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高一语文试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含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含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扪参.历井(shēn)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鸡豚狗彘.(zhì)D.庠.序(xiáng)洿.池(kuà)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俨然迷惘炮烙飞湍瀑流争喧豗B.放诞骐骥巉岩巫山巫峡气萧森C.驯熟伶俐踌躇间关莺语花底滑D.潦倒杜撰寒喧空闻虎旅传霄柝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留意群体整合的文化,这及留意特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文理科不仅应当相互补充,还应当相互浸透。

事实上,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决不行能是泾渭清楚的。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行理喻的神奇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爱好。

D.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终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指责是有充分打算的,我信任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则简洁。

D.山东高校主动实行措施,培育新入校的高校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局部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①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仰慕此生才。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二)出题人:审核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间或(jiàn) 朝暾(tūn) 蹙缩(cù) 直栏横槛(jiàn)B.敕造(chì)纨绔(kuà)孱弱(chán)叱咤风云(chìchà) C.潸然(shān)两靥(yè)懵懂(měnɡ)陈抟老祖(tuán)D.踌蹰(chú)联袂(mèi)蹂躏(lìn)少不更事(ɡēnɡ)2.下列字形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膏粱眩目寒暄苍皇失措B.感喟伶俐辩论不记其数C.蹒跚放诞抱歉哀声叹气D.咀嚼窈陷执拗纷至沓来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B.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C.《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D.这本宣扬邪教学说的小册子,讲的都是些不经之谈。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二、小说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完整版)高一必修三语文月考试题附答案

(完整版)高一必修三语文月考试题附答案

e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高一 语 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

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

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新)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附答题卡、答案)

(新)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附答题卡、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

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

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

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

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

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

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

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

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

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

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

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

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冷眼看“热词”“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标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标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

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

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

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

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1.下面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寒暄(xuān)朱拓(tà)谬(niù)种吮(shǔn)吸B.盥(g uàn)洗放诞(dàn)间(jiān)或笑靥(yè)C.跬(g uí)步榫(sǔn)头残骸(hái)慰藉(jí)D.渣滓(zǐ) 膏腴(yú)逡(qūn)巡帷(wéi)幄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敕造归咎阿谀纨绔子弟B.唾弃愧疚草窠百无了赖C.黏液撬开杀戳臭名昭著D.烟蔼窈陷面颊沸反盈天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夺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明苦笑了一下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鲜花和掌声,而忽视这背后的汗水和辛苦呀!”B.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C.假如有这样一本书,能给“下海”或将要“下海”者以警示,告诉他们何处可能有陷阱,怎样才能达到金光灿烂的彼岸,那该多好!D.东家说:“我家地里杏树上有一窝斑斑,(斑斑,方言,即斑鸠)你看那树上斑斑乱飞,怕是有孩子在摘杏儿呢。

”4.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谁将是2008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中最的“星”,马上就会揭晓。

②在近百年的办学中,这所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③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国人民思想感情的。

A. 闪耀里程沟通B. 闪耀历程沟通C. 闪烁历程勾通D. 闪烁里程勾通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是一张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C.齐白石画展在开幕后,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高一必修三语文考试试卷

高一必修三语文考试试卷

高一必修三语文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举世皆浊我独清B. 众人皆醉我独醒C. 吾日三省吾身D. 学而不思则罔4. 下列句子中,表达意思最接近现代汉语的一项是:A. 朝闻道,夕死可矣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 一日看尽长安花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阔)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白)C.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D.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 下列句子中,表达意思最接近现代汉语的一项是: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A卷(共8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宵柝.(tuò) 炮.烙(pào)饿殍.(piǎo)弃甲曳.兵(yè)B.笑靥.(yè)杜撰.(zhuàn)纤.细(qiān)瓮.牖绳枢(wèng)C.崭.新(zhǎn)聒.噪(guō)勾.当(gòu)度.长絜大(dù)D.广袤.(mào)錾.银(zàn)氓.隶(méng)配合默契.(qì)2、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谬种尘芥驯熟眼花瞭乱B.崛起堕落膏腴追亡逐北C.篷勃斑斓汲取刨根究底D.须臾蒙胧歆享见风使舵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其特点为: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抒情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B.战国四君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皆以招揽宾客着称。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副词,坚固,坚决)B.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C. 可以横绝.峨眉巅(动词,隔绝)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陡峭的)D. 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辈)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5、下列各组,不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所守或匪亲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但见悲鸟号古木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⑥合从缔交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A. ①③⑤B. ②⑥⑦C.②④⑥D.③⑤⑦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 危乎.高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初为.霓裳后六幺呕哑嘲哳难为.听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7、下列词类活用属于同一类的一组是()①则耻.师焉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互己⑤天下云.集响应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⑦树.之以桑⑧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⑨问君西.游何时还⑩吾从而师.之A.①②⑤B.①⑤⑩C.④⑥⑧D.③⑦⑨8、下列语句,属于同一句式的是()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相郡。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四)字音检测(一)(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四)字音检测(一)(二)

高一语文必修三字音(教师版)无垠.(y ín ) 沼.(zh ǎo )泽 生意盎.然(àng ) 堆垛.(du î) 层峦.(lu án )叠嶂.(zh àng) 吟哦.(ã) 汲.(j í) 涟漪..(li án y ī) 晨曦.(x ī) 采石矶.(j ī) 汀.(t īng)泗.(s ì)桥 龙湫.(qi ū) 回溯.(s ù) 瞭.(li ào )望 绛.(ji àng ) 夔.州(ku í) 坂.(b ǎn) 秭.归(z ǐ) 汨.罗江(m ì) 簌簌.(s ù) 茕茕.(qi ïng )孑.(ji ã)立 掳.(l ǔ)掠 马厩.(ji ù) 通衢.(q ú)大道 命运多舛.(chu ǎn) 缱.(qi ǎn)绻.(qu ǎn) 瘠.(j í)薄.(b ï) 夙.愿(s ù) 蜗.行(w ō) 迷惘.(w ǎng) 干瘪.(bi ě) 疲惫.(b âi ) 簇.新(c ù) 绯.红(f ēi) 罡.风(g āng ) 颓垣.(yu án ) 荒冢.(zh ǒng) 蹂躏..(r ïu l ìn ). 齑.粉(j ī) 肇.(zh ào ) 苗裔.(y ì) 孟陬.(z ōu) 揆.(ku í) 搴. 比.(qi ān p í) 汩余若将不及兮(y ù) 又重.之以修能(ch ïng) 潜.藏(qi án ) 枷.锁(ji ā) 洞窟.(k ū) 苦役.(y ì) 模.糊(m ï) 锦.标(j ǐn) 赊.账(sh ē) 号.角(h ào) 旌.旗(j īng) 花束.(sh ù) 稀薄.(b ï) 缙绅..(j ìn sh ēn) 萃.(cu ì) 纾.祸(sh ū) 觇.(ch ān) 翌.日(y ì) 遽.(j ù) 羁縻..(j ī m í) 东西二阃.(k ǔn) 诋.(d ǐ) 诟.(g îu ) 自刭.(j ǐng ) 邂逅..(xi â h îu) 毗.陵(p í) 愧怍.(zu î) 溥.(p ǔ) 阉.(y ān) 祠.(c í) 湮.(y ān) 赀.(z ī) 缇骑..(t í j ì) 詈.(l ì) 溷藩..(h ùn f ān ) 缳.(hu án) 牖.(y ǒu) 逡.巡(q ūn) 鬈.曲(qu án) 趿.拉(t ā) 蹙.眉(c ù) 褶皱..(zh ě zh îu) 撇.开(pi ē) 窥.视(ku ī) 皮靴.(xu ē) 怜悯.(m ǐn) 时髦.(m áo) 取缔.(d ì) 镶嵌..(xi āng qi àn) 伛.(y ǔ) 云翳.(y ì) 攥.(zu àn ) 骷髅..(k ū l ïu) 滞.笨(zh ì) 媲.美(p ì) 一蹴.而就(c ù) 昙.花一现(t án) 有史可稽.(j ī) 销声匿.迹(n ì) 跽.(j ì) 攻讦.(ji ã) 自诩.(x ǔ) 冠冕.(mi ǎn ) 残羹.(g ēng )冷炙.(zh ì) 孱.(c àn )头 脑髓.(su ǐ) 譬.(p ì)如 蹩.(bi ã)进 吝.(l ìn )啬 氾.南(f àn) 佚.之狐(y ì) 缒.(zhu ì) 阙.秦(ju ã) 蔺.(l ìn) 不肖.(xi ào) 卮.酒(zh ī) 叱.(ch ì) 驽.(n ú) 刎颈..(w ěn j ǐng) 涘.(s ì) 渚.(zh ǔ) 殆.(d ài) 圃.(p ǔ) 厩.(ji ù) 豕.(sh ǐ) 裘.(qi ú) 鱼鳖之藏.(c áng) 樊哙.(ku ài) 镬.(hu î) 一鼎之调.(ti áo) 雍.(y ōng)水 目眦.(z ì) 钳.制(qi án) 壅.蔽(y ōng) 疏浚.(j ùn) 载.舟(z ài) 黜.恶(ch ù) 谬.赏(mi ù) 飨.(xi ǎng) 鯫.生(z ōu)高一语文必修四字音测试(教师版)冉.有(r ǎn ) 焉用彼相.(xi àng ) 虎兕.出于柙.(s ì xi á) 毁于椟.中(d ú) 固而近于费.(b ì) 萧.墙(xi āo ) 弃甲曳.兵(y â) 谷不可胜.食(sh ēng ) 数罟..(c ùg ǔ) 鸡豚.狗彘.之畜.(t ún zh ìx ù) 饿莩.(pi ǎo ) 悼.词(d ào ) 估量..(g ūli áng ) 纷繁芜.杂(w ú) 豁.然开朗(hu î) 肤.浅(f ū) 衷.心(zh ōng ) 卓.有成效(zhu ï) 嫉.恨(j í) 诽谤..(f ěib àng ) 诅.咒(z ǔ) 污蔑.(mi â) 枷.锁(ji ā) 束缚..(sh ùf ù) 蜕.变(tu ì) 义愤填膺.(y īng ) 诺.言(nu î) 履.行(l ǚ) 踬踣..(zh ìb ï) 蛰.居(zh ã) 惊蛰.(zh ã) 炽.(ch ì) 窟窿..(k ūlong ) 汗涔涔.(c ãn ) 半晌.(sh ǎng ) 卑鄙.(b ǐ) 袖襟.(j īn ) 轮轴.(zh ïu ) 砌.成(q ì) 虫豸.(zh ì) 迸.出(b âng ) 恫吓..(d îngh â) 黝.黑(y ǒu ) 缄.默(ji ān ) 引擎.(q íng ) 恻.隐(c â) 掰.开(b āi ) 濒.临(b īn ) 推搡.(s ǎng ) 不屑.(xi â) 鱼凫.(f ú) 石栈.(zh àn ) 猿猱.(n áo ) 扪参..(m ãnsh ēn ) 崔嵬.(w ãi ) 吮.血(sh ǔn ) 咨嗟..(z īji ē) 峥嵘..(zh ēngr ïng ) 商贾.(g ǔ) 船舫.(f ǎng ) 虾蟆..(h ám ā) 篦.子(b ì) 嘲哳..(zh āozh ā) 呕哑..(ōuy ā) 钿(..di àn ) 铮.铮然(zh ēng ) 雕阑.玉砌(l án ) 槛.菊愁烟(ji àn )彩笺.(ji ān ) 暮霭.(ǎi ) 云销雨霁.(j ì) 翼轸.(zh ěn ) 睇眄..(d ìmi ǎn ) 捧袂.(m âi ) 瓯.越(ōu ) 潦.水(l ǎo ) 簪笏..(z ānh ù) 桑梓.(z ǐ) 台隍.(hu áng ) 舸.舰(g ě) 帝阍.(h ūn ) 叨.陪鲤对(t āo ) 懿.范(y ì) 彭蠡.(l ǐ) 遄.飞(chu án ) 虢.州(gu ï) 砭.人肌骨(bi ān ) 栗冽..(l ìli â) 丰草绿褥.(r ù) 烟霏云敛.(li ǎn ) 陷阱..(xi ànj ǐng ) 桎梏..(zh ìg ù) 铿锵..(k ēngqi āng ) 萦.绕(y íng ) 缴械.(xi â) 镣.铐(li ào ) 缄.口不语(ji ān ) 迄.今(q ì) 沉湎.(mi ǎn ) 轻侮.(w ǔ) 拙劣..(zhu ōli â) 绚.丽(xu àn ) 褐.色(h â) 兢.兢业业(j īng ) 赡.养(sh àn ) 唧.唧喳喳(j ī) 空巢.(ch áo ) 行囊.(n áng ) 蔓.延(m àn ) 轩昂..(xu ān/áng ) 磊拓嵯..峨(t àcu ï) 软肋..(ru ǎnl âi ) 来龙去脉.(m ài ) 潜.规则(qi án ) 薄弱..(b ïru î) 苍苔..(c āngt ái ) 盎.然(àng ) 云蒸.霞蔚(zh ēng ) 绛.紫(ji àng ) 草坂.(b ǎn ) 秭.归(z ǐ) 茕.茕孑.立(qi ïng/ji ã) 命途多舛.(chu ǎn ) 肇造..(zh àoz ào ) 荫翳.(y ì) 愧怍.(zu î) 给.养(j ǐ) 给.予(j ǐ) 载.舟(z ài ) 厥.秦利晋(ju ã) 卮.酒(zh ī) 颈.(j ǐng )。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含答案)

*******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制卷人:**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巉岩(chán)飞湍(tuān)猿猱(róu)B.抚膺(yīnɡ)锦瑟(sè)恬然(tián)霓裳(shǎnɡ)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D.吮血(shǔn)六幺(yāo)幽咽(yè)宵柝(chè)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噫嘘兮,危乎高哉!B.飞湍暴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C.独留青家向黄昏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3.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C.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②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①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石滚动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C.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句:指七言诗②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大姐D.①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徒,空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避猛虎B.梦.啼妆泪红阑干C.遂命酒.D.闻舟中夜.弹琵琶者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故..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C.铁骑突出....刀枪鸣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三试卷

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冷眼看“热词”“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有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有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模块考试试卷时量: 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A.敕造( chì).B.錾银( zàn).C.蹙缩( cù).D.庠序( xi áng).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惫懒( bèi).两靥( yàn).歆享( xīn).洿池( kuà).)讪讪( sh à).桌帏( wéi).榫头( sǔn).贾人( gǔ).扪参历井( shēn).拗他可是( ni ù).鸡豚狗彘( zhì).间或一轮( ji àn).2、以下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俨然迷茫炮烙B.放诞骐骥巉岩C.驯熟机灵迟疑D.落魄杜撰寒喧3、以下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适合的一句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巫山巫峡气萧森间关莺语花底滑空闻虎旅传霄柝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着重集体整合的文化,这与着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一样。

B.文理科不单应当相互增补,还应当相互浸透。

实质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行能是爱憎分明的。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述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各种不行理喻的神奇情景,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D.若是比可是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否则最后下不来台的仍是你。

4、以下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觉体力和思想都大不如从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责备是有充足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办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表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民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踊跃采纳举措,培育新入校的大学生,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情况。

5、下边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语,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①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倾慕今生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第二学期必修三考试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合计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缙绅..(jìnshēn) 庇.护(bì) 面颊.( jiá ) 飞流急湍.(tuān)B.哺.育(bǔ) 蹩.进(biã)攻讦..(.jiã) 刎.颈之交(wěn)C.氛.围(fēn) 慰藉.(jiâ) 烙.印( lào )残羹冷炙.(zhì)D.盎.然(àng) 湖泊.(pō) 埋怨( mái )高一语文试卷第- 1 -页(共12页)层峦叠嶂.(zhàng)1.(3分)埋怨为“mán”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散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二是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

B.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

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高一语文试卷第- 2 -页(共12页)C.《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本纪和世家专记帝王事迹。

D.《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C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淡,本色自然,外表平易,纯色内涵,形式似散,,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万勿,切记颟顸。

我认为,这是很高高一语文试卷第- 3 -页(共12页)的标准。

我最不赞成雕琢,生造一些极为不自然的词句,,自以为美。

A.经营惨淡率意刻意顾影自怜B.不枝不蔓率意刻意顾影自雄C.经营惨淡刻意率意顾影自雄D.不枝不蔓率意刻意顾影自怜【答案】A(本段文字出自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自序》。

惨淡经营:形容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

不枝不蔓: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率意:任由自己心性,悉心尽意。

刻意:故意,特意。

顾影自怜:张率《绣赋》:“顾影自媚,窥镜自怜。

”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也指自我欣赏(含讽刺意)。

顾盼自雄: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解答高一语文试卷第- 4 -页(共12页)本题可采用排除法)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宜家公司称,经过认证和测试,其产品符合玩具适用的安全标准。

但是,在随后的调查中,公司发现了安全标准尚未涉及的标准。

B.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在众多领域无往不利的“互联网+”能否如人所愿,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市场的社会化,答案不言自明。

C.自首届全球环境峰会召开以来,缔结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尝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分担责任这一问题的困扰。

D.今年七月Juno飞船将抵达木星,进入运行轨道后,飞高一语文试卷第- 5 -页(共12页)船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并确保所有的设备以每小时400次的频率指向木星。

【答案】C(A、语序不当,“经过认证和测试”应改为“经过测试和认证”。

B、表意不明,“答案不言自明”应改为“答案不容乐观”。

D、成分残缺,“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应改为“将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做自转”)5.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环佩空归月夜魂B.浅笔终留倩女魂C.冰雪招来露彻魂D.笛咽高亭断魂客【答案】C(题干中诗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

为薛宝钗《咏白海棠》。

A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

B句高一语文试卷第- 6 -页(共12页)出自陈寅恪《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

D句出自清代祖关《金山杂诗》)6.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中国木构架建筑对屋顶的支承方式根本上不同于通常的西方三角形屋顶桁架,,屋顶的下凹曲面可使半筒形屋瓦严密结合,从而防止雨水渗漏。

①木构架由柱和梁组成。

②梁有几层,其长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

③与此相反,中国的框架则有明显的灵活性。

④檩条,即支承椽的水平构件,被置于层层收缩的构架的肩部。

高一语文试卷第- 7 -页(共12页)⑤正是由于后者,西方建筑的直线形的坡屋顶才会有那样僵硬的外表。

⑥通过对构架高度与跨度的调整,可按需造出各种大小及不同弧度的屋顶。

A.③①⑥②④⑤B.⑤③①⑥②④C.③⑤①②④⑥ D.⑤③①②④⑥【答案】D(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由③句中“与此相反”,可确定其前一句应是⑤,由此排除A、C两项;从顶针效果看,原文最后一句是“屋顶的下凹曲面可‟‟”,由此可判断⑥句应在最后)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安.与项伯有故项王曰:“沛公安.在?”高一语文试卷第- 8 -页(共12页)B.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不然.,籍何以至此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闻道者,以为..得之矣..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自以为D(A项前“安”意为“怎么”;后“安”意为哪里”。

B项前“然”为形容词词尾,可不译;后“然”意为“这样,如此”。

C项前“且”为“尚且”;后“且”为“将要”。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2题。

(每题3分)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

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

父老们都高一语文试卷第- 9 -页(共12页)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

陈平向魏王提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

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

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高一语文试卷第- 10 -页(共12页)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谊封给爵位和采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

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

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

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高一语文试卷第- 11 -页(共12页)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

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

”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

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

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

高一语文试卷第- 12 -页(共12页)进楚使。

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

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

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却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莱给楚军使者吃。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

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

亚父闻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高一语文试卷第- 13 -页(共12页)吧!”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B.陈涉起而王.陈王:大王C.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D.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B(王:用作动词,可解释为“称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高一语文试卷第- 14 -页(共12页)的一项是A.天下纷纷..爱人..,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D.宣言B(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均为严肃而有礼貌。

A项:古代汉语意为紊乱,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

C项:古代汉语意为支出与收入,此处语境义为支出,句意为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现代汉语意为出去和进来,或指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

D项:古代汉语意为宣告、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言、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

)高一语文试卷第- 15 -页(共12页)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高一语文试卷第- 16 -页(共12页)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