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
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与实践
![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e80bf5567ec102de3bd8938.png)
“重庆中央商务区” “西部华尔街”
发展历程
棉货、呢绒、金属、杂货 金融、商业发达
银行、各类 特色商业街
行政区:上清寺、大溪沟一带 商业区:七星岗、解放碑一带 商、住混合区:两路口一带
解放碑商业步行街
主要产业:银行、管理总 部、证券金融、保险公司、 信托投资、区域总部
居住、商业中心 规划为普通住宅区
维持原状
轨道和地面公交“站点边缘化”,多方向至解放碑步行时间超过5分钟。
466m 230m
475m 777m 425m
535867mm
地面轨公道交站站点点
临江门站B5入口标志陈旧、设施损坏,入口电梯未开启,没有照明,环境较为黑暗陈旧。 地下商业街通道夜晚的安全和照明问题突出。
人行道上站满了等公共汽车的乘客,而且很难通行。
一、现状分析
6. 拥有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但区内整体步行环境品质参差不齐。
解放碑步行街长1000米,乔木约30棵,平均间隔33米; 观音桥步行街长400米,乔木约70棵,平均间隔4米。
v.s.
一、现状分析
6. 拥有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但区内整体步行环境品质参差不齐。
消极街道界面的比例高达50%!
当行人交通灯失效,行人就会制造交通混乱
人行十字路口的长时间等候意味着许多人选择违章穿越马路
一、现状分析
4. 步行与公交和轨道接驳不足,公交“最后100米”问题突出。
一、现状分析
4. 步行与公交和轨道接驳不足,公交“最后100米”问题突出。
一、现状分析
4. 步行与公交和轨道接驳不足,公交“最后100米”问题突出。
南宋时期,重庆上下半城已初见雏形,受自然地理、区位交通、政策制定等因素影响,上下半城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 命运。下半城与上半城虽一街之隔,但从产业构成、街区风貌、生活方式来看,都有着天壤之别。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bc4e07f18583d0496459a7.png)
1.1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目的渝中半岛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汇合处,是重庆近代城市的发祥地,是展现重庆城市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为了突出重庆“山、水、城”三位一体的立体山水园林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改善人居环境,重庆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最终通过保护和塑造渝中半岛江城、山城风貌,控制城市容量,优化城市功能,实现“显山露水”的目标,体现“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的意境。
1.2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范围及规划期限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范围西起佛图关、鹅岭,东至朝天门,北到嘉陵江,南界长江,总面积9.47平方公里。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近期为2003—2007年,中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
1.3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原则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依据以下6个原则进行:(1)反映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中国的直辖市之一的独特城市个性。
(2)尊重现有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城三位一体的特色。
(3)充分考虑渝中半岛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因素,使城市空间与城市功能相得益彰。
(4)尊重城市发展的文脉,构建富于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
(5)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遵循相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1.4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总体控制要求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宗旨是塑造和提升渝中半岛的城市形象,城市功能的优化则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
按照“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规划设计原则,渝中半岛的主要内容为“优化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容量、疏解居住人口、增加开敞空间”。
其总体设计要求如下:1.4.1渝中半岛的现状功能主要为商业、文化、信息、行政、交通和居住。
形象设计拟强化了商贸、文化功能、增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及其与之配套的大中型公共设施,控制并弱化了居住功能。
1.4.2根据建筑天际轮廓线和自然地形特点,形象设计将渝中半岛分为三段八片进行规划控制。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fcbee3fad6195f302ba60f.png)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Analysis Method of Mountain City Profile:Taking Chongqing Yuzhong Peninsula as an Example朱梦源 Zhu Mengyua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1-0076-05 收稿日期 2017-06-26摘 要 该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观点,借助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 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 试图探索山地城市设计新思路。
该文以重庆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并以其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范本,采用网状体系的方法,对连续山地城市剖面上各个地段的空间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进行分析,针对重点区段的空间建设进行原型提取,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 类型学 城市剖面 山城 分析研究 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morphology, we focus on urban scal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pace research by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ity profil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n mountain city. Taking Chongqing eighteen ladder-Minquan road liberation monument-Hongya hole histor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ofile line, selecting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model, using the mesh system metho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ty system of the sequential city profile, we also make a prototype extraction for the key sections' spati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sign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City profile, Mountain c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ign method1 研究动因目前研究城市形态的思路大都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角度入手,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的角度出发,如分析图底关系,但是城市现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从水平角度去解析难免具有局限性。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21577148d7c1c708a14558.png)
按照“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原则,以疏解半岛人口容量、优化半岛用 地功能,改善半岛环境景观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措施,加大公益性项目投 入,并同半岛危旧房改造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尽早实现绿色通廊、城市阳台、山 城步道等,使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蓝图成为民心工程、分期逐步变成现实。
城市形象设计结合渝中半岛的山形和城市轮廓线的特点,同时与渝中半岛商贸 和商务中心的城市功能相呼应,分别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和上清寺——两路口,以 两组超高层建筑群——“民生城市之冠”和“中山城市之冠”重新构建出高低起伏 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2)半岛之门
“半岛之门”是进入渝中半岛的标志性城市入口,半岛之门强调了城市入口的 可识别性。形象设计采用标志性建筑、植物造景、历史文化复兴等多样手法,重点 塑造了 6 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半岛门户。它们是:
形象设计提出:第一段应强化建筑轮廓线,突出商贸功能;第二段应控制建筑 高度,和谐处理建筑轮廓线与山脊轮廓线的关系,突出文化功能;第三段应严格控 制建筑高度,强化山脊线和山体绿化,突出游憩和公共活动功能。
1.4.3 渝中半岛的建设和改造,应保持城市主要干道两侧和半岛临江建筑景观 的完整性,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3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
“山城步道”是贯穿半岛南北、通达两江沿岸的人行步道系统。它将城市中最 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联接起来,改善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质量,它串接了历史的 不同片断,成为体验城市演变发展的“时间隧道”。
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九条穿越半岛的山城步道将上、下半城与城市水岸紧密联系 起来,并串接了半岛中的重要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既形成人们休 闲散步的带形空间,也辅助解决山城车行交通上下不便的问题。
重庆渝中半岛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设计
![重庆渝中半岛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5bbc7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0.png)
重庆渝中半岛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设计摘要:老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有关的就多达五处,重庆的码头文化直至现在仍是巴渝地区的文化代表之一。
码头文化的起因是劳动人民抱团发展,在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去,随着时代发展,朝天门码头的两江夜景游成为了重庆自然人文景观中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成为了展示魅力重庆的重要平台。
区政府着力打造现代旅游服务业,计划将朝天门地区建造成为集商贸购物、旅游观光和交通枢纽“三位一体”的新型现代服务功能示范点,一系列改造势在必行。
关键词: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交通枢纽前言:码头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独占水陆交通鳌头之力,故早期的朝天门码头成为了重庆最具标志性、最具代表的码头。
作为重庆最早的自然岸坡式老码头,此时的朝天门码头景观呈现着它的自然原生态的状态,有着几百家的结舫水居者,呈现着水运繁忙的状态,是水陆运输的总枢纽。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其进行改建,于1984年建成了客运缆车道,成为了重庆人民心中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文化的注入,城市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城市风格.2012年8月30日,朝天门码头进行了新时期的设计改革,爆破拆除了重庆港运大厦和重庆三峡宾馆2所地标性建筑,新建“朝天扬帆”城市综合体。
重庆码头文化的价值取向空间价值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码头由过去只承载交通运输的功能逐渐转型成为城市景观游憩景点,由原本单一的功能逐步转变为现在综合性的码头,如朝天门码头,从客运码头发展成具有重庆独有的,具有城市代表性质的旅游景观空间.具有发展意义的码头成功转型,还有一部分码头的功能却越来越单一,这一类的码头产生于城市的需求,为了减少重工业影响城市内部。
所以码头空间在城市中也是独特的构成体,对于城市空间而言,它即相互影响又互相发展。
历史文化价值“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展,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
南方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探讨
![南方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4bac639647d27284b735145.png)
南方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探讨摘要:本文以湘西自治州吉凤经济开发区“一江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试图探讨南方山地城市中滨水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以期为滨水空间成为山地城市的核心公共空间继而使城市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提供一些借以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引言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的69%,而对所有的山地城市而言,从最初的城市选址、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确定、城市取水点与居民区的划定等,到城市形成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城市滨水空间在其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山地城市是一种具有特殊场所特征的建设基地,而山地城市中的滨水空间由于其稀缺性与丰富的高差和空间关系,给置身其中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
与平原地区进行城市建设相比,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城市中,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清晰的功能布局、良好的交通组织、适宜的建设密度等要求以外,还应以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对整个区域在空间上、风格上、形态上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做到完整而丰富、统一而又具有变化的整体城市空间风貌和景观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和城市用地的紧张使城市的滨水空间遭到污染和破坏,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成为保持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广义上来讲,其本身修建在大于5°以上的起伏不平的斜坡地上的城市即为山地城市,基于此,本文以湘西自治州吉凤经济开发区“一江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实例,探讨南方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方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南方山地城市的滨水空间自然环境秀丽,人文景色独特,近年来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需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滨水空间的构建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相应的完善和发展。
针对湘西地区滨水空间的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一是设计理念和开发过程中摒弃了对传统的延续。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3f57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3.png)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重庆市嘉滨路滨水景观风貌试验段设计为例黄鹏【摘要】本文通过讨论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试图探寻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新思路,以期为复兴滨水空间及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提供一些思考.【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山地城市;共享性;滨水空间;复兴【作者】黄鹏【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重庆是一座典型的滨江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山地城市。
其滨水地段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气形成了别具吸引力的景观风貌。
市政府对未来两江四岸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开放、转型、多元”(滨江带由单一货运和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休闲、生活、内陆客运交通功能),为重庆滨江带景观设计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随着城市大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山地城市传统滨水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者被新兴城市文化所代替。
山地城市的滨江带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服务于多目标的设计,它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1 山地城市滨水带的认知山地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陆地部分与城市中的自然水体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山地城市滨水带不仅涵括了山地特征明显的陆地部分和水域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其水陆交接的区域。
城市中的这些既有水体作为源泉,又有湿地和山地作为活动空间的区域,与城市滨水带景观生态的关系相当密切。
山地城市滨江带是一个城市与江河水体之间的水陆界面,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界面,与水体、城市、背景山体形成一个景观复合体;同时,又是重要的生态界面。
2.2 山地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要素构成山地城市滨江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个部分。
[2]城市本来就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构成的,理想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以自然景观为“底”,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图”,两者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总和,以供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ee17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d.png)
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赵樾(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摘要: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复杂的地貌和高差给景观设计带来诸多挑战,特别是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
本文以重庆清溪河景观整治项目为例,充分研判片区发展规划、场地的现状条件及未来所需承载的功能需求,针对项目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提出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为山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4-0042-02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重庆北部新区,设计总面积约20.4万m2,南面与渝北区隔江相望。
区内山水环境保存良好,是重庆滨江地带中生态宜居潜力突出的重点区域。
2上位规划与现状分析2.1上位规划分析从北部新区总体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项目地应顺应新区快速发展趋势,应积极提供多种功能以应对北部新区整体城市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分析项目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可知,场地具有绝佳的自然生态条件,易形成自然人文和谐共处的城市滨水空间。
2.2现状分析项目从多方面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地对场地进行设计。
2.2.1项目周边建设分析现状周边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
东北、东南方向已经建成和正在开发高档住宅项目。
2.2.2项目内部现状分析地形地貌:场地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场地竖向高差最大处达到30m。
绿化:现状植被多为竹、水生植物为主的植被,部分地表裸露。
排水:现状有部分排水沟,不成系统,在丰水季易形成积水,造成场地内涝。
道路:现状道路较为单一,多为石子路,河涌上游有慢行步道。
服务设施:现状场地内基本无驿站、廊亭、垃圾桶等配套的服务设施。
项目内部水文分析:根据防洪规划对洪水分析计算的要求,项目所在地相关的洪水位数据分别是百年一遇203m以及50年一遇201.3m。
浅析山水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利用规划开发
![浅析山水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利用规划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d8d2dd6ea98271fe910ef9da.png)
浅析山水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利用规划开发摘要: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十分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重庆城市未来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试从山地城市用地评价、山地城市交通建设、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滨水区开发等四个方面山水城市重庆的空间有效利用。
关键词:山地城市;交通建设;地下空间;滨水区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由于山地城市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限制影响,给山地城市规划发展带来了复杂和特殊问题,重庆市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较之与其他平原地区城市面临解决的问题就更多,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就更复杂、更尖锐。
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势条件,解决重庆城市发展问题,发挥城市功能作用。
一、山地城市用地评价对于山地城市的规划开发,正确的用地评价是山地城市规划开发的先决条件。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地貌多变,自然生态环境复杂,这给山地城市规划和开发带来较大的困难,这是制约山地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
重庆市的可建设用地十分有限,造成建设用地分散、零乱,给城市的用地布局及城市功能的有效组织带来诸多不便。
山地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山、水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与活力,积极而又巧妙地利用山地资源条件,正确而又客观地对建设用地做出分析,且合理地加以利用,就能化地理劣势为资源优势。
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自然环境作为城市构成的要素加强用地控制是山地城市建设的灵魂山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特别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向城市聚集,集中带来了现代文明,带来了效益,带来了城市发展。
目前,城市建设一般采用高强度开发,利用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作为山地城市重庆市,人均建设用地少,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城市功能混杂较为普遍,因而缺少城市中的环境质量。
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探讨
![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f048122a5e9856a56126044.png)
摘要: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也如火如荼的展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城市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山地滨水城市来说,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控制好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滨水区既是城市的窗口地区,又是涉及到诸多敏感领域的地带。
滨水带的景观规划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处理,而应作为整个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滨江地区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带重庆滨水带滨水自然生态绿化滨水区建筑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theexploita-tionofourcountry,thecitieshaveimprovedalotinmanyaspects.Atthesametime,thereappearssomeen-viromentproblems.Howtokeeptheenviromentofthewatersideinthecityissignificanttothecitiesseatedinthemountainousareathatholdsomewatersuchasriverandlake.Thewatersideisnotonlythewindowsofacity,butalsoinvolvessomesensitivefieldsofacity.Thelandscapeofthisareacan’tbedealtwithsolelybutasanorganicpartofthewholecity。
Onlybythisway,thisareacangrowscontinuallyandhealthily.Keywords:watersideareaofhillycity.water-sideareaofChongqing.Thenaturalenviromentofthewatersidearea.thearchitectureinthewatersidearea中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上。
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分析——以重庆渝中区十八梯片
![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分析——以重庆渝中区十八梯片](https://img.taocdn.com/s3/m/b057d0676137ee06eff918fc.png)
作者简介:江啸(1989—),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咨询。
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分析——以重庆渝中区十八梯片区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为例江 啸,颜 科(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013)摘 要:重庆市渝中半岛解放碑地区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也是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中的难点和痛点。
该工程系统串联了该区域内分散的地上地下系统。
文章介绍重庆渝中区十八梯片区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设计,分析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的特点,并从控制因素、设计理念、平纵线形、横断面设计、片区智能交通设计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为类似工程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八梯;山地流域型城市;道路设计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15-0171-04目前,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许多人选择了自驾出行方式[1],导致汽车保有量激增,停车难情况日益严峻。
渝中区解放碑—十八梯地区作为重庆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其停车位需求量庞大,尽管其地下停车位资源丰富,但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不便于市民出行[2],且地面交通复杂,通往停车位路线曲折,南北走向联系较弱,交通集散严重依赖东西向结构性道路进行转换。
因此,建立一个包含停车库连接通道、外部干道连接通道的地下路网,迫在眉睫。
随着十八梯片区地上地下加快实施建设,未来将在渝中区下半城地区地下形成连接多个停车库、上千个停车位的地下道路系统,这一系统将彻底改变解放碑地区道路交通组织格局,改善解放碑地区交通集散能力[3]。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服务范围广、交通组织合理、连接效率高、服役设施安全的地上、地下综合性路网,便成为设计者需要攻克的难点[4-8]。
文章就重庆渝中区十八梯片区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作为示例对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山地流域型城市都市核心区道路设计背景从道路交通设计的角度而言,山地流域型城市具有地形起伏大、水域限制多、多组团分割、城市用地紧张等特点。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2cd1c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5.png)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以重庆主城为例楼肖华 周 涛〔摘 要 〕 滨江路是山地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重庆主城为例 ,重新审视了主城两江已建和规划 未建滨江路在城市景观 、生态 、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江河水位变化及洪水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 并提出山地城市滨江路的合理规划建设模式和防洪设计标高设置建议 。
〔关键词 〕 滨江路 ;山地城市 ;规划建设反思 ;防洪标高〔中图分类号 〕 U412. 1 + 3〔文献标识码 〕 A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重要部分 。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 ,促进滨水地带的用 地开发 ,山地城市普遍开展了滨江道路规划建设 ,以 满足城市交通乃至城市防洪的需求 。
随着近年山地 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扩大 ,滨江路的规划建设普遍存 在道路与山地景观环境不协调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 背离 、与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初衷相违背的情 况 。
实际上 ,滨江路是城市滨水地带重要的基础设 施和组成部分 ,其功能除了交通 、防洪外 ,还是展示 城市景观 、风貌 ,满足居民休闲 、娱乐 、亲水的重要载 体和纽带 ,其建设模 式 应充 分考 虑 这些 根本 因 素 。
另一方面 ,滨江路防洪标高 ①的设置决定着滨江路 规划建设标高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滨江路抵御洪水 的能力 ,并随之影响 滨 江路 及滨 江 地带 的景 观 、风 貌 、亲水性等综合功能的发挥 。
因此 ,有必要从城市一 引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
广义上讲 ,山地包括地理 学划分的山地 、丘陵和崎岖不帄的高原 ,它们约占全 国陆地面积的 69 % ,其中山地约占 33 % ,丘陵约占 10 % ,高原约占 26 % ,其余 31 %为盆地和帄原 。
而 山地城市是指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 [ 1 ] 。
据相关统计 ,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山 地居住的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653d4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0.png)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滨水地区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滨等水域与城市相交的区域。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也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滨水地区进行城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介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首先,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保护。
滨水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可以通过保留自然湿地、建设水生态公园等方式,保护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同时,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也应注重人们的需求,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景观赏析空间等,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应注重融入当地文化特色。
滨水地区常常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融入传统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城市形象。
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广场、举办特色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滨水地区的居民和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再次,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居民的需求,还要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滨水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实践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风险评估,充分了解滨水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包括政府部门、开发商、市民等的参与,共同推动城市设计的实施和改进。
综上所述,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需要注重生态保护、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规划和管理,可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城市。
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以重庆为例 樊赛连
![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以重庆为例 樊赛连](https://img.taocdn.com/s3/m/b5428f0089eb172dec63b72a.png)
滨水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以重庆为例樊赛连摘要:分析滨水区特质及开发模式,解释成开发热点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借鉴欧美及国内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的成功经验及模式,结合重庆主城区典型的城市发展现状,针对重庆当地典型案例进行城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
关键词:滨水区特质;开发模式;风貌保护;发展策略在欧美国家滨水区开发建设始于1960年代末的北美。
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一场严重逆工业化进程,一度兴盛的内港区迅速衰落。
1967年,城市内港滨水区的衰落引起各方关注。
1980年代,滨水区再开发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并掀起世界性再开发热潮。
1990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开始关注滨水区的重要性并进行开发实践,借助滨水区的成功开发或再开发实现城市复兴的目的。
一、滨水区特质1 多重价值性社会转型的契机使滨水区日益成为新的土地投资热点。
对政府或投资者来说,滨水区开发或再开发,蕴涵巨大的经济价值。
滨水区人类活动参与丰富,且自然环境风光优良,是理想的公共开放空间,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
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门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新的投资,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2矛盾复杂性产业转型、工业衰退使滨水区成为城市中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各类矛盾复杂集中。
1)、土地稀缺与开发需求旺盛的矛盾:滨水区土地容量有限,产业结构调整置换部分土地,满足不了城市的开发需求。
2)、休闲需求与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滨水区是旅游休闲、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和其他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但交通不便、公共空间等设施缺乏,降低休闲积极性。
3)、城市开发与生态敏感之间的矛盾:滨水区不可持续开发建设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对城市原始的地形地貌造成破坏。
4)、不可持续的开发建设行为与城市历史文化肌理之间的矛盾:滨水区的城市开发建设逐步蚕食历史传统街区、特色码头和工业遗址,破坏滨水区历史文化肌理。
二、滨水区开发模式世界上众多滨水开发项目,其建设初衷和最终目标都是城市滨水地带乃至整个城市的复兴。
山地高密度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研究r——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高密度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研究r——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26dfb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d.png)
山地高密度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研究r——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张昆暐【摘要】山地城市建筑容积率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开敞空间越来越少,城市问题日益凸显,而绿地空间的优化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成效显著.针对山地城市三维立体的空间属性、山水相依的城市环境与紧凑密集的用地形态等个性特征,该文以渝中半岛为例,从保护山水资源、呼应山水格局、凸显山地特色、拓展与联系绿地空间等角度,探索了山地高密度城市绿地空间的优化策略.该研究对国内同类型城市绿地空间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风景园林;山地城市;高密度城市;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渝中半岛【作者】张昆暐【作者单位】重庆市鹅岭公园管理处,重庆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0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山地城市呈现高密度发展态势,由此带来经济社会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1]。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2],从生态安全、环境支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优化山地高密度城市的绿地空间,是缓解和改善其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3]。
但是,山地高密度城市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一定城市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复合城市形态。
因此,如何提出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绿地空间优化策略,已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学界对于“高密度城市”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量化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城市的人口密度超过1.5万人/km2或建筑容积率超过2.0[4-5]的城市均可被视为高密度城市。
渝中半岛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当前重庆人口密度和建设密度最高的地区。
其中,人口密度超过3.23万人/km2,容积率5.0以上的区域接近90%[6];半岛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三面环水,整体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227m。
穿城而过的中央山脊线将半岛分为上、下半城,形成壮丽的山城景观,呈现典型的山地高密度城市特征。
山地城市竖向轮廓风貌特色塑造研究_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
![山地城市竖向轮廓风貌特色塑造研究_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f8412f07c1cfad6195fa776.png)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对塑造、孕 梁子、较场口一线移至今通远门、临
育城市竖向轮廓特征起基础性作用, 江门一线,其城区范围已较李严旧
使城市竖向轮廓具有相对稳定性与 城扩大近两倍。明初,戴鼎在宋末旧
延续性,那么人文景观——人工建 城址的基础上筑石头城,确立了明
构筑物则是使城市竖向轮廓具有不 清重庆城范围。明清重庆城,据史籍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竖向特征 是形成城市竖向景观风貌特色的基 础性条件,如旧金山城内的山地公 园和山丘地形条件,大连的山、海、 岛交相辉映的自然环境,唐山市内 的三山二水等等,都是形成城市竖 向轮廓风貌特色的基础性条件。渝
楼”为代表的巴渝民居建筑,以生动 的形象,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体量 组合,建筑与山地环境和谐共生,塑 造了重庆极富层次感的山城竖向轮 廓。以高层建筑为代表的现代建筑, 以其高耸的体量,突现了现代科技 的发达,塑造了新时期的山城竖向 轮廓。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City's Vertical Outline: A case study on Yuzhong Peninsula of Chongqing
邱强
QIU Qiang
前言
裨益。
山地城市竖向轮廓是山地城市
景观风貌特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1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竖向轮廓 山地城市因其独特的三维地貌特征, 的构成要素
文章编号:1 0 0 9 - 6 0 0 0 ( 2 0 0 9 ) 0 1 - 0 0 4 3 - 0 5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邱强(1 9 7 5 - ),男,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注册规划师,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
山地城市竖向轮廓风貌特色塑造研究
最新半岛说明书
![最新半岛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7f55bf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8.png)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说明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越来越受到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重庆需要更好的城市形象来反映其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
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形象的窗口,如何体现重庆的经济地位和独特的山水形态,成为本次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的重心。
第一章设计理念1.1 概念重庆渝中半岛面向新世纪的关键词:“人与自然”、“国际化”和“文脉”。
关键词:“人与自然”城市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创造适合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空间对于新重庆市和新渝中半岛显得尤其重要。
渝中半岛两江环绕,山形跌宕,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征。
保护好自然的山水形态,体现“山中见城”的形象与创造人居住的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渝中半岛是我们创意的出发点。
关键词:“国际化”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和经济建设的窗口,也是重庆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平台。
新渝中半岛是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重庆的文化、商贸、政治中心,更是重庆向世界展示新重庆经济、文化的舞台。
关键词:“文脉”渝中半岛是重庆城市的发祥地,尤其是近现代重庆城的兴旺、发展给渝中半岛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
寻找、继承和发扬古重庆的城市文脉是本次形象设计创意的重要原则。
1.2 总体构思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同时,也力争树立国际城市的形象,向世人展现巨大山城、江城独具特色的魅力。
渝中半岛承载了重庆的过去和现在,并将成就重庆的未来。
它集中体现了重庆作为大都市和山水园林城市的所有特点。
本设计方案的创意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自然生态以及已形成的特有形态出发,创建一个城市生活同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大都市中心区形象,在保持城市历史文脉延续性的同时,更新港口及火车站空间,创造亲切宜人的滨水空间,增强城市的亲水性和活力。
进一步加快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突出做为地区中心城市形象。
充分结合地形,重塑独具特色的山城人居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一 、项目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以上,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重庆就是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最大的山地城市。
重庆都市区位于辖区西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依山傍水,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都市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贯穿全境,两江环绕,山水相间,道路依山就势,自由伸展,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
受山体和水系的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呈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城市总体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山、水、城”交融一体、大气而磅礴的立体城市特色。
将高层建筑分类,产生两个制高点至2020年的建设面积安排,以自然的地理条件为准在新世纪,重庆都市区总体规划提出了将重庆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活力之都、魅力之城。
”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将发展到9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0万,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
重庆因水而兴,因商而盛,两江滨江地区是新时期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区域,特别是两江汇合口的“金三角”地区将建成面向西部地区和重庆市域的城市中心,同时也将成为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重要展示区。
为了塑造重庆城市中心的未来形象,重庆市先后完成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江北城城市设计、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
三面环水,一面通陆。
规划范围面积为9.47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4.3公里。
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的城市夜景渝中半岛是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渝中半岛又是重庆城市发祥地和城市商贸和金融中心,但是随着近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建筑物遮山挡水现象频繁出现。
传统城市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城市中自然山水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受到损伤,城市的很多特色和个性正在逐步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和塑造重庆独特的城市形象,“显山露水”,体现“山城”、“江城”的个性,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渝中半岛是展现重庆城市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山地城市开展城市设计最富有挑战性的地区。
现状特征:1、 地形高差大。
2、 现状复杂。
居住人口48万,人口密度5万人/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用地19.73平方米。
3、 城市功能较多,按照规划,渝中半岛是未来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市级商业中心,朝天门是水上客运交通枢纽。
渝中半岛的城市设计是重庆市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城市设计,它拉开了重庆一系列重大城市设计的序幕。
在正式编制城市设计之前,根据市政府和市规划委员会的要求,从2002年3月-9月举行了有6家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参加的国际方案征集1 ,我院凭着对场地地形和历史人文环境的深刻认识,荣获方案征集第一名,竞赛结束后,2003年由我院编制完成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正式成果,2003年该项设计荣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二、整体设计和控制总体规划思路是围绕两线一面的塑造来展开,一是塑造好长江嘉陵江环渝中半岛的水际线,二是塑造好渝中半岛从朝天门经枇杷山到鹅岭公园、佛图关的天际轮廓线,三是塑造好天际和水际线之间的城市景观展开面。
根据对渝中半岛天际轮廓线、自然地形、地貌、现状肌理、用地功能布局特点的分析,设计方案将渝中半岛分为三段八片进行规划控制。
城市功能的优化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按照“减容、增绿、留白、整合”的规划设计原则,渝中半岛城市整体功能优化的主要内容为“疏解居住人口、降低建筑容量、强化商业文化功能、增加绿化开敞空间”。
现状建筑面积21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9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减量145万平方米。
现状人口48万,规划控制在45万以内。
设计通过控制城市容量、优化城市功能,实现显山露水的目标,保护和塑造渝中半岛江城山城风貌,体现“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
”的独特的山水城市意境“。
在两江汇合之处,要在高楼背景前建一个新的城市入口作为半岛的核心城区和两江另外一面的城市扩建地区1 德国建筑设计事务所Pesch & Partner 通知 我们: Pesch & Partner 获得该竞赛第一名。
参见http://www.pesch-partner.de (编者)三、十大形象要素设计和控制在总体控制基础上,通过对山城自然特征和历史文脉的分析归纳,提炼出城市之冠、半岛之门、城市阳台、绿色通廊、休闲水岸、城市文脉、十字金街、山城步道、轨道节点、景观环路十大形象要素。
1.城市之冠城市之冠塑造了赋予山城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群,丰富并强化了渝中半岛的天际轮廓线,使之更具可识别性,结合渝中半岛的山型和城市轮廓线的特点,以两组超高层建筑,民生城市之冠和中山城市之冠重新构造出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 尊重现有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城三位一体的特色。
- 通过新的天际轮廓线呼应了城市地形的原有特征,将重庆这一山城形象进一步确定与强化。
- 实现”显山露水透绿”的目标。
顺着新街而盖的古色古香的新建筑2.半岛之门据史料记载,重庆古城有十七门,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
开门中有八座通水,一座通陆。
半岛之门是源于对古城门的联想,它借用了现代之桥构建对外联络通道来重塑门的概念,形成增强方位感的地标。
半岛之门强调了城市入口的可识别性,方案采用标志性建筑、植物造景、历史文化复兴等手法,重点设计了黄花园大桥南桥头,东水门大桥北桥头,朝天门等六个有重要意义的半岛门户。
3.城市阳台城市阳台是富有山城特色的公共观景活动平台,功能类似住宅中的阳台,城市阳台为人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观山看江的休闲观景场所,设计利用渝中半岛的陡崖、坡坎形成十四个面向两江的平台,并与山城步道相联系,使之成为步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目前,已建成体育路、长江一路两个城市阳台的建设,为实现显山露水创造了良好的观景点。
4.绿色通廊古诗云:“片叶沉浮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重庆渝中半岛的空间意象可以概括为水中之叶的形象,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产生了叶脉的构思,提炼出“绿色通廊”要素。
“绿色通廊”之于渝中半岛就如同叶脉之于绿叶一样,为城市提供养份,是城市仿生学的具体运用。
绿色通廊建立了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半岛绿色系统,将江景、江风和绿色山峦引入繁华都市,以成为城中见江,江中见城显山露水的视线通廊,方案着重设计了人民公园等七条绿色通廊,谓之为七脉通江。
5.休闲水岸休闲水岸源自于对水岸资源的共享理念,休闲水岸突出表现了沿江城市的亲水性,实现了人们观江亲水的愿望,增进了山、水、城、人的亲密关系。
城市设计根据长江和嘉陵江水岸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塑造沿江休闲空间。
6.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意在尊重城市自然地形和城市的历史格局,保持城市有价值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要素,建设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城市空间,方案将城市文脉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
- 宏观层次——城市格局的保护- 中观层次——历史地段的保护- 微观层次——人文古迹的保护表现“城市文脉”的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洪崖洞、传统风貌区已建成。
表现“城市文脉”的湖广会馆得以恢复,周边环境已经得到整治。
7.十字金街十字金街强化了重庆的城市商业空间的传统。
实现了空间的复合利用和商业街道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方案将位于解放碑的大十字商业步行街分别向东、西、南、北延伸,同时也将中心区的商贸功能向两江江边过渡,利用解放碑地区的人防工事和地铁站、轻轨站创造地上地下立体的商业步行区,使解放碑商贸中心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8.山城步道山城步道将城市中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联结起来,改善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质量,串接了历史的不同片段,成为体验城市演变发展的时间隧道。
方案设计了九条穿越半岛的步行道,将上下半城与城市水岸紧密联系起来,并串接了半岛中的重要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历史文化资源,既形成人们休闲散步的步行空间也辅助解决山城车行交通不便的困难。
如今该城市在半岛上的形象目前,黄花园至七星岗、洪崖洞至东水门、渝中区水厂至石板坡山城步道已建成。
9.轨道节点轨道节点是在未来的朝天门、小什字、解放碑、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六个地铁站优先拓展地下空间,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服务和商贸设施,设立公交换乘站,开辟入口广场和社会停车场。
使地铁站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原点,成为时尚、高效服务、优雅的环境的城市公共空间。
10.景观环路景观环路是城市设计中串联其他九大要素的纽带,被喻为一链串九珠。
景观环路是贯穿半岛东西、辐射两江沿线并经过商贸、商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重要节点的环形景观大道。
他串连并组织半岛上下半城最精华的旅游观光点,构建起半岛的景观主轴,是富有山城街道空间情趣的林荫景观环路。
四、 九大重要节点的设计渝中半岛的九大重点地块的设计是对上述十大形象要素的具体运用。
对地块内的建筑空间和道路与绿化环境进行了意向性的布置,提出了建筑群外部空间环境和形体设计构思,明确了规划管理控制要求。
1. 国泰电影院地块:设计立足于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综合分析周边的环境条件,将公共绿化开敞空间布置于靠近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一侧的原国泰电影院至来龙巷地块中,在原市公安局地块中布置多功能文化演艺中心,地下和半地下则形成商业空间。
2. 十八梯地块:设计突出体现了中央绿化带,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实现了城市与滨江休闲水岸的有机过渡。
3. 人民公园地块:设计结合现状地形,从新华路平台至长江边设计了一条景观大梯道。
梯道串接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平台,平台与解放碑地下商业街相通,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一条从江边旅游码头直抵繁华商业中心的游廊。
4.石板坡地块:设计以衬托枇杷山、俯览长江、复兴历史文化为宗旨,通过彰显山体通江绿裙和传统山城形象特色,东部结合恢复古城墙及整治危岩滑坡,规划设计主题公园及公共设施。
规划搬迁市公安局看守所。
西部结合地形打造高尚山地住宅社区。
从而塑造独具山城特色,融合建筑、园林与文化主题的渝中半岛南大门形象。
5.嘉陵江大桥南桥头地块:设计重塑桥头城市空间形象,强化观景与景观的双重效果,赋予新的城市功能,增加办公、公共娱乐设施,并创造面向桥头开敞的城市广场。
在地块内布置“半岛之门”的标志塔楼及延伸至大田湾体育场的绿色视线通廊。
半岛地理环境的介绍,明显突出山脊和两个制高点半岛上的两个地理环境制高点应该在今后通过非常高的高楼来作标志6.黄花园地块:设计在黄花园大桥南桥头地块东侧地区形成开敞的城市绿地,西侧建设一组富有韵律的塔楼。
通过覆土建筑和集中的塔楼既保证实现了城市土地开发效益,又为北区路创造了通江的视线开敞面。
7.菜园坝地块:设计结合菜园坝城市功能的调整,以商业和休闲娱乐为主题,对滨水区进行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