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共21张PPT)

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共21张PPT)

通过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我们深入了解了明代诗人于谦对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
1
的追求。在诗中,于谦通过描绘石灰的烧制、特点和用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和追求。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古诗的基本知识,比如古诗的体裁、形式、 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等。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总结写法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
托物
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 言志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朗读指导
再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石灰不怕 牺牲的精神和高洁 的品格。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设计
前两句:千锤万凿 状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注意“凿”的笔顺规则: 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后外。 注意“凵”框里面不要写成 了“羊”。
整体感知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 经历的痛苦。
平常。
古诗解读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 石,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于谦的背景。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将领,他 的诗歌作品以雄奇豪迈、气韵苍劲而著称。他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描绘自然 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将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
《石灰吟》是一首描绘石灰形象的古诗。在诗中,于谦通过描绘石灰的烧制、特点 和用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情操和坚定意志的追求。同时,通过运用独特的比喻和 象征手法,于谦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以下是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包括诗文内容、主题、名句和鉴赏等部分,供您参考:
1.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①诗文解释
春天的京城里,到处都是风吹花落的景象。

寒食节的春风吹拂着皇宫御花园里的柳枝。

傍晚时分,汉宫里传出了阵阵蜡烛的火光,轻烟首先飘入了贵族家庭。

②名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③鉴赏
这是一首写寒食节风俗的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白天的景色,后两句写的是夜晚的景色。

整首诗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长安城春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

2. 《迢迢牵牛星》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诗文解释
遥远的牵牛星和明亮的河汉女相对而望。

纤细的擢出白皙的手指,却札札地摆弄着织布机织不出布匹。

终日里泪如雨下不成布匹,银河看起来清浅又浅。

看似相隔只有几许距离,却隔着一水之间无法言语。

②主题
本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相思之苦。

③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河汉女纤细的手指和泪如雨下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银河和水的描绘,暗示了牛郎织女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更加突出了主题。

整首诗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古老的爱情传说和相思之苦。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件(共28张PPT)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件(共28张PPT)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读感悟
自读古诗,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思 考:竹石是抱着什么样的 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古诗解读
把竹拟人化,体现了竹子的坚韧 不拔的性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 暗喻艰苦的环境。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0 古诗三首 竹石
古诗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扎根在石缝中的 竹子。这是他题写在 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走近诗人
作者名片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 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 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 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 《郑板桥集》。
课后习题
默写指导:在默写《竹石》的时候,要 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默写,如“任”指 的是任凭,“尔”指的是你。另外,要特别 注意诗人姓名里的“燮”字的写法。
课后习题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竹石》前两句用叙述的口吻,首句语 调略上扬,重音放在“咬定”二字上;第二 句语调降低,语速放慢,读出从容傲然的感 觉。第三句加快语速,把重音放在“坚劲” 一词上,读得铿锵有力;第四句语速放慢, 语调略低但不失沉稳坚定。
课后习题
背诵指导:背诵的时候,要在熟读、理 解的基础上,抓住诗中事物的特点,结合插 图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就能比较 容易地背诵下来了。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课件
——李白《慈姥竹(节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于谦僧绿筠轩(节选)》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爕《竹》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络( 脉络 ) 格( 网格 )
锤( 锤炼 ) 捶( 捶打 )
焚( 焚烧 ) 禁( 禁止 )
烧( 燃烧 ) 饶( 富饶 )
马诗
性格温顺、勤恳耐劳 纵横驰骋、英姿飒爽
李贺 (790—816)字长吉, 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 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 之称。主要作品:《雁门太守 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 三首》。
理解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怕——不留清白
▷ 石灰的颜色 ▷ 高尚的节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特点: 坚忍不拔 坚强不息 视死如归
不畏艰险 有崇高的理想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浑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
石灰 托
烧、粉骨碎身

物 言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主
诗人 志 留清白:不惧磨难、百折不 旨
挠、高尚的品格
石 浑不怕 借石灰表明志向 灰 吟 留清白
▷ 生长环境 艰险 贫瘠 ▷ 态度 坚韧 顽强
思考:“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

竹根盘根错节 牢牢扎根山石间
竹子遭 千磨万击还坚劲,
受的磨难
竹子面对
任尔东西南北风。磨难的态度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竹子 托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学教案

A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出示课件19】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作者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A逐句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出“托物言志”。

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李 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主题: 《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诗的心情。 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 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注解: ①燕(yān)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鉴赏: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介绍: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于忠肃集》等。 主题: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击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 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 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 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粉身 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新竹》《山中雪后》《 墨竹图题诗》等。 主题: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 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注解: 【任】任凭。 【尔】你。 【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鉴赏: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 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 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

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

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

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

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

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时将要。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 视觉上写出了沙的颜色,而且从 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此指西 指燕然山。这 北沙漠地带。 里借指边塞。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 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武器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译文: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边塞战场的景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 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 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想 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浑的意境; 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望受到重用,期盼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马是六畜之一,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 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 效国家的志向。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 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 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 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件

形近字
久蹲容易累
·
遵守交通法
·
尊老敬前辈
·
樽酒不沾嘴
·

爪,手 见,眼睛
用手和眼睛去寻找
本义:寻找,到处寻找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觅 mì
结构:上下 部首: 爫 书写指导:上短下长,上半部分为“爫”。
我会读
屋檐 构成 装饰 凤仙 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踏步 倘若 天高地阔 催眠曲 甜蜜 梦乡
顺序 觅食 和谐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 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 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 常常。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 双关 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 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 留在人世间。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 法?有何妙处?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 思想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吟 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 合,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初读古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 歌,认读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任凭。
竹石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
你。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解读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拟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品析“快走踏清秋”的妙处。
“踏清秋”三字,搭配新奇,“清秋” 时节草黄马肥,正好策马奔 腾 , 前 面 冠 以 “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了骏马轻捷矫健 的风姿,寄寓了诗人希望遇明主、得重用、 建功业的愿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10课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10课 古诗三首
再读读《石灰吟》的后两句,石灰石为什么 连“粉骨碎身”都不怕?
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粉骨碎身”也是 值得的。 读出诗人为了实现志向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读一读《竹石》的前两句,你能从哪些地方
看到怎样的画面? 咬定 不放松
竹子深深地扎根在岩 石的裂缝之中,不屈不挠。

第1课时



马,是六畜之首,象征着进取、勇敢与成功。
马 诗
作 者
李贺(790—816),字长
简 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介 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
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世称“诗鬼”“鬼才”等。
主要作品:《马诗》《雁门
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初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பைடு நூலகம்,
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拓 展 积
马诗(其四) [唐]李 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释义:这匹马绝不是寻常的马,房星本就是天上才 有的星宿。走上前去敲一敲那嶙峋的瘦骨,依然带着洪 亮悦耳的铜声。

第2课时
习 导
听朗读,背诵《马诗》。


石灰吟

初 读 古 诗 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读 古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马诗
[唐]李 贺
大漠 沙 如 雪 , 燕 山 月 似 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左 折右 文结 “构 夂, ”书,写不的要时写候成注反意文左“窄 攵右 ”宽 。。
巧填同音字组词。 luò 网( 络 ) ( 洛 )阳
( 骆 )驼 ( 落 )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人仅仅是在说石灰吗?
不是,诗歌表面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 隐藏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不同流 合污、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和高洁的人生理想。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
的精神,表
达了于谦也要像 一样,任凭千 万 、 焚
烧,哪怕粉骨 ,都毫不畏惧地坚决同恶势力斗
2.读诗的第三、四句,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这是一匹骁勇善战的良马。“金络脑”属于贵 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表现马轻捷 矫健的姿态。
课文解读
(2)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一词表明这是作者的盼望, 他也不知道何时才能。
结构图示
石灰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自己
竹石
整体感知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 句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 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 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 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拓展延伸
1.形容高尚节操的词语。
秉节持重
冰壑玉壶
百折不挠
苍松翠柏
高风亮节
冬夏青青
2.关于爱国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课堂小结
这三首古诗在表达诗人的志向时,表达的方 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诗人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 马、石灰或竹子,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叫托物言志。
课整文体解感读知
1.题目中的“吟”怎么理解?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2.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
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 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 万,夸张的手法;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 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 灰石的身上的啊!
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概做铺垫。尤其是 这些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如果说哪些汉唐 战争史历史的正剧,那么这景色就是其舞台 背景。唐代的边塞使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 一齐摄入笔下,写出了许多豪壮的诗章。
课堂小结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 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 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 马诗》这组诗大多都反映了这些现象。学完这首 诗,大家被李贺的满腔壮志所打动的同时,也可 以多去找找这类型的诗来读一读。
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
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
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
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结构图示
竹石
咬定 立根
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坚韧不拔
谢谢观看
会写的字
多音字
yān:燕国 燕
yàn:燕子
燕京 燕尔
rén : 姓任 任
rèn:任凭 任何
朗读指导
大漠 /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二句写了孤寂、荒凉的大漠风景,用低沉的 语气来读,三四句语调略高,情感较重,读出那种 希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期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二句在朗读时注意读出开采和烧炼石灰 石的困难、不容易,三四句则是要读书蔑视肮 脏的勇气与坚定。
课整文体解感读知
1.同学们,咬字怎么理解?竹子他有牙齿吗?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咬”,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 韧的性格。朗读时应注意语气坚定。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 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 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 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 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 然屹立。
3.一个“任”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 神?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 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我们也能 从中体会到竹子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4.这首古诗仅仅是在写竹子吗? 不管竹石受到多大的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 劲。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 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 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的铮铮傲骨。
课整文体解感读知
1.学习诗的第一、二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 “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喻成雪,月比喻成钩。
⑵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脑海中 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漠上,一望无垠,宽广无边,月光洒下来, 细沙就成了层层白雪。“大漠”“燕山”是古时 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 无数征人的鲜血在这里挥洒,。平沙如雪的疆场 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两句写景营 造出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冷且 悲凉的感觉。
争到底的决心。《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
写照啊!这是用了 的的手法。“千锤万凿”
这个词用了 手法。
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洁身自好 石灰 锤 凿 烈火 碎身 托物言志 夸张
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 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 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来,我们一起把这 首诗再读一遍吧!
(2)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石 灰畏惧了吗?
还有烈火焚烧。石灰石丝毫不畏惧,从接 下来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看出来的。
3.学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浑不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 理 解?
“浑”是全的意思,一点也不怕,这个词表明 石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这里是说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即 使是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 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 的气节—要留清白在人间。
结构图示
沙如雪
写景 月似钩

怀才不遇

金络脑
抒情 踏清秋
石灰吟
整体感知
1.分小组诵读这首Biblioteka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 句的意思。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 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感觉虽然平凡但是很伟大。诗人把一颗 石头被开采的很平凡的过程写了出来,并且高 度赞扬了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整首诗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朗读时一 定要注意语调略高,语气自信坚定、大无畏 之感。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马 诗
整体感知
请根据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意 思。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 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骏 马啊骏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 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 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 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 族英雄。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 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 并称"西湖三杰"。
郑燮 (1693-1765),又名郑 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 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 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 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 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著有《郑板桥集》。
古 诗 三 首
学习目标
1
会写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 通过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 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 篇。著有《昌谷集》 。
(3)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写自己。 他希望骏马能早日驰骋沙场,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早 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 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 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上下两部分,上两句写景,下 两句抒 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
写法借鉴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 对事物某个方面的特征的描写或叙述来表达情 感或揭示作品主旨。比如《石灰吟》表面上是 写石灰,实际_上是拿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 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 的品格。
运用示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独
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 它坚守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高尚。这里 的菊花具有了独特的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 的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忠贞爱国、不屈不移的民 族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