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合集下载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现如今,世界各国正在生态城市的构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建设成就、获得宝贵经验。

针对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简要阐述和相关案例的表述,希望得到一些启发和思索。

关键词:卫星遥感生态赤字生态工业园电磁污染田园城市众所周知,进入到21世纪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方面追求营养,娱乐方面追求新元素等等。

但就在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例如:温室效应导致的北极冰川融化,从而使得世界上一些海拔地势较低的国家城市经常发生水灾;城市面积急剧扩大导致耕地林地面积大幅度降低。

由于城市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由于其物质能量高度集聚、人类活动密集、环境变化剧烈、生态脆弱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建设已变得十分迫切,成为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建造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

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

所以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

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生态环境堪忧,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小城市环境现状虽尚好,但发展过程中若不对城市生态环境加强重视将会走上大城市发展的老路。

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在保持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城市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与协同,中国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政策。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现状,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期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许多城市制订了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并投入实施。

其中,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天府新区、福州市台江区等城市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这些地方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改善水环境、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鼓励绿色交通出行等。

然而,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滞后性,很多城市的生态指标无法达到要求。

其次,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不完善,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仍较为严重。

最后,由于国民的环保意识与保护环境的传统仍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1. 加强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国政府将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将推动完善生态城市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与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投资方参与。

最后,政府将出台更多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

2. 推进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在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渐普及。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也开始向智慧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生态数据将被用于智慧城市操控,生态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趋势。

3. 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摘要: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生态城市的提出恰恰符合人们的要求,也顺应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享受。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城市病”。

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经济高效、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

29浅析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构建崔怡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主要成为人们的活动空间。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

然而近年来。

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其的重视也越来越重,人们希望借助一定的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技术;自然一、前言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场所,所有的成产和消费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城市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设计城市时减少消费资源和生产的污染成为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概述“生态城市(Ecopolis ,Ecoville )”一词渊源于德国的柏林,但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 ,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 ,国内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宋永昌、王祥荣、城市生态学家黄光宇、王发曾等都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

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都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三、我国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类型(一)我国生态城市构建的基本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就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在我国最早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是江西省宜春市,在城市的建设时利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理论,例如:生态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建设一个在一个市的行政范围内来调控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向最优化发展的城市。

(二)我国生态城市主要类型资源型的城市是依靠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产资源是城市的主要经济结构,整个城市的人口组成就是矿产单位的职工,其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印记都是跟矿产相关的元素,并且利用矿产资源来制造城市的附属品,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独有的地域特征文化。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了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环境工程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例如,瑞士的弗里堡、美国的波特兰和新加坡等城市,都将绿色生态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低碳社区、治理城市空气和水质等问题。

这些城市的发展都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环境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环境处置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紧缺等。

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水环境处置是一个重点领域。

环境工程通过研究水循环、水质管理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等手段,达到治理城市水环境的效果。

(二)垃圾处置城市垃圾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难题。

垃圾处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洁,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环境工程专业的人员通过研究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等技术手段,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和垃圾处置的环保效果。

(三)空气质量控制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健康。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环境工程强调的是追求低碳、零排放的理念,通过研究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车辆排放标准、治理重污染源等措施,实现城市空气质量的控制。

(四)绿色低碳出行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和间接的都非常大。

针对这个问题,环境工程希望通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理念,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健康和优质发展。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Ed t n ,2 0 , 3 3 : 4 ~ 3 0 io ) 0 6 3 ( ) 3 6 i 5 Ab ta t s r c :As e o o ia cte a i y b c me a mp ra tee n fCh n r a ln i g,i i amo tsg i c n c l g c l iisr pdl e o n i o t n lme to i aSu b n p a n n t s s i n f a t i
Ke r s y wo d :Ch n n b o d;e o o ia i ;d v l p n r c ie ;c mp r t e r s a c iaa da ra c lg c l t c y e eo me tp a tc s o a a i e e r h v
取 得 的 成 就和 尚存 在 的 不 足 , 为今 后 我 国 生 态城 市的 继 续 深 入 发 展 提 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 内外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实 践 ;比较 研 究 国 中 图分 类 号 : TU9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10
V L3 O3 M 0 3N .
ay 20 06
Hale Waihona Puke 国 内外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比较 研 究
冯 启凤 ,曹 荣林
( 京大学 城市 与资源学系 , 苏 南京 209) 南 江 1O 3
摘 要 : 着 生 态 城 市 日益 成 为 我 国城 市建 设 中 的 热 点 问题 , 随 审视 和 分 析 国外 在 生 态 城 市 实 践 上 的 成 功 经 验 , 我 对 国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德 国埃 朗根 、 将 巴西 库 里 蒂 巴 和 中 国的 珠 海 、 海 4个 城 市 作 为 实 例 , 别 介 绍 了 国 内 外 威 分 生 态 城 市 建设 的 方 法 及 其 取 得 的 成 果 . 此 基 础 上 将 中 外 生 态城 市 建 设 实践 进 行 对 比 , 出我 国 生 态 城 市 实 践 中 在 指

国内与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内与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系名称: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名称:城市规划122 学生姓名:国文卓指导教师:孙晓璐【摘要】: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过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变得相当严重,并且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介绍,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差距。

【关键词】:生态环境国内外生态理念【正文】:1.城市生态环境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

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 Yanitsky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慨念。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MAB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标志着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成熟。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进程》,第一次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1.2 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现状20世纪以后,城市研究及开发规划中大量吸收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人类生态学领域,研究内容集中于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生态的研究开始围绕城市的能量、物质及废弃物循环而展开,涉及城市及腹地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等问题。

这些研究考虑了人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心理变量,以上各领域的研究曾被视为城市研究的经典领域。

2.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2.1 中国城市中的生态理念园林设计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把模拟自然的园林放到城市中,使之成为中国人安顿心灵的理想住处。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美好 向往 。 建设 生态 城市 , 逐渐成 为我 国城市 发展 将
的 主 流 方 向
上 落后 于西方 国家 。其 后 ,在 经历 了半 个多世 纪停 滞 不前后 .我 国现代生 态城 市 的理论与 实践 开始追
踪 国际 的先 进趋 势 。从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在这 方
面我 国取得 了迅 猛 跃进 到 9 0年 代 已经 形成 了一
2西 方 国 家 的 生 态 城 市 发 展 历 程 和 研 究 概 .
况 【5, 4 ,7 ,6】
西方 的生态城 市思 想 的出现 晚于 中国 ,不过 其 生态城 市 的思想极 其 丰富 , 也具 有相 当悠久 的历史 。 从古希 腊柏 拉 图的《 理想 国》 到 1 , 6世纪英 国人托 马 斯. 莫尔 的 《 乌托邦 》 都寄 托着人 类对 自身 与 自然之 ,
套 以社会—— 经 济— — 自然 复合生 态理论 为指 导 的 相对 完整 的城 市建 设理论 与方 法体 系 在学术 、 策上 。9 2年 我 国参 加 了 MA 政 17 B计 划 国际 协调理 事会 ,并 当选 为理 事 国 :9 8年我 国建 17
立 了 MA B研究 委 员 会 :9 9年 成 立 了 中 国生 态 学 17
们 中华 民族 文化 中古代科 学技术 发展 的一个 重要 成 果 , 我们 的前 辈 留下的宝 贵文 化遗产 是
近 代 . 国在 2 我 0世纪初 在生 态城市 思想 与实践
标 准 》 将 《 居 城市 科 学 评 价 指标 体 系研 究 》 , 宜 列入
20 0 6年度 软科 学研究课 题 。 20 在 0 6年 8月 7日。 国 务 院在 批复 天津市 城市 总体规划 中也 表示 .要将 天 津 市定位 为 国际港 口城市 .北方 经济 中心和生 态城 市 这些 都表 达 了我 国人 民对建设 新 型生态城 市的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其不同之处和共同点,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从规划目标和原则方面来看,国内外的城市公园规划都注重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提供绿色空间和健身设施。

然而,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欧洲的城市公园规划普遍采用“生态过程”概念,强调将城市公园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服务功能;而美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则更加强调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将公园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其次,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往往更加注重商业利益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大部分公园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散步、休闲和健身的场所。

而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则更注重公共性和社交功能,给予公众更多参与公园活动的机会。

例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和纽约的中央公园都设有大型草坪场地,专门用于举办大型集会和音乐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此外,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注重美化城市形象,常常采用人工湖、喷泉等水景元素和花卉种植来增加观赏性。

然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民众环境教育的投入。

相比之下,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并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和提供环境教育来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最后,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管理机制和资金投入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往往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建设和维护。

然而,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和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不善,导致一些公园设施老化、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 马世骏和王如松在 19 世纪 80 年代明确提出城市是 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2]和建设天 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的思想。还有些国内学者运用 城市森林的理论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估,进而判 断一个城市的宜居性,对城市的绿地建设和城市环 境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1985 年钱学森教授强 调要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必须发展城市科学,并倡 导建立城市科学的牵头学科— ——“城市学”[13]。后来 又提出了创建“山水城市”的概念,指出“人离开自然 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 的居住区”。 2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
我国学者王如松和马世骏更早就认识到城市是 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16],是一 个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础上的系统,所以人类的 活动既要遵守人类本身的各种社会和经济规律,又 要遵循自然规律。他们在研究中指出,生态城市这个 复杂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后来
26
不断地有学者认同这一观点,并将这个理论用于建 发展理论最早要追溯到美国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
实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认为建立生态城市是摆 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生态城
脱城市困境的最佳途径。特别是 1992 年联合国环境 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33 年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
与发展大会之后,在《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论 规划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理念,提出城市规划的目
和实践热潮的推动下,“生态城市”得到了各国的普 的是解决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流四大活动功
[3]WEI Zhang, ZHANG Xue-lei, LI Li, et al. Ur-
(3)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区域的统筹 ban forest in jinan city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生态城市:理论、国外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生态城市:理论、国外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Se p .2 01 3
2 0 1 3年 0 9月
生态城 市 : 理论 、 国 外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启 示
刘 俊 娟
( 贵 州 省 城 乡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规 划 一 所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4 0 )
摘 要 : 经过 多年 来城 市 设 计者 及 生 态 学家 的研 究 与 实 践 , 生 态城 市理 论研 究 已基 本 形 成体
定 的活动 空 间 。这使 得 它无形 之 中承担 着满 足城
市 居 民休 闲游 憩活 动需 求 的主要 职责 。这 是生 态城
市 最主 要最 直 接 的功 能 。第 二 , 文 明 再 造 功 能 。城 市 在营 造 自己的文 化 环 境 时 , 需 要 基 于原 有 的城 市
文化 底 蕴进 行再 创 造 , 从 而使 每 座 城 市 葆 有 自己 的 特 色 。国 内外 大量 城 市 建 设 的实 例 已经 证 明 , 城 市 外 在 建筑 特 点与 城 市 历 史 文 化 之 间具 有 协 调 性 , 能 更 好 地体 现城 市 的文 化 品质 。城 市生 态环 境要 做 到

罪率 , 增进 人 际交 往 , 美 化 城 市空 间 , 提 高 市 民环 保
意识 , 促进 城市 的可持续 发展 。 。 随 着工 业 文 明 的发 展 和人 口的不 断 增 加 , 许 多 生态 学家分 别从 理 念 、 制度 、 政策等层面, 就建 设 生 态城 市提 出 了颇有 价 值 的 思想 , 如确 立 生 态 理性 及
系 。国外 生 态城 市建 设 的成功 经 验 提 示 我 们 , 建 设 生态 城 市 , 必 须依 据 城 市 的 自身优 势 及 发 展特

绿色规划打造生态社区——国内外生态社区规划及设计案例分析

绿色规划打造生态社区——国内外生态社区规划及设计案例分析
进入 2 1世 纪 , 国 的人 类 居 住地 与 生 态 社 区建 设 有 了 较 我
() 4保护生物 人类 以外 的生物 大量 地 、 迅速地 减少 、 退缩 以奈消亡 , 是 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各类生物尤其是绿 色植物在生态环境 中担负着重要的还原功能 ,绿化程度 以及人均绿地面积 是体 现城市 生态建设 水平 的重要指标。
生态社 区包含 着一 种重要 的科技 哲学观 点—— 自然观 。 自然融入社 区 , 区归于 自然 , 生态社 区的基本 的 自然观 。 社 是 在生态社 区中 , 人是 主体 , 与 自然是和谐共 生的 , 人 而不 是对 立的。人 、 区、 社 自然作为生态社 区的三个 基本 要素, 组成 了生
()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小区是资源高强度集 中消耗 区域 ,其资 源综合利 用效 率
反映和决定 了环境质量水平 。提高水 资源 、 能源 、 再生 资源 等 资源 、 综合利用效率是改善环境质量 的重要措施 。 4 生态社 区规划的类型 . 有 国 外 学 者 对 全 球 生 态 社 区 网 ( o a Eo i g Glb l c vl e l a
不是孤立地 、 片面地从纯 工程的角度看待城市住 区规划。
2 生 态 社 区 的 特 征 .
可持续 发展是近年来人们谈论最多的主题。近年来 , 人们 对人 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寄 予了极大的热情。 因而 有了 绿 色建筑及集成化设计 的巨大进度 , 各种研究成果应 运而生。

() 1持续
N t r, ewok简称 GE ) 登录的 己建成 或正在 实施 的生态社 区 N所
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 井按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 、 规模大小等特
征, 把它分 为 乡村 生态社 区( ua E o i g )城市绿化 带地 R rl o vl e 、 l a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生态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的城市。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国外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1. 基本情况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具生态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

该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2. 成功经验(1)可持续交通:斯德哥尔摩积极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鼓励居民使用环保交通方式。

(2)清洁能源:该城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绿色建筑:斯德哥尔摩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倡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4)生态保护:城市中的绿地和湖泊得到有效保护,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二:温哥华,加拿大1. 基本情况温哥华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最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市之一。

该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2. 成功经验(1)水资源管理:温哥华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垃圾处理:该城市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3)可持续建筑:温哥华鼓励建设绿色建筑,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对能源的消耗。

(4)城市绿化:城市中广泛种植各类植物,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案例三:芬兰赫尔辛基1. 基本情况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洲重要的生态城市之一。

该城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清澈的湖泊。

2. 成功经验(1)可持续交通:赫尔辛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推广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的使用,减少机动车污染。

(2)可再生能源:该城市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生态规划:赫尔辛基注重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浅谈生态建筑的发展意义及其国内外现状

浅谈生态建筑的发展意义及其国内外现状

浅谈生态建筑的发展意义及其国内外现状作者:王露畯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当今世界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和资源的耗费殆尽,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在世界建筑界,生态建筑正是人们试图改善和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努力。

本文就对生态建筑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生态建筑的发展意义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建筑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作出的努力,进而激发我们对生态建筑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生态建筑;意义;现状中图分类号: 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生态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生态建筑”也可以被称作“绿色建筑”。

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环境来看,“生态建筑”更为专业设计者所重视。

“生态建筑”所包含的内容要比“绿色绿色”更为深远,“生态建筑”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阔,它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色, 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建筑物与当地环境有机结合, 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和感受自然情趣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生态建筑” 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使建筑的空间环境能满足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

它整合了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和循环再生系统, 它以废弃物的最少化形成, 实现了营建过程废弃物的零排放, 发展和利用自然界的新能源, 同时, 美化自然环境。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这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机制。

与传统建筑相比,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1)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3)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

二,生态建筑的发展意义首先,科学化的生态环境调控,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平衡。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K y r s Ec lgc l t; c lgc l t n tu t n e wo d : oa ia y E oa ia y Co s ci Ci Ci r o
1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背景 2 0世纪 8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和 0 实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认为建立生态城市是摆 脱城市 困境的最佳途径。 特别是 19 年联合国环境 92 与发展大会之后, 在 l 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 和实践热潮的推动下,生态城市”得到了各国的普 “
遍关注 。 生态城市 的概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有着
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背景。
能的正常进行,它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
体的思想。
霍华德在 硼 日的 田园城 一书 中提出“ 田园
城市” 的理论【 ” 。他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
2 世纪 6 年代后, 0 O 卡森的 ( 静的春 , 铍 罗马
摘 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 生态城市” 的研 究背景以及 中外学者对其 内涵的认识, 重点阐述 了国内
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 市生态系统理论、 城 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 乡协调发展理论 以及 经 济、 社会、 环境综合发展理论 , 并提 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
rn etc mpe e s e e e p n e r,n u r adte h o sac f c lgcl i nt c o o m n,o rh ni v l me t o a d tow r e r r e ho oo i t c s ut ni vd o h t y p f h t y e r e ac o r i n y eoo ia c e h r o n fh ses n. c lgcl i t ot migo te ssme t t h s c y a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摘要: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环保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初步论述了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生物保护和矿物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形势与科技研究动态,并分别提出了国内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最后简要分析了未来环境保护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形势;研究进展;战略重点由于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对环境问题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极度的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与生存的环境。

随着破坏性的活动不断增加,严峻的损坏了大自然的臭氧层,致使全球温度变暖,甚至生物正在面临灭绝的现状,出现各种的环境问题。

环境的持续性恶化,影响了环境在生态中的稳定性,并制约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1.关于目前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形势经济的发展,使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主要是来自工业的重金属污染,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虽然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也给水环境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当前国内外的水环境遭受到不同等级的水污染,对于水环境的污染指数,治理水环境的污染工作迫在眉睫。

在水环境遭到污染的同时,土壤环境也在被逐渐的污染。

土壤环境遭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以及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来源使土壤资源不断的恶化。

2.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内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2.1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水体,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水体不断污染的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国内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其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全国许多城市因城市水体污染造成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使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

国内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从侧面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环境污染、城市压力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此,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韩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

因此,对中韩两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韩两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探究两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设经验。

三、研究内容
1.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2.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
3.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挑战与成果;
4. 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5. 结论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收集,对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划、实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同时,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各地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建设经验和理论支持,对推进中国和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浅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浅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大自然的约束,为了更好的发展,人类必须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事宜,促进社会的永续发展,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即为在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之内,保证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稳步前进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及规模持续膨胀,俨然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

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探求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成为一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关注的热点领域,是当今世界研究的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1.关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尽管生态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的时间开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但关于生态城市的理念缺流传已久。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代欧洲的村庄及美国印第安人的部落,都能看出生态城市的影子。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空想社会学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将其进一步完善,并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给出了完整的定义: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同时拥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为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是为健康生活以及工业化生产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应以满足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准,不应过分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城市由于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出现拥挤、环境变差、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此时,田园城市的应用应运而生,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展的并不顺利,许多城市都是依附于“田园城市”的名气,在城郊区域大力修建居住区。

但它为以后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提供了参考,对城市的进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第二章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1 规划设计不合理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存在缺陷,造成了园林绿化面积和绿地率低、交通容量不足、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2.2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没有考虑到原有城市布局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与旧城市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尺度平衡,导致市场少、不好适应城市的发展。

2.3 投入不充分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却发现投入不足,往往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3.1 加强规划设计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规划方案,并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的更加结合实际。

3.2 设计城市合理空间布局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应该遵循城市尺度平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3.3 加大项目投入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进行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生态城市的经济、金融和法律环境。

第四章结论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城市要加强规划设计和城市空间布局,注重投入,增加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投入,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摘要: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笔者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在生态
城市实践上的同异,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
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研究对比;趋势;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木原理血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环境容量或生态承载力为前提。

一、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同点 1.合理的城市规划。

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中,首先都是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

而该规划应建立在对城市已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宏观性与前瞻性,最终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2.重视城市绿地建设。

生态城市理论直接来源于环境保护,尽管绿地系统建设并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但是却成为所有生态城市追求的首要目标。

从上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各城市绿化策略不尽相同,但绿地覆盖率普遍较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3.追求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是“ 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这个生态城市定义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界的共识。

任何只注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个子系统发展的城市均不应成为我们所提倡的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

二、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1.在公共交通上的差别。

国外优先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建立方便而快速的公交系统,并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城市整体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而我国目前我国公交出行的分担率不足10%。

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而欧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达到40%—60% 。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生态城市仍然实行混合交通发展策略。

2.参与方式上的异同。

国外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有着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做法,表现在公众与具有法律保障、参与方式多样及公众与面广、程度深等。

而我国政府在对待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这样一来政府的决策缺乏更广泛的基础,使得决策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势必会损害城市的整体利益。

3.城市社会公平上的差异。

要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目标,必然要尽量保证城市内部社会公平的实现。

国外生态城市实践在为实现城市社会公平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妇女、有色民族与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状况的关心,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等。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成为首要问题,因而在保障城市社会公平上与国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生态城市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不少地方呈现一定规模,但就整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部门结构逐渐好转,2004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4、47.3、40.3,但产业结构中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村基础薄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率底下、靠天吃
饭的格局,主要是由于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的原因。

工业所占比例最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工业中耗能大、污染中的产业所占比重大。

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还没有完全解除,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整体来看,整个产业部门结构表现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2.城市地域空间的恶化。

过去城市发展与建设多关注城市非开放空间的布局和营造,而不重视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许多城市的开放空间日益减少,其生态效应日益弱化,生态质量日益下降,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已经显现。

3.伪生态现象突出。

由于受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束缚,大多数城市强调的城市区域内整体环境的清洁,如卫生环境的改善、绿地面积的增加,多停留在城市的外观美化的表面层次上,或者说强调自然系统的生态化。

若只停留在外观环境层次,对于城市环境来说,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暂时效果。

同时,这种外观环境的改善忽视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大多数乡镇没有做过环境绘画,这样使乡村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许多矛盾使城市的健康受到干扰。

例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之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生态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间的矛盾等。

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外的城市规划,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阶段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城市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1.树立科学的生态城市发展观。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大都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而且非常注重可持续适用技术的开发。

因此,我国的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不能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道路,应该置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态和谐于经济发展之中。

2.进一步改善体制结构。

我国制定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措施,应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增加科技投入,开发生态适用技术,推广生态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使之逐步走上清洁生产之路;注重科技人才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开展生态技术培训,充实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科技队伍,依靠科技进步来保证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发函“ 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将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按照不同企业划分不同的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使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

4.加强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仅仅注重自身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都是与生态化发展背道而驰的。

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它城市的利益
5.加强生态法规体系的建立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同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