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发酵食品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的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乳品工业vcwvl,.chinadairy.netzgrpgy@163.c om da!ryINDUSTRY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曦1,2,许晓燕1,余梦瑶1,江南1,杨志荣2,罗霞1(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摘要:对乳酸茵在医药保健领域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做了综述。

揭示其在高科技和新技术条件下在医学保健方面的重大意义,为乳酸茵更深入研究及更广泛应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乳酸茵;保健功能;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Q939.1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2230(2010)09—0038—04Research o n lactobacillu s’he alth f u nc t i on a n d pr o ba l e mech anism W舢NG Xi1”,XU Xiao—ya nI,Y U Meng—ya01,JIANG Na nl,Y A N G Zh i—r on92,L Uo Xial(1.S i c hu a n P r o v i n c e Chin ne se Medicine I n s t i t u t e,C h e n g d u 610041,Chi na;2.Ke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io—Resources a n d Eco—environment o f Ministry o f Educati on,Col ege o f L i fe S cience,Si chuan University,Che ngdu610065,C hi na)Abst rac t:The p ap er summ a ri ze d the l ac to ba ci ll us’he al th function an d pro ba h m echa nism.It reveals t he importan t of lactobacillus in med-ical witll n e w h i gh techn ologi es.So t he ar ti cl e p ro vi de d much for researc h oflactob acil lus.K e y w ords:la cto baci llus;h ealt h function;probable m e c h a n i s m统一旦被破坏.就会引起疾病,称为肠道菌群失调。

乳酸茵中胆盐水解酶的研究进展

乳酸茵中胆盐水解酶的研究进展

A C 4 l 1 P 2P 7 R 4 ,P 4A C 4 5 ,P 2 ,T C 9 2 T C 3 2 , 4 ,4 P 3R 3 ,T C 3 6R 3 A C 4 6 R
MUH4lMUH7 . , 9 NCF NCFM M,
MUH17MU 7 , H 1C 1 , H 9MU 4 , H1
表 1 常用 产 胆 盐水 解 乳 酸 菌菌iohls L coaiu zdp i ) l u
干 酪乳 杆 菌(at aiu csi L co cl. ae b ls )
d l r e k is b p b l a iu 1 e b u c i u s . u g rc s
乳酸 茵 中胆 盐 水 解 酶 的研 究进 展
王 丹 , 刘景 圣 ,刘 回 民 ,郑 明珠 ,蔡 丹
( 林 农 业 大 学 食 品科 学 与工 程 学 院 ,吉 林 长 春 吉 10 ) 3 18 1
摘要 :探讨 了乳酸菌 中胆盐水解酶降胆 固醇 的作用机理 ,阐述 了胆盐水解酶 的特性 、胆盐水解酶 的功能 ,以及胆盐 水 解 酶对 人 体 的影 H 向,展 望 了 胆 盐水 解 酶 应 用 前 景 和 发 展趋 势 。
收 稿 日期 :2 1 — 1 0 0 0 1- 9
() 吸收 同化 理论 。在体 外厌 氧条 件下 ,乳酸 菌 2 在 含胆 盐成 分 的高 胆 固醇培养 基 中繁殖 生长 时 ,菌 体 细 胞 可 吸收培 养 基 中 的胆 固醇 1 1 14 0 1 而 导致 胆 同醇  ̄ ,从 含 量下 降 。 ()掺 人 细胞膜 理论 。小肠 内的 p 3 H值 略 高于 中 性 ,共 沉淀 就很难 发生 ,由于胆 同醇掺 人细胞 膜或 菌 体 细胞 表面 对胆 固醇 的吸附 作用 ,这样 才能发 挥乳 酸 菌 在体 内 的降血脂 的功 能 。 K m t 等人 【 现热 杀死 细胞 既没 有共 沉 淀的发 i oo l 8 生 ,也 不能 吸收胆 固醇 ,却能 够 去除部 分胆 同醇 ,这 可 能是胆 固醇 掺入 了细 胞膜 。活细 胞去 除胆 阎醇则 是 掺 人细胞 膜 与吸收 至细胞 内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目前 越来 越多 的研究 证实 ,乳 酸菌 降胆 固醇不是 上 述 任 何 一 种 机 制 的单 独 作 用 ,而 是 协 同 作用 的结 果 。乳酸 菌 降低血液 胆 固醇水 平 ,与胆盐 水解 酶存在 定 的联 系 。经胆盐 水解 酶作 用后 ,结 合型胆 酸盐转

乳酸菌对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

乳酸菌对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

乳酸菌对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
柳翰凌;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引起人们死亡的主要杀手,而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过高被认为是诱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综合了乳酸菌在降胆固醇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乳酸菌可能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以促进降血脂益生菌产品的开发.
【总页数】3页(P62-63,79)
【作者】柳翰凌;康小红;胡新宇;刘卫星
【作者单位】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00;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00;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00;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9
【相关文献】
1.人源乳酸菌耐酸耐胆盐能力及降胆固醇作用研究 [J], 陈大卫;顾瑞霞;鲁茂林;黄玉军;张臣臣;关成冉;张玉律;范晨雨
2.乳酸菌对食品中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乳酸菌菌种(株)的筛选 [J], 张佳

3.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与中药协同作用的研究 [J], 董浩;王红丽;王莘
4.大熊猫源乳酸菌的降胆固醇作用研究 [J], 马缨;殷红涛
5.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及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J], 刘孝芳;雷文平;迟珺曦;刘成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研究现状_剧柠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研究现状_剧柠

微生物学通报 JAN 20, 2009, 36(1): 125~129 Microbiology © 2009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tongbao@*通讯作者:Tel: 86-471-4309230; : jinyeyc@收稿日期:2008-06-05; 接受日期:2008-08-25专论与综述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研究现状剧 柠1 王晓兰2 李 泽1 靳 烨1*(1.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摘 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乳酸菌在体内及体外降低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并对乳酸菌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提出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期对乳酸菌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 乳酸菌, 降胆固醇, 作用机制The State of the Art on the Mechanisms of LacticAcid Bacteria in Reducing CholesterolJU Ning 1 WANG Xiao-Lan 2 LI Ze 1 JIN Ye 1*(1.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Hohhot , Inner Mongolia 010018, China )(2.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ohhot , Inner Mongolia 01005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ion in lactic acid bacteria which can reduce the choles-terol in vivo and in vitro. It also approached the func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de-creasing serum cholesterol, propose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ll these will be useful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Key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Assimilation cholesterol, Mechanism 血清胆固醇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ph值降低可缩短肠内容物在肠道的滞留时间使变异原如一葡萄糖苷酶一葡萄糖苷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和7一脱羟基酶等及早排出体43破坏致癌物抑制产生致癌物质的细菌增殖抑制硝胺产生或抑制涉及硝胺合成的硝基还原酶如干酪乳杆菌能抑制乳酪中硝酸盐转化为硝酸胺嗜酸乳杆菌可显著降低高肉食大鼠粪便硝酸基和述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动物防疫检疫站 叶 红 曾 敏
[摘 要] 乳酸菌是应用最早、 最广泛的饲用微生态制剂, 具有多种益生作用。本文从乳酸菌的粘附、 活性物质、 免疫赋活作用、 抗肿 降低胆固醇和降血压作用进行综述, 为开发新型绿色的饲用乳酸菌奠定扎实的基础。 瘤作用、 [关键词] 乳酸菌 活性物质 可溶性肽 1. 竞争性排斥病原菌的粘附 乳酸菌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结合,占据有害菌肠粘膜上皮细胞结 从人体分离的嗜酸乳杆 合位点, 对有害菌起屏障作用。Conway [1]报道, 菌 (L. acidophilus ADH)对人的回肠上皮细胞和猪的回肠上皮细胞都具 有较好的粘附性,且粘附率显著高于从乳制品中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 菌(L.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 对猪的结肠和盲肠上皮 细胞的粘附率也以嗜酸乳杆菌最高, 嗜热链球菌显著低于两株乳杆菌。 Conway 同时还指出实验中的乳酸菌的粘附都是非特异性的 。Gopal 报 道三株饲用微生态制剂菌株, 鼠李糖乳杆菌 (L. rhamnosus DR20), 嗜酸 乳杆菌(L. acidophilus HN017)和乳酸双歧杆菌(B. lactisDR10)对人肠道上 皮细胞系 HT- 29, Caco- 2 和 HT29- MTX 有极强的粘附力,而且三株乳 H7 对肠细胞的侵袭能力和细胞结合能力 。 酸菌都能降低 E.coli O157: Pascual 发现用浓度为 l05C

天然乳酸菌对肉中胆固醇降解作用及其生长特性

天然乳酸菌对肉中胆固醇降解作用及其生长特性

天然乳酸菌对肉中胆固醇降解作用及其生长特性靳志敏;段艳;通力嘎;贾雪晖;袁倩;靳烨【摘要】通过测定从内蒙古传统乳制品中分离的6株降胆固醇性能优良的乳酸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在模拟肉汤中胆固醇降解作用,研究其在发酵肉制品中的降胆固醇性能,结果表明,菌株2-2B33,TE7401,TE5301,TF5201胆固醇降解率高达70%以上且优于标准菌.各菌株在MRS、模拟肉汤、MRS +6% NaCl+150 mg/kg NaNO2培养基中的产酸性能较好且在2d后pH可降到3.90左右.其中TE7401号菌对胆固醇的降解率、不同温度不同pH下的生长性能及产酸性能较好,故可做为l株降胆固醇性能、生长性能良好的发酵剂.%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cholesterol-reducing ability of six native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meat starter cultur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olesterol removal rate of strains 2-2B33 ,TE7401 ,TE5301 , TF5201 was up to 70% . The pH of different strains can reach to approximately 3. 9 for 48h in different broths. TE7401 has the good ability of removing cholesterol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hen the strain may be used in the future as probiotic starter cultures for novel fermented sausage manufacture.【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3(039)001【总页数】4页(P231-234)【关键词】乳酸菌;降胆固醇;生长特性【作者】靳志敏;段艳;通力嘎;贾雪晖;袁倩;靳烨【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中具有降胆固醇能力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中具有降胆固醇能力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透析,测定胆固醇清除能力。 确定最佳饱和度后,在后续操作中,首先在冰水
浴条件下向上清液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范围的下 限,4 ℃ 冰 箱 静 置 过 夜,离 心 ( 10000 × g,4 ℃ , 25 min) ,弃去沉淀,量取上清液体积; 冰浴条件下向 上清液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上限,4 ℃ 冰箱静置 3 h,离心( 10000 × g,4 ℃ ,25 min) ,收集沉淀,弃去上 清液,将 沉 淀 复 溶 至 约 2 倍 体 积 的 磷 酸 盐 缓 冲 液 ( 50 mmol / L,pH7.0) 中,透析除盐。透析后的蛋白样 品装入冻干瓶中,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得到蛋白粉,磷 酸盐缓冲液溶解后进行下一步纯化操作。 1.2.4 阴离子交换层析 将 DEAE- Sepharose F.F 离 子交换琼脂糖凝胶沿玻璃棒缓慢加入到型号 XK16 / 20 层析柱中,凝胶沉降过夜,确保胶面平整。连接 AKTA purifier 层析仪,使用 Unicorn 软件调整流速为 0.5 mL / min,最大柱压为 0.15 MPa,UV 280 nm 进行 检测。先用经抽滤脱气的超纯水平衡两个柱体积至 仪器基 线 平 直,再 用 经 抽 滤 脱 气 的 缓 冲 液 ( pH7.0, 25 mmol / L磷酸盐缓冲液) 平衡至仪器基线平直。上 样前,样品需经过 0.45 μm 膜过滤,用注射器将样品 注入每次上样量为 3mL 待样品全部进入层析柱后, 用缓冲液洗脱,流速 0.5 mL / min,UV 280 nm 检测紫 外吸 收 峰,待 穿 透 峰 洗 脱 结 束 后,以 含 0.5 mol / L NaCl 的平衡缓冲液洗脱蛋白[12]。手动收集样品,当 UV 280 nm 吸收开始明显升高时开始进行收集,每管 5 mL,待 UV 280 nm 吸收值降低至基线时停止收集。 收集产物 4 ℃ 透析除盐后浓缩测定其胆固醇清除 能力。

乳酸菌的降血压功能及其机制

乳酸菌的降血压功能及其机制

三 乳酸菌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1 降血压肽
生成途径:乳酸菌能够分泌胞外蛋白酶,包括肽链内切
酶以及氨基肽酶,在这些酶系连续作用下,限制性水解
蛋白降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同时有些乳酸菌发酵会 产生乳酸也会降解蛋白质生成分子大小以及作用各有 差异的生物活性肽段,其中包括已经发现的具有降血压 功能的小肽。
三 乳酸菌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ACE
三 乳酸菌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ACE 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醛固酮的作
用是减少肾脏对水分和盐的排泄,增加细胞外液量和血
浆量,加大静脉回流量,间接引起高血压。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所分泌的蛋白酶将些活性片段切 割下来释放,它们能与ACE活性中心结合,竟争性地抑制 ACE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
乳酸菌的降血压功能及其机制



二 乳酸菌降血压功能的研究概况 三 乳酸菌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四 降压功能乳酸菌存在问题及产品的开发
一 引言
高血压 是目前最为广泛的心血管疾病, 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 估计,全球患病人数已 超过5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高血压引起 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超过1200万,它 是冠心病、脑猝死、心及肾功能衰竭的最主 要发病因素,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将有助于降 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目前高血压并发 症也逐年增加。因此, 对高血压的研究、预 防及治疗日益迫切, 降血压功能食品的研究 也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是由多 方面因素引发的,如精神、神经、内分泌、 遗传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等。
三 乳酸菌降血压作用的机制
4 糖
乳酸菌胞外多糖(LAB ESP) 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
中分泌到细胞外的黏液或荚膜多糖,部分多糖也具有降压 作用,

发酵食品对血脂和胆固醇的调节作用

发酵食品对血脂和胆固醇的调节作用

发酵食品对血脂和胆固醇的调节作用发酵食品对血脂和胆固醇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质,但其过高的摄入会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人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其中发酵食品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发酵食品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成分和微生物作用,调节血脂和胆固醇的代谢和平衡。

发酵食品是指通过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食品,如酸奶、凝乳、豆腐、酱油等。

这些发酵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细菌或酶可以促进人体内脂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首先,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益生菌。

乳酸菌是一种益生菌,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酯合成的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乳酸菌还能够通过与胆酸结合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和转运。

酸奶、凝乳等发酵乳制品中常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它们具有控制血脂和胆固醇的潜力。

其次,发酵食品中的酶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许多发酵食品中含有的酶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质。

例如,豆腐中的大豆凝集酶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因为它可以促进胆固醇物质的外排和分解。

酱油中的酶能够分解油脂中的酯类,降低脂肪酸的合成和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发酵食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也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例如,红曲米中的红曲球菌能够产生一种名为红曲酶的酶,它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合成速度和吸收率。

黑豆发酵产生的黄酸具有促进血清脂质代谢和降低血脂的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影响血清胆固醇的合成、吸收和代谢过程,达到调节血脂和胆固醇的效果。

除了上述机制,发酵食品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对血脂和胆固醇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和种类,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有害菌的增殖,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降低脂肪的合成与吸收速率。

此外,发酵食品中富含的植物纤维还能加速肠道蠕动,减缓脂质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摄取。

总之,发酵食品通过其特殊的成分和微生物作用,对血脂和胆固醇产生调节作用。

乳酸菌、酶和其他活性成分可以影响胆固醇的合成、吸收和代谢过程,从而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乳酸菌降胆固醇机制的研究进展

乳酸菌降胆固醇机制的研究进展

乳酸菌降胆固醇机制的研究进展国立东;杨丽杰;霍贵成【摘要】As a main source of probiotic bacteria, lactic acid bacteria could promote health benefits on the host, such as hypocholesterolemic effect, which w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In the past half of century , several strains of genu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cluding Lactobacillus, Bifidobacterium, and Enterococcus, were selected for their cholesterol-lowering ability, and confirmed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or human volunteers.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cholesterol-lowering was still not clear to lactic acid bacteria.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to describe its future prospects of current problem.It' s also a refere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的主要来源,对宿主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降低胆固醇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人们已筛选到多种能降低胆固醇的乳酸菌种属,如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菌株,并且这些菌株的降胆固醇能力,大部分已通过动物或人体试验证实,但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文中综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乳酸菌降胆固醇机制研究的进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展望,旨在为乳酸菌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3(039)002【总页数】6页(P117-122)【关键词】乳酸菌;胆固醇;机制【作者】国立东;杨丽杰;霍贵成【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我国人群的首要死因[1],也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2],而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益生菌降胆固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益生菌降胆固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益生菌降胆固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黄立1!2,唐明甜1!2,肖百全1,颜青3,李月1!2,刘忠华2,饶军华1(1.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60;2.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642;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510280)中图分类号:S852.651+1文献标志码:A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xsa,CVD"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因CVD死亡的人数已占据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⑴,2005-2015年因CVD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达到5500亿美元以上[2]$CVD的主要 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中风等,而这些危险因素都与高胆固醇血症密不可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总胆固醇与CVD的发病呈正相关,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临床上用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胆汁酸螯合剂、烟酸类等$这些药物在防治高脂血症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长期服用会出现肌肉疼痛、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3]。

相对于化学药而言,中药不良反应较少,并且毒副作用低,但中药也存在一些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如药效作用与化学药相比较低,有效成份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等。

除了使用降胆固醇药之外,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益生菌也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这给CVD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益生菌作收稿日期:2019—08—09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07072014,2014B070-706020);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2017GDASCX肾107,201IGDA-SCX-0107)作者简介:黄立(1991-),男,硕士生,从事高脂血症疾病模型,E-mai e:841111450@通信作者:刘忠华,E-mail:1003280841@;饶军华,E-mail: junhuaO19@163-com文章编号:0529—6005(2021)01—0062—03为体内固有的一种微生物,具有高效、低毒、易批量制备等优点,将来可能替代传统药物或作为传统药物强有力的补充。

乳酸菌体外和体内降解胆固醇的机理及其应用

乳酸菌体外和体内降解胆固醇的机理及其应用

于平衡状 态 , 但 是 高脂 高胆 固醇 饮食会 导致 体 内 胆固醇含量升高 , 造成 高胆固醇血症 、 胰 岛素不耐
症、 结肠癌 、 阿尔 茨 海 默 病 等 困扰 人 类 生命 健 康 的
重要疾病 - 3 j 。研究发现 , 血浆 中胆固醇含量每降 低1 %, 人类患冠心病的风险下 降 3 %L 4 ] 。 自从研 究发现使用发酵乳 制品可 以降低血清 中胆 固醇含 量以来 , 筛选 高效 降解 胆 固醇 的菌株成 为研究 的 热点 , 而相关 的乳酸 菌对 于胆 固醇 的体 内和体外
动物 营养学报 2 0 1 4, 2 6 ( 2 ) : 2 9 5 - 3 0 3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n i ma l Nu t r i t i o 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2 6 7 x . 2 0 1 4 . 0 2 . 0 0 2
态 的胆 盐 水 解 为胆 酸和 氨基 酸残 基 。胆 汁酸 在 p H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9—0 4
基金项 目: 黑 龙省科技攻关计 划 “ 规模化养殖 场安全循 环生态养殖技术研 究” ( G A0 9 B 3 0 1 ) 作者简介 : 王文梅 ( 1 9 8 5 一) , 女, 山西忻州人 , 博士 , 从事微 生态饲料 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E — ma i l : we n we n - 0 2 0 3 0 4 0 5 @1 6 3 . t o m 通讯作 者 : 许 丽, 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 E - ma i l : x u l i 一 1 9 6 2 1 9 9 1 @1 6 3 . c o m

类植物乳杆菌的耐酸_耐胆盐及降胆固醇特性

类植物乳杆菌的耐酸_耐胆盐及降胆固醇特性

Re search Paper 研究报告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49(9):1176-1179;4September 2009ISS N 0001-6209;C N 11-1995ΠQ http :ΠΠ Πactamicro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398);NSFC 2K OSEF 国际合作项目(30711140389)3通信作者。

T el :+862411287656045;E 2mail :liuqiu @作者简介:刘长建(1975-),男,辽宁普兰店人,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研究。

E 2mail :lcj @ 收稿日期:2009203206;修回日期:2009204227类植物乳杆菌的耐酸、耐胆盐及降胆固醇特性刘长建,刘秋3,姜波(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连 116600)摘要:【目的】研究了类植物乳杆菌Ⅱ32的酸、胆盐耐受性和胆固醇去除能力,并通过菌株生长和胆固醇去除的关系探讨可能的机理。

【方法】菌株Ⅱ32生长在高胆固醇MRS 培养基中,胆固醇的检测通过气相色谱法。

检测菌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胆固醇的去除情况。

【结果】菌株Ⅱ32具有酸耐受性、胆盐耐受性和一定的胆固醇清除能力。

菌株在pH2.0培养2h 后仍能达到104cfu Πm L ;加胆盐(013%~014%)对菌株生长量达到OD 值016的时间延迟在015h 以内;热杀死的和休眠的细胞能去除很少的胆固醇,分别是5164、5190mg Πg 细胞干重,而生长的细胞去除的胆固醇达到16198mg Πg 细胞干重。

另外,研究表明胆固醇去除与菌体的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菌株Ⅱ32去除胆固醇可能的机理是菌体对胆固醇的吸附及菌体在生长过程中对胆固醇的吸收利用,为此该菌株具有添加到食品中来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潜能。

关键词:类植物乳杆菌;酸耐受性;胆盐耐受性;胆固醇清除中图分类号:Q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126209(2009)0921176204 自20世纪30年代有研究认为“血管壁增厚即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不正常胆固醇代谢的结果”,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固醇与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间有关联[1]。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

0 引言
血清 中胆 固醇含量过高被认 为是诱发 高血压 、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 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 平 的提高 ,人们往往因不合理膳食 ,过多摄人高脂 肪 、高 胆 固醇 食 品 ,导致 血 液 胆 固醇 含 量 超 标 。统 计表 明 ,心 血管疾病是引起人们死亡 的主要 杀手 , 血清总胆固醇每增加 0 . 6 m m o l / L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 性就会增加 3 4 % t ” 。许多体外或体内研究表明 ,乳酸 菌 的代谢 能阻碍肠道内的胆 固醇吸收 ,促使胆 固醇 排 出体外 ,降低血液中血脂和胆固醇 的浓度 ,防止 胆 固醇和血脂在血液中沉积 ,并 已逐渐成为学者们 研 究 的热点 之一 『 2 _ 3 】 。 据报 道 ,冠心病是导致死亡 的一种重要疾 病 。 在相对较少部分人 口患有高胆 固醇血症 ,减少总血 浆胆 固醇可以降低冠心病 。研究表明 ,食用某些培 养乳制品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 固醇 。早在 2 0 世纪六 七十年代 ,M a n n 和S h a p e r t  ̄ 发现在非洲男性部落的 成年男性食用大量的乳酸菌发酵牛奶 ,血清胆 固醇
a n d i n v i v o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s he t r e s e a r c h f o r e i g n r e mo v e c h o l e s t e r o l s t u d y p r o g r e s s o n he t l a c t i c a c i d b a c t e i r a i n v i t r o, i n c l u d i n g he t r o l e o f b i l e s lt a s ,t he i n l f u e n c e o f p H v a l u e ,a n d b i l e s lt a h y d r o l se a a c i t v i t y .Mo r e o v e r ,t he h y p o he t s i s o n me c h ni a s m o f l a c t i c a c i d b a c t e i r a i n r e d u c i n g c h o l e s t e r o l i s p r o p o s e d, s u c h a s a s s i mi l a t i o n e f e c t ,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 d c o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nd a bs a o r p t i o n t o g e he t r . Ke y w o r d s :1 a e i r e a c i d b a c t e i r a ;c h o l e s t e r o l ;b i l e s lt a s

植物乳杆菌在食品中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

植物乳杆菌在食品中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

2023年第4期品牌与标准化Study on the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n FoodZHANG Mingyu 1,LU Zhifeng 2(1.Huludao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Huludao 125000,China;2.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Abstract :The experiment discussed the ability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Q27to degrade cholesterol in food in vitro.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as good cholesterol lowering ability.At the same time,cholesterol in MRS cholesterol medium can be reduced by 40%,cholesterol in MRS pork medium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17%,and cholesterol in MRS egg yolk medium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15%.The process of cholesterol reduction by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follows an S-shaped curve.After about 25hours of inoculation,cholesterol degradation is slow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reaches its peak.Key word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Q27;cholesterol;degradation rate植物乳杆菌在食品中降胆固醇作用的研究张明玉1,卢志锋2(1.葫芦岛市检验检测中心,辽宁葫芦岛125000;2.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实验对在体外环境中植物乳杆菌NQ27降解食物中胆固醇的能力进行研究讨论。

益生菌降胆固醇原理

益生菌降胆固醇原理

益生菌降胆固醇原理
咱今天来唠唠益生菌降胆固醇的原理呀。

你知道胆固醇不?这玩意儿在咱身体里要是太多了,可就麻烦啦,就像家里杂物堆太多一样,到处添乱。

而益生菌呢,就像是身体里的小清洁工。

益生菌呀,它们在肠道里可有不少的小本事。

有一种方式是,益生菌能跟胆汁酸结合起来。

胆汁酸是帮助消化脂肪的,可它也跟胆固醇有点关系呢。

益生菌就像个小黏人精,紧紧抱住胆汁酸,这一结合呀,胆汁酸就不能再去吸收胆固醇啦,然后身体就得用胆固醇来制造新的胆汁酸,这样一来,血液里的胆固醇就会慢慢减少喽。

还有哦,益生菌在肠道里还能影响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咱的肠道就像个小通道,胆固醇要想进入身体就得从这儿过。

益生菌在这儿就开始捣乱啦,它们让肠道的环境发生一些小变化,让胆固醇没那么容易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就像在路上设了些小障碍,胆固醇走得磕磕绊绊的,能进入血液的量就少了很多。

而且呀,益生菌还能调节身体里的一些代谢过程。

它们就像身体里的小指挥官,指挥着身体里的细胞,让它们对胆固醇的处理方式发生改变。

比如说,让细胞多分解一些胆固醇,或者把胆固醇转化成其他对身体没那么有害的物质。

益生菌这些小不点,别看它们小小的,在降胆固醇这件事儿上可真是立了大功呢。

就像一群小小的勇士,在身体这个大战场上,和胆固醇这个“大坏蛋”战斗着。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们,平时多吃点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像酸奶之类的,让这些小勇士在身体里多多的,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远离胆固醇过高带来的那些讨厌的问题啦。

什么心脏病呀,血管堵塞呀,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全靠这些益生菌小卫士呢。

灵芝、低聚果糖、乳酸菌营养液降解胆固醇的研究

灵芝、低聚果糖、乳酸菌营养液降解胆固醇的研究

灵芝、低聚果糖、乳酸菌营养液降解胆固醇的研究
魏赛金;庞会忠;程新;黄林;涂国全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分别利用发酵生产的灵芝菌球、低聚果糖和乳酸菌制备7种剂型营养液,通过体外降血清胆固醇试验,筛选出对降低胆固醇效果好的剂型.结果表明,灵芝发酵菌丝体液、低聚果糖液和3种乳酸菌液分别对胆固醇有降低作用,降低作用最大为灵芝发酵菌丝体液,其次低聚果糖液体,最小为3种乳酸菌液.灵芝发酵菌丝体液、低聚果糖液体经乳酸菌液发酵后对人体血清胆固醇的降解作用比两两之间的叠加作用更加显著.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魏赛金;庞会忠;程新;黄林;涂国全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9
【相关文献】
1.一株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的研究 [J], 田亚红;王丽萍;徐传远
2.降解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及中草药与乳酸菌的协同作用 [J], 王瑞君
3.灵芝、低聚果糖、乳酸菌营养液保藏实验研究 [J], 魏赛金;程新;涂晓嵘;涂国全
4.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及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J], 刘孝芳;雷文平;迟珺曦;刘成国
5.降解胆固醇乳酸菌株的体外筛选及其酸乳发酵特性研究 [J], 刘建利;袁凤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同化 理 论
体 外研究表 明 .厌 氧条件下某些乳酸 菌在含胆盐 的高胆 固醇 的 培 养基上生 长时 . 菌体 可以 吸收培养基 中的胆 固醇到 自身 的细胞 中 去. 降低介质 中胆固醇的含量 G i l l i l a n d在 猪肠道 内分离 到高效降胆 固醇 嗜酸乳 杆 菌 P 4 7 .并 围绕 该菌进 行 了体 内和 体外 的研 究 以 P P L O ( 类 胸膜炎 体1 代 替胆 固醇加人 到含有胆 盐 的培养基 中 . 接 种后 厌 氧培 养 . 发 现厌氧 条件 下随着 牛胆 盐浓度 的增加 . 培养 液 中胆 固 醇 含量 明显 降低 破 碎菌体细胞 后 . 发现 细胞 内胆固醇 含量显 著增 3 其 它理 论 加 由此表 明 . 介质 中的胆 固醇含量降低 . 即细菌把胆 固醇 吸收到 自 鉴于乳酸菌降低胆 固醇作用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 .其作用方式随着 身 的细胞 中去 随后 D . 0 . N o h 等人发现 . 在 高胆 固醇培养基 中生长 的 所采用的菌种和测试对象有很大差别 .对 于嗜酸乳杆菌和其 它乳酸菌 乳 酸菌用 超声 波处 理一 段时 间后 . 菌体 的存 活率在 9 0 %以上 . 而同 降低胆 固醇的作 用.部分研究人员倾 向于菌体吸收和共沉淀联合作用 样条件 处理下普通 培养基 中细胞 的存活率仅有 2 0 %左右 他们认为 去除基质 中的胆固醇 .而且在不同条件下乳酸菌会表现出以吸收或 以 原 因是 吸 收 到 细 胞 膜 中 的胆 固 醇 改 变 了 细胞 的 组 成 .增 加 了 膜 的 任 共沉淀作用方式为主的能力 此外 . 对双歧杆菌的研究还 发现 , 双歧杆 性 菌体细胞膜对超声波的耐受性增强 . 这 间接证 明了乳酸菌菌体对 菌通过抑制人体 内活化的 T细胞 .可以控制新形成的低密度脂蛋 白接 胆 固醇 的同化作用 证明乳酸菌对胆固醇的同化作用 的同时他们又指 受 器.有助于降低血清胆 固醇含量 利用小 鼠作为模 型的实验结果表 出, 菌体 细胞 对胆 同醇 的吸收因胆盐浓度 、 胆盐 种类和菌株 的不同而 明.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影响胆固醇合成途径 中的 3 一 羟基 一 3 一 甲 表现 出明显的差异 G r m等对降胆 固醇的效果作了研究 . 发现在含有 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还原酶的活性.轻 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是胆 牛 胆盐 的高胆 同醇培 养基中 .厌氧条件下 .细胞可 以吸收介 质中约 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 对胆固醇的合成速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5 0 %的胆 固醇 . 细胞却无胆 固醇 同化现象 . 而在含有相 同浓度 的牛磺 该还原酶 的活力增加 , 胆 固醇合成速度快 . 反之就慢 . 乳 酸菌 能抑制该 胆酸 的高胆 固醇培养基 中. 二者均表现 出较强 的胆 固醇同化能力即胆 还原酶 . 使酶反应速度降低 . 从而抑制胆 固醇 的合成 . 因而其 具有降低 固醇 的吸 收 一般情况下 . 无胆盐存在 时乳酸 菌不表现胆固醇 的脱除 血 清 胆 固 醇含 量 的 功效 能力. 随胆盐 浓度 的增 加 . 菌株 降胆 固醇 能力也增加 . 其适 宜浓度 在 另外 . 乳酸菌制剂 中的一些有机 酸盐类如醋酸 盐 . 丙酸盐 和乳 酸 0 . 3 — 0 . 5 %. 这和人体肠道 内的胆酸浓度相一致 。由于菌体细胞吸收胆 盐 可能对脂肪 的代谢 调节 . 对 降低血浆 T c和 L D L. 升高 HD L起 着一 固醇的机制仅仅是在纯培养 条件下得到 了证实 . 尚未 经过动物及人体 定 的作用 。 在乳酸菌产生 的特殊酶系 中, 有降低胆 固醇的酶系 , 它们在 实验研究 . 所 以人们推测 . 由于细菌细胞吸收 了肠道 中的胆固醇 , 可能 体 内可 以抑制胆 固醇 的合成 乳 酸菌及其制剂使 H D L 浓度 升高从而 会减少机 体对胆 固醇 的吸收 . 从 而导致体 内血清中胆 固醇 的含量降 影 响血液 中的胆 固醇含量 的机制 目前还不清楚 低 此外 . 对 于胆盐与乳 酸菌降胆固醇之间 的关 系 . 众多研究 者均认 有人认为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 ( 1 ) 细胞或其它蛋 白质来 为. 适 当增加 胆盐浓度可 以提 高菌体细胞壁 的通透性 . 使 固醇类 物质 源 的脂 质供给增加: 当富含甘油三酯蛋 白颗粒增加 时 . 转移到 HD L上 渗入细胞 内部 . 引起环境中胆固醇浓度下 降 而胆盐 浓度过高则抑制 的胆 固醇 、 磷脂和载脂蛋 白量增加 , 因此可使 H DL浓度升 高 ; ( 2 ) 胆 固 细菌的生长 . 不利于菌体 细胞对胆 固醇 的吸收 醇酯转 运蛋 白f C E T P ) 活性降低 : C E T P的功能是促 进胆 固醇酯从 HD L 转移到其它脂蛋 白上 。如果 C E T P活 『 生降低 . 可阻止 H D L中胆固醇酯 2 沉 淀 理 论 的转移 . 由此可引起血浆 HD L水平提 高 ; ( 3 ) H DL颗粒分解代谢减慢 : F r a n dAM等否 定了乳酸菌 的胆 固醇同化作用 . 他们 认为乳 酸菌 H D L 颗粒 的分解代谢减慢会使血浆 H D L 浓度升高 对胆 固醇 的去除是 因为酸性条件下 ( p H < 6 . o )  ̄ - L 酸菌的胆盐共 轭活性增 上述 研究结果充分说 明乳酸菌 降低 血清胆 固醇 含量的机制是 复 加. 使胆固醇与胆盐形成 了沉淀 . 从 而降低 了培养基 中胆 固醇的含量。 杂 的. 或许还存在其它的作用机理 . 有待进 一步的研 究。 鉴于体内和体 T a r a n t o 和G r i l l 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 他们认为胆 盐水解 酶是胆 外研究条件 的巨大差别 . 除 了继续在纯培养条件下开展乳酸菌 降胆 固 同醇 降低 的关键 因素 . 该酶改 变了胆盐 的组成 . 使 之和胆 固醇 一起沉 醇机理 的研究之外 . 有必要加大 以人体为模型的研究 淀 体外研究发现 . 乳酸菌产生 的胆盐水解酶可 以将结合胆 酸分解 为 游离胆酸 . 游 离胆酸与胆 固醇结合形 成复合物共 同沉淀下来 . 从 而导 4 结 束 语 致环境 中胆固醇含量的降低 而胆 汁主要 由胆盐组成 的 . 由肝脏中的 总之 ,服用乳酸菌及其 相关 制品具有减 少人体血清胆 固醇 含量. 细胞产生 的一种 液体 . 并且通过胆道 系统流人胆囊 . 循总胆管被分 泌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功效。为此 , 人 们开展 了乳�
【 摘 要】 有人对乳 酸茵在食品基质 中的降胆 固醇作用作 了研究 , 发现在 既没 中, 大
部分菌种 也能达 到 4 O %以上的胆 固醇吸收 率。因此 , 人们对 于乳酸茵 降低胆 固醇的机理进行 了广泛的研 究。
【 关键词 】 乳 酸菌; 发 酵食品 ; 胆 固醇含量 ; 微生物降解; 益生乳酸茵食 品 0 引言
探索与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科技

探索 ・ 争鸣
乳 酸 菌 发 酵食 品 降 低 人 体血 清 胆固 醇 含 量的 机 理 研 究
王 颖霞 ( 宁夏北 极 星化 工有 限公 司 , 宁夏 贺 兰 7 5 0 2 0 0 )
目 前, 在利用微生物降胆 固醇领域科学工作者已做 了很多有价值 的研究 . 许多研究表 明乳酸菌发酵的食 品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清胆 固醇 的含量 在膳食 中摄人酸乳可 以降低血液内的胆固醇 . 在酸乳 中含有 种 3 一 经基 一 3 一 甲基葡萄糖 酸和乳清酸可 以抑 制乙酸合成胆 固醇 的 因子 乳酸菌对食 品基质 中的胆 固醇是否有降低作用这方面 的研究对 于利用乳 酸菌开发低胆 固醇制品具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磷脂酶等) 、 胆色素 、 磷脂 、 脂肪、 胆 固醇 、 粘蛋 白等 , 其中胆汁酸盐含量 最多 胆汁酸盐是胆汁的重要 成分 . 在脂类 物质消化吸收及调节胆 固 醇代谢方面起重要 的作用 胆 汁中的胆 汁酸均以钠盐或钾 盐形式存 在, 即胆汁酸盐 , 简称 胆盐 。胆盐是胆 汁酸结合 了甘氨酸和牛搪酸 . 并 且作为天然 的离子去污剂 .被人体和动物体 内的消化道中微生物生 物 转化成为一定量的代谢物 结合胆汁酸的水解是一种最普遍 的微生物 胆盐 的生物转化 胆盐水解酶催化结合醌胺 的胆汁酸水解 生成甘氨酸 或牛磺酸 在消化道中 , 胆盐对脂类的乳化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 它们可 以加强管 内腔中的脂解作用和肠上皮细胞对脂解产物的吸收 作为消 化道中最普通胆汁酸的胆酸大部分 由游离胆盐 的分解产物产生 游离 的胆 汁酸进一步被消化道 中的微生物修改生成 次级胆汁酸 .诸如脱氧 胆酸和石胆酸 小肠 中胆盐的分解产物和最终游离胆汁酸的排泄物能 导致血清胆 固醇的减 少 .因为胆盐的替代将需要利用体内的一些胆 固 醇 游离胆盐 比结合胆盐溶解的少 . 结果导致游离胆盐在消化道内较少 的被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