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壤肥料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课程说明
《土壤肥料学》是为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形成、分类、分布、土壤培肥与土壤污染、植物营养与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与实习,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设的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因素给予说明;
2.学生能对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作出系统的归纳;
3.学生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4.学生能依据施肥原理,制定出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土壤肥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土壤肥力为突破口,侧重于土壤肥力因素、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污染、土壤培肥、植物营养与施肥的讲授。对于土壤的组成、性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肥技术,拟定适度的自学提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前沿动态,使其成为未知领域的开拓者。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自学指导法,使教学效果生动活泼。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30%)。
本文
绪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
2.学生能对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作用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作用的基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
第二节土壤肥料学基本概念
土壤;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自学)
我国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世界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1.识记土壤、土壤肥力的定义;
2.举例说明国外土壤学的代表人物;
3.了解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一章土壤固相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自然界的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识别;
2.学生能分析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异同点;
3.学生能对土粒、质的进行系统分级;
4.识别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的类型;
5.学生能对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给予说明。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土粒
成土的矿物和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土壤母质的形成及土母质类
型;矿物质土粒分级;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组成;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1.识记土壤质的、土壤有机质的定义;
2.了解砂质土、壤质土、粘质土的肥力特点;
3.识别8-10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4.掌握土壤有机质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结构类型给予说明;
2.学生能区别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的异同点;
3.学生能依据土壤宜耕期的原则提出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4.学生能分析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孔隙性质
土壤孔隙类型;土壤密度和容重;影响土壤孔隙度的因素。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质
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必备的条件;团粒结构的恢复措施。
第三节土壤耕作性质
土壤耕性的概念及衡量土壤耕性的标准;土壤耕性的力学性质;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土壤宜耕期的原则及土壤耕性的改良。
教法建议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1.识记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土壤结构的定义;
2.根据给定的参数能够计算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
4.区别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的异同点;
5.举例说明土壤容重在生产中的用途;
6.能够综合分析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对土壤胶体种类、土壤产生酸碱和缓冲性的原因给予说明;
2.学生能区别五大吸收类型各自的特点;
3.学生能依据土壤胶体的构造总结出土壤胶体的主要性质;
4.学生能认识离子交换吸收作用在保肥和供肥方面的重要性;
5.学生能分析总结出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胶体性质
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土壤胶体的性质。
第二节土壤吸附性质
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离子交换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三节土壤供肥性质
土壤供肥性的表现;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第四节土壤酸碱性质
土壤酸度;土壤碱性;影响酸碱度的因素;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酸碱性质的调节。
第五节土壤缓冲性质(自学)
土壤缓冲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