 床事实的,但从膀胱气化不利,肾虚不能布化 来认识小便淋沥不通,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年 肾衰,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司而小便不利。 西医手术是根本治疗办法,但用中药也不失为 有效之举,因其有增生之实体,故常用五苓散 加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渐消增生之实体。
• 举例:王某某,女,73岁,2002年1月8日初诊。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在问诊 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 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 良好,余无不适。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 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 ,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5剂后, 夜尿减为2~3次,又服5剂,夜尿减为1~2次, 自觉睡眠大为好转,精神倍增。后改为益气健 脾,调理脾胃治疗。
陈瑞春应用五苓散经验
1.多尿症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 多尿之患者。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 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 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 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 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因为老年人 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 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 直接原因。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 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 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4.尿崩症
• 尿崩症是西医的病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 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以多尿、烦渴、多饮与 低比重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西医多用激素或其他 抗利尿药物治疗。由于这类病人除饮、多尿多外,并无 他症,陈老用五苓散治疗,多能取得很好疗效。 如:寇某某,男,5岁,近两年小便多,饮水多,喝饮 与小便交替,饮一便一,夜间亦须喝饮,小溲多次,其 他无异常,发育良好。经各大医院确诊为尿崩症,用过 尿崩宁之类药物,不能自控。其智力聪颖,舌脉正常, 陈老用五苓散加芡实、桑螵蛸。当日服1剂,晚间即能 安睡,既未喝水亦未小便,合家欢喜,谓药神奇。共服 药30余剂,能完整听一节课,上、下午喝2~3次水,每 次约50~60ml,尿1~2次,清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