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通胀
输入性通胀
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就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不是一国市场内生的,而是由于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的,由外部经济因素传导到一国国内后,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输入性通货膨胀只发生于开放性经济体系中,途经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
一国国内商品的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过国内生产以及国外进口两条途径满足,若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
以中国为例,由于美元贬值,其购买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达到以前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出现涨价,然而中国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因此,当美元贬值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没有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对冲,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原材料价格也就同时上升了,这样就直接引起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
在这个时候,由于国内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通货膨胀,因而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商品价格并没有上升,导致整体的生活成本并没有明显上升,最终体现出来就是劳动力货币成本以及国内供应的原材料价格并没有随通货膨胀的出现而提高,这样就是国内物价水平并没有显著的上升,但是当这种价格传导到出口部门,其结果就是出口商品仍然按照通货膨胀前的价格出口,虽然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是在贱卖国内的资源,也就是说出口部门暂时的繁荣是通过国内资源的贱卖换来的,这从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
途经二通货膨胀输入的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
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门的创汇,同时还有相当巨大的部分是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由于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造成的,因而在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而中国便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而为他们买单的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民。
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学习资料
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非常复杂!如何来认识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见了房价泡沫,而且明知许多国家的房价泡沫最后都归于破灭,而我们不去化解泡沫,却想让泡沫破灭成为可以避免的事。
怎么可能?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起因一般为两种,一种我们称为内生性的,一种我们称为输入性的。
当这两种通胀同时作用一个经济体时,恶性通胀不可避免。
内生性的通胀是由超量发钞引起千万种商品加权指数的上涨,包括房价、食品价格、日用品价格和其他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政府部门习惯用行政手段来处理价格问题,结果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打下了这个商品价格那个商品又涨起来了,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无法两全。
所以,2010年到处是“辣死你”,“豆你玩”,“蒜你狠”,打来打去,价格越打越高,尤其是房价。
输入型通货膨胀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在人类自有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将发生在中国。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中美贸易。
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开始进行汇改。
汇改当时,美元对人民币为1∶8.2,当时的中国的M2为28万亿元,2005年以后,中国加快发钞速度,M2翻了一倍多,余额从28万亿元直接到了现在的68.7万亿元;而美联储的M2只是平稳增长,5年只增长24.3%,为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8万亿。
中国的M2竟然超过美国大约10万亿人民币。
两国币值自然发生了变化。
体现在贸易上,自然产生巨额逆差。
由于中美两国货币总量的巨大变化,人民币货币总量增长了160%,而汇率变化仅为22.4%,两国的贸易实在无法进行。
而变动汇率,也就是美方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那将导致整个人民币资产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动摇中国经济的根基。
所以,中美两国不可能就汇率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矛盾一触即发。
2010年,美国加快施压人民币升值,迫于压力,中国央行实行二次汇改,让人民币汇率实行一篮子货币兑换,兑美元直接升值了1.08%。
由1∶6.83升值到1∶6.7就赶紧刹车,道理很简单,大量的出口企业要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再升值下去,将不堪重负。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通货膨胀的时代。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一般物价上涨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结合相关资料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通胀以及输入型通胀。
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政策建议,即既要采取常规的治理通胀措施,又要结合当前形势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投放量输入型通胀人民币升值一、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粮食等农产品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诱发的,反映在中国CPI中,是食品价格涨幅极大地推高了CPI指数。
蔬菜、鸡蛋、糖、油等日常用品价格上涨。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在食品、住房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出现了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
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十月份CPI飞跃上涨至4.4%,为两年来高点。
如果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具体商品的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功能就失效了,市场也就不可能合理配置资源,经济秩序将会陷于混乱。
二、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当前在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不可能是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成因涉及到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个层面。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投放货币的同时,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
这个拉动作用对价格的影响相对经济增长峰值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国际经验为3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半年至1年。
去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止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
美国QE(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
美国QE(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美国越是QE,中国的通胀压力就越大,毫无疑问,美国的QE,也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是正相关的联系,否定这一点的人,是完全不懂货币和金融的,或者说是没弄清货币和金融的运作机制。
世界上存在输入性通胀是毫无争议的,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在全球范围流通的,而国际贸易领域大部分的商品的结算是通过美元结算的,美联储实施QE 后,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美元增多了,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结算的美元多了,自然会推高商品的价格,尤其是石油等用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因为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而石油等大宗商品又是世界流通的商品,流通的货币多了,遇到这些世界流通的商品,自然容易产生通胀,这也是输入性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QE,推高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这些基础性大宗商品的价格提高,又会形成价格传导作用,自然也就会间接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
要想知道中国的通胀和美国QE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货币发生机制。
中国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储备一定的外汇资产,主要是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的基础上,等值发行一定人民币基础货币,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边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资产,一边是人民币负债。
这是中国货币发行的主要机制。
美国实施QE,通过印刷美元,稀释了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中的美元资产,相应的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人民币的稀释压力就越来越大,否则就容易导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失去平衡,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崩溃,而稀释人民币负债的方法就是也印钞票,这就会增加中国内部的通胀压力。
另外一方面,美国实施QE,美联储释放出大量美元,这些热钱有很大一部分会流入中国套利,而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中存在结汇制度,这自然就会导致因美元结汇成人民币,导致人民币的投放增多,而投放的这些人民币又是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衍生能力最强,这样一来,又会导致中国内部的通胀压力。
当然,中国为了减缓美国QE给中国带来的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货币的发行机制,不强迫外汇结汇,而是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并允许民间持有一部分外汇,但民间持有的这部分外汇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没有开放,缺乏投资途径,所以起到的作用不会很大,大部分外汇还是会结汇成人民币,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总体没有太多改变,中国因美国QE带来的通胀压力也没太大的改变。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中国经济为什么复杂?究竟复杂在什么地方?如何来认识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见了房价泡沫,而且明知许多国家的房价泡沫最后都归于破灭,而我们不去化解泡沫,却想让泡沫破灭成为可以避免的事。
怎么可能?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起因一般为两种,一种我们称为内生性的,一种我们称为输入性的。
当这两种通胀同时作用一个经济体时,恶性通胀不可避免。
内生性的通胀我就不再重复了,它是由超量发钞引起千万种商品加权指数的上涨,包括房价、食品价格、日用品价格和其他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政府部门习惯用行政手段来处理价格问题,结果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打下了这个商品价格那个商品又涨起来了,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无法两全。
所以,2010年到处是“辣死你”,“豆你玩”,“蒜你狠”,打来打去,价格越打越高,尤其是房价。
而输入型通货膨胀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在人类自有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将发生在中国。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中美贸易。
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开始进行汇改。
汇改当时,美元对人民币为1∶8.2,当时的中国的M2为28万亿元,2005年以后,中国加快发钞速度,M2翻了一倍多,余额从28万亿元直接到了现在的68.7万亿元;而美联储的M2只是平稳增长,5年只增长24.3%,为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8万亿。
中国的M2竟然超过美国大约10万亿人民币。
两国币值自然发生了变化。
体现在贸易上,自然产生巨额逆差。
由于中美两国货币总量的巨大变化,人民币货币总量增长了160%,而汇率变化仅为22.4%,两国的贸易实在无法进行。
而变动汇率,也就是美方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那将导致整个人民币资产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动摇中国经济的根基。
所以,中美两国不可能就汇率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矛盾一触即发。
2010年,美国加快施压人民币升值,迫于压力,中国央行实行二次汇改,让人民币汇率实行一篮子货币兑换,兑美元直接升值了1.08%。
由1∶6.8276升值到1∶6.6992就赶紧刹车,道理很简单,大量的出口企业要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再升值下去,将不堪重负。
卢锋《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货膨胀论》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新一轮通货膨胀。
学界有关宏观经济形势提出的分析观点虽有20多种,然而在通胀成因解释方面主要有两种视角。
一种侧重从货币分析角度解释,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段时期总需求过快增长和货币供应过度扩张的结果。
另一种侧重从非货币视角解释,强调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和成本推动的结果,不属于明显通货膨胀,或者认为现实通胀的根源与总量和货币扩张联系较弱。
非货币分析去年比较重视猪肉涨价等因素影响,近来更多强调进口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故有输入型通胀之称。
输入型通胀论2007年年底提出后,2008年春季以来在宏观经济分析场合得到较多表达,同时也有一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
然而讨论意见大都通过短评文章、会议发言、媒体访谈等形式表述,正方和反方观点受客观条件限制都难以展开阐述。
考虑这一问题具有学术和政策分析意义,有必要通过更深入探讨求得符合实际的判断。
本文主要从若干大宗商品国内需求与国际价格关系角度对输入型通胀论进行实证考察。
一、输入型通胀论概念含义和逻辑假设输入型通胀(importedinflation)理论在国外学术界大体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流行。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输入型通胀概念在两种意义上被运用。
一种体现货币学派通胀理论展开运用的国际分析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总需求和货币过量扩张如何通过贸易、投资和汇率进行跨国传导,从而使通胀可能成为超越个别国家的经济现象。
另一种体现非货币通胀认识视角,强调外部冲击推动进口价格上升,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向特定经济体引入通胀,从而导致通胀成为国际甚至全球现象。
两重意义输入型通胀论建立在不同理论假说基础上。
实质性差异在于是从“总量失衡和货币扩张”角度还是从“部门结构和成本推动”角度解释通胀。
前者在侧重从需求面和货币扩张角度解释通胀基础上,分析各国经济联系以及开放环境下汇率与国内货币政策相互制约关系等问题,这类分析与各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主动遏止、抗击国际性通胀压力政策立场相互兼容。
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问题的初步探讨
( 四) 国际海运价格
部分过剩流动性传导到了国内, 造成
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 ( BDI) 是 国内货币投放偏多, 通 货膨胀压 力加
反映海运价格的国际通 行指标 。2001 大。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来的 通货膨 胀
年至 2002 年 BDI 一直维持在 2000 点 压力, 也属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 一) 强化投 资驱动 型的增长 方 式, 增加国民经济运行风险
近年来, 我国投资增速过快, 宏观 调控难度加大, 其中不无输入型通货 膨胀的因素。对于上游采掘业而言, 矿 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使得 它们仅通过扩大规模便可以获得更多 的利润。对于下游企业而言, 则需要通 过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 本。可见, 输入型的通胀促使企业更多 地考虑如何通过扩大投资获利,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投资驱动型 的增长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扩张 是以需求特别是外需扩大为前提的, 一 旦需求出现逆转, 就很可能引发产能过 剩危机, 威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是如进口商品为粮食、食 品等最 终消 的 共 同 作 用 。 但 从 结 果 看 , 2003 年 至
费品, 则直接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2006 年 我 国 CPI 分 别 为 1.2%、3.9% 、
二是如进口原油、铁矿石等 原材料, 则 1.8%和 1.5%, 原材料 价格 购 进 指 数 为
( 二) 下游制造业企 业通过提 高生 产效率消化了部分成本
虽然原材料价格在上涨, 但下游 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先进设备、并购小 企业等投资行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 生产效率, 从而降 低单位成 本。2003 年至 2005 年, 我国 工业企业 全员劳 动 生 产 率 提 高 了 43.3%, 使 下 游 制 造 业 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消化原材料 涨 价 的 能 力 。2006 年 , 下 游 制 造 业 的 投 资 增 速 达 36.9%, 明 显 快 于 上 游 采 掘 行 业 的 28.9%和 中 游 行 业 ( 含 石 油 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 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有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供 应 业 、非 金 属 矿 物 制 品 业) 的 13.5% 。 高额投资使得下游企业生产效率显著 提高, 规模持续扩张, 为其不断降低生 产成本、保持单位产品的利润水平提 供了可能。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关键词:财政赤字CPI 物价一、通货膨胀: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
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
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
三、通货膨胀分类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物价普遍上涨。
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为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性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4.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5.抑制性通货膨胀。
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并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
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作者:施伟熹宋冬阳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5期一、选题背景及理论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通货膨胀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7年以来,我国CPI一路攀升,在2008年2月达到最高值8.7%,并在2011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虽然中国政府数次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利息率等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但是收效甚微。
这主要是因为本轮的通货膨胀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大幅影响,即是一种“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
通常,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传导途径,分别是国外商品的“总供给—总需求”传导途径、货币供给传导途径以及价格传导途径。
首先,从“总供给—总需求”传导途径来看,如果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国外商品价格的增加会刺激我国商品的出口需求,同时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增加国内替代商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从2008年9月到2011年7月,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共注入2.3万亿美元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
与此相关,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从2007年初的11047亿美元激增到2011年末的31811亿美元。
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引发价格上涨。
第三,近年来,国际原油及铁矿石等资源类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化工类及钢材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进而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提高。
二、数据选择及实证研究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除了外部因素外,自然还有国内因素。
为了计量分析的全面性,本文选取国内外多个经济数据作为解释变量。
本文首先采用OLS回归对当前通胀原因进行静态分析,然后使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当前通货膨胀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各自的贡献率。
本文选取的数据中,被解释变量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国内解释变量选取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CHNR),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EA)及上海证券综合指数(SHA),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外解释变量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国际铁矿石价格(IRON),外汇储备(FER)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化解路径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化解路径目前我国市场物价仍旧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11年内的1到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上涨,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拦路虎.我国此轮通货膨胀已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以农产品价格的高速上涨为标志的“全面通胀”.通货膨胀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原来社会中收入较高的群体名义收入增幅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增加,也是通货膨胀中获益者.而原来社会中收入较低的某些群体名义收入增幅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是减少的,通货膨胀蒸发了他们部分收入.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析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政府此轮治理措施的效果,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1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1.1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式的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企业或机构直接投资流入,三是海外热钱涌入.贸易顺差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反映了中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来自于我国长期推行鼓励的出口的外贸政策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1.2输入性通货膨胀今年的输入性因素对国内CPI的抬升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国际油价一路飙高,造成国内成品油市场零售价格连续5个月保持历史高位,到10月份才有回落迹象.此外,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涨,最终传导到CPI上.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可以讨论一下,如果进口的大宗商品多数价格均上涨在30%左右,那么下游的产品必将因为原材料的上涨而价格上升,这将导致中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于输入性通胀,运用政策手段来解决,方法其实很少.因为本来我国在原材料上的供给就不充分,快速的经济发展又急需从国外大量的进口,如果少进口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减速.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而相对较好的选择,只能是加速本币升值,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然而,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作用并不会很大,与大宗商品动辄20-30%的涨幅相比,人民币平均每年仅有5%左右的升值幅度,实在很难抵挡输入性通胀的压力.1.3旺盛的投资需求我国经济具有“新兴+转轨”特征,在这段时期内,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人口红利还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红利等很多因素推高了企业盈利预期,国外企业或金融集团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也极为浓厚.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FDI)后,计算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与CPI有超过0.5以上的相关.当总投资累计增速持续高于25%,那么我国有明显的通胀压力.这种相关统计,在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2月,国家总投资增速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增速高达31.7%,同期CPI增幅达到8.7%,同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第二阶段是2008年2月后,统计局数据表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下降到18.9%的低位,同期CPI同比也下降了1.6%.第三个阶段从2009年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波动式拉升,CPI同比增速见底反弹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又加大.此外,由于市场供销两旺,厂商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上涨,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预期,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热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总投资累积增长率.2010年后,总投资增速减慢,通货膨胀也有减缓趋势.最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有快速向下趋势,预计通胀压力会有所减轻.2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主要采取的对策及效果2.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及效果分析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利用效率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盈利能力无疑大大削弱.2.2提高利率措施及效果分析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份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2011年2到7月4次上调存贷基准利率,上调加息之前,央行已经开始逐步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步伐,这也意味着“双重紧缩”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全球各国低利率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些因素并没有消除,所以对通胀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货币供应已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紧缩,但从全球来看,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依然很充足,如果将货币供应管得太紧,提高利率就很容易造成热钱流入.尽管通货膨胀率仍处于高位,但货币供应不能管得太紧,不能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对付通胀.提高利率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会随之提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速.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供给增速.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速始终在高位运行.。
中国人通货膨胀的原因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中国人通货膨胀的原因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CPI是反映消费者在日常生活支出中所消费的商品与劳务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反映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经济景气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工具。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CPI逐月走高,由2009年9月的-0.8%上升至2010年10月的5.1%,2011年3月创出5.4%的历史新高,2012年前两个月CPI涨幅平均为3.85%,2012年3月份CPI同比上涨3.6%。
连续两年维持在3%以上运行,这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
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
一、从国内来看(一)、是我国货币超发的结果,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达到28.33万亿元,约合4.5万亿美元,超过了资产规模分别为3万亿与3.5万亿美元的美联储与欧洲央行,跃居全球第一。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迅速增长了119%,其中作为重要组成的广义货币(M2)在同时期也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根据渣打银行的测算,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占了全球的52%,无论在存量或增量上均已位居全球首位。
渣打银行在其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还认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三年(即2009年-2011年),全球新增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指出,过去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GDP的高增长都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来推动的,这意味着,没有货币超发,中国经济数据不可能如此光鲜亮丽。
中国对货币超发带来的繁荣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每次应对经济减速,央行祭出的法宝都是货币刺激,20年来货币总量膨胀了40倍。
2011年末中国M2约为13.8万亿美元,M2与GDP之比达到189%,而同时,即使是量化宽松后的美国,M2与GDP之比也仅为64%。
货币超发引发了高通胀,即货币贬值物价疯涨。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摘要: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国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率,但其所带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货膨胀依旧还有着日益加剧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式进行分析,阐明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相适应的建议及治理措施。
关键字:通货膨胀,供求失衡,经济效应,治理措施,宏观调节。
一、通货膨胀定义及其产生原因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出现持续、大幅的上涨,也等于说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而我们则可以通过消费物价指数(CPI=当期总的市场价值/基期总的市场价值)、批发零售物价指数(WPI)、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DP)等衡量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的速度。
一般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率界定在3%,在3%以下就是缓和通胀,而超过3%就是宏观经济过热的信号。
从原因的角度来看,货币发行过度、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都可能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诱因,相比之下,总供求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更为常见,具体又可以分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1. 货币供给的增加:在较大的贸易顺差以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背景下,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特别是美国施加的压力),中国只能通过买入美元(卖出本国货币),增加货币供应来保持币值稳定。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将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这种风险无法避免,而且随着货币供给量投放的增加而增大。
2.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总供给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总需求过度增加,使得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如图1所示:在一条现实中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中,在未充分实现就业前,总需求的增加会拉动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同时上升,而假设初始的总需求曲线为AD0,总需求水平的提高,使得总需求曲线像右移动到AD1的位置,而产出水平则增加到Y1,价格水平提高为P1。
财经概论答案1
1,结合11年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因素,应该采取什么财政和金融政策。
应对当前通胀的财政政策选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物价出现快速上涨态势,2011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 O%。
其中,城市卜涨4.9%,农村上涨5.5%,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创下新高,通胀形势较为严峻。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需求拉动、输人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1.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续效应是本轮通货膨胀直接原因。
2.增长机制的缺陷是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资本回搬率高和劳动报酬率低,储蓄率高和利率较低,资本增长较快和金融市场发展较慢等形成了我国外贸进出口不平衡、信贷投放较快、资源错配引起相关行业供给不足、收入分配不均衡等并存的现状,3.输入性通胀是本轮通胀的重要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极大地拉高了我国企业成本,对本轮通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发生的民工荒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由于自然灾害、资源错配以及相关炒作行为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由农产品的涨价向下游传导形成了2011年以来物价普涨态势。
考虑到本轮通胀的特点和财政、金融政策庞对通胀的不同作用,在充分发挥金融调节的同时,综合运用税收、支出、国债、补贴等财政手段,对短期内控制通胀、长期内实现经济更加良性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短期来看,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有效地调节需求和供给,抑制物价的持续上涨,重点抑制输入性通胀,降低生产成本。
在财政政策选择上,主要包括: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补贴力度。
加大对农产品炒作的打击处罚力度,保障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把通胀中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适度压缩相关财政支出。
在压缩投资性支出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增加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既能避免资源过度向某些产业集中又能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投资于农业、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以改善伞社会的供给结构,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人民币汇率升值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递归SVAR模型的经验分析
一个开放小国国内的产品结构与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结合起来,用于解释世界通货膨胀 在一个开放小 国的传导机制。该模型将一个开 放小国的经济部门分为开放经济部门与非开放经济部门。前者生产的 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竞争,价格由国际竞争决定; 后者生产的产品 只在国内销售,并不参与世界市场 竞 争。在固定汇率假定 的前提下, 该模型的基本结论是, 影响 一个开放小国的通货膨胀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世界通 货膨胀率、开放经济 部门与非经济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的比重以及这两个部门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率差异。该模型的一 个主要局限性是, 其分 析主要着眼于实体经济, 而 忽 略 了国 际 资 本 流动 在通货膨胀国际传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类为带有货币主义色彩的国际货币主义。它主要是货币主义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扩展与 运用。 该类研究主要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 Michael ( 1978 ) 曾经对这一类研究的基本观点作了总结 [ 3 ] 。 均衡分析, 强调货币供给在触发和传导国际性通货膨胀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以货 币 数 量 、 利率、 汇率变化 与国际收支差额、国际储备消长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 的国际传导,因此被称为 “国际通货膨胀货币 论” , 或称“国际货币主义”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根源为在一个开 放的经济体系下, 并且 假 定 固 定利 率 和 充 分就 业 , 一国货币供给增减作用会被国际收支的盈亏、 国 际储 备 的 增 减所 抵 消 , 具体 表 现为不受货币当局控制的国际储备的流进和流出。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看, 随着我国经济 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国内经济 发展受国外经济因素的 影响也不 断扩大, 有关通货膨胀的研究 也从封闭经济的角度转向开放经济 的视角, 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 研究成果。其中,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献有 : 余珊萍 ( 2002) 在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分
输入性通货膨胀视角下的贸易顺差
科技信 息
O金 融之窗O
S IN E&T C N OG F R TO CE C E H OL YI O MA I N N
21 0 1年
第 7期
输人性通货膨胀视角下的贸易顺差
于 洪 丽 ( 西 工业职 业技术 学 院 陕西 陕
【 摘
咸阳
72 0 1 0 0)
要 】 国持 续 的 贸 易顺 差 问题 一 直 是 被 关 注的 焦点 , 文 从 输 入 性 通 货 膨 胀 的 角度 , 过 分 析 输 入 性 通 胀 传 导机 制 、 易顺 差 与 通 胀 我 本 通 贸
备 却在 持 续增 长 。 货膨胀 。 国外 发 生 通 货 膨 胀— — 进 口产 品 的 需 求 减 少 , 口产 品 的 需 求 增 22 衡 量 贸 易顺 差 相 对规 模 的 常 用 指 标 是 其 占 G P比重 . 我 国 贸 易 出 . D P比重 历 史上 有 两 次 高 峰 , 次是 19 一 9 7年 、9 8年 . 19 贸易 顺 加 — — 国 内 的 总 需 求 大 大增 加 — — 国 内 产 品 的 价 格 上 涨— — 国 内 发 顺 差 占 GD 差 占 G P 比重 均 为 43 . 1 9 D _% 与 9 6年 的 1 %相 比 . 出 三 倍 多 , 是 . 4 高 但 生 通 货 膨 胀
12 价 格 机 制 。进 口商 品 国 际 价 格 上 升 , 口商 品 价 格 上 升 就 会 带 动 这 两年 我 国却 处 于通 货 紧缩 状 态 。 第 二 次 是 2 0 . 进 0 5至 2 0 0 8年 , 国 贸 中 易顺差 占 G DP比重 分 别 为 45 、. 、.% 、.%。0 9 2 1 .% 65 75 65 2 0 、0 0年 中 国 %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 , 样通货膨胀输入了。 这 DP比重 分 别 为 39 .%和 3 % , 见 中 国 贸 易顺 差 占 GD . 可 0 P 国 外 通 货 膨 胀 发 生 ,商 品 价 格 上 升 — — 进 口 的最 终 产 品 价 格 上 贸 易顺 差 占 G 涨 . 口的 原 材 料 价 格 上 涨— — 国 内 产 品 价 格 普 遍 上 涨 — — 国 内 发 生 比重 从 2 0 进 0 9年 以来 显 著 下 降 。 鉴 于 我 国 G P仍 将 维 持 7 D %左 右 的增 速 , 从 目前 的 国 际 贸易 形 式 来 看 , 国 贸 易顺 差 还 将 继 续 缩 小 , 民 而 我 人 通 货 膨 胀 我 国 初 级 产 品 已 经从 净 出 口国 转 为 净 进 口国 ,且 进 口规 模 巨 大 , 币汇 率 升 值 , 预计 我 国 贸 易 顺 差 占 G DP比重 还会 继 续 下 降 。 由此 , 我 DP比 重 显 著 下 降 , 有 继 续 下 降 的 趋 势 , 易 顺 并 贸 21 0 0年 我 国 初 级 产 品进 口 总额 4 2 . 3 55 6亿 美 元 . 当年 货 物 贸 易 进 口总 们 得 出贸 易 顺 差 占 G 额 19 8 9亿 美 元 , 级 产 品进 口总 额 占货 物 贸易 进 口 总 额 的 3 % , 差 对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平 衡 的影 响力 正 在 减 弱 。 可高 估 贸易 顺 差 对 我 国 34 . 2 初 1 不 这 同 比增 长 4 .% ;0 0年 我 国 初 级 产 品 出 口 总 额 8 71 93 2 1 1. 7亿 美 元 , 比 输 入 性 通 货 膨 胀 的影 响 , 对 解 决 我 国通 胀 问题 无 益 。 同 增 长 2 .% : 进 口额 高 达 3 0 .9亿 美 元 , 当 年 GD 95 净 5 83 占 P的 58 , .% 同 年 我 国 贸 易顺 差 占 G DP比重 为 30 , .% 比贸 易 顺 差 占 G DP比高 出近 一 倍 。 初级 产 品进 口金 额 的增 长 主要 是 由 于价 格 的 上 涨 . 比如 煤 炭 进 口 31 自 19 . 9 0年 以 来 ,9 3年 至 19 19 95年 是 我 国 通 货 膨 胀 压 力 最 大 的 数 量 增 长 3 .% , 口金 额 则 增 长 6 .% ; 油 进 口数 量 增 长 1 . , 时 期 , 期 间 我 国 消 费 价 格 指 数 ( P ) 别 为 1.、41 1., 易 收 09 进 01 原 75 % 这 C I分 47 2 .、71 贸 进 口金 额 增 长 5 .%; 矿 砂 及 其 精 矿进 日数 量 减 少 1 % , 口金 额 支 分 别 为 逆 差 121 美 元 、顺 差 5 . 1 4 铁 . 进 4 2 .5亿 39 2亿 美 元 、顺 差 169 6 .6亿 美 增 长 5 .% 。可 见 , 格 传 导 机 制 在 目前 中 国通 货 膨 胀 中 的 影 响 要 大 兀 。 84 价 于 贸 易顺 差 途 径 。 32 我 国 消 费 价格 指 数 19 . 9 2年 为 64 9 3年 比 19 . ,19 9 2上 涨 了 83 开 -. 1 货 币 供 给 机 制 。国 际 市 场 存 在 通 货 膨 胀 和 价 格 上 涨 时 , 国的 出 启 了高 通 胀 时 期 。 此 同 时 , 国 的 贸 易 收 支 却从 19 . 3 本 与 我 9 2年 的 贸 易顺 差 口会 增 加 , 内 对 外 贸 易 将 出 现 大 量 顺 差 , 量 贸 易顺 差 又 会 使 外 汇 转 为 19 国 大 9 3年 的 贸 易 逆 差 (9 2年 顺 差 4 5 19 3 5亿 美 元 .9 3年 顺 差 19 储 备 增 加 , 而 外 汇 占款 增 加 , 致 国 内货 币 供 给 增 加 , 价 上 涨 , 进 导 物 最 1 2 1 美 元 ) 2 .5亿 。 终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33 19 . 9 7年 、9 8年 我 国 贸 易 顺 差 是 19 19 9 6年 的 3倍 还 多 . 是 消 费 但 外 国 发 生 通 货 膨胀 ,产 品 价 格上 涨— — 进 口产 品 的需 求 减少 . 出 价 格 指 数 下 降 到 19 9 6年 的 三 分 之 一 ,9 8年 、9 9年 我 国表 现 为 通 19 19 口产 品 的需 求 增 加 — — 国际 贸 易 顺 差 增 加 — — 外 汇 储 备 增 加— — 外 货 紧 缩 。
目前的经济局势
今年要把物价的总体水平控制在3%左右。
我讲了6个字:有难度、能实现。
难度在哪里呢?第一,输入性通货膨胀。
比如石油上涨后会推高国内的价格;第二,现在通胀预期高,会导致一些人一抢之后把价格拉起来;第三,环境污染。
要提高污染的成本,提高重要资源的价格,也会拉升价格,影响居民消费。
现在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两个:第一,粮食增收。
现在中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农业稳定、粮食丰收为我们整个市场价格稳定奠定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我们现在产能过剩。
所以,物价上涨的因素和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
改革开放后通货膨胀最高的是1994年的24.1%,第二位的是1988年的18%,去年是17%,高膨胀有3个特点:经济过热;农业,特别是粮食出了问题;货币和信贷的不良发放。
我们不能让这三点碰到一起。
我们要主张体制改革,风险比较大,如果经济真的往下掉,我们就又得回过头来搞生产,所以不能让经济下去。
但是也不能让经济过热,如果经济过热的话,会造成通胀。
2010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我国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有哪些?例如政府支出、税收、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如何调整的?只要近期的就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形势报告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作了当前财政政策与财政工作情况的报告。
谢旭人说,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制定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经济增速继续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输入型通胀名词解释
输入型通胀名词解释
输入型通胀是一种由外部因素引起的通胀,通常是由于输入性货币过多或外部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
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组织、贸易活动、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它们会导致货币的流动性增加,从而推高物价。
输入型通胀对经济的影响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可以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从而提高经济增长和生产力。
然而,它也可能对市场和价格产生负面影响,因为物价上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阻碍消费和投资。
输入型通胀通常是由于政府或央行的过度货币宽松政策所引起的,这可能会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输入型通胀,例如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或通过控制外部因素来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都是哪些?
经济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都是哪些?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
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上。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②成本推动。
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③结构失调。
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供给不足。
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
⑤预期不当。
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⑥体制因素。
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美元恶意贬值,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印6000亿美元投放市场,造成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胀,我国高达三万亿美元外帀储备,加大了通胀预期。
因而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通货膨胀对应的经济现象是什么1、通货膨胀的定义是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总商品供求关系失衡,即商品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的原因是发展速度过高,发展速度过高的原因是发展阶段过低。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影响的严重程度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②开放经济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③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程度。一般而言,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间差距越大(国内商品价格水准大大低于世界商品价格体系水准)、开放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比重越高、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度越差,输入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就越严重;反之则相反 。
途经二
通货膨胀输入的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门的创汇,同时还有相当巨大的部分是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由于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造成的,因而在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而中国便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而为他们买单的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民。
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就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不是一国市场内生的,而是由于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的,由外部经济因素传导到一国国内后,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输入性通货膨胀只发生于开放性经济体系中,
途经一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一国国内商品的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过国内生产以及国外进口两条途径满足,若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以中国为例,由于美元贬值,其购买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达到以前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出现涨价,然而中国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因此,当美元贬值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没有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对冲,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原材料价格也就同时上升了,这样就直接引起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 在这个时候,由于国内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通货膨胀,因而以国内原材料为主的商品价格并没有上升,导致整体的生活成本并没有明显上升,最终体现出来就是劳动力货币成本以及国内供应的原材料价格并没有随通货膨胀的出现而提高,这样就是国内物价水平并没有显著的上升,但是当这种价格传导到出口部门,其结果就是出口商品仍然按照通货膨胀前的价格出口,虽然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但是实际上是在贱卖国内的资源,也就是说出口部门暂时的繁荣是通过国内资源的贱卖换来的,这从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义国家一般都要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除了经济体系内部的许多诱因外,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说,如果调节政策选择不当,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入性通货膨胀也会对国内的物价上涨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中国的情况看,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①在国内信贷或货币供给无明显扩张的情况下,由于进口原材料用本币标明的价格大幅上涨,对生产和流通产生连锁反应,因而成为物价上涨的一个推进因素。如中国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因为组装件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彩色电视机的销售价格也相应上涨,这类产品的价格如发生普遍上涨,自然对消费物价水平上升有推进性影响。②在开放程度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别的条件下,由于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外资、合资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对这些地区的本国企业自然要产生示范效应,出现攀比现象,这些地区生产经营企业的工资成本会普遍提高,物价也要上升,结果产生区域性通货膨胀。这种区域性通货膨胀又会突破各种行政的限制,通过种种市场机制向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传递,进而对全国的物价水平变动发生影响。如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工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内地的工资收入水平,其物价水准同内地相比通常也先行上升,对全国物价水平上涨有拉上影响。这种影响如果究其原因,还是与中国同发达工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差别,以及外资、合资企业或引进项目在生产时投入品进口的人民币成本较高等因素有关。③由于国际贸易状况变化不得不采取贬值政策时,在外部输入商品比重较大,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存在外汇券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的条件下,即使国内信贷政策等稳定不变,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