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21课曹刿论战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21课《曹刿论战》ppt课件
分析人物形象
论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
详察敌情 把握战机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正确战术战略
我能用
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 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 取信于民 • 正确的战略战术 • 善于掌握战机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公问其故
(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 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 今义: 表示可能,许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二﹑用兵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 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 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 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 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为突出其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 的军事才能。
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卓越军事家。 • 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
• 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 人物对话和行动
5、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
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
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
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
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
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
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
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
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
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
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
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
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
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
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有自知之明,从生活小事领悟到深刻道理,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使威王纳谏改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3、《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4、《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对刘禅上的表文。
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5、《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 年版)。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他赴陕途中,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1课《曹刿论战》课件11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 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第9组)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 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 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 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 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地点选在哪里? (第8组)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 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 择时机的呢?(第5组)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 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 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 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 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 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 齐师”的大好形势。
第12组:公曰:"牺牲玉帛……请从。
公曰: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指猪、牛、羊等。 虚夸 为人信服 实情 赐福、保佑 尽职 可以凭借 信用 案件 即使
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 战。 战则请从。” 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的充分信 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 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 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您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关于课文《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
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
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
重点是词语解释。
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PPT课件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 鼓: 击鼓
之: 助词,无实意.
败绩: 大败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 队在长勺开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
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测: 预测,预料
伏: 埋伏
(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
害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 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倒下,(知道他们是真 的败了)所以这时才追击他们。
结构内容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一段
第一层:简明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 迎击的打算 。
问题二: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课文。
时间―― 庄公十年; 地点―― 鲁国长勺; 人物――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事情起因―― 齐师伐我,公将战; 事情经过―― 长勺之战; 事情结果――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问题三: 理清事件的发展线索
①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交战——评战
《左传》
学习重点: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 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
关于《左传》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 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 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 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 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 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 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 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 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 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 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 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词句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第21课《曹刿论战》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正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公与之乘(chéng)夫战(fú)三、解释重点实词。
第21课 曹刿论战3课时
2分钟互测(1—2,3—4,5-6号串答)
2分钟批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主备人:丁冬生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齐襄公被杀后, 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
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
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 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功鲁…… 在鲁国 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深远的见识、从容 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役。
活动五:测一测(5分钟) 同学互相出3个小题。【各组互串】
1、4个加点的字
2、一个翻译句子
3、一个问题
活动六:背一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着 背诵第一自然段。
作业:搜集中国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翻译第2.3自然段。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一:读一读 (3分钟)
活动二:译一译 (20分钟)
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
意思?
5.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两个人物。
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 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 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 丰富的军事经验。
公开课《曹刿论战》优秀课件PPT课件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
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
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
10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思考: 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
“故”是什么意思?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__一__鼓_作__气_____彼_竭__我_盈_。
③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__夫__大__国_,__难__测__也__,__惧_._有__伏__焉__。____。
27
课堂练习
7.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 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
20
四、拓展探究
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从鲁庄公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 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 他们的名言?
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 请列举几个。
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
《左传》
.
1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 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 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诗经》两首_蒹葭PPT课件1.rar24《诗经》两首_关雎PPT课件2.rar24《诗经》两首_关雎PPT课件1.rar24 《诗经》两首_蒹葭 PPT课件.rar23 愚公移山PPT课件3.rar23 愚公移山PPT课件2.rar23 愚公移山PPT课件1.rar22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2.rar22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1.rar22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3.rar21 曹刿论战PPT课件3.rar21 曹刿论战PPT课件2.rar21 曹刿论战PPT课件1.rar20 惠子相梁PPT课件2.rar20 惠子相梁PPT课件1.rar20 庄子故事两则PPT课件.rar2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PPT课件2.rar2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件3.rar2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PPT课件1.rar19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3.rar19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2.rar19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1.rar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2.rar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PPT课件1.rar 1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rar18 孟子二章PPT课件.rar17 公输PPT课件3.rar17 公输PPT课件2.rar17 公输PPT课件1.rar16 音乐之声PPT课件3.rar16 音乐之声PPT课件2.rar16 音乐之声PPT课件1.rar15 枣儿PPT课件3.rar15 枣儿PPT课件2.rar15 枣儿PPT课件1.rar14 变脸PPT课件3.rar14 变脸PPT课件2.rar14 变脸PPT课件1.rar13 威尼斯商人PPT课件3.rar13 威尼斯商人PPT课件2.rar13 威尼斯商人PPT课件1.rar12 人生PPT课件3.rar12 人生PPT课件2.rar12 人生PPT课件1.rar11 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3.rar 11 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2.rar 11 地下森林断想PPT课件1.rar 10 那树PPT课件3.rar10 那树PPT课件2.rar10 那树PPT课件1.rar9 谈生命PPT课件3.rar9 谈生命PPT课件2.rar9 谈生命PPT课件1.rar8 热爱生命PPT课件2.rar8 热爱生命PPT课件2(1).rar8 热爱生命PPT课件1.rar7 变色龙PPT课件3.rar7 变色龙PPT课件2.rar7 变色龙PPT课件1.rar6 蒲柳人家PPT课件3.rar6 蒲柳人家PPT课件2.rar6 蒲柳人家PPT课件1.rar5 孔乙己PPT课件3.rar5 孔乙己PPT课件2.rar5 孔乙己PPT课件1.rar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PPT3.rar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PPT2.rar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PPT1.rar 2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3.rar 2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2.rar 2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1.rar 1.2 乡愁PPT课件3.rar1.2 乡愁PPT课件2.rar1.2 乡愁PPT课件1.rar1.1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3.rar 1.1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2.rar 1.1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1.rar。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ì)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明信之乘坐。
追至长勺(16)。
公将锣之(17)。
刿曰:“未可以。
”齐人三鼓。
刿曰:“可以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以。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楼梯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盼之(20),曰:“可以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备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魏,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予。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实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食疗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不下:遍布,广泛。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课件: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上页 返回 下页
说文解字
间
• 最早写做“閒” • 从门中能看到月亮,
表示“门缝”。 • 引申为“缝隙”、
“空儿”。 • 有缝便可插如东西,
引申为插入、参与。 • “又何间焉”的“间”
即参与之意。
上页 返回 下页
翻译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
中心:表现曹刿的“远谋”
战略:取信于民
战术: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
1、与庄公谈论前 :有勇气和 正义感 政治上取信于民
2、指挥作战时 :战术非常成熟 从容不迫、冷静老练
3、与庄公论战时:阐述战争机理 晓喻庄公
备战见刿
鲁庄 鄙 作战用刿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大胆任用人才 自己亲自参战
公 战后问刿
不因胜而自喜 为真知而求教
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上页 返回 下页
《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段)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 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要求接 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 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 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 (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 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 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 把它分给臣子。”
•长勺
上页 返回 下页
说文解字
鼓
•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 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
• 原义是击鼓、敲鼓,动词;引申为名 词的鼓。
上页 返回 下页
请你指出“轼”
上页 返回 下页
《曹刿论战》译文(第二段)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 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 “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 刿说:“可以了。”齐国的军队被击 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 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视察齐 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 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人教版《曹刿论战》注释指瑕
人教版《曹刿论战》注释指瑕
梁芸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该文记叙的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小胜多、以弱敌强的著名战役,因此学来特别受欢迎。
因而对于教材理解的一些问题也随着热烈的讨论浮现出来。
主要集中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上。
【总页数】1页(P37)
【作者】梁芸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46中 2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中语文(人教版)《氓》注释指瑕 [J], 龙正海;高华娟
2.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J], 李和子;杨义礁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指瑕 [J], 马晓婷
4.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指瑕 [J], 郑伟
5.现行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注释指瑕 [J], 程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传语文课本
左传语文课本1、《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2、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泛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16)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21)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不阙(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堂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在文中旁注答案, 2分钟后口头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原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文语句回答) (2)鲁庄公的哪一番话使得曹刿作出“可以一战”的结论? (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4)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 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6)鲁庄公的“鄙”“未能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 己的话概括)
• (9) 下视其辙( zhé) (10)登轼( shì)而望
ng) • (11)彼竭( jié )我盈( yí
• (12)望其旗靡( mǐ )
2.全班齐读课文2次。
自学指导三
自学要求: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梳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 意思,积累文言知识。 方法指导:利用课文注释和《古诗文全练》P79,自主翻译课文 第一段,记忆巩固下列重点词句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 (它)分给别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 判断(处理)。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 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自学指导三
自学要求:简析鲁庄公的形象。
方法指导:可根据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 后的具体表现,用一分为二的角度,结合 课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鲁庄公的“鄙” 具体体现在哪里?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自学时间:3分钟
分析“鲁庄公”形象——鄙
•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求近臣 贵族的拥护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目光 短浅,平庸无能。 • 战中:急切求战,不察敌情,说明他军事上无知妄动, 急躁冒进。 • 战后:战事获胜却茫然不知原因,见其平庸。 • 优点: • 战前能接见曹刿,说明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在曹 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 战中亲自参加战斗,尽职尽责,能任人唯贤,知人善 用,用人不疑,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 • 战后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 是一个缺乏政治军事才能的比较开明的国君形象。
当堂测试2
完成下列课文理解: 要求: 背诵以下理解性默写 1.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鲁庄公认为可以与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分别是什么?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这三条理由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自学时间:3分钟自学疏通+5分钟巩固记忆。
当堂训练1:(课堂作业本,不抄题,4分钟)
1.解释句中画横线的字的意思: • 公与之乘( 读chéng ) ,乘坐 • 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辆 )
自学指导四:
自学要求:说说课文塑造“曹刿”运用了哪 些方法?有何作用? 方法指导: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2、课文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 3、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自学时间:3分钟
课文塑造曹刿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 • • • 归纳: 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得到鲜明的再现; 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 详略得当:鲜明有力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 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第二、三段文意,积累 文言字词。
自学指导一
自学要求:口头翻译课文第2、3段,梳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的意思,积累文言知识。 方法指导:利用课文注释和《古诗文全练》P79,自主翻译课文 第一段,记忆巩固下列重点词句的意思。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 逐齐师。 • 既 克,公问其 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分析“曹刿”形象—— 远谋
• • • • • • • • 请见—— 具有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高度的爱国热情 且为国事深谋远虑, 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问战—— 有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有政治远见 参战 —— 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谨慎 果断,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战机 • 论战—— • 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军事谋略 • 是一个爱国的具有政治远见的军事家形象。
• 补充背景资料: •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 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 战争。 •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 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 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 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 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 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成功,公子小白已 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学习目标:
• 1. 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以及与 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 • 2. 读准字音,读顺课文,诵读课文。 • 3. 疏通第一段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自学指导一
自学内容: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以 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 方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文注释①及“补充背景 资料”(见下页)的内容。 自学时间:3分钟后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归纳文章塑造主 要人物形象(曹刿)的方法。 3、体会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
自学指导一
自学要求: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理清课文的思路, 概述课文内容。 方法指导:曹刿是本文的主人公,全文以曹刿为中 心,围绕曹刿的活动展开情节。那么,曹刿都有 哪些活动呢?可以以其活动为序,概述本文的大 意。概述时,要注意点出背景,以曹刿的活动为 线索讲清事情的经过,语言尽量简洁。 要点: 背景+曹刿的活动顺序(线索)、事情的经过 自学时间:3分钟后检测。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 战。曹刿请 见。其乡 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自学时间:3分钟自学疏通+4分钟巩固记忆。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 2.一词多义 以:何以战( 凭借) 必以分人( 把 ) 必以信( 按照,根据) 必以情( 按照,根据 ) 可以一战 ( 凭借 )
加:弗敢加也( 虚报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好处 ) 既加冠( 戴 )
信:必以信( 实情) 小信未孚( 信用 )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 ,伸 诚信) 谓为信然( 确实 )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义著于四海( 信任 )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进攻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 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 )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哪 )
• 一鼓作气( 振作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 奋起,指有所作为
• 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 ) 两次) • 子墨子起,再拜(《公输》)( • 一而再,再而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 )
• 既克,公问其故( ) 原因,缘故 • 故逐之( 所以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他)下车去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 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 齐军。 (2)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 (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 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军士气(已经)竭尽,(而)我军士气正旺 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 大国,是很难推测(它的情况)的,怕的是有埋伏。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 (才下令)追击他们。
当堂训练2
完成下列课文理解: 要求: 背诵以下理解性默写 1.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进攻和追击 的时机的?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 思? ——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理清课文的思路,概述课文内容:
背景+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事情的经过
•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 出兵进攻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战 。当时 齐强鲁弱 。 曹刿 请见 庄公, 询问 备战情况,接着 随同庄公参战 ,大获全胜,战后曹 刿 论战 ,为鲁庄公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