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农学课件】《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201422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选修课开课学期:总学时:40教学时数:30/10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5、修订的依据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 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 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 3学分1、课程教学目的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肥料是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
合理利用土壤、肥料资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保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肥料学就是研究土壤中物质运动规律和植物的营养规律以揭示土壤肥力的本质、土壤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提出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等,为提高植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
土壤肥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能及其最新成果和实用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等,简明、清楚、准确、系统地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今后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好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提供帮助。
2、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理论与原理,能够具备土壤农化测试新技术、土壤评价新技术、土壤利用改良规划新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等多种技能,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农业生产、管理与发展服务。
3、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
4、课程教学重、难点土壤肥力的本质、土壤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与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6、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90教学时数:45/45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2、土壤质地类别、划分方法(卡制)(重点、难点)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重点)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分解与转化以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等内容。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一般掌握)
3、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的因素。(重点、难点)
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重点)
第三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植物营养的共性与个性,理解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掌握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及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1、复合肥料的概念(重点)
2、复合肥料与单质肥料相比具有的优点(重点)
3、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方法。(重点、难点)
4、稀土肥料和硅肥的性质及施用(一般掌握)
第六节 肥料管理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肥料与肥料混合、肥料与农药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掌握化肥的特性,合理进行化学肥料的运输和贮存。
二、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1、肥料与肥料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重点)
2、肥料与农药混合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一般掌握)
3、液体肥料的运输和贮存方法。(重点、难点)
4、固体肥料的运输和贮存方法(重点)
第七章 有机肥料(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有机肥料的种类和特点,主要还应掌握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通论》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土壤肥料学通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植物营养及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解决今后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土壤及肥料方面的问题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
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
(2)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适用专业《土壤肥料学通论》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蔬菜、森林保护、草业科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和生命科学专业类专业。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前期要求具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并与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相衔接,从而系统地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本着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教学为辅的原则,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和讨论等环节,计划教学总时数86-90学时,其中讲课68-70学时、实验18-20学时、实习半周。
6.考试考核办法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另外要求计算实验、实习及平时成绩。
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沈其荣主编参考书目:《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黄昌勇主编《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出版社出版,浙江农业大学主编《植物营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文寿主编《宁夏土壤》,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主编。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参考书:《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土壤肥料学》(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三、大纲正文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和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了解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4、能够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5、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防治方法,能够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1.1 土壤肥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土壤肥力的构成因素 1.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第二章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 2.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2 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肥力的影响 2.3 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三章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 3.2 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 作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 施肥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施肥原理和方法 4.3 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第五章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与施肥方案制定 5.1 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施肥要求 5.2 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5.3 作物的生育时期与施肥时机第六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6.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6.2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3 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四、教学形式1、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操作技巧。
4、课堂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土壤与农业化学教研室二 O O 八年二月土壤肥料学(Soil and Fertilizer)课程编号:开课学期:第4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36本课程课外总学时(讲课):20实习周(天)数:学分:2一、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的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知识,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的原理、植物营养的原理、植物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营养、主要肥料的性质及施用等内容,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学、农业气象、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等其他课程有密切联系。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好各农学类专业课打好基础,学会应用课程知识解释和认识生产实践中与土壤植物营养及肥料有关的技术、生产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学习使用课程传授知识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利用土壤,合理使用肥料的研究方法,为农业生产及相关工作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土壤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分布规律、土壤分类、主要土壤类型及性质,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与应用。
植物营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和营养特性。
施肥部分主要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合理施肥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且能因地制宜地订出合理施肥的技术措施。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6学时第1章土壤肥料学绪论(创新性内容 1学时)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土壤和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课程讲授中任课教师查阅各专业相关资料及文献,结合专业知识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
第2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学时)2.1 土壤矿物质(2学时)2.1.1岩石的风化:地壳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性质;矿物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温度、结冰、风、流水影响及物理风化特点;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化学风化的特点;生物风华;土壤母质及类型。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园林本科专业课程编号:16660407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数:3学分:3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院:生命科学学院执笔人:杜启兰审核人:一、课程说明1、性质及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领域,在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极具重要地位。
《土壤肥料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农艺、经济林、茶桑和环境科学、土地利用与管理、植物保护等各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它以“土壤、肥料、植物”为中心内容,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重点研究和探索土壤与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及使用技术,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为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粮食、蔬菜、桑、茶、果、林木等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上、学术上的支撑。
另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考研积淀知识。
2、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都为《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解,同时加强学生自学。
以“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材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信息量。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把土壤性质、植物营养的特性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为基础,进行合理施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4、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
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及讨论式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授课方式上,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图表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扼要、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的目的。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刘伟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员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员基本掌握土壤固相物质;土壤酸碱反应;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的水气热;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低产田土壤的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氮磷钾肥;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及配方施肥等知识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学时分配课内总学时108,6学分,其中电视课27学时。
二、教材1、文字教材主教材为《土壤肥料学》。
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辅助教材《土壤肥料学自学指导及实验》,根据本大纲的要求,阐述每章重点、要点、难点,并附实验指导。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27学时,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二部分内容:(1)每章的重点和难点;(2)必修实验操作过程及典型错误。
三、教学环节1、电视课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本课程将突破以往系统讲授的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穿插加专题讲座的方式。
2、面授与自学面授课应依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主、结合音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启发式讲解、讨论。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
3、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应符合本大纲的要求,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量适度,难度及题量的梯度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0/2.5开设学期第三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形成、分类、分布、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植物营养与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
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与实习,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给予说明;2.学生能对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作出系统的归纳;3.学生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4.学生能依据施肥原理,制定出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土壤肥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土壤肥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土壤肥力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污染、土壤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讲授。
对于土壤的组成、性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拟定适度的自学提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前沿动态,使其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自学指导法,使教学效果生动活泼。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30%)。
本文绪论教学目标1.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2.学生能对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作用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作用的基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
第二节土壤肥料学基本概念土壤;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自学)我国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世界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土壤肥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3.了解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一章土壤固相组成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自然界的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识别;2.学生能分析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异同点;3.学生能对土粒、质的进行系统分级;4.识别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的类型;5.学生能对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矿物质土粒成土的矿物和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土壤母质的形成及土母质类型;矿物质土粒分级;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来源及组成;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质的、土壤有机质的定义;2.了解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肥力特点;3.识别8-10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4.掌握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结构类型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的异同点;3.学生能依据土壤宜耕期的原则提出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4.学生能分析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孔隙性质土壤孔隙类型;土壤密度和容重;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因素。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质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必备的条件;团粒结构的恢复措施。
第三节土壤耕作性质土壤耕性的概念及衡量土壤耕性的标准;土壤耕性的力学性质;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土壤宜耕期的原则及土壤耕性的改良。
教法建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1.识记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土壤结构的定义;2.根据给定的参数能够计算土壤容重和孔隙度;3.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4.区别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的异同点;5.举例说明土壤容重在生产中的用途;6.能够综合分析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胶体种类、土壤产生酸碱和缓冲性的原因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五大吸收类型各自的特点;3.学生能依据土壤胶体的构造总结出土壤胶体的主要性质;4.学生能认识离子交换吸收作用在保肥和供肥方面的重要性;5.学生能分析总结出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土壤胶体的性质。
第二节土壤吸附性质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供肥性质土壤供肥性的表现;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第四节土壤酸碱性质土壤酸度;土壤碱性;影响酸碱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酸碱性质的调节。
第五节土壤缓冲性质(自学)土壤缓冲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原因。
讲授自学相结合考核要求1.识记土壤胶体、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供肥性的定义;1.分析土壤产生酸碱性、缓冲性的的原因;2.举例说明五大吸收类型各自的特点;3.掌握土壤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四章土壤肥力因素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养分、土壤热量来源、水分的类型,土壤养分形态给予说明;2.学生能依据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计算各种土壤含水量;3.学生能分析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方法;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水势;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的运动;土壤水分平衡;北方地区周年内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调节。
第二节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形态。
第三节土壤空气(自学)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热量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的热性质;土壤热平衡及其热量状况;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教法建议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1.了解土壤养分、土壤热量的来源;2.学会土壤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灌水时间的计算方法;3.掌握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与作物生长的关系;4.识记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土壤的几个热性质。
第五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土壤分类系统和土壤分布规律给予说明;2.学生能区别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矿物与岩石,土壤与母质;3.学生能分析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4.学生能对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划分依据给予系统的归纳;5.识记土壤分类、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的定义。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成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的成土过程。
第二节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概述;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纲和土类;河西地区的土纲和土类。
第三节土壤分布规律(自学)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律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
教法建议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区别矿物与岩石、土壤与母质;2.综合分析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3.掌握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划分的依据;4.举例说明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河西地区土壤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给予说明;2.学生能对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成土条件给予系统的归纳;3.学生能够识别灌漠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4.学生能够分析盐土、风沙土的成因,制定出其改良方案。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河西地区地形地貌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
第二节河西地区主要土类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
教法建议讲授法、讨论与自学指导相结合。
考核要求1.了解祁连山地、北山山地、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2.分析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成土条件;3.掌握灌漠土、潮土、盐土、风沙土的划分依据;4.识记盐土、风沙土的改良措施。
第七章土壤培肥及土壤污染与其防治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我国土壤污染动态给予说明;2.学生能分析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途径;3.学生能制定出土壤污染的防控措施;4.学生能认识土壤污染对植物、人类的危害。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培肥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肥力调节途径。
第二节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的指标判定的方法;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化肥农药污染控制。
教法建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考核要求1.能够区别化肥与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途径;2.能够制定土壤污染的控制技术;3.掌握土壤污染的指标的判定标准;4.识记肥沃土壤的特征,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八章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大量必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关系;2.学生能对营养元素失调症作出明确的判断;3.学生能够制定出基肥、种肥、追肥的施肥方法;4.学生能对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养分的吸收植物体的营养组成;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的非必需元素;植物的根部营养;、植物的叶部营养;植物的关键营养时期。
第二节施肥的环节与方法(自学)基肥;种肥;追肥。
第三节合理施肥的几个参数形成经济产量作物吸收NPK的量;土壤供肥量;不同种类化肥有效成分;不同种类有机肥有效成分;有机肥提供的养分量;不同种类肥料利用率。
第四节施肥的要诀及施肥量计算和经济效益分析作物合理施肥的要诀;主要作物施肥量计算;增产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教法建议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1.分析大量必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关系;2.具例说明作物缺氮磷钾的主要症状;3.基肥、种肥、追肥施肥方案的制定;4.肥料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分析。
第九章氮素营养与氮肥教学目标1.学生能对铵态氮与硝态氮的营养特点、同化过程的异同点给予说明;2.学生能具例说明作物缺氮的主要症状;3.学生能分析超量施用氮肥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4.学生能根据不同氮肥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施用技术。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氮素营养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作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营养特点;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及其丰缺指标。
第二节土壤中氮素及其转化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质量分数;土壤中氮的形态;土壤中氮的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