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西安文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西安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人居环境 SWOT分析
1生态城市建设综述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科学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舒适、优美,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1.2生态城市建设三要素
1.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所谓充分利用,是保护与提升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自然。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1.2.2明确经济生态发展指标
经济生态发展指标的重点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建立起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速信息流、能流、物流的高效持续流动。其中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年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水耗和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率等。
1.2.3生态发展不容忽视
社会生态发展指标重点要以人为本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确保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发展与城市载体功能相适应。其中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交通等因素)完好率,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等危险品泄漏)、治安情况等。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发展指标还要突出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协调发展,建设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的质量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生态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空气质量、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特别注重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要依据合理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
置规模和布局。同时,还要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1.3.1国外生态城市建设
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新西兰的Waitakere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市、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等。但各地的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内容和目标有较大的差异。
1.3.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
在我国,随着《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制定及《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一2050)》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30多个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海南、吉林、黑龙江、陕西等省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体来说,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特别强调针对城市的实际问题(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相结合的十分紧密,国外的生态城市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比较,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时把所谓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的城市”简单的等同于生态城市,这就在生态城市的形式出现偏差。其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追求的是小系统范围内的高效、经济和低污染,最终却忽视城市与区域之间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和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影响生态城市的后期可持续发展。最后,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对市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和对居民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在生态城市实践上受到很大局限。
2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2.1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北部属渭河平原,南部属秦岭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4′30″,总面积9983km2。西安城区在关中盆地中部的渭河南岸,中心位置为东经108°55′45″,北纬34°15′24″。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带,地处联接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以至华东的重要位置,是西安这一都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西安市辖区3582平方公里,西安市辖区包括莲湖、碑林、新城、雁塔、临潼、未央、长安、阎良、灞桥等九个区。
西安市在“十一五”期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专项规划,对西安的生态建设模式及重点都做了详细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方面,西安目前的经济指标已基本达到生态城市的指标要求,其中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和水耗等。在环境保护方面,西安市与生态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安市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度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26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6.00% ,二氧化硫年平均值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10年度全市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45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在社会进步方面,西安市目前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为75%,与生态城市的要求差5个百分点,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