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古禅清 学而达明

合集下载

禅诗300首

禅诗300首

★景纯(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

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

绝句(二首)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

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

※※※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赏析】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

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

诸刹皆敬爱之。

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

”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

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

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

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

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

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

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

★元照(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

浙江余杭人。

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白云庵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赏析】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

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

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

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

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

剑侠情缘3科举考试题库

剑侠情缘3科举考试题库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下面哪些物件兒能從閱讀書中獲得?閱歷,體力2鶴頂紅實是_____石。

(兩個字)紅信3鶴頂紅名字得來是因為它生的很像仙鶴。

否4霸王槍重多少斤?八十一斤5霸王槍是誰的兵器?項羽6霸王槍是由精鋼和什麼混鑄而成的?黃金7騮馬新跨白玉鞍,______________。

(七個字)戰罷沙場月色寒8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____無故人。

(兩個字) 陽關9隴右道最北部為阿爾泰山,中部為____,最南端為崑崙山。

天山10隴右道美譽名揚全國,具有以下哪些美稱?瓜果之鄉,寶石之鄉11關於琴的創制者有哪些說法?“昔伏羲作琴”說,“神農作琴”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說12關於紅衣教的介紹出現在下面哪本書中?《武林雜記之五》13關於明月槍的介紹出現在《槍部》的第幾章?第七章14關於“鴆酒”中的“鴆”,以下說法錯誤的是:一種猛獸,擅長潛伏,從來不鳴叫15關於“白蛇傳”的故事內容,下面哪一條是錯誤的?白娘子的孩子名叫許智麟16關羽“刮骨療毒”中的“毒”是指下列哪種?烏頭17關內道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築群是?白雲觀18鏡湖______,菡萏發荷花。

(三個字) 三百里19邊頭何慘慘,__________。

(五個字)已葬霍將軍20蹴鞠最早記錄於哪些書中?史記21蹴鞠的技巧名稱有哪些?燕歸巢,風擺荷22蹴鞠一詞,最早記載於哪部典籍?史記·蘇秦列傳23羅隱在《七夕》中寫道“絡角星河菡萏天”這裡的菡萏是______的別稱。

(請填寫下劃線中的內容)荷花24羅敷口中夫君腰間所掛的寶劍叫什麼名字?鹿盧劍25羅成的看家絕招是下面哪一個?回馬槍26顏闔居住在極為狹窄的巷子裡,穿著粗麻布衣而且親自餵牛。

是27顏回知足常樂,無心做官。

是28藏劍門派的內功轉換的最短間隔時間為__________秒。

(請填寫漢字)十二29藏劍弟子葉小天在揚州再來鎮與七秀弟子顏如煙搭訕後,唱了那首歌曲?【出題者:神氣龍套】? 渡情30藏劍弟子可裝備“輕劍”和“重劍”兩種兵器。

禅学研学公约 -回复

禅学研学公约 -回复

禅学研学公约-回复禅学研学公约的主题是什么?禅学研学公约的主题是禅学的研究和学习。

禅学是一门源于佛教的哲学体系,强调通过静坐、冥想等实践方式来达到心灵的觉悟与自我认知的境界。

禅学的研究和学习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人类的存在方式以及与宇宙的关系。

为什么禅学的研究和学习如此重要?禅学的研究和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禅学的核心思想是觉悟,即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觉知自己内在的本性和外部世界的真相。

通过禅学的研究和学习,人们可以超越表面的追求与欲望,深入探寻自己的本质和心灵的平静。

禅学还能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禅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禅学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禅宗教理论的研究,包括佛教经典、禅宗祖师的教义、禅宗的历史和演变等。

其次是禅修实践的研究,包括禅坐、冥想、呼吸练习等禅修方法及其对身心的影响。

此外,也可以研究禅宗的智慧哲学,如禅宗的悟性思维、矛盾辩证法、空性观念等。

最后,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禅学与其他哲学和心理学学派的联系与差异。

如何进行禅学的研究和学习?禅学的研究和学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

首先是理论研究,通过阅读禅宗经典、禅宗祖师的著作以及相关学术著作,来了解禅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其次是实践研究,通过亲身体验禅修和冥想的过程,来认识禅学中的实践方法和体验效果。

再者是与他人交流和研讨,通过参加禅修班、禅学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与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加深对禅学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写作和思考来整理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悟体会。

禅学研究和学习的效益是什么?禅学的研究和学习能够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首先,它能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使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

其次,它能帮助人们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敏锐度,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再者,它能提升个人对于生命与宇宙的探索和理解,使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范缜求学文言文翻译

范缜求学文言文翻译

范缜,字子真,吴郡吴县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

家贫无书,常往邻家借读。

及长,志在求师问道,于是负笈远游,历访名贤。

一日,范缜至庐山,谒见高僧慧远。

慧远见其气宇轩昂,谈吐不凡,遂留其居讲学。

范缜闻言,欣喜若狂,遂拜慧远为师,专心致志地学习佛学。

在庐山期间,范缜刻苦钻研,夜以继日。

慧远亦对其甚为器重,时常与之论道。

范缜博学多才,于佛学、儒学、道家均有涉猎,且见解独到,深受慧远赏识。

一日,慧远问范缜:“子真,汝所学何为?”范缜答曰:“吾学佛学、儒学、道家,欲求明心见性,通达宇宙。

”慧远闻言,微笑点头,曰:“善哉!汝之心性,已入化境。

”范缜在庐山学习数年,逐渐成为佛学大师。

后因慧远圆寂,范缜遂离开庐山,云游四方,广结善缘。

他遍访名山古刹,讲经说法,使佛学得以传播。

一日,范缜至洛阳,谒见名士王通。

王通闻其名,便请范缜至家中讲学。

范缜于儒家经典颇有研究,与王通畅谈一番,两人相谈甚欢。

王通问范缜:“子真,汝所学佛学、儒学、道家,有何异同?”范缜答曰:“佛学重因果,儒家重道德,道家重自然。

三者各有千秋,相互补充。

”王通听后,赞不绝口。

范缜在洛阳逗留数月,后又前往江南,游历各地。

他广结好友,传授佛学,使佛学在江南地区得以兴盛。

一日,范缜至会稽,谒见太守王羲之。

王羲之闻其名,便请范缜至家中讲学。

范缜与王羲之谈论书法、诗词,两人相谈甚欢。

王羲之问范缜:“子真,汝所学佛学、儒学、道家,与书法、诗词有何关联?”范缜答曰:“佛学讲究心性,儒家讲究道德,道家讲究自然。

书法、诗词亦需心性、道德、自然三者合一,方能达到极致。

”王羲之听后,深以为然。

范缜游历江南,历时数年。

他广结善缘,使佛学在江南地区得以传播。

晚年,范缜回到吴郡,闭关修炼,终成一代宗师。

范缜一生求学,博学多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一生,犹如一部传奇,激励着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充满禅意的诗词八下

充满禅意的诗词八下

充满禅意的诗词八下1. 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 宿灵鹫禅寺
宋代: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3. 寻南溪常道士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4. 送僧归日本
唐代: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5. 题禅院
唐代: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儒家大禅宗》一篇“大学之道”解议

《儒家大禅宗》一篇“大学之道”解议

一切都是为了大家的方便,大家希望有个晚上的时间讲课,我们就改在晚上。

晚上好,晚上安静,环境一静就衬托出我们内心的纷乱来了。

这些天大家都还沉浸在四川地震灾害的悲痛之中,我们谈论的都是这样的话题。

通过四川这次地震灾害,我们重新有机会看到了中国人的气节,中国人的凝聚力。

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展现。

这次地震,其实给我们启发很多,生命脆微。

不仅是物理环境的地震,我们每天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有可能有“地震”。

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外在的世界的一点变化——家庭、婚姻、人际关系、事业、财运健康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震动,我们每天在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点干扰的震动、变换之中度过我们的人生。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从我们人生中已经经历的几十年的事件来看,每天我们的内心都在发生“地震”,都在余震。

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我们不觉得,甚至有时候没有这些烦恼、“地震”的话我们还有点不自在。

让我们学着安安静静的独处,我们还有点不自在,不舒服,会觉得孤独,寂寞。

非要闹腾出很多事情来。

我们已经没有能力真正享受宁静,享受宁静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喜悦。

(中途有人进来,迟到了。

)今后能够准时就尽量准时,要学会成就,互相成就。

我们大家在打坐,有人推门进来了,就会干扰。

现在人要静一会不容易呀,很不容易的,很难的。

你们都是练瑜珈的吧,瑜伽也讲究冥想,静心啊,说老实话,你们真正的静过没有?挺难的吧。

你们还是专业的,就别说大家这些业余的同学了,所以要学会照顾大家,成就大家。

我们讲了二个月的禅修和禅宗,今天我想做一个总结和结束。

再讲下去,一是我没话可讲,二个也没人可来了。

现在大家能来,已经很给面子,所以我要自觉一点,再讲已经晕晕乎乎,烦不胜烦了。

讲了二个月,我有什么感慨呢!唐代著名的景岑禅师,是当时开悟的大禅师,他开悟以后主持一方道场,香火特别旺。

但他从来不讲禅,他天天教大家念念经呀,阿弥陀佛呀,做做水陆道场啊什么的。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禅(Zen),亦称禅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起源于中国佛教,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禅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静坐冥想来实现思维的超越与觉醒,达到对真实自性的认识。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内省和觉察,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是源自佛教,但它并不依赖宗教信仰。

禅修行的核心是舍弃对外部世界的执着,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的体验。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理性思维的边界不能揭示真实的本质;唯有通过静坐与觉察,才能超越思维的限制,直接体悟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更是一种直接体验生命本质的途径。

禅修行的核心实践方式是坐禅(Zazen),也称坐观(Zagin)。

坐禅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使思维逐渐平静,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禅宗认为,思维是维系我们与外界的纽带,同时也是我们无休止烦恼的根源。

通过静坐冥想,可以超越思维的界限,觉察到超越思维的真实自性。

禅修行强调非概念的思维,即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思维方式。

在坐禅中,禅修者要放下心理上的执着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以空灵的意识去感知内外的现象。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言语和概念只能带来片面和有限的认知。

只有当我们超越言语和概念,没有任何预设的观念,才能真正直面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追求觉醒与解脱。

禅宗强调追求自性的觉悟,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存在于对自性的觉知中。

禅修者通过静坐觉察,逐渐超越对烦恼和欲望的执着,体悟到自性的真实和本质。

禅宗的目标是解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束缚,找到真正自由和平静的境地。

禅与现代生活也有很多的契合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禅修行可以帮助人们舒缓身心,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宗提倡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与现代社会中繁杂纷扰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找到平衡和自我平静的状态,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禅修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韩愈
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
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
“天命”的主宰。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
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1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赏析这首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
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
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
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
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全文赏析。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
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再看结尾
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
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
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
“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
之静。而苔色青青,翠ຫໍສະໝຸດ 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
幽深。“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
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满庭芳》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

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

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

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

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

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

…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

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

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

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

月白沙汀翘宿鹭。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禅 房 前 后 花 木 繁 茂 缤 纷 。 诗 人 站
在 后 禅 院 前 ,举 目望 去 是 曲折 的 竹 径 ,禅 房 在 葱 郁 的 花 木 掩 映 下 ,半 遮 半 掩 ,幽 深 异 常 。我 们 借 用摄 影 中 “ 景 深 ” 的概 念 ,就
能 更 好 地 理 解 诗 人 精 心 布 局 的 景 物 。从 后 禅 院 到 竹 径 再 到禅 房 , 景 物 层 层 叠 叠 ,错 落 有 致 。 这 种 层 次 感 增 添 了 环 境 的 幽 深 和 幽 静
其 “ 所 以其 旨远 ,其 兴 僻 ,佳 句 辄 来 ,唯 论 意 表 ” 。 这 首 诗 家 喻
“ 古 寺 ”是 道 的象 征 ,道 在 清
晨 的光 亮中得 以显 明。 “ 高林 ”
神秘 幽深 。 “ 清 晨”和 “ 初 目”
( 孟郊 《 登 科 后》 ) 的骄 矜 。大 历
去这 花木扶 疏的 “ 禅房” , 必 然 要经过 “ 曲径 ” 。 现 实 的 到 达 很
王绩 “ 眼 看 人 尽 醉 ,何 忍 独 为
醒 ” 的 名 句 ,就 是 题 在 酒 楼 壁 上
处 高 林 ,高 林 掩 映 古 寺 ,是 空 间
上 相 互 指 代 ,一 起 突 出 了禅 院 的 优 雅 与宁 静 。 “ 清晨”与 “ 初
种 诗 人 惯 于 使 用 的 写 作 方 式 。从 唐 初 开 始 ,题 壁 就 形 成 风 气 。题
诗 的 墙 壁 ,主 要 是 禅 寺 壁 、邮 亭
壁 、楼 壁 等 。 诗 人 姚 合 有 诗 云 :
徒聚 集的处所 “ 丛林 ”的隐喻 ,
诗 人 常 建 称 颂 佛 家 禅 院 的 虔 诚 之
见 性 ,耳 畔 的 钟 磬 余 音 发 出禅 意

取“道”自然悟“禅”机——浅谈《答谢中书书》的“禅道”思想

取“道”自然悟“禅”机——浅谈《答谢中书书》的“禅道”思想

取“道”自然悟“禅”机《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该文只有68个字,娱情山水,濡墨染彩。

它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朝夕动静、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文辞清丽,幽静隽雅,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细品之,该文中有着作者作为道学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借景传“禅”,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启发众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

文中用字遣词无不渗透或体现着“禅”意,目随笔转,情偕意迁。

按一般教学参考资料的理解,该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归隐林泉的欣悦之情与自得之乐,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钟情山川、酷爱自然的审美意识与欣赏情趣,并未涉及佛理禅意。

其实,我们可以先来大致了解一下陶弘景的生平、思想发展脉络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对该文中的“禅道”思想的感知和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陶弘景(456-536),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开创了道教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2]陶弘景的一生,跨南朝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之交往甚密。

武帝即位,陶弘景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然陶弘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始终不愿为官,潇洒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

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国家遇有大事,无不遣使前往咨询问策,书信不绝,月中常数信。

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

故时人谓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当时,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正是如此才避免了一场政治祸端。

[4]可见陶弘景此举,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可谓用心良苦。

陶弘景一生有着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

他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到处探求灵异。

牟融诗词最佳十首

牟融诗词最佳十首

牟融诗词最佳十首嘿,朋友!你知道牟融吗?他的诗词那可真是一绝!比如说这首,“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辞尊酒暂相留。

弟兄聚散云边雁,踪迹浮沉水上鸥。

千里好山青入楚,几家深树碧藏楼。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 读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韵味?再看看,“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

玄奥凝神久,禅机入妙深。

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

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这简直就是把人生的奥秘都藏在诗里啦!还有那首,“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功业要当垂永久,利名那得在须臾。

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寄语故人休怅怏,古来贤达事多殊。

”这不就是在跟我们诉说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嘛?也很棒呀,“柳拖金缕拂朱栏,花扑香尘满绣鞍。

尊酒临风酬令节,越罗衣薄觉春寒。

”读着都能感受到那股春天的气息。

更是妙不可言,“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

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 难道你不觉得这诗中的境界让人陶醉吗?也别有一番风味,“山房寂寂荜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

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

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

”这情景,就好像我们也在其中游玩一样!里“秋江烟景晚苍苍,江上离人促去航。

千里一官嗟独往,十年双鬓付三霜。

云迷楼曲亲庭远,梦绕通山客路长。

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

” 这离别的愁绪,是不是也触动了你的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夏日的南亭,多美的画面啊!“千里云山恋旧游,寒窗凉雨夜悠悠。

浮亭花竹频劳梦,别路风烟半是愁。

芳草傍人空对酒,流年多病倦登楼。

一杯重向樽前醉,莫遣相思累白头。

”这种思乡的情感,难道你没有过吗?牟融的这十首诗词,每一首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它们有的让我们陶醉在美景之中,有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有的让我们感叹知音难觅。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明学是16世纪中国的一种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历史、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明学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王守仁主张“阐幽抉微”,即“澄清真相,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次重大改革。

阐幽抉微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指万物存在的本质、本体和根源。

王守仁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人类的理性也是道的一部分。

只有到达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升华。

具体来说,阐幽抉微的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明真相。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的偏见和局限,需要通过去除主观的干扰和扭曲,达到真正的客观认识。

王守仁主张通过思考、探究和实践,寻求真理和本原。

他认为只有去掉表象现象,如形、色、声、香、味,从事物本身的本质出发,才能了解事物所具备的真正的本质特征。

第二,抉择玄微。

王守仁认为,在阐明真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识别是非、判断真假。

特别是涉及玄学神秘的问题,更需要进行抉择。

他认为,正确的判断需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种了解源于对道的认识,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实践和体验。

第三,慎密推求。

推求是指,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推演,逐步叩问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王守仁认为,推求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广到深入逐步推演。

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深度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第四,化宏归一。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的本质,但表现形式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查找和整合。

他认为,宏大的世界是由无数微小的元素组成的,我们需要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只有在这个世界观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规律。

通过阐幽抉微这一思想,王守仁尝试了从传统的术数著作中抽象出能够运用于普遍事物上的理论,并进一步推导出了欲望论、人性论、伦理道德等更为广泛的思想。

这一思想传承至今,依然对中国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认识论和伦理思想,为古代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是一本介绍明学内容的图书,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一书共分为三章,分别是“明学的起源与发展”,“明学的认识论”,以及“明学的伦理思想”。

第一章,介绍了明学的起源和发展。

明学源于宋代理学,发展于明清之际,经历了程朱理学的改革和创新。

明学注重实践和体验,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知行合一”的修身实践。

明学的发展给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智慧,成为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介绍了明学的认识论。

明学强调“明”字,即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知。

它拒绝抽象和模糊的认识,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明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心”和“理”的关系来实现。

明学强调修养个人品德和提高智慧的重要性,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第三章,介绍了明学的伦理思想。

明学主张“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明学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主张人作为天地之子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与他人和睦相处。

这种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这本书通过详细介绍明学的起源、认识论和伦理思想,展示了明学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从而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

通过学习明学的认识论和伦理思想,读者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提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这本书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著作,它为读者揭示了明学的精髓和内涵,启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 明学之课

阐幽抉微明学之课在探讨“幽微”这一概念之前,必须先理解“幽”、“抉”和“微”这三个词的含义。

“幽”指的是深邃、隐秘、精微、晦暗的意思;“抉”则表示深入、钻研、剖析、探究的意思;“微”则是指微小、微妙、微妙细微之意。

这三个词构成了一个整体,描述了一种深刻细微的禅宗哲学理念。

幽微之学,即是一门探究深刻微妙之道的学问。

幽微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主要是由汉代的儒家思想家马融和王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幽微之学,承接了先秦诸子的思想遗产,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幽微之学的根本立场是“幽”,意味着深刻探究真理,探讨事物的深层内涵。

而抉微之学更是一种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性挑战,这种挑战贯穿于整个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系之中。

在幽微之学的观念中,存在着一种深邃而微妙的哲学思想,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奥秘。

幽微之学的教诲让人们了解到事物表面之下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更深入的认知。

在现代生活中,幽微之学的精髓理念同样具有极大的意义,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幽微之学的核心内容。

幽微之学的核心是以“学问”为中心。

在幽微之学的观念中,学问被视为一种既深刻又微妙的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领悟,可以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在古代中国,学问并不是仅仅指书本知识,而是一种对于事物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幽微之学注重对于学问的不断追求和探索,通过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达到对于世界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幽微之学也是以学问为导向,提倡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世界。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达到更深刻的人生体悟。

幽微之学强调“微妙”这一概念。

在幽微之学的观念中,微妙指的是事物深层次的细微之处,对于事物微妙之处的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奥秘。

微妙不仅仅是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还包括了对于人生细微之处的感悟和体会。

严复《〈老子〉评语》略析

严复《〈老子〉评语》略析

严复《〈老子〉评语》略析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被梁启超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严复在译介西方学术作品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 在对《老子》一书的评点中就显示出他对中西学术的深厚造诣。

一、评点缘由分析严复读《老子》久矣, 而对《老子》的点评则是在熊元锷之批的基础上进行的。

熊元锷在《〈老子〉评语• 序》中提及,“癸卯(1903 年), 余在京师,出所评《老子》,就吾师侯官先生正。

先生为芟?s十九,而以己意列其眉。

久之,丹黄殆遍,以王辅嗣妙得虚无之旨,其说亦间有取焉……后复请先生附益千数百言。

顷来东瀛, 遂钞付活版共于世” [1](P1101) 。

可见严复“附益千数百言”评《老子》乃是在熊元锷催促下为之。

熊元锷又说: “忧时之士, 恫宗国颠危, 求其故而不得, 则一归疚于老子。

摭拾一二疑似, 资其剽剥, 一时从风, 无持异说者。

” [1](P1102) 可以看出严复诠释《老子》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主义目的, 既是针对当时康有为为托古改制而尊孔贬老而发, 又是想为其所认同的君主立宪制在中国的建立寻找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还有对现实进行学理反思的意味。

夏曾佑在严复《〈老子〉评语•序》中指出: “老子既著书之二千四百余年, 吾友严几道读之, 以为其说独与达尔文、孟德斯鸠、斯宾塞相通。

……客有难者曰:严几道是,则古之人皆非矣。

是必几道之学, 为二千数百年间所未有而后可。

其将何以立说?应之曰: 君亦知流略之所从起乎?智识者, 人也; 运会者, 天也。

智识与运会相乘而生学说, 则天人合者也。

人自圣贤以至于愚不肖, 其意念无不缘于观感而后兴。

其所观感者同, 则其所意念者亦同。

” [1](P1100)曾克?Z在序中说:“迨侯官严氏起,广译其书,而后知其于吾《易》、《春秋》之教, 《大学》、《中庸》之精义, 无二致焉。

其所译书既时引吾儒之说疏通而沟贯之, 复以其暇乎《老子》而评点之, 又时时引西儒之说相证明。

作文:寒蝉礼赞(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作文:寒蝉礼赞(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作文:寒蝉礼赞
在这喧嚣的尘世,不献媚,不讨好,——这便是轻松。

轻松造就散淡。

散淡的人,与散淡的人合得来,奔着相宜的心聚集在一起,只图干一番至乐的事业。

这个世界,好多聪明人成了庸人,他们因考虑太多而错过了机会,因纠缠太久终无法自拔。

寒蝉人将喧嚣的世事捻于指尖,控于鼓掌。

北上南下,情结翰墨,寒来暑往,钟情丹青,寒蝉人是傻傻的聪明。

傻傻聪明的人或许有一些孤傲,遗世而独立,却盛享着内心孤独的清凉。

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师古崇帖,思齐古人,寒蝉人主张,摒弃功利心态,坚守书法传统。

徜徉在一幅幅书法作品间,恍然有了与世隔绝的穿越,恍然有了与世隔绝的对话。

寒蝉人临书,非尽善尽美,寒蝉人明白:抵达,真正的含义可能是永不抵达。

书法非小技,而有大道存。

记住这些默默行走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月 号


■■■■■■■ -
-
_
-
-
关 《 山 旧梦 = 李学 明 = 》


7 月 号
3 书 画 艺术 / 9
真实 生 活 的 嫌 疑
不 但美 了

然而 这样

这 时便 又 有

其写 意性
不 失 真实

于 合 理 的变 形 夸 张 中 又

雅了

也 和 红 尘 [F

然而
这些 美
其写 实性

于 准确 的 比
的灵 魂 贴得更 紧 了
李 学明
/作
7 月 号
书 画 艺求
( 柳风 = 李 学 明 》
38 /书

艺 术

先 生 却 能 于 此 中而 达 工 细 飘 逸 新淡 雅 之 至 !
观李先生 的画



会使人 有


种充 满 温 馨 悠 远

如梦 如幻

禅意

缭绕

静 谧 祥 和 的感 受

这是


寄托 和 境 界 像 四 股 和 风 扑 面 而 来
这 就是

童 子 图 中的幽风


前朝 高

士 图 中 的古 风
… …
其 中的总体氛 围
终 的血 脉


幽古又 是 贯 穿始

观 先生 的画


箭道 传 经
顿使

种逃离现实

避 世 自闭 的 ^
誊 升华 之 欣 识
j 话 l勺


李 先生 的人物画造形


既有

似有
种不 敢或不 愿 直面社会

如果说前 面 三 者

生 传统 的写 意 『 也 有 西 方 的写 实 性


只是 稍 显 清瘦 灵 秀 了 些

他 面 容安



浓眉大眼


阔 嘴高鼻

长方 的

脸庞上 常显 出
山东汉 子
副深 沉 凝 思 之 相

使 人 顿 生 深 邃 莫 测 仰 之 弥高 之 叹


素 以 粗 犷耿 直


憨 厚 朴实 又 不 乏 血 性 而 著 称
这似

乎 与柔 美 绮 丽 的绘 画 不 好 沾 边

便有 了
居者


诗情 画 意


然能全 顿有

体物形 象 的童子们

更 给人

种 梦 回 童稚

却极 少

但 当有幸 赏 观 现 代

然 童 子 们 的 形 象 则个 个 栩 栩 如
至 真至 纯


人 物 画 家李 学 明 先 生 近 作 后

憨态 可 掬
观螳螂

童趣 十

次说 古风


通过先生之笔
罗 汉 图 中的禅风

仕 女 图 中 的清 风 先说 幽 风



幅幅童趣 图
36 /书 画 艺 求
-
7 月 号
半 或赏或游





女图

又 是 脱 离 了 现 代社会 生 活 的

例结 构 中 又 不 失 意 趣
充满生命力 的 力的



他 的鲑 个个生
I 今 或弈或辩


纷 纷 扰 扰后

经 先生 笔下 的诗意幻
世 间万 物

达 情至 大美 者




先生 于 大块 留 白


大块横置 幻 方小小 的
逗 小 鸟 读诗文



面 容或 惊 或 喜


是 诗 ;达 意 至 大美 者
是画
之说


于是

化后 的山石 外 隅

却 只 给作 为 画 中 主
一 一
或颦或 嗔 或迷或痴
时 的幻 觉


或庄 或谑

或 戏或逗


诗情 画 意
俱来 之 感
19 5 4

足 他们 全 然 沉 浸 在 自己 的世 界 里

我 们看 到 了 于 新 春浓 夏

秋林 冬雪

知李先生乃
年生人

斗蟋蟀

戏青 蛙


摸鱼 虾

在新竹 嫩篁

清涧 小 溪
白雪
东莘县 人 氏




为实 实在 在 山东大汉

1 8

米 的 身躯 颇 显 魁 伟

都有

股 挡不 住 的
精 准 的线 条


清风 袭 来

出 的是 生 动 丰 富

千 姿百 态 能


月下

总之
在先生 的画 中


禅意
意象



尤 其 是 他 的童 子

{= 高=
竹丛 树荫




是 笼罩全 部 的大幕
清新 则 是 迷 漫
可 达极至
不过

可 谓 各具 面 目

妻 禅
或 静 听 梵音
敷彩也 是 充渍

先生 的高士 身边

化 后 的境 界
是 对 镜凝 视
是 傍 溪 捧读

不 管 是 依栏 沉 思



于 是 便组 成 了
扣 更 给人 无 限 温
这 风 理 应 来 自禅
生山 问 岩 壁

不 管 是 临池 羡荷



十 足 又 鲜 活 飘 逸 的 画 中世 界 !
是人 物 的面 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