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生态城市概念最早源于1990年美国夏威夷州凯库阿共识,被定义为“一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

从那时起,全球各地都开始陆续探索和建设生态城市。

2007年,国务院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其中不乏海口、义乌、深圳等知名城市。

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城市生态建设。

1. 环保标准逐步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环保标准也是衡量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环保标准目前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逐渐加强,这也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2. 低碳经济占比提高低碳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小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3. 城市规划机制设置城市规划机制的制定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宏观层面上,需要设置相应的规划机制和组织架构,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计划,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并监督调整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1. 智慧化智慧化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这需要城市规划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分析。

2.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新趋势。

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在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3. 环保建材环保建材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9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1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分析1.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等条件便利白城市处于吉林省、内蒙古、黑龙江省等三省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白城市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组成的便捷的交通体系.长春到白城现在长春到白城大约需要四个半小时,长春到白城建设高速铁路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这条铁路建设完成以后,两地的通行时间最多只需要八九十分钟,白城还将成为继长春之后,成为省内第一个有绕城高速公路的地级市.铁路方面,境内有四平至齐齐哈尔、长春至白城、通辽至让湖路、白城至阿尔山四条铁路纵贯全市.航空方面,白城长安机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国内支线机场,是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建设格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处于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刁家屯境内.此外,这里还有吉林省最大内河港口,是吉林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直接贸易的唯一水上渠道.自大安港上航可以通到嫩江港,下航可以到达哈尔滨、佳木斯,直到俄罗斯五个开放的港口,进入日本海.大安港现在已经是我省与世界相连的水上桥梁,被誉为黄金水道.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为白城市的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对外沟通条件.1.2白城市的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白城市的资源比较丰富.白城市的自然资源中煤炭储量比较多.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白城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白城市还拥有广阔的草原,白城市处于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草原面积广阔,给白城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城市通过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村地区的人民收入,使城市、乡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除此之外,白城市的旅游资源也特别的丰富.白城市不仅拥有向海、莫莫格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鸟类种类都很丰富,该地区内的几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东亚候鸟迁徙路上的主要的停留地.向海自然保护区内形成了“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羊草草原”等四大独特的生态景观.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主要为江河水域、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碱蓬草甸等风景特别怡人.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蒙古山杏林、芦苇沼泽等天然风光.白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促进了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白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2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2.1生态环境脆弱由于白城市是我国东部湿润区与西部的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生态系统从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又是全球有名的三大盐碱区之一.所以导致白城市的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加之近年来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沙化和盐碱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退化、草质下降等问题也不断地加深,草原的面积逐年减少,草原“三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草功能明显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们的盲目开发使大面积湿地干涸,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湿地减少,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上人类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湿地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2.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及其长久的工程,需要建设的城乡基础设施比较多,所以,要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持.虽然,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白城市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现在还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城市周围的道路基本上以土路为主,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极其不完善,交通状况十分比较混乱.而且城市内相当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环境比较差.要完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所要消耗的资金量十分巨大.但是白城市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的投资也十分的有限,利用外资也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支撑.这也就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2.3白城市的产业比例失调比较严重白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也比较小,而且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农业.而白城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处于十分不合理的状态,有待改善,加之农业的发展受自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随着白城市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速度的加快,土地的质量也随之下降,优质土地逐渐减少,直接影响了白城市的经济增长.这就成为了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很大问题.2.4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建设难度大白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各项服务设施都不健全,而且城市的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市区外围的道路多为土路,人流集中的地方无停车场,交通拥堵的现象十分的明显.市内一定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旧城区的居住情况急待改进.一些分散的小工厂因为污水排放设施不健全,加之白城市的地下是砾石沙层,渗透性较强,工业废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严重.绿化条件较差,人均绿化面积明显不足,公共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

《2024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范文

《2024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范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不断更新。

贵阳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贵阳市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与现状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贵阳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同时,贵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三是城市管理和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入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四、科学发展观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2. 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良性互动。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五、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第一章前言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的生态问题也愈加突出。

如何建设一个生态智慧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生态问题入手,分析生态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点,并介绍其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生态智慧城市的概念生态智慧城市是指信息技术与生态科技紧密结合,以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为基础,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运用智能科学技术,实现城市环境优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城市。

生态智慧城市的特点:1.环保:生态智慧城市采用绿色节能方案,更加注重环保。

2.高效:通过智能科技手段实现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效化。

3.智能: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信息数据的智能化搜集、分析和管理。

4.可持续性: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三章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1.立足城市生态问题,采用低碳环保建设和管理方式。

包括城市排放标准的升级,城市交通系统的改革,以及城市绿化和水资源管理等。

2. 实现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广智慧城市建设。

包括推广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3.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加强城市绿地体系,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1.日本东京日本东京是一个全球知名的生态智慧城市。

它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不断推广先进的技术,采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管理和绿色旅游等方式解决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2.美国旧金山美国旧金山市致力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城市互联网、低碳出行和绿色建筑等手段,把旧金山建设成一个数字智慧和环境友好的城市。

3.中国上海中国上海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致力于打造生态智慧城市。

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采用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有效解决了城市生态问题。

第五章生态智慧城市的应用前景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不断升级,生态智慧城市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光明。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伴随其发展步伐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市民对更优生活环境的渴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与城市绿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与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绿化建设策略。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变化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减少燃煤排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北京的PM2.5浓度已经有所下降。

然而,冬季由于供暖需求,空气质量仍然存在波动。

2. 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等硬质地面使地表难以有效吸收和散发热量,导致城市内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3. 绿地空间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利用压力,北京的绿地空间相对不足。

这使得市民的休闲空间有限,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化建设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绿化建设策略:1.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各类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同时,加强社区绿地的建设,使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2. 科学规划绿地布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科学规划绿地布局。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使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使市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绿地布局以及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和核心考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理念的体现。

其核心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着力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要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1、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生态城市建设的后退开发模式属于此类型。

其中主要采用规划编制、土地调整等方式控制城市空间的增长速度和方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模式下政府对城市用地分配、土地利用、公共服务提供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2、自下而上的集群模式以样板成为先锋,鼓励市民的积极参与,形成“先发集群”效应,促进全民参与,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另一种模式。

通过鼓励和促进市民参与公共事业的投资和建设,将公共意识和公共文明融合到生态建设中。

3、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作为设计渗透形态、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将设施与水系、溪流、地质、昆虫等自然环境进行融合,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绿色生态空间,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另一种模式。

其目的是既美化人居环境,又不影响自然资源的均衡。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1、南京枫林洲生态城南京枫林洲生态城项目以“在在南京地区建设出以规划、建设、管理一体的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社区生态城市”为宗旨,实现了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

该项目主要采取了土地的集约利用、生态景观的打造、绿色建筑、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等措施,通过种植花草、光敏材料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环保。

2、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城市建设项目。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摘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观念的不断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支撑。

建设生态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它们互为补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导言: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要解决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现代生态城市。

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宜居城市的内涵所谓宜居城市,顾名思义,是指适宜居民居住的城市,是综合评价一座城市适宜人民居住的一个代名词。

有国外学者认为宜居城市应以人为本,应是能让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的适宜性比较高的城市。

1.1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繁荣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的命脉。

只有在高度密集的经济因素的城市,经济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创造更深的发展潜力。

城市经济将更加繁荣,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从而为城市物质建设提供保障,形成良性循环。

1.2 城市治安持续稳定安全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安全的城市治安环境,才能令居民安居乐业,更加享受生活,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充满信心和自豪感。

1.3 城市生活配套应完整便捷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温饱水平早已停止,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居民居住区内的医疗和教育配套设施是否完备;公共交通的无障碍程度;商业购物场所是否方便多样等等。

1.4 城市应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当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追求高品质的精神内涵。

这就要求城市本身要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文化遗产,要有完整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营造强烈的城市文化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

哈尔滨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哈尔滨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哈尔滨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尔滨市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哈尔滨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曾经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超标,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矛盾。

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哈尔滨市的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1. 加强环境治理哈尔滨市加大了对工厂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对排污超标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大幅降低了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量。

另外,哈尔滨市加强了城市道路和区域内的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建立了垃圾处理中心和焚烧厂,有效减少了城市垃圾的污染程度。

2. 推广清洁能源哈尔滨市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优化能源结构。

市区内的燃煤锅炉逐步淘汰,采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减少了燃煤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哈尔滨市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建设生态绿地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哈尔滨市大力推进生态绿地建设。

市区内多处空地规划为公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同时,加强对现有公园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绿地的利用率和景观品质。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目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哈尔滨市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了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

1.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哈尔滨市加强城市绿化,提供更多绿地空间供市民休闲活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及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及实践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及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也开始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以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那么,生态城市建设究竟能否成为可行的方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投资,但在长远来看,这种投资绝对是可行的。

首先,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绿色环保为主导,相比其他城市建设方式,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环境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从而减少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

比如,生态城市的绿化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高,这不仅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还能够吸收城市中的细颗粒物,减少空气污染。

二、构建生态城市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各项规划均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意味着城市建成后可以实现持续发展,不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同样,生态城市建设还将会带来更多能够有效节省自然资源的创新措施,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等,可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三、生态城市建设能为身心健康提供更多选择现代都市的压力令愈来愈多的人们感到身心疲惫,只有在质量优良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保证身心健康。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绿色环保为主导的理念,注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为市民提供了更多选择。

如大面积的公园和绿地,可供人们劳累一周后释放压力,散步、钓鱼、慢跑等,舒缓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四、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形象和国际竞争力生态城市建设不仅给市民带来便利和舒适,更让外界看到城市推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加强城市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将从传统的土地、人口因素转向生态环境、科技人才等多元要素的竞争。

因此,将生态城市建设做成城市竞争的一张王牌,无疑是一种机智和长远的做法。

五、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规划与创新技术的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同时也需要科学规划和创新技术的支持。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以期为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理论背景1.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城市形态。

1.2 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可行性,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可行性研究可以评估和预测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降低规划实施的风险。

二、可行性研究方法2.1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规划方案进行多指标评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权重和关联性,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量化地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2 模型模拟方法模型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的模型,模拟规划方案在不同条件下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预测规划方案的影响,并优化方案设计,提高可行性。

2.3 实地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方法是一种基于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对规划区域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需求等情况,为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2.4 参与式规划方法参与式规划方法是一种基于公众参与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它通过组织居民、专家和决策者等各方参与规划过程,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某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进行评估,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可行性方面得分较高,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旨在研究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第二章: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其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提高城市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 规划和实际建设不符合在实际建设中,有些城市规划被抛弃或者被修改,导致建设成果与规划要求不符合。

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开支,同时也损害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

2. 资金不足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但是,由于财力不足,大部分城市不能承担大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

3. 环保意识低在城市居民中,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不高。

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缺乏环保意识。

4. 标准不统一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缺乏标准的统一。

这不仅增加了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公众投入的资金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

第四章: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生态规划与实际建设的对应机制需要将生态城市规划和实际建设相结合,制定对应的机制,加强实际建设中的执行力度,确保规划的贯彻执行。

2. 拓宽资金来源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建立一系列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

3. 增强环保意识应该不断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建立环保志愿者和社区环保组织,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支持。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范文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范文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密度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在此过程中,我们亦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实践策略及未来展望。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居民需求导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策略(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先行,根据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构建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

(二)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推广绿色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量。

(三)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

(四)环境治理,提升品质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水质及绿化覆盖率等环境指标,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

(五)文化传承,社区营造注重文化传承和社区营造,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社区公园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引导和规范城市建设行为。

2. 推广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3. 注重跨领域合作和协同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格局。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污染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都纷纷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作为当下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并重点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实现方式。

第二章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从诸如住宅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工业区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绿色技术,如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措施。

第三章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1.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化压力: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无规划的城市化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2.排放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的工业和交通运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他们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破坏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类如果不能生活在一个干净和安全的环境中,将随时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四章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1.合理利用空间:生态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和资源,合理利用空间和土地,降低建造新的建筑物和厂房的成本。

2.绿色优先:生态城市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各种规划要从生态角度出发,以绿色公园和绿地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空中花园、立体垂直花园等绿化手段,形成生态平衡和环境美观。

3.资源共享:在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旅游和生态居住的理念,建造多功能的公共设施,将其建成宜居的社区。

4.节能减排: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绿色技术将能源和环境污染减到最低。

第五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实现方式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引领城市的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意义、挑战和对策。

一、城市绿化的意义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外各种地块和场所的绿化工程,包括公园、绿地、街头巷尾以及居民小区等。

城市绿化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绿化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

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居民的美好感受。

绿地的存在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可以缓解繁忙都市的压力,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绿化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至关重要。

城市绿化可以提供植被覆盖,减少土地的裸露程度,有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的气温和湿度。

同时,绿化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最后,城市绿化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个拥有绿化环境良好的城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城市绿化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绿化面临的挑战城市绿化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城市绿化的土地资源有限。

城市扩张使得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可供绿化的土地却没有相应增加。

土地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城市绿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绿化的成本较高。

绿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绿地的规划设计到种植养护,都需要相应的费用。

这对于经济发展仍然不够充分的地区来说是一项挑战。

第三,城市绿化需要面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城市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城市植被的生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给城市绿化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三、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为了解决城市绿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持续扩大,城市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废气排放、垃圾堆积、大气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加,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健康隐患。

面对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被视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指的是以生态为本,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城市建设。

其目的在于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环境保护,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要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和修建中合理分配用地,降低城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优化城市布局与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要实现人机和谐,坚持人本设计,优化城市布局,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用地,建设居民社区和商业中心等,使城市空间逐渐实现和谐生态营造。

3、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生态城市建设要在城市交通管理中注重节能减排,优化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非机动车出行,使城市交通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4、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生态城市建设要鼓励创新、集聚人才和企业,更好地发挥科技、信息和产业集聚优势,实现城市经济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高端智能方向转型升级。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1、新加坡:新加坡是著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城市环境的净化、城市绿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德国弗莱堡:德国弗莱堡是一个集绿色科技、环保教育、灵活的交通方式为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通过建立风电场,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城市能源的优化和减排。

3、我国大连:大连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态城市之一,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污水、建设循环经济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建设具有生态环境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开发导致的土地、水资源环境破坏、工业废气等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逐年加重。

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行的城市化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切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1.节约资源,建设低碳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中强调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像能源、水资源、土地等都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消除浪费。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能源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经济发展快速,并且生产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建设低碳经济。

2.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建设低碳、无污染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除了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着眼于固碳、反温室效应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功能完善,便捷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建设十分便捷,是现代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

同时也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时,必须注意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强调文化个性,体现地域性文化特色,此外,强调社区楼盘发展,营造社区集体生活空间,以促进人口社会和谐。

四、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技术支持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方面效益有机结合的一种高质量城市发展模式,还需要技术的支持。

技术支持包括城市规划的技术、能源与环境的技术和新型材料科技等多项技术支撑。

五、结语生态城市建设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围绕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现状、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可行的治理和建设策略。

一、城市环境问题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垃圾、污水、污染等污染源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同时,大量的机动车、工业废气和建筑施工等也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城市环境治理不仅是保障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环境的改善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对城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只有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城市环境治理,还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治理和建设策略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城市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和减排工作,采取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同时,鼓励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结论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和建设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本文通过对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从城市环境问题现状、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可行的治理和建设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浅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浅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大自然的约束,为了更好的发展,人类必须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事宜,促进社会的永续发展,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即为在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之内,保证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稳步前进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及规模持续膨胀,俨然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

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探求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成为一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关注的热点领域,是当今世界研究的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1.关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尽管生态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的时间开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但关于生态城市的理念缺流传已久。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代欧洲的村庄及美国印第安人的部落,都能看出生态城市的影子。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空想社会学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将其进一步完善,并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给出了完整的定义: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同时拥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为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是为健康生活以及工业化生产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应以满足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准,不应过分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城市由于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出现拥挤、环境变差、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此时,田园城市的应用应运而生,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展的并不顺利,许多城市都是依附于“田园城市”的名气,在城郊区域大力修建居住区。

但它为以后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提供了参考,对城市的进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第二章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1 规划设计不合理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存在缺陷,造成了园林绿化面积和绿地率低、交通容量不足、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2.2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没有考虑到原有城市布局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与旧城市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尺度平衡,导致市场少、不好适应城市的发展。

2.3 投入不充分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却发现投入不足,往往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3.1 加强规划设计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规划方案,并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的更加结合实际。

3.2 设计城市合理空间布局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应该遵循城市尺度平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3.3 加大项目投入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进行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生态城市的经济、金融和法律环境。

第四章结论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城市要加强规划设计和城市空间布局,注重投入,增加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投入,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生态城市的提出恰恰符合人们的要求,也顺应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
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享受。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城市病”。

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经济高效、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它同时也贯彻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

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我国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

约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2002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地概括为: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

总之,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对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对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对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环境优化。

针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国情”为基点,有的放矢,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城市环境基础差、底子薄,城市建设资金短缺,城市化率较低、农业人口多。

四、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展望
中国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指导思想和目标不明确,致使城市生态规划被忽视、被淡化。

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单位在扩展地盘时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某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工业污染仍十分严重。

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态观念还没有深人人心,居民生活垃圾污染也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

我们必须逐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实施明确目标,做好科学规划,完善管理体制,协调监控环境,引进市场机制,吸引公众参与,营造生态风尚,加强城区合作。

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稳健有序地进行,尽管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幅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景象将会展现在中国和世界人民面前。

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动力、以公众参与为手段,整体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

社会生
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生产、消费、交通、居住区发展模式;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建立一个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五、结论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处,致
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采用正确的方法与措施,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庆彩,吴椒军.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经验及其对中
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3] 陈勇. 生态城市理念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01) .
[4] 黄肇义,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 (01) .
[5] 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
市规划, 1997, (06) .
[6] 童明. 城市政策研究思想模式的转型[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
[7] 孙施文. 中国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03) .
[8] 戴学章,姜卉. 大连生态城市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大连干
部学刊, 2009, (07) .
[9] 黄肇义,杨东援.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03) .
[10] 陈勇.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
规划, 2001, (03) .
叶光胜,男,汉族, 1965年,现任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员工,助理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