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在酸、碱、盐复习中的应用小结中考备考专题讲座
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总结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知识点
三、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实验总结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6、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7、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9、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0、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考专题复习 控制变量法 课件 最新课件
分析猜想
为什么?
铝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什么相差甚远?猜想如下:
× × ①铝片表面氧化铝的影响;②铝片表面积的影响;
× × ③反应时外界温度的影响;④硫酸铝难溶于水,阻碍了铝和稀硫酸反应;
⑤两种酸的氢离子浓度不同;⑥稀盐酸含有的Cl-加快了铝和稀盐酸的反应
硫酸铝易溶于水 ⑦稀硫酸中含有SO42-阻碍了铝与稀硫酸的反应
探究内容 知识应用 实验准备
探究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你的反觉应得还有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能与酸反应 用同样的标准打磨大小、厚薄相同的2片铝
哪些猜想可 以排除?
进行实验 室温时,向盛有等量稀盐酸、稀硫酸的2支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 片铝
现象描述 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很快、产生大量气泡;
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一直很慢,几乎看不到气泡。猜想④不合理,
掌握了正确方法 就找到了打开 成功之门的钥匙
预祝同学们中考大捷!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 改变它。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 峰。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 。伟大的成就,来自为远大的目标所花费的巨 和付诸的最大努力。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 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有压力,但不会 ;迷茫,但永不绝望。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 樵夫没有什么两样。你花时间做什么事,你就 什么样的人!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要做一件事 之前,没有必要告诉其他人。成功之后不用你 他人都会知道的。这就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效 下最宝贵的,莫如时日;天下最能奢侈的,莫量法
当事物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每一次 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他的 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 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中考复习专题《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付太鑫 玉山冰中
课本中的探究实验: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复习策略
•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关注实验探究过程
• 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 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的一般模式:
研究对象是否与实验变量有关?
【练习1】下图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自然科学问题 所做实验,请根据实验设计意图提出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
研究对象: 液体蒸发快慢
实验变量 :
(改变的量)
温度
上图探究的问题
是:液体的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
2、学会猜想与假设
实验变量(原因)
例、右图是电流、电压关系的图
二、知道所探究问题 的影响因素
• 研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研究对象 、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2、如何保持控制变量不变? 3、如何改变实验变量? 4、如何观察或测量研究对象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控
制 变
应用
量
法
应用于提出问题之中 应用于建立假设之中 应用于实验设计之中 应用于实验结论之中 应用于实验评价之中
于是他想到一个这样的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滴入 水的多少有关?并作出假设:摩擦力大小与滴入水的多 少有关。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设 在计水实平验桌必面须上要滴表入达不清同楚滴:数的水3、并弹涂簧匀测,力用计弹沿簧水测平力桌入面水上的做滴匀数速直缓线慢运地动拉,动观木察块并匀比速较直弹线簧运
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学院:新联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而“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探究物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自然学科中常规的研究方法,也是初中物理化学中基础的重要的教法之一。
它能将一些复杂的多变量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单变量的问题,将一些多因素的抽象的大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易于操控的小问题。
教学中如果此法应用得当,将会非常地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而且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减少很多无谓的而且是艰辛的探索之路,收到事半功倍、一石二鸟的良好效益。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探究、分析、物理规律一、控制变量法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多数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熟练运用物理规律,就必须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控制变量法作为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那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就是指适时地恰当地控制对我们所要研究的物理量相关的或会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在众多的会引起我们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只让要研究的因素(物理量)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看我们的物理量会如何随着这个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而让其它的暂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不变、保持相同。
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中,这个因素对我们的物理量的影响有多大,在这些变化中该因素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贡献)等等。
研究完一个因素,再用同样的办法去研究另一个因素,直到用枚举法研究完所有的因素为止。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的要义与核心。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课内课外师生共同参与或学生独立进行的各类实验、探究以及各种复习资料、练习题册上相关的“比较物理量大小”等都有控制变量法大显身手、施展手脚的广阔天地。
中考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第九讲 控制变量法
中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第九讲控制变量法【题型特点】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主要考查内容】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2.铁锈蚀条件的探究;3.酸(及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必备知识梳理】1.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把洁净的铁钉全部浸在盛有煮过蒸馏水的试管2. (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2)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A.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需要与氧气接触。
B.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水中,通过液封二隔绝空气,是为了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条件而控制另一个条件。
3.酸和碱的组成【典型例题】例1:(2017∙河北省)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2CO 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
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将植物油滴在水面上密封。
把洁净的铁钉一半浸入试管中的蒸馏水里,将试管敞口放置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解析】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挂;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答案】B.2.(2017∙连云港)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我校的《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自2001年立题以来,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努力,目前已经顺利进入结题阶段。
校总课题组通过科学管理,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逐一达到预定要求,下面就课题研究的工作作分类汇报:(1)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我们进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分析研究”的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提出的“建学习型组织,做研究型教师”的精神,大力倡导“科研兴校,教科主导”的思想,深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依据现代教育学和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抓实基础,不断学习,善于总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夯实我校的教育科研基础,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指导学习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重视德育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必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科学理论的探究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课题研究方法:从学生对控制变量怎样运用的培养方法上侧重研究1、调查并分析农村学生控制变量不会运用、不善运用现状2、研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策略3、研究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的策略(2)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验步骤、阶段的划分等)1、10月~11月:准备阶段⑴组织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
⑵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⑶拟定试验研究方案。
2、12月~1月:调查阶段。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话调查法,对学生为什么不会运用、不善运用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进行关于控制变量运用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控制变量运用态度、看法。
中考物理控制变量法配套知识点
中考物理控制变量法配套知识点
中考物理控制变量法配套知识点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例如】
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术探究Academic Research 3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思想、养成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背景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遇到有多个因素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因此要探究其中一种因素时,通常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这样才能准确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是研究问题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的“控制变量法”。
该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方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是被逐渐渗透的,将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探究方式。
对教材、试题、学生现状分析“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化学中用到的地方很多,如:初学时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后来还有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因素,物质燃烧的条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比较金属活动性、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探究等等,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科学的学习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力度。
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是最近几年各地市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典型题型。
如何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和实验探究,这就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的技巧。
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在人教版《第八单元金属材料》中学习的金属生锈的实验探究,就是非常典型地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为探究铁生锈的因素,某同学进行了三组实验,将相同长度的铁丝分别按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图所示:控制变量法应用中的自我评价通过铜生锈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然后通过实验设计、小组讨论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再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让学生归纳总结,“控制变量法”的思路。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酸、碱、盐及其应用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酸、碱、盐及其应用1.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B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C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2.下列曲线错误的是( )A .向一定量烧碱溶液中加稀盐酸B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浓硫酸C .向稀硝酸中加入水D .对密闭容器中的铁粉和空气加热3.只用水一种试剂不能将下列各组固体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A .CuSO 4和MgSO 4B .CaCO 3和CaCl 2C .NH 4NO 3和NaClD .K 2SO 4和Na 2SO 44.为研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其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A .B .C .D .5.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水、金属锌、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加足量水B.加足量锌C.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D.加足量氯化钡溶液6.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一块白色固体,某学生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固体没有全部溶解;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一定有CaCO 3和Ca(OH)2B .一定有Ca(OH)2,可能有CaCO 3C .一定没有CaCO 3和Ca(OH)2D .一定有CaCO 3,可能有Ca(OH)27.向一定质量的CuSO 4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B .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 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C .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D .a 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 2+ 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依次混合后(最后一种物质过量),没有沉淀产生的是( )A .BaCl 2 Na 2CO 3 HClB .BaCl 2 H 2SO 4 HNO 3C .AgNO 3 HCl HNO 3D .Ba(NO 3)2 Na 2CO 3 H 2SO 49.室温下,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 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B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 .从A 到B 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 逐渐增大D .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 10.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锌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盐酸 ③氯化钠和水 ④氧化钙和水A .①②B .①②④C .①④D .①③④11.下列各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无明显现象的一组是()A.NaNO3、NaCl、AgNO3B.CuSO4、H2SO4、BaCl2C.HCl、Na2SO4、NaOH D.HCl、NaHCO3、NaNO31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这些操作中正确的顺序()A.④①②⑤③B.②⑤④①③C.①②④⑤③D.④②⑤①③参考答案1. D 2. C 3. D 4. A 5. D 6. B7. D 8. A 9. C 10. B 11. C 12. B。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遵循一定的法则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为了探寻、理解并掌握这种规则,需要发展各种各样的便于掌握和操作的方法、方式。
探究并掌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很多,如图像法、类比法、枚举法、逆向思维法、综合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等。
其中,控制变量法就是研究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的物理规律、物理定律的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课内课外师生共同参与或学生独立进行的各类实验、探究以及各种复习资料、练习题册上相关的“比较物理量大小”等都有控制变量法大显身手、施展手脚的广阔天地。
一、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以《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的教学片断为例说明控制变量法在物理规律、定律等的教学中巧用、妙用。
实例1:《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片断——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已知道,导体的电阻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导体的电阻一般是不同的,有时可能相差还很大。
下面请大家猜想:导体的电阻跟长度可能是什么关系?你的猜想有什么依据?(等学生发表意见后)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大家思考:现在我们研究的是哪个物理量跟哪个因素的关系?生: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师:因此,我们应该控制哪几个因素保持不变或相同,而让哪个因素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生:应该让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温度这几个因素发生相同(不变),而让导线的长度不一样(发生改变)。
师:大家说得对,实验中我们应该选择同种材料制成的(如镍铬线)而且是横截面积相同的(粗细一样)的导线,但要求导线的长短不一样。
师:(出示)这是电阻定律演示器(简介)。
下面,我们将把粗细一样(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线(同种材料)分别接到同一电路中,请大家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师演示)?生:接入长导线时灯泡较暗,接入短导线时灯泡亮多了。
中考化学复习---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中的应用
例:如图利用维生素C(简称Vc)能使淀粉-碘溶液 蓝色褪去的性质,通过比较加入苹果汁和橙汁的 多少来确定它们中所含Vc含量(假设两果汁密度 相等) 。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中不需要控制的 条件是( D )
A、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 的体积必须相等
B、烧杯中淀粉-碘溶液 质量必须相等
猜想2:金属和酸的反应速率和金属与酸的接 触面积有关
猜想3:金属和酸的反应速率和酸的浓度有关 …….
制定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写写!
温馨提示:选了一个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应该都控制不变。 可按照相应猜想试着写写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
方案一: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与 金属的活动性 有关。
影响金属与酸反应快慢还有什么因素吗? ————温度、催化剂等
【小结】
【控制变量法】
明确---探究问题
影响金属和酸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
某兴趣小组对其影响因素作出探究。
寻找---影响因素
你认为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
的因素可能有:
。
改变---研究因素 控制---其他因素相同
应用控制变量法,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浓度不同; ③还可能是_石__块__大__小_不__同__(__或__石_块__质__量__不同、
盐酸质量不同)
中考在线
【设计实验】
(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
练习、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速率快慢与什么因 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 过程: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运用作者:张英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22期【内容摘要】作为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控制变量法主要应用于探究性实验中,优化实验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控制变量法的教學优势,提高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学习能力,本文结合相关初中化学实验,以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为核心,优化实验探究过程。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初中化学探究实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知识,涉及物理和化学两种变化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实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化学学科发展的魅力。
初中生首次接触化学,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复杂抽象的化学概念、多变的化学实验现象等,会打压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化学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深度学习。
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探究性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一、实验方法的综合概述实验方法属于人为控制的一种有目的性的操作,是暴露实验特性的一种方法,它是实验操作的核心。
由此可以看出,实验方法更有利于解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并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其一,主动性。
实验方法的实践是实验者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设计,促进实验探究的顺利实施。
实验现象是不可预测的,借助实验仪器可以将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直观化展现,或用模拟手段重现瞬间即逝或缓慢的现象等,这些都体现了实验者的主动性其二,目的性。
该特性是实验探究的一大特点,学生在探究时需要先对实验结果做出假设,然后根据实验方法的核心理念进行方案设计,选择针对性操作方式,促进实验探究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
其三,精确性。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讲义: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体积(mL)
672
840
896
672
(1)由第Ⅰ组数据中的CO2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可以推测用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CO2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另取3.32g天然碱样品于300℃加热分解至完全(300℃时Na2CO3不分解),产生CO2112mL(标准状况)和水0.45g,计算并确定该天然碱的化学式。
4
答案:(1)
(2)NO(3)N2O因为该反应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后,则生成N2O。(4) 和 2:3
解析:首先分析图象,c点时,溶液中 浓度最小,表明HNO3已全部耗完。 和 两段内均有气体放出,但两直线的斜率大小不同(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相对应)。写出方程式:
反应开始时 段放出NO气体,随着反应过程的进行放出热量,体系温度升高且 更稀,所以此后 被还原的程度更深,故 段放出的气体是N2O。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和 。c、d两点投入的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因此,在0≤x≤0.6时,沉淀只有Fe(OH)3
x=0时,Fe(OH)3沉淀量为0.1 mol,
x=0.4时,Fe(OH)3沉淀量为0.06 mol,
x=0.6时,Fe(OH)3沉淀量为0.04 mol,
在0.6≤x≤1内,总沉淀量:
n总=0.1(1-x)+0.1x=0.04 mol
(3) 3A(1-x)+4Ax=0.36x= <x1
高中化学复习专题讲义: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他们利用Cu、Fe、Mg和不同浓度的硫酸(0.5mol/L、2mol/L、18.4mol/L),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精选教育文档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事物的发展变化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的方向及趋势研究就变得很复杂,而这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因此,研究解决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控制变量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问题(如物理量等)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通过分析这个改变的因素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或规律).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判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探究变量之间的真实数量关系.一、耗材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所谓耗材,是指实验过程中消耗的材料.虽然伴随着实验进程的展开,耗材要被不同程度的消耗掉.合理地使用耗材,能保证问题解决路径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相关结论的准确性.在研究受多因素影响的物理现象过程中,需要贯穿明确的控制变量意识.例1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有关.(2)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3)通过A、D两图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有关.解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因此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具体某一个因素时,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A、B两图,在液体的质量、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时,液体的表面积大小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对比A、C两图,在液体的质量、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时,液体的温度高低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对比A、D两图,在液体的质量、温度、表面积相同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例2 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下表:(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小明同学选择了两套相同装置,在实验中还应控制的相同的量有:(说出两点即可).(2)你认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 .(3)小明同学还想利用这种实验方案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那么小明还需要补充的实验仪器是: .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解析以水升温、高低来显现两种燃油的热值大小关系,这是典型的转化法,与此同时,为了具有可比性,还全面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影响烧杯中水温上升的因素很多:燃油的热值、燃油的消耗量、热量的有效利用率、杯中水量、杯中水的初温等.要想研究不同燃油的热值大小,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的等值,才能把水升温高低与不同燃油的热值大小直接挂钩,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二、器材选择过程中的控制变量针对物理问题,选择典型、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为问题的有效解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典型,指的是选择需要的、有用的、适切的材料;所谓有结构,指的是注重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为控制变量方法的实现提供物质载体.依据多元猜想中的一点,明确研究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为对比研究提供条件,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例3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解析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的因素有: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琴弦的粗细(横截面积大小).假若两根琴弦材料、长度、粗细都不同,导致发声的音调不同,则哪个因素在其中起到怎样的影响仍不得而知.在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材料之间的变化关系时,应控制其长度、粗细相等;在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长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时,应控制其材料、粗细相等;在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粗细之间的变化关系时,应控制其材料、长度相等.例4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的情况.选择C、F两根导体进行对此,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是否有关;选择C和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的两根导体是(填写导体的代号).解析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四个: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假若两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都不同,导致电阻的阻值不同,则哪个因素在其中起到怎样的影响仍不得而知.在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间的具体变化关系时,必须控制其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相等;在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间的具体变化关系时,则控制其材料、横截面积、温度相等;在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间的具体变化关系时,则控制其材料、长度、温度相等.三、器材组装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具备实验器材是一方面,合理组装实验器材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器材之间搭配、组合的品质和效能,体现着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要素是否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当需要对实验装置中的两个乃至多个器材单元进行同步对比观察、推理分析时,依据控制变量法则,合理组装实验器材,能够体现实验条件“为我所用”的思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用相同的漆包线和铁钉绕制成电磁铁A和B,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1)电磁铁A、B串联的目的是 .(2)闭合开关S后,分析图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3)B铁钉的钉尖是极.若让B铁钉再多吸一些大头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选填“左”或“右”)端移动.解析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很多: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有无.为了探究线圈匝数多少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应使用两根同铁芯、不同线圈匝数的电磁铁做实验,若使用同一根铁芯两次绕线,则铁芯的剩磁会干扰实验效果,所以小明使用A、B两个电磁铁的做法是合理的.电磁铁A、B串联接入电路的做法更是精妙,巧妙地体现了控制变量意识,使得流经电磁铁A、B线圈的电流等值.当然,将电磁铁A、B分别接入电路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在电路中加入电流表并合理调节滑动变阻器,这样的做法就违背了简洁、有效的原则.例6 为了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小明特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1)图甲采用串联电路,它能研究通电相同的时间,电流做功与的关系.实验前,小明选用的两只玻璃瓶、两根玻璃管和其中灌装煤油的质量都要(选填“相同”或“不同”).如果电热丝的电阻阻值R1>R2,则在通电相同时间后,观察玻璃瓶里两支玻璃管内变化的大小和的大小,就能初步得到:在通电时间、电流都相等时,电压越大,电流做功越多.(2)小明要继续探究在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做功与电流大小的关系.他使用的器材如图乙所示,电阻丝、煤油与原来相同.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器材正确地连接起来.你能正确预期这个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解析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小明分别研究电功与电压以及电功与电流的关系,逐一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路是很清晰的,图甲和图乙都能用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无疑保证了通电时间的等量.为探究电功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应保持流经两个电阻的电流相等,用串联电路来控制电流变量等值,这一操作方法很科学;为探究电功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应保持施加于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用并联电路来控制电压变量等值,这一操作方法很合理.四、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当借助同一套实验器材,反复进行实验探索时,前后的实验操作之间必然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动手实践过程应该是有结构的.实验操作的结构性,体现在前后操作过程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上,这就要求把控制变量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去.例7 下列四幅图是小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四个场景,除图④杯中装的是盐水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的变化而知道压强大小变化的;(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3)比较②④两幅图,可以得出:;(4)比较②③两幅图,可以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无关.解析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有关,与压强方向无关,在实验探究之前,这种明确的关系还未建立,对同学们来说都“或许”有关.①②两幅图体现的实验操作,体现了对液体密度、压强方向的控制,从而显现液体深度与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②④两幅图体现的实验操作,体现了对压强方向、液体深度的控制,从而显现液体密度与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②③两幅图体现的实验操作,体现了对液体密度、液体深度的控制,从而显现压强方向与压强大小之间的关系.实验操作过程对诸多因素变与不变的控制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很好地体现了贯彻控制变量意识、提高实验操作合理性的思想.例8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 为 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请简要说明两条理由:① ;② .解析影响图中杠杆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很多:杠杆的自重、转轴处的摩擦、钩码的重量、钩码挂点的位置、弹簧测力计提点的位置.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从操作1到操作2,钩码的重量确实加大了,但是,钩码挂点的位置也同步右移,导致对应力臂的增大,所以,最终“杠杆的效率提高了”这一效果与这两个因素的相关性则无法分离和识别.合理的做法应是钩码挂点不动,单纯增加钩码的重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凸显.五、结果判断过程中的控制变量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时代发展密切联系,同学们在实际情景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的眼光来进行思考与判断.在某些STS素材分析过程中,合理地落实控制变量法则,能起到化繁为简、条理解析的效果.例9 2011年5月15日,国际田联110m栏钻石联赛上海站敲响战鼓,冠军争夺在刘翔和奥利弗之间展开.比赛临近结束,选手全力冲刺时,观众看到如图所示的场景,齐声欢呼“刘翔最快”;很快,根据表中所示的比赛成绩,裁判裁定刘翔获胜.观众和裁判判断刘翔快过奥利弗的方法分别是().A.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B.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C.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D.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解析比赛临近终场,结果激动人心.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式判断刘翔获胜,裁判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途径判断刘翔夺冠.无论是观众还是裁判,都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控制变量法则.例10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图中表示用挖掘机挖土与人力挖土做功的快慢不同,它所用的判断方法是:相同,比;另一种判断方法是:相同,比较 .解析比较挖掘机与人力挖土功率的大小,若分别测量各自所做的功以及做功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各自做功的功率来进行比较,无疑是“杀鸡用牛刀”.控制变量法的灵活应用无疑使得这种比较更加便捷,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掘土多少)或者做功相同(掘土等量)比较做功时间多少这两种便利方法,背后都有控制变量法的意味.。
控制变量法的知识点总结
控制变量法的知识点总结一、控制变量法的基本概念1.1 控制变量法的概念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中保持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值不变,以便消除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常常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2 控制变量法的原则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在设计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确定哪些变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并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1.3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范围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各种实验,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等领域。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1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确定一个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例如,在植物生长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控制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因素,以确定某个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化学领域的应用在化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化学反应的可靠性。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
2.3 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在物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会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重力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控制其他因素,以确定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4 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会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三、控制变量法的优缺点3.1 优点控制变量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此外,控制变量法还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3.2 缺点控制变量法可能会增加实验的复杂性和成本。
此外,控制变量也可能会限制实验的外部有效性,使实验结果无法泛化到实际情境。
谈谈“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甘肃省正宁县周家初中姚剑【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控制变量法”自当是应用最多,也最实用的物理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物理实验的分条理研究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点的分析应用中,使用“控制变量法”不仅能够更清晰的得到我们所要分析研究的变量关系,更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站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去看待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知识点。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影响因素、引导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物理课堂如何更高效,物理教学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出教师的“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种研究办法,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社会实践都会有着莫大的帮助。
那么什么是控制变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之间几乎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一个事物的发展,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这诸多的因素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变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找出可控性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控制,只让我们所要研究的影响因素成为唯一的变量,探究一下我们的物理量会随着该影响因素的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在此研究过程中,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一样的或者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
1、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控制变量法”可以说是初中物理学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不论是八年级的机械运动中,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还是九年级的电学中,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说,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的实验、探究、定律、习题研究,也就是说,不仅在教学中,在学生练习以及考试中都会有控制变量法的大量应用,大到定理定律的推导,小到物理量影响因素的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它能够更快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我们所要研究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从纷乱复杂的关系法则中跳离出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更简单明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达到高效性,在学生做题时,能够迅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解题方向,从而更快的做到正确解答。
初二控制变量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控制变量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科学学习中,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方法中重要的一种。
通过控制变量,科学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下面将对初二控制变量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控制变量法的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除了独立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都保持不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控制变量方法,可以将实验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从而准确地得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的步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控制变量法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2.选择独立变量: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和需要研究的关系。
3.控制变量:选择和确定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并将其保持不变。
4.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
5.分析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6.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结论,并对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三、控制变量法的实例控制变量法在各个学科的实验中都有应用,下面以几个常见的实例来说明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1.物理实验:研究摆锤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可以控制摆锤的质量、摆锤的形状和材料等变量,只改变摆锤的长度进行实验。
2.化学实验:研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容器的材料等变量,只改变酸和碱的量进行实验。
3.生物学实验:研究植物生长对光照的影响时,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土壤的质量等变量,只改变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行实验。
四、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变量: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控制变量的范围:对于能够控制的变量,要设定合适的范围,避免过度控制或不足控制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重复实验次数:要进行足够的实验次数,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和实验结果,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五、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应用1.增加实验的可靠性:通过控制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变量法在酸、碱、盐复习中的应用小结中考备考专题讲座【摘要】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化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是获得科学探究正确结论的手段之一,是中考重要的考察内容,近年中考围绕控制变量,变换不同的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变能力的习题,屡见不鲜;其灵活,巧妙令人称道,本专题抛砖引玉,就控制变量在初中酸碱盐溶液知识中的应用做一小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酸碱盐控制变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69-01
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的中心环节。
学会探究,在研究中学,在学中研究,是当今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
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验探究,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收集证据(5)解释与结论
(6)交流与讨论
2、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
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3)等量性
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ci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解析】:fecl3溶液中所存在的三种粒子为fe3+,cl-,h2o,将fe3+换为k+其它粒子保持不变,其实就是变为kcl溶液,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这就说明了fecl3溶液的黄色是fe3+引起的;如果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黄色消失,相当于fe3-变为fe(oh)3沉淀从溶液中逃离,fe3+变为变为na+其它粒子没有发生变化,而溶液变为无色,说明fecl3溶液的黄色是fe3+引起的;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c1-从溶液中消失,和银离子一起变为沉淀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说明fecl3溶液的黄色与cl-无关;加水黄色变浅,只是溶质浓度变小,说明不了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离子造成的。
所以d选项正确
【练习】若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s042-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2so4溶液的颜色;
b.向cuso4溶液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颜色消失;
c.向cuso4溶液滴加适量的bacl3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颜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cuso4溶液颜色变浅答案:d;(提示a选项观察
k2so4溶液的颜色有那些变量被被控制,那个变量没被控制?)【练习】能证明feci3溶液浅绿色是由fe2+引起的事实是:
参考答案:纯盐酸是无色的;氯化钠溶液是无色的;能不能用硫酸钠和硫酸来说明?
★(2008年海南省)以下是某化学探究的过程。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1)提出问题:是什么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呢?;(2)查找资料: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na+、oh-和极少量的h+(3)猜想:是大量的oh-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
(4)实验探究步骤及其说明:_____
①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平不变色,说明___;②在一支干净试管中加入2ml氯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几平不变色,说明____ (5)结论:原假设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解析】: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大量的h2o、na+、oh-,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水中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与水无关;将oh-换为cl-也就是
用氯化钠溶液做对比;氯化钠溶液为无色,说明向naoh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与na+无关;
【练习】用盐酸可以清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盐酸中主要含有h,o分子、h+、cl-。
某探究小组为探究稀盐酸中的哪种微粒能使氧化铁溶解,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得出了初步结论。
(1)请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2)是否需要做“向fe2o3,中加入水”的对比实验?为什么?答案:(1)h2o分子不能使fe2o3溶解cl-不能使fe2o3溶解(2)不需要。
因为上面的实验中,nacl溶液里已经含有水
通过对控制变量的习题进行归类、分析后,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基本思路。
化学知识点多,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己总结和分析,归纳方法,这样学生能够得到获得很大的益处。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在化学学习中将会被逐渐渗透,成为一种主要的探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