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章复习课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综合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综合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137fb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f.png)
△ABC中, (1)若c2=a2+b2,则∠C=90°; (2)若c2<a2+b2,则∠C<90°; (3)若c2>a2+b2,则∠C>90°.
6、勾股数的定义:如果三个正整数a、b、c满足等式 a2+b2=c2,那么这三个正整数a、b、c叫做一组勾股 数。简单的勾股数有:3,4,5; 5,12,13; 7, 24,25; 8,15,17; 9,40,41。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求第三边.及斜边上的高?
2.如何解折叠问题?
3.怎样解几何图形上的最短路 经问题?
方法归纳
4.如何区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分别有哪些?
5.如何由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
6.怎样确定无理数的小数部分?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在矩形ABCD中∠BAD=90°,AD =10,AB=8,现将它们折叠,使 D点与F点重合,求CE的长.
已知△ABC中,∠A=90°,M 是BC的中点,E,F分别在AB, AC上,ME⊥MF
求证:EF2=BE2+CF2
四边形ABCD中∠DAB=60,∠B=∠D=90°, BC=1, CD=2 ,求对角线AC的长
方法归纳
7.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分母有理化
8.如何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方法归纳
9.怎样由到x、y轴的距离写点的坐标?
写出到x轴距离为3,到y轴距离4为的所有点的坐标? 写出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到x轴的距离为3的点的坐标?
方法归纳
10.如何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点坐标,怎 样求两点间的距离?
线段AB的中点在直线y=-2x+b的图象上
典型例题
确定位置
化学课件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同步教学第1章至第3章阶段复习课
![化学课件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同步教学第1章至第3章阶段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4f6c60c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6.png)
【解析】(1)F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3d64s2,Fe成为阳离子时首先失去最外层 两个电子,即4s轨道上的电子。Sm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66s2,Sm成为阳离子 Sm3+时首先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即6s轨道上的电子,再失去4f轨道上的一个 电子,所以Sm3+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4f5。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 F-<O2-。 答案:(1)4s 4f5 (2)小于
提示:Ni价电子排布式3d84s2,价电子数为10,每个配体提供一个电子对,则 10+2n=18,即n=4;让N元素代替O,则该离子为CN-,若让C代替O,则该离子为 C22- , 若让O代替C,该离子为 O22 等。
(2)甲醛(H2C=O)在Ni催化作用下加氢可得甲醇(CH3OH)。甲醇分子内O原子的 杂化方式是什么?甲醇分子内的O—C—H键角与甲醛分子内的O—C—H键角相比 哪个大? 提示:甲醇分子中—OH,其中O有2个σ键,2个孤电子对,即O的杂化类型为sp3;甲 醇分子内碳原子形成4个σ键,杂化方式为sp3,键角小于120°,甲醛分子中C原子 形成3个σ键,无孤电子对,杂化类型为sp2,甲醇分子内O—C—H键角小于甲醛分 子内的O—C—H键角。
(5)比较二者的第一电离能:As________Ga(填“<”“>”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砷化镓晶胞结构与NaCl相同 B.GaP与GaAs互为等电子体 C.电负性:As>Ga D.砷化镓晶体中含有配位键
【解析】(1)镓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第ⅢA族,故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阶段复习课 第三章
核心整合·思维导图
情境探究·素养提升
年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年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2f4d1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4.png)
年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第二单元所学内容,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知识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复习内容:课文内容回顾、重点生字词复习、语法知识梳理。
2.第二单元复习内容:课文内容回顾、重点生字词复习、语法知识梳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难点:运用语文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语文能力训练,如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谈论课文内容,回忆生字词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老师对重点生字词、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练习: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包括课文朗读、填空练习、语法练习等,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单元复习1.导入:讨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生字词、语法知识。
3.练习:课文朗读、生字词填空练习。
4.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单元复习1.导入:复习前一单元的知识,引出第二单元内容。
2.讲解:讲解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法知识。
3.练习:课文朗读、语法练习。
4.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等方面。
2.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如何?如有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上是年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de3d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8.png)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读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等。
–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复习第一单元的文字和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第一单元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让学生快速回顾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课文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3.课文朗读–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流畅朗读。
4.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词、语法等内容。
5.小组讨论–分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相互交流。
6.课文默写–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默写练习,加强记忆。
7.游戏互动–利用语文知识游戏等形式,加强课文内容的巩固。
8.总结回顾–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第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文相关的习题或阅读理解题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读文字、书写汉字等。
–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正确书写。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表达。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复习第二单元的文字和笔顺。
•难点:书写生字时注意正确的笔顺和字形。
三、教学准备•第二单元教材、书写工具、教学素材等。
四、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让学生快速回顾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书写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生字认读–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认读、模仿书写,重点掌握正确笔顺。
3.生字造句–学生用生字造句,巩固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复习课第一和二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复习课第一和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a9351cc964bcf84b8d57bb6.png)
超级记忆法-记忆 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 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 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1
3x
2 .
例4.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6 7, log7 6; 2 log3 , log2 0.8.
例5.设 f x 4x a 2x1 b, 当x=2时,f(x)有最小值10.
求a,b的值。
解: f x 4 x a 2 x1 b 2 x 2 2a 2 x b 2 x a 2 b a 2
质 (3)a>1 时,a 越大越靠近 y 轴,0<a<1 时,a 越小越靠近 y 轴,
(4)在 R 上是增函数
(4)在 R 上是减函数
11.对数的定义:如果 ab N( a 0且a 1),那么数 b 就叫做以 a 为底 的 N 的对数,记作 log a N b ,其中 N 0,b R 1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若a≤0,则f(x)不存在最值。若a>0,由题
意可知,要取最小值,需 a 2 x a 4
此时,最小值为b a 2 b 16 10,b 26
综上:a=4,b=26
例6.设0<x<1,a>0且a≠1,比较 log a 1 x和log a 1 x
的大小。
解:
log
a
1
x
log
a
1
x
log
对数与对数函数
对数换底公式
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课 第1、2章
![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课 第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5f3809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e.png)
要点三 七大洲、四大洋
1.特殊纬线穿过的大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2.特殊经线穿过的大洋: 0°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90°E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印度洋; 90°W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 180°经线穿过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大洲的概况。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 冰洋;依据板块运动学说,①太平洋将缩小,②大西洋将扩大;跨四 个半球的大洲有亚洲和大洋洲,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有大西洋和太平洋; 非洲与亚洲的陆上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备选要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假说: 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 (1)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层的相似。 (2)南极洲发现的大量煤炭。 (3)澳大利亚大陆物种的原始、古老与特有性。
【拓展归纳】 (1)七大洲中非洲被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穿过,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 广的大洲;亚洲被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是世界上跨纬度最 广的大洲;南极洲被南极圈穿过,被所有经线穿过,是世界上位置最 南、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2)四大洋中,北冰洋被所有经线穿过,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要点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注意: a.若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则为盆地。 b.陡崖处适合攀岩运动。 c.山谷处易发育成河流,发生泥石流灾害。
1.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等高线均为连续、闭合的曲线。 (3)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陡崖处除外)。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越稀,则坡度越缓;等高线越 密,则坡度越陡。
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复习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f0cd07866fb84ae45c8d90.png)
砖_________块。
18、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居民用户用电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户每
月用电如果不超过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a元收费;如果超过100度,那么
超过部分每度电价按b元收费。某户居民在一个月内用电160度,他这个月
应缴纳电费是
元(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三、解答题(共46分)
待学 生完 成, 教师 批改 后, 选择 性的 进行 订正
梳理
2、 什么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什么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
知识
3、 什么叫做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依据是什么?
点,
4、 怎样去括号?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符号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师
补充
一、选择题(共30分)
并列
1、用代数式表示a与-5的差的2倍是( )
举相
A、a-(-5)×2
B、a+(-5)×2
C、2(a-5) D、2(a+5)
应知
2、下面的式子,正确的是( )
识点
A、3a2+5a2=8a4 B、5a2b-6ab2=-ab2 C、6xy-9yx=-3xy D、2x+3y=5xy 的 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43e795dd3383c4bb4cd258.png)
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 ①v =v 0+at ②x =v 0t +12at 2 ③v 2-v 20=2ax ④v 0+v 2 ⑤v t 2⑥x n -x n -1=aT 2 ⑦倾斜直线 ⑧图象纵坐标 ⑨图象的斜率 ⑩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 ⑪图象的纵坐标 ⑫图象的斜率 ⑬等于零 ⑭只受重力 ⑮v =gt ⑯h =12gt 2 ⑰v 2=2gh ⑱9.8_m/s 2 ⑲竖直向下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1.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确定.x 、a 、v 0、v 均为矢量,在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方向),凡是与v 0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反的矢量为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2.善用逆向思维法.特别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倒过来可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公式可以简化⎝ ⎛⎭⎪⎫如v =at ,x =12at 2,初速度为0的比例式也可以应用.3.注意.(1)解题时首先选择正方向,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2)刹车类问题一般先求出刹车时间.(3)对于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过程加速度a 恒定),可对全过程应用公式v =v 0+at 、x =v 0t +12at 2列式求解. (4)分析题意时要养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多过程问题.对于多过程问题,要注意前后过程的联系——前段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再要注意寻找位移关系、时间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为1.6 m ,随后4 s 的位移为零,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多大(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返回时加速度不变)?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意知a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物体前4 s 位移为1.6 m ,是减速运动,所以有x =v 0t 1-12at 21, 代入数据1.6=v 0×4-12a ×42① 随后4 s 位移为零,则物体滑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 =4 s +42s =6 s , 所以初速度为v 0=at =a ×6②由①②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 =0.1 m/s 2.方法二:推论v -=v t 2法物体2 s 末时的速度即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2=v -=1.64m/s =0.4 m/s. 物体6 s 末的速度为v 6=0,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v 6t =0.4-04m/s 2=0.1 m/s 2. 方法三:推论Δx =aT 2法由于整个过程a 保持不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Δx =aT 2得物体加速度大小为:a =Δx T 2=1.6-042 m/s 2=0.1 m/s 2. 方法四:由题意知,此物体沿斜面速度减到零后,又逆向加速.分过程应用x =v 0t +12at 2得: 1.6=v 0×4-12a ×42, 1.6=v 0×8-12a ×82, 由以上两式得a =0.1 m/s 2,v 0=0.6 m/s.答案:0.1 m/s 2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B |=2 m ,|BC |=3 m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A.98m B.89 m C.34 m D.43m 解析: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经过A 点时的速度为v A ,由A 点到B 点所用的时间为t ,则x AB =v A t +12at 2=2 m ,x AC =v A ·2t +12a (2t )2=5 m ,联立以上二式解得at 2=1 m ,v A t =1.5 m ,故|OA |=v 2A 2a =98m ,选项A 正确.答案:A主题2 x -t 图象和v-t 图象的比较1.两类运动图象对比.(1)确认是哪种图象,v-t图象还是x-t图象.(2)理解并熟记五个对应关系.①斜率与加速度或速度对应.②纵截距与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对应.③横截距对应速度或位移为零的时刻.④交点对应速度或位置相同.⑤拐点对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典例2】如图所示,a、b分别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其中a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b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乙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t1时刻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等、速度相等C.0~t2时间内物体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甲的平均速度D.t1到t2时间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解析:b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则物体乙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A错误;在t1时刻,两物体的位移相等,但图线a、b 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B错误;0~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C错误;t1~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答案:D针对训练2.(多选)如图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离出发点最远B.图线1、2均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C.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D.x-t图象中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解析:v-t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故物体4在整个过程中都朝着正方向运动,所以在t5时刻离出发点最远,A错误;x-t图象中位移变大表示沿正方向运动,位移变小表示沿负方向运动,始终做直线运动,B正确;在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的速度减小,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C错误;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D正确.答案:BD统揽考情本章的知识特点是:运动规律和公式较多,学生初次学习不易灵活掌握.但在高考命题中,热点较多,常见的热点有运动图象的理解应用、纸带类问题的数据处理、与动力学(第四章学习)的综合等.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常有与其他知识综合的计算题出现,有时考查追及相遇问题.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中多考选择题,本章内容在高考中的分值大约在6~15分之间.真题例析(2017·全国卷Ⅰ)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图(a)图(b)(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 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小车在阻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由图(b)知,从右向左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所以相邻两水滴间的时间间隔Δt=3045s=23s,滴下A点时小车的速度v A=0.117+0.1332Δt=0.19 m/s,根据逐差法可求加速度,(x4+x5)-(x1+x2)=6a(Δt)2,解得a=0.037 m/s2.答案:(1)从右向左(2)0.190.037针对训练(2017·全国卷Ⅱ)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图(a)图(b)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③用Δ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Δt图,如图(c)所示.图(c)完成下列填空:(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与v A、a和Δt的关系式为v=____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 A =________ cm/s ,a =________ 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 ,则由速度时间关系可知v =v A +a Δt ,且v =v A +v 2联立解得v =v A +12a Δt . (2)由图(c)可求得v A =52.1 cm/s ,12a =53.6-52.1180×10-3 cm/s 2≈8.3 cm/s 2,即a =16.6 cm/s 2.答案:(1)v =v A +12a Δt (2)52.1 16.6(15.8~16.8)1.(2015·江苏卷)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 和2 s .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 2由静止加速到 2 m/s ,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 .关卡2B .关卡3C .关卡4D .关卡5解析:同学加速到2 m/s 时所用时间为t 1,由v 1=at 1,得t 1=v 1a=1 s ,通过的位移x 1=12at 21=1 m ,然后匀速前进的位移x 2=v 1(t -t 1)=8 m,因x1+x2=9 m>8 m,即这位同学已通过关卡2,距该关卡1 m,当关卡关闭t2=2 s时,此同学在关卡2、3之间通过了x3=v1t2=4 m的位移,接着关卡放行t=5 s,同学通过的位移x4=v1t=10 m,此时距离关卡4为x5=16 m-(1+4+10) m=1 m,关卡关闭2 s,经=0.5 s后关卡4最先挡住他前进.过t3=x5v1答案:C2.(2016·江苏卷)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解析:由题意知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与题中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为负值,所以C、D错误;小球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根据v2-v20=2ax可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二次函数,故A正确,B错误.答案:A3.(2016·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23m/s 2 B.43 m/s 2 C.89 m/s 2 D.169m/s 2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v 1=164 m/s =4 m/s ;在第二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v 2=162m/s =8 m/s ;则物体加速度为:a =v 2-v 1t =8-43 m/s =43m/s ,故选项B 正确.答案:B4.(多选)(2016·全国Ⅰ卷)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由题中v t 图象得a 甲=10 m/s 2,a 乙=5 m/s 2,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此时x 甲=12a 甲t 2=12×10×32 m =45 m , x 乙=v 0t +12a 乙t 2=10×3 m +12×5×32 m =52.5 m ,所以t =0时甲车在前,距乙车的距离L =x 乙-x 甲=7.5 m ,B 项正确;t =1 s 时,x 甲′=12a 甲t ′2=5 m ,x 乙′=v 0t ′+12a 乙t ′2=12.5 m ,此时x 乙′=x 甲′+L =12.5 m ,所以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为t =1 s ,故A 、C 项错误;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沿公路方向相距L ′=x 乙-x 乙′=40 m ,故D 项正确.答案:BD5.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a)图(b)(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s.(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CBA.(2)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故T =0.02×5 s =0.1 s.(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v 5=s 4+s 52T. (4)由逐差法得加速度a =s 4-s 13T 2+s 5-s 23T 2+s 6-s 33T 23= (s 4+s 5+s 6)-(s 1+s 2+s 3)9T 2. 答案:(1)DCBA (2)0.1 (3)s 4+s 52T(4)(s 4+s 5+s 6)-(s 1+s 2+s 3)9T 2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二节复习课导学案(含答案)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二节复习课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244842fad6195f302ba635.png)
第一章认识生物和第二章第一二节复习课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简单的归类3.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4.理解并能解决探究性实验的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习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二、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回顾教材3-11页结合图片完成下列问题,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1、小组内举例说明生物的共同特征;2、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典例引领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列举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
A项兔吃草,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项庄稼需要浇水、施肥,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项人体排尿,说明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D项针刺入手中感到疼,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学习任务二: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环节一: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师:阳光、空气、水、温度都能影响植物的生活。
课本上给大家展示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生物分别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海豹、仙人掌、骆驼刺等】。
同时你自己能不能举例说明水、温度、空气、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讨论、展示】意图: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干扰。
典例引领北极的极地狐耳朵小,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B.水分C.光照D.空气【解析】选A。
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北极的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
而沙漠的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
环节二:合作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意图:让学生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作用。
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A版选修1-1 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
![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A版选修1-1 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9b697886d0d233d4b04e6909.png)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章末复习课
x2 y 2 6 例 3 已知椭圆 C: 2+ 2=1 (a>b>0)的离心率为 ,短轴 3 a b 一个端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3. (1)求椭圆 C 的方程;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设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坐标原点 O 到直线 3 l 的距离为 ,求△AOB 面积的最大值. 2 c 6 = , 解 (1)设椭圆的半焦距为 c,依题意有a 3 a= 3, 2 x 2 ∴b=1.∴所求椭圆方程为 +y =1. 3 (2)设 A(x1,y1),B(x2,y2).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章末复习课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题型二 有关圆锥曲线性质的问题 有关圆锥曲线的焦点、离心率、渐近线等问题是考试中 常见的问题,只要掌握基本公式和概念,并且充分理解题意, 大都可以顺利求解. x2 y2 x2 y2 例 2 已知椭圆 2+ 2=1 和双曲线 2- 2=1 有公共的 3m 5n 2m 3n 焦点,那么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 D ) 15 15 A.x=± y B.y=± x 2 2 3 3 C.x=± y D.y=± x 4 4 解析 由双曲线方程判断出公共焦点在 x 轴上,
解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由椭圆的定义知|PF1|+|PF2|=2a=6,所
以 |PF1| = 6 - |PF2| ,这样 |PA| + |PF1| = 6 + |PA| -|PF2|.求|PA|+|PF1|的最大值问题转化为 6+ |PA|-|PF2|的最大值问题, 即求|PA|-|PF2|的最 大值问题, 如图, 在△PAF2 中,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PA| -|PF2|<|AF2|, 连接 AF2 并延长交椭圆于 P′点时, 此时|P′A| -|P′F2|=|AF2|达到最大值, 易求|AF2|= 2, 这样|PA|-|PF2| 的最大值为 2,故|PA|+|PF1|的最大值为 6+ 2.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单元复习课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单元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a05ff1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4.png)
单元复习课时空坐标体系脉络构建考点主题通关主题一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题三两次工业革命主题探究主题一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
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史料实证】——殖民地人民的抗争(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其主要历史事迹是什么?(2分)答:图一是玻利瓦尔;图二是章西女王。
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在他的领导下,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获得解放);章西女王领导印度人民抗击英军,在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时空观念】——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2)上面是某学习小组根据19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的有关“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词填补空缺的内容。
(每空2分)A: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B: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日本明治维新(3)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美国颁布了《宅地法》,这一法令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
请你说出上述图示中另外两国针对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
(4分)答:俄国:农奴在获得自由时,可以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份土地。
日本: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推行地税改革。
【家国情怀】——感悟历史真谛(4)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知识的探究,你有什么感悟?(2分)答: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学习先进文明,勇于创新。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主题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引发革命。
回望历史,一次次科技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共65张PPT)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27079548d7c1c709a14533.png)
• 3、测量的基本工具:测长度——刻度尺 ,测时间——秒表
测质量——托盘天平 , 测力——弹簧测力计
测温度——温度计 ,
测液体体积——量筒
• 测电流——电流表 ,
测电压——电压表
1.如何区别生鸡蛋与煮熟的鸡蛋?黄色的五 角硬币是铁做的吗?白色的一元硬币是铁的 吗?小明拿磁铁吸一吸。 2.刚从冰箱里出的冰棒,会不断地冒 “白气”,“白气”热吗?又是怎样形成 的呢?那么“白气”是向上冒呢,还是向 下冒呢? 3.取两只相同的杯子,一只装入清水,另一只 装入同样多 的浓盐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哪种 水先结冰? 说说以上这些属于科学探究的那个步骤?
第1课时 │ 归类示例
例1 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 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 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猜想:呈在__室__外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室__外__空__气__中__的__水__蒸__气__遇__到__较__冷__的__玻__ 璃液__化__形__成__小__水__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科学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
米( m)
刻度尺
零刻线
分度值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2021/8/26
·教育科学版
• 第一章第二三节(6个考点)
• 1、长度基本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精确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等
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 米,符号是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一定要估读。 • 记:数据和单位。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doc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f957a4bf46527d3240ce0bd.png)
第二章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 ①静止②重力③均匀变化④大小和方向主题1 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较多,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结合规律、公式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公式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C三点,已知AB=12 m,AC=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解:解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a,则s BC-s AB=at2,所以a=s BC-s ABt2=20-1222m/s2=2 m/s2.(2)v B=s AC2t=322×2m/s=8 m/s.解法二由v t=v0+at得v A=v B-at=(8-2×2) m/s=4 m/s,v C=v B+at=(8+2×2) m/s=12 m/s.由s=v0t+12at2知:AB段:12=v A×2+12a×22,①AC段:32=v A×4+12a×42,②①②联立得v A=4 m/s,a=2 m/s2.所以v B=v A+at=8 m/s,v C=v A+a·2t=12 m/s.解法三v B=s AC2t=8 m/s,由s BC=v B t+12at2,即20=8×2+12a×22,得a=2 m/s2.由v t=v0+at知v A=v B-at=4 m/s,v C=v B+at=12 m/s.答案:(1)2 m/s2(2)v A=4 m/s v B=8 m/sv C=12 m/s针对训练1.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斜面中点时速度为 2 m/s,则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为( )A.3 m/s B.4 m/sC.6 m/s D.2 2 m/s解析:设斜面长度为L,物体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得v2=2aL,v2中=2a L2,解得v=2v中=2 2 m/s,D正确.答案:D主题2 运动图象问题1.“六看”识图象.首先要学会识图.识图就是通过“看”寻找规律及解题的突破口.为方便记忆,这里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五看“截距”,六看“特殊值”.(1)“轴”:纵、横轴所表示的物理量,特别要注意纵轴是s,还是v.(2)“线”:从线反映运动性质,如s-t图象为水平直线表示匀速运动,v-t图象为水平直线表示匀速运动,v-t图象为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运动.(3)“斜率”:s-t图象斜率表示速度;v-t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4)“面”即“面积”:主要看纵、横轴量的乘积有无意义.如st图象面积无意义,v-t图象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5)“截距”:初始条件、初始位置s0或初速度v0.(6)“特殊值”:如交点,s-t图象交点表示相遇,v-t图象交点表示速度相等(不表示相遇).2.如下是s-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典例❷] (多选)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6月24日以7 020 m的深度创下世界最新纪录(国外最深不超过6 500 m),这预示着它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在某次实验中,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深度曲线如图(a)所示、速度图象如图(b)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a) 图(b)A.图中h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B.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C.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D.在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解析:根据题图(a)深度显示图象,可以看出深潜器下潜的最大深度是h3,A正确;根据题图(b)速度显示图象可以求出各时间段深潜器的加速度,0~1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a1=(-2-0) m/s60 s =-130m/s2,3~4 min内加速度a2=0-(-2 m/s)60 s=130m/s2,6~8 min内加速度a3=(3-0) m/s120 s=140m/s2,8~10 min内加速度a4=(0-3) m/s120 s=-140m/s2,所以此过程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为130m/s2≈0.033 m/s2,B错误;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C正确;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在向上运动,位移不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不为零,D错误.故选A、C.答案:AC针对训练2.(多选)在如图所示的s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乙车追上甲车B.0~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遇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它们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在t 1时刻前,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在t 1时刻甲、乙位移相等,则A 正确;在t 1时刻两车的位移相等,由v =s t,甲、乙两车在0~t 1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B 正确;由vt 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丙、丁两车在t 2时刻对应vt 图线的面积不相等,即位移不相等,C 错误;0~t 2时间内,丁的位移大于丙的位移,时间相等,所以丁的平均速度大于丙的平均速度,故D 错误.答案:AB主题3 纸带问题的分析和处理1.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s =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s =aT 2,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的速度.如果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s 1、s 2、…、s n 为其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T 为相等时间间隔值,则纸带上某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这个点为中间时刻的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即v n =s n +s n +12T.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由图象求加速度:利用多组数据描绘出vt 图象,则vt 图象的直线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逐差法:虽然用a =ΔsT2可以根据纸带求加速度,但只利用一个Δs 时,偶然误差较大,为此应采取逐差法.如图所示,纸带上有6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s 1、s 2、s 3、s 4、s 5、s 6. 即由Δs =aT 2,得s 4-s 1=(s 4-s 3)+(s 3-s 2)+(s 2-s 1)=3aT 2, s 5-s 2=(s 5-s 4)+(s 4-s 3)+(s 3-s 2)=3aT 2, s 6-s 3=(s 6-s 5)+(s 5-s 4)+(s 4-s 3)=3aT 2,所以a =(s 6-s 3)+(s 5-s 2)+(s 4-s 1)9T2=(s 6+s 5+s 4)-(s 3+s 2+s 1)9T2. 由此可以看出,该公式各段位移都用上了,可有效地减小偶然误差,所以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时,应采用逐差法.【典例3】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周期为0.02 s .实验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所选取的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现测得相邻计数点间距依次为s AB =16.10 cm ,s BC =17.95 cm ,s CD =19.81 cm ,s DE =21.65 cm.(1)相邻计数点的间隔时间为________s. (2)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cm. (3)拖着纸带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________m/s 2.(4)打点计时器在打B 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解析:(1)打点周期T =0.02 s .相邻计数点间隔的时间为t =5×0.02 s =0.1 s. (2)由测量数据可知,测量所用的刻度尺为毫米刻度尺,最小刻度为0.1 cm. (3)由a =Δst2,得a =s DE +s CD -(s BC +s AB )4t2=[(21.65+19.81)-(17.95+16.10)]×10-24×0.12m/s 2 ≈1.85 m/s 2.(4)由v —=s t,得v B =s AB +s BC 2t =(16.10+17.95)×10-22×0.1m/s ≈1.7 m/s.答案:(1)0.1 (2)0.1 (3)1.85 (4)1.7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由图知纸带上D 点的瞬时速度v D =________;加速度a =________;E 点的瞬时速度v E =________.(小数点后均保留两位小数)解析:由题意可知:T =0.06 s ,v D =v —CE =(27.0-16.2)×10-22×0.06m/s =0.90 m/s.设AB 、BC 、CD 、DE 间距离分别为s 1、s 2、s 3、s 4,如图所示,则a =(s 4+s 3)-(s 2+s 1)4T 2=≈3.33 m/s 2,v E =v D +aT ≈1.10 m/s. 答案:0.90 m/s 3.33 m/s 21.10 m/s统揽考情本章知识核心是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高考对本章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图象问题;②行车安全问题.真题例析(2015·广东卷)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 .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 .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 .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解析:题图为s -t 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图象可知0.2~0.5小时内,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都为0,甲的斜率比乙大,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A 错误,B 正确;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是-5 m ,乙的位移是-3 m ,C 错误;0.8小时内,甲、乙的位移相同,但是路程不一样,D 错误.答案:B针对训练(多选)如图所示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交叉路口时的vt 图象,由图象可知( )A .汽车在路口等候的时间为10 sB .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 2C .汽车减速运动过程的位移大小为20 mD .汽车启动过程中做的是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解析:汽车在路口等候的时间为6 s ,A 项错误;汽车减速过程a =Δv Δt =-2.5 m/s 2,B 项正确;减速过程的位移等于vt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 =20 m ,C 项正确;启动过程中,汽车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选项D 错误.答案:BC1.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A .等效替代法B .实验归纳法C .理想实验法D .控制变量法解析:由于时间测量上的困难,伽利略无法直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而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合理外推,最终得到倾角为90°时小球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所以,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对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伽利略所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属于理想实验法,选项C 正确.答案:C2.一辆汽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汽车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了10 s ,前进了25 m ,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 )A .2.5 m/sB .5 m/sC .7.5 m/sD .10 m/s解析: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 m ,加速时间为t 1,减速时间为t 2,加速阶段的平均速度v 1=0+v m2=v m 2;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v 2=v m +02=v m 2.所以s =v 1t 1+v 2t 2=v m 2(t 1+t 2)=12v m t ,解得v m =5 m/s. 答案:B3.(多选)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0~t 和t ~3t两段时间内(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B.位移大小之比为1∶2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解析:两段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vt,a2=v2t,a1a2=21,A错;两段的位移s1=12vt,s2=vt,s1 s2=12,B对;两段的平均速度v1=v2=v2,C错,D对.答案:BD4.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4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共7个计数点,测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1)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4=________ m/s;(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相邻计数点之间都还有4个点未画出,说明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由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得:v4=(14.55-6.45)×10-22×0.1m/s≈0.41 m/s.(2)由Δs=aT2得:a=(19.70-6.45)-6.459×0.12×10-2 m/s2≈0.76 m/s2.答案:(1)0.41 (2)0.765.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16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s=36 m 处有一只小狗(如图甲),司机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从司机看见小狗到长途客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间隔Δt=0.5 s.若从司机看见小狗开始计时(t=0),该长途客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求:(1)长途客车在Δt时间内前进的距离;(2)长途客车从司机发现小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3)根据你的计算结果,判断小狗是否安全.解析:(1)长途客车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1=vΔt=16×0.5 m=8 m.(2)从司机发现小狗至停止的时间内长途客车前进的距离:s2=s1+vt2=40 m.(3)因为s2>s,所以小狗不安全.答案:(1)8 m (2)40 m (3)小狗不安全经典语录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一、二章复习大纲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一、二章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d0123d2cc58bd63086bdb4.png)
2009 届人教新课标选修 1 化学第一、二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一.生命的基础能源 ----糖类1、糖的分类:(包括元素组成、代表物、代表物的分子式)2、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的比较(从来源、物理和化学物质、生理功能)3、葡萄糖和淀粉的特征反应。
4、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注意产物)。
二.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1、高级脂肪酸:硬脂酸: C17H35COOH 软脂酸: C15H31COOH 油酸: C17H33COOH2、油脂的结构、性质3、油脂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和脂肪酸的功能。
三.生命的基础 ---蛋白质1、蛋白质的存在与重要性。
(P13)2、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和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3、蛋白质的性质。
(注意盐析和变性的方法)4、人体内蛋白质的来源(动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5、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1、维生素的种类、性质和生理作用(从溶解性、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包含的种类、来源和生理作用方面去对比)2、维生素 C 的来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3、维生素 C、 I、Fe 对人体的重要功能、缺乏的危害与补治措施比较。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一.合理选择饮食1、水在人体的生理作用2、酸性食品、碱性食物包含的种类3、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二.正确使用药物(注意各种药物的功用和不良反应)人工合成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抗生素—青霉素(根据药物功能)药物抗酸药—胃舒平(含氢氧化铝)(根据药物来源)天然药物(取自植物、动物和矿物)—麻黄碱选修 1 化学第一、二章综合练习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14 O:16 Mg: 24P:31 Cl : 35、 5 Ca:401.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 )A. 淀粉B. 葡萄糖C.蔗糖 D.果糖2.现在,我们把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
而最初,专家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做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做白色食品。
第一二章复习课件
![第一二章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73d00bcc1755270722089f.png)
x4 4
x5 5
x6
6
x v0 vt vt v 2 t 2
△x=aT2
拓展:任意两个不相邻相等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 △xMN=xM-xN=(M-N)aT2
6.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 发现前方 有情况而刹车, 获得2.5m/s2的加速度。求 (1) 求刹车后的2s的位移。 (2) 求刹车后的4s的位移。 (3)求刹车后的10s的位移。
8.一条铁链AB长0.49m,系于A端使 它竖直下垂.然后让它自由落下, 求整条链条通过悬点下方2.45m处 小孔O时所需的时间.
答案:7.5×10-2s
t
⑴a与△v的关系 (方向 ,同向;大小,无关) 加速 a 与 v 同向 方向:不一定同向 ⑵ a与v的关系 减速 a与v反向 大小:无关 ⑶ 几种特殊运动 ① a↑v↑: 速度增加的越来越快 ② a↑v↓: 速度减小的越来越快 ③ a↓v↑: 速度增加的越来越慢 (a=0时;v最大)
④ a↓v↓: 速度减小的越来越慢 (a=0时;v最小)
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忽略形状 1﹑质点:实际物体 和大小 有质量的点(理想模型) 2﹑参考系:研究物体运动建立坐标系的要素:原点,坐标轴,箭头,刻度,物理量,单位 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A.研究飞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可以把飞机当作质点; B.比较两辆行驶中的车的快慢 C.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 D.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以当作质 点来处理。( AB )
5.下列所给的质点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中 能反映运动质点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A D )
五﹑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个基本公式
v v 0 at
1 2 x v0t at 2
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复习课 比较两数大小
![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复习课 比较两数大小](https://img.taocdn.com/s3/m/4e014fe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1.png)
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复习课——比较两数大小教学内容及其解析人教A版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根式、指数幂及对数的运算,二是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运用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来解决高考中的常考题型——比较两数大小.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回顾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加深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构建和应用探索,感受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体会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后依然停留在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用法不明确,也缺乏对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没有构建完整的结构框图.本节课将从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应用出发,解决比较两数大小问题.本节课难点: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解决比较两数大小问题.本节课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以问题导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比较不同底数、不同幂次、不同真数的两数大小.在问题的设置上应由浅入深,先解决同底数、同幂次、同真数的类型,提炼方法后,再由学生自主思考,构建知识体系,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关键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问题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主要涉及哪些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简单回顾本章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二次理解和加工,为自主构建环节做铺垫.问题2:目前,利用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可以解决哪些常见问题?解析:常见题型有运用函数图像及性质比较大小、解不等式、求定义域、求值域、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等.设计意图:由函数图像及性质性的用法,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比较大小.二、自主构建例1.比较以下两数的大小.(1)3.02 4.02;3.021⎪⎭⎫⎝⎛4.021⎪⎭⎫⎝⎛; 解析:这两组数都是同底的,学生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得到答案,设计两个不同底的指数幂,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分类讨论110><<a a 、的两种情况,具体复习指数函数的图像.(2)9.04 48.08;解析:x y 2,2)2(8,2)2(444.148.0348.08.19.029.0===== 在R 上单调递增,48.044.18.19.08224=>=∴.总结:当底数不同,但易化同底,则先化同底,再化归为(1)类.(3)67.0 7.06;解析:17.06< ,167.0>,∴67.07.016>>. 总结:当底数不同,难化同底,利用“中间值”解决(4)2152⎪⎭⎫⎝⎛2153⎪⎭⎫ ⎝⎛. 解析:法一:因为21215352⎪⎭⎫ ⎝⎛⎪⎭⎫ ⎝⎛、的幂次相同,所以我们将类比上面的方法,构建幂函数21x y =并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和图像解决问题 .21x y =的图像在第一象限是单调递增的,且5352<,21215352⎪⎭⎫ ⎝⎛<⎪⎭⎫ ⎝⎛∴. 法二:因为21215352⎪⎭⎫ ⎝⎛⎪⎭⎫ ⎝⎛、的底数不同、指数相同,所以回归两个指数函数的图像上也可以由图像变化规律(“底大图高”)来判断两数的大小.x a y = 恒过),1()1,0(a 、,∴当a 越大时,),1(a 会逐渐升高,x a y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越高,故当0>x 时,若21a a <则x x a a 21<.如图所示:总结:在解决比较底数不同、指数相同的两数大小的问题时,幂函数模型比指数函数模型的更具有优势.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总结,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问题3:比较指数型两数大小的方法是否适用对数型的呢?说说你的看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对知识间的联系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层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应用探索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3.0log 2 4.0log 2;3.0log 21 4.0log 21;(2)09.0log 4 3log 21;(3)3.0log 2 4.0log 2.0;xa y 2=()2,1a xa y 1=()1,1a(4)4.0log 2 4.0log 3.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类比学习来解决对数型的两数大小问题,理解指数与对数的紧密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分析.问题4.通过对例1、例2探讨,比较两数大小的常见题型、解决方法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数大小的题型归纳,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优化解题方式,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四、总结归纳问题5: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收获.1. 知识内容收获2.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类比学习的思想、转化化归的思想.五、作业布置:必做题:本章复习题A P 82组4.5.6题.选做题:比较4.03.04.03.0、的大小.探究题:设z y x ,,为正数,且z y x 532==.比较z y x 5,3,2的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章末复习课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章末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2b97afe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1.png)
D.(a-b)x<(a-b)y
当a≠0时,|a|>0,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大于零的数,不等号方向 不变;当a=0时,|a|x=|a|y, 故|a|x≥|a|y.
反思感悟
不等式及其性质的两个关注点 (1)作差法是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2)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证明不等式,但一定要注意应用条 件;当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时,常常选择特殊值法.
例2 (1)若0<x<2,则x(2-x)的最大值是
√ 3
1
A.2 B.2 C.1 D.2
因为0<x<2, 所以 2-x>0,x(2-x)≤x+22-x2=1, 当且仅当x=2-x,即x=1时,等号成立.
所以x(2-x)的最大值为1.
(2)若 x>0,则 x+2x+2 1-32的最小值是__0___.
跟踪训练4 已知x>0,y>0,且 x+2 1+1y=2,若x+2y>m2-3m-1恒成立,则实
数m的取值范围是 A.m≤-1或m≥4
√C.-1<m<4
B.m≤-4或m≥1 D.-4<m<1
由x+2 1+1y=2 得 2y+x+1=2(x+1)y,所以 x+1=2xy,所以 2y=1+1x, 所以 x+2y=x+1x+1≥2 x·1x+1=3,当且仅当 x=1,y=1 时,等号成立, 所以(x+2y)min=3, 所以x+2y>m2-3m-1恒成立,可化为3>m2-3m-1,即m2-3m- 4<0, 解得-1<m<4.
跟踪训练3 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1)x+1<0.
①当a=0时,原不等式即为-x+1<0,解得x>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方法: ①选择杂种圆豌豆 和 纯种皱豌豆 作为亲本,将它们分别播种在实验园 地 里,待 其开花。 ②花蕾期将圆豌豆植株(F1)去雄套袋 ,待花成熟时, 可采集 皱豌豆上的花粉撒在上述去雄的花柱上,再套袋 。 ③ 待其种子成熟后收集种子统计计数 • 结果分析: 如收集的种子圆、皱比例约为1∶1,说明假设成立;否则,不成立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适用范围
◆ 必须是有性生殖 ◆ 必须是真核生物 ◆ 必须是细胞核遗传 ◆ 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基因型的判断
① 已知亲本表现型和基因型,求子代表现型、基因型 ② 已知亲本、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求亲本基因型 (基因填写三步曲) 例: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 则一家三口的基因型为_____。
常显 常隐或X隐
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 断方法
父母有病儿子有 常显或X 正常者一定是显 连续遗传 显 性 连续遗传患 最可能X 父母有病女儿全 者女性多于 显 有病最可能X显 男性 非X隐
母亲有病儿子都 隔代遗传 正常非X隐
最可能Y 父亲有病儿子全 连续遗传只 上 有病最可能Y上 有男性患者
(1)步骤1:选择 预期结果: (2)步骤2: 预期结果:
高蛋白(纯合)植株
和
低蛋白植株
杂交。
后代(或F1)表现型都是高蛋白植株
。 。 。
测交方案或自交方案
后代高蛋白植株和低蛋白植株的比例分别为1:1或3:1 预期结果
(3)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 实验结果 与 相符,可证明该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杂合子连续自交问题 ◆杂合子连续自交,可使后代的纯合子越来越多, 杂合子越来越少。所以当杂交育种选择显性性状时, 常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 例: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 自交三次,F3中纯合子比例为_________。 7/8
规律:Aa 连续自交, 在第n代中
(一)减数分裂概念: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② 用产生配子的概率计算(白化病为例) Aa × Aa Aa
aa 1/2a × 1/2a=1/4aa A 1/2 a 1/2
③亲本基因型在未肯定的情况下,如何求其后代
某一性状发生的概率
例、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正常,但该 夫妇均有一个白化病弟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 孩子的概率 •确定夫妇基因型及概率: 均为2/3Aa,1/3AA 若均为Aa,2/3Aa×2/3Aa •分类讨论 其余情况,后代均表现正常,患病概率为0 1/9aa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配子形成过程中DNA含量变化
4n 3n 2n 1n 间期 减⑴期
减⑵期
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4n 3n 2n 1n 间期 减⑴期
减⑵期
(二)卵细胞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卵巢 (卵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中央的一个是卵细胞)
同源染 色体
联会
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2个着丝点=4条 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染色体交叉互换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 部分片段。
精细胞和卵细胞末期比较图
精细胞减数1末期 精细胞减数2末期
卵细胞减数1末期
卵细胞减数2末期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三者的比较
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体 细 胞
精原 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 精子
细胞
同源染 N 色体
染色体 2N 染色单体 0 DNA
N
2N
N
2N
N
2N
N
2N
0
N
0
2N
0
N
0
N
0
0
2a
4a
4a
4a
4a
2a
2a
0
2a a
0
0
a
2a 2a
四分体
0
0
0
N
N
0
0
0
0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型比较
为什么卵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最后只形成一 个较大得卵细胞?
•
卵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初级卵 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细胞质都 是不均等分裂的,最终产生三个较小得极 体和一个较大得卵细胞,而三个极体最后 又退化消失,所以只剩下一个较大的卵细 胞。 • 目的:为以后受精卵的早期分裂提供营 养物质和能量
第1步 搭架子:父亲A__ 母亲A__ 第2步 看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孩子aa 第3步 填空:父亲Aa 母亲Aa ③ 利用子代性状分离比例法
显:隐=3:1 Aa×Aa
显:隐=1:1 Aa×aa
全显 全隐
AA×__ aa×aa
遗传概率的常用计算方法
① 用分离比直接计算
如:用两个正常的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 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患白化病的概率 3/4 为______。 1/4
二、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3. 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2.实质 3.染色体的变化 4.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母本)高等动物(2N)(父本)
有丝分裂
减 数 分 裂 受精卵(2N) 受精作用 减 数 分 裂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 体中指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第一代与隐性个体相交,用 来测定F1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某生物个 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回返
解释 P F1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F2
×
某人从一突变植株中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 为验证该性状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请参与实验设计 并完善实验方案:
性 状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类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
出来的哪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 现出来的哪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 的现象。
交配类型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步骤 (1)首先判断显隐性。 (2)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一般常用数学中 的“反证法”。 (3)根据系谱图中个体的表现型及亲子代关 系推断每一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4)根据题目设问,计算相关概率并回答相 关问题。
实验验证型
• 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选用豌豆种子的圆、皱形状),设计一实验, 验证孟德尔对基因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 • 假设: F1圆形(Rr)与隐性纯合子(rr)杂交时,F1应产生含基因R和基因r的 • 实验材料:纯种及杂种豌豆,牛皮纸袋,剪刀,毛笔等。 • 预期结果: 测交后代应该是圆、皱各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较
精子的形成过程
相 同 点 场所 不 生殖 细胞 同 数目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减分I: 染色体复制→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 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分II: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睾丸 四 均等 变形 卵巢 一 不均等 不变形
精子的形成过程
返回
2、过程:
初级 精母 细胞
精原 长大 细胞 间期
第一次 分裂
次级 精母 细胞
第二次 分裂
精细胞
精 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 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 色体。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 体,叫做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
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中期
D、第二次分裂后期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B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 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
染色体 染色单体
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 断方法
遗传方式 Y遗传 X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X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特点 父病子病女不病 ①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①子女正常双亲病 ②父病女不病或 子病母不病 ①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①双亲正常子女病 或女病父不病 ② 母病子不病
4n 3n 2n 1n
减数分裂
间期
减⑴期
减⑵期
4n
3n 2n
有丝分裂 间 前 中 后 末
1n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细胞分裂次数 子细胞数目 体细胞
减数分裂
原始生殖细胞 复制一次分裂二次 1或4
复制一次分裂一次 2 2n→4n→2n 2n→4n→2n 0→4n→0
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 的减少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有性生殖 器官(睾丸----人和动物)
曲细精管中 有大量原始的雄 性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每个 精原细胞的染色 体数目都与体细 胞相同。
有丝分裂使生物在个体发育 中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之间 维持遗传性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