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本章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地位;掌握《归园田居》的诗意、主题及表现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归园田居》的诗意、主题及表现手法;陶渊明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地位。

1.3.2 教学难点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理解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独特感悟。

第二章: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2.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陶渊明的家世、生平经历、仕途历程等,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倾向。

2.2 创作背景分析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探讨陶渊明创作《归园田居》的历史原因。

2.3 文学地位评价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第三章:《归园田居》的诗意与主题3.1 《归园田居》的诗意分析《归园田居》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之美。

3.2 主题探讨讨论《归园田居》所表现的主题,如归隐田园、赞美自然、批判世俗等。

第四章: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4.1 表现手法分析《归园田居》中的比兴、象征、寓言等表现手法。

4.2 艺术特色探讨《归园田居》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拓展5.1 课堂练习请学生选取《归园田居》中的一句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2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文学风格。

第六章:《归园田居·其一》诗文解析6.1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30《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新课导入在《桃花源记》中,我们结识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与陶渊明齐名的还有王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人钦佩,被苏轼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教人推崇。

这节课,我们将随陶渊明一起去观赏田园,随王维一起去观赏边塞风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óu jì)燕.然(yān)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2)一词多义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长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4.作者链接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2. 《归园田居》作品特点:描绘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怀。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形象。

2. 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阐述《归园田居》的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章节二: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作者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

2. 诗词意境: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3. 表现手法:白描、寓情于景等。

教学步骤:1. 通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分析诗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3. 逐句解析诗词,指出关键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章节三:词义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归园田居》中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重点词语释义: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2. 词语用法:分析词语在诗中的用法和含义。

教学步骤:1. 挑选重点词语,进行释义和用法讲解。

2. 学生自主查阅词典,巩固学习成果。

3. 结合诗句,分析词语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章节四: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悟《归园田居》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情感: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宁静、淡泊。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与诗中情感的共鸣。

3. 总结诗中的情感主题,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章节五:拓展与应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二)《归园田居》介绍作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三)朗读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2.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自学时间】:4分钟(四)整体感知,概述诗意。

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2.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方法指导】: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2.结合背景和《全品》资料,将自己的见解旁批课本。

【自学时间】:6分钟【明确】:1.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2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之《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听读课文。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学生自主探究,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归园田居》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的理解与背诵,艺术特色的分析。

难点: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感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对比分析法:将《归园田居》与其他相关诗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的人生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文内容、情感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如寓情于景、对比手法等。

5. 情感体验(5分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

(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1)背诵《归园田居》。

(2)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作文。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教案】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 让学生了解文人士大夫对归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归园田居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诗句进行个人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思考:提问学生们对归园田居有什么了解和印象,为什么会选择这篇诗进行学习?二、学习归园田居(15分钟)1. 教师读诗:为了让学生感受归园田居的意境,教师对诗进行朗读;2. 学生跟读:让学生们跟着教师的朗读逐句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3. 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分析诗句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归园田居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探究诗意(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句的意境和主题进行讨论;2.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诗句;3. 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诗意的解读和讨论。

四、个人表达(15分钟)1. 小结讨论:根据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总结和讨论;2. 个人表达: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五、课堂展示(10分钟)1.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表达或者将作品展示在课堂上;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的形式,增强了归园田居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在表达中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归园田居的艺术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的诗篇;(2)了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会欣赏古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追求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意象的分析与体会;3. 诗人情感的把握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用语的理解;2. 诗中哲理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归园田居》;2. 诗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古代农业生产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归园田居》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内容;a. 诗人为什么选择归园田居?b.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c. 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哲理?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深入挖掘诗文内涵。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

5. 课后作业(1)背诵《归园田居》;(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述田园生活的诗文,如《江南春》、《渔家傲·秋思》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2. 影视欣赏:播放与《归园田居》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式,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田园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理解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作者的生平和田园诗的特点。

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归园田居》,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交流各自的感悟。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2)对比其他诗人的田园诗,分析其异同。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田园诗,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归园田居教师教案

归园田居教师教案

归园田居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的诗意,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 诗歌的审美鉴赏方法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归园田居的背景介绍、诗歌解析、相关文化知识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生用书:含有一至五首诗歌的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之美。

(2)提问:你们对田园生活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2. 诗歌解析:(1)诗人背景介绍: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山水、田园、花鸟等。

(3)情感分析:探讨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见解。

(2)提问回答:针对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审美鉴赏:(1)对比分析:挑选其他诗人的田园诗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欣赏。

(2)情感体验:让学生尝试创作田园诗,体验诗歌创作乐趣。

5. 总结:(1)回顾诗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

6. 作业布置:(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诗歌。

(2)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感悟文章。

7.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教案教学内容:诗歌解析、对比分析、审美鉴赏教学步骤:背景介绍、意象分析、情感分析、课堂互动、总结教学目标:理解诗歌意境、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文人墨客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陈师道的《田园犬》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不同感受和表达方式。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诗歌全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字词释义: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句子翻译:翻译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分析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6. 情感分析:分析诗中的情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7. 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10.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桃花源记》、《饮酒》等,加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教案:《归园田居》一、教学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的社会背景。

2.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归园田居》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教师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诗歌背景和作者背景(20分钟)c.分析《归园田居》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诗歌分析(30分钟)a.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b.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和描写手法。

c.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感情表达和意境描绘。

3.个人思考与讨论(30分钟)a.每个学生都写一篇关于自己向往归园田居的文章。

b.学生小组间交流和讨论。

c.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和观点。

4.总结和评价(10分钟)a.教师总结学习成果和学生的表现。

b.学生自评和互评。

五、教学资源准备1.诗歌原文《归园田居》。

2.相关的诗歌解读和研究资料。

3.学生写作材料和展示工具。

六、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诗歌写作,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观察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水平。

七、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和《归园田居》相关的诗歌作品。

2.了解其他诗人对自然和乡土生活的描写和思考。

3.学习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

八、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归园田居》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

2. 分析《归园田居》的诗意和情感。

教学步骤:1.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仕途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2. 分析《归园田居》的诗意,解释诗中描绘的田园景物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探讨诗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章节二:诗歌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园田居》的诗意和结构。

2.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1. 分析《归园田居》的诗意,解释诗中描绘的田园景物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结构,探讨诗的起承转合和韵律美。

3.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章节三:诗歌解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归园田居》的深层含义。

2. 探讨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思想观点。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探讨其深层含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和讨论。

章节四: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归园田居》的诗意和情感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运用《归园田居》的诗意和情感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引导学生以《归园田居》的诗意和情感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章节五: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归园田居》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对《归园田居》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

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归园田居》的学习内容。

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

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

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赏析,对归园田居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及对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归园田居》,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培养对古代文学家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分析,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朗读与赏析《归园田居》,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纸、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一: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二:分析课文,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过程三:讲解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过程四: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

2. 例题讲解:分析《归园田居》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作者:陶渊明4. 课后作业:仿写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家乡”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答案示例:我的家乡绿水青山绕,稻花香里说丰年。

池塘荷叶伞,蜻蜓立上头。

牛羊亦自乐,嬉戏麦田间。

此景谁可共,诗人独醉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是否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意境与情感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反思说课稿秋天的风铃教材简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预习课文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品味诗意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请简要说一说。

2 .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岀来。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联一①艺术上的特色;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30 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30 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教案一:《归园田居》赏析与习作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2. 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通过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归园田居》的内涵和意义;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3. 激发学生对自然、田园生活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归园田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舒畅;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乡村景色,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诗歌赏析(10分钟)1. 介绍《归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解释诗歌中的文字和意象;2. 请学生读诗歌,尝试理解其中的描述和表达;3. 引导学生对比现代都市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意义;三、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或者想象中的乡村田园,写出一首自己的《归园田居》;2. 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语言和描述,表达对乡村的喜爱和向往;3. 提供一些词语和句式的参考,帮助学生起步和表达:参考句式:1. “田园之美,在于它的宁静和朴实。

我喜欢……”2.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点缀出一片美丽的画面。

我看到……”3. “夜晚的乡村,星空闪烁,还有……”4. “我心中的田园生活是……”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欣赏他人的优秀之处;2. 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让其它学生进行点评;3. 总结诗歌创作的体会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归园田居》的赏析和自己的诗歌创作;2. 引导学生思考,田园生活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3.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多写作,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归园田居》的赏析和诗歌创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
学习内容
第六单元第 30课:归园田居(第__1_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品味诗词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15 分、交流展示 12 分、小结 5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
导)
一、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交流陶渊明及《归园田居》的相关知识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
他有志不得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
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
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
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
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
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2.欣赏录音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注意以下字音词义:
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合作探究
1、疏通句意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
妙处。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
古代文学艺术
中的奇葩,它
脍炙人口,经
久不衰,它以
丰厚的精神给
养孕育着代代
世人。

今天,我
们和几位诗人
一起走进诗的
王国,领略它
的风采。

自学指导
1.初读诗歌、
扫除文字
障碍。

2.借助工具
书和课下
注释疏通
诗意。

3.划分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并达到熟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总结: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三、小结
《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四、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读成诵。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颈联叙事
尾联抒情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