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四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考古资料证明,进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建造 房屋。
北方地区的先民们多选择在临河 的高地上建造自己的居室,最初的居 室 是向下掏挖,建造出竖穴式居室; 或在黄土断壁上横向掏挖,建造出横穴式居室 (后世之窑洞)。
竖穴式居室位于地表之下,不仅出入不便,而且雨水会直接灌入穴室内,因 此 先民们又继续探索建造进出方便、不受淹灌的居室。先民们不再深挖穴 坑,而是设法使居室更接近于地面,遂发明了半地穴式建筑。
1.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
2.中国传统建筑多为院落式的建筑群布局
3.中国传统建筑追求造型与装饰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传统建筑 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儒家思想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都讲究对称布局。对称布局 体现了平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称、平衡的原理,既被儒家当作一种思想方法,又被当作一种伦理道德 观,即“中庸”思想。
平衡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 群,包括城市布局,都力求左右对称。儒家的平衡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过 对称表现出来。即使不能对称,亦要使整体建筑体现平衡的原则。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1.早期人类的居室,经历了从竖穴式、横穴式、半地穴式居室,到地面式、 干栏式居室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建造技术不断提高。榫卯技术的 问世,为建造结构更为复杂的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因此决定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制。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固小农经济状态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被誉
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当代画家范曾书法楹联
重义轻利
义与利既是哲学讨论的范畴,又是物质与 精神关系的特殊体现。总的来看,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 轻利。《易·乾·文言》认为“利者,义之和也” ,即 义与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会给人带 来利益。孔子也不否认利,但他的理解是“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利义的关 系上他更强调重义轻利,要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这种“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的观念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观。
备,实现中和之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是一种进取有为的人生哲学。
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道德的自我约
束、自我完善,包括三个层面,即要有志向、 人格和道德。“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 回” ,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 四海” 的远大的志向,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富 于开拓,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 《孟子·滕文公上》
以伦理道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
序是传统中国人的共识,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自
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主张个人要“志于道,
据于德”,国君要“为政以德” ,“道”是理想人格或社
会愿 景 ,“德 ”是立身的根本和行为准则 ,由一己推
及到社会,以道德理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
————《论语》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说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以家族为中心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强调家族 的整体利益和家族的延续,注重
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统一。
等级制度森严
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不 同等级的家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 和地位,等级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 。
权力高度集中
在宗法制下,家族权力高度集中于 族长或家长手中,其他家族成员必 须服从族长或家长的权威和决策。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尊卑有序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 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 权力。这一原则确保了家族的稳定性 和权力传承的有序性。
在宗法制中,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嫡庶来确定 的,尊卑有序,上下分明。
血缘关系至上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将家族成员联系在一 起,形成了严格的亲疏关系和等级制 度。
传统宗法制度中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价值观 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和家庭和谐。
宗法制度与现代法律的协调
在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宗法制度需要与 现代法律进行协调,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法律 的有效实施。
宗法制度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
将传统宗法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与现代社会治理相 结合,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得 以广泛应用和完善,成为 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 。
宗法制度的基本概念
宗法
宗法是指根据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来分配家族财产 、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制度 。
族谱
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血缘 关系和家族世系的文献, 是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
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是宗法制度中的 重要仪式,通过祭祀先祖 来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 和凝聚力。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在价值观念,行为 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 况。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区别: 1.产生时间 2.包涵范围 联系: 1.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 2.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
四、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 社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社会 是文化的体现,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而社 会又是由共享同一文化的人们所组成,这些 人同时又赋予文化与社会以活力。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 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 观念等。
民族亚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
3.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 化的抵制和对抗。
20世纪60.70 年代西方青年兴起 的“嬉皮士”运动。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1.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 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 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 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 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 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 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 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 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 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 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克罗伯与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任何内隐 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 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 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 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齐姜 晋姬 秦嬴 陈妫guī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赵姬 赵衰妻 孔姬 孔圉妻 棠姜 棠公妻。棠,邑名 武姜 郑武公妻 文嬴 晋文公妻 穆姬 秦穆公妻
已嫁女子
配偶的氏、邑名 + 姓 嫁给卿大夫
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姓
三、古代的望族与大姓
• 自汉魏以来,姓氏不仅标志一个人的血统, 也标志着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门阀制度使 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豪门大族享有社会 的某些特权。 •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深入人心,即使少数民 族政权内部也模仿汉族来区分姓氏的贵贱。 • 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 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重出身, 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 (如韩愈自称“昌黎人”,李白为其父仲卿 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刘霞
第四章
• • • • • • •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与大姓 四、姓氏的混杂与谱牒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七、今人取名的原则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 按照母系的血缘分为若干个氏族,每个氏族 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就是“姓”。 •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 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 上古母系氏族的人普遍“知母不知父”。用 姓来区分各个母系氏族的血统,同姓不婚。
麦 巫 朱
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
以先祖的字或谥号为氏
孔丘 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庄辛 楚庄王之后 弗拉基米尔(名)•伊里奇(父名)•乌里扬 诺夫(姓)
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贵族妇女称姓法
类 别 称 姓 法 孟姜 叔姬 举 例 伯姬 仲子 季芈mǐ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社会学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社会学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中国
美国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儒家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
中心的教化体系 二、继承和重建精神文明 三、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现代化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 2、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
立 3、我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
运动” 7)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渐趋式微
生活方式
工业社会生活方式 1)丰富多彩 2)整体性 3)独立自主性
生活方式
信息社会生活方式(几大趋势) 1)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 2)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3)呈现“健康第一”的生活观 4)确立“生态型生活方式” 5)终身学习 6)家庭走向“复兴” “反家庭运动”、“替换生活方式”、“亲家庭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文化堕距(Culture Lag):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
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 不一致,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 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 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改革时期的文化结构 1、中国传统文化(黄色文化) 2、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 3、蓝色文化(开放的西方文化)
生活方式
一、概念界定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人们 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 和。即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包括生 产劳动方式、分配交换方式、消费和闲暇 时间利用方式、日常交往方式、文化娱乐 方式等。
体现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的生活方 式,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的那些群体的利益。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1.1 文化对于社会的基本意义 1.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独特手段。 一种较少依靠身体能力而较多依靠思想 发明的生存手段。文化对于社会的第一 要义是:文化是人类所独创和独有的解 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把人类同动物 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人之为人,就是因 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2.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反过来又创造着人 类。 人类必须被文化所塑造,因此文化 就是“人化”。 3.文化与社会二者有时是同义的, 有时 社会则只是这个总量的一部分。文明社 会更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文化概念的应用 文化在多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有时并不能截然区分。 行为: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凡事皆有文 化。 酒文化——酿造工艺、酒具器皿、饮酒规 则。 地域:以地域空间为单位划分的文化圈,如城 市文化、农村文化、楚文化等。 城市文化:城 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3.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 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文化模式的研究是对社会整体文化的一 种研究。在这一体系下,既可以研究文 化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可以对作为 整体构成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社会学对文化模式的内容区分为:
①语言 ②物质特质 ③艺术 ④科学 ⑤习俗 ⑥家庭与社会制度 ⑦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 ⑧政府 ⑨战争

பைடு நூலகம்
狭义文化是指思想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如语言、 知识、科学、艺术、文学等。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且共享的一切物 质的和精神的生产和产品。 ——物质文化:指一切出自人们劳动和加工之 手并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 ——精神文化:是以精神生产及精神活动为特 征的为人类创造并共享的一切产品。包括: 认 知文化即科学、艺术、语言等。和具有思想意 识和社会控制功能的规范文化(制度文化)即 习俗、道德、法律等。

教育文化学:第四章

教育文化学:第四章

三、批判教育理论对文化冲突的分析


(一)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是滋生各种文 化冲突的根源 鲍尔斯 、金蒂斯 伯恩斯坦 (二)教育中的“文化专断”和“反学校 文化”、“文化屏障”等现象是文化冲突的主 要表现。 布迪厄
(三)教育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和活动方式 是解放与反抗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与教育
一、文化冲突的由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世界文化 种族文化
1、层次结构
民族文化 阶级文化 社区文化
宏观文化
2、文化的共享范文化 反文化
物质文化 4、文化的内容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5、文化的地域
(二)文化冲突的原因


1、文化的保守性 2、文化要素不协调性 3、文化的阶级性 4、不同民族文化哺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 精神气质
二、教育中的文化冲突:类型与原因



(一)社会主要形态间的冲突与教育 1、价值冲突与教育 2、阶级文化冲突与教育 3、外来文化冲突与教育 (二)围绕文化型式间的冲突与教育 1、教师与学生 2、课程 3、学校组织机构
第四章文化冲突与教育一文化冲突的由来及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层次结构世界文化种族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社区文化2文化的共享范围宏观文化微观文化3文化的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文化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5文化的地域二文化冲突的原因?1文化的保守性?2文化要素不协调性?3文化的阶级性?4不同民族文化哺育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二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文化概论第四章

文化概论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什么是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善。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或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二是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宗族中。

2、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王的职能有哪些?明确:君王有两大职能。

A、祭祀职能。

在神秘思想流行的上古社会,王作为人间的统治者,其首要职责是取得与天神的沟通,以传达神的旨意。

B、军事职能。

军事争夺是促成氏族首领向国家君王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以前的周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雏形,这就是宗法分封制。

试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A、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ⅰ、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ⅱ、君主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控制国家政权;秦汉以后,皇帝总揽天下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政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ⅲ、君主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

《文化学概论》第四章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33

《文化学概论》第四章 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33


超个体性是指文化的存在方式,两个方面: 其一,文化的创造形式、服务对象、传承 方式等都离不开社会群体; 其二,个体文化类型选择总是有限的,个 体文化行为总是受社会群体文化行为制约。
文化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紧密结合、对立统一,其联 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密不可分,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任何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总是表现为一种 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建立在时代发展 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最后,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总 是有限的。 总之,文化的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总பைடு நூலகம்有机地统 一在一起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顺从自 然,以自然作为文化的创造对象和创造舞台,同时也 以其自身作为文化创造力的物质载体; 另一方面,人类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 然、超越自然、发掘自然。 文化是改造自然与顺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
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P70-72)

个体性是指文化的实行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文化主体是由社会个体成员共同组成的 社会群体,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能力有赖于个体积 极性的发挥,没有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所谓群体 的文化创造能力也只能是空想。 其二,社会群体内部的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事 实上的个体差异。如古希腊“哲学三圣”,中国古 代思想界“三圣”。 其三,社会成员一般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个 体,每一个体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好的生活方式, 都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
(二)文化的民族兴: 是指文化所具有的民族间的差异性。它在本质 上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内部共享性。 文化内部共享性的形成源于其生成机制:产生 文化的主体与客体,总是表现为一定行政疆域和一 定行政区划内的人口(社会群体)和人文及地理环境 。文化,总是指一定地理环境内一定民族人口所创 造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中华民族
(1)华夏文化集团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氏族关系: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 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
地皇神农氏 说法不一 人皇伏羲氏 极其混乱! 天皇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 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 (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名词解释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第四章 仰韶文化

第四章 仰韶文化

第四章仰韶文化一、分布范围及分期1、分布范围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

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

通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

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①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②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③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

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

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

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

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②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我们将这类遗存统称为仰韶晚期。

二、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陶质: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相纪日法
2、纪时法 (1)一日内特定的名称 ①旦、早、朝、晨 ;夕、暮、昏、晚 中昃、 下昃) 尚书·无 ② 日中 隅中 昃 ( 中昃 、 下昃 ) 《 尚书 无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食时(蚤食) ③食时(蚤食) 晡时 黄昏 人定 昧旦 昧爽) 平旦(平明) (昧爽) 鸡鸣 平旦(平明)
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元和十年”、 元和十年” 元和十年 (3)岁星纪年法 ) 国语·晋语四 晋语四》 君之行也, 《国语 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 火。” (4)太岁纪年法 ) 十二辰: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 十二辰 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 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
(2)十二时辰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正 24 2 3 4 5 6 7 9 11 13 15 17 19 21
8 10 12 14 16 18 20 22
(3)天色纪时法 天色纪时法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 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天色纪时、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序数纪时对应表
屈原《离骚》 摄提贞于孟陬兮, ① 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 吾以降” 吾以降”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 十下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 十下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 年” 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 ③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 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 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 岁阳和十干对应表: 岁阳和十干对应表: 岁 阏 旃 柔 强 著 屠 上 重 玄 昭 阳 逢 蒙 兆 圉 雍 维 章 光 黓 阳 十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干
三正与季节对照表
月建 子 正 月 醜 二 月 春 十 二 月 冬 十 一 月 冬 十 二 月 正 月 二 月 春 正 月 二 月 春 三 月 三 月 寅 三 月 卯 四 月 辰 五 月 夏 四 月 五 月 夏 四 月 五 月 夏 六 月 六 月 巳 六 月 午 七 月 未 八 月 秋 七 月 八 月 秋 七 月 八 月 秋 九 月 九 月 申 九 月 酉 十 月 戌 十 一 月 冬 十 月 冬 十 月 冬 十 一 月 亥 十 二 月
(3)日躔星次与二十四节气对照表
太阳视位 置 星 纪 初 中 节 气 大冬 雪至 鹑 首 初 中 节 气 芒夏 种至 玄 枵 初 中 小大 寒寒 鹑 火 初 中 小大 暑暑 诹 訾 初 中 立惊 春蛰 鹑 尾 初 中 立处 秋暑 降 娄 初 中 雨春 水分 寿 星 初 中 白秋 露分 大 梁 初 中 谷清 雨明 大 火 初 中 寒 霜 露 降 实沈 初中 立小 夏满 析木 初中 立小 冬雪
2)古人用天干纪日或用地支纪日 楚辞·哀郢 哀郢》 出国门而轸怀兮, ①《楚辞 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 鼂之吾以行” 鼂之吾以行” 礼记·檀弓 檀弓》 子卯不乐” ②《礼记 檀弓》: “子卯不乐” 礼记·月令 月令》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③《礼记 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楚辞·哀郢 哀郢》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楚辞 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二十四节气 名称和顺序是: (1)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2)节气和中气 日躔星次与二十四节气对照表
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1、纪日法 (1)古人用干支纪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 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 “ 冬 , 晋文公卒,庚辰, 将殡于曲沃。”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晋文公卒 , 庚辰, 将殡于曲沃。 僖公三十二年
第四章
历法
一、 阴历与阳历 1、 日 2、 月 说文》卷七上: 谷熟也。 3、年 《说文》卷七上:“年,谷熟也。” 4、阳历与阴历 置闰 二、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 1、十二月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 (1)《庄子 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 孟春、 仲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 2 ) 孟春 、 仲春 、 季春 、 孟夏 、 仲夏 、 季夏 、 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 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天色 纪时 地支 纪时 现代 纪时 夜 半 子 鸡 鸣 丑 平 旦 寅 日 出 卯 食 时 辰 隅 中 巳 日 中 午 日 昳 未 晡 时 申 日 入 酉 黄 昏 戌 人 定 亥
231点 点
1-3 点
3-5 点
5-7 点
7-9 点
911 点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朔、朏、望、既望、晦 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左传·襄公十八年》 十月……丙寅晦, ……丙寅晦 《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 遁.” 左传·僖公五年》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虢公丑奔京师.” (4)序数纪日法 梅花岭记》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十二次与十二辰对照表
十 二 次 星 纪 玄 枵 诹 訾 降 娄 大 梁 实 沈 鹑 首 鹑 火 鹑 尾 寿 星 大 火 析 木
十 二 辰 丑 子











太岁年名、 太岁年名、所在与岁星所在对应表
太岁年名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太岁所在 析木) 寅(析木) 大火) 卯(大火) 寿星) 辰(寿星) 鹑尾) 巳(鹑尾) 鹑火) 午(鹑火) 未(鹑首) 鹑首) 申(实沈) 实沈) 酉(大梁) 大梁) 戌(降娄) 降娄) 诹訾) 亥(诹訾) 玄枵) 子(玄枵) 星纪) 丑(星纪) 岁星所在 星纪( 星纪(丑) 玄枵( 玄枵(子) 诹訾( 诹訾(亥) 降娄( 降娄(戌) 大梁( 大梁(酉) 实沈(申) 实沈( 鹑首( 鹑首(未) 鹑火( 鹑火(午) 鹑尾(巳) 鹑尾( 寿星( 寿星(辰) 大火( 大火(卯) 析木( 析木(寅)
(3)时节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 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 栗。”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 仲春遘时雨 仲春遘时雨”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 (4)先秦时期每月的特定名称 ) 正月为孟陬 四月为除 九月为玄 十月为阳 4、纪年法 、 (1)年次纪年法(王号纪年法) )年次纪年法(王号纪年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 颇为赵将。 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
(5)干支纪年法 陈垣《 中西回史日历》 薛仲三、 陈垣 《 中西回史日历 》 , 薛仲三 、 欧阳颐编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6)年号干支兼用法 《扬州慢》“淳熙丙申”, 扬州慢》 淳熙丙申 淳熙丙申” 年号干支兼用法 5、三正 夏历、 (1)夏历、周历与殷历 (2)三正与季节对照表 (3)古籍所据历日制度不统一 左传·成公八年 成公八年》 二月无冰” 《左传 成公八年》:“二月无冰” 四、节日 元日 人日 上元 端午 中秋 重阳 杜甫《人日二首》 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阴时。 杜甫 《 人日二首 》 : “ 元日至人日 , 未有不阴时 。”
称骨论命 (公历 1985年 3月 28日 17点40分 公历) 公历 年 月 日 点 分 (农历 乙丑年 牛) 二月 初八 酉时 农历) 农历 乙丑年(牛 八字: 女命 女命) 八字:(女命 乙丑 己卯 丙寅 丁酉 五行: 五行: 木土 土木 火木 火金 此命五行木旺缺水;日主天干为火; 此命五行木旺缺水;日主天干为火;必须有 土助,但忌金太多。 土助,但忌金太多。 火旺得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旺得水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2123 点
(4)五更 五鼓 五夜 ) 《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夜间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现代时间 19-21点 点 21-23点 点 23-1点 点 1-3点 点 3-5点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