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以西安为例
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f5a130e90c69ec3d5bb75f6.png)
维普资讯
7 6
干
旱
区
研
究
L 9卷
结合作 为划分 西安市 土地生 态系统的基 本原则 。采
有均质性 , 生态单元 要有差 异性 _ 各 b生 态系统 要 保
用 自上而下 的方法 , 将土地等 级, 用类 型与文化特 利 征类型较 一致 的 土地 生态 单 元, 土地 生态 段 逐 渐合 并作 为具体原 则 。具 体操作 上要抓住 影 响土地利 用 的 因素、 生活 方式等 主要 因素, 对划分 每个生 态系统 时要 注意 : a每个 生态 系统 中土地利 用 、 化特 征具 文
以西 安 市 土地类 型 及 文化 、 交通 等 特征 类型 相
具有 典型 的 内陆大城 市 的 特点 , 究西 安 城 市土 地 研
・
教 育部 重 大 课题 ( 目号 2 0 Z XM7f 2 。 项 00D 7 ̄1 )
收稿 日期:0 1 0 — 6 修订 日 : 0 —1 — 5 20 — 9 0 . 期 2 1 1 0 0
城 市土地 生态 区是 比城 市 土地生 态元 高级 的生态 单
元. 它是 在 土地生态元划 分 的基础上 . 因经 济联 系与 社 会联 系相 似性而形成 的独具 特征 的各类城 市土地 生态元 的有机组 合 , 环境 质 量 和 功能 大 体相 似 的 是
城市土地 生态 系统 [ 3 1】 -
随着近几 年来人 口的增 长和 社会 经 济 的发 展. 各部
统 中最基 本 的功能 单元 , 在其 范 围 内人 类生 活 与周
围环境 的相互作 用 具有 相 同的特 征 , 相对 均 比城市 土地 生态元 高级的生 态单元 , 指 景观相 当 一致 的地 段, 次一 级单 元 。 是 是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41b457312b3169a451a4a5.png)
前 言
西安是 中 国西 北 地 区第 一 大 城 市 , 《 中 一 是 关
的太 白山 自然 保护 区 。西安是 新亚 欧大 陆桥 中国段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 一线两带 ” 和“ 的核心城市 , 西部大开发 的桥头堡 , 新欧亚 大陆桥中 国段 陇海 兰 () 2 环境质 量不断提高,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取 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 并将 逐步建设成为历史 文 得成效 化特色浓厚的区域性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 西安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的同时 , 自觉把生态 1 生态环境 建设 优势及 制约 因素 保护作为结构调整 和改善民生 的重点 , 不断强化各 项污染防治措施 , 顺利完成了“ 两个 减排” 任务 , 为 11 优 势 . 西安经济持续发展提供 了环境容量 ; 进一步改善 了 () 1 地理 位置 优越 , 通便 利 交 服务 了宜居城市建设 ,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 中部关 中盆地 , 是八百里 环境质量 , 环境的满意率 , 增强了人民群众 的幸福感。 秦川上 的一颗璀璨 的明珠。南拥重峦叠嶂、 峨青 巍
Ab ta t E tbih n e sr c : sa l me to e o—ct sa mp ra ta p o c o s san be d v lp n f ra ra n d i i lo te s f i i n i otn p ra h t u tia l e eo me to b a es,a t sas h y u n ih rn e urme t o tr ain lmerp l o sr cin B sd o r cia o dt n f】i itr ain lmerp la n ee trq i e nsfri en t a t oi c ntu t . a e n pa t lc n i o s o (' ne t a t o i n o o s o c i 柚 n o o t n c n tu t n,ti a e lcd tstep sn d ftr rbe f C o src o i h sp p reu iae r e ta ue po lmso O—ct o sr cin,a v tg sa d c n tann a tr h e n u e i c n tu t y o d a a e n o riigfcos n s e t e o o e 0 c lgc lc n t c o .Th to l c fe oo ia o r t n s ui emerp i e o—ct c mp h nieid xs se wa l a yfr ltd.a ds g e t n g r - o s i o r e sv n e y tm far d muae n u g sis r ad y
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87075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d.png)
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对水文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等都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等城市,西安市正面临着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造成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西安市城市化进程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影响1. 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农田、森林等水文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雷打不动的改变。
西安市的城市扩张使得原有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也会对原有植被和生态系统带来破坏。
2. 水资源利用与排放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这不仅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持续供应,还加大了对周边水源的压力。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也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需求,大量污水被排入江河湖泊等水体,直接污染了水环境。
3. 暴雨洪涝风险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水泥、砂石等硬化材料的使用导致了城市的地表径流迅速增加,水文循环被破坏,导致暴雨洪涝的风险增加。
西安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暴雨洪涝问题,造成了城市交通的瘫痪、财产损失等。
三、对策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充分保护农田和生态系统。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城市扩张速度,合理拓展城市区域,确保城市与农田、森林之间的平衡发展。
2. 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针对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利用过度的问题,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
加大对地下水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推动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应加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推动力度。
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展森林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并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对水文系统的调节功能。
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f99ee0856a561252d36fe2.png)
由此 可 推 理 得 到 两 个 系 统 的耦 合 度 函数 为 C =2{ux 2 : ( u) ( / U+ 2 (lu) 【 lu) u+ 2 } ( × 】
其 中 : 为 两 个 系 统 的耦 合 度 : u 分 别 为 两 个 系 统 C u和 的综 合 评 价 指 数 。但 此 模 型 的不 足在 于 难 以反 映 两 个 系统 各
DxY = /  ̄ , (,) XT T T=d 。 3 :其 中 D 为耦 合 协 调 度 , 为 耦 u +1 , u C
合 度 , 城 市 生 态环 境 与 旅 游 发 展 的 综 合 协 调 指 数 。 该 指 数 T为
的支 撑 。 当前 对 西 安 市 生 态 环 境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的关 系[1、 安市 泸灞 生态 区水 环 境 与 经 济 发 展 协 1 西 o - 调 模 式 的 研 究 I、西 安市 经 济 发 展 与 环 境 关 系 的 相 关 性 分 析 l 3 】
图 KGSC ME A 理与法EH A R 论方R RNE n
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以西 安 市 为例
◇ 马梅芳 1 马耀峰 , 2
一
、
引 言
二 、 究 方法 及 数 据 来 源 研 1 耦 合协 调 度 评 价 模 型 及 等 级 划分 .
城 市 作 为 一 个 综 合 的社 会— — 经 济 — — 自然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 发展 过 程 中逐 渐 形 成 了其 独 特 的城 市 环 境 , 要 包 括社 在 主 会 环 境 、 济 环 境 和 自然 生 态 环 境 [ 这 是 广 义 的城 市 环 境 。而 经 1 J , 狭 义 的城 市 生 态 环 境 仅 指 城 市 自然 生 态 环 境 。本 文 所 指 的 城 市 生 态 环 境就 是 狭 义 上 的 城 市 生态 环 境 。 对 于 城 市 自然 生 态 环 境 ,关 注 较 多 的 是 城 市 化 对 城 市 生
西安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究
![西安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a47b7558fafab069dc02d0.png)
西安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究作者:徐晗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西安市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对西安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提出西安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对策建议: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城市公园;继续发展轨道交通,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西安;生态经济城市;SWOT分析;对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与土地的格局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环境问题开始暴露。
[1]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又大多偏向于研究生态环境建设,而忽略了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的建设。
生态经济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包括生产和生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和全新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2-3]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自成体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
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对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给出西安市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一些建议,以期为西安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西安城市概况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跨渭河两岸,南依秦岭山脉,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度101km,总面积10108km2。
西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易发生伏旱,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常出现寒潮、霜冻及春旱,秋季多连阴雨,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40.4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
西安市主要河流包括灞河、浐河、沣河、涝河、黑河、石川河、泾河、渭河,是其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9e6da0abed5b9f3f80f1c03.png)
国 内 良好 特 色城 市 现状 值 ,结 合 该 市 实 际 ,构 造 了西安 市各 项 指 标 对 应 的标 准值 。通 过 对 各 个 变量 指标
进行标准化然后 对其进行 了耦舍评价 ,依此来揭示 了西安 市城市化与环境 交互耦舍程度以及环境质 量随 城市化发展 的变化规律 。耦合评 价结果显 示:西安 市整体处 于中等发展 阶段 ,但 环境发展 滞后 于城 市
维普资讯
第 28 第月 2O 5 7 卷 0 年 5期
工 业技 术 经 济
V., o 总2 N5 o7 . 1 第
15 7 期
城 市 化 与环 境耦 合关 系 的实证 分 析
— — 一
以西 安 市为例
王言峰 牛泽 东 马 瑜 ( 西安 交通 大学 ,西安 70 6 ) 10 1
化 。
( 关键词 ) 城市化
环境
耦合评 价
[ 中图分类号)F9 . ( 2 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城市化是指人 口向城镇或城 市地 带集 中的过程 ,从
化单 方面对生态环境影 响的综合分析 研究 ,或 只针对 生
物 ,资源等方面的影 响开展 研究 ; ( )采 用 的研究 方法 4 过于单一 。
据城市化过程对城市环境造成 的排放压力 以及采取 的控
目前的研究存在 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 ( )我 国的城市化 1
研究大多在定性 分析 的基础上 ,基于发达地 区的城 市化 模式进行研究 和探讨其他地区城 市化发展道路模式 :( ) 2 国内关 于城 市化 与环境的研究 以城 市环境评价 居多 ,且
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868a7bf242336c1eb95eb2.png)
Ke r s u b n zt n e oo ia ii z t n lv l f o r iae d v lp n ; ia i y wo d : r a iai ; c lgc l vl a i ;e e o dn t e eo me t X C t o c i o oc n y
Xia o r i t e d v l p n v lo r a ia o n c lgc lcvl a o o sr c o rs ne s e d n e d o e me tec ri aie d - n c od n i e eo me tl e fub n zt n a d e oo ia i i t n c n t t np e e t ac n a t r n v rt ,h o d n t e a v e i izi ui d t i v
— —
W A u NG Jn—xaW A G Xio eg i, N a —fn
( oee f orm adE v om n,hni om l n e i , i n706 ,hn) C lg u s n nin etSnx N ra U i mt X 102 C i l oT i r v y a a
中图分 类号 :2 92 ;2 F 9 .1X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84 (01o 一Oo 一 4 1 5 1 12 1)8 r 9 o 0 7
新型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新型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研究——以陕西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b53e9fc8d376eeaeaa31e6.png)
月8 期
绍 兴 JOURNAL
O文F SH理A OX学IN G院UN IV学E RS报ITY
Vol������ 38 No������ 8 Aug������ 2018
doi:10.16169 / j.issn.1008-293x.k.2018.08.017
第 8 期 吕 越ꎬ等:新型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研究 109
标体系并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的研究表明了 河南省存在区域差异的城镇化特征[7] ꎻ于婷婷等 借助容量模型从产业、生态、城镇化、生态环境建 设等五大方面评价了吉林省抚松县的经济和生 态环境的时序动态耦合度[8] ꎻ张荣天等运用 PCA 模型揭示了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的城镇化和生 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并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策略[9] ꎻ李涛等通过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指标建立 耦合度协调模型ꎬ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的时 空分异[10] ꎻ袁丹等通过协调度模型ꎬ对中国沿海 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ꎬ 指出了其明 显 的 区 域 集 聚 性 特 征 和 协 调 度 等 级[11] ꎻ王家庭等运用主成分分析、VAR 模型研究 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响应的动态计量关系ꎬ说明 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在不同时期的正向效 应和负向效应[12] ꎻ方创琳等通过构建多尺度— 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 互耦合技术框架研究了特大城市群地区时空演 变特征[13] ꎻ冯霞等利用胁迫发展的耗散结构体ꎬ 剖析了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同 发展的主要路径[14] ꎻAligr 等的研究指出如何治 理生态环境并对美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进行了 展望[15] .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ꎻ生态环境ꎻ承载力ꎻ陕西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8)08-0108-07
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1e217427284b73f2425045.png)
1 研 究 设计
11 研 究 区概 况 . 西安市 现辖 9区 4县 ( 1 , 面积 图 )总 118k 地 处 关 中平 原 , 经 174 194 北 纬 00 m , 东 0 。0 一 0 。9,
于原始指标量纲的不同, 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其
方 法如 公式 (- ( ) 1和 2 。 )
生态环境进行 了研究, 并阐述了两者的发展规律 ; 沈洪艳 等 根据生态学原理 , 对我 国城市建设 中的生态 问题进 行了分析 , 以石家庄为例, 出了生态城市建设 的策 并 提
其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 , 如何缓解城
市 化进程 与生 态环境 之 间的矛盾 已经成 为 目 城市化 进 前 程 中亟待 解决 的问题 。
收 稿 日期 :0 2— 5—1 21 0 1
基金项 目:0 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10 104 。 21 117 82 )
作者简介: 李英俊 (99 )女, 18一 , 河南郑州人 , 主要从事地理科学研究 。 通讯作者 : 卫海燕。
16 2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 4卷
江西农业学报
2 1 2 ( ) 15—19 02, 8 :2 4 2
AcaAgiu u a in x t r h reJa g i c
西安 市城 市化 与 生态环境 协调 发展 研 究
李英俊, 赵安周, 卫海燕 孙兴泽, , 谭晨晨
(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 06 ) 102
略; 刘耀彬 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
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 对江西省城市化与 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往的研究在运用系 统观点 , 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 系、 相互作用机理 、 调 控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鉴于此 , 本文引入灰色关联度 及其耦合协调度模型 , 从时间维度对西安市的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两者演变规律进行 了研究 , 以期促使西安城市
空间生态价值评价方法在城市蔓延控制中的运用——以陕西省西安中心市区为例
![空间生态价值评价方法在城市蔓延控制中的运用——以陕西省西安中心市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55464f69eae009581bec67.png)
Chn ia
孙燕红 宗跃 光 柯丹 王波 王燕军
S N Y n—o g Z N e—un E D n W AN o W A G Y n—u U a —h n O G Yu—g ag K a G B N a— n j
摘要 :
城市化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趋势 .尤其在发展 中国家城市化更加显著。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成为 城市规划者的主要任务。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中国城市形态.但是 目前不合理的城市 蔓延 .尤其是 中心市区的快速建设 ,导致城市景观退化,并且导致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 式。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城市蔓延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和 GS技术评 I 价西安中心市区的水域、林地 草地和农田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损益 通过网格划分的方 式 比较 18 8年和 20 年经济价值的变化,选出不合理的城市蔓延区域 。最后 根据空问生态 9 08 价值评价制订星形绿地概念规划 ,维持西安市中心市区合理的城市蔓延
t e r pd c n tu t n i e ta a e fXi n ct , a e o t e d tro a in o r a a d c p n h a i o sr ci n c n r l r ao ’ iy h s ld t h ee i r t fu b n ln s a ea d o a o
H w t c nrl ra r e ao ts r ra l n r. ’ i d w dw t a o g i oy o t b n pa i t jr ak b np n esXinc y s n o e i n s r oo ou s wl h m f u s o a a tie h l ht
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化发展水平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562a1d866fb84ae45c8d2b.png)
1 2 西 安市城 市化水 平I , 度 . Y ̄ j. l 1
西安 市现 辖 9区 4县 , 丽积 1 0 k 到 2 0 总 01 8 m , 0 7年 年 末 , 口 74 2 人 6 . 5万 。其 中 , 心 城 区规 划 面 积 2 7 中 7 k 建 城 区 28 m , m, 6 市辖 区人 口 5 9 1 人 , 市非 农 k 4 . 9万 全
化 水 平 的发 展 是 产 生城 市生 态环 境 压 力 的 主要 原 因 , 并提 出 了协 调 加 快 城 市 化 进 程 与 缓 解 城 币 生 态 环 境 压 力之 间 矛盾 的几 点建 议 。
关
键
词 :城 市 化 ; 态环 境 压 力 ; 学 发展 观 ; 安 市 生 科 西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33 2 1 )5 0 9 —5 0 3 2 6 (0 0 0 —0 4 0
首 要 问 题 。 目 前 , 国 城 市 的 发 展 主 要 呈 现 两 种 状 我 态 : 种 为处 于 初 级 阶段 的 城 市 发 展 状 态 , 些 城 市 一 这
解 城 市生 态环 境 压 力之 间 矛 盾 的几 点 建 议 , 西安 市 未 对
来城市化发展朝着健康 、 稳定和可持续 的方向推进具有
际 上得 不偿 失 ; 一 种 为竞 争 力 较 强 的城 市 发 展 状 态 , 另 这些 城 市发 展 的关 键 是 吸 引 高 级 人 才 和 高 新 技 术 。 而 高级 人 才在 选择 工 作和 生 活 的城 市 的 时候 , 城 市 生 态 对
面的复杂过程 。凶此 , 现代城 _化的内涵应包括 : 1 f r ()
卫 海 燕 ,王 莉 ,方 皎) 10 2
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52390d6137ee06eef9182d.png)
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杨柳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年第07期摘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古都风貌完美结合的西安,是西安市民的梦想。
然而,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生态环境带来许多问题。
因此,对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分析了西安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从城市政府角色定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社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 F2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06-021西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简要评述1.1关于西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简评国内学者对西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规范研究。
杨松茂在《西安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探析》一文中提出要着力构建绿色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体系,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第三产业体系,构筑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城市生态保障体系四个核心系统。
二是实证研究。
胡颜霞在《西安生态城市的格局、评价及发展对策》一文中通过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西安正处于弱生态化阶段的结论,提出加强区域协调、建设遗址保护绿地、发展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进行科学的环保规划等发展建议。
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角度单一,在发展思路的探索方面不够全面;二是所用数据陈旧,大都是几年前的数据,已经不能说明西安市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本文着重现状分析,通过对大量最新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阐明了西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对发展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1.2西安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1.2.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复合性等特点,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
伴随着西安市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环境经济学研究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环境经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3940e879563c1ec4da7160.png)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环境经济学研究本文分析了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环境经济学引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标签:生态城市;城市建设;环境经济学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环境经济学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运用环境经济学,探讨市场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能够为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
1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1.1 自然条件西安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发展。
秦岭山区植物种类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
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西安地处亚热带环境区域,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良好的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经济条件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而且,西安高等院校众多,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其综合科技技术在我国位于前列,是我国重要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3 资源条件西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居我国六大古都之首。
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
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
同时,与旅游资源向配套的一系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娱乐行业不断发展,为西安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生态化水环境构建——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生态化水环境构建——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d1eaf3a33d4b14e8424687b.png)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4 1.2.1 研究方法............................................................................................................................ 4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1.3 国内外利用雨水资源构建城市生态化水环境的研究现状.............................................. 5 1.3.1 国外雨水资源化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研究........................................................................ 5 1.3.2 国内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水环境的研究实践.................................................... 8 第二章 城市生态化水环境与雨水资源化影响研究..............................................................11 2.1 城市雨水资源化概念及内涵..............................................................................................11 2.1.1 城市化对城市自然水循环的影响...................................................................................11 2.1.2 城市雨水资源化.............................................................................................................. 12 2.2 城市生态化水环境............................................................................................................. 14 2.2.1 生态化水环境的构成...................................................................................................... 14 2.3 城市雨水资源化对生态化水环境的影响......................................................................... 15 2.3.1 城市化影响城市水循环.................................................................................................. 15 2.3.2 城市雨水资源和城市水环境安全的关系...................................................................... 16 第三章 城市雨水资源化构建生态化水环境的技术与路径研究......................................... 17 3.1 城市雨水资源构建城市水环境思路................................................................................. 17 3.1.1 雨水停留方位为核心的分区综合构建.......................................................................... 17 3.1.2 以雨水利用难易程度为核心的分层构建方向.............................................................. 18 3.2 城市雨水资源化路径研究................................................................................................. 20 3.2.1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构建.......................................................................................... 20 3.2.2 道路广场雨水入渗系统构建.......................................................................................... 21 3.2.3 公园绿化雨水收集入渗系统构建.................................................................................. 21 3.2.4 雨水花园的构建.............................................................................................................. 22 3.3 城市雨水资源化技术方法论............................................................................................. 23 3.3.1 雨水资源化技术工程系统.............................................................................................. 23 3.3.2 城市雨水资源管理措施.................................................................................................. 26 3.4 构建城市生态化水环境步骤............................................................................................. 27 3.4.1 雨水资源量化分析.......................................................................................................... 28
西安环境变化报告范文
![西安环境变化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794b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f.png)
西安环境变化报告范文概述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面临了许多环境变化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西安的环境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对策,以期改善西安的环境质量,建设更美好的城市。
1. 空气污染情况由于工业发展和汽车增多,西安的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西安的PM2.5含量每年都在上升,超过了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问题分析空气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西安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对策建议1.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施减排措施。
2.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
3. 设置严格的车辆尾气排放监测标准和罚款制度,推动车辆尾气治理。
4.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2. 水污染问题西安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且突发洪灾频繁。
近年来,西安的水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
问题分析农村污水直排、工厂废水排放和非法捕捞等问题导致了水质下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对策建议1. 强化水源保护,禁止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 建设生态湿地,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3.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防止污水直排。
4. 完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机制,严厉打击水污染行为。
3. 城市垃圾处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西安的垃圾问题日益突出。
问题分析城市垃圾处理不规范、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等问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对策建议1. 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2. 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3. 鼓励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4. 加强对违法倾倒垃圾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结论西安面临的环境变化问题不容忽视。
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西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西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094a2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74.png)
55
2017 年第 7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影响一个城市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自然支持系统。受所处地理位置、地区内的公众生态意识观念、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而且影响因素十分复杂, 因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必须可以从多层次及多 角度反映出综合评价的目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 则。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几方面特点。首先,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随 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也同时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 境问题。其次,城市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及工业发展会产生 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如污水、废气、噪声污染等,而且较大比 例的废弃物需要靠人工处理才能得到分解,否则就会造成污染。 再者,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城市生态系统的自 动调节能力较自然生态系统更弱,更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6]Sueyoshi T., Goto, M., Ueno, T..DEA approach for unifie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Assessment of Japanese fossil fuel power generation [J].Energy Economics, 2011 (38):292-303.
层析分析法 (AHP) 是一种使人们对复杂问题判断、决策的 过程得以系统化、层次化、数量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此, 本文依照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程度,选择十二个要素并将其划 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社会和环境。首先对评判对象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_以西安市为例_宋超山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_以西安市为例_宋超山](https://img.taocdn.com/s3/m/c0731612650e52ea55189845.png)
第24卷第5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4N o.5 2010年5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 ironm ent M ay.2010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5-085-06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西安710127)提要:分析论证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且根据其耦合特征,构建了耦合理论体系。
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的分析,表明:1988-2007年耦合度从0.25上升到0.58,系统经历了两个"S"型演化周期,跨越了低级耦合、颉颃阶段,2005年达到磨合阶段;耦合系统在1993-1995年、1999-200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受到环境与资源瓶颈的约束。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周期性与波动性的特点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反馈综合作用的反映。
关键词:耦合理论;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图分类号:F290;X171.1文献标识码:A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已成为各地区发展的趋势[1-2]。
但是,随着城市化推进的同时,资源环境利用的规模和强度不断扩大和增加,区域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资源环境"门槛"的限制。
对于处在西部大开发前沿的西安市,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扩张等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约束条件。
如果忽视这些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势必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障碍。
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对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3-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7e02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7.png)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形势也日趋复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过度,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很多挑战。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提高,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其次,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本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的分析;(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探讨;(3)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4)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
研究目标包括:(1)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的协调关系;(2)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3)为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撑。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现有文献,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并结合西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
第三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10-16;修订日期:2008-03-19基金项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
作者简介:吴永娇(1978-),女,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
E -m ai:l moonsun0403@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以西安为例吴永娇1,2,马海州1,董锁成3,仝彩蓉1,2(1.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拟预测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土地效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基础上。
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对城市扩张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效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G IS 工具分析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方式;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绿色GDP(即,GGDP )等理论模拟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之下的城市化响应。
模型是以西安1996到2006年城市扩张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理论上西安城市扩张最优是在2021;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小于平均土地效益时才会增加土地效益;技术进步与创新可降低生态环境成本,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关 键 词:土地效益,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绿色GDP,西安中图分类号:F 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9)01-0064-06前 言城市化对人类健康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1]。
城市化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多。
Burak 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揭示城市化会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
W eber 指出快速城市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反过来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
部分学者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揭示城市化水平跟生态环境也遵循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4]。
刘耀彬等人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指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态环境支撑,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制约和反馈作用[5],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五种耦合模式,以判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发展[6]。
黄金川揭示城市化快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同时生态环境又制约着城市化水平的发展[7]。
以上研究对认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是把环境系统变动简单地和城市扩张评估联系起来[8],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方法大多数是从单一学科出发,侧重于在城市扩张进程中各自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特性[9]。
本文以西安1996到2006年城市扩张和城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作为案例研究分析,模拟环境承载力来阐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运用经济学和城市生态系统学等相关理论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拟预测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土地效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1 研究区域概况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城市,是西北重要城市之一。
位于关中平原中心位置(东经:107 40 ~109 49 ;北纬33 39 ~34 45 ),南有秦岭山脉,北有黄土高原,共有14个行政区县。
城区面积在2003年为363.66km 2,2006年约438.05km 2,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为最据代表性的城市区域。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收集从1991第29卷第1期2009年02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 IA GEOGRA P H IC A S I N ICAV o l .29 N o .1F eb .,2009年到2006年共16年的数据。
并对原始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1996年5月26号和2003年5月29号(轨道号:127/36)两景TM卫星遥感影像图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解译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因2003到2006年的城区变化不是很大,所以选择了2003年的影像资料数据)。
2.2 城市扩张和生态环境响应模型构建社会福利最大化即社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没有任何的经济活动能在不使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某人的情况变好[10~12]。
土地效益(LU)为土地利用带来的效益,是土地类型(LUC)的函数;平均土地效益(AV(LU))为单位土地利用产生的效益;土地效益指数(LUI)是某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特定时期的综合效益值,为不同土地类型效益的函数。
生态环境成本(EPC)为城市土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环境成本,是环境污染成本(Pollu)、资源损耗成本(R es)和环境污染控制成本(Contr)的函数;边际生态环境成本(M(EPC))为每增加一单位土地投入所增加的生态环境成本(EPC)。
首先,确定土地效益(LU)和生态环境成本(EPC)及其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上述定义可知,可以用以下函数表示,即:LU=f(LUC1,LUC2,...,LUC n)EPC=f(P ollu,R es,C ontr)(1)式中:LUC1,LUC2和LUC n为不同土地类型,P ollu, R es和C ontr分别为环境污染成本、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控制成本。
假设土地效益指数(LUI)为LUI= n i=1P i X i(2)式中:X i是土地利用类型i在某年的效益值,P i是土地类型i的权重。
土地效益最大值为土地效益指数最大化值时。
综合公式(1)、(2)可知,土地效益(LU)和生态环境成本(EPC)及土地效益指数(LUI)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LU=f(LUI)EPC=f(LUI)(3) 在确定各模型参数的函数关系后,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A HP)处理数据和专家咨询打分法[13]来计算土地效益(LU),分以下两种情况计算LU的值:既定GDP在技术不变情景之下的土地效益(LU);既定GDP在考虑技术不断革新和进步的条件下(T)的土地效益LU2;并且LU1总是小于LU2。
由此可得,LU2=f(LU1+T)(4)式中:T为既定GDP下技术进步对土地效益的影响。
其次,建立GDP损失(GDPL)和边际生态环境成本(M(EPC))关系。
绿色GDP即(GGDP)为对生态环境成本(EPC)的近似调整,考虑了自然资源及环境损失,能够简化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正。
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复杂性使GGDP计算变得复杂,本文力求能够准确地定量化这些因素,使本文中的GGDP合理[14]。
假定GGDP为:GGDP=GDP-H-E p-C pd(5)其中,H为H otelli n g的资源耗竭租金,E p为污染控制费用,C pd为污染和环境退化外部费用。
GDPL为生态环境成本(EPC)的衍生物。
GDP定义为GG-DP和GDPL之和,GDPL为生态环境成本函数,则:GGDP=GDP-GDPLGDPL=f(EPC)(6) 最后,建立城市扩张和生态环境响应模型。
由福利最大化理论可知,当平均土地效益(AV(LU))等于边际生态环境成本(M(EPC))时,达均衡,即: EPC=f(LUI)M EPC=f(LUI)LUI=f(EPC)EPCEPCLUIM EPC=AV(LU)(7)由于边际生态环境成本(M(EPC))为增函数,平均土地效益(AV(LU))为减函数,故此两函数曲线存在交点,据此可知,在两函数相交之前,AV (LU)>M(EPC),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福利变好;在相交点后,AV(LU)<M(EPC),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社会福利变坏;AV(LU)=M(EPC),城市扩张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城市扩张带来最优的社会福利。
3 结果和讨论3.1 城市化中的土地承载力变化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1996年和2003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场景(表1),结果表明:城市用地急剧增加,荒地和乡村用地急剧减少。
城市基础建设用地增加90.05km2,绿化区,农田,水体,荒地和非城区用地分别减少4.26,18.45,0.05,40.14,651期 吴永娇等: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和27.21km2。
从1996年到2006年,城市扩张用地由166.4km2增长到了438.05km2,平均每年为6.4%的速度增长。
表1 1996年和2003年卫星影像土地覆盖变化Tab l e1 L UCC ofX i an i n1996and2003土地利用类型1996面积(k m2)百分比2003面积(km2)百分比城区166.4046256.4570绿化区41.081136.8210农田42.211223.767水体2.721 2.671荒地48.42138.282非城区63.131735.9210总数363.96100363.96100为进行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邀请五位专家评估西安从1991到2021年(每三年评估一次)在社会经济预测情况下潜在土地承载力的土地利用级别,以计算土地效益(LU)。
专家们给每一种土地类型X i打分,并赋以相应的权重:0.40,0.20,0.15,0.10,0.10,和0.05给城市,绿化区,果园,林地,水体和荒地。
得到每年的LUI值,这些值落在0和10之间。
本文假定五个LUI平均值为最终值(如表2)。
表2中的LUI值表明西安从1991年以来土地承载力不断提高,土地效益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重组和土地利用技术水平提高所致。
表中DGPL和DGPL+T递增趋势揭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引起的经济损失的相互消长表明:即使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承载力不断提高,土地效益不断提高,也不可能总使社会福利变好。
表2 1991~2021年西安经济增长与土地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亿元)Tab le2 Expert gradu ated LU I and urban devel op m en t sche m e from1991t o2021.(U nits:109Yuan)年份LUIAL UIBLUICLUIDLUIEL UI GDP GDPL+T GDPL19912.9 3.33.43.63.6 3.42101418 19943.9 4.34.44.64.5 4.32901635 1995--------19964.3 4.64.54.85.2 4.7---19974.6 4.95.05.65.5 5.14892362 1998--------1999--------20005.1 5.75.65.96 5.76432876 2001--------2002--------20035.4 6.06.26.36.4 6.194040107 20066.1 6.66.97.07.0 6.7145056150 20096.67.47.37.77.87.4208281218 20127.57.77.88.28.37.92959107296 20158.28.58.68.78.78.54027127396 20188.49.199.29.19.05026138486 20218.99.29.19.79.59.360101335783.2 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3.2.1 技术不变条件下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模拟为模拟土地平均效益和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利用获取的统计数据和表2专家打分数据,及方程1~ 7,计算出以下结果(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