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2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植保专业)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植保专业)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植物保护
总学时:60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依据《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的强烈的事业心,热爱农学、植物保护专业,能够灵活掌握土壤肥料学原理,解释农业生产相关问题。

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公共财物,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课教学体会本课程的理论内容,加强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60学时,其中实验课20学时。

教学形式:
(1) 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2) 实验课上,教师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

(3)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步骤,包括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果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
进行综合评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七、教材
《土壤肥料学实验指导》,自编。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201422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选修课开课学期:总学时:40教学时数:30/10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5、修订的依据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 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 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90教学时数:45/45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1、土壤粒级的概念、分级标准、不同粒级土粒的性质(一般掌握)
2、土壤质地类别、划分方法(卡制)(重点、难点)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重点)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分解与转化以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等内容。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一般掌握)
3、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的因素。(重点、难点)
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重点)
第三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植物营养的共性与个性,理解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掌握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及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1、复合肥料的概念(重点)
2、复合肥料与单质肥料相比具有的优点(重点)
3、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方法。(重点、难点)
4、稀土肥料和硅肥的性质及施用(一般掌握)
第六节 肥料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肥料与肥料混合、肥料与农药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掌握化肥的特性,合理进行化学肥料的运输和贮存。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1、肥料与肥料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重点)
2、肥料与农药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一般掌握)
3、液体肥料的运输和贮存方法。(重点、难点)
4、固体肥料的运输和贮存方法(重点)
第七章 有机肥料(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有机肥料的种类和特点,主要还应掌握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通论》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土壤肥料学通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植物营养及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解决今后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土壤及肥料方面的问题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

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

(2)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适用专业《土壤肥料学通论》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蔬菜、森林保护、草业科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和生命科学专业类专业。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前期要求具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并与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相衔接,从而系统地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本着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教学为辅的原则,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和讨论等环节,计划教学总时数86-90学时,其中讲课68-70学时、实验18-20学时、实习半周。

6.考试考核办法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另外要求计算实验、实习及平时成绩。

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沈其荣主编参考书目:《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黄昌勇主编《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出版社出版,浙江农业大学主编《植物营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文寿主编《宁夏土壤》,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主编。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参考书:《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土壤肥料学》(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三、大纲正文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和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了解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4、能够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5、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防治方法,能够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1.1 土壤肥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土壤肥力的构成因素 1.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第二章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 2.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2 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肥力的影响 2.3 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三章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 3.2 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 作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 施肥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施肥原理和方法 4.3 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第五章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与施肥方案制定 5.1 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施肥要求 5.2 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5.3 作物的生育时期与施肥时机第六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6.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6.2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3 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四、教学形式1、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操作技巧。

4、课堂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

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刘伟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员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员基本掌握土壤固相物质;土壤酸碱反应;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的水气热;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低产田土壤的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氮磷钾肥;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及配方施肥等知识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课内总学时108,6学分,其中电视课27学时。

二、教材1、文字教材主教材为《土壤肥料学》。

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辅助教材《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及实验》,根据本大纲的要求,阐述每章重点、要点、难点,并附实验指导。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27学时,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二部分内容:(1)每章的重点和难点;(2)必修实验操作过程及典型错误。

三、教学环节1、电视课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本课程将突破以往系统讲授的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穿插加专题讲座的方式。

2、面授与自学面授课应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音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启发式讲解、讨论。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3、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应符合本大纲的要求,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化学、植物学等总学时:120学时(理论:60,实验:60)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绪论、第一章土壤矿物质(6学时)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6学时)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8学时)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四、土壤孔性的改善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结构性一、结构体、结构性概念及结构性的本质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性质及评价三、土壤结构形成机制四、改善土壤结构的实质,常用农业措施评价第三节土壤耕性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概念、本质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耕性本章重点: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章难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耕性的影响第四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8学时)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的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三、土壤水分的能态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及异同,简介其测定方法四、水分特征曲线意义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特点二、土壤通气的机制三、土壤通气的指标四、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五、土壤通的调节,常见的农业措施并加以评价第三节土壤热量一、不同热量来源的数量及意义二、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和导温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常见农业调温措施的评价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第五章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10学时)第一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一、胶体的种类二、胶体的双电层构造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一、比表面、表面能的概念及意义二、电荷的种类、来源及意义三、溶胶和絮凝过程及意义第三节土壤的离子交换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概念的实质二、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意义及特征三、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四、离子有效度概念,影响离子有效度的因素及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五、土壤中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本章重点:无本章难点:无第六章土壤的酸碱性(6学时)第一节土壤的酸度一、土壤的酸度类型重点讲解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二、酸性土的成因明确其形成本质第二节土壤碱度一、土壤碱度的指标碱度指标的意义二、碱性土的成因与酸性土成因比较,明确其形成本质第三节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一、分析多因素的影响机制二、影响因素对测定值的影响及生产上的意义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一、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二、缓冲能力及生产上的意义第五节: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一、对养分有效性,作物及微生物的影响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措施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章重点: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本章难点: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分布(4学时)第一节土壤形成一、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二、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第二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三、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第三节土壤分布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二、土壤分布的区域性本章重点: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的介绍本章难点: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第八章土壤管理(4学时)第一节土壤培肥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二、常见土壤培肥的农业措施三、低产土壤改良原则第二节土壤污染一、土壤背景值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二、土壤不同污染源、污染物的组成及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三、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各种措施介绍与比较第三节土壤资源一、土地资源评价评价的内容及方法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本章重点: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措施,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本章难点:土壤背景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及方法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8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二、植物必需元素的分组三、肥料三要素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一、养分归还学说二、最小养分律三、报酬递减律第五节施肥技术一、施肥量的确定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本章重点: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及分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

本章难点: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十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8学时)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第二节作物的氮素营养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二、氮的生理功能三、氮的吸收与利用四、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第三节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一、铵(氮)态氮肥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三、酰胺态氮肥四、缓释氮肥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本章重点: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氮的生理功能,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8学时)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一、土壤磷素营养二、植物磷素营养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一、土壤钾素营养二、植物钾素营养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本章重点:植物磷、钾素营养,常用化学磷、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磷、钾素营养。

第十二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6学时)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与微肥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本章重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硫、钙、镁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及其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第十三章复混肥料(6学时)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一、复混肥料的概念二、复混肥料的类型第二节掺混复肥的生产一、配方设计二、肥料混合的原则三、投料量的计算四、成粒方法五、工艺流程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一、因土施用二、因植物施用三、因养分形态施用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五、掌握合理的用量本章重点: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类型,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第十四章有机肥料(4学时)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一、有机肥料的概念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三、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第二节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一、腐熟的目的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一、粪尿肥二、秸秆类肥三、绿肥四、微生物菌剂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一、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本章重点:有机肥料的概念、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以及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难点: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第十五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4学时)第一节施肥与环境一、施肥与全球变暖二、氮肥施用与环境三、磷肥施用与环境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本章重点:施肥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本章难点: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