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最后时光

合集下载

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刘亮程访谈录

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刘亮程访谈录

LIU LIANG CHENG 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刘亮程访谈录刘亮程/喻雪玲《本巴》里的童年 喻雪玲:您的小说新作《本巴》对史诗、时间、空间以及人的生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思考与探索创新,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尤其是您以史诗般的天真雄浑和民间艺人式的奇特想象,为当代文学奉上一部童年史诗。

关于《本巴》,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史诗题材进行创作,是有什么渊源么?刘亮程:十多年前,我有一个文化工作室,受邀给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做地方旅游文化。

该县是土尔扈特东归地之一,也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

这里产生了很著名的史诗说唱艺人江格尔齐,在中小学还有江格尔班,教孩子说唱江格尔。

当时我们工作室在县城做了一个文化工程:修建江格尔史诗广场。

其中有一个青铜雕塑,就取自江格尔史诗,由72位勇士抬一口直径9米的巨碗,给江格尔敬酒。

这个雕塑至今还立在广场上。

我们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创意,叫牧游,就是赶着羊群去旅游。

这个在《本巴》中也写到了。

阿尔泰山到准噶尔盆地,保存着许多古老牧道,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上。

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

我们以牧道做旅游线路,组织培训牧民,让他们边放牧边用自己的毡房做接待,带着游客在草原牧道上随牛羊转场迁徙。

我们为此跑遍了远近牧场。

我也有机会在草原上听江格尔齐说唱,虽然听不懂语言,但能听出那说唱里有风过草原的声音。

我想在那些古代的夜晚,在茫茫大草原上,一群人围坐,听着齐说唱江格尔,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

那些江格尔齐能整夜说唱史诗,每一章都有上千行,都是英雄出征打仗的故事,说唱节奏感很强,使人身临其境。

史诗是一个部族的希望和力量,他们创造英雄,又被史诗中的英雄所塑造。

我从那时开始读《江格尔》史诗。

只是读史诗文本,给史诗文化的传播干活做事,没想到以后会以江格尔为背景写一部小说。

我还曾策划过重新编写《江格尔》,现有的译成汉文的《江格尔》,是从好几位不同地方的江格尔齐说唱中采集,如《本巴》中引的两章,分别来自和布克赛尔县和和静县。

「美文选粹」刘亮程:悠悠岁月,父爱如山

「美文选粹」刘亮程:悠悠岁月,父爱如山

「美文选粹」刘亮程:悠悠岁月,父爱如山编者寄语:世事洞明皆文章,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不慌不忙中努力解读自然生存的力量,用文字与万物的心灵交流融合、共鸣共生,文风淡雅、朴素,乡土气息浓郁。

其文洞悉自然万物,托物言志,在自然的声音和物象中糅合了人生、人性、人品。

如山的父爱,却是父亲在如老牛一般默默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他扛起全家老小的重担却任劳任怨,塑造出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凡英雄,他们默默地相望、相守。

对父亲之衰老、沧桑,流露出“垂暮之年的悲怆”,但更有对如山父爱的深深求索,并把读者带入“人”的无尽思考中。

篇章短小精悍,卒章显志,老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会走上父辈的必经之路,然高下立判,雅俗自分。

披文入情卖掉的老牛为何而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①秋收之后,父亲把家里那头老牛卖了,因为父亲越来越需要一头更强壮的耕牛。

我们看着它被人牵走了。

点题,老牛被卖的原因是人生活所需而牛却不够强壮。

②它被卖到另一家,仍旧是耕地和拉车。

我们常在土路上碰到它,只是默默望一眼,跟赶车人说几句闲话。

对牛,我们确实不知该说什么。

被卖掉的老牛仍旧默默奉献,毫无怨言,“我们”却不知该说什么,对比鲜明又五味杂陈。

③牛的一生没法和人相比。

我们不知道牛老了会怎么想。

这头牛跟我们生活了十几年,我们呵斥它、鞭打它,在它年轻力壮的时候,在它年迈无力的时候。

我们把太多的生活负担推给了牛。

即使这样,我们仍活得疲惫不堪。

常常是牛拉着我们,从苦难岁月的深处,一步一步熬出来。

人不如牛高尚,人把生活负担推给牛,仍活得疲惫不堪,却又为生活而势利地卖掉它,其命运形同“小狗包弟”,尽显人的自私卑微和恶劣丑陋。

④我们从未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过牛。

夜晚它拴在屋后的破牛棚里好像是邻居。

其实,它跟停在院子里的笨重牛车一样,仅仅是工具。

我们喂养它,希望它膘肥体壮,就像希望五谷丰收。

牛也是粮食。

牛同样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却没有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它诚心以待,单纯认为牛是工具、粮食,这一想法有失偏颇。

刘亮程经典语录(40条)

刘亮程经典语录(40条)

刘亮程经典语录(40条)1 相对而言,未来是安静的。

像一片没被鸡叫唤醒的天空。

2 说出这些并不是我已经超越俗世的粮食。

正相反,多少年来我一直,被俗世的粮食亏欠着。

没有气力走向更远处。

我只是独自怀想那片远地上的麦子,一年年地熟透黄落,再熟透黄落。

我背对它们,走进这片村庄田野里。

3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

4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

那是他一个人的。

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

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5 在儿子成年后,父母的后事便成了时时要面对的一件事,父母在准备,儿女们也在准备,用很多年、很多个早晨和黄昏,相互厮守,等待一个迟早会来的时辰,它来了,我们会痛苦,伤心流泪,等待的日子全是幸福。

6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人会自己醒来。

7 当所有的日子,倾巢而出在路上飞行,我开门等夜。

8 我们不能完全窥见自己的梦,那是和我们同行的一种生活,只能被沉睡窥见。

9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10 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11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

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12 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

13 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事情来,比如归葬,就是游子对故土最后的感激。

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去喂养故土。

14 脚印像树叶一片一片向远处飘,一路踩起尘土,掩埋行踪。

15 会有一天,再也没有相信过去。

16 人,都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期待着别人,渴望由爱的途径重归灵魂的伊甸园。

我既看到我的眺望,又看到我在眺望。

17 落在一个人一生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世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18 如果我们要求不高,一片叶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

三、文本评点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 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 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 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 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 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 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 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 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 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 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 样的好习惯。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 样的好习惯。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 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 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 与作者、与假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本、与作者、与假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 构成与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构成与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名人的评价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 他的作品 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 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 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 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 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 这组散文, 民刘亮程的 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 ——李锐 慰。 李锐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 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 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 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 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 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 像要脱手。 ——李陀 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 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 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 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 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 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 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世生命体大彻 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村庄的头
∙刘亮程:剩下的事情
∙刘亮程:远离村人
∙刘亮程: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走向虫子
∙刘亮程:孤独的声音
∙刘亮程: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
∙刘亮程:永远欠一顿饭
∙刘亮程:城市牛哞
∙刘亮程:父亲
∙刘亮程:鸟叫
∙刘亮程: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韩老二的死
∙刘亮程:寒风吹彻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空气中多了一个人的呼吸∙刘亮程:蚂蚁
∙刘亮程:卖掉的老牛
∙刘亮程:扔掉的路
∙刘亮程: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谁的影子
∙刘亮程:谁喊住我
∙刘亮程:逃跑的马
∙刘亮程:通驴性的人
∙刘亮程:偷苞谷的贼
∙刘亮程:我的死
∙刘亮程:我受的教育
∙刘亮程:与虫共眠
∙刘亮程:野地上的麦子
∙刘亮程:正午田野
∙刘亮程:住多久才算是家。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刘亮程选文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刘亮程选文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阅读——刘亮程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后父的老刘亮程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

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

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

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

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

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

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

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

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

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

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我1 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

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

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

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

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最新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最新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富的精神生活。 ❖ 一个人想留住生命的物质痕迹是不可能的,但它们
可以留存在记忆中,在记忆中留下恒久的烙印。
文本探究
❖ 诵读第8节: ❖ 思考:“大红公鸡”、“黑狗”、“夕阳”、
“快乐”、“孤独”、“惊恐与激动”与 “一粒土”是否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有怎样的区别? ❖ 记忆中的——物质的存在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 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 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他就是散文家 刘亮程。
❖ 他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 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 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 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 “乡村哲学家” 。
❖谢谢大家!
❖ 在怀旧成了时代关键词的今天,我们被如潮 的趋同一致的怀旧之文冲击得疲惫而麻木。刘 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却使我们的心 灵再度被激活,再次受伤,陷入怀念家园的思 索之中。
文本探究
❖ 重点语句的理解 ❖ 1、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
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2、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 ❖ 3、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 “内心的生存”是指精神的存在,包含了人内心丰
❖ 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家园”的内涵。
❖ 物象家园——精神家园
❖ 生命的物质痕迹不可能永远存在,却可以长久 地留在人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 源泉,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 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 因此我们理解了“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 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这句话表 明了作者强烈的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同时作 者强调了精神寻根对于人生命的重要性。
❖ 林贤治:关于乡土的散文,……集中于写一 种哲学,一种心理文化,刘亮程是独步的。

刘亮程经典散文作品欣赏在线阅读

刘亮程经典散文作品欣赏在线阅读

刘亮程经典散文作品欣赏在线阅读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刘亮程经典散文作品欣赏,希望能帮到大家!刘亮程经典散文作品欣赏:剩下的事情他们都回去了,我一个留在野地上看守麦垛。

得有一个月时间他们才能忙完村里的活,腾出手回来打麦子。

野地离村子有大半天的路,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在一天内往返一次野地。

这是大概两天的路程,你硬要一天走完,说不定你走到什么地方,天突然黑了,剩下的路可就不好走了。

谁都不想走到最后,剩下一截子黑路。

是不是?紧张的麦收结束了。

同样的劳动,又在其他什么地方重新开始,这我能想得出。

我知道村庄周围有几块地。

他们给我留下够吃一个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够炒两顿菜的小半瓶清油。

给我安排活儿的人,临走时又追加了一句:别老闲着望天,看有没有剩下的活儿主动干干。

第二天,我在麦茬地走了一圈,发现好多活儿没有干完,麦子没割完,麦捆没有拉完。

可是麦收结束了,人都回去了。

在麦地南边,扔着一大捆麦子。

显然是拉麦捆的人故意漏装的。

地西头则整齐地长着半垅麦子。

即使割完的麦垅,也在最后剩下那么一两镰,不好看地长在那里。

似乎人干到最后已没有一丝耐心和力气。

我能想到这个剩下半拢麦子的人,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头的。

在那个下午的斜阳里;没割倒的半拢麦子,一直望着扔下它们的那个人,走到麦地另一头,走进或蹲或站的一堆人里,再也认不出来。

麦地太大。

从一头几乎望不到另一头。

割麦的人一人把一城,不抬头地往前赶,一直割到天色渐晚,割到四周没有了镰声,抬起头,发现其他人早割完回去了,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场。

他有点急了,弯下腰猛割几镰,又茫然地停住,地里没一个人。

干没干完都没人管了。

没人知道他没干完,也没人知道他干完了。

验收这件事的人回去了。

他一下泄了气,瘫坐在麦茬上,楞了会儿神:球,不干了。

我或许能查出这个活儿没干完的人。

我已经知道他是谁。

刘亮程介绍

刘亮程介绍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

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

对于新疆、新疆作家和刘亮程本人,因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终不被更为广大的人群所重视。

他们的口碑不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建立的,而是在读者中静静流传直至今日。

可以说在缘起之时,是读者找到了他们,而不是他们诱惑了读者。

在今天这样“出名都要趁早”的时代氛围里,他们的缓慢和无动于衷,却让人看到了某种真实的希望。

刘亮程说:“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

”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言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离矫情和做秀也更远一些。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

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

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

时间的行吟者—刘亮程

时间的行吟者—刘亮程

时间的行吟者—刘亮程刘亮程是一个将时间作为写作对象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书写的是对时间的凝视与追寻。

他在凝视时间时,凭借对时间的个人感觉,领悟到宇宙万物间生命的平等,寻找生命中永恒的体验。

他不断追寻时间,踏上孤茫的时间之旅,并在对人的必死性获得深刻认识后,以一种达观的精神化解人生的虚无,在永恒时间面前保持自在自为的生命本真面目。

正是对时间的书写与思考使得刘亮程的文本获得一种深刻朴素的的哲学意味和博大丰富的生命体验。

标签:刘亮程;时间;生命当刘亮程带着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出现在90年代的文坛上时,立刻引起强烈的轰动。

在浮嚣混乱的散文文坛,他以对黄沙梁—一个偏僻的边疆小镇的细腻书写,以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追寻,以朴素旷远宁静的诗性文字,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让我们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沉寂下来,找寻生活失落已久的诗意。

难怪有人评价刘亮程是“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

其实刘亮程只是在安静的旁观一个村庄,一村人的一生,从中寻找时间的痕迹,从细微事务中发现的永恒意义。

他对时间有着独特的敏感体验,对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及去向,有着执拗的追思,他的文本都在诉说着一种时间感。

正是在凝视、追问时间中,他的文字才超越一般流俗,以一种悠然徘徊于生活外部的姿态而进入生命本真的书写。

一、凝视时间刘亮程作品中的年代是模糊的。

他不以时间作为建构一个故事、一段家族历史或一幅时代画面的工具。

在他笔下,时间本身就是被书写的对现象。

他凝视时间,在长久的凝视中,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老狗、一只小虫的生命过程就慢慢进入心灵。

由时间的普遍性引发的万物平等的朴素的生命体验就在作品中闪耀出光芒。

时间不是一种人为的刻度,不是钟表所标记的时、分、秒。

帕格森曾指出“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

”①刘亮程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的、心理的时间。

他是一个“晕年”的人,他对时间的认知完全是从他扎根的那片黄沙梁的土地上的生活所感知的。

最后的铁匠-刘亮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的铁匠-刘亮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的铁匠-刘亮程阅读练习及答案最后的铁匠-刘亮程阅读原文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

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

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

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

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

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

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

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

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

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

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

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

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

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

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

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

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

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

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

刘亮程《后继》阅读理解

刘亮程《后继》阅读理解

刘亮程《后继》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后继刘亮程那年我带母亲回甘肃老家。

母亲逃荒到新疆40年,第一次回老家。

我们从父亲工作过的金塔县城,到他出生长大的山下村,在叔叔刘四德家落脚。

我们一到叔叔家,叔叔便带着我们去上祖坟。

我们刘家的祖坟,我父亲这一支的都迁到叔叔家的耕地中间,爷爷辈以上先人合到一座墓里,祖先归到一处,墓前有祖先灵位,剩下爷爷辈的、父亲辈的坟都单个有墓。

叔叔带着我走进坟地,说这是归到一起的祖先灵位。

我跪下,磕头,上香。

叔叔说,后面是你爷爷的坟,旁边是你二爷的,你二爷因为膝下无子,从另外一个兄弟那里过了一个儿子过来,顶了脚后跟。

顶脚后跟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个人膝下无子会从自家兄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来,待你百年后埋在地下,有人给你上坟扫墓,将来过继来的儿于去世。

就头顶你的脚后跟埋在一起,这叫“后继有人”。

我这才知道后继有人的人不是活人,是顶脚后跟的那个土里的后人。

叔叔又指着我爷爷的坟说,你看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独子,逃荒到新疆,把命丢在新疆没回来,后面这个地方还留着。

叔叔接着说,你父亲后面那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这句话一说,我的头突然轰的一下,空掉了。

觉得自己在外面跑那么多年,父亲带着我们逃荒千里到新疆,父亲把命丢在了新疆,但是我爷爷后面的位置还给他留着。

我在新疆出生又在外求学,好像把甘肃酒泉那个家乡给忘掉了,那个家乡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祖坟上还有一个位置给我留着,当我过完此生还有一段地下的生活。

在地下的祖先还需要我,等着我顶脚后跟,后继有人。

我们要走的时候,叔叔拉着我的手说,我是你最老的叔叔了,你的爷爷辈已经没人,叔叔辈里面剩下的人也不多了,等你下次来,我不在家里,就在地里。

我明白,他说的是跟祖先埋在一起的那个地里,我叔叔说这些话的时候轻松自若,仿佛生和死没有界限,不在家里就在地里,只是挪了个地方,在我叔叔对死亡轻描淡写的聊天中,死亡是温暖..的,死和生不是隔着一层土,只是隔着一层被他轻易捅破又瞬间糊住的窗户纸。

名家散文刘亮程:永远一样的黄昏

名家散文刘亮程:永远一样的黄昏

【名家散文】刘亮程:永远一样的黄昏
【名家散文】刘亮程:永远一样的黄昏
每天这个时辰,当最后一缕夕阳照到门框上我就回来,赶着牛车回来,吆着羊群回来,背着柴禾回来。

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在院子,黄狗芦花鸡还没回窝休息。

全是一样的黄昏。

一样简单的晚饭使劳累一天的家人聚在一起面条、馍馍、白菜永远我能赶上的一顿晚饭,总是吃到很晚。

父亲靠着背椅,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土块和木头上,吃空的碗放在地上,没有收拾。

一家人静静呆着,天渐渐黑了,谁也看不见谁了,还静静呆着。

油灯在屋子里,没人去点着,也没人说一句话。

另外一个黄昏,夕阳在很远处,被阴云拦住,没有照到门框上。

天又低又沉,满院子的风,很大的树枝和叶子,飘过天空。

院门一开一合,啪啪响着。

顶门的木棍倒在地上。

一家人一动不动坐在院子,天眼看要黑。

天就要黑。

我们等这个时辰,它到了我们还在等,黑黑地等。

像在等家里的一个人。

好像一家人都在,又好像有一个没回来。

谁没有回来,风呜呜地刮。

很大的树枝和叶子,接连不断地飘过头顶。

风给你开门,给你关门。

很多年前,我们都在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等候。

那时我们似乎已经知道,日后能够等候我们的,依旧是静坐在那些永远一样的黄昏里,一动不动的我们自己。

刘亮程简介

刘亮程简介

刘亮程简介刘亮程,38岁,新疆沙湾县人。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本书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摆在我面前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不同于其他作家所写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作家的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的村庄,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这一方土地。

这就是《一个人的村庄》之命题和立意所在吧。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一行字:“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这是发人深思的题示。

后工业化社会与《一个人的村庄》中的那种落后的生产面貌和贫穷的生活面貌之间,存在着何等尖锐的对立与鲜明的反差!从这一角度,有人会对这样的散文作品不屑一顾,觉得它太落后了。

而我却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人的村庄》才突出了其醒世的、不可漠视的人文价值;突出了人类命运,家园史诗与人的灵魂档案的意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真正已达到“五谷不分”的某些“新新人类”来说,刘亮程的书就是一本人性历史的“备忘录”。

“我在草中睡着,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穴巢。

”在《与虫共眠》中,你会体会到村庄中人与虫子的那种感情。

“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小虫子的永恒。

而我,还在世上苦度着最后十几个春秋。

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这样的释怀,便是“乡村哲学”的一种了。

写人的篇章就更深刻了。

《寒风吹彻》写的是西部村庄的寒冷。

“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好像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刘亮程的散文中充满这类诗一样的语言,他是一位从诗转向散文的作家,因此,哲学思维能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

刘亮程:最后时光

刘亮程:最后时光

刘亮程:最后时光刘亮程:最终韶光让我梦见自己,又在天上飞。

我曾无数次飘飞过的村庄郊野,我那样地凝视过你记住你一草一木的眼睛、只要梦中才飘升到你上头饱尝你风吹雨淋的身体,将悉数地偿还给你。

当我成一锨土,我会不会比现在知道得更多。

我努力地就要理解你的一切时,却现已成为你郊野上的一粒土。

下一个春天,我将被翻曩昔,被雨一遍遍淋湿,也将在一场一场的风中走遍你的沟沟梁梁。

那时候,我或许现已是你的悉数。

或许永永久远,仅仅你广袤郊野上的沙土,在尔后无尽的年月里,被像我相同的农民辗转反侧。

现在,让我再飞一次。

那是你的夜空,洁净、通明。

一切的尘土沉落下去,飞得最高的草叶现已落回大地。

我在这样的深夜,孤单地飞过这个镰刀状的村子。

我一回头,看见我宿世的一双巨翅,深灰色的,风中的门相同一开一合--我是否一直在用它的力气,在此生的梦中翱翔。

黄沙梁,当我忘掉时刻,没有把最终的韶光留给你。

当我行将脱离,我会请求你再给我完好的一个日子。

让我天不亮早早醒来,看见柴垛东边的启明星,让我听见榜首声鸡叫,一出门碰到露珠青草,再开一次院门,放进鸟和风。

再摸一回顶门的木棍。

我拿过多少回的那根木棍,抓手处的木节都已磨光磨平。

它的另一头我或许从未曾接触,它抵着地的那头,多么的悠远生疏。

多少年,多少个天亮天亮反反复复的移动间,我都没来及把手伸到一根短短木棍的另一端--那个不经意的小弯,没脱净的一块粗糙树皮,哪年的一片灰黄油渍……让我小心肠,伸手曩昔,触到那头的尘土和泥,摸摸那个扎手的节疤和翘刺,轻轻抚过那道早年的不知痛苦的深深斧印。

我将不再走远。

静坐在墙根,晒着太阳,在一根歪木棍旁把你给我的一天过完--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多少年前,如同永久过不完、熬不到边。

最终,让我在最终的韶光回到屋子里,点着炉火,像平常的每一次。

无数次。

天现已全黑。

看不见的人此时清楚理解地坐在家里。

看不见的路已抵达意图。

我将顺着你黑私自()的一缕炊烟,直直地飘升上去--我挑选这样的离去是因为,我没有别的的路程--我将逐渐地看不见你。

艺术与审美——最后时光

艺术与审美——最后时光

艺术与审美——最后时光
刘亮程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16(000)013
【摘要】有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人们总是热衷于发现未知以及未知所带
来的陌生的惊喜。

无论是粉砖黛瓦的烟雨江南,还是苍茫辽阔的戈壁滩,甚至一条幽深曲折而人烟寂寂的小巷,都可能成为那个召唤你出发的声音。

他们在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刘亮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论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兼论艺术审美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关系
2.从纪录片《最后的原始森林》看电视艺术——魅力独特的审美表现特质
3.春日
美好,时光永驻钢琴之王施坦威诗意呈现新款艺术外壳钢琴“春日时光”4.“最后”现象的审美思考——读长篇小说《最后那个父亲》5.当代艺术的审美多元化趋势——由“审美疲劳”诱发的当代艺术的审美转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亮程隔世情语读后感

刘亮程隔世情语读后感

刘亮程隔世情语读后感
刚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奇怪的世界。

刘亮程的文字就像是一阵捉摸不定的风,一会儿把你吹到这边,一会儿又把你吹到那边。

他写那些已经消逝的人和事,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叙述,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就好像他能透过文字伸手触摸到过去的时光。

比如说他写那些老房子、老物件,在他笔下,那些东西都像是有了生命,有了自己的故事。

就像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在他的文字里我好像看到了那斑驳的墙皮、嘎吱作响的木门,它们好像都在悄悄诉说着曾经发生过的喜怒哀乐。

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对生死的独特感悟。

这可不是那种严肃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哲学论述,而是像他在田野里跟你闲聊一样自然。

他好像觉得生死之间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死去的人、逝去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看着他生前用过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他还在那些东西里,还在那个老屋子里,并没有走远。

刘亮程把这种感觉用文字写得明明白白,让我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啊。

而且他写东西很细致,细致到让你觉得他是用放大镜在看这个世界。

一只虫子、一棵草,在他眼里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他对那些微小事物的描写,就像是在给它们拍特写镜头一样。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只在墙角爬行的蚂蚁,也能有那么多故事,也能承载那么多情感。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走路,只会注意到大路、高楼,却从来没有低下头看看脚边的小野花,其实它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有着自己的精彩。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中学语文论文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王立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

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

”(《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如果把刘亮程读得再完整一些,从《一个人的村庄》整体来看,也许就更不会认为刘亮程是用诗意的笔去特意美化乡村生活,从而脱离苍凉的现实。

且看“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摆在面前。

土地扣留了劳动者。

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多少个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荷锄者,他们真实得近乎虚无。

”(《黄沙梁》)这些“荷锄者”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自适吗?恰如刘亮程所说,“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是对农民(包括刘亮程自己)生命的消耗和折磨,甚至劳动者的灵魂和精神也因而麻木荒芜。

这当然不是什么田园牧歌。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

从文中找出难理解的句子,与同桌讨论圈写(从语言、 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理解)。例如: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 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 处了。” 2、“这些基本上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
写作特色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基本上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 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 显的特点确实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 觉的,它说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 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 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 光”,“它一夜一夜地差不多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 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经历显然是特别个人化的, 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确实是故乡对每一个 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作者本人亦 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 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从原文中寻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案)。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有哪些? 2、什么原因要留证据?
3、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 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4、“当家园废失,我明白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 了虚无之途。”
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经历和情感。一个人假如 失去了物质的故乡,特别是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 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亮程:最后时光
让我梦见自己,又在天上飞。

我曾无数次飘飞过的村庄田野,我那样地注视过你记住你一草一木的眼睛、只有梦中才飘升到你上头饱受你
风吹雨淋的身体,将全部地归还给你。

当我成一锨土,我会不会比现在知道得更多。

我努力地就要明白你的一切时,却已经成为你田野上的一粒土。

下一个春天,我将被翻过去,被雨一遍遍淋湿,也将在一场一场的风中走遍你的沟沟梁梁。

那时候,我或许已经是你的全部。

或许永永远远,只是你广袤田野上的沙土,在此后无尽的年月里,被像我一样的农人翻来覆去。

现在,让我再飞一次。

那是你的夜空,干净、透明。

所有的尘埃沉落下去,飞得最高的草叶已经落回大地。

我在这样的深夜,孤独
地飞过这个镰刀状的村子。

我一回头,看见我前世的一双巨翅,深灰色的,风中的门一样一开一合--我是否一直在用它的力量,在今生的
梦中飞翔。

黄沙梁,当我忘记时间,没有把最后的时光留给你。

当我即将离开,我会祈求你再给我完整的一个日子。

让我天不亮早早醒来,看见柴垛东边的启明星,让我听见第一声鸡叫,一出门碰到露水青草,再开一次院门,放进鸟和风。

再摸一回顶门的木棍。

我拿过多少回的那根木棍,抓手处的木节都已磨光磨平。

它的另一头我或许从未曾触摸,它抵着地的那头,
多么的遥远陌生。

多少年,多少个天亮天黑反反复复的挪动间,我都没来及把手伸到一根短短木棍的另一端--那个
不经意的小弯,没脱净的一块粗糙树皮,哪年的一片灰黄油渍……让我小心地,伸手过去,触到那头的尘土和泥,摸摸那个扎手的节疤和翘刺,轻轻抚过那道早年的不知疼痛的深深斧印。

我将不再走远。

静坐在墙根,晒着太阳,在一根歪木棍旁把你给我的一天过完--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多少年前,好像永远过不完、熬不到边。

最后,让我在最后的时光回到屋子里,点着炉火,像往常的每一次。

无数次。

天已经全黑。

看不见的人此刻清楚明白地坐在家里。

看不见的路已到达目的。

我将顺着你黑暗中的一缕炊烟,直直地飘升上去--我选择这样的离去是因为,我没有另外的路途--我将逐渐地
看不见你。

看不见你亮着的窗户。

看不见你的屋顶、麦场和田地。

我将忘记。

当我到达,我在尘烟中熏黑的脸和身体,已经留给你,名字留给你。

我最后望见你的那束目光将会消失。


你最远的一颗星将会一夜一夜地望着你的房顶和路。

那时候,你的每一声鸡鸣,每一句牛哞,每一片树叶的摇响都是我的招魂曲。

在穿过茫茫天宇的纷杂声音中,我会独独地,认出你的狗吠和鸡鸣、你的开门声、你的铁勺和瓷碗的轻碰厮磨……我将幸福地降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